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干涉之等厚资料

合集下载

物理-薄膜等厚干涉

物理-薄膜等厚干涉

Collimator
lens
(准直透镜)
E
E1rE2r
半反 半透镜
光学平晶 n 黑色表面
在凸透镜和光学平晶之 间的薄膜产生干涉条纹
二、牛顿环
2、理论分析
C
r2 R2 (R e)2 2R e e2 2R e
极小
极大
R
条件
2nd
0 2
(k
1 2
)0
条件
2nd
0 2
(k
1)0
极小
极大
nG
A e
2)用白光照射,将出现 什么现象?
条纹向中心收缩
e
二、牛顿环
白光牛顿环
二、牛顿环
5、牛顿环的应用 检测透镜球表面质量
标准验规 缺陷透镜
暗纹
二、牛顿环
5、牛顿环的应用
检测透镜球面曲率
通过使用一套精确地球
面测试板或量规(gauges)
,设计者可以利用牛顿环条 纹的条数和规整性来精确测 量新的透镜。
R
极小条件
2nd
0 2
(k
1 2
)0
nG e0
O r
间隙
极小(k 级暗纹的半径)
rk2 k0 R n 2R e0
为了消除间隙 e0 的影响
r2 k k
rk2
k0
R
n
二、牛顿环
4、牛顿环的特征
形状: 一系列同心圆环 条纹间隔分布: 内疏外密 条纹级次分布: 内低外高
讨论
1)若平凸透镜向上平移, 条纹分布如何变化?
楔形膜上时
0
2ne 0 2 (e)
等厚条纹
一、劈尖干涉
2、干涉图样分析
极大的位置: (e) 2ne 0 2 k0

薄膜干涉等厚条纹等倾条纹

薄膜干涉等厚条纹等倾条纹
3
利用光具组将同一列波分解,使它们经过不同的途径后重 新相遇,由于这样的两列波由同一列波分解而来,它们频 率相同,位相差稳定,振动方向也可做到基本平行,因而 满足相干条件,能产生干涉图样。实际的干涉装置按分解 波列的方法不同分为两种: i)分波前法将点光源的波前分割为两部分的波列分解法称 为分波前法,杨氏双缝是分波前法的典型代表 ii)分振幅法利用两种媒质的界面将振幅分解为反射和透 射两部分的波列分解法称为分振幅法。分振幅法的典型代 表是薄膜干涉和迈克尔逊干涉仪。
膜厚增大,条纹细锐 中心条纹没有周围细锐
28
2.观察等倾条纹时扩展光源的作用
29
3.薄膜干涉的定域问题
30
31
32
33
i) 条纹偏离等厚线:
14
ii) 反衬度下降:
15
6. 薄膜的颜色、增透膜和高反膜
16
增透膜
17
18
高反膜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H L H L H L H
基底
19
20
降低反射率
黑硅
21
作业:P300, 2, 3, 5, 6
8
2.薄膜表面的等厚条纹(i固定h变化)
光程差计算:
9
10
3.楔形薄膜的等厚干涉
11
12
4.牛顿圈(环)
13
5.等厚干涉条纹的观测方法及倾角的影响
严格的等厚干涉要求点光源、正入射。但扩展光源、斜入射,用眼睛 也能观察到干涉现象。主要是眼睛的瞳孔对光束进行了限制,只是干 涉的结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中心处条纹较稀疏。
膜厚增大,条纹变密。
27

3-02 薄膜干涉(一)——等厚条纹

3-02 薄膜干涉(一)——等厚条纹

n
h
第三章:干涉装置 光场的时空相干性 § 2 薄膜干涉(一)——等厚条纹
2.6 薄膜的颜色、增透膜和高反膜 薄膜的颜色:干涉导致不同波长光的反射率不同。 增透膜:
n1 < n < n 2 nh = λ 4 , n1 n n2
例: n1 = 1,
3λ 4 ,
n1 n 2 时完全消光
→ n 0 = 1 . 23
2.2 薄膜表面的等厚条纹(i固定,h变化) 光程差计算:
Q
i1
C
n
A
i
B
P
h
Δ L ( P ) = ( QABP ) − ( QP ) = ( QA ) − ( QP ) + ( ABP ) Δ L ( P ) ≈ 2 nh cos i
第三章:干涉装置 光场的时空相干性 § 2 薄膜干涉(一)——等厚条纹
2 nh cos i = conL ) = − 2 nh sin i δ i + 2 n cos i δ h = 0
第三章:干涉装置 光场的时空相干性 § 2 薄膜干涉(一)——等厚条纹
2.5 等厚干涉条纹的观测方法及倾角的影响 ii)反衬度下降: 眼睛瞳孔限制扩展光源 参与干涉的区域。光源 不同处的 i 不同, h 越 大,反衬度越低。
rk2+ m − rk2 R= mλ
由于半波损失,中心时暗纹。
rk
DP k2 = CP k2 − CD 2 rk2 = R 2 − ( R − h k ) 2 = 2 Rh k − h k2
第三章:干涉装置 光场的时空相干性 § 2 薄膜干涉(一)——等厚条纹
2.5 等厚干涉条纹的观测方法及倾角的影响 严格的等厚干涉要求点光源、正入射。但扩展光源、斜入 射,用眼睛也能观察到干涉现象。主要是眼睛的瞳孔对光 束进行了限制,只是干涉的结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i) 条纹偏离等厚线: 干涉条纹:

