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和发展对策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和发展对策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和发展对策论文导读:然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面临着资源、需求和人口等方面的约束条件。

本文拟对上述各约束条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约束条件,发展对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高增长的态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

然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面临着资源、需求和人口等方面的约束条件。

本文拟对上述各约束条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一、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存在的约束条件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如何协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部动力不足,而整个经济结构也需要更加合理化。

其次,人口问题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约束条件。

所以,如何有效地扩大内需、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有效控制人口也是当务之急。

(一) 经济增长遭遇资源瓶颈中国经济在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的同时,也再次遭遇资源瓶颈的阻击。

不少专家认为,未来20年我国将面临十分严峻的资源问题。

论文发表。

[1] 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导致资源消耗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环境保护日盛的国际背景,都使我们面对的情况比发达国家曾经历的要复杂得多。

我国人均资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0年我国人均石油、天然气、煤炭可开采储量分别只有2.6万吨、1074立方米、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

据估计,2020年我国石油缺口为2.5亿一2.7亿吨,煤炭缺口为10亿吨。

[2]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日益增大,其他资源都将面临同样的问题,资源瓶颈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资源量有限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另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在资源相对贫乏的背景下,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没有走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传统模式。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原因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环境压力增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环境压力也在不断增大。

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系统遭受破坏。

尤其是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比如水和大气的污染,以及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结构性过剩产能由于过去快速的投资扩张,导致了部分行业存在着明显的过剩产能。

这种结构性过剩产能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还会对整个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这些产能的过剩,也会给国民经济造成浪费,降低资源的利用率,并对相关的环境和社会造成消极的影响。

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失衡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失衡和不合理的一面。

财政政策中,存在着对地方债务的过度依赖,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过高,而对民生领域的投入不足等问题。

货币政策中,存在着信贷投放不规范、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较大等问题。

这都对经济的稳定增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 产业结构过于单一我国的产业结构依然过于单一,依赖程度过高。

目前大部分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和重工业为主,而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提高经济的竞争力。

5.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技能结构不合理,大量的劳动者缺乏必要的技能和岗位匹配,这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需失衡的现象;二是劳动力就业结构不合理,大量的农村劳动者涌入城市,形成了农民工裙体,他们的待遇和就业条件相对较差。

这些都是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也是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之一。

以上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和原因。

针对这些困难,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挑战。

希望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全社会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瓶颈制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分析

瓶颈制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分析

瓶颈制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人开始重视瓶颈制约问题。

所谓瓶颈制约,就是限制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阻碍。

这些瓶颈来自不同的领域和方面,但它们总是会妨碍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瓶颈制约是什么?瓶颈制约是指制约一项事业(例如经济、技术等)发展的困难和阻碍。

这种情况通常会在某些领域和方面出现,例如企业管理、产业研究、政策执行等。

这些瓶颈不一定是固定的,而是会随着时间和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中国经济的瓶颈对于中国经济来说,瓶颈制约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经济结构、社会制度、资源配置等方面。

第一,经济结构是中国经济的瓶颈。

尽管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产过剩的情况。

这种情况不仅限制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伤害。

第二,社会制度是中国经济运作的瓶颈。

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近四十年,但某些制度和法律仍然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变化。

缺乏透明度和公平性的制度会妨碍企业和市场的正常运转。

第三,资源配置不合理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扩大,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主要的问题。

但是,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很多企业还没有能够取得相应的发展,导致中国的产业结构依然过于单一。

如何解决中国经济的瓶颈要解决中国经济的瓶颈,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需要加强稳定性,使中国经济能够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这可以通过改革体制、建立透明公正的市场机制等方面来实现。

第二,要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会议强调,要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推进结构调整、区域协调、新型城市化等重点工作,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三,要加强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这可以通过加强人才培养、打破垄断、促进科学技术和创新等方面来实现。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化进程。

中国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经济,需要不断发展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

应该加强与世界各地的合作,推进国际贸易,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总结瓶颈制约是制约一个领域或一个事业的发展的困难和阻碍。

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及解决

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及解决

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及解决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众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二、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1. 资源问题(1)资源短缺尽管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如淡水资源、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资源利用效率低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浪费严重,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例如,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

