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复杂联系的例子
复杂联系的例子【篇一:复杂联系的例子】事物之间联系的例子范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及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学院: 植物保护学院课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及自然辩证法概论学号:姓名: 任课教师: 职称: 教授成绩:2014年1月19日浅谈事物之间的联系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在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里,四千只鹿出没在林间,而鹿的大敌——狼也生活在那里。
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保护美丽的鹿而让人消灭凶恶的狼。
经过二十五年的猎杀,大约六千只狼先后毙命。
鹿没有了敌人,迅速繁殖,总数超过了十万只,这些鹿没多久就把凯巴伯森林啃了个精光。
没有了充足的食物,鹿遭遇了大饥荒后,纷纷病倒了。
到一九四二年,鹿的总数锐减到八千只,并且都嬴弱不堪,只是在苟延残喘而已。
这涉及到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哲学联系。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牵一发而动全身”,寓示事物很小一部分的变动就可能影响全局。
在简单的食物链里是这样,在高级的经济危机中也是这样。
我们植物保护总是提倡一个所谓的综合治理,基础哲学就是容忍哲学,共存哲学。
没有必要彻底消灭害虫,因为害虫也是天敌的食料,等到害虫全部消灭的那一天,天敌也就灭绝了。
这对生态的多样性和遗传的多样性是无法考量的损失。
事物链中的一级消失了,以它为食的上级生物也注定灭绝。
这是不是可以认为,有些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不能人为操控的。
但是,理论和现实总是有出入的,这就是为什么会用“所谓”了,很多人更认同的却是将害虫全部消灭,所以不断的打农药,不停的加大剂量,这样的后果就是一种害虫没了,另外一种害虫又成了主要害虫,或者就是害虫产生抗药性,药剂对它没有效果,而且这还牵涉到农药的残留问题,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真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个事件都不可能独立存在。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席卷全球,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尤其在欧美两洲更为严重。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同样不能在这次金融风暴中独善其身,至少在我们眼里,看到许多小的企业倒闭了,也就意味着许多人失业,物价上涨了,就业率却低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更加艰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考试论文论文题目: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学位类:专业:学号:姓名:年级:2015年11月18日一、综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些根本性的原理,如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实行公有制、按劳分配,缩小和最终消除城乡差别、体脑差别,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又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经济实践相结合,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新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得失成败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与发展而确立的。
目前,这一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经济与商品经济内在关系的理论创新;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与发展;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创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
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摘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科学论断,是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发现,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深刻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本文认真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同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做出探讨。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国情,中国特色一、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与资本主义的本质截然不同,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是少数人拥有,大多数人没有生产资料,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而拥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拒绝付出与工人创造的价值等价的回报,把剩余价值拿进自己的腰包,使得财富不断在资产阶级积累,而大多数人不管在生产中付出多少努力,他们都在资产阶级的控制下不可能积累其财富,所以世代过着清贫的生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的资本积累越来越多,而工人的生活却没有很大的改观,资产阶级即使不付出一点劳动,也依然可以过着挥霍无度的生活。
这样极大的不公平使得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变得不稳定,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全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他们如何利用自己的生产资料,如何付出劳动关系到他们自己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人为自己工作,不必为别人劳动,这样就消灭了剥削,极大地鼓舞了人民劳动的热情,只要他们都付出了同样的劳动,就会过上同样的生活。
尽管资本主义社会在现在占强势,但是其本质决定了其不可克服的阶级矛盾,所以当生产力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不能容忍的地步,就会使阶级矛盾严重激化,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灭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论文题目2009级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9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课程论文选题
一、论文选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
3、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4、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5、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
6、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7、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性质和基本经验。
8、中国选择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9、“社会和谐”的基本涵义以及统筹协调利益关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10、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写作要求
学员可在以上题目中任选一个,也可根据教材、参考书目和教师授课内容,在不超出上述题目内容范围自定题目,论文字数4000字左右。
要求独立思考,注意学术规范,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正确,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文字顺畅。
三、交卷时间
具体时间由分院确定,最迟应在09年12月底之前交稿,逾期成绩降等。
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二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研究作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国际事务的处理与协调离不开中国。
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向正确性与科学性。
中国经济发展如此之快之好是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支撑。
同时也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要要科学、客观地去认识和把握。
第一要全面地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好不好、有没有优势,应该看全局、看整体、看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否具有优势,关键要看它是不是总体上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是不是有利于维护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不是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京沪高铁、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神舟飞船7次飞天、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在内的载人航天工程以及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等。
