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教案
秦汉时期的统一初中历史教案
秦汉时期的统一初中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1. 了解秦汉时期历史背景和统一的意义;2. 理解秦始皇和刘邦在统一中起到的关键作用;3. 掌握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4. 分析秦汉统一成功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1. 秦始皇和刘邦的统一成果;2.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秦汉统一成功的原因;2. 秦汉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历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2. 多媒体设备;3. 小组活动所需的纸张、笔等。
五、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秦汉时期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2. 引导学生讨论:你知道秦汉时期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吗?秦汉统一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探究】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简要介绍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统一的意义;2.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秦始皇和刘邦在统一中的关键作用;3.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并记录在纸上;4.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表观点,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和提问。
【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秦汉统一成功的原因,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2. 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秦始皇或刘邦的角色,讨论如何面对统一中国的挑战;3. 学生展示角色扮演的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归纳】1. 教师总结秦汉时期的主要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2. 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秦汉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小结】1.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重点和难点内容;2. 学生针对教材中的思考题,撰写一篇关于秦汉时期的统一的作文。
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进一步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如兵器制造、农业技术、艺术等;2.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渠道,扩展阅读秦汉时期相关的历史文献或研究成果,并进行分享交流。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引导下主动探究,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和小组活动。
“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教案
“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
帮助学生理解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建立和巩固,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内容:秦朝的统一:讲述秦始皇的统一背景、过程和意义,包括统一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措施。
汉朝的建立与巩固:介绍刘邦建立汉朝、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事件,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措施。
秦汉时期的制度建设:阐述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等,让学生了解大一统的建立和巩固的基础。
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简要介绍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情况,包括与匈奴、西域和东南亚等地区的关系。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建立和巩固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重点:掌握秦汉时期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措施,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了解秦汉时期的制度建设及其意义。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投影仪和PPT:展示历史图片和资料,辅助讲解。
历史地图:展示秦汉时期的疆域和对外关系。
史料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史记》等古籍中关于秦汉时期的记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前期所学的历史知识和兴趣点。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演示、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制度。
学生活动:设计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有关秦汉时期的历史视频或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秦朝的统一过程和意义,接着讲述汉朝的建立与巩固的历史事件;最后介绍秦汉时期的制度建设和对外关系。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关秦汉时期基本史实的填空题或选择题,让学生回答,以检验他们的掌握情况。
秦汉时期教案
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上:1、削弱封国势力
2、加强监察制度
想一想:
1、阅读下给同姓或异性姓贵族,建立起许多诸侯国,历史上称为“授民授疆土”。……。分封出去的诸侯必须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交纳贡赋和定期朝见周王述职等义务。
(3)“诸侯尽西来”有什么样意义?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政治方面:废分封,立郡县
二、经济、文化方面
三、军事方面:筑长城,御匈奴
四、思想方面:焚书坑儒
教学过程
备注
想一想:
阅读下面三幅图,回答问题
(1)你知道这三幅图分别是什么吗?他们都和哪个事件有关?
(2)除了这三幅图所对应内容外,这一事件还有其他内容吗?
材料二:在灭异姓王时大封刘氏子弟为王,赋予他们许多军政和经济特权。当时诸王年幼,封地权力还小,尚未构成对朝廷的威胁。但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各同姓王国也都民富国强,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其中有的同姓王心怀异志,企图推翻朝廷,自己做皇帝。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朝代采取的何种制度?该制度曾发挥过怎样的作用?最后结果怎样?