12-2 薄膜干涉--等厚干涉

12-2 薄膜干涉--等厚干涉
2 2 2 1 2
λ = 2d n n sin i + 2
第二讲
薄膜干涉—等厚干涉
第十一章 波动光学
n2 > n1
L 2
Δ23 =
kλ ( k = 1, 2 , ) λ (2k + 1) 减 弱 2 ( k = 0 ,1, 2 , )
加强
P
1
M1 M2
n1 n2 n1
i
D C
3
A γ γ B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1 r = (k )Rλ 明环半径 2 暗环半径 r = kR λ
第二讲
薄膜干涉—等厚干涉
第十一章 波动光学
讨 论
明环半径 暗环半径
1 r = (k )Rλ (k = 1,2,3,) 2 (k = 0,1,2,) r = kR λ
第二讲
1 λ 2)相邻明纹(暗纹)间的厚度差 (k ) (明纹) 2 2n d=
薄膜干涉—等厚干涉
第十一章 波动光学
λ λn d i +1 d i = = 2n 2
kλ 2n (暗纹)
n1 > n
θ ≈D L
λn 2 θ ≈ b
b
n
θ
L
3)条纹间距(明纹或暗纹)
λn / 2
D n1
λ b= 2nθ
第二讲
薄膜干涉—等厚干涉
第十一章 波动光学
b
n1 > n
λ Δ = 2 nd + 2
讨论 1)劈棱
kλ ,
λ (2k +1) , 2
n λn / 2D
θ
L
d =0

等厚干涉

等厚干涉

红线对应薄膜厚度相同的位置。

劈角由小变大时,条纹由疏变密,反之亦然三、劈尖的应用(50页 1.10)1、测量细丝直径、微小夹角¾例: 两玻璃片夹一细丝,两片之间形成一个空气薄膜,n 2=1,光垂直入射,i 1≈i 2=0。

∵有额外光程差,∴d 0=0 处为暗条纹。

¾如何测小角度α呢?已知d ,通过测量L ,可计算:α≈d/L 。

αλΔ22n x ≈202n d λΔ=如何求细丝直径d ?=(m-1)λ/2假如一共有m 条,则d =(m-1)Δd 0射,看反射光的干涉条纹。

加热,膨胀,表面上升,条纹有什么变化?待测材料膨胀后,空气膜变薄,如图所示,虚线所需要的光程差值,即该处为一若条纹的最大变形线度为OBA A O 为心的圆,所以条纹是以点为心的一组同心圆,叫做牛顿环。

)(干涉相消⋅⋅⋅=2,1,0j r BA A3、条纹位置此时反射光中看到的O 点是暗点。

¾有额外光程差时,()()⋅⋅⋅=λ+=2,1,0j n R21j 2r 2()⋅⋅⋅=λ=2,1,0j n R2j2r 2条纹位置是由圆形条纹的半径r决定。

亮条纹半径为:暗条纹半径为:¾没有额外光程差时,亮(暗)条纹半径为?此时反射光中看到的O 点是亮点。

4、条纹级次分布、条纹密度条纹级次:内低外高条纹密度:内疏外密条纹向中间收缩,中心条纹被吞没。

条纹向外扩展,中心有条纹冒出。

与等倾条纹的变化情况相反。

透镜上移时:透镜下移时:rBA ′A O5、在透射光中亦可观察到牛顿环。

动画2λ+例题:已知:半径为4cm 的平凸透镜,凸面向下,放在平玻璃板上,透镜和平板的折射率均为1.5,用波长为500nm 的平行光垂直照射,观察反射光的干涉条纹。

