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动静之美
诗歌鉴赏——动静结
⑤以静衬动: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 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 如唐· 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 言星欲稀。”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 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 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 无影无踪。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5.赏析第二联。
• 5.“万壑有声含晚籁”,实质指万壑涵盖所 有的声音,突出了晚籁之静;“数峰无语 立斜阳”,数峰本无语,这里经过强调, 反而暗示数峰欲言又止,同样写出了一个 静字,实为以动写静的典范。
⑦动静互衬:就是即描写运动的事物又描写静止的事物,二 者相互衬托。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 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 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 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 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 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 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全词挑选了明月、 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 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 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 欢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词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问题:请从 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诗歌鉴赏手法之动静
3、景物氛围的舒缓与激烈,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 闹”(宋祁《木兰花》)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赋予了静态舒缓 的春意以激烈和蓬勃的特征,化静为动,写尽了春的热烈与生机。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 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 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营造出生动真切的意境。
例1: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词进行赏析(4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பைடு நூலகம்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梳理:雨后的池塘水面平静,雨水洗涤过的池面像经人轻磨拂拭的 明镜映照着门柱,忽然一阵风起,万千杨柳枝条袅娜飘动,欣喜中 乘风起舞。舞动时抖落一身水珠,洒向池中荷叶,传来嗒嗒万点声。
1、雨后池塘的水面平静,明镜一样照在檐楹,忽然东风吹动柳舞, 非常自然地动静结合。 2、前两句写水面平,如明镜一般是静,后两句写东风吹杨舞,荷 心万点是动。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写出了雨后池上的美。
前二句着眼于“静”,写雨后池上的静 态美。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 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后二 句则由静而动,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三、 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 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 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本诗 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 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 塘春景图。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动静结合”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维的《山居秋暝》 李白《秋浦歌其一》 刘禹锡《途中早发》 王籍的《入若耶溪》
(三)明确作用
动静结合的作用:
1. 使得描写的对象动者更动,静者更静,一动一静,相映 成趣; 2. 使得描写的对象显得更加有声有色; 3. 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增强如亲历其境 的现场感; 4. 使形象鲜明可感,更真实地表现事物的特点; 5. 能更好地渲染环境气氛。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 动静结合
一、明确概念
(一)概念
动静结合:诗歌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就是对事物、
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别 有意味的情趣。有以静衬动的,有以动衬静的,也有动 静互相衬托的。
(二)认知动静
诗人将动与静巧妙地统一在诗歌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动静手法的一项是( B )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 首诗进行赏析。
三、学以致用
•
兰溪棹歌
•
戴叔伦
•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本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 前两句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1分); 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静()。 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与 蓬勃生机(1分)和渔民欣快欢畅之情(1分)。
①点手法
答 ②析运用(结合诗句分析):分别具体表述诗中所
题
描绘的静景、动景。
步 ③明效果:在营造意境、突出主旨、表情达意方面 的作用。
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优秀文化
诗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鉴 赏诗歌,我们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 优秀文化传统。
增强民族自豪感
诗歌鉴赏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 的辉煌成就和深厚底蕴,从而增强我们的 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加强文化交流
增进国际友谊
诗歌鉴赏可以作为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增 进国际友谊和文化交流。
意象选择
分析诗歌中所使用的意象是否典 型、贴切,是否能够表达出诗歌 的主题和意境。
意象组合
分析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是否巧妙 ,是否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 象空间。
意象烘托
分析诗歌中意象的烘托是否有效 ,是否能够突出诗歌所要表达的 情感和意境。
意境分析
1 2
意境感受
分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是否深远、含蓄, 是否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社会文化