(3)资源开发不平衡我国资源开发地区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地区资源相对丰富,而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不足。

这导致了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2. 环境问题(1)大气污染我国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尤其是在北方地区,雾霾、扬尘、酸雨等现象频发。

煤炭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等是主要污染源。

(2)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排放导致我国水体污染严重。

许多河流、湖泊水质恶化,饮用水安全问题突出。

(3)土壤污染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工业废弃物排放,导致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这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和生态平衡。

(4)生态系统退化过度开发、乱采滥伐等导致我国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草原退化、沙漠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三、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1. 资源对策(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大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投入和支持。

(2)优化资源开发和配置合理规划资源开发,促进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减少地区间发展差距。

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3)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资源治理,开展国际资源合作,确保国家资源安全。

2. 环境对策(1)大气污染防治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发展清洁能源,减少煤炭消费;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推进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

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分析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凸显。

本文将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并探讨如何解决资源环境压力。

首先,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带来了对能源、水资源以及大量原材料的高需求。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为了追赶发达国家,不可避免地会加大对资源的开采和使用。

这种需求的增长不仅加剧了资源的稀缺,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其次,资源环境压力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密切相关。

在经济发展中,一些地区会过度依赖单一产业,如过度开发石油资源导致油田枯竭,或是大规模农业种植导致土地退化等。

这样的不平衡发展,会加剧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并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稳定。

此外,社会经济发展还会导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进而带来城市资源环境压力。

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水资源、土地和环境容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城市环境的恶化,如空气污染、垃圾处理不当等问题,将进一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然而,面对资源环境压力,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

首先,应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

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推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减少资源浪费。

其次,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和制度,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管和处罚。

同时,加大对绿色科技和清洁能源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此外,还需要加强环境教育,增加公众的环保意识,从而共同参与到资源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

最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的问题需要国际合作。

全球资源是有限的,各国之间应加强合作,分享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

同时,发达国家应给予发展中国家技术转让和经济援助,以帮助他们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存在紧密关系。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资源环境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减轻压力。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和创新思维,才能实现经济繁荣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我国资源与环境领域 面对的国家重大需求。

我国资源与环境领域 面对的国家重大需求。

我国资源与环境领域面对的国家重大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大需求日益凸显。

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资源与环境领域面对着一系列的国家重大需求,这些需求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福祉。

下面我们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我国资源与环境领域面临的国家重大需求。

一、资源保障需求1. 资源约束问题凸显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资源的供给一直是一个挑战。

资源约束问题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已经成为当前资源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2. 新能源开发亟待推进随着全球能源资源的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凸显,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推进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我国能源供给结构,降低能源消耗成本,将有助于缓解我国的资源约束问题,也有利于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治理需求1. 污染防治任务艰巨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都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有效治理污染成为当前环境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2. 生态保护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牵涉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保护,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当前环境保护领域面临的一项重大需求。

三、应对气候变化需求1. 减缓气候变化的压力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凸显,我国也处于气候变化的压力之下。

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当前资源与环境领域的一项重大需求。

2. 提高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话语权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任务非常繁重,也是我国资源与环境领域面临的一项重大需求。

提高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话语权,争取更多的权益,促进全球气候治理,也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发展生态文明需求1. 推进绿色发展我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推进绿色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也是当前资源与环境领域面临的一项重大需求。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中国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导语: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循环经济被广泛认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

然而,在中国循环经济的推进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中国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资源约束问题1. 背景介绍:中国国土面积辽阔,但其资源总量有限。

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快速,对资源的需求量巨大,给资源开发和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问题分析:中国主要依赖进口来满足其资源需求,尤其是对于一些战略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

这使得中国的能源安全面临风险。

中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过度消耗和浪费的现象,导致资源承载能力逐渐减弱。

一些地方还存在资源开发不平衡的问题,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3. 解决方案:为解决资源约束问题,我认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对战略性资源的科学研究和探索力度,提高资源自给自足能力。

(2)加强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研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建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一管理机制,确保资源开发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二、环境污染问题1. 背景介绍: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

工业生产、城市化进程、能源消费等都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加剧。

2. 问题分析:中国一些地区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污染问题,给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威胁。

