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
小行星知识点总结大全
小行星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部分:小行星的基本概念1.1 小行星的定义小行星是指围绕太阳运转的天体,它通常比流星大,但比行星小。
小行星通常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小行星的大小很小,因此直接在夜空中观察并不容易发现,但在特定的观测条件下,可以看到一些光点飞过星空,这些就是小行星。
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定义,小行星主要包括:太阳系内的太阳系天体,不是恒星或彗星,运行周期小于200年。
1.2 小行星的分类根据小行星的特征和运动轨迹,可以将小行星分为不同的分类,例如:(1) 主带小行星:主要分布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内,它们绕太阳运行。
(2) 近地小行星:也称为地球近卫小行星,这类小行星的轨道靠近地球,是潜在的地球撞击危险对象。
(3) 阿波罗型小行星:这类小行星的轨道穿越地球轨道,是潜在的地球撞击危险对象。
(4) 非主带小行星:主要是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外的小行星。
(5) 木卫型小行星:这类小行星是围绕木星或其他行星运转的卫星。
(6) 其他类别:还有一些特殊分类的小行星,如土卫型小行星,以及远古小行星。
1.3 小行星的命名小行星通常都有自己的编号和名称。
一般情况下,小行星的编号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负责管理,编号是按照被发现的次序依次编号的,比如第一个被发现的是(1) Ceres,第二个是(2) Pallas,以此类推。
小行星的名称是由其发现者或者相关机构提出并申报的,名称也需要得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批准。
值得注意的是,小行星的命名通常是基于人名、地名、文化名等,每一个小行星的名称都是独一无二的。
第二部分:小行星的物理特征和构成2.1 小行星的大小和形态小行星的大小通常比较小,一般直径在几千米到几百公里之间,大小不一。
因为小行星体积较小,质量较轻,所以重力较弱,因此形态不规则,大多数是椭圆形状。
有一些小行星存在形态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的情况。
2.2 小行星的表面特征小行星的表面特征非常丰富多样,有的表面光滑平坦,有的则是陡峭崎岖。
太阳系小天体
艾达
赫克托尔小行星
自皮亚齐发现第一颗小行星以来,目 前已经被发现并且被正式编号的小行星 有数千颗。 我国的紫金山天文台和北京天文台已 发现了近千颗小行星,其中,已获国际 正式编号的有几百颗。 中国第一颗小行星由张钰哲发现,取 名中华,编号 1125号
最 早 发 现 的 四 颗 小 行 星
小行星撞击
火 流 星
火流星是一种很亮的流星, 有时白天也显得耀眼,给 人感觉甚至比太阳还亮, “在火流星进入大气层之 前,它其实是一种小行星, 只不过很小而已,进入大 气层后,与空气磨擦燃烧, 就发出很亮的光”。此外, 当它离地面的高度在100 公里到50公里之间时,人 们能看到它发出的光,而 且火流星速度很快,人们 能看得到它的时间一般只 有两三秒。
吉 林 陨 石 1 号
目前世界上最大
小 结
附:质量虽小,但速 度很大,具有极强的 冲击力和破坏作用。
靠 近
扫 帚 星 的 故 事
二、彗星
1、组成:主要由岩石颗粒和一些冰块结 合而成 2、基本结构:彗核、彗发、彗尾 (p54) 3、彗尾随着与太阳的距离而改变,离太 阳越近越长(p53) 4、大多数彗星的轨道非常扁长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彗星图
我国于1965年1月1日和1月11日先后发现 两颗彗星:紫金山1号和紫金山2号。 1977年11月3日又发现代号为“1997X”的 彗星。
哈雷彗星
回归周期:76年左右
P54
1986年
海尔--波普彗星
多纳蒂彗星
池 谷 关 彗 星
---
威斯特彗星
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
彗木大相撞
三、流星体
流星体:天空中有数不清的绕日运动的 细微的星体。 流星:当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与 大气摩擦使流星体熔化燃烧,发 出耀眼的光芒,从而形成。 陨星:极少数流星会穿过大气层坠落到 地面。(石质--陨石、铁质--陨铁)
小行星对行星的影响
小行星对行星的影响
小行星是太阳系中的一种天体,它不同于行星,小行星通常较小、密度低,也不会拥有行星的大气层和一个固定的轨道。
小行星对行星会有很多的影响,下面将对它们进行详细的说明:
1. 影响行星的环境
小行星通常会与行星发生碰撞,当小行星进入行星的大气层时,会导致行星上的空气分子变得非常热。
这足以引起环境的变化,甚至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威胁。
2. 造成行星表面形态的改变
小行星的撞击还可能导致行星表面出现自然灾害,例如,地震、火山爆发等。
小行星也可能向行星投掷物质,从而改变其液态核心的流动行为,影响行星的磁力场。
3. 影响行星的轨道周期
小行星引力通常会影响行星的轨道周期。
如果一个小行星的轨道
长期与一个行星的轨道接近,则可能会导致行星发生轨道周期的变化,这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行星周期性的气候和环境。
4. 提供重要信息
小行星表面的多样性,可以提供有关行星和太阳系形成的重要信息,还可以提供对行星命名和研究很重要的信息。
5. 可能影响人类的生存
小行星还可能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
如果大型小行星撞击地球,则可能导致超过1.5万亿吨的物质进入大气层,引起地球表面气温上升,引起大规模灾难。
小行星对行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我们对小行星的研究越深,就越能有力地应对其对行星造成的影响。
小行星地球面临的潜在危险
小行星地球面临的潜在危险概述:小行星,也被称为地外物体或近地天体,是太阳系中的天体,其轨道接近地球的轨道。
小行星对地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本文将探讨小行星的定义、来源、危险性以及当前的防御措施。
一、小行星的定义与分类小行星是指太阳系中那些不是行星或卫星的天体,其直径通常在1到1000公里之间。
根据轨道特点和性质,小行星可以分为主带小行星、阿莫尔小行星、土卫小行星等不同分类。
二、小行星的来源小行星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 太阳系形成初期残留物:太阳系形成的时候,一些残留的物质没有被囊括在行星或卫星中,形成了小行星。
