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空间分布的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一)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一)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一)内容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抑制发展农业经济的一大问题。

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发展中的最大矛盾和问题就是人均占有资源少,农民人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一笔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降低了农业经济效益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严重制约了农民的收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文就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几点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因,转移一、农村劳动力的特点及结构1、特点:(1)发展速度迅猛,相对数量巨大。

根据我国城乡划分标准,城镇以外的地区为农村,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就是农村人口。

我国有9亿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数的3/4,占全球人口的1/6。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数量和发展速度成倍增加,虽然20世纪年代有所缓解,但每年仍以1300万人的速度递增。

到1978-2003年的20多年来,农村劳动力约增加近2亿人。

(2)素质参差不齐。

劳动力素质是指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思想素质和劳动经验等素质的统一,也叫劳动质量。

现阶段素质急待于提高: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处于“外出找钱无技,在家致富无门”的状况;二是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以体力型为主,技能型较少,智能型更少。

(3)农村劳动力过剩,出现自主流动与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现有农村劳动力人数多于农村各项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人数,一般来说包括完全无业的劳动力和工作不饱和、有剩余劳动时间的劳动力两种情况。

超过农业需求的农业劳动力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有两种含义:一是超过农业需求量的劳动力,即供给大于需求的那部分;二是超过社会需求的农业劳动力,即已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后备劳动力。

2、结构:农业剩余劳动力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季节性剩余。

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与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可供给量之间在不同季节里出现不均衡状态;(2)常年性剩余。

在全年中的任何季节里,劳动力的可供给量都大于需求量;(3)潜在性剩余。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变化分析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变化分析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变化分析摘要:本文利用多种计量方法,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进行比较分析。

研究发现,2009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在1亿人左右,较2005年减少约1500万人。

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的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不到3500万人,较2005年减少约3000万人,而40岁以上的比例较2005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达到65.2%。

从性别结构看,25岁以下年龄段的女性劳动力基本全部转移出去,未来城镇非农产业女工短缺的现象将更加突出。

从地域结构看,河南、湖南、四川、安徽、广西、江西等乡村劳动力供给大省的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继续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空间差异非常明显。

这种情况表明,我国乡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短缺的矛盾更加严重,必须采取针对性政策措施,促进各地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工;劳动力结构一、引言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与结构既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目前大概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的数量和结构有什么变化趋势?是否可以继续满足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廉价劳动力需求?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0》、《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0》、《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的最新统计数据,对此进行了跟踪分析,以期为相关的政策制订提供研究依据。

二、研究方法(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计算方法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计算公式为[1]: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其中关键是计算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

本文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计算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

1.农户收入最大化法该方法对于剩余劳动力的定义为:农户的生产行为是农户将根据经济环境以及自身的资源禀赋的状况配置其各种生产要素,使得其生产收入达到最大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调研报告范文一、引言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农村地区中没有就业的劳动力。

他们通常是由于就业机会不足、技能匹配不当或者年龄限制等原因无法找到工作。

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情况对于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于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调研,提供相关数据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为了获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准确信息,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调研。

首先,我们组织了一些焦点小组讨论,邀请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关的工作人员、研究者以及农民代表参与。

其次,我们进行了一些面对面的访谈,采访了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个人,了解他们的就业需求和目前面临的困难。

最后,我们在社区中进行了一些问卷调查,获得了更多的数据。

三、调研结果基于上述调研方法,我们得到了以下几个关键的调研结果:2.技能培训:调研结果显示,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必要的技能以适应现代化工作的需求。

他们普遍希望能够获得相关的职业培训,提高自身竞争力。

3.就业机会:虽然就业市场的要求不断提高,但调研显示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的就业机会有限。

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迁徙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但由于资金、户口以及就业机会的限制,他们往往遇到了困难。

四、调研建议基于上述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1.提供技能培训机会:政府应该投资更多资源来建立职业培训机构,提供技能培训给农村剩余劳动力。