(2)简要说明材料二反映出的是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教学过程
备注
想一想: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他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400多人,全部活埋。”
材料二:“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课题
七(上)第13、14、15课
课型
复习
秦汉史教案(推荐五篇)
秦汉史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秦汉史教案《秦的统一》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秦灭六国的大致过程及其意义;(2)秦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3)秦朝的疆域(四至点)。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以及本课对秦统一过程及秦始皇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的讲解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方法,使同学们正确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2)通过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课下学生阅读相关课外书籍以及观看相关历史视频,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正确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生自学及老师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
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对中国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他的残暴统治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祸根。
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热情,为祖国的发展、繁荣努力奋斗,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秦灭六国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难点: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的理解;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关系。
三、教具:计算机、自制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师生互动探讨等开放式教法。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商鞅变法》的历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到在兼并战争不断的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使奴隶制被废除,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
因此,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统一六国。
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秦的统一》的学习。
(一)秦灭六国秦灭六国(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从公元前230年兼并韩国开始,到公元前221年兼并齐国,十年间,六国先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昌盛秦汉文化历史教案
昌盛秦汉文化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培养学生对秦汉时期历史人物、事件的兴趣和认识。
3.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大一统、丝绸之路的开通。
2.难点:分析秦汉时期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秦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秦汉时期的疆域变化。
2.秦始皇统一六国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强调其历史意义。
分析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引导学生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通过案例讲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4.汉武帝大一统讲述汉武帝的政治改革,如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分析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强调其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5.丝绸之路的开通讲述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展示丝路沿线的风土人情。
分析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强调其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6.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秦汉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分享讨论成果。
7.课后作业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五、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历史知识掌握情况。
2.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课堂氛围是否活跃。
3.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分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4.针对性问题: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六、教学延伸1.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深入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
2.邀请历史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
3.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重难点补充:1.秦始皇统一六国讲解过程中穿插对话: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秦始皇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吗?”2.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互动讨论:教师:“请大家思考一下,中央集权制度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有什么影响?”学生分享意见后,教师引导:“其实,我们现在国家的行政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初中秦汉时期教案
初中秦汉时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秦朝的建立和汉朝的发展。
2. 掌握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太初历、张衡的科技成就、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等。
3. 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包括《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著作,以及汉赋和乐府诗的代表作。
4. 掌握秦汉时期的宗教哲学发展,包括儒学的改造、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形成。
5. 了解秦汉时期的艺术成就,包括陶塑艺术、铸铜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1. 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2. 秦汉时期的文学艺术。
3. 秦汉时期的宗教哲学发展。
4. 秦汉时期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1. 秦汉时期宗教哲学的复杂性。
2. 秦汉时期艺术成就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教学准备:1. 教材或历史资料。
2. 教学课件或幻灯片。
3. 相关的历史图片或艺术品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2. 提问:你们对秦汉时期有什么了解?秦始皇和汉武帝是谁?二、科技成就(15分钟)1. 讲解太初历的背景和意义。
2. 介绍张衡的科技成就,如地动仪等。
3. 讲解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及其意义。
4. 引导学生讨论秦汉时期科技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三、文学艺术(15分钟)1. 讲解《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2. 介绍汉赋和乐府诗的代表作,如《长歌行》、《短歌行》等。
3. 引导学生欣赏秦汉时期的文学作品,体会其风格和特点。
四、宗教哲学发展(10分钟)1. 讲解儒学在秦汉时期的改造和发展。
2. 介绍佛教传入中国的背景和时间,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 讲解道教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4. 引导学生思考宗教哲学对秦汉时期社会的影响。
五、艺术成就(10分钟)1. 讲解秦汉时期的陶塑艺术,如兵马俑等。
2. 介绍秦汉时期的铸铜艺术,如四羊方尊等。
3. 讲解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如马王堆帛画等。
昌盛的秦汉文化的教案5篇
昌盛的秦汉文化的教案5篇昌盛的秦汉文化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记》的价值和影响;乐府和乐府诗;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等知识通过对司马迁写《史记》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通过欣赏和想象秦陵的地下军阵,感受当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威武,树立起开拓进取的精神。
通过欣赏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同时培养学生的文物鉴赏力,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
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秦汉时期在史学、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它也是秦汉时期文化极度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史学方面的《史记》,文学方面的汉赋、乐府诗,雕塑艺术秦兵马俑,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秦汉时期,我国史学、文学、艺术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有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乐府诗的名篇《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
