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专题史复习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12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三大改造 (1)措施 ①农业:参加农业 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参加手工业 生产合作社 。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 公私合营 的高潮。
第13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结果:1956 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
2.城市 (1)背景: 农村改革 突破性进展的推动。 (2)开始: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 决定》 ,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 城市 ,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 (3)内容:增强 企业活力 为中心环节,实行政企职责分开, 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第35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 “一五”计划为我国工业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一 五”计划的重点是在 A.东北地区 C.长江三角洲地区 B.京津地区 D.珠江三角洲地区 ( )
第29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解析]
“ 一五” 计划是在苏联帮助下制定实施的,主要
在原料丰富、交通便利、基础较好的东北地区实施,这从“一 五”的建设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方面也可以推断出来,故选 A 项。
第6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 复习本专题要结合必修一的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 设和祖国统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必修三的 专题四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有 机结合起来。最好是将新中国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即新中国 建立初期、十年探索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 期,并将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放在一起复习。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复习三 中共党史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复习三 中共党史

专题复习:中共对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梳理】【形成认识】一、中共在探索革命与建设道路中的重大挫折....失误..及其纠正二、中共的思想建设(党风建设)三、中共的农村和农业政策总结与归纳五、国共两党关系演变【例题评讲】一、2003年7月1日,是中共成立八十二周年。

八十二年历程证明了一条真理:中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据此回答:(1)中共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哪两大理论成果?(2)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什么?(3)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其含义是什么?(4)请指出中共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

答案:(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3)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4)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世界形势做出正确判断和认识。

二、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晚期,位于太平洋两岸的美国和中国相继成为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的国家,其影响力的提高,是以经济的大发展为基础。

中美两国经济的发展都是由于在较好地利用外部条件的同时,对内部进行了成功的调整。

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19世纪晚期以来,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历过哪几次重大调整?各有何作用?(2)20世纪中晚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生产关系进行过哪几次成功的调整?各起什么作用?(3)中美两国生产关系的调整有何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调整:19世纪末垄断组织(或垄断资本主义)出现;20世纪30年代推行的罗斯福新政(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二战后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分)作用: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经济在十九世纪末跃居世界第一位。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主题(十八)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主题(十八)

专题十八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主题一、总体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一个重要后果,即俄国无产阶级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二、三维目标知识目标:俄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的提出及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爆发和胜利;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土地法令》;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及巩固;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苏联的成立;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实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新宪法。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让学生懂得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发展的选择,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的讲述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三、中考热点链接:链接一:坚定社会主义道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距今已整整七十年了。

数十年的风风雨雨,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无数的坎坷曲折,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艰辛。

尤其是二十世纪末期,社会主义道路遭到了严重的挫折。

在二十一世纪,如何更好的面对未来,如何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链接二:苏联建设的经验。

苏联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有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对点训练』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
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
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注意题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 商品和货币”,而战时共产主义在产品分配方案则是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期的世界
时空坐标·宏观把控单元知识
阶段特征·宏观把控单元知识
总 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也是一战后由动荡走向 特 暂时稳定,再从大危机、大动荡走向世界大战的时期。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 征 这一时期的典型特点 政 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 治 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 上 的灾难。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据材料信息“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可知,当时的经济政 策应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方面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到新经济政策后才实行农业税,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手段,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由于当时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过渡到共产主 义的条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违背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农民手里拿走的太多,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不能作为该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 主要原因在于主观因素即苏维埃决策脱离实际,客观原因不能作为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同步试题(含解析)人民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同步试题(含解析)人民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下图是1992年3月26日《某某特区报》发表的南方谈话的纪实文章《东方风来满眼春》。

下面有关这一事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南方谈话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出现的B.南方谈话是在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发表的C.“风”是指南方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D.“春”的寓意是南方谈话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奠定了思想基础解析:发表南方谈话的时间是1992年春,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在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所以B项说法错误。

答案:B2.1992年,同志在南方视察时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其背景是()A.“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左”的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C.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解析:“文化大革命”结束是在1976年,排除A项;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排除B项;中共十四大召开是在南方谈话之后,排除D项;南方谈话的背景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应选C项。