大气污染也是中国环境问题的重要方面,城市的雾霾天气常常使人难以呼吸。

垃圾处理和废弃物处理也存在一定问题,造成了对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3. 解决方案:针对环境污染问题,我认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环境管理的严格性和有效性。

(2)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力度,提高环境污染治理的效果。

(3)鼓励绿色生产和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产业结构升级问题1. 背景介绍:中国的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

发展瓶颈问题 总结

发展瓶颈问题 总结

发展瓶颈问题总结【最新版】目录一、发展瓶颈问题的概述二、发展瓶颈问题的主要表现三、解决发展瓶颈问题的策略四、总结正文一、发展瓶颈问题的概述发展瓶颈问题是指在社会、经济、科技等领域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使得某一领域或行业的发展受到限制,难以实现预期目标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各个领域中均有体现,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困难、资源环境约束等。

发展瓶颈问题不仅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国家整体竞争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发展瓶颈问题的主要表现1.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影响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同时也制约了各行业的发展。

2.产业结构调整困难: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尤其是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这使得产业结构调整面临巨大挑战。

3.资源环境约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尤其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人,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

三、解决发展瓶颈问题的策略1.加大改革力度:深化各领域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市场活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2.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鼓励企业创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3.实施绿色发展:加大资源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绿色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培养人才和引进智力: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同时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四、总结发展瓶颈问题是我国在社会、经济、科技等领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加大改革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实施绿色发展,培养人才和引进智力等多方面的努力。

如何化解资源环境瓶颈问题

如何化解资源环境瓶颈问题

如何化解资源环境瓶颈问题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为世界所瞩目的发展。

然而,成就的取得是建立在大量投入资源和环境污染的基础上的,所取得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经济的。

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

资源瓶颈的实质是供给满足不了需求,出现供给缺口,其原因除了我国资源存量人均拥有量多数品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品位低、开发难度大等客观因素外,还有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开发利用量大、资源利用率不高、缺乏保护等主观方面的因素。

化解资源环境瓶颈问题,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

关键词:经济增长,资源约束,发展模式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为世界所瞩目的大发展。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巨大进步。

然而,我国的经济成就是建立在大量投入资源和环境污染的基础上的,所取得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经济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

近年来我国出现的能源短缺、资源进口数量扩大、原材料价格上涨剧烈等情况都说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如何化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是当前理论和实践部门必须研究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党中央提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这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矛盾指明了道路。

笔者认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矛盾,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我国资源状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资源环境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资源环境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资源环境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资源环境的限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探讨资源环境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资源开发方面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发掘和利用资源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限制了资源开发的速度和规模。

当资源供应不足时,不仅会使经济增长受到抑制,还可能导致资源价格上涨,进一步加大了资源的压力。

另外,资源开发还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随着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各种工业废弃物和污水排放等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给周边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环境保护,使得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环境保护方面资源环境约束对经济发展的另一方面影响体现在环境保护上。

在现代社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也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制定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对企业和个人施加了更严格的监管和限制。

这些措施的出台使得一些传统的高污染行业受到了限制,严重制约了相关企业的发展,从而也影响了整体的经济增长。

除此之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还会导致资源的匮乏,进而限制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例如,水资源的污染导致供水困难,大气污染加剧导致能源消耗增加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运行。

因此,为了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环境保护,降低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三、可持续发展方面资源环境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体现在可持续发展方面。

可持续发展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和稳定发展。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原则,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注重生态平衡的保护,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只有保护好生态系统,才能确保经济的长期发展和人民的健康幸福。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与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与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与对策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源环境约束成为了亟需考虑的问题。

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环境资源,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与对策。

一、资源环境约束的存在资源环境约束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的限制,包括物质性、能源性、生态性等各个方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消耗急剧增加,能源的密集利用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影响也逐渐显现。

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造成了对空气、水质、土地等大量环境资源的破坏。

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环境约束的影响资源环境约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资源环境约束限制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在能源短缺的情况下,很难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和运行。

同时,资源消耗速度加快,污染增加,环境质量下降,使各行业的成本增加,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资源环境约束可能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调。