取得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原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科学的世界观作指导。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话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必须始终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来分析民主、人权、自由等一系列政治问题,在民主建设中处理好人民主体地位与党的领导之间的辩证关系。
历史的创造者是广大人民群众,民主建设的主体也应当是人民群众。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中,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我们正确处理好了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辩证关系、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辩证关系等,正确引领中国经济与社会走上又好又快发展道路。
第二要具体地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一、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首先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期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期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1. 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一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旨在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起、发展、实践和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讨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和影响。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据中国国情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治理,形成的一种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它旨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汇集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了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观点。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只有党领导,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方向和持续发展。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倡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既包括经济的发展,也包括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只有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生动体现。
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和总结,可以发现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注重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步,它打开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和交流,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坚持科学发展观。
从十八大窥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题目:从十八大窥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学号: 2014180014姓名:洪琳班级: 14级汉语国际教育从十八大窥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继2012年11月在北京成功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的新经验作了深刻总结和精辟概括,提出了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本文主要从十八大报告出发,从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对科学发展观的新定位、对体制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总体布局、党的自身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论述了十八大报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关键字: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党的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八大报告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30年以来产生的问题给我们进行了详细深入系统的阐述。
告诉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一定要促进社会和谐,而且我们还必须坚持共同富裕,十八大报告明确地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再一次重申,这是我们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的旗帜。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简单叠加,它具有更加完整的逻辑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研究生课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研究生课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研究生课程是研究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研究生课程也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研究生课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
必须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的重要理论,是指导中国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此为指导,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研究生课程应当设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历史等内容,使研究生在理论学习上更加扎实。
要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新时代,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研究生应当具备独立的创新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做出贡献。
研究生课程应当设置研究生创新设计等课程,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其在未来的科研和实践中能够脱颖而出。
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有效手段,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研究生课程应当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实训等内容,让研究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锻炼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实践教学,研究生将更好地了解社会,提升综合素质。
要推动国际化办学,增强研究生的国际视野。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教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方向。
研究生课程应当设置涉外课程,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交流空间。
通过国际化办学,研究生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潮流,提升自身竞争力。
研究生课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应当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国际化办学,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希望各高校能够不断探索研究生教育的新模式,促进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2000字】。
