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新版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新版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新版消毒隔离技术规范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消毒隔离成为了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

为了确保消毒隔离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我们需要进行科学规范的操作。

本文将介绍一系列的消毒隔离技术规范,以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1. 消毒隔离的定义消毒隔离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对环境、设备、器械等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以达到杀灭病毒和细菌的目的,并将患病人员隔离,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消毒隔离是疫情防控必不可少的一环。

2. 消毒隔离的必要性在疫情发生时,消毒隔离是必须的,因为疾病的确诊需要一定时间,而疾病传播的速度却非常快,如果不采取消毒隔离措施,会导致疫情的扩散,对公共卫生带来很大的威胁。

此外,消毒隔离还能够降低疫情的传染率,保护患者、医生和其他人员的安全。

3. 消毒隔离的范围消毒隔离范围包括环境、设备、器械以及患病人员的隔离。

对于环境和设备,需要采用物理或化学方式进行彻底的消毒。

对于患病人员,需要在先验条件下隔离治疗,以防止疾病的传染。

4. 消毒隔离的具体操作(1)环境消毒对于存储在环境中的病原体,需要采用物理或化学方式进行清除。

物理消毒包括高温蒸汽、紫外线照射和空气过滤等方法,化学消毒包括使用消毒液进行喷雾或擦拭等方法,以达到对空气、物品和表面的消毒效果。

(2)器械设备消毒设备器械跟踪管理,杜绝短缺或交错作业,充分利用消毒设备和设备材料,按照操作规程和消毒效果验证结果的反馈,优化消毒管理,保证器械设备达到彻底消毒的标准。

(3)隔离治疗对于疑似或确诊患病人员,需要进行严格的隔离治疗,以避免疾病的传染。

需要为患病人员选择专门的隔离病房,在隔离病房中为其提供专门的治疗,确保患者得到适宜的医疗照顾,并避免疾病的传播。

5. 关于消毒隔离的注意事项(1)在进行高级别的消毒操作时,需要戴好防护口罩和手套,以避免感染。

(2)在消毒时,需要选择高效的消毒剂,以杀死病原体,并确保消毒效果。

(3)需要定期进行巡视,确保消毒隔离设施的正常运行,及时处理设备故障和病人体征异常。

消毒和隔离技术规范培训

消毒和隔离技术规范培训

消毒和隔离技术规范培训一、引言消毒和隔离技术是预防交叉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的重要措施。

为了提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消毒和隔离技术水平,确保医疗安全,本培训内容详细介绍了消毒和隔离技术的相关规范和操作要求。

二、消毒技术规范1. 消毒的定义和分类消毒是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杀灭或消除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

消毒分为以下几类:(1)高水平消毒:杀灭一切细菌、真菌、病毒和大部分芽孢。

(2)中水平消毒:杀灭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

(3)低水平消毒:杀灭大部分细菌、真菌和部分病毒。

2. 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1)选择原则:根据消毒对象的性质、污染程度和消毒要求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2)使用方法:按照消毒剂的说明书进行稀释、配置和使用。

注意消毒剂的浓度、作用时间和使用方法。

(3)注意事项:消毒剂应定期更换,防止过期失效。

使用消毒剂时,应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黏膜。

消毒剂不得与食品、药品、化妆品等混合存放。

消毒剂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对象,去除残留消毒剂。

3. 消毒方法(1)物理消毒法:包括煮沸消毒、高压蒸汽消毒、紫外线消毒等。

(2)化学消毒法:包括浸泡消毒、擦拭消毒、喷洒消毒等。

(3)生物学消毒法:如紫外线照射消毒、臭氧消毒等。

4. 消毒效果评价(1)消毒剂浓度:测定消毒剂的实际浓度,确保符合规定要求。

(2)消毒时间:确保消毒时间达到规定要求。

(3)消毒效果:通过微生物检测,评价消毒效果。

三、隔离技术规范1. 隔离的定义和目的隔离是指将传染源与易感者分开,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的过程。