分析诗歌所处的社会文化对诗歌的 影响,以及诗人在诗歌中所反映的 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
04
诗歌鉴赏实践
阅读鉴赏题目
题目来源与背景介绍
题目解析与内容概述
分析题目要求
题目的考察目标分析
VS
题目所给材料解析
鉴赏实践及分析
鉴赏思路与角度分析 鉴赏方法与技巧总结 鉴赏结果与答案解析
05
诗歌鉴赏的意义
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 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通过动静结合,表 现出作者对花儿的怜爱之情。
动静结合在诗歌中的作用
动静结合可以丰富诗歌的意象 和情趣,使诗歌更加生动活泼
,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动静结合可以营造出诗歌的意 境和氛围,更好地表现诗人的
情感和思想。
动静结合可以使诗歌的结构更 加严谨,更好地表现出诗歌的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
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有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
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
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
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回来都没有介绍。
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
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
①哲理为虚:在诗歌中,抽象的哲理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来。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中,作者登楼所见的具体形象为实,抽象的说理为虚。
前二句写登楼所见万里之广阔景象,使人视界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是实写。
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解析
请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参考: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 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 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 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 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 转溪桥忽见。
课堂演练:
漫成一绝(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请赏析第三、四两句。 参考: 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 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 (静)意境安宁祥 和。 第四句以动衬静,用动态的跳鱼衬托 静态的江月、凤灯、宿鹭。描绘了一种江 面上安谧平和的景象。
• 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 有动,而偏重于静景的描绘,鹊惊、蝉鸣, 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 融,而着重于动景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 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 喜庆气氛。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 句写动。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 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 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 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 的江南乡村月夜图。
【鉴赏示例】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
此诗用了什么手法?试简要分析。 此诗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 檐幢槛”,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起”、“垂杨舞”及杨叶上的雨 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 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抒发了作者愉悦欢欣的心情。
2013.9.11诗歌鉴赏手法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论诗 (清代)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直抒胸臆
•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2.托物言志 3.借事抒情 4.借古讽今
• 1.借景抒情: 情在景之先。是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景物 上借以抒发。这里的景物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 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 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说, 诗人处于相对客观、超然的地位,读者只有品味、 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 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 一.答案: • 13、3分(1)咏史诗(1分)。特点:借史实抒 情。(2分) 3分(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如 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 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2分)。
二、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 精神?(2分) ▲ 2..“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 名句的原因。(3分) ▲
• 诗歌中的实: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 象、实事、实境。
例如: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zhú],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 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3分)
2.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2分)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03
引发读者的共鸣
以静衬动的手法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使读者在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
感和主题的同时,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动静相生,情景交融
融合动态与静态的元素
通过将动态的元素与静态的元素相互融合,创造出一种 动静相生的效果,使诗歌的表现更加丰富和立体。
表现复杂情感和场景
特点
动静结合的诗歌往往具有画面感,能够生动地展现出诗人想 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动静结合在诗歌中的作用
1 2
增强表现力