2. 行星碎片:行星之间的碰撞或者行星与小行星的碰撞会产生碎片,这些碎片可能聚集起来形成小行星。
3. 彗星或卫星过近:彗星或卫星过近地球时,可能由于引力的作用而产生碎片,成为小行星。
4. 星际物质:一些星系的物质可能通过各种机制进入太阳系,其中包括小行星。
三、小行星的潜在危险小行星对地球的潜在危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碰撞危险:小行星与地球碰撞可能引发巨大的破坏力,造成大规模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历史上已经有过多次小行星撞击的事件,例如1908年的托恩斯河事件和2013年的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事件。
2. 空间碎片:小行星撞击地球时会产生大量的碎片,这些碎片可能进一步危及人类的太空探索活动和卫星运营。
3. 生态破坏:小行星的撞击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对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四、小行星防御措施为了应对小行星可能带来的危险,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防御措施:1. 观测和监测:利用地基和太空望远镜对太阳系中的小行星进行观测和监测,及早发现潜在的威胁。
2. 轨道调整:当发现一颗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时,采取轨道调整措施,改变小行星的轨道,使其远离地球轨道。
3. 研究与科技发展:加强对小行星的研究,提高预测和防御技术,寻找有效的方式应对小行星的威胁。
小行星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行星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小行星的定义和特点1. 小行星的定义:小行星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公转的天体,它们的直径通常在几米到几百公里之间。
2. 小行星的特点:- 小行星的形状各异,有的呈不规则形状,有的则呈近似圆球形。
- 小行星的密度很大,通常由岩石和金属组成。
- 小行星的表面特征丰富多样,有的表面由撞击坑和山脉组成,有的则表现出平坦的地形。
- 小行星的运动轨道往往呈椭圆形,但也有一些小行星的轨道呈现出较为圆形的特点。
二、小行星的分类小行星可以根据它们的运动轨道、大小和表面特征等多种特征进行分类。
目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已经对小行星进行了较为完善的分类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主带小行星:这类小行星的轨道主要分布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带区域,是最多的一类小行星。
2. 阿波罗型小行星:这类小行星的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并且离地球轨道的近地点比地球离太阳的距离还要小。
3. 雷克斯型小行星:这类小行星的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并且离地球轨道的近地点比地球离太阳的距离还要大。
4. 露西型小行星:这类小行星的轨道与木星轨道的共振相位相近,它们的轨道特点与木星相似。
5. 非主带小行星:这类小行星的轨道分布在主带以外的地方,它们的轨道特点比较特殊。
三、小行星的观测和发现对小行星的观测和发现是了解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的重要途径。
人类对小行星的观测主要通过地面望远镜和空间望远镜进行,同时也利用小行星探测器进行深空探测。
1. 小行星的观测方法:- 光学观测:利用地面或空间望远镜,通过对小行星的反射、吸收和发射光线的特征进行观测,以获取小行星的形状、大小和表面特征等信息。
- 雷达观测:利用雷达波对小行星进行探测,可以获取小行星的精确距离、速度和表面特征等信息。
2. 小行星的发现:自从1801年哥德堡发现了第一个小行星塞雷斯后,人类陆续发现了大量的小行星。
其中,有一些小行星由业余天文爱好者或者专业天文学家发现,也有一些小行星是通过专门的小行星搜索项目进行发现的。
小行星的分类与特征
小行星的分类与特征小行星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它们被认为是太阳系形成过程中未能形成行星的残留物。
对于小行星的分类和特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太阳系的演化历史,还对于地球防御措施和太空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行星的分类小行星根据其轨道特征和物理特性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类:1. 主小行星带主小行星带是太阳系中最庞大的小行星族群,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其中最著名的小行星是谷神星,它是主小行星带中最大的天体,直径约为940公里。
主小行星带中的小行星主要是围绕太阳稳定运行,它们的轨道大致呈现出一个带状结构。
2. 阿图尔小行星阿图尔小行星是主小行星带内的一类小行星,它们具有特殊的轨道共振关系。
阿图尔小行星分为两类:特洛伊小行星和希尔达小行星。
特洛伊小行星位于木星轨道附近的拉格朗日点L4和L5处,而希尔达小行星则位于土星的拉格朗日点L4和L5处。
3. 阿波罗型小行星阿波罗型小行星的轨道位于地球轨道附近,它们横越地球轨道,并且可能与地球发生相撞的概率较大。
这些小行星对地球来说构成了一定的潜在威胁,因此对于它们的追踪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4. 非常规类型小行星除了主小行星带与近地小行星群外,还存在一些不同于传统分类的小行星类型。
比如,特洛伊小行星是与其他行星轨道共振的小行星,土卫六的特洛伊小行星索波克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
二、小行星的特征除了不同的分类外,小行星还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1. 多样的形状和大小小行星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
有些小行星呈现出规则的球形或者类似陨石的形状,而有些则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
它们的直径可以从几米到几百公里不等。
通过观测和探测任务,科学家们得以对不同尺寸和形状的小行星进行详细研究。
2. 复杂的组成成分小行星的组成成分也十分复杂,主要包括岩石、金属和冰等物质。