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重点分析:1、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写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实性,文笔生动,体例完备。
司马迁严谨治史的精神也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2、秦皇陵兵马俑这组大型艺术群像,气势磅礴,艺术表现手法高超,人物形态逼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地下艺术宝库,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这些文物古迹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高超的科学技术、分析水平。
学生应该重点掌握。
难点分析:1、对纪传体这种史书体例的理解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史书的接触较少,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史书,很难体会其中的差别;甚至连这些名称都没有听说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初二历史秦汉时期的文化教案
初二历史秦汉时期的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2. 掌握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科技发展、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3. 理解秦汉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变革;2. 秦汉时期的科技发展和贡献;3. 秦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及其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引入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唤起学生对该时期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变革a. 秦朝的集权统治和中央集权制度;b. 民族政策和郡县制度的推行;c. 汉朝的官僚制度和丞相制度的建立。
2. 秦汉时期的科技发展和贡献a. 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水利工程的发展;b. 造纸术的发明和普及;c. 医药学的发展和《黄帝内经》的成书。
3. 秦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及其特点a. 班固的《汉书》和司马迁的《史记》;b. 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流传,如《楚辞》和《古诗十九首》;c. 石刻艺术和陶器艺术的繁荣。
(三)学生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四)知识总结1. 教师进行知识总结,强调秦汉文化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并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四、教学延伸1.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秦汉时期的重要人物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展示。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掌握了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科技发展、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并进一步理解了秦汉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影响。
六、作业布置1. 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进一步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并写一篇关于秦汉文化的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秦汉时期的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2. 掌握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科技发展、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3. 理解秦汉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变革;2. 秦汉时期的科技发展和贡献;3. 秦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及其特点。
初中历史复习秦汉教案
初中历史复习秦汉教案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朝和汉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及其历史地位。
(2)掌握秦始皇、汉武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3)了解秦朝和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秦朝和汉朝的历史特点。
(2)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对秦朝和汉朝进行比较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
(2)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秦朝的建立与统一六国(1)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 秦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地方制度的实行。
3. 秦朝的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改革。
(2)税收政策。
4. 秦朝的文化成就(1)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2)修建长城、灵渠等工程。
5. 秦朝的灭亡(1)陈胜、吴广起义。
(2)楚汉战争与汉朝的建立。
6. 汉朝的政治制度(1)汉武帝的改革。
(2)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斗争。
7. 汉朝的经济政策(1)休养生息政策。
(2)丝绸之路的开通。
8. 汉朝的文化成就(1)儒家思想的兴起。
(2)文学、艺术、科学的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秦朝和汉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及其历史地位。
(2)秦始皇、汉武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3)秦朝和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及其意义。
(2)汉武帝的改革及其对汉朝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呈现秦朝和汉朝的历史场景。
2.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秦朝和汉朝的历史特点,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 结合时事,联系现实,让学生感受秦朝和汉朝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秦朝和汉朝的历史情境。
初中历史复习秦汉教案
初中历史复习秦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
2. 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和创造遗产的历程。
3. 了解汉武帝的统一和疆域扩张。
二、教学重点:
1. 秦始皇的统一六国和创造遗产。
2. 汉武帝的统一和疆域扩张。
三、教学难点:
1. 秦始皇的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2. 汉武帝的统治手段和扩张战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背景。
2. 学习过程:
(1)秦始皇统一六国和创造遗产: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重点讲解秦
始皇推行中央集权、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重要举措,并且创造了遗产制度。
(2)汉武帝的统一和疆域扩张:介绍汉武帝的统治手段和疆域扩张的历程,重点讲解汉
武帝的“开疆拓土”政策和对匈奴的战争。
3. 活动设计:
(1)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成就和影响。
(2)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秦始皇和汉武帝,通过表演来展示他们的执政方式和政策。
4. 总结归纳: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理解了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统治手
段和扩张政策,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更深入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总结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主要政绩和影响,写一篇作文并背诵。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但是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需要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七年级历史上册《秦汉时期的文化》教案、教学设计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按时完成。
2.作业需体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避免照搬书本内容。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运用历史思维方法,进行批判性思考。
4.教师将对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秦汉时期的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强化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4.鼓励学生继续关注我国历史文化,培养家国情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秦汉时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秦汉时期某一文化成就的小短文,字数在300-400字之间。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能够体现学生对文化成就的理解和感悟。