第二篇示例:研究生课程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与质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文化因素漫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文化因素漫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文化因素漫谈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摘要: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基于中国当前的国情,文化背景是我国重要的国情,因为政治体制改革不能不考虑文化的因素。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数百年间西方影响的文化,以及中国近现代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性的文化。
作为中国人,从出生到死亡就沐浴在这些文化之中。
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当代民主政治的基因,中国人喊了上千年的万岁,中国历史上没有完整的国家观念而君主观念强烈,缺乏自治的精神。
同时,对于当代世界普遍认同的文化价值,有必要加以吸收,对完善政治体制的共同点的文化认同应加以重视。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因素,传统文化,漫谈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文化因素互动百科中对政治体制有如下描述:“政治体制是指政权结构的组织形式及相关法律和制度,简称政体。
政体一般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政治体制都不尽相同。
”从当前的国际格局来看,“每个政治共同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都在不同的权力架构和社会结构下运作。
也因此,世界上的政府形式数量几乎和存在的社会一样多。
”就我们的政治体制来说,在世界上不存在与之一模一样的、完全相同的政治体制。
即使是号称民主国家典范的美国,其政治体制依然存在特殊性。
美国的政治体制在美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美国将其政治制度向外输出的过程中却不少见失败。
可见,只有政治体制与国情相匹配,这一套体制内的法律与制度才能获得成功,相反,政治体制脱离了国情——超越或滞后——就一定不会成功。
这表明政治体制是与国情相关的,此国不同于彼国的,具有特殊性的系统工程。
因而,基于我国国情的政治体制改革,一定也必须拥有它的特殊性。
国情之中必然包括一国的文化,对于中国自然不会例外。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数百年间西方影响的文化,以及中国近现代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性的文化。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例子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例子【篇一:原因和结果的联系例子】事物之间联系的例子范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及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学院: 植物保护学院课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及自然辩证法概论学号:姓名: 任课教师: 职称: 教授成绩:2014年1月19日浅谈事物之间的联系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在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里,四千只鹿出没在林间,而鹿的大敌——狼也生活在那里。
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保护美丽的鹿而让人消灭凶恶的狼。
经过二十五年的猎杀,大约六千只狼先后毙命。
鹿没有了敌人,迅速繁殖,总数超过了十万只,这些鹿没多久就把凯巴伯森林啃了个精光。
没有了充足的食物,鹿遭遇了大饥荒后,纷纷病倒了。
到一九四二年,鹿的总数锐减到八千只,并且都嬴弱不堪,只是在苟延残喘而已。
这涉及到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哲学联系。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牵一发而动全身”,寓示事物很小一部分的变动就可能影响全局。
在简单的食物链里是这样,在高级的经济危机中也是这样。
我们植物保护总是提倡一个所谓的综合治理,基础哲学就是容忍哲学,共存哲学。
没有必要彻底消灭害虫,因为害虫也是天敌的食料,等到害虫全部消灭的那一天,天敌也就灭绝了。
这对生态的多样性和遗传的多样性是无法考量的损失。
事物链中的一级消失了,以它为食的上级生物也注定灭绝。
这是不是可以认为,有些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不能人为操控的。
但是,理论和现实总是有出入的,这就是为什么会用“所谓”了,很多人更认同的却是将害虫全部消灭,所以不断的打农药,不停的加大剂量,这样的后果就是一种害虫没了,另外一种害虫又成了主要害虫,或者就是害虫产生抗药性,药剂对它没有效果,而且这还牵涉到农药的残留问题,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真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个事件都不可能独立存在。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席卷全球,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尤其在欧美两洲更为严重。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同样不能在这次金融风暴中独善其身,至少在我们眼里,看到许多小的企业倒闭了,也就意味着许多人失业,物价上涨了,就业率却低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更加艰难。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班级:土研12级1班任课教师:尹保红学号:23学生姓名:崔相东日期:2012年11月25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崔相东(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包括丰富的内涵: 以选举民主为主要标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以协商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治协商制度, 以直接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群众自治制度, 以党内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党政治制度。
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环节在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关键词:中国特色;政治发展; 政治民主; 政治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条道路, 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原理同当代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起来的伟大创造, 又是需要在探索之中进一步定型和完善的过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强调: /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科学内涵和拓展路径, 坚定而又科学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顺利推进我国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是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和迫切要求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浅析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摘要]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造成对环境的持续的面源污染。
城市及其工业的污染源不断向农村地区的转移,则是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的外部原因,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差异体现了城乡之间的不公平。
本文从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政府农村环境保护行政职能分配、农村环保管理机构设置和国家社会资源配置等方面分析了目前的农村环境保护制度与农村环境现状之间的不适应之处,总结了农村环境问题的制度成因,并进一步提出改进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 农村环境保护、面源污染、城乡公平、生态文明、生态农业1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和特点1.1 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苏杨在《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一文中概括了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问题[1]。
其中包括: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充分产生的工业污染。
可以说,由上述原因造成的污染在莱州市都有明显的体现。
土壤受到化肥、农药、除草剂以及地膜的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年土壤侵蚀量为229.18万吨,侵蚀模数1593吨/年×平方公里,年平均土壤侵蚀深1.18毫米,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海水入侵面积达251.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而全市的河流基本断流,水库总氮超标,有富营养化趋势,已经造成饮用水紧张多数村庄垃圾围村,畜禽养殖户引起的废水、恶臭污染纠纷不断,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同时水质也不断下降,没有接集中饮用自来水的村庄饮用水井过几年就要更换;规模小、技术土、污染分散难治理的废塑料加工、菱苦土和滑石粉生产、石矿开采、石材加工、铸造等行业造成的区域性水污染、粉尘污染、大气污染等难以治理。
