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传输矩阵法.
《动力学分析中的传递矩阵法》
三、传递矩阵法应用举例
3.2 输液管道的传递矩阵法
横向振动微分方程:
直管横向运动的单元传递矩阵
4 4矩阵
三、传递矩阵法应用举例
3.2 输液管道的传递矩阵法
同时考虑直管单元的轴向振动和横向振动,则单元的场 传递矩阵为:
8 8矩阵
三、传递矩阵法应用举例
3.2 输液管道的传递矩阵法
弯曲处的点传递矩阵为:
2 2u 2 u a t 2 x 2
分离变量,将偏微分方程转化为常微分方程,求其通解
u( x, t ) U ( x)e it
U ( x) C cos x D sin x
由通解求出状态矢量中其他状态矢量。
Fu ( x) ES dU ( x) CES sin x DES cos x dx
三、传递矩阵汇报提纲
一、传递矩阵法原理 二、传递矩阵法计算步骤
三、传递矩阵法应用举例
一、传递矩阵法原理
传递矩阵法属于一种半解析数值方法。基本思想是把整体结 构离散成若干个子单元的对接与传递的力学问题,建立单元 两端之间的传递矩阵,利用矩阵相乘对结构进行静力及动力 分析。 其应用领域涵盖结构的静力分析、动力特性分析(模态分析 、稳定性分析)。 传递矩阵法具有力学概念清晰,逻辑性强,建模灵活,计算效 率高,无需建立系统的总体动力学方程等优点,尤其是可以方 便地进行输流管道系统受迫振动响应的计算。
对于管单元i左侧节点而言,x=0。
U ( x) C [ B ( x 0)]1 D Fu ( x) L
对于管单元i右侧节点而言,x=l。
U ( x) C [ B( x l )] F ( x) R D u
6.6 传输散射矩阵
2 ZZ Z Z Z Z Z V 0 0 10 2 0 1 2 0 1 2 00 2 S = = j = j 2 1 + 2 2 Z Z V Z + Z Z Z + Z Z + 0 2 1V 0 2 0 0 10 2 0 0 10 2 = 0
2
即
S21 = - j
2Z0 Z01Z02 Z + Z01Z02
T abc d abc d 1 1 1 T 1 2 【例6.6-1】 证明 T T abc d abc d 2 2 1 2 2
证明:
V1 aV2 bI 2 (归一化的ABCD矩阵) I1 cV2 dI 2
轾 轾 b T T 1 B 1 1 B 1 2B 犏 =犏 犏 犏 a T T 1 B 2 1 B 2 2B 臌 臌
轾 a 2B 犏 犏 b 2B 臌
则两级联之间的入射波和出射波的关系为:
轾 轾 轾 轾 轾 轾 b T T a TT 1 A 1 1 AT 1 2 A 1 1 BT 1 2 B 2 B 1 1 1 2a 2 B 犏 犏 犏 犏 犏犏 = = 犏 犏 犏 犏 犏 犏 a T T b TTb 1 A 臌 2 1 AT 2 2 A 2 1 BT 2 2 B 2 B 臌 2 1 2 2 2 B 臌 臌 臌 臌
又 S 2 1=
VL+ j (1- GL ) = V1
Z 1 +G ( 1 +S ) 0 1 ( L) 1 1 \ S 2 1= Z j( 1 -G 0 2 L)
而
2 Z0 - Z01Z02 S11 = 2 Z0 + Z01Z02
Z 02 - Z 0 GL = Z 02 + Z 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传输矩阵方法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稀疏表示 稀疏脏数据 稀疏 磁电垒 磁光纤光栅 磁光传感器 矩阵方法 矩阵几何解 矩量法 瞬态电磁响应 相干光学 电磁波反射 电磁极化转换 电导率 电光开关 生物认证 牛顿法 爆炸指数法 热辐射 灵敏度 激光技术 源载耦合 波矢过滤 正交幅度调制 次地表层 极化度 有限域 有效折射率法 最小路法 最大距离可分码 最大比合并 时域积分方程 时变时延 无线传感器网络 数据传输 数据丢包 数字用户线 散射强度 提升格式 指数稳定性 性能分析 快速时变信道 微带双通带带通滤波器 张量方法 异质结构 开关频率 开关时间 建模 广义网络控制系统 并列运行机组 带吸收态的有限状态马尔可夫链 左手材料 嵌入式零树小波 小波变换
推荐指数 4 4 4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热词 光子晶体 传输矩阵 随机通讯时延 网络控制系统 网络化切换系统 线性矩阵不等式 切换lyapunov函数 lmi 量子光学 负折射率 数据包丢失 故障检测 异步动态系统 多包传输 h∞静态输出反馈 预编码 预留轮询策略 非线性 零平均折射率带隙 集成光学 随机电磁光束 随机映射 限制因素 队列调度 金属插层 量子信号处理 重力加速度 配电系统 道化学火灾 透射谱 迭代算法 迭代建模 远程视觉控制 超正交空时格形码 负折射率材料 误符号率 解耦 观测矩阵 观测器 表面态 薄膜 耦合矩阵 网络诱导时延 网络编码 网络控制 网络化控制系统 网络中间节点 网格编码调制 系统矩阵 粒子群算法 空时分组码 稳定性
传输矩阵方法
(b ) ky kx ky kx ky kx
图1.Dirac点K 附近波矢圆上单层(左),双层(中)和三层(右)石墨烯 的赝自旋矢量旋转图.图中单层赝自旋旋转一次,双层赝自旋旋转 两次而三层旋转三次.第一行表示导带中赝自旋矢量,第二行表示 价带中赝自旋矢量,其方向正好与导带中的方向相反.