隔离的目的是保护患者、医务人员和易感者,防止交叉感染。

2. 隔离技术的分类(1)接触隔离:适用于接触传播的疾病,如肠道传染病、皮肤传染病等。

(2)空气隔离:适用于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流感、肺结核等。

(3)飞沫隔离:适用于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等。

3. 隔离操作规范(1)隔离区域设置:根据疾病类型和传播途径,设置相应的隔离区域。

医院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医院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监测目的:评估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提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率。 监测方法:采用直接观察法或使用手卫生依从性监测系统进行监测。 监测内容:记录医护人员手卫生时机、手卫生方法、手卫生持续时间等关键指标。 监测结果:分析监测数据,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持续改进手卫生依从性。
监测频率:每季度至少一次
Part Seven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适用于发热门诊、隔离病房、隔离观察区等高风险区域的工作人 员。
医用外科口罩:适用于手术室、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等有创操作的高风险区域的工作人 员。
医用防护口罩:适用于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源的医护 人员。
护目镜和防护面罩:适用于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物的医护 人员。
干手设备:医院应提供干手设备,如纸巾、烘手机等,以确保医护人员洗手后能够迅速 干燥。
消毒设备:医院应提供消毒设备,如消毒剂、消毒液等,以供医护人员对手部进行消毒。
手卫生宣传资料:医院应提供手卫生宣传资料,如海报、宣传册等,以提醒和指导医护 人员正确进行手卫生操作。
洗手:使用肥皂和水彻底清洁双手 手消毒:使用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擦拭双手 手套:在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应更换手套或清洁双手后再戴手套 遵循手卫生规范:医护人员应遵循医院的手卫生规范,确保手部卫生
口罩:佩戴时应选择合适尺寸的口罩,佩 戴时要确保口罩完全覆盖口鼻和下巴,摘 下后应立即丢弃或清洁消毒
手套:每次接触患 者后应更换,使用 一次性手套时应一 次性使用,不得重 复使用。
护目镜:每次使用 后应及时清洗消毒, 如被患者血液、体 液等污染应立即更 换。
隔离衣:每次使用Biblioteka 后应立即更换,清 洗消毒后备用。防护服:每次使用 后应立即更换,清 洗消毒后备用。废 弃的防护用品应按 照医疗废物处理规 定进行处置。

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二)2024

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二)2024

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二)引言概述: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是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是保护人群健康、减少传染病的传播范围。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着手,详细介绍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的相关内容。

一、隔离区域设置1. 隔离区域的选择,应考虑传染源与易感人群距离远近、设备设施、供应管道等因素。

2. 隔离区域内应设有合适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并应对通风系统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3. 隔离区域内室内装饰应简洁易清洁,家具使用应符合防火、防疫要求。

二、隔离措施1. 传染病隔离区域应设有专门的入口和出口,入口处设置洗手消毒设备,并设有洗手间。

2. 隔离病员与工作人员应穿戴符合防护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3. 在隔离区域内应划分不同的隔离等级和区域,根据传染病的传染方式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离。

4. 隔离区域内应定期进行消毒,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确保传染源得到有效控制。

三、个人防护1. 工作人员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护知识,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

2. 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治疗措施。

3. 个人防护装备应符合规定,佩戴时要严密贴合,不得有漏洞,使用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并更换损坏的装备。

四、物品消毒1. 隔离区域内的物品应分类消毒,根据使用频率和材质进行不同方式的消毒处理。

2. 高温消毒是一种主要的物理消毒方式,应掌握消毒时间和温度的控制。

3. 化学消毒剂应选择符合标准的消毒剂,按照正确的方法和比例进行使用。

五、废物处理1. 隔离区域内产生的感染风险废物应划分为不同类别,采用正确的包装和标识方式进行储存和处理。

2. 废物处理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掌握正确的废物处理方法和消毒措施。

3. 废物处理应符合相关的规范和法律法规,确保废物得到安全处理。

总结: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的实施对于传染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设置隔离区域,实施科学的隔离措施,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进行有效的物品消毒以及规范废物处理,能够有效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新版消毒隔离技术规范3篇

新版消毒隔离技术规范3篇

新版消毒隔离技术规范第一篇:引言疫情的爆发让人们对健康和安全的意识越来越高。

消毒隔离作为常见的健康措施,其准确性和有效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因此,建立一个全面的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旨在介绍新版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第二篇:消毒技术规范1. 消毒程序消毒程序应包括预处理、消毒和后处理。

预处理包括清洗、去除残留物和杀菌前水质检测等。

消毒时,应选择适当的消毒剂,按照正确的比例和方法进行消毒。

消毒后,应及时清洗和处理,以避免残留物的危害。

2. 消毒浓度消毒浓度应根据不同的消毒场所和消毒剂进行调整。

应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达到消毒的要求。

同时,应定期检测消毒剂的残留浓度,并进行适当的调整。

3. 消毒时间消毒时间应根据不同的消毒剂、消毒场所和消毒对象进行调整。

通常,消毒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以确保消毒剂充分发挥作用。

在消毒过程中,应避免人员进入消毒场所,并严格控制进出口,避免交叉污染。

4. 消毒频率消毒频率应根据不同场所和对象的需要进行调整。

对于一些高危场所和对象,应增加消毒频率,并加强监测和记录。

此外,应根据相关标准和法规规定进行消毒,并定期对消毒情况进行评估。

第三篇:隔离技术规范1. 隔离程序隔离程序应包括隔离前准备、隔离操作和解除隔离后处理。

隔离前应进行必要的鉴定和分类,并制定相应的隔离措施。

隔离操作时,应考虑隔离场所、人员和物资,严格控制进出口,并注意环境卫生和安全。

解除隔离后,应进行必要的清洁和处理,以避免遗留危害。

2. 隔离场所隔离场所应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对于一些高危场所和对象,应选择相应的隔离场所,并落实相应的防护措施。