1.2 落后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是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普遍原因从农村目前的污染状况来看,生态环境恶化的普遍性原因是目前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落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
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题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学院:通信与信息学院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生姓名:无名学号:1302201005指导教师:题目类型:☑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工程设计☐工程技术研究☐软件开发2014年 05 月 3 日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摘要]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如何加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处理好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时代课题。
我们党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对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认识具有飞跃性的意义。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高唱主旋律,形成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景象。
面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价值表现的挑战等问题,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遇与挑战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Fate of Socialism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our country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China characteristic theory.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Chinese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to deal with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reality has become an urgent need to solve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problems in China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ocialism culture, contemporary topic is the great practic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ur party to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hree Represents,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reached a new height of history, has a leap in understanding the significance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system.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inging the melody, form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prosperity of literature and art. Facing the East West cultural exchang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ulti value performance challenges,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Key word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lture constructi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引言今天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政治实力的竞争,而且更多的是文化的交流与竞争,中国如果不能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下风,就无从获得国际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就会降低中国的国际拓展力和影响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
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 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 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 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 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 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 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 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3 城市与新农村 城市是一定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市的行政概念,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
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建制镇。国家要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县城均设建制镇。乡村分为集 镇和村庄,集镇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镇是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我国 的镇是包括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和县以下的建制镇。城镇发展的均衡性,强调城市、 农村、大城镇、小城镇都能协调发展。
20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选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选题指南1.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
2.试析当前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和重大挑战
3.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及其矛盾分析
4.建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研究
5.关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
6.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研究
7.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研究
9.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研究
10.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11.强化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体系研究
12.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13.全面深化改革研究
14.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15.试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16.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研究
17.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研究
18.新时期人民群众合理利益诉求的解决机制建设研究
19.二孩政策全面放开的意义——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协调互动研究
20. 重庆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研究
21.重庆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状况调查——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研究
22.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研究
23.城市社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状况研究
24.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研究(教育、就业、社保、医药改革等)25.试述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下的新时期中国外交新格局
26.中国腐败问题透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应用和检验。