2 2
假定势垒边缘相当陡峭且在晶格尺度上光滑,则不引起 能 谷 间 散 射,那 么 我 们 只 需 研 究 一 个 能 谷K 的 散 射. 由 于 势 函 数 与 坐 标y 无 关,则 粒 子 的 波 函 数 可 写 为ψ (r ) = ψ (x)eiky y .二维矩阵表示中, 对无势垒区域的波函数的x分 量满足本征值方程 2 0 (kx − iky )2 ψ1 (x) ψ1 (x) =E − 2m (kx + iky )2 0 ψ2 (x) ψ2 (x) (5) 这里E 是费米能.式(5)可写为下面的两个微分方程 d + ky dx d − ky dx 由(6)(7)消去ψ2 (x)有 d2 2 − ky dx2
其中nJ = −(cos(Jφ), sin(Jφ))表示赝自旋极化轴,在二维 波矢平面上的极化角φ = arctan(ky /kx ),波矢k与动量p与 的 关 系 为p = k.赝 自 旋 矢 量σ = (σx , σy )是 两 维 泡 利 矩 阵.在 上 面 的 表 示 中, J 表 示 石 墨 烯 的 层 数,也 叫 手 性 自由度,它联系各层的电子密度,比如对单层J = 1,对双 层J = 2,等等.
以后的研究进一步指出J 可表示赝自旋在倒空间的缠 绕数.这里赝自旋矢量描述粒子两分量波函数的相对相 位,J 表示当电子波矢绕狄拉克点作一次完全旋转时赝自旋 矢量经历的旋转次数.正如图1所示,在k空间对单层石墨烯 它是厄米和么正算符,本征值为±1.不存在质量项时,螺旋 当波矢绕Dirac点K 旋转一周,赝自旋矢量的方向σ 也旋转 1
传输矩阵在物理学
传输矩阵在物理学中的前沿应用2013261021 李霄强传输矩阵在物理学中的前沿应用2013261021 李霄强传输矩阵法(TMM) 就是将麦克斯韦方程组转换为传输矩阵的形式, 应用传输矩阵进行分析的方法。
为了了解传输矩阵的前沿应用,我查找并阅读了几篇关于传输矩阵应用的文献,这些都是使用传输矩阵解决问题。
列如《传输矩阵法在行波管内部反射引起的增益波动计算中的应用》、《光纤光栅法布里-珀罗腔的V-I传输矩阵法研究》及《用传输矩阵法研究微波波段准一维同轴光子晶体能隙结构》。
在《传输矩阵法在行波管内部反射引起的增益波动计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者分析了由于行波管慢波结构制造误差引入的多个不连续点对小信号增益的影响. 行波管内部反射对增益波动的影响, 须采用考虑反射波的四阶模型进行分析, 用传输矩阵法对节点处的自左至右入射和自右至左入射两种散射类型建立传输矩阵, 研究在不同空间电荷参量下, 慢波电路的单个反射节点以及慢波电路的皮尔斯速度参量b 和增益参量C 的多个随机分布不连续性对行波管小信号增益的影响。
即通过传输矩阵可以将一个层面上的电磁波幅值与紧邻的另一个层面的电磁波幅值联系起来,如果知道了第一段入射波分布, 就可以利用传输矩阵法计算最后一段电磁波分布,将第一段电磁波幅值与最后一段电磁波幅值联系起来, 通过求解边界条件, 就可以求任一段电磁波幅值,也可以求出行波管的增益。
在《光纤光栅法布里-珀罗腔的V-I传输矩阵法研究》中,研究者要进行光纤光栅法布里-珀罗腔反射光谱特性的分析,由于目前对于结构简单的光栅构成的法布里-珀罗腔的特性分析多采用偶合模理论。
但对于复杂结构的光栅,由于难以得到解析解,一般采用四阶的龙格-库塔方法进行数值求解或采用多层膜法进行分析计算。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保证分析精度,但求解速度较慢。
要快速实时获得光器件、光通信系统以及光传感系统的特性,由于庞大的运算量而引起耗费时间过长成为突出问题。
培训学习资料-传递矩阵法-2022年学习资料
场传递矩阵-点传递矩阵-R0到-第个圆盘左右两侧状态向量的传递关系:-Z-HZ-Z=HPZA-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个轴段左 两端状态向量的传递关系:-第i-1个圆盘右侧到第i个圆盘右侧的状态变量传递关系:-ZR=H'ZL-HH Z =HZR
单元传递矩阵-n=a---1/k,-通过各个单元的传递矩阵,最终可以建立链状结构最左端与最-右端的状态向量 间的传递关系-个圆盘的轴系,最左端和最右端状态变量传递关系:ZR=HZ,R-H:第1至第单元通路中所有单元 递矩阵的连乘积-H=HnHm-1…H1o的函数-最后利用两端边界条件可确定固有频率和模态
先考虑左边的边界条件:令,-M=0-得到:M=h2,8=h21o8-d-1、若频率是固有频率,则还要满足M =0J-J2-则由d式得频率方程:h21o=0-2、若频率不是固有频率,则可以剩余矩阵M-实际计算时,设最 端的状态向量为:-za1日
将式(a具体写成为-k-[aa-o-R-1-0-M-人M月-假定一系列的试算频率,依次算出Z,Z,Z,并画 最右端-状态向量随频率的关系曲线;-由图可知,使剩余扭矩M为零的固有频率0为:-01=0,02=126,0 =210
·有些轴盘扭振系统是带分支的链状结构,这时需要-选择其中一部分链状结构作为主系统,其他分支作-为分支系统; 在主系统中推导分支点两侧状态向量的传递关系时,-需要考虑分支系统对分支点的关系-以课本图5-9为例:以圆盘 .12、13所在的轴为主-系统,I4所在的轴为分支系统,主系统上相邻的状态-向量之间的传递关系为:-Zo= Zo:ZI=HIZo,ZI=HIZ:Z:=HZM.Zs=HZ2-·这时需要考虑分支系统对齿轮A的影响,重新 导。
为106-2.5-1.5-0.5-X:126-X:210-:0-1--50-100-150-200-250
第五章 微波网络基础 传输(ABCD)矩阵(转移矩阵)
B1 V2 I D1 2
V2 A2 I C 2 2
B2 V3 D2 I 3
V1 A1 I C 1 1
B1 A2 D1 C2
B2 V3 M个二端口网络级联 [ A] [ A1 ][ A2 ] [ AM ] D2 I 3
I1 D I2
V2 0
2
(端口2短路)
传输矩阵应用
传输矩阵的应用——二端口网络的级联
I1
+ -
I2
V1
I3
A1 B1 C D 1 1
二端口网络1
+ -
V2
A2 B2 C D 2 2
二端口网络2
+ -
V3
V1 A1 I C 1 1
传输矩阵参量计算
变压器:
传输矩阵与阻抗矩阵之间的关系
阻抗矩阵线性方程组
V1 Z11 V Z 2 21
A
B
注意负号意义!