隔离场所应具有必要的通风和排水条件,并具备消毒和清洁能力。

此外,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确保隔离场所的质量和安全。

3. 隔离人员隔离人员应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确保隔离操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应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考核,以提高隔离工作的水平。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一、定义 1.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传播媒介上 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2.灭菌:是杀灭或清除外环境的一切微生物 的处理.
消毒剂:杀灭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 菌效果的制剂.根据杀菌作用的强弱分为: 1.高效消毒剂: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及其孢 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制剂。 主要有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戊二醛、等。 2.中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病毒、真菌 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主要有碘 伏、乙醇等。 3.低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 毒要求的制剂。如苯扎溴铵等。
• 2、医疗废弃物采用防渗漏、防刺透的 包装物或容器收集。非锐器可采用黄 色塑料袋收集。注射针头等锐器应盛 放在耐刺容器中,如利器盒,也可采 用小口塑料桶(如使用过的盛装消毒 剂的塑料桶)盛放,并一次性使用。
手术器材的灭菌:手术器材应用压力蒸汽灭菌,尽 量不用化学消毒剂浸泡处理。 • (1)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材如手术刀、缝针、持针 器、止血钳、探针、牙钳、牙镊、针灸针、扩阴 器等器材应彻底去污清洁后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压力蒸汽灭菌后无菌包存放在清洁干燥的器材柜 中,有效期7天。 • (2)不耐热的器械可采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 浸泡时间必须达到10小时,使用前必须用无菌用 水充分冲洗。
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或血管 系统的物品,接触受损皮肤、黏膜的物品。 所需消毒水平: 灭菌 中度危险性物品:接触人体黏膜的物品。所 需消毒水平:高水平消毒 中水平消毒 低度危险性物品:仅于完整皮肤接触的物品。 所需消毒水平:低水平消毒
什么是医疗废弃物? • 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 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 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消毒隔离技术规范第一篇一、前言隔离消毒是目前疾病控制领域中最基本的防控措施之一,它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为了确保隔离消毒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技术规范,以保障隔离消毒的正确实施。

二、消毒隔离技术规范的定义和内容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是指针对卫生和劳动保护等领域中,通过对个体、环境等进行消毒或隔离的技术要求规范。

该规范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 消毒技术规范:包括消毒剂的选择、浓度计算、杀灭细菌的时间和方法等相关要求。

2. 隔离技术规范:包括隔离条件选择,隔离期限,隔离区域划分等相关要求。

3. 个人防护规范:包括个人防护设备的选择、正确佩戴的方法、更换、销毁等相关要求。

4. 废物处理规范:包括各类污染废物的分离、收集、贮存等相关要求。

三、消毒隔离技术规范的实施要求为了确保消毒隔离工作正确实施,需要遵守以下要求:1. 严格实行消毒技术规范:隔离期间,需要对隔离区域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剂的选择和杀灭细菌的时间和方法等都需要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操作。

2. 严格实施隔离技术规范:对可能有病毒、细菌等污染物质的区域或者个体进行隔离处理,隔离区域的划分、隔离条件的选择等都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操作。

3. 个人防护要严格按照要求:在隔离和消毒期间,需要提供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隔离衣、鞋套等,佩戴方法需要按照相应规范进行操作。

4. 废物处理要规范:在隔离消毒期间,产生的各类污染废物需要进行分类、收集、贮存处理,以保障环境卫生和公共卫生的安全。

四、消毒隔离技术规范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在实施消毒隔离技术规范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 消毒技术规范操作不当:由于操作员技术不熟练或者不耐心,经常会出现消毒剂浓度不当、杀菌时间不够等问题,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

2. 隔离技术规范操作不当:由于操作人员缺乏规范化培训,隔离条件选择不当、隔离期限不合理等问题经常出现,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并对相关规范进行督促检查。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3篇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3篇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篇一】一、前言随着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人们对环境卫生保障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在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消毒隔离技术是在传染病或化学/放射性污染等危害环境中,对污染源进行分离、限制或消灭的技术手段。

它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必备环节。

消毒隔离技术依托于各行业生产环节的全面协作,对污染源的去除、消毒隔离等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该技术规范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制定。

二、消毒隔离技术规范要求(一)消毒要求1、消毒剂的方案:应选择经过专业认证、行业公认、使用方便、安全环保的消毒剂。

2、消毒前准备:在消毒前,应对物品及其周围环境进行充分清洁。

3、消毒前测定物品的菌落数。

4、进行物品消毒时我们需要严格按照消毒工作流程进行。

5、消毒后对无菌物品需要检查其洁净度及可用力,如有不合格情况妥善处理。

6、消毒后应及时清除消毒剂残留和杂质。

7、消毒过程中妥善保存,不进行摇晃、翻动等操作。

(二)、隔离要求1、隔离对象必须穿戴隔离鞋、隔离衣、帽子、手套、口罩等,并严格按程序操作。

2、物品的隔离是指在保障公共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对有害物质进行切断、限制,不与其他物体接触。

3、严格按照隔离流程及规范要求执行,在隔离期间加强巡视和监测。

(三)、技术要求1、消毒隔离技术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实施和管理,特别是对于可能存在风险的物品和区域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和监管。

2、应依据现场情况进行适当的消毒和隔离措施。

3、隔离区内应清理干净,每天都要进行清洁卫生。

不需隔离的区域,应避免过度消毒和杀菌。

三、技术规范的实施1、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实施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员工及相关人员的健康安全。

当实施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时应及时进行解决。

如规范制定不够完善,需进一步完善修改。

2、加强对消毒隔离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消毒隔离技术操作水平,确保规范的正确实施。

3、加强对消毒剂的使用管理,避免因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导致环境及生态问题。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是防止疾病传播和控制感染的关键措施之一,它主要用于消除或杀灭病原体,阻止疾病的传播,保护人群的健康。