2.设计一份秦汉时期文化成就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秦汉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并注明各成就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3.学生选择一个秦汉时期的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等,从生平、贡献、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准备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4.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思考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并以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5.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或资料,了解秦汉时期其他方面的文化成就,如科技、艺术、建筑等,拓宽知识面。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作为讨论主题。
2.让学生结合教材、图片等资料,从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3.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研究成果。
历史人教版秦汉时期教案
历史人教版秦汉时期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秦汉时期的历史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 掌握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1.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变革;2. 秦汉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
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历史教材《中学历史必修一》;2. 多媒体设备;3.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秦汉时期有什么了解?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介绍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修筑长城等;2. 分析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变革,包括秦始皇的集权统治、汉武帝的开创性改革等;3. 探讨秦汉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包括土地制度改革、科举制度的出现、汉字的推广等。
三、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秦汉时期的重要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2. 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3. 每个小组向全班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了解更多秦汉时期的内容。
四、思维拓展(10分钟)1. 提问: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2. 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归纳(5分钟)1. 与学生一起总结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政治制度、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等内容;2. 强调秦汉时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秦汉时期的历史变革的小论文;2. 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和写作指导。
教学反思:1. 教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通过导入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 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思维拓展和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3. 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提高了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初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史——秦汉时期》
《初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史——秦汉时期》一、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涵盖了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和汉朝(公元前206年-220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而后的西汉通过改革和稳定治理,延续了中国统一的局面。
本教案将会介绍秦汉时期的主要人物、事件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因素。
二、秦始皇:统一六国创建秦朝1. 统一六国秦始皇嬴政经过长时间的战争,最终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六个诸侯国。
他打破了封建王朝世袭制度,采取新任命制度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2. 中央集权为了确保自己掌握实权,秦始皇采取了许多措施。
例如废除地方诸侯职位,取消郡县制度,“焚书坑儒”以消除知识分子对自己权力的威胁等。
同时还规范货币、文字、车轮宽度等,以便控制全国各地经济和交通。
三、秦朝的建设与治理1.长城修筑秦朝时期,为了防御北方民族的入侵,秦始皇下令修筑万里长城。
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古代防御工程的高峰,也加强了统一帝国的稳定。
2.行政管理体系秦朝通过推行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并设立了丞相和御史台等中央政府机构,形成完善的中央集权体系。
四、西汉初期:创新与改革1. 汉高祖励精图治刘邦(汉高祖)在位期间重视农业发展,并实施减税赋政策,给予农民一定的休养生息时间。
同时鼓励商业贸易以促进经济发展。
2. 撤销郡县制度汉武帝撤销了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度并恢复封建诸侯国家。
他采取以王公大臣为核心管理地方事务,增加了地方领导人对朝廷的忠诚度。
五、汉朝政治制度与经济繁荣1. 太学教育汉高祖刘邦设立了太学,作为官方的教育机构。
这样的举措不仅培养了大批人才,也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2. 流通货币汉朝改革货币制度,统一全国货币,加强了商业交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同时,开通了陆路和海路贸易,促进与西方文明交流。
六、秦汉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统一国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庞大而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汉时期单元计划教案
秦汉时期单元计划教案教案标题:秦汉时期单元计划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 掌握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4. 能够分析和评价秦汉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秦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2. 秦始皇的改革和对国家的影响;3. 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4. 汉朝的建立和国家治理;5. 汉武帝的改革和对国家的影响;6. 秦汉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
教学步骤:第一课:秦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对秦朝的兴趣;2. 讲解秦朝的建立过程和统一中国的意义;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秦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 小结:总结秦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的重要性。
第二课:秦始皇的改革和对国家的影响1. 导入:通过展示秦始皇的法家思想和改革措施引起学生的思考;2. 讲解秦始皇的改革内容和对国家的影响;3.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秦始皇的改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 小结:总结秦始皇的改革和对国家的影响。
第三课: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的兴趣;2. 讲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和主要事件;3. 讲解楚汉战争的背景和结果;4.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 小结:总结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的重要性。
第四课:汉朝的建立和国家治理1. 导入:通过展示汉高祖刘邦的事迹引起学生的兴趣;2. 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和国家治理;3.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汉朝的建立和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 小结:总结汉朝的建立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第五课:汉武帝的改革和对国家的影响1. 导入:通过展示汉武帝的改革措施引起学生的思考;2. 讲解汉武帝的改革内容和对国家的影响;3.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汉武帝的改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 小结:总结汉武帝的改革和对国家的影响。
大学秦汉时代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教学目标:1. 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 分析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通过对秦汉时期文化的探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 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张骞、司马迁等。
教学难点:1. 对秦汉时期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2. 对秦汉时期文化的全面把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秦汉时期的历史纪录片,让学生对秦汉时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秦汉时期有什么了解?二、新课讲授1. 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1)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2)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开创汉室基业。