由于资源和环境的限制,在一些行业上的投资和发展将受到限制,而一些资源和环保技术的机会可能会出现。

因此,资源环境约束对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了压力。

最后,资源环境约束也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会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环境产生影响,促进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对经济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对策分析针对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政府鼓励企业进行资本扩大和技术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政府也支持引导企业采取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的方法,逐渐实现“绿色制造”,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次,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提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排污治理,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如排水、污水处置、垃圾处理、路面清扫等,确保城市环境质量。

最后,政府鼓励和推动推进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将绿色要素纳入城乡发展规划,引导、引入生态产业。

发展瓶颈问题 总结

发展瓶颈问题 总结

发展瓶颈问题总结(原创实用版1篇)目录(篇1)一、发展瓶颈问题的概述二、发展瓶颈问题的主要表现三、解决发展瓶颈问题的策略四、结论正文(篇1)一、发展瓶颈问题的概述发展瓶颈问题是指在社会、经济、科技等领域中,由于一系列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制约,使得某一领域或行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现象。

发展瓶颈问题不仅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深入分析发展瓶颈问题并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至关重要。

二、发展瓶颈问题的主要表现1.资源约束: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减弱,这些因素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人口问题:人口众多、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口结构失衡等问题,使得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3.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在科技领域,我国尚未完全实现自主创新,许多核心技术仍依赖于国外,这使得我国在一些重要领域的发展受制于人。

4.制度障碍:包括政府管理体制、市场准入制度、产权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这些制度障碍影响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

5.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导致高素质人才短缺,从而制约了经济发展。

三、解决发展瓶颈问题的策略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战略,减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

2.优化人口政策:提高人口素质,实施积极的老龄化政策,促进人口结构均衡发展。

3.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研发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

4.深化体制改革:破除制度障碍,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市场准入制度,完善产权制度。

5.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结论发展瓶颈问题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限制与约束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限制与约束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限制与约束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问题逐渐突显。

在经济发展中,资源限制与约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技术资源三个方面,探讨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限制与约束,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力资源的限制与约束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但人力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劳动力参与率的下降,人力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当前技术创新发展迅猛的背景下,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而人力资源供给却相对匮乏。

这种人力资源的限制与约束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速度,也阻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政府和企业在教育培训、人才引进以及创新机制建设等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和改革,以推动经济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二、自然资源的限制与约束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其供给是有限的且不可再生。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凸显,资源短缺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在能源领域,尤其是化石能源的有限性让我们面临着能源供应的紧张局势,同时,其使用也对环境产生着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

在其他领域,我们也需要关注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环境保护,以避免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技术资源的限制与约束技术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其创新与应用取决于研发投入和技术人才。

技术资源的限制与约束多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落后、科研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制约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对于技术资源的限制与约束,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同时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以借助其他国家的技术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限制与约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

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技术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和平衡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GDP被称为“20 世纪最伟大发明 之一”,目前世 界上还没有更科 学的经济总量指 标来取代它。
但是GDP远非"完美"———
GDP,不能直接反映老百姓人均实际收入
GDP,不能有效显现环保的品质指标;
GDP,不能理想制约眼前利益与终极价值的 统筹.
GDP没有告诉我们,青山绿水又浊了几多? 土地资源又没了几顷?朴朴古貌的老弄幽巷 又少了几条?
新概念: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 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 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 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 的经济.国家发改委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在研究中 提出,循环经济应当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 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获取最大的发展 效益.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 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 用和节约,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本质上是 一种生态经济.
传统工业化道路以资源的无限量消耗为代 价,不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新型工业化道路 强调节约各种资源,注重资源的永续利用.
传统工业化道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导致 环境的严重破坏与污染;新型工业化道路强 调与环境的亲和性,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传统工业化道路造成财富过度集中、贫富
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速度、结构、质量、效
益的统一
途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
业的水平和效益;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区域 发展
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新型工业化道路 注重质量效益的提高,而不仅仅是数量的扩 张.
%. 尤其是有些地方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不注

经济发展的使用中常见问题解析应对挑战和困难

经济发展的使用中常见问题解析应对挑战和困难

经济发展的使用中常见问题解析应对挑战和困难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就经济发展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资源有限和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问题是不可忽视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资源消耗速度也在加快,例如能源和水资源的短缺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