答案:C3.中共十四大召开后不久,有外电评论道:“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

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

”此评论主要着眼于这次会议()A.阐明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B.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C.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目标D.评价了对改革开放的重大贡献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众多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有利于中国改革的深入和“加速和外国接轨”。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史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史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史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习线索厦门市和宁路50号:厦门六中高三年级:温才荣邮编:361012 电话:发表于陕师大《中学历史报》2006年3月1日第19期复习本章内容时,应理清线索,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可从以下角度来掌握:一条主线:1956—1966年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个特征:这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特点,既不同于前七年党的指导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也不同于后十年全局性的“左”倾错误严重。

总体特点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两大问题:十年的探索面临两大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或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或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认识和实践上,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存在成功之处和失误之处。

两种趋向:十年探索中,党的指导思想有两个发展趋向:一是正确和比较正确的趋向。

即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

如《论十大关系》的提出;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总任务的规定,以及综合平衡经济建设方针的制定;五七整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八字方针等。

二是“左”倾错误的趋向。

如“多快好省”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和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59年反右倾斗争等。

三个阶段:初期与后期形势较好,中期失误多。

①1956年9月到1957年底,苏共二十大后,中国共产党摆脱了苏联模式的迷信。

《论十大关系》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共八大作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论断、方针。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

1957年整风运动。

②1958年初到1960年秋,经济建设急躁冒进,如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反右倾”斗争,三年困难时期到来。

八下历史专题复习三: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八下历史专题复习三: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参考答案:
(1)(一)、(三)、(二)。(1分) (2)作用:照片(一)《土地改革法》实施后,极大地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照片(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为乡镇企业提供了劳动力;
照片(三)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 积极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回答其中任何一项 的作用均得2分。只要回答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 发展也可得2分) (3)途径:如上网、上图书馆、访问、实地考察等。(考生只要回 答两项合理有效的途径即得2分) 意义:通过讲座,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湛江市农村面貌的变化,认识党 的政策的正确性,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历史学习的感受和体 验等。(2分。考生的回答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5、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 况最早应出现于
A.1949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6年
6、“1984年,根据中央的决定,全市撤销人民公社、生产 大队及生产队,建立乡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摘自《滨 州历史》)请问人民公社的开始建立是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大跃进运动中 D.文化大革命时期
背景 目的
任务 时间
过渡时期:
(1)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 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2)中国是个落后的农 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10、阅读下列三幅历史照片:

专题2.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解析版)

专题2.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解析版)

【知识背一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1、过渡时期总路线(1)背景:1949-1952年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2)内容:1953年6月制定。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指导方针。

(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一)正确决策1、中共八大(1956)(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二)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运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3)影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8 第16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8 第16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一大核心: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两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

三个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国民经济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国营企业建立并迅速发展,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1)提出:1953年。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3)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1)内容⎩⎪⎨⎪⎧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

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高一历史学考(浙江专用):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高一历史学考(浙江专用):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开始了从“以 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 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②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 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实质: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 的农业耕作模式,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 体所有制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返回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背景 (1)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 轻 率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2.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返回
3.影响 (1)“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2)1959~1961 年,国家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 经济困难。 4.“八字方针” (1)1960 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1962 年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 1965 年调整任务 基本完成。
返回
(2)实施:安徽、四川等地首先放宽政策,试行包干到户、包产 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初见成效。 在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迅速推广。 (3)作用: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 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 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开始: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 体制改革的决定》 。 (3)内容: ①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发展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 ②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采取保护中农 和小土地出租 者,稳定民族 解放了农村生 资产阶级,废 产力,为农业 除地主阶级的 生产的发展开 封建剥削的土 辟了道路 地所有制,实 行农民的土地 所有制
栏目 导引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原因 (1)小农经济难 以满足国民经 济发展的需要 (2)革命时期的 成功经验证明 依靠合作社的 统一经营可以 形成新的生产 力
栏目 导引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 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
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2.原因: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
的发展。
栏目 导引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目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过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2)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业失去了活力。
栏目 导引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 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 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 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栏目 导引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
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 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
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
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栏目 导引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

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实施:安徽、四川等地首先放宽政策,试行包干到户、包产 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初见成效。在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迅速推广。
(3)作用: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 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 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开始: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 体制改革的决定》。 (3)内容: ①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 ②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返回
③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 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 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3)经验教训 ①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②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0:516.17.202110:516.17.202110:5110:51:196.17.202110:516.17.2021
2.(2018·绍兴学考诊断)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毛泽东曾说:“一个 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毛泽东说
这话最有可能是在
()
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B.“一五”计划期间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1、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1949—1952)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简记“一化三改造”,实质: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