Z12 I1 I Z 22 2
I1Z11 Z11 / Z 21 I1Z 21
V1 I1Z11 I 2 Z12 V2 I1Z 21 I 2 Z 22
若网络是互易的, Z12 Z 21
I1 D I2
I 2 Z 22 / Z 21 Z 22 / Z 21 I2 V 0
2
AD BC 1
11
二端口网络
二端口网络——微波电路中最常见
衰减器
移相器 匹配器 滤波器 ……
12
失配损耗 耗散损耗
V1 AV2 BI 2 I1 CV2 DI 2
(整理)传输矩阵法.
传输矩阵法一、 传输矩阵法概述 1. 传输矩阵在介绍传输矩阵的模型之前,首先引入一个简单的电路模型。
如图1(a)所示, 在(a)中若已知A 点电压及电路电流,则我们只需要知道电阻R ,便可求出B 点电压。
传输矩阵具有和电阻相同的模型特性。
(a)(b)图1 传输矩阵模型及电路模拟模型如图1(b)所示,有这样的关系式存在:E 0=M(z)E 1。
M(z)即为传输矩阵,它将介质前后空间的电磁场联系起来,这和电阻将A 、B 两点的电势联系起来的实质是相似的。
图2 多层周期性交替排列介质传输矩阵法多应用于多层周期性交替排列介质(如图2所示), M(z)反映的介质前后空间电磁场之间的关系,而其实质是每层薄膜特征矩阵的乘积,若用j M 表示第j 层的特征矩阵,则有:1 2 3 4 …… j …… N(1)其中, (2)j δ为相位厚度,有 (3)如公式(2)所示,j M 的表示为一个2×2的矩阵形式,其中每个矩阵元都没有任何实际物理意义,它只是一个计算结果,其推导过程将在第二部分给出。
2. 传输矩阵法在了解了传输矩阵的基础上,下面将介绍传输矩阵法的定义:传输矩阵法是将磁场在实空间的格点位置展开,将麦克斯韦方程组化成传输矩阵形式,变成本征值求解问题。
从其定义可以看出,传输矩阵法的实质就是将麦克斯韦方程转化为传输矩阵,也就是传输矩阵法的建模过程,具体如下:利用麦克斯韦方程组求解两个紧邻层面上的电场和磁场,从而可以得到传输矩阵,然后将单层结论推广到整个介质空间,由此即可计算出整个多层介质的透射系数和反射系数。
传输矩阵法的特点:矩阵元少(4个),运算量小,速度快;关键:求解矩阵元;适用介质:多层周期性交替排列介质。
二、 传输矩阵的基础理论——薄膜光学理论 1.麦克斯韦方程组麦克斯韦方程组由四个场量:D 、E 、B 、H ,两个源量:J 、ρ以及反映它们之间关系的方程组成。
而且由媒质方程中的参数ε、μ、σ反映介质对电磁场的影响。
光线传输矩阵推导过程
光线传输矩阵推导过程光线传输矩阵(Ray Transfer Matrix)是描述光线在光学系统中传输的数学工具,也被称为 ABCD 矩阵。
在光学系统中,常常需要知道光线从一个位置传输到另一个位置,因此需要将光线传输过程用数学描述出来。
光线传输矩阵是一种简便的描述光线传输过程的方法,可以用于计算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能、衍射现象等。
1. 光线传输是沿直线传播的;2. 光线的传播满足亥姆霍兹方程;3. 光学系统是轴对称的,即沿光路方向上的所有点都是轴对称的。
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可以推导出光线传输矩阵的一般形式。
假设一束光线在一个点 P 处(位置矢量为 [x, y, z])的方向余弦分别为 l, m, n,那么在向前传播一段距离 d 之后,在点 Q(位置矢量为[x′, y′, z′])处的方向余弦分别为l′, m′, n′。
下面推导光线传输矩阵。
首先,根据第一条假设,可以得到:x′ = x + dly′ = y + dmz′ = z + dn然后,根据亥姆霍兹方程,可以得到:$$\frac{\partial^2\psi}{\partial x^2} + \frac{\partial^2\psi}{\partial y^2} + \frac{\partial^2\psi}{\partial z^2} + k^2\psi = 0$$其中,$\psi$ 表示复振幅,$k$ 表示波数,$k = 2\pi/\lambda$。
假设在点 P 处的复振幅为 $\psi_0$,则在点 Q 处的复振幅为:$$\psi = \psi_0e^{ikn′d}$$其中,$n′d$ 表示传输距离。
忽略高阶小量,可以进一步简化为:$$\frac{\partial^2\psi_0}{\partial x^2}dl^2 +\frac{\partial^2\psi_0}{\partial y^2}dm^2 + \frac{\partial^2\psi_0}{\partialz^2}dn^2 + 2\frac{\partial^2\psi_0}{\partial x\partial y}dldm +2\frac{\partial^2\psi_0}{\partial x\partial z}dldn +2\frac{\partial^2\psi_0}{\partial y\partial z}dmdn + k^2\psi_0 = 0$$接下来,定义一个 2x2 的矩阵 A 和一个 2x2 的矩阵 B,它们分别表示在点 P 和点Q 处的光线倾斜角(slopes)和射线高度(heights):然后,将光线传输方程改写为矩阵形式:$$\begin{bmatrix} l′ \\ m′ \end{bmatrix} = M\begin{bmatrix} l \\ m\end{bmatrix}$$其中,$M$ 表示光线传输矩阵,它可以通过将以上方程变形得到:根据矩阵乘法的定义,可以将 $M$ 表示为:其中,$$\begin{aligned} A_{11} &= 1 + \frac{\partial l}{\partial z}d +\frac{\partial^2\psi_0}{\partial x\partial z}d\frac{\partial l}{\partial z}d \\ A_{12} &= d + l\frac{\partial^2\psi_0}{\partial x\partial z}d \\ A_{21} &=\frac{\partial