下面是一份消毒隔离技术规范的简要说明,包括消毒和隔离的基本原则、常见的消毒方法和隔离措施。

一、消毒的基本原则1. 确定消毒目标和对象:根据不同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确定消毒的目标和对象,明确需要进行消毒的范围和内容。

2. 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根据需要消毒的对象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确保消毒效果。

3. 正确使用消毒剂:按照消毒剂的说明书和使用规范,正确配制和使用消毒剂,确保其浓度和接触时间符合要求。

4. 确保消毒操作的安全性:在进行消毒操作时,要使用个人防护装备,避免暴露于消毒剂和病原体,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5. 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估:对消毒工作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消毒效果符合要求。

二、常见的消毒方法1. 物理消毒方法:如高温消毒、紫外线消毒等,通过加热或辐射等方法,杀灭病原体。

2. 化学消毒方法:如使用消毒剂、喷雾剂等,通过使用特定的化学物质,杀灭病原体。

3. 生物消毒方法:如使用益生菌、细菌酶等,通过竞争和抑制作用,杀灭病原体。

4. 气体消毒方法:如使用臭氧、过氧化氢等,通过气体的强氧化性和杀菌作用,杀灭病原体。

三、隔离的基本原则1. 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和传染性,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飞沫传播的疾病需要采取飞沫隔离措施,接触传播的疾病需要采取接触隔离措施等。

2. 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的流动:对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员和物品要进行严格的管控,限制其流动,防止传播疾病。

3. 提供合适的隔离环境和设施:建立合适的隔离环境和设施,如隔离病房、隔离设备等,确保隔离工作的有效进行。

4. 定期对隔离措施进行检查和评估:对隔离措施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其符合要求,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

总之,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是防止疾病传播和控制感染的重要手段,它通过消除或杀灭病原体,防止疾病的传播,保护人群的健康。

消毒灭菌隔离技术规范

消毒灭菌隔离技术规范

消毒灭菌隔离技术规范1. 引言消毒灭菌隔离技术是指通过采用特定的方法和设备,对物体表面、空气等进行有效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消毒、灭菌和隔离的方法。

本文档旨在规范消毒灭菌隔离技术的操作流程和要求,确保其安全、有效地被应用于各个领域。

2. 操作流程2.1 准备工作在进行消毒灭菌隔离技术操作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具体包括:•准备所需的消毒剂、灭菌器械和隔离设备;•检查设备是否完好,并进行必要的维修和保养;•准备操作手册和相关记录表格。

2.2 操作步骤2.2.1 洁净操作在进行消毒灭菌隔离技术操作前,操作人员必须进行洁净操作,包括:•戴上帽子、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洗手并消毒;•穿戴干净的工作服,避免带入污染。

2.2.2 消毒操作根据具体需要,选择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消毒操作。

消毒操作的基本步骤包括:•将待消毒物品放置在消毒器具中;•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配置适当浓度的消毒液;•将消毒液倒入消毒器具中,确保待消毒物品完全被液体覆盖;•按照设备说明书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时间,进行消毒。

2.2.3 灭菌操作灭菌操作是在消毒操作后对物品进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灭菌处理。

灭菌操作的基本步骤包括:•将已消毒的物品放入灭菌器械中;•按照灭菌器械的操作说明,设置适当的温度、压力和时间;•启动灭菌器械,进行灭菌操作。

2.2.4 隔离操作隔离操作是指在消毒灭菌后将物品进行隔离,避免再次被污染。

隔离操作的基本步骤包括:•将已灭菌的物品放入隔离设备中;•确保隔离设备的密封性,避免外界微生物进入隔离环境;•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温度、湿度和压力,维持隔离环境的适宜条件。

3. 质量控制为确保消毒灭菌隔离技术的质量,必须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具体包括:•定期检查和维护消毒、灭菌和隔离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对消毒剂和灭菌剂进行质量检测,保证其浓度和活性符合要求;•对灭菌器械和隔离设备进行验证,确保其满足操作要求,并进行相应的记录。

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一)2024

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一)2024

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一)引言概述:传染病的传播对公共卫生和个人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进行详细阐述,包括隔离区域设置、隔离人员管理、消毒设备和药品使用、废弃物处理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正文:一、隔离区域设置1.根据传染病病原体的传播途径,确定隔离区域的类型,包括空气传播病原体隔离区、飞沫传播病原体隔离区、接触传播病原体隔离区等。

2.建立隔离区域的标准,包括隔离单元的布局、空气流向控制、细菌扩散的防控措施等。

3.确保隔离区域具备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储备物资,如床位、洗手间、供水、供电等。

4.制定入口和出口的管理规范,设置专门的通道和门禁系统,确保隔离区域的安全性。

5.定期对隔离区域进行维护和消毒,保持其功能的正常运行,并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

二、隔离人员管理1.确立明确的隔离人员管理制度,包括入隔离区和出隔离区的流程和要求。

2.对隔离人员进行健康状况评估,明确隔离期限,并进行详细记录。

3.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心理支持,保持隔离人员的良好心理状态。

4.加强对隔离人员的监测和检测,确保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

5.制定隔离人员通讯和社交管理规定,保障与外界的良好沟通,并确保隔离人员的社交需求得到满足。

三、消毒设备和药品使用1.选用符合规范的消毒设备,确保其性能和效果符合要求。

2.制定详细的消毒剂、药品使用方案,包括使用方法、使用剂量和频率等。

3.确保消毒设备和药品的储存和配送符合相关规范,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4.进行消毒设备和药品的定期检测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杀菌。

