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当前区域经济学重大理论前沿问题

当前区域经济学重大理论前沿问题

当前区域经济学重大理论前沿问题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特定地域内经济发展的规律和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当前区域经济学面临着一些重大理论前沿问题,本文将对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当前区域经济学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前沿问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地区经济相对较发达,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欠发达。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如资源利用不均衡、产业布局不合理、收入差距加大等。

如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了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区域创新与技术进步问题区域创新与技术进步是当前区域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前沿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创新和技术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不同地区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存在差异。

一些地区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较弱。

如何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在各个地区的均衡发展,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三、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问题当前区域经济学还面临着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的重大理论前沿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但是,区域间经济联系和合作的模式和机制还存在许多问题。

如何建立起更加紧密、合理的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是当前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

四、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区域经济学也面临着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大理论前沿问题。

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对环境造成破坏的问题。

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结当前区域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前沿问题包括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创新与技术进步、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

这些问题关系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可持续性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继续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助力区域经济学的不断发展。

区域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不同区域之间经济活动的学科。

咱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一个个城市、一个个省份、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看看他们是如何互动的、互相影响的。

就像一个大家庭里,亲戚们常常会互相借个钱、帮个忙、合个资做个小买卖,这个“经济活动”也是在不停地发生。

你能想象一个城市就像一颗小星星,而这些星星通过贸易、技术、资源等各种方式联系成一个大星座吗?没错,这就是区域经济学所要探讨的事情。

你说,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究竟是什么?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啥都能聊!从最简单的说法来看,区域经济学就是看一个区域内部的经济如何运作,也就是地方相关部门如何做决策,怎么优化资源分配,怎么让自己变得富裕,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

这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呢,它可是一个考验智慧的大课题。

比如一个小地方要是想致富,光靠自然资源可不行,得有好、有好基础设施、有吸引人的企业和技术支持。

反过来说,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得考虑到很多因素。

一个地方怎么能知道自己有没有资源?怎么判断自己的产业有没有竞争力?这些问题其实是区域经济学里经常探讨的内容。

更进一步,区域经济学还得研究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

就好比人际关系,如果你跟某个人不太合,可能两个人就形同陌路。

但要是两个人关系好,合作愉快,不仅可以互利互惠,还能共同做大事业。

这个道理放在区域经济学里也是一样。

比如说,你一个小城市要想发展,可能就得靠周边大城市的带动,或者你可能需要依赖跨区域的合作。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讨论怎么通过区域一体化来促进经济发展。

你可以想象,几个区域好像好几个邻居,大家都忙着“串门子”,相互交流,资源共享。

这样,一方的好消息就能传到另一方,大家的经济都能“水涨船高”。

区域经济学还要探讨的是区域之间的不平衡问题。

你想想,如果某些区域比其他地方发达,那会发生什么?它就像班级里那几个总是考第一的学生,其他同学心里可不好受。

区域经济学课题研究报告

区域经济学课题研究报告

区域经济学课题研究报告
本报告为区域经济学课题研究的成果,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通过对全国各地区的GDP、人口、产业结构、城乡发展等方面数据的分析,总结出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其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巨大,中部地区是转型升级的重点区域,东部地区则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竞争力的领先地区。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
从区位、资源、政策等方面探讨了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人口、资本、科技等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另外,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风险与挑战
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风险因素,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社会保障问题、经济结构不平衡等,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同时,也分析了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挑战,如人口老龄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等。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基于对于以上分析的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推进中部地区的转型升级、支持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

同时,也提出了加强政策协同和统筹规划的建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结论与展望
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对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在新一轮全球化浪潮和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加强创新、深化改革、提高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一、区域经济学概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资源配置以及区域间的合作与竞争等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

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最早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他认为农业生产的布局取决于距离市场的远近和运输成本。

此后,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强调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克里斯塔勒和廖什则分别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区位理论的内容。

区位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交通规划和产业布局,引导企业选择合适的区位,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 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在每个地区以相同的速度进行,而是在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部门和企业集中的地区首先出现增长,这些地区就成为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吸引周边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向其集中,从而使增长极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扩散效应则是指增长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向周边地区扩散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政府可以通过培育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例如,在一些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集中投入资源,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3. 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区域分工理论的早期代表。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的学科。