这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和就业机会。

2.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该建立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包括减少迁徙的限制、提供贷款支持、降低创业门槛等。

3.扶持农村创业:政府可以推出一些创业扶持政策,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成立自己的农村企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4.加强宣传和信息推广:政府和相关组织应该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和就业机会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意识和机会意识。

五、结论通过对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调研,我们得出了一些关键的结论。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牛凯【摘要】根据1978-2014年我国的相关样本数据,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多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与人口城市化率、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城乡收入差距、非农产业结构偏离和农村中小学应届毕业生总数等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其中,人口城市化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抑制作用;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非农产业结构偏离和农村中小学应届毕业生总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均具有促进作用;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较小.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应以包括县城在内的大中小城市为主、县城以下的小城镇为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类型应向以专业型转移为主、兼业型转移为辅的形式过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应以跨区域转移模式为主、就地转移模式为辅.【期刊名称】《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20)003【总页数】9页(P21-28,48)【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转移;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作者】牛凯【作者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6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6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技术的进步、分工的深化和效率的提高,使得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乡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逐步加快。

这对缓解我国长期存在的人口增长和耕地不足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均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资源再配置过程,充分、合理利用并能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相关问题的关键所在。

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动力机制和外在作用机制,全面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规律,详细探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类型和模式,对于制定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和调控体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平稳、持续转移,保持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实证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实证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实证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市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

这是中国这个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国情决定的,也是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证明了的。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外出劳务日趋活跃,已经成为增加农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XX年,我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2.9万人,实现劳动收入4.6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67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

如何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笔者试图分析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和转移的困难所在,结合我市的现实情况,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含义、产生的原因及重要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含义[大秘书网-找文章-到大秘书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超过农业需要的劳动力向其它职业、产业和地区的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是暂时性人口迁移。

其主要特征是:他们的流动没有割断与土地的联系,只是劳动力与家人的分离,家庭的召唤力是其回归的主要力量;劳动力的流动是当事人及其家人所作的决策,与政府指令性计划无关;其文化教育水平一般比较低,所从事的职业及地位较不稳定,一般进入城市中的传统产业部门,如:餐饮、搬运、建筑、装修等服务行业;劳动力的回流具有周期性和不确定性。

一方面,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其回流的主要时间;另一方面,当劳动力所在的城市经济条件发生变化或形势不利时可随时回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原因1、农村劳动力就业需求导致。

据资料统计,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总量约4.5亿,占社会劳动总量的74%左右,抽样显示,当前农村每个劳动力每年的劳动时间不超过100天,其中约有40%的农民存在隐性失业。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状、原因、影响以及解决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一、现状分析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成为了城镇化建设中重要的劳动力来源。

然而,仍然存在大量人口滞留在农村地区,形成了庞大的剩余劳动力。

这些剩余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一些相对欠发达地区。

二、原因分析1. 农业产能过剩:随着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导致了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粮食过剩问题。

这使得原本应该从事种植工作或农田管理的农民没有了足够的工作机会,从而成为剩余劳动力。

2. 城市化进程不均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一些地区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导致了大量农民无法在城市找到工作机会,只能滞留在农村。

3. 教育和技能水平不足: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很多农民缺乏必要的教育和技能培训。

这使得他们在城市就业时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薪水的劳动力工作。

三、影响分析1. 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导致资源浪费:大量优秀的劳动力被束缚在农村地区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这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

2. 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加大了贫困问题:由于就业机会有限,很多贫困地区无法通过转移就业来改善生活状况。

这使得贫困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四、解决途径1. 加强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通过加强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产业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好的条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在我国农村,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1、转移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持续增长。

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

2、转移方向以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为主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工资水平较高,因此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

这些地区的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涌入。

3、转移方式多样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不再局限于个体自发外出打工,还出现了通过劳务中介组织、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等形式。