同时,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国家应该制定合理的资源管理政策,通过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还需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二、人口问题和劳动力短缺人口问题是经济发展中常见的挑战之一。

人口数量的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过多的人口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劳动力过于庞大也容易导致劳动力供需失衡;而过少的人口则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需要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调控人口数量和结构。

在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和提高劳动报酬等方式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参与经济活动。

三、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也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例如科技创新的投入成本高、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以及产业升级中老旧产能退出困难、新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国家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和引进高技能人才。

同时,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加强对产业升级的引导和支持,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四、贫富差距和社会不稳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稳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

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导致社会阶层分化加剧,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不平等问题凸显。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国家需实施积极的扶贫政策,通过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体系等来缩小贫富差距。

同时,还需加强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机制。

如何应对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

如何应对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

如何应对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已经成为一个共同面临的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的方法。

一、加强资源管理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减少资源的消耗量。

此外,加强废物再利用和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延长资源的使用寿命。

2. 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入和支持,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

这些能源不仅可以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还对环境的破坏较少。

3. 建立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完善的废物回收体系,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和回收处理,将废物转化为资源,最大程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

二、加强环境保护1. 降低污染排放: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对工业排放和废物排放的监管。

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

2.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红线,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制定环境政策和法规:加强环境立法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

通过法规的强制执行,促使企业遵守环境保护的规定。

三、促进绿色发展1. 加大绿色科技研发和创新:加强对环保科技研发的支持,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绿色技术的推广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消耗,还可以创造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2. 倡导绿色消费:通过教育和宣传,引导公众理性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消费者的绿色选择可以促使企业生产和经营环保产品。

3. 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加大对环保产业的金融支持,为环保企业提供融资和资金支持。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贷款利率的优惠和绿色债券的发行来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应对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资源管理、加强环境保护和促进绿色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奋斗。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

第六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本章通过介绍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稀缺性及其消耗特征,比较了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全面分析了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瓶颈,解读了中国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经济发展的环境约束。

一、中国的自然资源及其消耗特征中国的自然资源和它的消耗特征可概括为:资源丰富,但是人均拥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平衡;资源利用效率低,数量巨大,呈快速增长,同时一些主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大。

(一)中国自然资源的特征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以及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疆域辽阔,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于世界第3位。

领土及领海跨越寒温带、暖温带及亚热带、热带四个气候带,气候复杂多样;地质构造过程复杂,地表形态丰富。

这些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各种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中国资源总量和类型都是十分丰富的,很多自然资源的蕴藏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可以说是一个资源大国,但具体分析,却有许多明显的不足。

1、总量丰富,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中国自然资源总类繁多,资源绝对数量可观,按资源总量计算,我国耕地、森林、草地、淡水、矿产等自然资源都位居世界各国的前列。

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按人均计算,中国大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均国土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耕地、森林、淡水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如图6-1)。

图6-1中国资源人均量相对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10》2、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资源分布与经济区域结构不匹配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带,降水在时间上分布极不平衡,冬季相对干燥,旱灾频繁,危害作物生长或增加成产成本;夏季雨量丰沛,很多地方洪涝成灾,造成滑坡或泥石流,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中国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很不平衡,尤以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更为突出。

中国83%的水资源集中在占全国耕地38%的长江流域及以南部地区,而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等流域,耕地占全国42%,水资源却仅占9%;80%的矿产资源分布在西北部,石油和煤炭的75%以上分布在长江以北,而工业分布却集中在东部沿海,能源消费也集中在东部。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限制与约束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限制与约束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限制与约束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加速以及科技进步的不断推动,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然而,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必然面临资源的限制与约束。

本文将从物质资源、能源资源和人力资源三个方面来探讨经济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在资源限制方面,首先要考虑的是物质资源。

随着投资规模的提升和消费需求的增加,对物质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然而,物质资源并非无穷无尽,各种资源逐渐减少、枯竭的情况时有发生。

以海洋资源为例,近年来,捕捞业的快速发展导致许多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许多海洋生物种类濒临灭绝。