区域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经济空间的存在和作用,以及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源远流长。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观察和研究不同地域的经济现象和发展模式。

例如,古代中国就有以京津冀地区为中心的经济区域,这种区域经济联系主要是由粮食、商品和人口流动等经济要素的调配和交换所形成的。

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初。

当时的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经济空间的特征和区域差异,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和分析这些现象。

其中最重要的是尤金·斯塔学派提出的“核心-边缘”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活动在一个核心区域开始,然后向边缘地区扩散。

这种扩散过程会产生区域差异和不平衡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

首先,它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活动和产业结构。

例如,某个地区可能以农业为主,另外一个地区则以制造业或服务业为主。

区域经济学可以通过分析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变化,来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发展趋势。

其次,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贸易、人口流动、技术交流等各种联系和相互作用。

通过研究这些联系和作用,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依存关系和相互影响。

再次,区域经济学还研究区域的发展和政策。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水平和贫富差距的差异。

通过研究这些差异,可以为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例如,一些落后地区可以通过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最后,区域经济学还关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社会面临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挑战。

区域经济学可以研究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方式。

总之,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的学科。

它的发展历史悠久,涉及的研究内容也非常广泛,包括经济活动和产业结构、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域发展和政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区域经济学问题详解(部分)~

区域经济学问题详解(部分)~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是指研究经济开展和区际间经济联系的决策性科学。

〔1〕强调区域各组成局部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而成的一种结构;〔2〕强调区域经济开展的路径问题〔开展模式的选择〕;〔3〕强调如何组织区际联系,区域间的协调、资源配置问题;〔4〕决策的科学性决定了区域政策研究的必要性。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区域开展条件①区位条件;②自然条件;③经济条件〔产业结构、技术开展水平等〕;④制度条件;〔2〕区域经济开展①经济开展所处阶段;②开展战略;〔3〕区域空间地域〔核心〕①区域增长点或者增长中心确实定;②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的形成和开展;〔4〕区域结构〔5〕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6〕区际分工和联系〔区域经济联系与合作〕〔7〕区域经济政策3、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1〕区域的行为主体研究〔企业、家庭、政府相互作用〕;〔2〕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开展问题;〔3〕区域产业转移和区域协调开展问题;〔4〕区域内根底设施建设与区域开发利用;〔5〕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与演化问题〔主导产业、产业空间布局、产业升级、产业集群等〕〔6〕区域内人力资本开发与区域创新体系;〔7〕区域中心地与边缘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8〕区域间各生产要素流动〔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问题〕;〔9〕区域间产品流动〔区域市场研究〕;〔10〕区域空间结构规划;2.简述区位含义、区位条件对区位开展的作用〔没找到〕3.如何选择区域主导产业?1. 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主导产业必须具备的4个条件: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区位商值在2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0.5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开展。

地区X围大,对区位商和产值比重的要求相对较低,地区X围越小,要求越高。

一级主导专业化部门:区位商≥2(或专业化系数≥0.5) 产值比重≥15%二级主导专业化部门:区位商≥1.5(或专业化系≥0.33) 产值比重≥10%3〕与区内其它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开展。

区域经济学教案

区域经济学教案

区域经济学教案一、引言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的是不同地域内的经济现象、问题和发展模式。

本教案将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经济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二、基础概念1.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旨在探讨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相互依存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研究对象包括地域内的产业分布、经济增长、就业与人口流动等。

2.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地理、空间和社会经济学理论均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 核心理论包括区位理论、中心-边缘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

三、主要方法1. 区域经济学的实证方法- 包括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等方法,用于解读和预测区域经济现象。

-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进行地理空间分析。

2. 区域经济学的模型建立和模拟方法-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模拟区域间的经济关系和发展趋势。

- 使用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来预测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1. 传统区域经济模式- 以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为基础,发展农业、矿产和传统工业等产业。

- 重视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2. 现代区域经济模式- 以知识、创新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提升区域科技和创新水平。