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诗人可以更生动地表现 自然景象、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使读者产生 共鸣。
丰富意象
动静结合的诗歌通常具有丰富的意象,这些意 象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3
深化主题
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诗歌中的动静结合概述 • 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 动静结合的意境营造 • 动静结合的审美体验 • 动静结合的现代应用 • 诗歌鉴赏的实践与思考
01
诗歌中的动静结合概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动静结合是一种诗歌创作手法,指在诗歌中同时描写动态和 静态的事物,以达到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效果。
文化内涵
03
动静结合的诗歌传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和谐思想,强调人
与自然的融合、动态与静态的统一。
02
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以动衬静
表现静谧、宁静的氛围
通过描写动态的景物或事物,来强调或衬托出静态的环境或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一种静谧 或宁静的美感。
增强诗歌的意境
通过以动衬静的手法,可以增强诗歌的意境,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和主题。
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自然意象
选取大自然中的景象,如山川、 河流、花卉、鸟兽等,来表现动 静结合的美感。
人物意象
选取人物形象或人类活动的场景 ,如劳作、舞蹈、歌唱等,来表 现动静结合的美感。
文化意象
选取具有文化内涵的元素,如传 统艺术、民俗文化等,来表现动 静结合的美感。
动静结合在诗歌创作中的创新与发展
创新手法
发展方向
静中有动
描述了静态景物中蕴含的动态元素。
这些动态元素往往赋予静态景物生命和灵动感。
例如,在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是静态景物,而钟山只隔数 重山则是动态景物,展现了山脉的连绵起伏。
03
经典诗歌中的动静结合实例分析
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动静结合
01
02
总结词:李白在《望庐 山瀑布》中通过巧妙地 描绘动态和静态景象, 展现出瀑布的壮丽景色 和作者的浪漫情怀。
3. 结合方式:动静结 合的手法在该诗中相 互衬托。通过对雨中 小巷幽深的静态景象 与雨滴滴落、丁香飘 散的动态景象的交融
05
动静结合的鉴赏方法与技巧
从语言层面鉴赏
总结词
关注诗歌中的动静描绘,理解其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详细描述
在语言层面,鉴赏动静结合的诗歌需要关注诗人如何通 过描绘动态和静态的景物来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例如 ,通过描绘流淌的溪水、飘动的云彩等动态景物,诗人 能够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而通过描绘静止的山 峰、冰冷的石壁等静态景物,诗人则能够突出诗歌的沉 静和深沉。动静结合的描绘方式能够使诗歌更加生动、 形象,同时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心 境。
06
创作诗歌中的动静结合实践与运用
在创作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静态描绘
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动静结合 学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动静结合【学习目标】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系统地掌握动静结合的表达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一、课前导入《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多种手法来写景,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描写的是近处的静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写的是远处的动景。
这几句诗采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幽静淳朴的田园风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动静结合就是在写景时对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根据动静结合的方式和艺术效果,把这种手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动景和静景皆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没有侧重。
如《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是静景,写出了天空的空阔、辽远,原野的碧绿、无垠。
“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动景。
诗人由静而动,变单调为多彩,使得草原的勃勃生机呼之欲出。
2.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
动景是陪衬,静景是重点,是基调。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本诗主要写春山夜晚之静。
但“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景,诗人以动衬静,收到了精妙的艺术效果。
3.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群山万壑赴荆门”,一个“赴”字将静止的写成了动态的,突出了景物特点和诗人的心境。
4.化动为静,化有声为无声。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化动为静,将流动的水比作挂在山间的巨大白练,突出了瀑布的色泽和气势特点,生动形象。
二、典题例析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参考译文】你闲居在家时不用出门,睁开眼就能望见云雾缭绕的山峰。
落日西垂,鸟儿在晩霞中飞去;人们离开之后,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
以前只知道去遥远的树林边,没想到登上这间茅檐的小台,同样可以欣赏到美景。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动与静关系类诗歌的答题模式:
动静结合: 1. 指出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2. 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什么是动和静, 动和静分别写什么; 3. 手法效果:本诗动和静的关系及表达作 用。
的请 夜兰 中凉பைடு நூலகம்兰
角从 鲤溪 山月 溪
度“ 鱼三 色如 棹
来动 来日 镜眉 歌
解” 析和
上桃 滩花
[诗文注释]平:指水涨与地面平。 淡磨:轻磨拂拭。古代用铜做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淡, 轻。磨,拭。 檐楹:指塘边房屋的瓦檐、楹柱。 荷心:荷叶。
一试、从二“两静句”与以““动水”面的平角”度对、这“首明诗镜进”行、赏析“照檐楹” 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 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 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 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 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 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表现手法 ——动静结
合
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姓名
01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请从“动”和“静”的角度
来赏析颔联和颈联。
