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区域经济学的几个问题

一、区域经济学概念、研究对象

(一)概念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一国(或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区域经济规划和区域经济问题的学科。

(二)研究对象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国(或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生产区域组织的规律性及其作用机制。

2.研究的方法:是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对全国区域体系和每一个经济区的经济、社会过程及经济结构进行综合研究,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3.研究内容

(1)区域经济理论。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比例、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区划和经济区综合发展、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预测和模型等。

(2)生产力布局。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研究内容包括:科技进步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区域社会问题、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地域生产的组织形式等。

(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系统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也包括区域经济调节机制,如各地区经济结构的建立和法则,区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国民收入的分配、固定基金的利用、价格的地区差异等。

(4)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域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

二、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历程

(一)农业区位论

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出版《孤立国》一书,首倡农业区位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成本、价格是影响"孤立国"生产布局的决定因素,"孤立国"的农业生产按六个圈境由内向外依次布局,后人简称"

杜能圈"或"杜能环"。《孤立国》全称为《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地租收入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农场主一般选择能获取最大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与生产布局的杜能圈结构。

杜能圈结构模式的实质是强调合理的农业生产空间组织结构是

以城市为中心的同心圈结构。

杜能首次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加以理论化和体系化,其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农业的土地利用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城市近郊农民因农地转化为住宅等城市用地,可能随时放弃耕种或转为临时性耕作,而远离城市的农民则可能从事相对集约度高、农业利用价值大的经营活动,从而可能出现农业生产方式呈“逆杜能圈”的现象。

(二)工业区位论

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著《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主要是研究工业布局和厂址选择的理想方案,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判别一般区位因子的具体方法是考察影响工业生产与分配全过

程的成本因素。

由于原料、动力和燃料费用的地区差异可转换为运费的差异,因而影响所有工业的一般区位因子最终确定为运费和劳动力成本两种。

韦伯认为,当集聚节约额大于因运费或劳动力成本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时,便产生集聚

韦伯理论的最大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对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批判:企业家不仅关注最小成本的节约,更多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削弱了运费与劳动力成本的指向作用。本来属于原料地和劳动供给地指向的区位类型现在已变为消费地指向区位类型,特别是一些尖端技术工业布局受地域束缚极小,工业区位的选择范围很广。在这种条件下,工业区位出现了新的指向类型,如临空型、临海型和高智能型等区位类型,这些类型的工业区位无法直接套用韦伯的区位理论。

(三)区域经济学

随着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的不稳定、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收入差距的加大,城市人口膨胀、落后地区荒芜;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又受到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影响,区域经济学由微观经济分析和静态经济分析向宏观经济分析和动态分析,形成了今天

的区域经济学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种区域规划工作,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在原苏联:60年代,原苏联经济学家涅克拉索夫出版《区域经济学》,首先提出了“区域经济学”概念,侧重于研究区域规划、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在西方:侧重于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地区配置、区位选择和区域规划的技术经济问题。

在中国:

一是地理经济研究,与区域经济研究具有很大的关联性。

二是上个世纪80年代,称谓“地区经济”,90年代开始使用“区域经济”概念。

三、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

关系。

区域产业组织是促进区域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高区域资源要素综合利用的产业空间组织形态。

根据各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方式,以及各产业在区域产业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将区域的全部产业划分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类。产业功能分类法在各种区域产业分类法中居于核心地位。

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条件包括:区域自然资源状况、人力资源状况、资金供给状况、科学技术水平、原有产业基础和生产传统等。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消费(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需求、国家产业布局规划和产业政策、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区际分工、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等。

所谓区域产业结构配置是指为使区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各种产业循着一定规律和比例的动态空间组合。配置区域产业结构的实质是通过主导产业的确立,围绕主导产业的产前服务、协作配套和产后深度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等发展辅助产业,构筑结构紧凑、各具特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高效区域经济有机体。

在战略和策略上,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应从以下三大方面入手:准确选择、优先发展主导产;协调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关系;积极扶持潜在主导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及时合理转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