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研究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对“学习习惯”的概念、特征、类别、形成机制和阶段有清楚的认识,其次要从主要原则、基本环节、内容体系、测评方法方面入手探讨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对策

一、学习习惯的内涵、特征及类别

1.学习习惯的内涵与特征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并发展成为个体需要的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方式[1]。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后天性。学习习惯不是先天遗传素质,而是后天所获得的学习行为。2)活动性。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在学习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训练。3)情境性。当某种学习习惯形成之后,一旦进入相应的学习场合,这种学习习惯就会自然地表现出来。若不如此,就会产生负面的情绪和情感体验。4)自动化。自动化是学习习惯非常重要的特征,表现为一旦学习习惯真正形成就很少需要学生主体意识的参与。

2.学习习惯的类别

(1)根据是否具有学科限制性,可以将学习习惯分为一般学习习惯和特殊学习习惯。一般学习习惯包括:课前认真准备学习用品习惯;上课专心听讲和认真思考的习惯;课后独立、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课前预习和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以及学习用品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特殊学习习惯是指针对学科的特点、以及各学科所特有的不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要求而养成的习惯。

(2)根据学习习惯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良好学习习惯和不良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对学习发挥促进的作用,而不良学习习惯则对学习发挥阻碍的作用。一般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识的系统训练中养成,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地形成,这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学习习惯形成的机制和阶段

1.学习习惯形成的机制

从心理学的角度,按照对学习习惯的形成机制可分为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两种观点。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认知主义观点逐步受到重视。

(1)行为主义的观点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其实也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建立和巩固并臻于熟练化甚至自动化的结果,通常以习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所谓习惯化指的是“当生物有机体对于生命无关的重复性刺激的反应逐渐消退的现象。习惯化被认为是一种最简单的学习过程,其特点是:1)重复刺激时,反应逐渐减弱,甚至停止反应。2)刺激至不产生反应时,终止刺激若干时间(如几分钟)后,再给予刺激,反应自然恢复。3)重复刺激的频率越高,反应的消退就越快。4)重复刺激的次数越多,反应的自然恢复就越慢。5)强烈的刺激不易发生习惯化。6)习惯化有泛化现象,即第一种刺激产生习惯化以后,对另一种与第一种刺激性质相类似的刺激也可以表现习惯化。7)当停止对刺激的反应时,继续给予刺激,其刺激的效果有累加作用”[1]。

(2)认知主义的观点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包含以下基本环节:1)情景刺激的呈现;2) 情景刺激被有机体感知;3)对刺激的解释;4)对刺激的尝试性反应;

5)对尝试性反应后果的感知;6)对反应后果的重新解释并做出进一步反应;7)发展稳定的“刺激—反应”联结模式,即固化为习惯[2]。

2.学习习惯形成的阶段

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或层次)。第一阶段是不自觉行为阶段,它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第二阶段是较自觉的行为阶段,它不需要外部的监督,但还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第三阶段是自动性行为阶段,它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而是一种定型的动作习惯[3]。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一般都需经过这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小学生尤其是新入学的儿童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自制力较差,学习还没有成为他的自觉行动,这时就需要较强的外部监督,这种监督主要来自家长和教师。通过教师之间的配合、家长和教师的配合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等各方面力量的配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养成认真预习、上课专心听讲、遇事积极思考、按时保质地完成作业和课外阅读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度过了艰难的第一阶段,在家长和教师的影响和鼓励下,就会很轻松地跃到第二个阶段,再经过持之以恒地强化训练,第三阶段的自动行为就会自然形成。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基本对策

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外部支配到内部控制、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稳定到稳定和好习惯与坏习惯不断斗争的过程。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从主要原则、基本环节、内容体系、测评方法等方面入手来探讨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策。

1.把握学习习惯培养的主要原则

(1)兴趣性原则

学习习惯培养要始终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切不可以牺牲学习兴趣为代价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苦练,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一些有趣的形式进行训练,如游戏、活动和竞赛等。

(2)整体性原则

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其生活习惯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小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就为他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了条件。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惯了的人,要在学习中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是很难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能孤军作战,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结合起来。

(3)渐进性原则

教师在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在一段时间内要重点训练一个学习习惯,对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教师也不能要求学生一下子改掉所有的不良习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必定要有反复,因此,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和恒心。(4)活动性原则

学习习惯的培养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一定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同时要发挥班会、家长会以及学生课外活动等其他渠道的强化作用。 2.抓住学习习惯形成的基本环节

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基本环节应包括:1)明确要求。给学生提出培养学习习惯的具体要求,并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2)具体示范。示范在训练中非常重要,要让学生明白怎么做,教师的示范一定要具体、细致,同时还要为学生树立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榜样。美国学习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行为获得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在观察和模仿过程中,学生可以抽象出榜样的行为特征,形成规则,并通过对这些规则的重新组织,形成全新的行为。

3 )积极强化。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就是在教师和父母无数次的肯定中得到强化的。

3.建立系统的学习习惯的内容体系

在宏观上,建构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内容体系要做到全面性和阶段性相统一。首先,将各种学习习惯进行归纳和整合,全面建构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内容体系。其次,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按照小学低、中、高不同学段进行学习习惯的内容建构,形成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内容体系。详见表1。

在微观上,建构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内容体系要进行学习行为和动作程序分析。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表现为科学、规范和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每一种学习习惯都有相应的学习行为和动作程序。因此,学习习惯的培养内容就要把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行为和动作程序弄清楚,这样才能使实践训练克服空泛性,具有可操作性。例如,课堂听讲中专注倾听的习惯,可以归纳为:1)集中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