求:(1)若透镜边缘恰为暗纹,且共有17条暗纹(若圆心为暗点,也算是一条暗纹),求透镜凸面的曲率半径,和透镜边缘处两反射光的光程差;(2)若透镜向上平移两个波长,干涉条纹如何变化?(如果有额外光程差,要求取。

1-8 双光束分振幅薄膜干涉(二)等厚干涉 _投影稿

1-8 双光束分振幅薄膜干涉(二)等厚干涉 _投影稿

加热时,待测 材料膨胀,上表 面上升,条纹有 什么变化?
待测材料膨胀后,空气膜变薄,条纹向远离劈棱 的方向移动。 每移动一个条纹,空气膜厚度变化为:h=/2 移过m条,则说明膨胀: h=m(/2)
next next
2
13
14
白光入射薄膜时,条纹如何分布? 白光照射下的肥皂膜
例:检查光学平面的平整度 标准平面 空气 待测平面
next
3、光程差
/ 2 2hn 2 cos i 2 0 0
3
二、劈尖干涉 劈尖:上下表面都是平面的透明体,两表面之间有 一个很小的夹角。 1. 条纹形状

4
上、下表面夹角很小时,在局部可近似认为是平行膜:
0和i2固定,只与h 有关, 同一级条纹出现 在薄膜厚度相同处,故称 等厚条纹。 条纹的特点由薄膜厚h度变化的规律决定。
n2 2n2
21
22
r1 : r2 : r3 : ...... 1 : 2 : 3 : ...... 无额位光程差时, r1 : r2 : r3 : ...... 1 : 3 : 5 : ...... 有额位光程差时,
条纹内疏外密,级次内低外高 透镜上移时: 条纹收缩,中心条纹被吞没。 透镜下移时: 条纹扩展,中心有条纹冒出。 球面半径变化时,条纹如何变化?
25
两个力在竖直方向平衡: d·Fn·cos= g·dm 水平方向满足:d·Fn·sin=2r·dm tan = 2r/g
tan dy dr
26
水旋转时表面为旋转对称曲面,取过水面最低点的 竖直线为y轴,原点o在水盘底面。 取水表面上某一点P处质量为dm的水元。

y
1 2 2 r C 表示水膜的厚度 2 g

22-3 薄膜干涉(等厚干涉)

22-3 薄膜干涉(等厚干涉)

d
δ = 2d + λ
2
光程差
22-3 薄膜干涉(等厚干涉) 薄膜干涉(等厚干涉) 牛顿环实验装置 显微镜 T L S M半透 半透 半反镜
第二十二章 光的干涉
R
r
d
牛顿环干涉图样
22-3 薄膜干涉(等厚干涉) 薄膜干涉(等厚干涉)
第二十二章 光的干涉
光程差
δ = 2d +
λ
2
明纹 R r d
δ=
第二十二章 光的干涉
4 )半波损失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n n
n1 n3
n2
n1 < n2 < n3
b=
λ
2sin α
α
tan α ≈ sin α =
依题意
λ
2b
4.295mm b= = 0.148mm D 29 λD d = D tan α = = 5.746 × 10−2 mm 2b
d
22-3 薄膜干涉(等厚干涉) 薄膜干涉(等厚干涉) 二
第二十二章 光的干涉
牛顿环 由一块平板玻璃和一平凸透镜组成
22-3 薄膜干涉(等厚干涉) 薄膜干涉(等厚干涉)
第二十二章 光的干涉
k = 3, d 3 = 750 nm
h
r
o R
d
k = 4 , d 4 = 1000 nm
h = 8 . 0 × 10 2 nm 由于 故可观察到四条明纹 . 当 油滴展开时, 油滴展开时,条纹间距变 条纹数减少. 大,条纹数减少
第二十二章 光的干涉
讨 论
明环半径 暗环半径
1 r = (k − )Rλ (k = 1,2,3,L) 2 (k = 0,1,2,L) r = kR λ