m}{\partial z}d + m\frac{\partial^2\psi_0}{\partial y\partial z}d \\ A_{22} &= 1 + \frac{\partial m}{\partial z}d + \frac{\partial^2\psi_0}{\partial y\partial z}d\frac{\partial m}{\partial z}d \\ B_1 &= x +l\frac{\partial\psi_0}{\partial z}d +\frac{1}{2}\left(\frac{\partial^2\psi_0}{\partial x^2}l^2 +\frac{\partial^2\psi_0}{\partial y\partial x}lm +\frac{\partial^2\psi_0}{\partial x\partial z}ldx\right)d \\ B_2 &= y +m\frac{\partial\psi_0}{\partial z}d +\frac{1}{2}\left(\frac{\partial^2\psi_0}{\partial y\partial x}lm +\frac{\partial^2\psi_0}{\partial y^2}m^2 + \frac{\partial^2\psi_0}{\partialy\partial z}mdy\right)d \\ C_1 &= -\frac{1}{2}\frac{\partial^2\psi_0}{\partial x\partial y}d^2lm \\ C_2 &= -\frac{1}{2}\frac{\partial^2\psi_0}{\partialy\partial x}d^2lm \end{aligned}$$可以看到,光线传输矩阵 $M$ 的每一项都可以用初始光线的方向余弦和位置来表示。
传输矩阵法在大学物理波动光学教学中的应用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of wave optics in college physics,the optical path difference is main- ly described for the superposition interference of multiple beams,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intuitive reflection of the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ptical system.How to more intui- tively reflect the propagation properties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in multi-layered medi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basic concepts of physics,cultivating studentsinno- vative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of“learning for application”.The propag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 in multi-layered homogeneous medium is studied based on optical transmission matrix.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terface matrix and the propagation matrix,the total trans- fer matrix of the multi-layered medium system is derived.Then th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an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of the system can be obtained.In this paper,through two practical ca- ses of reflecting film and 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DBR),combined with the idea of trans- mission matrix and MATLAB programming,the propagation properties of electromagnetic wave on the interface of multi-layered media and the properties of optical system are visually demonstr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flectivity and transmittance. Key words coherent superposi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transmission matrix;high-reflec- tion coating;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DBR);Matlab
第7章 补充01—传递矩阵法分析
3)
2 4
J
2
k
2
2
J
4
J k
4 2 J
k
4
3
2
1 J k