02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 是静景, 是所见,写的是月光 透过松枝洒遍大地; 而“清泉 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 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 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 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 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 见闻 交错,“喧”幽互衬,颇 具艺术感染力。
中挂 看柳
唐
这“ 首静 诗” 。
。雨 , 半
。湾 , 越
戴 叔 伦
王维《画》诗赏析:静境之美与理想境界的追求
王维《画》诗赏析:静境之美与理想境界的追求唐诗《画》是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描绘了一幅山水花鸟画,并巧妙地借画中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静谧、美好境界的向往。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原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远远望去,山峦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流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花儿依然盛开不败;人走近时,枝头的鸟儿却并未被惊飞。
赏析1.景物描绘与画境展现●山色与水声:首句“远看山有色”直接写出了画面的色彩之美,远观山色分明,色彩鲜明,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而“近听水无声”则通过对比,强调了画中的流水虽似在流动,却无声无息,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既展现了画的生动性,又突出了其静谧之美●花开不败与鸟不惊:后两句“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进一步描绘了画中景物的不朽与和谐。
春天过去,花儿在画中依旧争奇斗艳,不受时间流逝的影响;人走近时,鸟儿也未被惊动,仿佛与观者之间存在着某种默契和和谐。
这种超越自然规律的描绘,实际上是对画中永恒美好境界的赞美。
2. 艺术手法与意境营造●对仗工整与反义词运用:全诗四句,每句字数相等,平仄相对,对仗工整。
同时,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如“远”与“近”,“有”与“无"“去”与“在”,“来”与“不惊”),使得节奏清晰,平仄分明,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静境之美:全诗通过对画中山水花鸟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美好、和谐的意境。
这种静境之美不仅在于画面的直观呈现,更在于静心者能够品味其背后的深意和韵味。
诗人通过赞美画中的静谧美好,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3.主题思想与情感表达●对画的赞美与对美好境界的向往:这首诗表面上看是赞美一幅画,但实际上是通过画中的景物来表达诗人对静谧.美好、和谐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画中的山水花鸟虽为静物,却通过诗人的笔触赋予了生命和活力,成为了一种理想化、永恒化的美好象征。
●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同时,这首诗也蕴含着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赏析这首词动静结合的艺术特点。
• 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 重于静景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 四两句动静交融,而着重于动景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 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 • 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全词挑选了明 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 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 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 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
• 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 有动,而偏重于静景的描绘,鹊惊、蝉鸣, 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 融,而着重于动景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 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 喜庆气氛。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 句写动。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 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 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 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 的江南乡村月夜图。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兰溪:今浙江兰溪市,在金华市东北,因境内有兰溪而得名。棹 歌:乐府瑟调曲有《棹歌行》,指渔民的船歌。“凉月”二句:意思 是如眉的新月挂在柳梢,越地山色倒映水中。 “兰溪”二句:“三 日”,农历三月初三,上巳日,和“凉月如眉”扣紧。春日鲤鱼溯水 上游产卵,因此在寂静的夜中能听到鱼儿上滩泼剌声。
请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参考: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 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 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 了兰溪山水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 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 转溪桥忽见。
诗歌鉴赏中的动静与虚实
诗 歌 鉴 赏 中 的 动 静 与
冯 宜俊
( 泰 县 第 二 中学 , 景 甘肃 景 泰
在 古 典 诗 歌 的 阅读 与鉴 赏 中 , 常 会 遇 到 以 动 衬静 、 静 常 动 结 合 , 中有 虚 、 实 相 映 的表 现 手 法 , 实 虚 了解 它 们 的特 点 。 助 有 于 准 确 理 解 诗 歌 的 内容 。 动静 结合 。 见 其 美 愈 大 自然 中 , 论 山水 草 木 , 晴雨 雪 , 是 有 动 也有 静 。 无 阴 总 诗 歌 表 达 的 是 诗 人 对 现 实 生 活 的审 美 感 受 , 自然 也 就 有 了 以动 衬 静 、 静 结 合 的表 现 手 法 。 动 贾 岛 诗 句 “ 敲 月 下 门 ” “ 响 衬 静 ” 这 里 的 “ ” 是 僧 是 以 . 响 就 “ ” 敲 门有 声 , 衬 出 幽 居 的冷 清 、 静 , 显 出 了动 态 , 动 , 反 幽 既 又 给人 恍 若 有 声 的 感 觉 ,仿 佛 看 到 了举 手 敲 门 的动 作 .听 到 了 “ 咚” 咚 的声 音 ; 籍 的 名 句 “ 噪 林 愈 静 , 呜 山 更 幽 ” 说 , 王 蝉 鸟 是 山林 里 两 三 声 单 调 的蝉 叫 和 鸟 呜 ,使 环 境 反 倒 显 得 更 加 寂 静 幽 深 了 。这 也 是 以动 衬 静 法 , 以这 两 句 有 异 曲 同工 之 妙 。 所 我们再来欣赏杜甫的《 漫成 一 首 》 : 诗 江 月 去 人 只 数 尺 , 灯 照 夜 欲 三 更 风 沙 头 宿 鹭 联 拳 静 , 尾 跳 鱼拔 刺 鸣 。 船 前 三 句 说 , 亮 倒 映水 中 , 微 浮 动 , 佛 伸 手 就 可 以在 月 微 仿 水 中捞 到 ; 舱 里 一盏 孤 灯 静 悄 悄 地 照 着 灰 茫 茫 的夜 色 : 约 船 大 到 了三 更 时 候 , 家都 在船 里 睡 觉 了 , 夜做 伴 的 只 有 沙 滩 上 全 深 屈 曲 着 身 子 静 卧 的 白鹭 — — 这 里 的一 切 是 多 么 的 寂 静 。 最 后 句 说 , 然 间 , 船 的 那 一 头 “ 刺 ” 声 , 儿 跳 出 了水 面 , 忽 在 拨 一 鱼 江 面 上 泛起 了 微 微 的 浪 花 。这 一 句 就 是 动景 ,前 三 句 就 是 静 景 , 的 是 以动 衬 静 法 。夜 深 人 静 时 的 这 一 声 , 周 围 显 得 更 用 使一一虚源自实 700 ) 34 0