5.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确保其正确使用消毒设备和药品,避免操作失误导致事故发生。

四、废弃物处理1.制定废弃物分类和处理制度,确保不同类型的废弃物得到正确处理和处置。

2.设置专门的废弃物容器和储存区,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一、术语及定义1、清洁:去除干扰灭活微生物作用的有机物、盐和可见污染物的去污染过程。

2、清洗:去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3、灭菌: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和破损粘膜,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将导致极高感染危险的物品,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中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体温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膈固定环等。

低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粘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杯)、尿壶和便器等。

高水平消毒: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的消毒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紫外线等物理消毒法和采用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等化学消毒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达到高水平消毒应杀灭芽孢中水平消毒: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的消毒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超声等物理消毒法,以及采用碘类消毒剂(碘伏、碘酊、氯己定碘等)、醇类和氯已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低水平消毒: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方法和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

如采用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氯己定)和植物类消毒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二、管理要求消毒、灭菌基本原则1、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先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2、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遵循院感制定的消-洗-消的要求。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标准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标准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标准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消毒隔离技术成为了一项重要的防控措施。

为了确保消毒隔离工作的效果,各国纷纷制定了消毒隔离技术的规范标准。

本文将探讨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标准的基本概念、内容要点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一、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标准的基本概念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标准是指针对不同的场所、物品和环境,制定的消毒隔离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操作规范。

这些标准通常由政府部门、专业协会或科研机构制定,以确保消毒隔离工作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标准包括以下方面:1. 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针对不同的病原体和物质,规定了合适的消毒剂种类,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2. 消毒设备和工具的要求:要求消毒设备和工具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3. 消毒操作流程:明确了消毒隔离的具体操作步骤,包括清洁、消毒、喷洒、浸泡等。

4. 消毒频率和周期:针对不同场所和物品,规定了合理的消毒频率和周期,保证消毒隔离工作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5. 检测和监测标准:规定了消毒效果的评估方法和指标,通过定期的检测和监测,确保消毒工作的合格率和稳定性。

二、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标准的内容要点1. 环境消毒标准:主要适用于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和生产加工场所等环境。

环境消毒标准规定了合理的消毒剂种类、浓度和使用方法,以及清洁和消毒设备的要求。

同时,还包括对空气消毒、水源消毒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规定。

2. 物品消毒标准:适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物品,如食品、餐具、医疗器械、面具等。

物品消毒标准规定了物品的分类和消毒方法,以及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要求。

在物品消毒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物品的包装、运输和存储等环节,以避免二次污染。

3. 人身消毒标准:针对人员的消毒要求,主要包括手部消毒、身体消毒和呼吸道防护等方面。

人身消毒标准规定了适用的消毒剂种类和使用方法,以及个人防护用品的要求。

在特殊情况下,如疫情暴发或病毒感染高风险区域,还需加强人身消毒工作的频次和强度。

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

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

肝炎门诊
应设候诊区、挂号台、诊断室、治疗室、 观察室、抽血室、收费室和发药室等。
应设置病人厕所。
隔离消毒的种类
严密隔离:传染性强或传播途径不明的传 染病和新发传染病应采取严密隔离措施
一般隔离: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接 触隔离;体液隔离
严密隔离
✓ 1.适用于有高度传染性及致死性传染病,防止空气和 接触传播。
医务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防 护服或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
二级防护
戴手套
戴护目镜
穿防护服
穿鞋套
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
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医务人员。除二级防护外, 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三级防护
进入应急病区工作流程
洗手 戴帽子 戴口罩(N95口罩) 白制服 进入半污染区工作 戴防目镜 穿防护服 穿鞋套(短) 戴手套 进入污染区工作
以病种为单位:同种传染病的患者可同住一室, 但与其他病种的传染病患者分住异室
存在不同传播途径的烈性传染病如腺鼠疫和肺鼠 疫患者,未确定为传染病如可能或疑似为某传染 病的患者,发生继发有或无传染性的其他病原体 感染,危重的传染病患者如暴发型霍乱,病原或 传播途径不明的新发传染病患者,均应单室隔离
隔离的原则
出应急病区工作流程
手消毒,使用 消毒凝胶作用 手部30秒钟以上
脱鞋套
手消毒,使用 消毒凝胶作用 手部30秒钟以上
脱口罩 (注意要接 触到面部)
手消毒,使用 消毒凝胶作用 手部30秒钟
反转脱下防护服
摘防护镜
解开防护服拉链
手消毒,使用 消毒凝胶作用 手部30秒钟
脱手套
手消毒,使用 消毒凝胶作用 手部30秒钟

(完整)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完整)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消毒隔离处理规范一、定义1。

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2。

灭菌:是杀灭或清除外环境的一切微生物的处理.消毒剂:杀灭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制剂.根据杀菌作用的强弱分为:1.高效消毒剂: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制剂. 主要有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戊二醛、等. 2.中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主要有碘伏、乙醇等. 3.低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如苯扎溴铵等。