2)
2020年10月18日
X S X R
R
i 《振i动力i学1》
1
Si 2 Ji
1/ ki
1 2 (Ji / k8 i )
线性振动的近似计算方法 / 传递矩阵法
两端边界条件: T1L T3R 0
(i)
i
mi 1
mi
li Ei Ii
第 i 个梁段受力分析
平衡条件:
FL s,i
FR s,i1
M
L i
MR i1
FsR,i1li
梁段两端位移和转角分析
设第i个梁段距离左端x远的截面的 弯矩、转角和挠度分别为:
M i (x),i (x),yi (x)
第 i 个单元
li
y
M
L i
L i
FR s,i1
MR i 1
J2
令: 1 1
第一个圆盘左端状态:
T
L 1
1 0
第一个圆盘右端状态:
T
R 1
1
2
J
01 1
1 0
2J
k2 J3
2020年10月18日
X
R i
SiP
X
L i
《振动力学》
SiP
1
2 Ji
7
0 1
线性振动的近似计算方法 / 传递矩阵法
k1 k2 k J1 J2 J J3 2J
X
R i
SiP
SiF
X
R i 1
微波工程中奇模和偶模理解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微波工程中奇模和偶模理解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微波工程中奇模和偶模理解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阅读本篇文章之前,本店铺提供大纲预览服务,我们可以先预览文章的大纲部分,快速了解本篇的主体内容,然后根据您的需求进行文档的查看与下载。
微波工程中奇模和偶模理解(大纲)一、微波工程概述1.1微波工程基本概念1.2微波工程的应用领域二、奇模和偶模的基本理论2.1模的概念与分类2.2奇模与偶模的特点与区别三、微波传输线中的奇偶模分析3.1传输线的模式分析3.2奇偶模在传输线中的应用四、微波器件中的奇偶模现象4.1微波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4.2奇偶模在微波器件中的作用五、奇偶模的数值分析方法5.1有限元方法(FEM)5.2矩量法(MoM)5.3传输矩阵法(TMM)5.4散射矩阵法(SMM)六、奇偶模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6.1微波滤波器设计6.2微波天线设计6.3微波放大器设计七、总结与展望7.1奇偶模在微波工程中的重要性7.2奇偶模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一、微波工程概述微波工程是一个涉及电磁波理论和技术应用的广泛领域,主要关注在无线电频谱的高端,即微波频段(通常指频率在300 MHz至300 GHz之间的电磁波)的技术研究与应用。
在微波工程中,奇模和偶模是描述电磁波传播特性的概念,它们对于理解和设计微波电路和系统至关重要。
1.1 微波工程基本概念微波工程基本概念围绕着电磁波的传播、天线理论、微波电路设计、射频组件以及信号处理等技术展开。
传输散射矩阵
\ S21 =
Z 01 (1 + GL )(1 + S11 ) Z 02 j (1- GL )
Z 02 - Z 01 Z 02 S11 = 2 Z 0 + Z 01 Z 02
Z 02 - Z 0 GL = Z 02 + Z 0
而
? S21
2Z0 Z01Z02 Z01 2Z0 Z02 - j =- j 2 2 Z02 Z0 + Z01Z02 Z0 + Z01Z02
对于对称二端口网络,若从网络的端口1和2看入时网络 是相同的,则必有S11=S22,可得:
T21 = - T12
对于互易二端口网络( S12 S 21 ),T参数应满足
T11T22 - T12T21 = 1
S11 S 21 S12 T12 / T22 S 22 1 / T22 T11 (T12T21 / T22 ) T21 / T22
T11 (T12T21 / T22 ) T21 / T22
上式中同样要求 T22 0
2. 用S矩阵表示T矩阵
T11 T12 (S11 S 22 S12 S 21 ) / S 21 T T S 22 / S 21 21 22
S11 / S 21 1 / S 21
即
轾 轾 T11 T12 T11 A T12 A 犏 = 犏 犏 犏 T21 T22 T21 A T22 A 臌 臌
轾 T11B 犏 犏 T21B 臌
T12 B T22 B
用矩阵表示:
[T ] [T ]1[T ]2
对于N级级联二端口网络的T矩阵等于各单个二端口网络 T矩阵的乘积。
轾 T11 犏 犏 T21 臌
一位光子晶体的计算
一维光子晶体的研究方法----传输矩阵法1:绪论1.1:光子晶体研究的意义在以前对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导致一场轰轰烈烈的电子工业革命,我们的科技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为此进入了计算机和信息为标准的信息时代。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半导体技术正向高速,高集成化方向发展。
但这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电路中能量损失过大,导致集成体发热。
此外,由于高速处理对信号器件中的延迟提出更高的要求,半导体器件的能力已经基本达到了极限,为此科学家们把目光从电子转向广光子。
这是因为光子有着电子所不具备的优势:1.极高的信息容量和效率。
2.极快的响应速度。
3.极强的互连能力和并行能力。
4.极大地存储能力。
5.光子间的相互作用很弱,可极大地降级能力损失。
但是与集成电路相比,科学家们设想能像集成电路一样制造出集成光路,在集成光路中,光子在其中起着电子的作用,全光通过。