2. 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1)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2)汉武帝时期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3)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3. 秦汉时期的重要人物(1)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秦朝。
(2)汉武帝:开创文景之治,巩固汉朝基业。
(3)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三、课堂讨论1. 秦朝的暴政导致了什么后果?2. 汉武帝时期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分别指的是什么?3. 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意义?四、小结1.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具有深远的影响。
2. 秦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秦汉时期的文化。
二、新课讲授1. 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1)秦汉时期的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
(2)秦汉时期的文化具有多元性,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流派。
2. 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1)文学:汉赋、乐府诗等。
(2)艺术:秦汉陶塑、铸铜艺术、绘画艺术等。
(3)科技: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
三、课堂讨论1. 秦汉时期的文化对后世有什么影响?2. 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有哪些?四、小结1. 秦汉时期的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秦汉时期(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秦汉时期知识结构表一、政治秦朝的统一:战国时期,_______经过_______变法,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____六国。
公元前_____年,秦王______建立了中国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_______。
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采用“_____ ”称号,全国的_____、_____、_____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中央和地方的_____也都由皇帝任免。
军队的调动以_____为凭据,由皇帝控制、发给。
②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 九卿:①构成:在中央,设置____、____和____三个最高官职。
____之下还有诸卿。
②职能: ____为百官之首,帮皇帝处理全国的____; ____ 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全国____ ; ____ 负责军事。
③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____ , ____ ,军政大权操纵在____手中。
④运行方式: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____ 、 ____和____进行朝议,最后由____裁决。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____下重大事情的____ 。
(3)郡县制:①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由____直接管辖。
②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
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___,对下督责___,定期向___汇报工作。
县的长官称___或___,主要任务是治理___,管理___、___、狱讼和___。
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___。
③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____直接有效的控制。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A.对秦朝的影响:①巩固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中学历史七年级《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案设计
中学历史七年级《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及其意义。
o学生能够理解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以及秦汉时期对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巩固的贡献。
o学生能够识记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
2.能力目标:o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归纳历史事实的能力。
o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探究历史规律的能力。
o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o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
o引导学生树立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重点: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及意义,汉朝的政治制度(如郡县制、推恩令),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措施,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影响。
-难点: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如何巩固统一,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历史背景和基本概念。
-讨论法:小组讨论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和文化成就。
-案例分析法:分析秦始皇、汉武帝的统治措施及其影响。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历史图片、地图和视频。
四、教学资源-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教具: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时间轴。
-多媒体资源:相关历史纪录片、动画短片、历史图片。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4-5人,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发言机会,鼓励小组内互助合作。
2.维持课堂纪律:明确课堂规则,对违反纪律的行为及时提醒和处理。
3.激励学生: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每节课后安排5-10分钟的小测验,检测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效果。
2.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如历史小论文、时间轴制作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3.期末考试:在学期末进行综合性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4.学生反馈:定期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秦汉时期的统一初中历史教案
秦汉时期的统一初中历史教案一、秦朝的统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由秦始皇嬴政建立。
本节课旨在通过介绍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的过程和各项举措,让学生了解秦朝的特点和影响。
1. 背景介绍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了解战国时期诸国割据、混战不休的局面,以及秦国崛起的背景。
2. 秦国的统一学生通过讲解和图表、地图等多种形式的展示,了解秦国如何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征服周边诸侯国,实现统一。
3. 秦始皇的措施学生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和历史事件,了解秦始皇嬴政在统一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如推行焚书坑儒、修筑长城、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二、汉朝的统一汉朝是秦朝的继任者,由刘邦建立。
本节课旨在通过介绍刘邦的革命斗争和刘邦统一中国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汉朝的特点和影响。
1. 背景介绍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了解秦末农民起义、楚汉战争等历史事件,以及刘邦崛起的背景。
2. 刘邦的措施学生通过讲解和图表、地图等多种形式的展示,了解刘邦如何通过积极招纳各地起义军、联合诸侯等策略,最终消灭敌人,统一中国。
3. 刘邦的制度学生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和历史事件,了解刘邦在统一过程中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如推行分封制、依靠官僚体系等。
三、秦汉统一的影响秦汉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秦汉统一的重要意义。
1. 统一的政治制度学生通过比较秦朝和汉朝的政治制度,了解统一过程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塑造。
2. 文化影响学生通过讲解和资料展示,了解秦汉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对文化交流的促进。
3. 各族人民的交流和融合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和历史事件,了解秦汉统一对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产生的积极影响。