医院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及用法1.2%碱性戊二醛:主要作用于不耐热、怕腐蚀器械消毒灭菌的首选消毒剂,灭菌作用10小时。

2。

含氯的消毒剂为高效、广谱消毒剂,广泛用于医疗污染物品浸泡消毒及物体表面的擦拭消毒,使用浓度范围一般为250-1000mg/L,作用时间为30-45分钟。

如非感染性疾病病人使用后的物品可用有效氯浓度为250-500 mg/L mg/L的消毒剂浸泡30分钟,感染性疾病病人使用后的物品可用有效氯浓度为500-1000 mg/L的消毒剂浸泡30-45分钟,对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可用500mg/L有效氯常规擦拭地面,湿布可用500 mg/L有效氯浸泡30分钟后洗净,晾干备用。

3.含碘消毒剂:包括碘及以碘为主要杀菌成分的各种制剂,碘伏是碘与表面活性剂及增溶的剂形成的不定型络合物, 属中效消毒剂,适用于皮肤、黏膜等的消毒。

4。

乙醇:属中效消毒剂,主要用于皮肤消毒,医院也可用75%的乙醇浸泡体温表。

5.过氧乙酸: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优点,缺点是稳定性差,对金属及织物有腐蚀性,使用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等。

对一般污染物品的消毒,用500mg/L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分钟。

对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用1000mg/L过氧乙酸溶液浸泡5分钟,灭菌时浸泡30分钟,15%过氧乙酸用于熏蒸消毒,2%过氧乙酸用于喷雾消毒,作用时间为30—60分钟。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50453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50453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一、定义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是杀死或清理外环境的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消毒剂:杀死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走到水毒或灭菌效果的制剂,根据杀菌作用的强弱分为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低效消毒剂.二、医院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及用法1、治碱性成二醛:主要作用于不耐热、怕腐蚀器械消毒灭菌的首先消毒剂,灭菌作用10小时。

2、含氯的消毒剂:为高效消毒剂,广泛用于医疗污染物品浸泡消毒及物体表面的擦拭消毒,作用浓度范围一般为250—1000mg/L,作用时间为:30-45分钟.3、含碘消毒剂:包括碘及以碘为主要成分的各种制剂,碘伏是碘与表面活性剂及增溶的剂形成的不定型综合物,属中效消毒剂适用于皮肤、黏膜等的消毒。

4、乙醇:属中效消毒剂,主要用于皮肤消毒,也可用75℅的乙醇浸泡体温表.5、氧乙酸: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优点,缺点是稳定性差,使用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等.6、环氧乙胺: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气体,不损害灭菌后的物品且穿透力很强,是目前最主要的低温灭菌方法之一.7、双氧水:适用范围于创面的情况。

三、消毒灭菌的方法: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1、物理消毒法:⑴热力消毒和灭菌法:主要包括干燥、湿热方法,为医疗消毒首选的方法,干燥灭菌适用于不怕高温但怕湿物品的灭菌,主要用于玻璃器皿、消剂和粉剂的灭菌,湿热灭菌医疗广泛使用的压力蒸汽灭菌法,可分为下排式和真空式压力灭菌。

⑵紫外线消毒:紫外线对细菌、病毒、真菌、牙孢和衣原体均有杀灭作用,但紫外线穿透力弱,不适应物品的灭菌,透用于病房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处理,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消毒房间,照射时间一般大于30分钟,有效区为灯管周围1。

5–2.0米处,使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消毒,人不得在室内.2、化学消毒法:分为醛类、卤来类、烷基化学体类、过氧化物类、醛类、醇类、铵盐类、胍类、杂环类等消毒剂。

3、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灭菌组织或血管系统的物品,接触受损皮肤、黏膜的物品,所需消毒水灭菌。

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2024

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2024

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引言概述:传染病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空气飞沫或物体传播的疾病,为了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隔离和消毒技术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介绍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通过详细阐述隔离和消毒的五个大点以及每个大点下的小点,提供全面、专业的指导。

正文内容:一、传染病隔离技术规范1. 隔离区划分- 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性和病情严重程度,合理划定隔离区域。

- 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采取合适的隔离措施,如空气传播病的房间要求负压隔离,接触传播病的患者需要单独隔离。

2. 隔离设施建设- 隔离区设施要与其他区域相分离,确保传染病不能蔓延到其他部分。

- 隔离区的建设要符合相关卫生标准,包括空气流通、垃圾处理、排水等方面的要求。

- 隔离区内设备和设施要完善,包括病床、储存物品的容器及处理设备等。

3. 隔离措施执行- 医护人员应采取适当的防护设施,包括穿戴手套、口罩、防护服等,避免传染病的传播。

- 患者应按照医嘱佩戴口罩和遵循隔离区规定,避免与其他人接触。

- 隔离区的人员进出要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

4. 隔离期管理- 根据传染病的潜伏期和传染性,确定隔离期的长短。

- 在隔离期内,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和疾病监测,确保病情稳定。

- 隔离期结束后,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可以解除隔离。

5. 隔离区环境安全- 隔离区应营造良好的环境,确保患者的生活质量。

- 定期对隔离区进行消毒,保持卫生清洁。

- 隔离区内的废物和生物材料要经过正确的处理和处置。

二、传染病消毒技术规范1. 消毒原则- 根据传染病的病原体特点,选择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 消毒剂的选择应根据病原体的抗药性、稳定性和毒性进行评估。