)3、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1)内容:三大改造①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2)意义: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遗留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一)正确决策1、《论十大关系》的报告(1956,毛泽东)2、中共八大(1956)(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为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二)失误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大跃进”(1958)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这种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中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中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中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一次重大探索和实践。

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其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然而,新中国面临着经济落后、社会动荡、贫困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二、经济领域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领域的探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资源分配、财产关系等方面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既能保障公共利益,又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吸收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三、政治领域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政治领域的探索主要表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方面。

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依法治国,实行民主集中制,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我国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文化领域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领域的探索主要表现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等方面。

我们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这些探索使得中国在文化领域焕发出强大的创造力和吸引力。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中国和全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它为中国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

其次,它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成功的借鉴和参考,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4年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14年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试说明考试要求:(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基础知识梳理: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过渡时期总路线:⑴时间:1953年提出⑵内容: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2.“一五”计划:⑴时间:1953年到1957年⑵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3.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3)、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5)、方法: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实现了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

(6)、结果:到1956年底。

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意义: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③、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剥削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4.中国八大: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据主要矛盾,正确制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成就》专题复习(四)专题概述: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中国历史从此进入现代史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共领导下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解决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很大胜利,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至1976年的20年,是中共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而进行艰苦探索的历史时期.其中(1956至12月至1966年5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共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上艰难探索,它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从1956年至1957年初,即中共八大一次会议前后,是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阶段.中共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及时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经验,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方针.中共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与实践经验,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从1957年下半年至1965年,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阶段,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党内"左''的指导思想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以"大跃进"为标志的第一次挫折.随后的国民经济调整纠正了失误,取得了成就,使之成为中共工作的主导方面。

由于中共在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速度等问题上一再失误,使社会主义事业先后遭到以"大跃进"和"文革"为标志的两次重大挫折.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练习: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版)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练习: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版)

中考复习专题训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究一、选择题1、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是( )A。

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B、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C、民族解放运动 D。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2。

列宁说:“到1921年春天差不多特别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已失败了。

我们……开始作战略上的退却。

”1941年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8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好像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采取了行动。

”这个地方的“战略上的退却”和“我们采取了行动"分别指( )A、战时共产主义和罗斯福新政B、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C。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D。

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3、下列表格①、②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ﻫA、《共产党宣言》;十月革命B、空想社会主义;宪章运动ﻫC。

《人民宪章》;十月革命 D。

《共产党宣言》;二月革命4、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日记表明他访问时苏俄实施的经济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C。

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新政”5。

1921年,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获得苏俄石棉矿特许经营权的外国人,他获此特许权得益于苏俄实施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

第一个五年计划D。

农业集体化道路6、下图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其中影响1921~1925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ﻫ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7、下表反映了1928~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对此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增长长期停滞B、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ﻫC、农业集体化对促进生产力发展作用不大 D、经济危机爆发并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8、最先探究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是( )A、法国 B。

苏联 C、南斯拉夫 D。

中国9、2019年4月22日,“中国与俄罗斯:共同的历史遗产与现实之挑战--俄国十月革命100周年学术论坛”在清华大学顺利举行。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同步试题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同步试题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1953-1956年期间,国家为公私合营企业颁发凭证(如:上海市公私合营企业私股凭证),其目的是(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B.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打击不法商人,整顿经济秩序D.保持多种经济成分,促进经济恢复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形式及赎买的政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因此答案为B项。

答案:B2.下图反映的是1956-1965年间我国(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解析:从题中所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十年探索时期。

依图中所示曲线可知其产量自1958年开始下降,1960年后开始上升。

依所学知识可知1959-1961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左”倾错误,工农业比例失调,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此图反映的是粮食生产基本状况。

答案:B3.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因为(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④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A.①③B.②④C.①②D.②③解析:依据教材内容,①③属于八大内容,②④则不属于。

故选A。

答案:A4.“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但是在1973年,我国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增长9.2%,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B.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C.“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D.周恩来调整经济政策解析:本题中的“关键时间”是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好转,原因主要是周恩来调整经济政策,故选D。

答案:D5.“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共同惨重教训是( )A.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C.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D.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解析:B、C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铜仁]

“……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
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电视政论片《复兴之
路》解说词
•(3)1979年,中国农民是怎样“以特有的首创 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1分)

• [2012·安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 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 材料二:“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不触动土地公有制) 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中共会议
•1978年,十一届三中国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实现了工作 重心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纲。