诗歌鉴赏手法之动静
动感,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景物什么特点。 ③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以动衬静 ①运用以动(声)衬静的手法。 ②说明什么动(声)反衬哪儿的静
4、练习1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请就动静的角度对诗歌三、四句进行赏析。
备考答案: 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第三句燕子翩飞是 动态描绘,第四句鸳鸯慵睡是静态写照。 一动一 静,相映成趣,描绘了一幅春天的祥和宁谧的画面, 流露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练习2
楚江怀古 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 除对仗外,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赏析。 备考答案: 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广泽即广阔的 洞庭湖面,苍山即苍茫的青山,二者是静的;明月 冉冉升起,江水滔滔流淌是动的。 两句动静结合, 描绘出了一幅阔大苍凉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烘托了 作者楚江怀古孤寂悲凉的心情。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3、答题模板: ①运用以动写静,化静为动的手法。 ②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一个“ ”字,赋予描 写对象以动感,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景物什么特点。 ③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备考答案: 运用以动写静,化静为动的手法。描绘出雨后嵩 山高耸如云的景象,一个“出”字赋予山峰以动感, 活灵活现地描写出嵩山的清秀高挺,表现了对雨后嵩 山的赞叹与喜爱以及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 气质。(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柳 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请就动静的角度对诗歌中间两联进行赏析。 3、答题模板: ①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②哪句是静景,哪句是动景。 ③二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 面,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备考答案: 中间两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颔联描绘出十里 柳堤环笼晴苑、千条柳枝遮蔽旧时营垒的繁茂景象, 是静景;颈联描绘晓燕急飞、雨香花落的盎然景象, 是动景。 二者相映成趣,描绘出柳堤之上春意正浓 画面,体现出作者之于柳堤的喜爱之情。
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答案:夜已很深,诗人惊坐床上,只凄怆,作者那惋 惜、愤懑、悲痛相互交织的情感,全都 蕴含在景语之中。
寒食寄京师诸弟 唐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分析这首诗结尾一句在表情达意上的 特色。
结尾一句,把诗笔宕开,寄想象于故园 的寒食景色,进一步托出了“想诸弟” 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远,既透露了 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 的怀念。人与地的双重怀念交相触发, 融合为一体。
参考答案:上阕起首两句写微风使金兽炉 中的一线香烟袅袅飘动是动态描写;后 两句写倚栏望远,皓月流辉,是静态描 写。上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现出 主人公内心的孤寂、苦闷之情。
以景结情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首诗尾联在写法上与前三句有什么 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题 步 骤
①先分析“动与静”在诗句中分别写什么
②分析“动静” 关系:以静衬动、以动衬
静、动静结合。
③阐明“动静” 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简言之:分动静+点关系+说效果
实战演练
秋蕊香
张耒(lěi)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栏倚遍 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 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上阕寓情于景,请从“动”与“静”的 角度分析景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一、动静结合
这就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 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 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鸟鸣山 更幽”“鸣”为声)。因此,动静结合的 写景手法,与衬托密切关联。
1、景物运动与否,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 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其 中“佛寺楼台”是静的,“烟雨”是动的。烟 雨的飘忽空蒙,衬托出佛寺楼台的岑寂。 2、景物发声与否,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 更幽”(王籍《入若耶溪》)。这是以蝉与鸟 鸣叫的喧闹来映衬山林的幽静,给人以悠远寂 静的恬淡空灵之感,山水田园风情跃然纸上。 3、景物氛围的舒缓与激烈,如“绿杨烟外晓 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 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赋予了静态舒缓的春 意以激烈和蓬勃的特征,化静为动,写尽了春 的热烈与生机。
古诗词鉴赏中的动与静
古诗词鉴赏中的动与静
邹菊连
【期刊名称】《课外阅读:中下》
【年(卷),期】2012(000)020
【摘要】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
合是其常用手法。
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有描写动态的,也有描写静态的,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诗歌鉴赏就必须掌握动静结合的表达妙用。
【总页数】2页(P290-291)
【作者】邹菊连
【作者单位】云南省宣威市委党校,云南宣威655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做一回古人——"古诗词鉴赏活动课"中的情感体验 [J], 陈鲜艳
2.做一回古人——浅谈“古诗词鉴赏活动课”中的情感体验 [J], 周静;
3.做一回古人——"古诗词鉴赏活动课"中的情感体验 [J], 陈鲜艳
4.如何开展幼儿古诗词鉴赏活动——以“宝贝读诗活动”为例 [J], 程正香
5.品鉴古诗词韵味提升鉴赏能力
——浅谈中考古诗词鉴赏的教学策略 [J], 姜珍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静结合之美
古人云“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在我们看来,动与静总是相对而立,其区别之大,不言而喻。
然而,对于诗歌鉴赏中高频出现的答案:动静结合,我们真的知晓其意吗?什么是以动衬静,什么又是化静为动?遇及此类题目,我们总将动、静的复杂关系一笔带过,因此,我想为就此讲讲一段动与静的“爱恨情仇”故事。
动静何许人
例1[全国卷3]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题目: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完美地展现了动、静间“如胶似漆”的关系。
那么,为了解这有些深奥的相互情谊,首先,让我谈谈:动、静何许人也?