这些成分对于了解太阳系的物质构成以及生命起源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小行星的样本分析,科学家们可以推测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小行星知识点总结
小行星知识点总结1. 小行星的定义小行星的定义包括了任何一种围绕太阳运转的小天体。
太阳系中的小行星通常分布在主带、特洛伊群、古柏带等区域,它们的轨道一般比较稳定,不会与其他行星相撞。
人们首先开始对小行星进行系统观测和记录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
2. 小行星的分类小行星根据其轨道、组成成分等特征被分为不同的类别。
根据轨道与其他行星的关系,小行星被分成了主带小行星、特洛伊小行星和近地小行星。
根据成分的不同,小行星又可以被分为金属块状小行星、碳质小行星和硅质小行星。
3. 小行星的特征与结构小行星通常由金属和岩石组成,它们的直径从几米到几百公里不等。
小行星上可能有撞击坑、裂缝和山脉等地貌特征。
由于小行星的质量相对较小,其重力也会相对较弱。
4. 小行星的形成与演化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表明,小行星的形成可能与太阳系初期的星云物质凝集有关。
在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一些星云物质未能融入到行星系统中,而是形成了小行星。
一些小行星可能是碎裂的行星或卫星的残余部分。
5. 小行星的探测与研究人类对小行星的探测与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障地球的安全。
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以用来探测小行星,包括望远镜观测、探测器探测和地面监测等。
研究人员通过对小行星的探测与观测,可以获得有关其大小、形状、表面特征、轨道参数等信息,并进一步研究小行星的成分、结构和演化。
6. 小行星对地球的影响小行星对地球的影响可能包括了撞击地球、经过地球附近等。
虽然大多数小行星都不会对地球造成直接危险,但一些较大的小行星可能会在与地球相撞时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研究人员对小行星进行监测与探测有助于及早发现并防范潜在的威胁。
7. 小行星的探测与开采除了对小行星进行科学研究外,人类还希望可以利用小行星的资源。
例如,一些小行星上可能存在丰富的金属资源或水冰等物质,这些资源未来可以用于深空探索、太空工业和地球资源开发等方面。
天文学知识:太阳系中的小行星群、彗星和流星雨
天文学知识:太阳系中的小行星群、彗星和流星雨太阳系中,除了恒星和行星外,还有许多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彗星和流星雨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太阳系中的这些小天体。
一、小行星群小行星是太阳系中尚未完全成为行星的天体,因此也被称为“前行星”。
小行星最初被人们发现是在19世纪初期,此后,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人们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颗小行星,它们分布在太阳系的各个角落。
小行星体积较小,大小从几十米到几百公里不等,轨道环绕太阳,分布在太阳系的行星轨道间。
小行星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太阳系形成的早期。
当太阳系初步形成时,原始气体与尘埃在重力的作用下凝聚形成大多数的行星,但还有一些物质未能完全凝聚,最终形成了小行星。
小行星群是由一些相似轨道的小行星组成,其中最知名的是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
小行星群在太阳系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小行星具有保存早期太阳系物质的特性,它们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可以提供有关太阳系早期演化和行星形成的重要信息。
此外,小行星也可以作为未来探险任务的目标,比如许多小行星具有潜在的矿产和水资源。
二、彗星彗星是一种太阳系中比较特殊的小天体,它们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与小行星有很大的不同。
彗星通常由冰和尘埃组成,其中冰主要是水冰和二氧化碳冰。
当彗星从它们远离太阳的轨道上靠近太阳时,冰会开始升华,释放出尘埃和气体,形成明亮的彗尾。
彗星是太阳系的遗留物,是在太阳系形成早期未被捕获的原始物质,它们通常来自于太阳系外围和更遥远的天体,如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
彗星的形成和演化历程可以为了解太阳系中天体形成和演化过程提供重要信息。
除此之外,彗星也是人类探索太阳系起点和宇宙起源的重要目标。
三、流星雨流星雨是一种神秘美妙的自然现象。
在特定的夜晚,我们可以观察到无数小小的天体在天空中划过,这便是流星雨。
由于它们速度极快,以及在大气中燃烧时释放出的光热和化学能等的反应,每片流星都像一颗小小的星星一样闪耀着耀眼的光芒,这种景象被称为“陨星流”。
小行星的常规大小
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
它们的大小可以有很大的差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小行星大小范围:- 小型小行星:直径通常在几百米到几千米之间。
这些小行星相对较小,
可能类似于小山或陨石坑的大小。
- 中型小行星:直径在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之间。
这些小行星较大,可以在
地球上用肉眼观察到。
- 大型小行星:直径超过 100 千米。
这些小行星非常巨大,有些甚至可以与月球的大小相比较。
需要注意的是,小行星的大小分类并不是绝对的,而且存在一些特殊情况。
此外,还有一些非常小的小行星,直径只有几十米或更小,它们通常被称为流星体或微流星体。
总的来说,小行星的大小范围非常广泛,可以从微小的颗粒到巨大的天体。
具体的小行星大小取决于它的形成过程、轨道特性和遭受的撞击等因素。
小行星的分类与特征
小行星的分类与特征在太阳系中,小行星是一种与行星有所区别的天体。
它们通常以行星拱卫区内的行星为中心运转,且不是恒星或者行星卫星。
小行星的分类与特征是天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下面将对小行星的分类及其特征进行详细探讨。
第一,小行星的分类小行星根据其运行轨道的特点可以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两大类。
内行星主要分布在火星至木星之间的区域,包括最重要的小行星带和阿波罗类小行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是太阳系中最密集的小行星聚集区,里面包含了数以百万计的小行星。