同时,一些农村劳动力通过参加职业培训,提高自身技能后实现了更有质量的转移。

4、从事行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大部分农村转移劳动力主要从事建筑、制造、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这些行业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容易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积极影响1、增加农民收入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劳动力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工资收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提高生活水平。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带回的资金、技术和观念,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加快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1、就业稳定性差农村转移劳动力往往从事临时性、季节性工作,就业稳定性不足。

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或企业经营出现问题,他们很容易面临失业的风险。

2、劳动权益保障不足部分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劳动合同签订不规范、工资拖欠、工作环境恶劣、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关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分析

关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分析

关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分析内容提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生产率的极大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如何转移这部分劳动力,合理安排他们的就业,以及由此而来的一些问题,关系到中国经济结构的稳定和生活的安定,本文拟就此问题做一分析。

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在中国已不但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也成为历届政府的政治敏感点。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化国家迈进的漫长过程中,各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以期解决所面临的困难,最终使农业的比率逐渐降低,农村人口逐步向非农业人口转化,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尤其在目前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存在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压力。

解决农村剩余人口合理转移,建立新型的产业结构,使人、地能尽其用,中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打破城市分割体制,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

改革城镇户籍制度,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的机制。

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地区间有序流动。

各地区陆续出台了因地制宜的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发展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对如何安置剩余劳动力进行努力的探索,足见对此的重视。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个众说纷纭的概念,一般认为就是农村劳动力中多余的那部分劳动力,用下面这个关系式表示: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力—农业必要劳动力—非农业劳动力占的等效农业劳动岗位。

但在这个定义中应该考虑劳动力的绝对与相对性,并且不能忽视非农劳动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

①1有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笔者在此仅对具有劳动能力的那部分剩余劳动力做简要分析。

一、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的历史分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出生比率大。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受传统多子多福、人多力量大等多种观念的深刻影响,无论在国策的制定还是国家的实践方面,人口的因素均放在较次的位置,以至于“人多”不知不觉成为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分析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分析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近年来在广东等地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使得媒体和学者重新关注中国农村到底还有没有剩余人口,还有多少剩余人口。

与此同时,农村耕地抛荒却日益增多。

目前有很多学者都分别就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耕地抛荒现象进行了研究,却很少有人将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分析。

本文结合当代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耕种的实际情况,以四川东北部的一个乡为研究对象,对这个乡的劳动力转移情况以及土地耕种情况进行分析,从实证的角度来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城市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土地抛荒,粮食安全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即是农村劳动力与农村实际就业劳动力之差。

农村实际就业劳动力包括农业所需劳动力与非农业所需劳动力两部分。

就农业所需劳动力方面来看,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人多地少,农民总数占到我国人口的70%。

从世界来看,我国人均占有农业资源量处于最少的位置。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耕地面积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此造成农业所需劳动力数量也在逐渐减少。

加之我国在建国初期重点发展重工业,忽略了农业的发展,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失调,农业发展滞后,农业模式为以家庭为主的小农经营为主,产业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更加恶化了农村实际就业状况。

又由于我国目前是二元经济结构,且在建国初期实行城乡分隔政策和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城乡分化严重,造成城镇与乡村在经济水平上的差距。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农业所需劳动力数量。

就非农业所需劳动力方面来看,非农业所需劳动力主要包括两个就业流动方向的劳动力,即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种模式。

而由于我国农村的乡镇企业分散,不具规模,且经营的项目没有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因此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有限,再加上农村缺乏劳动密集型产业,致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不充分。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转移向城市及其他地区就业的现象。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对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进行分析。

一、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1.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目前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接近2亿人,占总农村劳动力的比例超过50%。

2.逐渐年轻化和专业化: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趋向年轻化和专业化。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选择离开农村去城市就业。

3.多样化的就业形式:除了传统的外出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表现出多样化的就业形式,如自主创业、留守儿童家庭务工等。

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出去打工”,而是涉及到更多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机会。

4.政府政策倡导和支持:中国政府一直倡导和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产业扶贫”、“农民工返乡创业”等多项政策举措,以促进农业就业结构的优化和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二、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益分析2.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