光子计算机将成为未来的光子产业,集成光路类似于电子产业中半导体的作用,光子产业中也存在着向集成电路的器件一样的集成光路——光子晶体,光子晶体的研究不仅仅是光通讯领域内的问题,同时也对其他相关产业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1.2:光子晶体的概念及应用光子晶体是八十年代未提出的新概念和新材料,迄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光子晶体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个领域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控制光子是人们长期以来的梦想,光子晶体能帮助人们实现这一梦想。
1987年Yablonol itch在讨论如何控制自发辐射和 John 在讨论光子局域化时各自独立的提出了光子晶体的概念。
他们所讨论问题的共同实质是周期性电介质材料中光传播的特性,根据固体电子能带理论,晶体内部原子呈周期性排列,库仑场的叠加产生周期性势场,当电子在其中运动时受到周期性势场的布格拉散射而形成的能带结构,带与带之间有带隙,称为禁带。
能量落在禁带中的电子波不能传播。
与此相仿,当电磁波在周期性电介质结构材料中传播时由于受到调制而形成能带结构——光子能带结构,其带隙称为光带隙(PBG:photonic band gap)。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_传输矩阵方法_期刊发文热词逐年推荐_20140819
2013年 序号 1 2 3 4 码率 移动自组网 数据速率控制 放大转发 拥塞控制 拟生灭模型 拉格朗日乘子法 和速率 双向中继 802.11 dcf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2014年 科研热词 表面等离子激元 耦合效率 入射角 传输矩阵 推荐指数 1 1 1 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科研热词 符号间干扰 空时频分组码 极大似然 分集
推荐指数 1 1 1 1
2009年 序号
科研热词 1 量子信号处理 2 协方差成形最小二乘估计器 3 mimo系统检测算法
推荐指数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空间相关性 1 波束形成 1 放大转发双向中继 1 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 1 噪声方差 1 信道探测 1 信道估计 1 sdma 1 ofdm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11年 科研热词 频谱感知 频谱共享 频域均衡 预编码 预处理 非渐近 随机矩阵理论 认知无线网络 自由概率理论 渐近谱理论 单载波 半盲均衡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压缩信道估计 3 相关度 2 最优观测矩阵 2 门限矩阵 1 贪婪算法 1 自适应贝叶斯 1 联合机制 1 网络控制系统 1 稀疏多径信道 1 稀疏分解 1 离散切换系统 1 相关性 1 最小二乘估计 1 时间选择性平坦衰落信道 1 无线通信 1 无线传感器网络 1 故障观测器 1 放大转发双向中继网络 1 导频分布 1 多普勒稀疏 1 压缩感知 1
传输矩阵法
传输矩阵法一、 传输矩阵法概述 1. 传输矩阵在介绍传输矩阵的模型之前,首先引入一个简单的电路模型。
如图1(a)所示, 在(a)中若已知A 点电压及电路电流,则我们只需要知道电阻R ,便可求出B 点电压。
传输矩阵具有和电阻相同的模型特性。
(a)(b)图1 传输矩阵模型及电路模拟模型如图1(b)所示,有这样的关系式存在:E 0=M(z)E 1。
M(z)即为传输矩阵,它将介质前后空间的电磁场联系起来,这和电阻将A 、B 两点的电势联系起来的实质是相似的。
图2 多层周期性交替排列介质传输矩阵法多应用于多层周期性交替排列介质(如图2所示), M(z)反映的介质前后空间电磁场之间的关系,而其实质是每层薄膜特征矩阵的乘积,若用j M 表示第j 层的特征矩阵,则有:1 2 3 4 …… j …… N(1)其中, (2)j δ为相位厚度,有 (3)如公式(2)所示,j M 的表示为一个2×2的矩阵形式,其中每个矩阵元都没有任何实际物理意义,它只是一个计算结果,其推导过程将在第二部分给出。
2. 传输矩阵法在了解了传输矩阵的基础上,下面将介绍传输矩阵法的定义:传输矩阵法是将磁场在实空间的格点位置展开,将麦克斯韦方程组化成传输矩阵形式,变成本征值求解问题。
从其定义可以看出,传输矩阵法的实质就是将麦克斯韦方程转化为传输矩阵,也就是传输矩阵法的建模过程,具体如下:利用麦克斯韦方程组求解两个紧邻层面上的电场和磁场,从而可以得到传输矩阵,然后将单层结论推广到整个介质空间,由此即可计算出整个多层介质的透射系数和反射系数。
传输矩阵法的特点:矩阵元少(4个),运算量小,速度快;关键:求解矩阵元;适用介质:多层周期性交替排列介质。
二、 传输矩阵的基础理论——薄膜光学理论 1.麦克斯韦方程组麦克斯韦方程组由四个场量:D 、E 、B 、H ,两个源量:J 、ρ以及反映它们之间关系的方程组成。
而且由媒质方程中的参数ε、μ、σ反映介质对电磁场的影响。
传输线矩阵法
3.12.6 稳定性
因为TLM是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无源网络模型,所以TLM算法要在稳定的状况下进 行。事实上,由于在连接线上脉冲的传播速度已知,时间间隔Δt 会小于或者 等于3.57公式中所定义的。
传输线矩阵法
谭小龙 2015.12.12
3.12.4 非均匀材料和损耗
