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19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 有?(评析:教师创设情境由歌曲导入新课非常自然,即与课文内容紧密联 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评析:本环节教师能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借箭成功的各种因素,使学 生学会阅读。)
五。课堂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 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一-机妙算”而周 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一叹不如”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习。
(评析:教师的总结即能概括本节课内容,又能引起学生对后续学习的兴 趣。)第二课时
雾!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生齐读)
5.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诸葛亮也看到了。坐在船上,靠近曹操水 寨,鲁肃心里会怎么样?(生:害怕。)
6.师:是啊,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 么办?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
7.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什么心情?(生:高兴!)
8.师:你就是诸葛亮,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7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 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 读课文。
2、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背景,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一雾中似人;相连一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 可受箭。)(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 名弓弩手,使箭更多。)(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 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 “顺风顺水 ”。这时文章第二 次提 “冬季 ”;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听歌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 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 谈中
一首脍炙人口的歌,又重新把我们带进了三国时代,那风起云涌、斗智斗 勇、英雄辈出的时代。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探究学习的课文,就是选自于《三国 演义》的一段故事《草船借箭》。
2.引导生答: “神机妙算”。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生:惊人的智慧,巧妙 的策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师:谁能用这个词说句话?
(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节课内容,使学生回忆故事大意,并抓住关 键词,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二、精读课文,领悟探究策略
1.教师引入:请同学们齐读 ‘雾中借箭'这部分,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 机妙算的地方找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妒忌心理。
重点:
了解 “草船借箭 ”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难点:
从“草船借箭 ”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了和他的创新。
教学准备:
一、回味课文,把握探究主题
1.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故事的起因是 ——周瑜设计,要诸葛 亮三天内造10万支箭;经过是 ——诸葛亮趁雾天,向曹操草船借箭;结果是 — —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这节课我们首先用学过的抓词语、抓句子的品读
法来探究学习课文。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边看边思考:你认为课文中哪个词语 最有研究价值?
师:是呀!这场大雾我都盼了三天了!多让人高兴啊!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生齐读本句)
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 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进一步 理解。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来自百度文库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 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 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 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出示句子):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 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 比较讨论。)
9.过渡:
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 机妙算的诸葛亮!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引 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 物形象,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四、读第6〜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 是因果关系。)
(评价:本环节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朗读,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 亮的特点,然后引导出诸葛亮的所作所为,领悟了课文发展经过。)
生:三天后江上出现了大雾,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懂天文)
2.师: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体现雾的大。
生:(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
3.师:这雾大吗?大! 师范读:来,像老师这样读一读!(生自由感情朗读)
4.师:你们的表情告诉我,雾很大,很浓。注意,这是一场大雾,一场浓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想想以上问题。
2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3.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评析: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读课文,初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学 会主动学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三、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