农民工通过外出打工实现了收入翻番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为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

3.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为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城市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稳定。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为城市升级和转型提供了人才保障。

4.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和现代化进程,促使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转变。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业农村的转型,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结语: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显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中国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带来了积极影响。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一、现状分析1.数量增加:近年来,中国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9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37%左右。

这表明中国农民工转移规模庞大,且持续增长。

2.地域差异:农民工主要分布在沿海省份和经济发达地区。

这些地区经济更加发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相对滞后,就业机会有限,因此农民工转移到城乡地区的意愿和需求较强烈。

3.职业分布:农民工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其中制造业是最吸引农民工就业的领域,因为制造业用工需求大、技术门槛较低。

4.社会问题:农民工转移过程中存在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农民工权益受限、工资拖欠、职业安全问题等。

此外,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也较大,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相对薄弱。

二、效益分析1.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村的劳动力资源得到更为合理和高效的利用。

通过转移,农民能够到城市或者其他非农产业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推动经济增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能够为城市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促进工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农民工向城市转移也能够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3.减少农村劳动力过剩: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过剩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4.促进城乡一体化:农村转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这也是推动农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措施之一综上所述,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现象,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然而,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农民工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精选五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精选五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精选五篇)第一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2007-12-16 13:11:10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一、宜章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现状>(一)全县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

据农村住户调查:2002年全市农村劳动力为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从性别结构看:男劳动力占,女劳动力占;从所从事的行业看:第一产业占,第二产业占,第三产业占;从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初中文化程度的占,高中文化程度的占,中专文化程度的占,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从以上结构可以看出: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性别结构较为合理,但劳动力水平较为低下。

>(二)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农村“人多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

据调查:全市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万人,其中省外万人,省内万人。

上半年新增转移人数万人,其中女性万人;在新增成员中有万人接受了职业培训。

总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广东沿海地带。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以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不再满足温饱型生活。

加上经济发达地区的高工资、高收入的强大吸引力,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部冲动和外部拉力作用下,近几年大规模地向广州、深圳一带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了更多农民前往这些地方打工赚钱。

据调查,我县上半年外出打工的就有74分布在广州和深圳一带,少数分布在省内其它地市. >2、二、三产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

《2024年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范文

《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成因、影响及转移途径进行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突出。

这些地区往往地处边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无法充分就业。

同时,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原因,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着诸多困难。

三、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1. 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土地资源有限,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劳动力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2. 产业结构单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多以农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无法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

3. 政策因素:部分地区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劳动力转移机制和就业扶持政策。

四、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1. 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剩余劳动力无法充分就业,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影响社会稳定。

3. 制约区域协调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影响区域协调发展。

五、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1.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

2. 劳务输出:鼓励农民外出务工,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3. 农业现代化: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需求。

4. 政策支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有力保障。

六、结论与建议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成因及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政策支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有力保障。

2. 加快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分析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分析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分析
一、剩余劳动力状况
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情况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的组成因素包括:年龄、教育、性别和地理位置等。

全国村镇劳动力市场的运动比较集中,
外来就业劳动力绝对和相对剩余。

在当前的发展中,由于城乡差异的拉大,劳动力剩余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1.劳动力剩余的年龄结构
按照性别分类,男性劳动力剩余占总数的62.2%,女性37.8%,与
农村结构相比,女性劳动力剩余相对较多。

按照年龄分类,剩余劳动力中16-39岁占儿童劳动力的70.9%,而
40岁以上的劳动力较少,仅占剩余劳动力的11.4%,表明中国农村劳动
力剩余中的年轻劳动力相对较多。

2.劳动力剩余的教育结构
根据技能、素质等因素可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分为有技能人员和无技
能人员,其中无技能人员占剩余劳动力的83.5%,有技能人员占剩余劳
动力的16.5%。

根据学历分类,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所占比例为21.9%,初中及
以下学历的人员占比76.7%,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比例仅占1.4%,表明
农村劳动力剩余中的教育水平非常低,大多数剩余劳动力拥有的是低端技能。