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态是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
写静态,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使文章呆滞,写动态,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
由此,可见动静的关系是值得发展的关系,“团结就是力量”,当诗人把二者构想在同一个意境中,构成一种情趣,使之结合,就形成一种“应物象形”、“气韵生动”的高级效果了。
动静敌或友
当动与静的交往获得了家长认可,那么就该轮到两人确定哥俩到底啥关系啦,你是爱,是暖,是人间的四月天?可惜,动静的关系远没有我们所期待般和和美美,那么,他们又是如何“相爱相杀”呢?
关系一: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
动景是陪衬,静景是重点,是基调。
例2(2012年福建省)
《望江南》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
题:“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有一要点是:“‘冰散响’描写清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
”可见,命题者把以动衬静作为一个要点加以考察。
关系二: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
(2012年辽宁省)
《初见嵩山》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题:“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显然,化静为动成了这道题的考察重点。
“然而消灭敌人的最好办法,最把他们变成朋友”。
在无数次的论剑中,动与静都累了,他们不相上下,因此局势陷入僵持。
一天,活波的动跳起身,对静问道:“哎呦,这么些年我们眼中只有彼此,注孤生啊,不如凑活凑活?”冷着脸的静上下打量了一番动,心中一动:以前没发现啊,当晨曦眯起睡眠不足的红红眼睛时,这个少年雏菊般的笑容,还满可爱的。
“恩”静不由这样回答。
祝贺他们!
关系三:动静相衬,相映成趣。
动景和静景皆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没有侧重。
(2012年北京)《柳堤》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围绕这首诗,命题者设计了两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表达题。
其中第一道选择题的第三项是:“三四句写柳堤晴日静景,五六句写雨天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显然,这个选项意在考察学生对动静结合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这首诗的描写对象是柳堤,诗人着重呈现它茂密繁盛的的特点。
如果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去理解,那么,三四两句是静景,重点在于突出柳堤之长之茂密繁盛,五六两句飞燕落花,香雨暖风是动景,重点在于突出柳堤之盎然生机,动景静景相互衬托,共同构成柳堤的美景,不是简单的以动衬静,因为其重点不是突出柳堤的静。
可见,这个选项是不妥当的。
以上,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在分清动与静的关系时,重点落在“衬”,“化”和“相”上;“衬”,在于动与静彼此斗争中,有一方学艺不精,白白给人出了风头;“化”是指“指鹿为马”,明明我是个安静的美男子,可在浮世喧嚣中,别人就非要突出我吃得多的那一点,到显得我活泼起来了。
还有“相”,自然是动与静的相濡以沫啦。
如此,可见是爱是恨的千差万别,全在这毫厘之间。
动静题何解
简单说说答题注意事项:首先,我们必须整体把握诗歌作品,摸清其主题和风格。
如果确认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在表述时应该将动景和静景的内容写出来,最后分析艺术效果。
艺术效果必须结合具体内容回答,前文提到的“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相映成趣”“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等说法只是一般模式,我们必须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像那道辽宁考题所给的答案“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就是很好的例子。
动静有何求
有了动、静的完美结合,也就孕育了美。
王维先生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便是典型的以动衬静。
松柏的影时而张,时而弛,是月色正苍茫,低头轻吻着松枝;流水潺潺,给黑石添加上一道清泪,不是悲哀,而是微叹到:片竹,笑语,一世界。
这便是动静之美,令人沉醉。
甚至,一切只为美。
美好的诗是情之所起,是上帝偶尔降落凡世间的白羽毛,柔润又清冽。
当我们在品读文章时,是否有“若合一契”、“临文嗟悼”的时候,这时候,你会感怀一花一树,你会不自禁热泪盈眶,只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美,美是你与我互通的此时无声。
感受到美的你固然已经很幸运了,然而,你能做地更好。
伯牙有遇子期之幸,你是否也能给美一些馈赠?那就是懂它。
这就是我们之所以学习鉴赏的原因,鉴赏诗词、音乐,略懂它一些,才能期待“料青山看我亦如是”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