- 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园区。

五、区域经济政策1.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和意义- 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减少区域差距。

-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

2. 主要区域经济政策工具- 产业政策:吸引投资、扶持优势产业等。

- 土地政策:规划用地、提供土地资源等。

- 人力资源政策:培训人才、吸引人才等。

六、国际区域经济合作1. 区域一体化的意义和影响- 降低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 促进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

2. 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欧盟(European Union)-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七、案例分析1. 中国的经济特区- 研究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

区域经济学考试试题

区域经济学考试试题

区域经济学考试试题区域经济学考试试题一、简答题1. 请解释什么是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的学科,它关注地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等问题。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地区内的经济联系以及地区发展的驱动因素等。

2. 请列举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包括:空间分析、计量经济学、地理信息系统(GIS)、经济模型、实证研究等。

这些方法和工具能够帮助研究者分析和解释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地区内的经济联系以及地区发展的动力机制。

3. 请解释什么是地区差异?地区差异是指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由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环境、历史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

地区差异的存在对于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4. 请解释什么是地区经济增长极?地区经济增长极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经济增长最为迅速、发展最为集中的地区。

这些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活动密度、较强的创新能力、优质的基础设施等特征,吸引了大量资源和人才流入,形成了良性的经济循环。

二、论述题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学科,它对于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格局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地区差异、地区发展和区域政策三个方面对区域经济学进行探讨。

首先,地区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可以通过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因素来解释。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势和开放政策的支持,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较高的收入水平。

而内陆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地区差异的存在对于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资源配置、改善基础设施等手段来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其次,地区发展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地区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问题,还涉及到产业结构、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等方面。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的热点问题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的热点问题

• 第三,相关思考的问题:城镇化的核心是什 么?土地的城镇化还是人的城镇化?为什么 地方政府热衷于城镇化?各地的造成运动现 象?新区建设? • (1)市民化与市民化的成本 • (2)如何保护农民及市民的利益? • (3)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是怎么样的?城 • 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怎样?
• 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污染问题 • 第一,中国经济增长与污染问题并行:雾霾 现象、蓝藻事件、死猪事件、牛奶事件、馒 头事件,奶粉事件,等等?中国的工业化是 什么样的工业化?工业化等同于污染、道德 沦丧吗?
• 第四、中国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何在? 区域差距存在是否有合理性?差距能否消 除?消除差距的手段是什么?是移民还是 移资本?产业转移能否消除区域之间的差 距? 如: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 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 第五、区域收敛(convergence)与发散 (diverge定位
★长三角地区发展规划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 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 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 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 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一核九 带” 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规划详细阐述了各个城市 的产业发展重点试图破解长三角城市在产业分工与定位上的“同构”困 局。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的热点问题探讨
刘乃全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一、区域经济学科的发展
• 1、区域经济理论及学科的起源:微观的区位理论 (屠能1826年的农业区位理论、韦伯1909年的工 业区位理论、缪什的市场区位理论,等等)到区 域发展的差距已经成为经济学界重点研究的问题。 • 2、中国区域经济学科的发展来源:前苏联的区域 经济学(地域生产综合体及国民经济综合体理论)。 主要是从事工业布局与经济地理的学者。 • 3、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科发展:1998年国 家学科的重新界定:应用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 2007年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区域经济学分析

区域经济学分析

区域经济学分析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它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和实践研究,探讨了不同地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区域经济学进行分析。

一、区域差异分析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情况。

区域差异主要受到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府政策、市场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区域经济学通过对这些差异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了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原因,并提出了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区域经济增长模型是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数学模型,用于解释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新经济增长理论,它认为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地区能够实现快速发展,而其他地区却经济停滞不前。

三、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区域经济学分析了不同政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例如,一些不发达地区通过引进外资、改善基础设施、培育新兴产业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地区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种形式。

它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发展。

例如,欧洲经济一体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欧盟等机制,实现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自由贸易。

五、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基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经济发展方式。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区域经济学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等概念被提出,并成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总结:通过对区域经济学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经济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实际的地方经济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区域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课后题答案1. 什么是区域经济学?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是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的产生、发展和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研究不同地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特点、产业分布情况等,帮助理解不同区域间经济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区位选择与区域比较优势:分析企业为什么选择特定地理区域进行投资和生产活动,以及不同地理区域的比较优势,帮助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指导。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地理区域的经济增长机制、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和体制条件。