而阿波罗类小行星则是指那些横跨地球轨道的小行星,可能对地球构成潜在的威胁。
另一方面,外行星则分布在海王星以外的区域,主要包括传统的外行星带小行星和过渡小行星。
外行星带小行星位于海王星轨道以外的区域,数量相对较少。
而过渡小行星则是指那些既可能靠近内行星带又可能接近外行星带的小行星,其运行轨道较为特殊。
第二,小行星的特征小行星与行星相比,其特征更为多样化,主要包括形状、大小、成分等方面的差异。
小行星的形状通常呈不规则的多面体或椭球体,而并非像行星那样呈近似球形。
其大小范围也较为广泛,从直径仅数十米的小行星到直径上百公里的大型小行星不等。
此外,小行星的成分也各异,有些是含有金属元素的金属小行星,有些则是含有石质物质的石质小行星,还有一些是含有冰质物质的冰质小行星。
此外,小行星还有着许多其他特征,比如它们的自转速度较快,轨道运行周期较短,表面矿物质成分多种多样等。
这些特征使得小行星在太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还可能对地球的生命和环境构成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小行星的分类与特征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
通过对小行星的分类和特征进行详细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太阳系的结构和演化,为人类未来的探索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支持。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关于小行星的研究成果问世,让我们对宇宙的奥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小行星与小行星带
小行星与小行星带小行星是宇宙中的一颗颗天体,它们的体积很小,通常几百米至几千公里不等。
而小行星带是太阳系中一片分布着大量小行星的区域。
本文将从小行星与小行星带的定义、特征以及与地球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
I. 小行星的定义与特征小行星是指不属于行星、矮行星以及卫星等类别的天体。
它们通常位于太阳系的行星轨道之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小行星带。
这些小行星主要由岩石和金属构成,较少含有冰质物质,与地球相比,它们的质量和体积都相对较小。
小行星通常呈不规则形状,并且在它们的轨道上绕着太阳运动。
它们的轨道离心率较大,因此轨道形状呈椭圆,并且通常远离行星或卫星的轨道。
II. 小行星带的形成与分布小行星带是太阳系中一个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区域。
它是由大量散落在此区域内的小行星组成的。
关于小行星带的形成与分布有多种学说,目前最为广泛接受的是“破碎行星体学说”。
按照破碎行星体学说,数十亿年前太阳系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原始小行星,这个小行星随后发生了爆炸,将它分裂成了无数的小行星。
这些小行星在重力作用下聚集成小行星带,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景象。
III. 地球与小行星的关系小行星与地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小行星带位于地球轨道附近,所以地球与小行星之间会有相互作用。
其中最值得人们关注和研究的是地球与近地小行星的关系。
近地小行星是指那些与地球距离较近的小行星,也被称为“潜在危险小行星”。
由于它们的轨道相对稳定,可能存在与地球碰撞的风险。
因此,对于近地小行星的观测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科学家们通过观测近地小行星的轨道、大小和组成等特征,以及开展预警系统的研究,可以提前发现潜在危险小行星,并采取措施防止与地球发生碰撞,保护地球的安全。
IV. 小行星与人类探索的意义小行星不仅仅是天文学家们的研究对象,对于人类探索宇宙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小行星的质量和体积相对较小,因此在空间探测和深空探索中,小行星成为了重要的目标。
通过对小行星的近距离探测和采样,科学家们可以获取更多关于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宇宙的奥秘。
小行星
小行星目录【概述】【研究】【命名】【形成】【结构】【轨道】小行星asteroid,minor planet 或planetoid[编辑本段]【概述】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
至今为止在太阳系内一共已经发现了约70万颗小行星,但这可能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数这些小行星的直径大于100千米。
到1990年代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谷神星,但近年在古柏带内发现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径比谷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发现的伐楼拿(Varuna)的直径为900千米,2002年发现的夸欧尔(Quaoar)直径为1280千米,2004年发现的2004 DW的直径甚至达1800千米。
2003年发现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于古柏带以外,其直径约为1500千米。
根据估计,小行星的数目大概可能会有50万。
最大的小行星直径也只有1000 公里左右,微型小行星则只有鹅卵石一般大小。
直径超过240 公里的小行星约有16 个。
它们都位于地球轨道内侧到土星的轨道外侧的太空中。
而绝大多数的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
其中一些小行星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曾有某些小行星与地球发生过碰撞。
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物质残余。
有一种推测认为,它们可能是一颗神秘行星的残骸,这颗行星在远古时代遭遇了一次巨大的宇宙碰撞而被摧毁。
但从这些小行星的特征来看,它们并不像是曾经集结在一起。
如果将所有的小行星加在一起组成一个单一的天体,那它的直径只有不到1500 公里——比月球的半径还小。
由于小行星是早期太阳系的物质,科学家们对它们的成份非常感兴趣。
宇宙探测器经过小行星带时发现,小行星带其实非常空旷,小行星与小行星之间分隔得非常遥远。
在1991年以前所获的小行星数据仅通过基于地面的观测。
