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市情调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门市市情调研

席尚瑞

一、基本情况

玉门市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辖3镇9乡,耕地面积57万亩,总人口18.28万,农业人口9.97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98%。玉门也是全省重要的12个移民安置县市之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共接收安置甘肃省中南部21个贫困市县移民7933户35762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35.9%,移民安置涉及全市12个乡镇59个村,先后建成小金湾、柳湖、独山子和六墩4个整建制移民乡,22个集中安置移民点。依据人均纯收入2300元贫困标准,经认真调查摸底,全市农村有贫困人口11696户39605人。分析贫困人口结构,移民占到75.3%,4个移民乡贫困人口19946人,占总人口的79.5%。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060元,4个移民乡人均纯收入1288元,移民乡人均纯收入不足全市人均纯收入的16%。

二、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玉门市移民区特色产业发展主要得益于产业扶贫开发。在产业项目扶贫的辐射带动下,该市重点实施了枸杞、葡萄、设施种养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和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改良社会事业等项目,4个移民乡基本实现了“人均一亩高效田,户均一座增收棚,户均一人搞劳务”“三个一”的发展目标,移民区的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1、立足资源优势,培育增收主业。培育和发展高效产业,是移民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玉门市移民区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生产条件,大力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把发展高效耐盐碱作物和立体种植作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研究制定了“人均一亩高效田、户均一座增收棚,户均一人搞劳务”的“三个一”发展目标。通过示范带动、政策引导、科技服务等措施,引导移民群众大力发展设施养殖、日光温室、枸杞、葡萄等新兴高效特色产业,移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进一步加快。在4个移民乡扶持发展各类设施养殖户4213户,牛羊饲养量74665头(只),基本实现了“户均一座增收棚”的发展目标;种植啤酒花2380亩、枸杞19032亩,葡萄1800亩,发展日光温室32座,移民群众来自设施养殖和劳务输转等增收主业的收入比重占人均纯收入的

80%以上。4个移民乡普遍确定了以设施养殖、特色种植、劳务输转为主的特色增收产业主攻方向,移民增收速度逐渐加快,枸杞、葡萄等新兴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移民群众增收致富信心逐步增强。

2、加快土地改良,完善配套设施。玉门市4个移民乡位于市区的边缘地带,10.78万亩土地均为新开荒地,其中:近5万亩耕地属于盐碱、沙化土地,并且农田渠系配套率极低。据统计,4个移民乡共建成各类渠道693公里,占设计建设渠道的70%,已衬砌渠道258.9公里,其中有126.85公里的渠道严重破损无法使用,还有54.75公里干支渠存在渠低地高现象,致使1.6万亩耕地始终无法正常灌溉。4个移民乡共修建住宅4652套,其中危房3641套,占住宅数的78.2%。特别是独山子乡修建住宅1615套,其中危房1211套,占到住宅总数的75%。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玉门市把盐碱地改良作为移民群众安身立命的根本,把改善基本农田和危房改造作为移民乡发展的首要条件,积极鼓励移民群众采取平田整地、修排碱渠、拉沙压减、机耕深挖等多种措施改良盐碱地,共开挖排碱渠27公里,改良盐碱地0.78万亩。同时,大力进行基本农田建设和危房改造,累计打饮灌机井52眼,衬砌渠道163.84公里,铺筑沙石道路344.4公里,修建安居房3164套.通过盐碱地改良、基本农田改造、增收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改善,4个移民乡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逐步被打破,种植业走上了由负收入到正收入转变的良性发展道路,移民乡人心思定,步入了加快发展的快车道。

3、加强生态建设,移民乡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从总体上来看,玉门市建成的移民区生态还相当脆弱,由于土地开发造成的植被破坏至今还有相当一部分无法恢复,新建的生态公益林作用一时难以发挥。面对严峻的生态形势,玉门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移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累计投入资金1348万元,栽植各类苗木1663万棵,建成防风林28670亩,植树造林成活率和存活率达到95%以上,修筑防洪泄洪渠道9公里,移民聚集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制定了《玉门市“三禁”工作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荒地资源开发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等制度,并率先在全市机井全覆盖安装智能水表,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限额配水、超额加价的水权分配制度,用经济杠杆确保了地下水的有计划提取,移民群众乱开荒、乱打井、乱采伐等“三乱”现

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在移民乡大力推广实施沼气池配套改厨、改厕、改圈的“一池三改”工程,从根本上改变移民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共建成沼气池1814座,安装太阳灶2600套,主要燃料已逐步被燃煤、秸秆和沼气取代。持续推进节水农业发展,在3个移民乡培育发展葡萄、枸杞等节水产业,配套滴灌等节水设施,持续每年向花海区域湿地注入生态水600万方以上,有效防止了环境恶化,保持了生态平衡。

4、重视教育培训,移民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02年至今,玉门市优先发展移民教育事业,不断加大移民教育投入力度,移民乡新建扩建学校校舍4060平方米,柳湖乡、小金湾乡先后完成了中学教学楼、宿舍楼及校园改造工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制定优惠政策,优先保证教师配备,先后为移民基地学校选派得力的学区负责人,配足师资队伍。每年组织乡镇、部门开展移民基地对口帮扶活动,先后为柳湖、小金湾学校捐赠了课桌凳、电脑,建起了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配备了仪器设备和图书,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求。采取一名科级干部帮扶动员5名民族乡适龄儿童入学就读,通过“减、免、捐、补”及“希望工程”、“春蕾女童”助学项目、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等措施,不断提高移民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2011年移民乡学龄前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2.11%,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6.15%。同时,不断加强移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力度,通过整合劳动、科技、农技、农机等方面的培训资金和资源,结合移民乡产业发展特点,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对6044多名移民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有1863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贫困户“两后生”240人,输转劳动力5231人,其中有组织输转2361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228.4万元。

三、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做了大量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目前移民增收问题仍存在不少的制约因素,农民增收的基础依然薄弱,增收渠道比较狭窄,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一些长期困扰农民增收的深层次矛盾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1、贫困面较广,移民增收难度依然很大。随着国家扶贫新标准的出台,全市仍有近4万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这部分人口集中在移民乡、移民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