电介质或磁性材料可以通过在材料内部设置一些合适的有归一化特征根的长为 Δl/2的短截线来建模。一种开路并联短截线可以在截点处增加额外的电容, 相对而言另一种开路系列的短截线能够产生更大的感应系数。在这种结构中反 应能量的不足会减小相速度,并且改变固有阻抗。在不同材料的交界面上边界 条件会自动满足。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系列的短截线(三个介电常数和三个磁导 率的短截线),因此就能够建立一种电导率和磁导率为对角线张量的非均匀各 向异性材料。这六个短截线能够添加到六个端口的节点上,从而 S 就变成了 18*18的矩阵。损耗可以通过连接节点上所谓的有损耗的短截线来建模。有损 耗的短截线可以匹配传输线区域,这个区域在每个时间间隔每个节点处提取散 射能量的一小部分。因为在这些截线上没有脉冲返回节点处,因此它们仅仅改 变了S的元素,而没有改变S的大小,从而我们就需要更多的方法来用于弥散的 非线性材料和装置的建模和植入。
边界条件的确定不仅可以通过在节点的中心确定,也可以在边缘确定。在后来 的情况下,边界是通过各种脉冲的反射系数来表征的。电壁对脉冲的反射系数 为-1,而磁壁对脉冲的反射系数为 1。有损耗的非均匀的边界对脉冲的反射系 数在量级上就要小一些像带宽吸收壁和频散边界等一样的更复杂的边界条件将 与FDTD边界一样处理,不同点在于前面的边界算子作用于输入脉冲,而后面的 作用于边界的场量。可以直截了当的运用非递归的或者递归的卷积方法来用于 频散边界,且可以用时域分裂法来分隔大的计算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输矩阵法一、 传输矩阵法概述 1. 传输矩阵在介绍传输矩阵的模型之前,首先引入一个简单的电路模型。
如图1(a)所示, 在(a)中若已知A 点电压及电路电流,则我们只需要知道电阻R ,便可求出B 点电压。
传输矩阵具有和电阻相同的模型特性。
(a)(b)图1 传输矩阵模型及电路模拟模型如图1(b)所示,有这样的关系式存在:E 0=M(z)E 1。
M(z)即为传输矩阵,它将介质前后空间的电磁场联系起来,这和电阻将A 、B 两点的电势联系起来的实质是相似的。
图2 多层周期性交替排列介质传输矩阵法多应用于多层周期性交替排列介质(如图2所示), M(z)反映的介质前后空间电磁场之间的关系,而其实质是每层薄膜特征矩阵的乘积,若用j M 表示第j 层的特征矩阵,则有:1 2 3 4 …… j …… N(1)其中, (2)j δ为相位厚度,有 (3)如公式(2)所示,j M 的表示为一个2×2的矩阵形式,其中每个矩阵元都没有任何实际物理意义,它只是一个计算结果,其推导过程将在第二部分给出。
2. 传输矩阵法在了解了传输矩阵的基础上,下面将介绍传输矩阵法的定义:传输矩阵法是将磁场在实空间的格点位置展开,将麦克斯韦方程组化成传输矩阵形式,变成本征值求解问题。
从其定义可以看出,传输矩阵法的实质就是将麦克斯韦方程转化为传输矩阵,也就是传输矩阵法的建模过程,具体如下:利用麦克斯韦方程组求解两个紧邻层面上的电场和磁场,从而可以得到传输矩阵,然后将单层结论推广到整个介质空间,由此即可计算出整个多层介质的透射系数和反射系数。
传输矩阵法的特点:矩阵元少(4个),运算量小,速度快;关键:求解矩阵元;适用介质:多层周期性交替排列介质。
二、 传输矩阵的基础理论——薄膜光学理论 1.麦克斯韦方程组麦克斯韦方程组由四个场量:D 、E 、B 、H ,两个源量:J 、ρ以及反映它们之间关系的方程组成。
而且由媒质方程中的参数ε、μ、σ反映介质对电磁场的影响。
方程组的实质是描述电磁场的传播,即:一个变化的磁场引起邻近区域的电场变化,而此电场的变化又引起邻近磁场的变化,如此进行下去,便可抽象出电磁场的传播。
如图3 所示。
⎥⎦⎤⎢⎣⎡==∏=D C B A M z M Nj j 1)(⎥⎥⎥⎦⎤⎢⎢⎢⎣⎡=j j j j jjj i i M δδηδηδcos sin sin cos j j j j d N θλπδcos 2=ε图3 电磁场传播的模拟图将媒质方程带入麦克斯韦方程组,并对方程组求解可得以下两个重要结论:1) (4)式(4)中,N 即为介质的光学导纳,单位为西门子。
特别说明:光波段时,μ约等于1,N 数值上等于折射率。
自由空间导纳 。
2) (5)(6)式(5)为电场的波动方程,与经典波导方程(6)相比可得 ,通常把光速c 和电磁波在介质中速度之比定义为折射率,即得折射率公式:(7) 2.边界条件及反射折射电磁波在介质交界处满足切向分量连续的边界条件。
垂直入射时,电场和磁场均与入射面垂直,则它们的切向分量既是本身。
根据边界条件可得: (8)式(8)中,上标为+的代表入射波,-表示反射波。
又由导纳定义式(4)可得: (9)(10)将式(9)、(10)代入(8)中,整理可得反射系数定义式:(11)r 为反射系数,R 为反射率。
透射系数原理相同,在此不再推导。
E H H E E H H Ejk n vcE k H N -==⨯=00265.037710==ηt v 22221∂∂=∇ϕϕεμcv =tEc E 2222∂∂=∇μεμε=n ⎪⎭⎪⎬⎫+=+=-+-+001001H H H E E E ⎪⎭⎪⎬⎫⨯-=⨯=--++)()(000000E k N H E k N H )(111E k N H ⨯=101000N N N N E E r +-==+-2r R =上面讨论的是垂直入射的情况,斜入射时情况类似,只是用修正导纳0η、1η代替(11)中的0N 、1N 。
其实,无论电磁波入射情况如何,电磁波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电场E 平行入射面即TM 波(P 分量),此时电场的切向分量θcos E E tg =(θ为入射角),而磁场的切向分量是其本身,因此由(4)式可得:)(cos )cos ()(E k NE k N E k N H H tg tg ⨯=⨯=⨯==θθ (12) 将(12)式与(4)式对比可得到P 分量的修正导纳,同理可得TE 波(S 分量)的修正导纳:(13)可得一般情况下的反射、透射系数表达式:(14) 介质的传光特性可以由反射、透射系数所表征,而由以上讨论可知,这两个参数与导纳紧紧联系。