- 消毒剂的浓度和接触时间要符合相关标准,确保消毒效果。

2. 消毒方法- 根据物体的特性和大小,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如物体消毒、空气消毒等。

- 物体消毒可以采用物理方法(如热消毒)或化学方法(如酒精消毒、漂白粉消毒)。

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技术规范

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技术规范

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技术规范1. 引言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技术是在医疗领域、实验室和食品加工等相关行业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合理的消毒隔离措施和无菌操作规范,可以预防和控制微生物的传播和繁殖,确保工作环境的卫生和安全,降低患者感染和食品污染等风险。

本文档旨在提供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技术的规范,以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正确进行操作,并保证操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2.1 消毒的定义和分类•消毒是指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减少或杀灭物体表面或环境中的病原体、致病微生物或其他有害微生物的过程。

•消毒按照杀灭微生物的程度可分为低级消毒、中级消毒和高级消毒。

2.2 消毒操作流程•消毒前准备:戴好防护装备,清除工作台面上的杂物,确保工作环境整洁。

•清洁物体表面:使用肥皂水或清洁剂清洗物体表面,去除可见的污垢。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浓度:根据物体表面材质和消毒对象的需求,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和浓度。

•进行消毒操作:将消毒剂均匀喷洒或涂抹在物体表面,确保覆盖全部区域。

•等待消毒时间:根据消毒剂的说明,等待一定的时间以确保杀灭微生物的效果。

•清洗残余消毒剂:使用蒸馏水或纯净水彻底清洗物体表面,确保无残留消毒剂。

•操作员清洁:操作后及时洗手,清理工作台面和消毒工具。

2.3 消毒器具的使用和维护•消毒器具必须保持清洁、干燥和完整,不存在破损或腐蚀现象。

•使用前对消毒器具进行必要的清洁和消毒,并保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

•使用完毕后及时清洗、消毒和干燥消毒器具,并妥善保存。

3. 无菌操作技术规范3.1 无菌的定义和分类•无菌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物体表面和环境完全没有任何微生物的状态。

•无菌操作按照操作环境的洁净程度可分为A级无菌操作和B级无菌操作。

3.2 无菌操作区域和装备•无菌操作区域应该是封闭和清洁的,并采用空气过滤和消毒等措施,确保环境洁净度。

•操作者必须佩戴无菌衣物、手套和口罩等防护装备。

•无菌操作区域的工作台面、工具和容器等必须经过高压蒸汽灭菌或其他无菌处理。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PPT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PPT

样品处理
所有送检样品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避免样 品间的交叉污染。
废弃物处理
实验废弃物必须按照医疗废弃物处理规定进行分类、 包装和处置,防止污染环境和传播疾病。
04 传染病患者管理与消毒隔离策略
传染病患者接诊流程优化建议
预检分诊制度
设立独立的传染病预检分 诊区域,对患者进行初步 筛查和分类。
状态。
医护人员准备
进入手术室前必须更换专用洗手衣、 裤、鞋,戴口罩、帽子,并严格进行
外科手消毒。
患者准备
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前应进行全身洗浴 或局部清洁,减少手术部位感染风险

眼科门诊部门操作规范
器械消毒
所有使用过的器械必须进行严格 清洗和消毒,确保下次使用时处
于无菌状态。
医护人员防护
医护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必须戴口 罩、帽子和手套,必要时还需穿
定期对医疗机构环境卫生进行消毒效果监测,确保消毒质量符合标准 。
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流程
对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 进行彻底清洗,去除污渍、血迹等污
染物。
消毒或灭菌后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 品应进行规范包装,并标注有效期,
按要求储存。
分类处理
清洗流程
消毒与灭菌
包装与储存
根据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污染程 度、使用频率等因素,进行分类处理
感染性废物处理流程
01 废物分类与收集
医疗机构应对感染性废物进行严格分类,使用专 用包装物或容器进行收集,并标注警示标识。
02 废物运输与暂存
感染性废物应按规定路线和时间进行运输,暂存 于指定地点,并确保暂存设施符合安全要求。
03 废物处置
感染性废物应交由专业机构进行集中处置,严禁 随意丢弃或非法处理。处置过程应符合环保和卫 生要求,防止二次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汪雨萍一、定义,.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灭菌:是杀灭或清除外环境的一切微生物的处理(消毒剂:杀灭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制剂(根据杀菌作用的强弱分为:,.高效消毒剂: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制剂。

主要有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戊二醛、等。

2.中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主要有碘伏、乙醇等。

,.低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如苯扎溴铵等。

医院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及用法,.,,碱性戊二醛:主要作用于不耐热、怕腐蚀器械消毒灭菌的首选消毒剂,灭菌作用,,小时。