这使得人们不得不认识到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强调可持续利用的观念。

其次,能源资源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随着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供应受到了极大压力。

与此同时,新能源的发展尚未达到全面替代传统能源的程度。

因此,能源资源的限制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各国纷纷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核能以及绿色能源的投入和研发,希望能够找到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之间的平衡点。

除了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人力资源也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尽管人口数量在全球范围内仍在增长,但在一些地区,人口老龄化、人口减少等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

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市场的短缺和人才缺口的出现。

这对某些行业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许多国家纷纷制定人口政策,鼓励生育,并采取措施吸引外国人才的流入。

此外,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了广泛认识,培养和吸引人才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然而,资源限制与约束在经济发展中并非完全是负面的影响,它也催生了一些积极的改变和创新。

一方面,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转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各个领域,人们开始探索和应用新的技术和方法,以更加高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

例如,智能城市的发展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种与传统城市相比更加节约资源和环保的模式。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性因素与对策研究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性因素与对策研究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性因素与对策研究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进程也面临了一系列约束性因素。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约束性因素,对于制定对策来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约束性因素1. 人口老龄化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非常明显,这对于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少障碍。

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社会保障和医疗等方面的需求增加将对财政带来压力,同时也会降低劳动力的可用性和生产力水平。

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的储蓄趋向比较强,他们不太容易消费,也不太愿意冒险进行投资,这也对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带来了限制。

2. 能源短缺我国能源消费规模逐年扩大,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在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和提高国内生产总值质量的过程中,发展清洁能源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然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仍受到种种制约。

3. 资源环境瓶颈经济迅猛发展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缺乏清洁环保科技和低碳的生产方式,导致环境瓶颈逐渐显现。

同时,部分地区的生态平衡也被长期破坏,较大程度上限制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潜力。

4. 技术创新不足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我国在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和制约。

加强创新能力还有待于更多政策和行动的推进。

5. 开放条件下的风险中国当前面临开放条件下的风险挑战。

特别是近年来中美贸易战等国际形势的变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如何应对开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冲击和风险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对策1. 加快老龄化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对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需要加强老龄化社会的社会保障和医疗等方面的建设。

同时加快培养和引进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稳定性和生产力水平。

2. 推进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为了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推进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积极鼓励企业和社会参与,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并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管。

市场经济下的资源环境约束

市场经济下的资源环境约束

市场经济下的资源环境约束市场经济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的挑战。

资源紧缺和环境破坏已经成为制约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就市场经济下的资源环境约束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资源约束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各类资源的供给,而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其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资源紧缺既体现在有形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的萎缩,也体现在无形资源(如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的不足。

这种资源紧缺在市场经济下往往会导致供需失衡,价格的上升以及生产生活成本的增加。

解决资源约束问题的途径之一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可以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耗。

另外,优化资源配置也是解决资源约束的重要手段。

通过改革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的市场体系,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资源得到最佳利用。

二、环境约束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往往伴随着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工业排放、能源消耗和废弃物处理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的稳定。

这种环境约束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存和健康,也会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环境约束问题的一个关键是倡导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强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通过实施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政策,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

此外,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也是缓解环境约束的关键。

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是保护环境、减轻环境约束的必要手段。

三、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下,资源环境约束成为影响经济发展持续性的关键因素。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需求的能力。

实现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合作。

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应加强环境和资源管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绿色经营模式。

同时,企业应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推动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普及。

公众也应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本章通过介绍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稀缺性及其消耗特征,比较了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全面分析了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瓶颈,解读了中国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经济发展的环境约束。

一、中国的自然资源及其消耗特征中国的自然资源和它的消耗特征可概括为:资源丰富,但是人均拥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平衡;资源利用效率低,数量巨大,呈快速增长,同时一些主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大。

(一)中国自然资源的特征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以及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疆域辽阔,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于世界第3位。

领土及领海跨越寒温带、暖温带及亚热带、热带四个气候带,气候复杂多样;地质构造过程复杂,地表形态丰富。

这些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各种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中国资源总量和类型都是十分丰富的,很多自然资源的蕴藏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可以说是一个资源大国,但具体分析,却有许多明显的不足。