3.劳动力剩余的地理结构
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农村劳动力剩余占总数的72.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从事 一些 简单 的体 力劳动 ,其 中从 事制 造业 和是 建筑业 占5 . % 37 。
( )农村 非农 产业 发展 水平 低 三 滞 状态 ,更有 在较 长的 一段 时 间里 ,实行 的 劳动 力 的 自由流动和 自由迁移 。虽然从8 年 0 依据 经济 发展 规律 ,一个 国家 在工 业化 是 “ 城 市化 ”战 略 ,使 得我 国的城 市化进 代末 ,我 国开 始改 革户籍 制度 ,但 是并 未从 进程 中 ,第 二 、第 三产业 将会 创造 大量 的工 反 程 远远 落 后于 其他 国家 ,也 明显滞 后 于我 国 根本 上 改变 。进入 城市 工作 的农 民与城 市居 作机 会 ,农村 劳动 力不 断向第 二 、第三 产业 工 业 化 的 进 程 。 我 国 现在 已经 进 入 工业 化 民在 地位 、身 份 、就业等 方面 存在 着 明显 的 转移 。但 是 由于 国家在建 国初 期 ,着重 发展 的 中 后 期 阶 段 ,然 而  ̄ 2 1 年 ,城 市化 水 不平 等 ,同时 农 民工随迁 子 女的上 学也 造成 重工 业 ,制约 了农 村工业 化 的发展 ,限制 了 J0 1 J 平 仍 然 低 于 工 业 化 中 后 期 应 该 具有 的均 值 了许 多 困 难 。 大 部 分 农 民 工将 子 女 留在 农 农村 非农 产业 吸收 农村剩 余 劳动力 。虽然在 (O 6 %) 。 村 , 由祖 父母 或者 亲戚代 为 照管 ,形成 了我 改革 开放 后 ,农 村 的确 出现 了乡镇 企业 ,但
规划 方面 已经 做 出 了有 益 的探索 ,形 成 了一 优 势 ,在人 、财 、物等 方面 积极 投入 。社 会 式 ,使 社会 实践 的育人 作用 得到 最大 限度 的 系列 品牌 实 践项 目,并 取得 了初 步成 效 。如 各 界 也 应 本 着 开 放 的 姿 态 , 积 极 与 高 校 联 发挥 。 上海 师 范大 学 的 “ 心学校 ”,每年 排除 两 手 ,发 挥在校 大 学生 的智力 优势 ,使在 校 大 爱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本项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

采用
问卷调查和定点调查的方式,调查包括河北省清东镇3个村落(A、B、C)
的300余名农民。

调查发现,90%以上的农民都有剩余劳动力,其中,拥有一支可供转
移的劳动力的最多,占到了80%,其次是拥有两支可供转移的劳动力,
占到了15%,最后是拥有三支可供转移的劳动力,占到了5%。

其次,调查显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相对比较多样化,有的
前往城市发展,有的到外地打工,也有的在村落里创业。

调查发现,拥有
一支可供转移的劳动力的农民最多,分别占到了51%、31%、18%前往
城市发展、到外地打工和在村落创业。

拥有两支可供转移的劳动力的农民,分别占到了38%、32%、30%前往城市发展、到外地打工和在村落创业。

拥有三支可供转移的劳动力的农民,分别占到了27%、35%、38%前往
城市发展、到外地打工和在村落创业。

调查还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的动机是获得收入增加。

调查结果显示,其他动机也存在,有的是为了发展他们的技能,有的是为
了逃避农村环境恶劣的环境,还有的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空间分布的实证分析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空间分布的实证分析