•区域间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合作:研究不同地理区域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分析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机制和模式,推动区域间经济融合发展。

•区域政策与规划:分析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帮助指导区域经济的长远规划和政策调整。

2. 请简单描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两种主要类型。

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描述和解释实际的经济现象和行为,帮助理解经济活动背后的原因和动因。

具体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案例研究:通过深入研究个别地理区域或企业的实践案例,了解其特点、经验和成功因素。

•实地调查:通过实地访谈、观察和调查,收集和整理具体地理区域的经济数据和信息。

•文献综述:通过对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和评估,总结和归纳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

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数学和统计模型来分析和预测经济现象和行为的规律性。

具体的定量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分析:通过收集大量的经济数据,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推导。

•数量模型:通过建立和运行数学模型,模拟和分析地理区域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

•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建立经济理论模型和数据回归分析来检验和验证经济假设和关系。

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中相互补充和支持,可以综合运用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研究结果。

区域经济学论文研究难点

区域经济学论文研究难点

区域经济学论文研究难点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不同地域间经济发展差异和不均衡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政治、文化、自然资源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难点需要克服和解决。

首先,区域经济学研究难点在于数据的获取和分析。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数据来源不同,且数据的质量和真实性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区域经济学研究时,如何获得准确的数据并进行有效的分析是一个挑战。

同时,对大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也需要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方法进行处理,这对研究者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要求。

其次,区域经济学研究难点还在于理论框架的建立和完善。

由于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如何建立适用于不同地区的理论框架,以及如何将宏观经济理论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是一个需要突破的难点。

现有的理论框架往往是基于全国范围的经济发展,如何将其灵活运用于地区经济学研究中,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另外,区域经济学研究中还存在着政策和实践层面的难点。

不同地区的政策环境、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存在着差异,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政策建议,并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难点。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协调,尤其是在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协同推动下的研究成果转化和实践应用。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着数据获取和分析、理论框架建立和完善以及政策和实践的难点。

解决这些难点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加强各方合作,不断提升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此外,区域经济学研究也面临着区域间差异性和复杂性带来的理论挑战。

不同地区的经济特征、产业结构、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为研究者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

如何根据具体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以适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是这一难点的核心。

除此之外,区域经济学研究中还存在着数据不完整性和不确定性的难题。

在进行跨地区的比较研究时,由于数据的缺失或者不完整,很难得出完全准确的结论。

对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_付晓东

对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_付晓东

文章编号:1000-8462(2000)01-0031-06对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¹付晓东(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中国北京100872)摘要:市场经济下,区域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利益主体开始浮现出来,它的经济功能与作用日渐突出,已不同于过去的所谓/块块0,它已经与产业经济一道成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在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作为一门新兴的、成长中的重要学科,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实践中和理论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尽管许多方面的问题已获得共识或已经解决,但仍在一些方面存有争论,有的还有待于深化。

本文仅对区域经济研究中涉及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区域经济;重要问题;认识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1对区域的认识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空间范围)))区域。

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在一定的区域内实现的,不同的区域环境,将塑造出性质各异、层次不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就我国而言,我国以东中西三大地带为主的区域经济框架结构已经形成,在迈向21世纪的发展中,国家又构建出7个跨省市的经济带。

然而,目前人们对区域的理解和表述,说法不一,近似的名词就有/地方0、/地区0、/地域0、/地缘0、/空间0等。

区域一词含义十分广阔,使用领域极多,大小范围变幅极大。

在实际生活中,它或被以具体的实体的概念使用,或被以抽象的概括的使用。

区域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一般含义是指地区范围,而近年来世界经济区域化的浪潮又使区域的概念广为使用和发展,对区域的认识,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如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地域单元;政治学则将区域看作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位;而社会学则视区域为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就是在经济学这门学科中,也有不同经济意义上的区域,经常可见到的有;跨国的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北亚经济区、欧元合作区、南锥共同体等;跨国内行政区的有田纳西河流域区、长江流域经济带、东北经济区等;一国内开辟的局部特定区域有:经济特区、保税区、旅游度假区、开放开发区(城市)等。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区域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各种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2. 区域经济结构:研究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政府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和政策,包括区域发展策略、区域经济政策工具、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评估等。