1、总量丰富,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中国自然资源总类繁多,资源绝对数量可观,按资源总量计算,我国耕地、森林、草地、淡水、矿产等自然资源都位居世界各国的前列。

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按人均计算,中国大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均国土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耕地、森林、淡水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如图6-1)。

图6-1中国资源人均量相对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10》2、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资源分布与经济区域结构不匹配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带,降水在时间上分布极不平衡,冬季相对干燥,旱灾频繁,危害作物生长或增加成产成本;夏季雨量丰沛,很多地方洪涝成灾,造成滑坡或泥石流,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中国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很不平衡,尤以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更为突出。

中国83%的水资源集中在占全国耕地38%的长江流域及以南部地区,而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等流域,耕地占全国42%,水资源却仅占9%;80%的矿产资源分布在西北部,石油和煤炭的75%以上分布在长江以北,而工业分布却集中在东部沿海,能源消费也集中在东部。

3、自然资源中,低劣资源比例较高,资源缺口较大,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差中国的一些重要的资源,例如铜矿和铁矿资源虽然总量能够满足目前社会生产的需要,但由于其中富矿比例很少,仍需要进口相当的富矿,才能弥补国资源的缺陷。

据预测,到2010年,45 种矿产资源中,能够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仅有一半,而石油、天然气等17种矿藏不能保证或品种上存在不足,需要不同程度的进口以弥补国供应不足;铬、钴、铂族、钾盐、金刚石等 5 种矿产则严重不足,完全依赖进口。

(二)中国自然资源的消耗特征总体来讲,中国的资源消耗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1、资源消耗量大,绩效较差中国科学院《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选取一次能源、淡水、水泥、钢材和常用有色金属的消耗量来计算节约系数,对世界上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丹麦是资源绩效最好的国家,中国仅排在第54位,属于资源绩效最差的国家之列。

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至今仍然奉行一种粗放型的、以能源资源投入为主的增长方式,而不是以技术进步换取生产效率。

与其它国家相比,中国仍然处于十分粗放的发展阶段。

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10.7%,增速已连续四年保持在10%或者多一点。

但是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比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表观消费量为3.88亿吨,占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54%。

2006年中国主要矿产品煤炭、石油、铁、铜、铝的消费量分别为23.7亿吨、3.20亿吨、4.04亿吨(生铁)、361万吨(精炼铜)、865万吨(精炼铝),占世界消费量的比重分别为38.6%、9.0%、46.6%、21.1%和25.4%。

近十多年来,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2、水资源消耗总量增加,利用效率偏低中国总供水量有增加的趋势(如图6-2),其中地下水供水量基本保持不变,地表水供水量与总供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增加的供水量主要为地表水。

从人均用水量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如图6-3),人均用水量在400-450立方米/人之间,变化幅度较小。

图6-2 2000-2008年中国供水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6-3 2000-2008年中国人均用水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农业生产是中国水资源消耗的大户,约占中国全部水资源消耗62%(如图6-4)。

灌溉方式属粗放型,渠道防渗能力低,灌溉水利用系数在西北多数地区仅为0.45左右,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仅0.6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0.85左右;工业用水量大,万元GDP用水量高达399立方米,发达国家仅为55立方米;水的重复利用率多数地区小于0.4,而发达国家达到0.7左右;城市居民用水较少依靠市场配置,普遍节水意识淡薄;自来水管网漏失率达21%,而发达国家仅为5%-10%。

图6-4 2008年中国水资源消耗结构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3、煤炭是中国能源消耗主体,且煤炭资源前景不容乐观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7》,2006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年产量约为 23.8 亿吨,也是最大的煤炭消费国,消费量约为23.7亿吨。

中国的煤炭消费量连续三年都以每年将近2亿吨的速度增长,产量也基本保持着这一增速。

当前,煤炭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0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的电力还是以火电为主,占总发电量的80%左右,而煤电又在火电中占据绝对主体地位。

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现有的煤炭探明储量,仅能维持大约50年的消耗;根据目前的资本情况,到2015年中国的煤炭消耗可望增加到每年30亿吨,这将进一步缩短现有煤炭资源能够维持的时间[①]。