因此,求解介质的传光特性就可以转换为求解导纳问题, 这也是传输矩阵法所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其实,传输矩阵法就是通过求得介质的导纳,从而得到介质的反射透射系数。
3. 传输矩阵这一部分将应用薄膜光学理论详细推导介质的传输矩阵,以及如何求得介质导纳,根据第一部分传输矩阵的介绍可以知道,它其实是每层特征矩阵的乘积,所以,这一部分的推导就从单层薄膜的特殊矩阵入手,进而推广到整个介质空间推导出介质的传输矩阵。
下面就详细介绍单层薄膜的特殊矩阵。
电磁波通过厚度为d 1的单层薄膜过程如图4所示。
⎪⎭⎪⎬⎫==θηθηcos cos N N s p 1010ηηηη+-=r 1002ηηη+=t图4 电磁波通过单层薄膜图5 单层薄膜等效为介质面的示意图薄膜是存在一定厚度的,电磁波从0E 透过薄膜变为2E 的过程,与简单的穿过介质面相比多了个1E 的中间变换,如果可以将0E 和2E 通过导纳直接联系起来,那么薄膜就可以等效为一个介质面(如图5所示),前面所介绍的反射透射公式便可用。
因此,我们第一步完成从薄膜到介质面的等效推导。
令薄膜导纳(介质面1和介质面2的组合导纳)为Y ,则可得到薄膜的透射反射系数:(15)由式(15)可知,求得Y 便可求得r 、t 。
由导纳定义并对薄膜的第一介质面应用边界连续条件可得:(16)+0E -0E 2E 2N +0E -0E 2E 2N 0N YYr +-=00ηηYt +=002ηη)(00E k Y H ⨯=(17)图4中的+11E 、-11E 表示刚刚穿过介质面一的瞬时状态。
+12E 、-12E 表示即将穿过介质面二的瞬时状态。
这两个瞬时状态的唯一不同只是因为薄膜厚度引入的相位因子,即有:(18)将式(18)代入式(17)中可得式(19),并将其转为矩阵形式(20):(19)(20)同理,薄膜的第二介质面有如下关系式:(21)(22)⎪⎪⎭⎪⎪⎬⎫⨯-⨯=+=+=⨯+⨯=⨯+=+=-+-+-+-+-+-+)(1111101111000111101111000E k E k H H H H H H E k E k E k E E E E E η⎪⎭⎪⎬⎫==---++1111121112δδi i e E E e E E 1111cos 2θλπδd N =⎪⎭⎪⎬⎫⨯-⨯=⨯+⨯=⨯--+--+1111112112012120)()()()(δδδδηηi i i i e E k e E k H e E k e E k E k ⎥⎥⎦⎤⎢⎢⎣⎡⨯⨯⎥⎦⎤⎢⎣⎡-=⎥⎦⎤⎢⎣⎡⨯-+--121211001111E k E k e ee e H E k i i i i δδδδηη⎪⎪⎭⎪⎪⎬⎫⨯-⨯=+=⨯+⨯=⨯+=-+-+-+-+)(121212121221212212122E k E k H H H H E k E k E k E E E η⎪⎪⎭⎪⎪⎬⎫-⨯=⨯+⨯=⨯-+212122121221)(2121)(21H E k E k H E k E k ηη精品文档(23)式(20)、(23)分别表示介质面一、二两侧空间电磁场之间的联系,若将式(23)代入式(20)中相乘,则所得到的结果就表示整个薄膜两侧空间电磁场之间的联系,即:(24)从式(24)中得到了第一层的特征矩阵:(25)(26)考虑到导纳定义有如式(26)的关系,则可对式(24)进一步化简:(27)令 为为膜系的特征方程,则有关系式:⎥⎦⎤⎢⎣⎡⨯⎥⎥⎥⎥⎦⎤⎢⎢⎢⎢⎣⎡-=⎥⎥⎦⎤⎢⎢⎣⎡⨯⨯-+2211121221212121H E k E k E k ηη⎥⎦⎤⎢⎣⎡⨯⎥⎥⎦⎤⎢⎢⎣⎡=22111111cos sin sin cos H Ek i i δδηδηδ⎥⎦⎤⎢⎣⎡⨯⎥⎥⎥⎥⎦⎤⎢⎢⎢⎢⎣⎡-⎥⎦⎤⎢⎣⎡-=⎥⎦⎤⎢⎣⎡⨯--22111100212121211111H E k e e ee H E k i i i i ηηηηδδδδ⎥⎥⎦⎤⎢⎢⎣⎡=1111111cos sin sin cos δδηδηδi i M ⎪⎭⎪⎬⎫⨯=⨯=)()(22200E k H E k Y H η)(1cos sin sin cos 1)(221111110E k i i Y E k ⨯⎥⎦⎤⎢⎣⎡⎥⎥⎦⎤⎢⎢⎣⎡=⎥⎦⎤⎢⎣⎡⨯ηδδηδηδ⎥⎦⎤⎢⎣⎡C B(28)对比式(24)等号左边的形式,由导纳定义可得整个单层薄膜的组合导纳:BCY = (29)从而由式(15)可求得单层薄膜的反射、透射系数。
至此完成了第一步,即从薄膜到介质面的等效推导。
将将单层得到的结论推广到整个介质空间可得:(30)(31)(32)(33)(34)(35)⎥⎦⎤⎢⎣⎡⎥⎥⎦⎤⎢⎢⎣⎡=⎥⎦⎤⎢⎣⎡21111111cos sin sin cos ηδδηδηδi i C B ⎥⎦⎤⎢⎣⎡==∏=D C B A M z M Nj j 1)(⎥⎦⎤⎢⎣⎡=⎥⎦⎤⎢⎣⎡+11)(N z M C B ηBC Y =Yt +=002ηηYY r +-=00ηη⎥⎥⎥⎦⎤⎢⎢⎢⎣⎡=j j j j jj j i iM δδηδηδcos sin sin cos jj j j d N θλπδcos 2=式(30)为介质第j 层的特征矩阵,需要注意的是特征矩阵的行列式值为1。
由式(32)即可得到整个介质的传输矩阵。
至此,完成了多层介质传输矩阵的建模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讨论单层薄膜时,得到单层薄膜的反射率后,若对薄膜的光学厚度H(H=nd ,n 为薄膜折射率,d 为薄膜实际厚度)求导,可得如图6的结果。
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厚度为4时,反射率根据折射率的不同可达到最大或最小值。
图6 反射率与光学厚度的关系三、 传输矩阵法的应用举例传输矩阵法的典型应用是对多层周期性交替排列介质的分析,具有这样结构的器件实例有:光子晶体、光栅、量子阱结构、DBR 结构器件等。
具体应用过程请参见文献《传输矩阵法分析一维光子晶体的传光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