•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 期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十年探索
•1949 年
•1953 •1954 •1956 •1957 •1958





•1966 年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间 轴

•第一阶段: •成就
•1949—1957
•第二阶段: •失误
•1958—1976
•第三阶段:
•从转折到新时期 •1978—1997

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重心分别是什么?(2分

•转折后

•本专题内容在中招中的地 •(以2012年中招位试题选择题为例

涉及八下内容 属本专题内容
河南
3道
3道
河北
1道
1道
江西
4道
3道

史结合能力较弱
概念认识模糊 识迁移的能力差

•红色的中国 社会主义的中 国

学习目标:
点:识记本专题基础知识点。(30%)
线:能梳理该历史时期关于社会主义探索和建 设的基本线索。(30%)
面:通过分析和归纳,对本专题史实有更深层 面的理解。(40%)

•一 找问题
•针对目标一•二 补漏洞
•三 理线索
•针对目标

•四 做反思
•针对目标三•五 辨误区
•反馈及巩 •六 看中考


•环节一:找问题
•不看课本,独立完成学案。

•环节二:补漏洞
• 哪些知识点一直困扰你呢? 我们一起把它找出来吧!亡羊 补牢,为时不晚!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 “实行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
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
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

——《人民日报》1979年元旦社论
•(2)材料二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2分)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专 题史复习
•说过程
•说学情
•说教 材

说课流程
•探索中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第5课 三大改造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大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9课 改革开放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一座城市市政府门前,有一标志性的 雕像名为拓荒牛(下图),这座城市就是在改革 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的
A、上海 C、珠海
B、深圳 D、厦门

•环节五:辨误区
•抢答判断题, •一、二、三开始 !

1、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后我国依然是土地私有 制。
2、“一五”计划是片面发展重工业。 3、我国第一部宪法是《共同纲领》。 4、三大改造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5、1980年我国设立了5个经济特区。 6、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分别是毛泽东、邓小平、胡锦

•分组讨论:
•1、社会主义的探索失误给我们的启示(感悟)。
•(1)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给我们的启示(感悟)
•(1)生产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3)只有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 , 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
涛。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8、“一化三改造”是先进行工业化再进行三大改造。


•[2012·湖南怀化] 历史上国共两党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都做 出了很大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曾在同盟 会纲领中提出过怎样的解决办法?(2分) •(2)仔细观察“建国以来土地政策和生产关系变化”示意图 ,指出A、B、C、D中哪一阶段党和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使农 民的土地问题得到根本解决?(2分) •(3)党和国家在B阶段采取的哪一举措实现了我国生产资 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2分)
1953—1956年,把土 引导农民走集体化和共同
地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进

一步提高生产力。
人民
公社化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 制
1958年,提高公有化程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 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极性。
1978年开始,实行包产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
到户,包干到户。
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

•思考: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有什么共同的作用 ?
• 实际上都是讲我国经济体制中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 都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观察下面两幅图,你认为深圳出现巨大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C.海峡两岸关系越来越密切 •D.“八六三计划”的实施
•小组合作:完成如下线索的整理。

•1、以时间为线索,就本专题内容设计大事年 表或时间轴。 •2、以成就和失误为线索,以结构图呈现。 •3、以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为线索 ,制作表格;并回顾历史上与土地相关的其他 政策调整。 •4、以人物为线索,本专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 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事迹。 •5、以中共会议为线索,理清所学各届党代会 的主要内容。 •6、以“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 次历史性巨变为线索”,探究每次巨变的意义。
•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运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改革开放 •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时间及内容
作用
土地 改革
农业 合作化
1950—1952年,废除 解放了生产力,为国家的 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 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农民土地所有制。
•回顾中共一大、中共七大、中共八大的内容 。
•孙中山 •毛泽东 •邓小平

•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哪三 次历史性的巨变?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 了清朝的封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成立,
••结第束三会了次的建我是召的国十开历半一,史殖届我。民三国地中半全封

•环节四:做反思
•论从史 出
•图说历 史
•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中发动的哪两次运动?(2分) • (2)分析材料二得知,我国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政策?(2分 )这一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 (3)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对比分析,你能得出什么认识?(4 分)

•[2012·汕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中共八大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是:
•农业•国理人的民想现对很实建之立丰间先满的进矛,的盾工现,业人实国民的很对要骨于求经同感济落。文后化的
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 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 :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环节三:理线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