4. 区域经济不平衡:研究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以及这些不平衡现象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5. 区域投资和区域产业政策:研究各种类型的区域投资和区域产业政策,包括吸引外来投资、促进本地企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等。

6. 区域劳动力市场和人口流动:研究不同地区间的劳动力市场状况、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7. 区域创新和科技发展:研究不同地区的创新能力、科技发展
水平以及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

8. 区域竞争力:研究不同地区的竞争力水平和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提高地区竞争力的策略和方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旨在深入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西方经济学中的城市经济学与区域经济

西方经济学中的城市经济学与区域经济

西方经济学中的城市经济学与区域经济西方经济学中的城市经济学与区域经济是一门研究城市和地区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着重分析城市和地区的经济特征、产业结构、资源配置、发展模式等问题,旨在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促进城市和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城市的产业结构、资源配置、人口流动等问题。

城市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在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城市经济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城市化过程: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聚集的过程。

城市经济学研究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职业转变、土地利用等问题,以了解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城市规模和产业结构:城市的规模和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城市经济学研究不同规模和不同产业结构的城市之间的差异,并探讨城市规模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3. 城市资源配置:城市是资源聚集和利用的中心,城市经济学研究如何有效配置城市资源,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4. 城市竞争力:城市经济学研究城市的竞争力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关注于一个更大的范围,即国家、地区等。

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资源配置、行业聚集等问题。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不平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2. 区域资源配置:不同区域拥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区域经济学研究如何合理配置和利用这些资源,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 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学研究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差异和变化趋势,并探讨如何优化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和发展的学科。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区域发展方式等内容。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实践中对于地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相似。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地区经济之间的差异日益明显,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理论研究主要是所谓的地理经济学,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来探讨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揭示区域经济的内在机制。

实证分析则是通过收集地区经济数据,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些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论。

区域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这是因为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条件、产业特点、区位优势等因素所致。

如何调整这些差异,实现地区经济均衡和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区域经济学研究了产业集聚、区位选择、区域政策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许多相关理论和方法。

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产业集聚是指一些相关的产业在某个地区集中发展。

产业集聚可以带来诸如规模经济、学习效应等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研究产业集聚对于制定产业政策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区位选择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地理位置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合理的区位选择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更好的资源配置和更低的运营成本。

因此,区位选择是企业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政策是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制定和实施区域政策,可以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不同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区域政策可以包括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通过激励或限制来引导地区经济的发展。

总之,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区经济发展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经济结构、产业集聚、区位选择和区域政策等内容。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绪论第一章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特点和区域之间关系的科学。

2、区域的概念: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

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某种地域单元;政治学把区域看成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把区域看成是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3、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经济学在西方大体上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60-70年代获得蓬勃发展,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开始创立的区位理论。

4、区域经济学科学问题:(1)一个区域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2)各个区域之间怎样相互联系?(3)各区域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如何?5、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当今经济学研究的最活跃领域之一。

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1)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2)区域经济活动协调----区内和区位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

(3)区域决策----如何组织区域经济活动;所选模式的支持系统7、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经济活动区位: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经济活动区位的主要理论:新古典的区位理论和空间经济学的区位理论。

(2)区域的自组织能力:经济活动自组织能力和交易的自组织能力构成了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组织区域的经济活动,就是要回答区域的经济增长是如何发生或如何决定的,应选择何种发展方式,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和趋势如何,区域根据其资源要素状况应选择何种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如何演进以及优化等问题的过程。

(3)区域分工与联系:区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分工的空间形式,它不仅决定专门化部门、区际联系的性质和规模,同时也决定不同区域内部的部门间比例和一国整体结构的动态变化。