四、扩展活动在课堂的最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讨论秦汉统一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有生动有趣的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秦汉时期的统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发展。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加深他们对秦汉时期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2)掌握秦汉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主要成就;(3)了解秦汉时期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秦汉文化;(2)学会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3)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3)增强民族凝聚力,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2. 秦汉时期的文学成就(如《诗经》、《楚辞》、汉代乐府等);3. 秦汉时期的艺术成就(如秦兵马俑、汉画像石、汉代壁画等);4. 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地动仪、天文历法等);5. 秦汉时期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科技成就的原理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秦汉时期的历史图片、文物、文献等资料;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事例解析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3. 采用比较法,分析秦汉时期与前后时期的差异;4.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
五、教学课时本教案共需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2)分析秦汉时期的文学成就,如《诗经》、《楚辞》、汉代乐府等,引导学生感受秦汉文学的魅力;(3)介绍秦汉时期的艺术成就,如秦兵马俑、汉画像石、汉代壁画等,引导学生欣赏秦汉艺术的独特风格;(4)探讨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地动仪、天文历法等,引导学生了解秦汉科技的发展水平;(5)总结秦汉时期对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地位。
历史2023部编版七上第7课 秦汉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历史2023部编版七上第7课秦汉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历史2023部编版七上第7课秦汉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能力。
研究重点- 秦汉时期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秦汉时期社会结构和阶级的演变- 秦汉时期对社会风俗和文化的影响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秦汉时期的社会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前期讲解:简要介绍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让学生对时期有一个整体了解。
3. 知识掌握:根据教材内容,讲解秦汉时期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因。
4.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秦汉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和阶级的演变。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5.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秦汉时期对社会风俗和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6. 总结回顾:总结本课内容,强调秦汉时期社会变化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教学方法- 图片和视频展示:通过视觉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讲解和讨论结合: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又要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促进互动与合作。
-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本节课结束后,可以使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估:- 个人练:布置一些练题,让学生个别完成并检查答案。
- 小组演讲: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简短演讲并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
-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围绕秦汉时期的社会变化展开讨论,检查他们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参考资料- 《202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相关历史教材和参考书籍以上为《历史2023部编版七上第7课秦汉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的大致内容和教学安排。
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秦汉时期
课时
1
讲授日期
总课时
№:课时
主备课老师:
黄怀伟
审核老师:
王军、毕佳胜、李莹、杨飞
知识与技能: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汉文化;
过程与方法:
运用通史的体例,综合复习古代难点:
秦的统一,皇帝制度的特点,在诸儒之中,董仲舒是上承孔子、下启朱熹的人物,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国并行制,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五,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第一,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第二,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第三,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第四,秦王赢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5)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家独立和保障经济、文化发展。
(6)不利影响:①这套制度愈严密,人民所受压迫也愈严重。②君主专制易使皇帝成为专制独裁的暴君,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
3、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1)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的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 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过: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严峻刑法,实行族诛连坐,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秦朝灭亡。
总结:秦始皇作为一代君王,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功大于过。
5、对秦长城的评价
积极方面:抵御了匈奴等少数民族的骚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闻名世界,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宝贵遗产。
消极方面:它一定程度上隔绝了中国人民与北部少数民族的往来,不利于民族融合,它是统治阶级滥用民力的产物,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例题: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有人认为长城在秦汉帝国向西开拓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你同意哪种观点?
(1)同意第一种看法。因为长城的修筑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防守,一定程度上起了闭关锁国的作用。
学法指导
【阶段特征】
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一、政治
(1)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2)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道家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第一,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第三,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第四,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3)过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4)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皇帝直接通过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来掌握了人事大权。
(3)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国家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的个体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二、经济
(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三、思想文化
(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数学、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的三公制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其特点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官而掌握人事大权,这相对战国以前的分封制来说,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4)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对战国以前的诸侯分封制,是一个大的历史进步。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4.秦始皇的功过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其功过是非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功:完成统一,结束割据,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北击匈奴,南征越族,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幅员辽阔的疆域。
(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具体讲析:
一、秦朝的大一统
1.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
秦统一的原因: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实际上的可能两个方面分析秦统一的原因。
(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原因:①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②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③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