1991年10月,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访问了951 Gaspra小行星,从而获得了第一张高分辨率的小行星照片。
小行星相关知识
小行星相关知识
小行星(Asteroid)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其大小在几米到几百公里不等。
小行星主要分布在太阳系的行星间空隙中的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以下是一些与小行星相关的知识:
1. 命名:小行星通常使用一个编号和一个名称来标识。
编号是根据其被发现的顺序进行命名,而名称通常是以发现者、领域或相关主题命名。
2. 发现:小行星的发现通常是通过望远镜观测,在一段时间内连续拍摄多张照片,然后比对这些照片以寻找任何移动的物体来发现小行星。
3. 结构:小行星通常由岩石和金属构成,有些可能还含有冰。
它们的形状可能是规则的,也可能是不规则的。
4. 碰撞:小行星之间的碰撞是普遍现象,因为其数目很多,它们在行星引力的影响下也会发生轨道变化。
这些碰撞可能会产生碎片,有些碎片甚至可能进入地球的大气层,形成陨石。
5. 影响:大型小行星碰撞地球的事件可能会对地球的生态、气候和生命产生巨大影响。
据科学家推测,小行星撞击可能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因素之一。
6. 探测任务:自20世纪以来,人类已经发送了多个探测器到
小行星上进行研究。
其中一些任务的目标是了解小行星的构成,了解太阳系的演化过程,并为未来可能的资源开采铺平道路。
7. 资源:小行星被认为可能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例如金属、水以及稀有金属元素。
将来,人类可能会利用小行星资源来支持太空探索和地球上的活动。
总的来说,小行星是太阳系中的小天体,研究小行星有助于加深对太阳系演化和资源利用的理解。
小行星标准
小行星标准小行星是太阳系中的小型行星,它们围绕太阳运行并且不属于任何其他行星或卫星的类别。
小行星的数量庞大,被估计有数百万个以上,但目前只有几十万颗被发现并记录在案。
小行星是太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对我们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小行星通常被认为是原始的太阳系物质的遗存,它们的成分可能包括岩石、冰和金属。
通过对小行星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太阳系形成时期的条件和过程,以及它们在太阳系演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小行星也被认为可能是地球上水和有机物质的来源之一,因此对小行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小行星的研究主要包括观测、分析和模拟。
目前,有许多专门的天文台和团队致力于对小行星进行观测和研究。
通过观测小行星的位置、轨道和物理特征,我们可以了解它们的性质和运动规律,并进一步推断它们的起源和演化历史。
同时,通过对小行星的样本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它们的成分和组成,以及它们可能对地球和其他天体产生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观测手段的不断完善,对小行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例如,通过对小行星撞击坑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太阳系形成时期的撞击事件频率和强度,从而推断小行星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另外,通过对小行星的光谱和成分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它们的化学特征和起源,以及它们可能对地球环境造成的影响。
除了对小行星本身进行研究外,还有一些研究致力于探测和防范潜在的小行星威胁。
由于小行星可能会与地球相撞造成严重灾难,因此对小行星的监测和防范工作至关重要。
目前,有一些天文团队和机构专门从事小行星监测和防范工作,他们通过观测、模拟和预警系统提高对潜在小行星威胁的认识和防范水平。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小行星是太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对我们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小行星的观测、分析和模拟,我们可以了解它们的性质、成分和运动规律,进而推断它们的起源和演化历史。
同时,对潜在的小行星威胁进行监测和防范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潜在的灾难风险。
小行星标准
小行星标准
小行星是太阳系中的天体,其特征是围绕太阳运行,形状大致为球形或不规则形状,并且没有清除周围区域内的其他天体。
为了对小行星进行分类和研究,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制定了一套小行星的分类标准。
根据IAU的标准,小行星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主小行星带(Main Belt Asteroids):主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一个区域,包含了大量的小行星。
这些小行星主要是围绕太阳在主小行星带内运行。
2. 阿莫尔小行星(Amor Asteroids):阿莫尔小行星是与地球轨道交叉的小行星,其轨道位于地球轨道的外侧,但不与火星轨道交叉。
3. 阿波罗小行星(Apollo Asteroids):阿波罗小行星是与地球轨道交叉的小行星,其轨道位于地球轨道的内侧,但不与火星轨道交叉。
4. 特洛伊小行星(Trojan Asteroids):特洛伊小行星是与大行星轨道共享相同轨道的小行星。
它们位于大行星的拉格朗日点L4和L5处,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稳定区域。
此外,小行星还可以根据其光谱特征和化学成分进行分类,例如碳质小行星、金属质小行星和石质小行星等。
这些分类标准帮助天文学家更好地了解小行星的性质、起源和演化过程,为小行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太阳系小天体1
1928年,我国天文学家张钰哲发现了一颗 小行星,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 命名为”中华”. 试说说恐龙灭绝的原因
二、彗星
1、特点: 2、成分: 3、结构:
绕日公转,轨道扁长,不能自己发光, 体积小,质量小