-2-

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格局
3.1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分布
通过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估算,我们可以初步了解我国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情况。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情况,我们假设: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与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之比为各省的相对农村剩余劳动 力,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与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之比为全国的相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二者之比为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对数量的区位商,通过计算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区位商(在表 2 中用 D 表示),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分 布格局(见表 2)。
根据估算出来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结合八大经济区的划分可以得到八大经济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如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八大经济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在八大经济区中黄河中下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下游综合经济区以及大西南综合经济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多占全国的比重较大都在10以上区位商也较大基本上都是在10以上
黑龙

806.1 514.34 291.76 广东 1594 668.69 925.53 宁夏 140.1
67
73.1
上海 55.33 51.08 4.25 广西 1504 662.01 841.59 新疆 414.45 356.8 57.7
江苏 1360.3 742.02 618.28 海南 214.8 104.84 109.92 合计 32028 14045 17983.2
5. 0<D<1 的地区有上海、新疆、天津,这三个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为 88.47 万,占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的 0.49%,这三个地区不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数最少, 而且相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全国来说也是最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9
2.52
安徽
1057.9
0.61
2.58
甘肃
614.52
0.69
2.95
福建
346.81
0.49
2.1
青海
147.5
0.8
3.38
江西
422.98
0.47
1.98
宁夏
73.1
0.52
2.22
山东
1187.81
0.51
2.17
新疆
57.7
0.14
0.59
河南
1877.35
0.62
2.61
3.2 八大经济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格局
2. 我国各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估计
国内估计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法有很多,但大多都是通过演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 数进行估计,如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全局的战略问题》中(2002),通过建立回归模型,估计出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指数,然后代 入已知数据,求出需要的农业劳动力,再用实际的农业劳动力减去求出来的农业劳动力,便可 得到农村剩余劳动力[9]。本文在对马晓河、马建蕾农村剩余劳动力估计方法修正的基础上,对 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估计。该方法假设:农村剩余劳动力集中在 农业,非农产业不存在剩余劳动力。这主要是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农民都有土地可以承包, 想从事农业的劳动力都可以去做,如果非农产业就业不充分,他们还可以退回到农业中。在现 实中,产业间劳动力的流动基本上都是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该假设是接近现实的,因而,对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估算也就等同于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估算。需要指出的是,农村劳动力的剩 余不是处于无事可做的绝对空闲状态,在劳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劳动任务总会得到分配。比 如在劳动力较少的时候,单位劳动者的任务就重一些,当劳动力较多的时候,单位劳动者的任 务就要轻松些。就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农业家庭不会去解雇自己的家庭成员,因此农业生产的 分摊在每个劳动力身上,因此很难分清哪些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哪些不是,而且农业生产具有
天津 81.11
69
12.11 福建 702.5 355.68 346.81 贵州 1633 366.1 1266.9
河北 1524.9 850.9 673.99 江西 907.4 484.42 422.98 云南 1715 515.7 1199.31
山西 639.74 251.36 388.38 山东 2328 1140.2 1187.8 西藏 87.32 25.1 62.22
内蒙 565.3 371.68 193.62 河南 3050 1172.7 1877.4 陕西 956 389.5 566.52
辽宁 716.2 437.48 278.72 湖北 1695 741.03 953.97 甘肃 886.08 271.6 614.52
吉林 691.9 325.86 366.04 湖南 1790 786.73 1003.7 青海 185.3 37.8 147.5
黑龙