(4)地域结构演进:其最大的特点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不平衡分布。

(5)政府调控:各国政府都通过制定区域政策刺激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或采取其他手段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完善与创新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完善与创新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完善与创新研究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也从传统思维逐渐转向创新思维,并取得了很多成果。

但是,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以推动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

一、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完善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完善,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新形势下的区域经济问题分析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复杂,需要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政策。

因此,重视新形势下的区域经济问题分析,是完善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关键。

(二)新技术、新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科技与产业是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兴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需要探讨新技术和新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

(三)地方政府角色与城市群发展在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中,地方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了解地方政府的职能、角色,进而研究城市群的形成、发展,为加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四)特别经济区政策优势分析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特别经济区在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分析特别经济区政策的优势,对完善和推动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五)区域差异化经济体系建设区域经济体系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但在中国,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较大,因此需要建立差异化的区域经济体系,以实现不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在中国,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口迁移成为研究的热点。

因此,需要加强对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现象的研究,不断更新和完善相应的理论。

(二)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因此需要加强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并探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区域经济学的几个问题一、区域经济学概念、研究对象(一)概念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一国(或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区域经济规划和区域经济问题的学科。

(二)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国(或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生产区域组织的规律性及其作用机制。

2.研究的方法:是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对全国区域体系和每一个经济区的经济、社会过程及经济结构进行综合研究,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3.研究内容(1)区域经济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比例、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区划和经济区综合发展、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预测和模型等。

(2)生产力布局。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研究内容包括:科技进步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区域社会问题、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地域生产的组织形式等。

(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

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系统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

也包括区域经济调节机制,如各地区经济结构的建立和法则,区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国民收入的分配、固定基金的利用、价格的地区差异等。

(4)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域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

二、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历程(一)农业区位论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出版《孤立国》一书,首倡农业区位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是:成本、价格是影响"孤立国"生产布局的决定因素,"孤立国"的农业生产按六个圈境由内向外依次布局,后人简称"杜能圈"或"杜能环"。

《孤立国》全称为《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地租收入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农场主一般选择能获取最大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与生产布局的杜能圈结构。

杜能圈结构模式的实质是强调合理的农业生产空间组织结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同心圈结构。

杜能首次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加以理论化和体系化,其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农业的土地利用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城市近郊农民因农地转化为住宅等城市用地,可能随时放弃耕种或转为临时性耕作,而远离城市的农民则可能从事相对集约度高、农业利用价值大的经营活动,从而可能出现农业生产方式呈“逆杜能圈”的现象。

(二)工业区位论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著《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

主要是研究工业布局和厂址选择的理想方案,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判别一般区位因子的具体方法是考察影响工业生产与分配全过程的成本因素。

由于原料、动力和燃料费用的地区差异可转换为运费的差异,因而影响所有工业的一般区位因子最终确定为运费和劳动力成本两种。

韦伯认为,当集聚节约额大于因运费或劳动力成本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时,便产生集聚韦伯理论的最大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对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批判:企业家不仅关注最小成本的节约,更多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削弱了运费与劳动力成本的指向作用。

本来属于原料地和劳动供给地指向的区位类型现在已变为消费地指向区位类型,特别是一些尖端技术工业布局受地域束缚极小,工业区位的选择范围很广。

在这种条件下,工业区位出现了新的指向类型,如临空型、临海型和高智能型等区位类型,这些类型的工业区位无法直接套用韦伯的区位理论。

(三)区域经济学随着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的不稳定、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收入差距的加大,城市人口膨胀、落后地区荒芜;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又受到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影响,区域经济学由微观经济分析和静态经济分析向宏观经济分析和动态分析,形成了今天的区域经济学理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种区域规划工作,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在原苏联:60年代,原苏联经济学家涅克拉索夫出版《区域经济学》,首先提出了“区域经济学”概念,侧重于研究区域规划、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在西方:侧重于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地区配置、区位选择和区域规划的技术经济问题。

在中国:一是地理经济研究,与区域经济研究具有很大的关联性。

二是上个世纪80年代,称谓“地区经济”,90年代开始使用“区域经济”概念。

三、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一)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区域产业组织是促进区域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高区域资源要素综合利用的产业空间组织形态。