岩石颗粒和一些冰块,又称 “肮脏的雪球” 彗核、彗发和彗尾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彗星和彗星资料 最丰富的国家,保存了世界上第一次关于哈 雷彗星的记录.
yth38zwb
没那么机智。我只是出来换衣服的……”(古风一言)金戈铁马,飒爽英姿,将军凯旋来归,伊人倚门相望。第126章 双面间 谍“通政……大人……”侍女拿着一件官服气喘吁吁的跑了过来,看来是找了很久才找到慕容凌娢。“谢谢,一不小心就走到 御花园了……不好意思啊……”慕容凌娢尴尬的接过官服,因为毕竟在御花园,她不能换衣服。只能把宽大的官服套在另一件 外面——那件被撒上酒水的衣服其实已经干了,但留下一些水渍看着很明显。慕容凌娢管不了那么多了,她觉得私自开溜的事 情更严重,所以她急匆匆穿上官服,冲这张祁潭挥挥手说道,“你要是不回去,我可就走了,再见~”“再见。”张祁潭坚定 的站在原地,是铁了心的不想回去。慕容凌娢之所以这么主动的回去,是因为她心里有谱了。刚才那只蚯蚓让她想起了以前背 过的一首诗,当时只是觉得有趣才背的,没想到现在居然排上了用场。“二公子。”慕容凌娢走后,侍女对张祁渊行礼,并小 声说道,“请借一步说话。”“诶,你认识我?”张祁潭一脸懵逼,因为会叫她‘二公子’的,只有张府的人。慕容凌娢用百 米赛跑的速度跑回到灼露宫,幸好,没有人注意她,她很轻松的就坐回了自己的位子。雨已经停了多时,但没人敢换主题,都 假装还在下雨,很执着的脑补出一些雨中景物来作诗。轮到慕容凌娢时,她很自觉的起身,先向已经无聊到犯困向皇帝深施一 礼,又向再坐重位一抱拳,背诵课文般把那首诗毫无感情的说了出来:“泥中匿迹雨中行,绕砌长吟时有声。唧唧如鸣茶鼎窍 ,行行恐是草书精。多缘圣气能蒸润,未必花哏果化生。么么微虫邀圣藻,因知蠕动亦关情。”吟罢,慕容凌娢如释重负的坐 下,轻松的笑容好不掩饰的挂在脸上。……“二公子,您似乎和慕容通政走的很近。”侍女现在的语气完全没了谦卑和恭敬, 甚至有些质问的感觉。“你……是何人!”张祁潭对她语气的转变很不爽。就算“他”在家里的地位比不上张祁渊,她也不能 翻脸这么快啊。“这点二公子无需知晓。”侍女眼中闪着清冷的寒光,“你只要记得离她远点就好了。”“我跟她都在通政司 办事,遇见了说几句话又有何妨。”张祁潭不满的侧依在墙上,毫不示弱的瞪着那个侍女。“这是为你好。”侍女丢下这句话 ,头也不回的走了。“哼,拽什么拽,当双面间谍很了不起吗!”张祁潭撇撇嘴,小声吐槽道,“我也有在晴穿会混啊 !”……“宴毕——”郭扬尖利的喊声把慕容凌娢从似睡非睡中拉出。慕容凌娢和群臣一起跪下,恭送皇帝及后妃离去。(古 风一言)山间云花,天边晚霞,当你卸甲归家,与你共赏夕阳。第127章 不按套路出牌“宴毕——”郭扬尖利的喊声把慕容凌 娢从似睡非睡中拉出。慕容凌娢和群
小行星
小行星目录【概述】【研究】【命名】【形成】【结构】【轨道】小行星asteroid,minor planet 或planetoid[编辑本段]【概述】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
至今为止在太阳系内一共已经发现了约70万颗小行星,但这可能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数这些小行星的直径大于100千米。
到1990年代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谷神星,但近年在古柏带内发现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径比谷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发现的伐楼拿(Varuna)的直径为900千米,2002年发现的夸欧尔(Quaoar)直径为1280千米,2004年发现的2004 DW的直径甚至达1800千米。
2003年发现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于古柏带以外,其直径约为1500千米。
根据估计,小行星的数目大概可能会有50万。
最大的小行星直径也只有1000 公里左右,微型小行星则只有鹅卵石一般大小。
直径超过240 公里的小行星约有16 个。
它们都位于地球轨道内侧到土星的轨道外侧的太空中。
而绝大多数的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
其中一些小行星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曾有某些小行星与地球发生过碰撞。
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物质残余。
有一种推测认为,它们可能是一颗神秘行星的残骸,这颗行星在远古时代遭遇了一次巨大的宇宙碰撞而被摧毁。
但从这些小行星的特征来看,它们并不像是曾经集结在一起。
如果将所有的小行星加在一起组成一个单一的天体,那它的直径只有不到1500 公里——比月球的半径还小。
由于小行星是早期太阳系的物质,科学家们对它们的成份非常感兴趣。
宇宙探测器经过小行星带时发现,小行星带其实非常空旷,小行星与小行星之间分隔得非常遥远。
在1991年以前所获的小行星数据仅通过基于地面的观测。
1991年10月,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访问了951 Gaspra小行星,从而获得了第一张高分辨率的小行星照片。
小行星研究报告
小行星研究报告小行星研究报告引言:小行星是太阳系中的天体,类似于行星但较小,并围绕太阳进行运动。
对小行星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可能对地球构成威胁的潜在危险。
本报告将介绍小行星的基本特征、分类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一、小行星的基本特征:1. 小行星的大小范围广泛,从几米到几百公里不等。
最大的小行星是西柏坡星,直径达到约950公里。
2. 小行星的质量较小,一般不足以形成球形。
较大的小行星可能会出现部分球形的形态。
3. 小行星通常位于太阳系的主要行星轨道之间,形成了一个小行星带或小行星家族。
二、小行星的分类:根据小行星的特征和轨道,可以将小行星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包括以下几类:1. 碳质小行星(C型):这是最常见的小行星类型,占据已发现小行星的75%以上。
它们主要由含碳的物质组成,可能是太阳系形成早期遗留下来的物质。
2. 硅质小行星(S型):这类小行星富含硅质矿物质,可能来源于行星或卫星的碰撞碎片。
3. 金属小行星(M型):这类小行星主要由金属成分组成,可能是行星或卫星的金属核心残留物。
4. 外小行星(D型、P型、T型等):这些小行星通常距离太阳较远,轨道较为偏离。
三、最新的研究进展:小行星研究领域近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形态和组成分析:通过观测和探测器的数据,研究者们对小行星的形态和组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某些小行星上发现有水冰和有机化合物,这可能为探索太阳系中生命的起源提供了线索。