本文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一主题展开研究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探讨其核心概念和主要内容。
然后,我们将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道路和取得的成就。
最后,我们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思考,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的时期,但其具体形成和发展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邓小平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框架。
他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
这一思想主张中国要根据自身的国情,走一条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党的建设的方向。
这一思想强调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放在了更加科学的框架下。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经济发展,也要注重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道路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道路主要可以概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战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重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还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源探析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源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源分析【摘要】:文化是多元的,这是社会生活多元性决定的;而用先进修饰文化,就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问题。
那么,在当前,什么是先进文化呢?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可见,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三个概念的内涵是一致的。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健康向上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文明。
【关键词】:本源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在人改造自然的对象化劳动中产生的,是以人化为基础,以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为实质的,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因素,是一个广义的文化概念。
文化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概括道:“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据此引申,也可以说文化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因为人的社会生活与其价值意识不可分离,而“人化”趋向又是社会实践的必趋之势,因此,社会生活的本质与文化相容并成为一个整体。
我们可以说,马克思的文化观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为价值枢纽的。
在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三者的关系中,经济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被经济所决定,又对经济起着巨大的反作用;文化则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给经济和政治以重大的影响。
一定的社会,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这三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前进。
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原理。
(二)文化结构人类直接相关的生产有物质生产和物质性入口生产这两种。
那么,与之相应的生产能力和所创造的财富也应该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生产能力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另外一种是物质性人口生产能力和所创造的物质性人口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可获得大量的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相关信息,有利于我国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以资源为基础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化,并进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使我国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应当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的还有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首先分别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再针对性地对我们可持续发展提出几个发展思路。
特别是要看到它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环境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的积极影响在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外国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对我国环境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其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高效低耗技术和清洁技术在我国大量使用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我国是跨国公司子公司分布最多的国家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500多家最大跨国公司中有200多家在我国投资。
跨国公司注意树立国际形象,对环境保护较为重视,并通过投资引入了不少先进技术工艺,减少了环境污染。
1.2 在更大的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庞大的人口基数使资源紧张成为我国长期发展的重要制约。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战争威胁,我国资源发展实行的是立足于国内资源的内向型战略。
实行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后,注重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
这不但使我国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得到缓解,而且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解决我国生态和环境问题。
显然,这既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合理配置资源、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3 洁净能源比重提高我国能源的人均消费量仅为发达国家的5~10%,按我国GDP增长速度,能源需求将在20 年内增长一倍。
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是煤炭比重过高,这也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利用。
自1993 年我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以来,我国油气的需求逐年增加,对我国洁净能源比重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据国际能源署最新估计,到2010 年我国石油进口将达到8000 万~1 亿吨,净进口率达到41%。
1.4 经济发展为环境治理提供越来越强的物质基础我国进入经济全球化的轨道后,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实力的增强使我国有能力在环境保护上进行更多的投入。
近年来。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不断增加。
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 世纪80 年代的0. 5%增加到2000 年的1. 5%。
沿海发达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我国现在实行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都与我国近年来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密切关系。
2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的消极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由于经济落后,因而相对于发达国家处于纵向分工的不利地位。
大量初级产品的出口,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处于转轨中的我国,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加上缺乏约束的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种种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发生。