而根据国有关机构的研究,中国煤炭的远景储量高达10000亿吨,经探明后还可采出5000亿吨,然而按2030年后年均90亿吨的煤炭消费量计算,中国的煤炭储量只能支撑55年。

4、石油消耗量不断增加,对外依存度高石油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石油为主要燃料和原材料的工业[1] Tcrway, A., 中国的能源与环境——经济发展的两大制约因素[J]. 世界环境, 2006(4): 第71-77页.部门的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左右。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石油消费量也迅速增长,2009中国石油消耗量已接近4亿吨(如图6-5)。

图6-5 中国石油消耗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资源网:/。

图6-6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变化趋势数据来源:资源网:/。

在石油消费需求快速增加和国资源存在限制的共同影响下,中国原油贸易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2009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50%(如图6-6)。

2009年初公布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预测显示,如不加强勘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0%。

而《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则指出,202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4.5%。

5、废弃资源回收率低中国不可再生资源的总回收率大概是30%,比国外的先进水平低了20个百分点。

目前,中国每年产生的可回收不可再生资源废弃物价值3000亿元左右,废弃物量分别为:废钢铁4300万吨,废橡胶92万吨,废塑料250万吨,废玻璃1040万吨,废旧有色金属12055万吨。

而中国废钢的回收率为42%,废橡胶的回收率为32%,废塑料的回收率为25%,废玻璃的回收率只有13%,废旧有色金属的综合回收率为27.7%。

发达国家回收利用的有色金属产量一般占其总产量的30%-40%,中国仅占15%-20%。

以铝的回收利用为例,2003年回收利用的铝占铝产量的比例:日本为99.5%、意大利为75.6%、美国为52%、德国为50.7%、英国为37.5%、法国为35.1%,而中国只有20.7%。

二、中国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性瓶颈一般是指在整体中的关键限制因素。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伴随着资本积累和劳动增长,固定的自然资源势必日益(相对)稀缺。

最初,在现有技术的调整围,还可以通过更多的资本和劳动来替代日益(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

但是,一旦这种调节达到现有技术下要素替代的极限,则自然资源最终将构成经济增长的瓶颈,使得经济最终停滞于某个平衡增长路径[①]。

资源瓶颈正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与经济高速增长下的资源需求激增所引起的,只有从资源禀赋和资源消耗两方面来衡量,才能准确地了解资源短缺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制约程度。

要想表明中国的资源瓶颈还需很大的努力,本章采用相对稀缺指数的概念来揭示中国的资源瓶颈。

相对稀缺指数(RRI)的计算公式如下:RRI= (LR÷WR) / (LC÷WC)其中,LR为地区资源拥有量,WR为世界资源拥有量,LC为地区资源消耗量,WC为全球资源消耗量。

相对稀缺指数类似于区位熵,是指一个给定区域中某种资源的拥有量占全球拥有量份额与该区域该资源的消耗占全球消耗份额的比值。

同样的资源消耗,资源拥有量越少的地区,相对稀缺指数越小,意味着该地区的该资源更加(相对)稀缺。

同理,同样的资源拥有量,资源消耗量越大的地区,相对稀缺指数越小,也意味着该地区资源的相对稀缺。

因此,可以用相对稀缺指数来作为判断各种自然资源是否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瓶颈的标准之一。

自然资源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可耗竭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和不可耗竭资源(可再生资源)。

耗竭和再生是以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为参照的。

若用“流动性”来代替“可再生性”,用“储存性”来代替“不可再生性”,可将自然资源分为储存性资源和流动性资源(如图6-7),其中储存性资源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使用后就消耗掉的不可回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资源;另一种是可循环使用的可回收资源,如铁铝等金属资源。

而流动性资源则可分为临界性资源和非临界性资源,临界性资源指的是当资源使用超过一个临界点,即资源消耗[①] 傅允生. 资源约束与地区经济收敛——基于资源稀缺性与资源配置力的考察[J]. 经济学家, 2006(5): 第33-40页.超过其再生能力时,就会由流动性资源变为储存性资源,如生物资源、土壤、蓄水层中的水等;非临界性资源指的是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原子能、气候资源和水资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