,.含氯的消毒剂为高效、广谱消毒剂,广泛用于医疗污染物品浸泡消毒及物体表面的擦拭消毒,使用浓度范围一般为,,,,,,,,mg/L作用时间为,,,,,分钟。

如非感染性疾病病人使用后的物品可用有效氯浓度为,,,,,,, mg/L的消毒剂浸泡,,分钟,感染性疾病病人使用后的物品可用有效氯浓度为,,,,,,,, mg/L的消毒剂浸泡,,,,,分钟,对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可用,,,mg/L有效氯常规擦拭地面,湿布可用,,, mg/L有效氯浸泡,,分钟后洗净,晾干备用。

,.含碘消毒剂:包括碘及以碘为主要杀菌成分的各种制剂碘伏是碘与表面活性剂及增溶的剂形成的不定型络合物属中效消毒剂适用于皮肤、黏膜等的消毒。

4.乙醇:属中效消毒剂主要用于皮肤消毒,医院也可用75 的乙醇浸泡体温表。

5.过氧乙酸: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优点,缺点是稳定性差,对金属及织物有腐蚀性,使用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等。

对一般污染物品的消毒,用500mg/L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分钟。

对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用1000mg/L过氧乙酸溶液浸泡,分钟,灭菌时浸泡30分钟15过氧乙酸用于熏蒸消毒2过氧乙
酸用于喷雾消毒作用时间为30-60分钟.6.环氧乙烷: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气体,不损害灭菌的物品且穿透力很强,是目前最主要的低温灭菌方法之一。

7.双氧水:适用于创面的清洗(消毒灭菌的方法:,.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物理消毒法:,.热力消毒和灭菌法:主要包括干热、湿热方法,为医院消毒的首选的方法。

干热灭
菌适用于不怕高温但怕湿物品的灭菌,主要用于玻璃器皿、油剂和粉剂的灭菌。

湿热灭菌医院广泛使用的压力蒸汽灭菌法,可分为下排式和预真空式压力灭菌器。

,.紫外线消毒:紫外线对细菌、病毒、真菌、芽孢和衣原体均有杀灭作用,但紫外线穿透力弱,不适应物品的灭菌。

适用于病房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处理,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消毒房间,照射时间一般大于, ,分钟,消毒有效区为灯管周围,.,,,. ,米处。

使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消毒,人不得在室内。

化学消毒法:分为醛类、卤素类、烷基化气体类、过氧化物类、酚类、醇类、季铵盐类、胍类、杂环类等消毒剂。

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或血管系统的物品,接触受损皮肤、黏膜的物品。

所需消毒水平: 灭菌中度危险性物品:接触人体黏膜的物品。

所需消毒水平:高水平消毒中水平消毒低度危险性物品:仅于完整皮肤接触的物品。

所需消毒水平:低水平消毒什么是医疗废弃物, 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医疗废弃物的分类一、需特别处理的医疗废弃物,必须用黄色袋垃圾盛装 1、化验室病菌的培养基、保存液、标本与器材 2、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 3、手术、病理废弃的组织器官 4、过期、淘汰、变质的
药品和血液制品 5、含有细胞毒性的药物及污染的废弃医疗用具 6、来自传染病区患者所有废弃物二、可一般处理的废弃物,应用黑色垃圾袋盛装 1、一般废物 2、家居及行政废物 3、包装纸、纸手巾 4、瓜皮果壳、食物残渣三、放射性废弃物,应用红色垃圾袋盛装指被放射性核素污染的物品医疗废物处置: 1、医疗废物应按《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规定分类收集,严禁与生活垃圾混放。

医疗
单位应设立专用的医疗废弃物集中存放设施,并加锁保管,有警示标识,禁止露天堆放。

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使用毁形后装入黄色垃圾袋统一回收处理。

其他医疗废物如换药后的敷料、棉球、棉签、一次性口罩、帽子等应放入黄色垃圾袋统一回收处理。

医疗废物的移交应有详细记录备查,资料保存3年。

2、医疗废弃物采用防渗漏、防刺透的包装物或容器收集。

非锐器可采用黄色塑料袋收集。

注射针头等锐器应盛放在耐刺容器中,如利器盒,也可采用小口塑料桶(如使用过的盛装消毒剂的塑料桶)盛放,并一次性使用。

手术器材的灭菌:手术器材应用压力蒸汽灭菌,尽量不用化学消毒剂浸泡处理。

(1)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材如手术刀、缝针、持针器、止血钳、探针、牙钳、牙镊、针灸针、扩阴器等器材应彻底去污清洁后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压力蒸汽灭菌后无菌包存放在清洁干燥的器材柜中,有效期7天。

(2)不耐热的器械可采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浸泡时间必须达到10小时,使用前必须用无菌用水充分冲洗。

敷料的灭菌: 敷料可用贮槽或包布包裹,采用121?、30 分钟压力蒸汽灭菌。

敷料灭菌后的保存有效期7天,开包后的有效期为24小时。

常用的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灭菌。

消毒工作中的个人防护 1、热力灭菌: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紫外线: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化学消毒、灭菌剂: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粘膜的损伤。

其他消毒管理要求 1、消毒剂使用时应有标识,标明消毒剂名称、浓度、更换日期、有效期和更换人姓名。

如: 4:1 施康消毒液 10.4—10.7 汪雨萍 2、待消毒物品必须彻底去污清洁,擦干后放入消毒剂中消毒,以防稀释消毒剂浓度。

3、酒精瓶、碘酒瓶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在更换消毒剂时更换,清洁后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处理再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