根据各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方式,以及各产业在区域产业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将区域的全部产业划分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类。

产业功能分类法在各种区域产业分类法中居于核心地位。

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条件包括:区域自然资源状况、人力资源状况、资金供给状况、科学技术水平、原有产业基础和生产传统等。

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消费(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需求、国家产业布局规划和产业政策、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区际分工、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等。

所谓区域产业结构配置是指为使区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各种产业循着一定规律和比例的动态空间组合。

配置区域产业结构的实质是通过主导产业的确立,围绕主导产业的产前服务、协作配套和产后深度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等发展辅助产业,构筑结构紧凑、各具特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高效区域经济有机体。

在战略和策略上,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应从以下三大方面入手:准确选择、优先发展主导产;协调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关系;积极扶持潜在主导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及时合理转换。

区域产业链是一种新型区域产业空间组织形态。

从一般意义上而言,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同一产业内所有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构成的价值链,可称之为“产业链”或“产业活动链”。

产业链可由若干产品链构成。

产业链的本质和基础是价值链。

区域产业链的基本功能:吸聚投资功能、彰显竞争优势功能、促进经济稳健发展功能、舒缓产业冲突功能。

区域产业集群的组织特征:弹性生产组织、中间性体制组织、网络型组织、创新型组织。

波特认为: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有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四类,另加“机会”和“政府”两类变数,构成完整的钻石体系;产业是研究国家竞争优势的基本单位,一国的成功并非来源于某一产业的成功,而是来自纵横交织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虽然包含了钻石体系中的一个方面,但它最能体现钻石体系四个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高效的产业空间组织形态,彰显出持续、强劲的竞争优势。

主要表现在:外部经济效应、交易网络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区域产业品牌效应、正反馈效应。

产业带的形成一般遵循以“点”带“面”的非均衡路径,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此消彼长的力量对比变化,以及极化过程和扩散过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结果(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即指在一定时期内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特定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如果点、线、面要素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呈有机结合状态,在功能上就完全融合为空间一体化系统,具体表现为节点相互依存,域面协调发展,通道配套运行,各种空间经济实体的联系交错密集,呈网络化系统。

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空间结构要素的组合模式,是经济高度发达阶段的空间结构模式。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地域构成单元是指构成空间结构的实体,一般是城市、乡村或者其它经济活动的发生地域。

区域经济三元空间结构形成的一般机制具体表现在:不同的交易成本与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城市聚集不经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点轴渐进式扩散是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的关键。

从空间结构要素组合角度而言,它是点、线、面协调的区域经济系统;从经济发展目标而言,它是谋求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从空间结构演变而言,它是实现空间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从效应机制而言,在网络式空间结构中,扩散效应大于极化效应。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区位势能不断变化的结果。

从资源空间配置的角度看,区域经济开发的目标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提高资源空间配置的效率,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二是逐步缩小区际差距,实现合理的空间均衡和经济一体化。

前者称为效率或增长目标,后者称为均衡目标。

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落后或者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一般采取极点开发模式;在经济发展已有一定基础或者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一般采取点轴开发模式;而在经济发展基础较好或者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则通常采取网络开发模式区域经济的空间开发模式:增长极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网络开发模式。

这种对区域内经济结构进行整体调整,建立新的增长极,全面开发城镇体系、产业体系以适应区域一体化的开发模式,即为区域网络开发模式。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经济活动分布逐步由集中走向分散,这也对空间网络开发提出了时代要求四、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意义(一)宏观研究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研究。

东部加快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

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

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

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二)中观研究地区的区域经济研究。

产业结构研究,培育主导产业。

(三)微观研究企业的区域经济研究。

在区域产业结构、经济功能分析中,确定本乡镇、本村的经济发展模式。

五、“一区一城”的经济学意义(一)区域经济的特点区域经济具有五大鲜明的特征:中观性区域性差异性开放性独立性。

(二)“一区一城”“十一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房山区按照“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两大功能定位,从服务首都建设大局出发,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依法发展,加速区域城乡统筹和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推进“三化两区”发展战略,按照新型城市化发展路径,努力构建“两轴三带五园区”发展新格局,全区经济社会实现较快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