2. 小行星对地球的威胁评估:专家们通过对小行星的轨道和运动进行研究,可以预测其可能对地球构成的威胁。
这种评估有助于制定防御策略,减少潜在灾难的影响。
3. 小行星的探测与采样:多个国家和航天机构正在计划或已经实施小行星探测任务,以获取更多关于小行星的信息。
例如,日本的“隼鸟”号探测器成功获得了一颗小行星的样本,并返回地球进行分析。
结论:小行星是太阳系中的重要天体,对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小行星的质量和数量
小行星的质量和数量小行星是太阳系中的一些较小的天体,它们游荡在行星轨道和彗星轨道之间。
小行星有着丰富多样的形态和组成,它们是研究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重要窗口。
本文将从小行星的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来探讨小行星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一、小行星的质量小行星的质量通常是以地球质量为单位来衡量的,即1 Earth mass(M⊕)等于5.97×1024 千克。
根据质量大小的不同,小行星可以分为五类,分别为:1、A型小行星:质量在1-10千克之间,2、S型小行星:质量在10-100千克之间,它们主要由含有硅、镁和铁的矿物组成,表面色泽较亮。
3、C型小行星:质量在100-1000千克之间,主要由含有水和碳的化合物组成,表面色泽暗淡。
4、M型小行星:质量在1000-10000千克之间,主要由金属铁和镍组成,表面通常呈灰色。
5、L型小行星:质量大于10000千克,它们主要由硫、镁和铁等物质组成。
与地球相比,小行星的质量通常不足其万分之一。
但是,由于它们在空间中的数量非常之多,这些小而轻的天体却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小行星的数量小行星数量反映了太阳系的历史和演化。
目前,已经发现了约80万颗小行星,其中直径超过1千米的有15000颗左右。
这些小行星通常聚集在三个区域中:1、小行星带:距离太阳约2.2-3.2天文单位,主要由C型、S 型和M型小行星组成。
2、特洛伊小行星:位于木星和海王星之间的Jovian和Neptunian特洛伊点附近,这些小行星跟随着木星或海王星共同绕太阳旋转,类似于“卫星”。
3、近地小行星:靠近地球轨道的小行星,如果距离地球很近,则可能带来撞击和其他危险。
关于小行星数量的研究,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小行星带内的“空窗口”。
在经典的小行星带中,有些区域似乎没有小行星存在,这被称为“束缚空窗口”(Kirkwood gaps),它在19世纪就被发现。
这些小行星的缺失或者到底是由于何种力量造成的,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行星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
至今为止在太阳系内一共已经发现了约70万颗小行星,但这可能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数这些小行星的直径大于100千米。
到1990年代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谷神星,但近年在古柏带内发现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径比谷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发现的伐楼拿(Varuna)的直径为900千米,2002年发现的夸欧尔(Quaoar)直径为1280千米,2004年发现的2004 DW的直径甚至达1800千米。
2003年发现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于古柏带以外,其直径约为1500千米。
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物质残余。
有一种推测认为,它们可能是一颗神秘行星的残骸,这颗行星在远古时代遭遇了一次巨大的宇宙碰撞而被摧毁。
但从这些小行星的特征来看,它们并不像是曾经集结在一起。
如果将所有的小行星加在一起组成一个单一的天体,那它的直径只有不到1500 公里——比月球的半径还小。
由于小行星是早期太阳系的物质,科学家们对它们的成份非常感兴趣。
宇宙探测器经过小行星带时发现,小行星带其实非常空旷,小行星与小行星之间分隔得非常遥远。
谷神星谷神星(Ceres)或小行星1是太阳系中最小的、也是唯一一颗位于小行星带的矮行星。
由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并于1801年1月1日公布。
谷神星的直径约950千米,是小行星带之中已知最大最重的天体,约占小行星带总质量的三分之一。
简介谷神星,,并且是唯一位于主带的一颗矮行星。
它于1801年1月1日被朱塞普·皮亚齐发现[15],有长达半世纪之久的时间被称为第8颗行星。
它的名称源自刻瑞斯,是掌管植物生长、收获和慈爱的罗马神。
谷神星直径大约950千米(590英里),是小行星带中已知最大和最重的天体,它的质量占小行星带总质量的三分之一(32%)[16][17]。
最近的观测显示它外表呈现球状,不同于其他较小且重力较低而呈现现不规则形状的小行星[9]。
谷神星的表面可能是各种水冰和水合矿物(如碳酸盐岩和黏土等)的混合物,[10]。
谷神星也出现了分化,有岩石化的核心和以冰为主的地函[4],表面可能有在液态水海洋下形成的海湾[18][19]。
从地球看谷神星,它的视星等在6.7至9.3之间变化著,这种光度太暗以致于不能用裸眼看见[11]。
在2007年9月27日,NASA发射了黎明号太空船前往探测灶神星(2011年7月抵达)和谷神星(预计2015年抵达)[20]。
物理特征赤道半径487.3 ±1.8 km 两极半径454.7 ±1.6 km 质量9.43 ±0.07×1020 kg 平均密度 2.077 ±0.036 g/cm3 赤道表面重力0.27 m/s2 0.028 g 宇宙速度0.51 km/s 恒星自转周期0.3781 d 9.074170 h 转轴倾角大约3°北极赤经19 h 24 min 291°北极赤纬59°反照率0.090 ±0.0033 (几何)表面温度(k)最小?平均~167 K 最大239 K 光谱类型C-型小行星星等 6.7 到9.32 绝对星等(H) 3.36 ±0.02 角直径0.84" to 0.33" 的特征简介太阳系中已知体积最大的小行星,第一颗被发现的小行星也是他是由巴勒莫天文台的G·皮亚齐于1801年元旦发现的。
,谷神星所含淡水可能比地球还多。
这颗小行星在其他方面也很像地球。
天文学家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为谷神星拍摄了267幅图像。
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学者彼得·托马斯领导的小组发现,谷神星几乎为球状。
这表明它的形状受到重力控制。
此外,这颗小行星的物质并非均匀地分布在其内部。