806.1 514.34 291.76 广东 1594 668.69 925.53 宁夏 140.1
67
73.1
上海 55.33 51.08 4.25 广西 1504 662.01 841.59 新疆 414.45 356.8 57.7
江苏 1360.3 742.02 618.28 海南 214.8 104.84 109.92 合计 32028 14045 17983.2
从估算的结果来看,我国目前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约 1.8 亿人,和大多数学者所估计的 1-2 亿相符,因此该估算结果有参考价值。但是,通过该方法所得到的估计结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由于数据的可得性问题,在估计的过程中有些地方采用了近似替代,有些非主要农产品 也没有纳入到计算当中。因此,对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不可能给出一个十分准确的数字,在某 种程度上可能高估或低估了我国各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5. 0<D<1 的地区有上海、新疆、天津,这三个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为 88.47 万,占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的 0.49%,这三个地区不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数最少, 而且相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全国来说也是最少的。
总的来说,我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尤其是相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 布于该地区的自然耕作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适宜耕作的地区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农村相 对剩余劳动力较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区位商较小,反之则农村相对剩余劳动力较多,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区位商较大。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空间分布的实证分析
李小平 1, 李杰 1,谢芝莲 2
1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兰州(730000) 2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南京(210097) 摘 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重大课题,我国亦不例外。我国农村的剩余 劳动力除了与城镇失业者同时并存的特征外,在空间分布上还具有一定的特征;本文在对我国 06 年各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估计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布局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空间分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 F249.2间分布格局
3.1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分布
通过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估算,我们可以初步了解我国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情况。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情况,我们假设: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与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之比为各省的相对农村剩余劳动 力,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与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之比为全国的相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二者之比为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对数量的区位商,通过计算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区位商(在表 2 中用 D 表示),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分 布格局(见表 2)。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第 65 号(总 2335 号)——《关于“十一五"规划区域 划分的思考》,拟将我国划分为八大经济区:1.东北综合经济区,2.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3.东 部沿海综合经济区,4.南部沿海经济区,5.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6.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7.大 西南综合经济区,8.大西北综合经济区 。根据估算出来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剩余劳 动力数量结合八大经济区的划分,可以得到八大经济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如 表 3 所示)。
地区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表 2 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对数量的区位商
农村剩余 劳动力
相对农村 剩余劳动

区位商(D)
地区
农村剩余 劳动力
相对农村 剩余劳动

14.41
0.24
1.02
湖北
953.97
0.56
12.11
0.15
0.63
湖南
1003.73
0.56
673.99
0.44
1.引言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由来已久,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这一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国内的学者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研究也由来已久,主要集中 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我国剩余劳动力的估计(如马晓河、马建蕾(2007)[1],侯风云(2004) [2]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我国剩余劳动力进行了估计)。2.农村剩余转移的研究,主要从经济角度(如 朱农(2002) [3] )、制度角度(如蔡昉(2001) [4])、个人特征角度(如史清华(2005) [5])和社会文化 角度(如吴兴陆(2005) [6])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进行了研究。3.对人口流动模型的 研究,(如王国虹(2005)[7])。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失业的影响(如袁志刚(2006) [8])。 但是,对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的空间分布情况的研究却很少,而事实上我国的剩余劳动力在空 间分布上无论是在总量上看,还是从与相对数量上来看都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差异性,存在一定 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在对我国大陆 31 省、直辖市、自治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估计的基础上, 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空间分布格局状况及其特征进行分析。
3. 2.0<D<2.5 的地区有浙江、福建、山东、海南、宁夏、吉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 这十个省、自治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为 6159.33 万人,占全国总连的 34.25%,农村剩余劳 动力相对数量偏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相对数量较大。
4. 1.0<D<2 的地区有北京、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河北、江西、江苏,这七个省、自治 区、直辖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为 2493.76 万人,占全国总剩余劳动力总数的 13.87%,农村 剩余劳动力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较小。
1.88
广东
925.53
0.58
388.38
0.61
2.58
广西
841.59
0.56
193.62
0.34
1.46
海南
109.92
0.51
区位商(D)
2.39 2.38 2.47 2.38 2.17
-3-

辽宁
278.72
0.39
1.65
重庆
657.76
0.68
浙江 717.81 366.98 350.83 重庆 971.5 313.7 657.76
注:以上数据通过将《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07》和07年各省的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具体计算的过程为:先 根据全国各省的农作物的播种面积(面积单位为千顷,需要换算成亩,1公顷约等于15亩,其内陆、海洋养殖业 也用养殖面积进行计算,单位为公顷)乘上每亩所需工时,肉类和禽肉,奶类,茶叶等在农业以质量为单位的
表 1 估计的全国各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2006 年,单位:万人)
地区
第一产 业就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