具体说来,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初级产品不合理的出口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掠夺性开采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消极影响。
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毁灭性破坏,如钟乳石出口使得桂林喀斯特地貌严重受损。
如,1982~1993 年间我国出口发菜799 吨,创汇3126 万美元,经济效益和创汇效益都非常可观,但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非常严重。
据报道,由于盲目采挖发菜,二连浩特周围200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沙化或严重沙化。
1983 年我国甘草的储藏量约35 万~45 万吨,1982~1993 年出口量已达到17 万吨。
由于掠夺性采挖,现储藏量不到40%,不但资源本身遭到严重破坏,而且造成草原严重退化。
由于缺乏有效控制,有些矿产品如钨、锑、钼、锡等盲目生产形成恶性循环,不但严重破坏了资源,而且严重恶化了生态环境。
某些产品的不合理出口还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毁灭性破坏,如钟乳石出口使得喀斯特地貌严重受损。
2.2 废弃物的转移废弃物通过国际贸易进行转移,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开始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我国政府对危险废弃物的越境转移一贯持坚决的反对态度。
1990 年 3 月,我国政府签署了一系列有关抑制废弃物转移的国际条约。
同时,我国自己也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控制有害废物转移的法律法规。
但是,发达国家以直接贸易形式向我国转移废弃物的事件仍相当严重,废物入境的数量巨大。
从目前海关查获的情况看,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山东是主要进口地和使用地,上海、天津、辽宁、北京、江西也发现不少危险废物。
其再生过程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2.3有害技术、设备的转移在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有些外商将国外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禁止使用的产品及相应的技术和设备通过投资方式转移到我国,也有些外商在技术设备上以旧顶新、以次充好。
据调查,外商投资企业中高达70%以上的引进设备为中低档水平。
还有些外商投资企业以资源再生利用在我国直接从事进口危险废物的翻新、拆解、加工、处理、电解等业务。
这类投资实质上是有毒废弃物越境转移的另一种方式,对我国环境产生了很坏的影响。
2.4 臭氧层损耗物的生产和消费转移由于污染造成臭氧层损耗直接影响和危及人类健康,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
我国政府已于1991 年宣布加入经过修正的针对臭氧层损耗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但这一议定书存在明显缺陷,它对非缔约国通过投资方式向第五条款缔约国转移臭氧层损耗物的生产和消费没有采取任何防止措施。
一些投资者利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淘汰时间的差距,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将臭氧层损耗物的生产和消费转移到发展中缔约国。
其中,有不少来自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将臭氧层损耗物的生产和消费转移到我国。
这对我国环境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
3、经济全球化下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选择通过以上分析,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有利于我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间接资源掠夺和污染转嫁。
加上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浓,政府对环境立法、执法的力度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的科技含量不高,企业的环保积极性不够等自身原因,遂造成了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
针对这些国外国内原因,我们应积极思考有效对策以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继续采取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提高环境的立法、执法力度,加大环保投入,进行环保补贴、排污收费等常见措施以外,还应有以下思路。
3.1 改变现有GDP核算体系,变现存GDP为“绿色GDP”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应充分考虑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在对GDP进行核算时,并未将经济增长的环境影响考虑在内,从客观上导致环境污染这类具有负外部性的行为得以存在和蔓延,对环境质量的改善形成巨大的压力。
今后,应逐渐改变这种现状,将生产、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纳入GDP的核算中。
如果是环境污染,其所造成的损失要从GDP总量中扣除,从而纠正现存GDP核算方式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误导以及对资源配置的扭曲。
国外的一些著名学者也曾提出过国民收入核算的新指标,如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曾提出净经济福利指标(NEW,Net Economic Welfare)。
该指标以是否改善了社会福利为出发点对现存GDP进行了调整,其中包括对环境负外部性所造成损失的扣除。
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工作也正在进行,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具体运作中需要克服技术上的难题,如定性指标的量化与数据来源等。
3.2 切实抓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我国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从原来的数量型的粗放增长方式向效益型的集约增长方式转变,建立一个低消耗资源的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以促进资源的节约,提高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缓和资源的供需矛盾,走资源节约型发展的道路。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技术、环境无害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积极研究、开发和推广高效、低耗、无废、少废、节水、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工业、能源、农业、林业和环保产品生产体系。
扶持和发展环保产业、绿色产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加快产业升级进程,实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提高自身绿色竞争力。
3.3 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抓环保,探索建立循环经济结构体系首先,应考虑通过价格政策,取消不合理补贴、开征污染税等经济手段将环境成本内在化,从而引导企业生产行为,纠正那种竭泽而渔、片面追求产值而不顾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倾向。
其次,政府管理部门应将工作重点从“关闭”污染型企业转向帮助企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上来,这样既可以减少因关闭企业造成固定资产不必要的浪费,又不会使失业增加出现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
再次,尽快建立和完善与环保有关的外贸法规体系,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力度,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3.4 改变初级产品出口比重过大的状况在经济发展途径上,我国应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推进的战略。
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其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先导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业,带动整个工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争取后来居上。
大力开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资源深加工型出口产业的发展,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改变我国初级产品出口比重过大的状况,既避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使用,又防止了发达国家对我国资源的间接掠夺。
3.5 建立资本市场的信息管理与激励制度当今,信息对经济的影响日益重要。
提倡“绿色融资”,除了要求对欲上市和已上市的企业进行环保审查与评估以外,还可利用资本市场的信息传递以控制污染,激励绿色生产。
我国入世后,更多的企业可以到国外上市,国外企业也可到境内上市,但上市成功的重要条件是通过环保评估,必要时实行环境标准一票否决制。
资本市场可根据企业污染状况而改变对企业的价值判断,刺激企业(包括跨国公司)控制污染及其转嫁。
比如,及时对高污染企业进行报道,向投资者和社会传递“该企业技术水平低、管理能力差”的信息,从而降低了企业的信誉和预期利润,使其股票价格大跌。
反之,通过媒体对改善污染状况和使用清洁技术的企业进行信息传递既有利于企业也有利于环境。
资本市场的信息传递可能比直接管制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