电脑模型表明,谷神星的内部分为不同层次:稠密物质在核心,比较轻的物质靠近表层。
它可能包括一个富含冰水的表层,里面是一个多岩石的核心。
美国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说,如果谷神星表层25%由水构成,那么其淡水含量就比地球还多智神星是第二颗被发现的小行星,由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于1802年3月28日发现。
其平均直径为520千米。
星体特征智神星是第三大的小行星,体积与灶神星相似(并不确定),但是质量较低是值得注意的。
若不计算外海王星天体,智神星是太阳系内仍未被直接观测(以望远镜或探测器)其表面的天体中最大的。
它也有可能是太阳系内最大的不规则物体,即自身的重力不足以将天体聚成球形。
(另一个候选天体是外海王星天体2003 EL61)。
智神星体积虽然甚大,但作为小行星带中间的天体,它的轨道却相当倾斜,而且偏心率较大。
近年从测光的结果表明,智神星的自转轴倾角接近60°(地球只有23.5°),这代表智神星上不同地区的日照长度有强烈的季节性。
另一方面,天文学家仍未能就智神星的自转方向有一致的看法。
透过掩星及测光方法,使天文学家能间接推测智神星的形状。
此外,有研究指出智神星的光谱特征与一些碳质球粒陨石相似。
婚神星婚神星它在数千万小行星里面体积第四大,直径240公里长。
婚神星也称3号小行星,是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哈丁发现的。
灶神星灶神星,又称第4号小行星,是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于1807年3月29日发现的。
奥伯斯原是一位医学教授,于1802年3月28日的夜间发现第二号小行星智神星(Pallas),5年之后又在他发现第2号小行星的天区室女座西北部发现了灶神星。
他给第4号小行星取名为Vesta,是古代意大利的管理炉灶和火种的女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赫斯提亚,是炊事人员、磨坊工人、面包师的保护神。
又有一说它是源自于古代罗马神话,取名为“灶神”,它是负责寺庙里面和古罗马家庭里面的厨房的火种不灭的神。
小行星带天体(灶神星家族) 灶神星是被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HeinrichWilhelmOlbers)在1807年3月29日发现的。
他接受杰出数学家高斯的建议,以罗马神话的家庭与壁炉的女神Vesta来命名,中文翻译为灶神星。
1807年发现灶神星之后,长达37年的时间中未再发现其它的小行星。
在这段期间,只有四颗小行星为人所知,因此它们有自己的符号,灶神星的符号具有壁炉边的风格。
物理性质直经:578×560×458 公里质量: 2.7×1020 公斤灶神星密度: 3.4 g/cm³ 表面重力:0.22 m/s² 逃逸速度:0.35 公里/秒自转周期:0.2226 d 光谱分类:V-小行星绝对星等:36.6 反照率:0.423 表面平均温度min: 85 K (-188° C) max: 255 K (-18 °C) 灶神星和谷神星是火星和木星之间小行星带里个头最大的成员,灶神星是第二大的小行星,仅次于谷神星。
并且是在2.5天文单位的柯克伍德空隙内侧最大的小行星。
它的体积与2智神星相似(在误差范围内),但更为巨大些。
灶神星的形状似乎已经受到重力的影响是扁圆球体,但是大的凹陷和突出使它在国际天文联合会第26届的大会中被断然的排除在行星之外。
因此,灶神星将继续归类为小行星,仍属于太阳系内的小天体。
对小行星而言,它的自转(5.342小时)是比较快的,方向为顺行,北极点指向赤经20h32m,赤纬+48°,误差(不确定值)约10°,转轴倾角29°。
[6]对表面温度的估计是当日正当中时是-20℃;在冬天,极点的温度低至-190℃,正常的白天与夜晚的温度各为-60℃和-130℃。
以上的估计是在1996年5月6日,当灶神星非常接近近日点的时候完成的,细节则会随著季节有些许的变化。
地质特征对于灶神星,科学家有大量有力的样品可以研究,有超过200颗以上的HED陨石可以用于洞察灶神星的地质历史和结构。
灶神星被认为有以铁镍为主的金属核心,外面包覆著以橄榄石为主的地幔和岩石的地壳。
是最早出现的富含钙铝(大约在45亿6千7百万年前,太阳系内最早凝固的物质),可能的时间排序如下:大约以2~3百万年累积完成。
因为放射性衰变,所有的或是绝大部分的26铝,经历4~5百万年,逐渐分离与沉降至核心。
地幔的对流作用,造成熔解与进一步的结晶作用,经历约6~7百万年,当80%的物质结晶之后,对流停止。
剩馀的熔融物质经由喷发,或是经由熔岩喷发成为玄武岩,或是短暂的形成岩浆的海洋,形成地壳。
地壳的较深层因为结晶形成火成岩,更老的玄武岩因为来自新增表层的压力成为变质岩。
内部缓慢的冷却。
灶神星是唯一原封不动的更新过表面,并且是唯一经历过行星分化的小行星。
但是,现有的铁陨石和无球粒陨石未能在母体上被确认。
在陨石的分类中,是在星子与炼狱的历史过程中,经由撞击产生的碎片。
灶神星的外壳被认为有下列的层次(依照深度排序):石化的风化层,来自于古铜钙无粒陨石和角砾岩的喷发。
玄武岩的熔岩流,来自于非推积性的喷发。
包括辉石、易变辉石、和斜长石等火成岩,来自于推积性的喷发。
有大颗粒的直辉石类火成岩,来自于古铜无球陨石。
依照V-型小行星的大小(经过大撞击期间被抛出的灶神星外壳碎片),与南极坑穴的深度估计,外壳厚度大约是10公里。
表面特征最明显的特征是在邻近南极点有一个巨大的,直径460公里的火山口,它的宽度达到灶神星直径的80%,坑穴底部的深度达到13公里,外缘比周围的地形高出4~12公里,总高低差达到25公里,中心有一座18公里高的山峰突起。
估计这次撞击大约将灶神星体积的1%抛出,灶神星家族的V-型小行星就是由这次撞击产生的。
除了这个陨石坑外,还有几个比较大的陨石坑,直径约在150公里、深度7公里左右,也曾被观察到。
一个宽达200公里反射率黑暗的区域已经被命名为奥伯斯,以尊崇灶神星的发现者。
但在等高线图中并未显示出奥伯斯,因此它是个新生成的坑穴,还是古老的玄武岩表面,目前尚无从得知。
它被选定为经度0°的参考点,定义上的本初子午线就穿过它的中心。
东半球和西半球显示出明显不同的地形,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影像的初步光谱分析,东半球显示有几种高反射率的地区,伴随著老年风化层的沉重坑穴高地地形,和深度足以探测火成岩地层的坑穴。
另一方面,西半球的大片地区由被认为是玄武岩的黑暗地质组织占据的表面,或许类似于月海。
未来探测活动NASA的曙光计划将是前往灶神星探测的第一个计划,预计在2010-2011年间进入轨道环绕9个月。
2007年9月27日,美国东部时间7时34分(北京时间19时34分),“黎明”号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由一枚德尔塔2型火箭运载,顺利升空,开始了它长达8年超过50亿公里的星际探索之旅。
它将远赴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首先探测灶神星,此后再赶往谷神星继续观测,帮助专家寻找太阳系诞生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