薄膜干涉等厚条纹

薄膜干涉等厚条纹

D
L
劈尖膜

相邻两条明纹间的间距
295 l 4.29 mm
其间空气层的厚度相差为/2于是
l sin

2
其中为劈间尖的交角,因为 很 小,所以 D
sin
代入数据得
L D l 2
1 2
L
D
28.880103 4.29510 3 29
589.3 10 m 0.05746mm
1
2
A
e
牛顿环
3.3 牛顿环干涉条纹的特征
(1) 明暗条纹的判据 (k 1,2,3...) 明纹 k 2e / 2 (2k 1) / 2 (k 0,1,2...) 暗纹 由几何关系可知 (R – e)2+r2=R2
R r
e
R2 - 2Re + e2 + r2=R2
ba
h
ek-1
ek
h
解:由暗纹条件 = 2ne = (2k+1) /2 (k=0,1,2…)
SiO2
Si
M O
知,第9条暗纹对应于k=8,代入上式得 e = (2k+1) /4n = 1.72(m) 所以SiO2薄膜的厚度为1.72 m。
劈尖膜
例2 为了测量金属细丝的直径,把金属丝夹在两块 平玻璃之间,形成劈尖,如图所示,如用单色光垂 直照射 ,就得到等厚干涉条纹。测出干涉条纹的间 距,就可以算出金属丝的直径。某次的测量结果为 :单色光的波长 =589.3nm金属丝与劈间顶点间的 距离L=28.880mm,30条明纹间得距离为4.295mm,求 金属丝的直径D?
……
牛顿环干涉条纹是一系列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

1-8双光束分振幅薄膜干涉(二)等厚干涉__投影稿

1-8双光束分振幅薄膜干涉(二)等厚干涉__投影稿

一、薄膜的等厚干涉概述1、条件:入射光为单色、平行光,薄膜各处厚度不同。

光线c 1:c 经薄膜上表面反射的光2、参与干涉的两束光光线a 2:a 经薄膜上、下表面折/反射所得的出射光在上表面的c 点处光线c 1、a 2相遇发生干涉,为分振幅干涉条纹定域在薄膜表面next2⎩⎨⎧λ+−+=δ02/DC n )BC AB (n 1222/22hn cos i 0λ⎧δ≈+⎨⎩3、光程差从A 点向光线c 作垂线AD ,AD 以前没有光程差。

上、下表面夹角很小时,可近似认为是平行膜:next3红线对应膜厚相同的位置。

劈角由小变大时,条纹由疏变密,反之亦然i=0,∆h≈λ/2。

2处为暗条纹。

2、测量微小变化例:干涉膨胀仪平玻璃与被测材料表面之间形成空气劈尖,光垂直照射,看反射光的干涉条纹。

加热,被测材料膨胀,表面上升,条纹有什么变化?next19待测材料膨胀后,空气膜变薄,如图所示,虚线纹局部弯曲,变为:若条纹的最大变形线度为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为圆心的圆,所以条纹是以O 点条纹位置由圆条纹半径决定。

2/⎧λ25条纹向中间收缩,中心条纹被吞没。

10.5mm ,则水的旋转角速度为多少?解:①求旋转水的上表面所应满足的方程取水面最低点O 为坐标原点,y 轴竖直向上,r 沿半径方向。

水以角速度ω旋转时,水表面为一旋转对称曲面,取水表面上某一点P 处质量为dm 的水元。

next 水元共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作匀速圆周运动。

29:重力, 竖直向下两个力在竖直方向平衡:d·F n ·cos θ= g·dm 水平方向满足:d·F n ·sin θ=ω2r·dm ∴tan θ= ω2r/g drdyan t =θ∵C r g21y 22+=ω假设水面最低点处水膜厚度为h 0,即:r=0 时,y=h 0∴C=h 022h r g21y +ω=∴为一抛物线,所以水表面为旋转抛物面。

13.1.4 薄膜干涉-等厚干涉(劈尖 牛顿环)

13.1.4 薄膜干涉-等厚干涉(劈尖 牛顿环)

例13-3(P105) 把金属细丝夹在两块平玻璃 之间,形成空气劈尖,如图13-15所示。 金属丝和棱边间距离为D=28.880mm。用 波长=589.3nm的钠黄光垂直照射,测得 30条明条纹之间的总距离为4.295mm,求 金属丝的直径d。
第 十三章 波动光学
15
解 由图示的几何关系可得
d D tan
19
已知n1< n2< n3,用波长为 的单色光垂直照 明 射,观察反射光的干涉条纹,劈尖顶处是______ 纹,从劈尖顶开始向右数第7条暗条纹对应的膜 13 厚度d =___________. 反射光光程差 顶点处d=0
4n2
2n2d
明纹
n1
0
n2
暗纹条件: 2n2 d (2k 1)
2d 2D
km

2 2
(2k 1)

2 2
k 0,1,2,

(2k m 1)
141 .1

2D

共有142条暗纹
第 十三章 波动光学
8
物理学
第五版
13.1.4 薄膜干涉-等厚干涉(劈尖、牛顿环)
总结
(1)干涉条纹为光程差相同的点的轨迹, 即厚度相等的点的轨迹.
相邻两明条纹间距和劈尖角的关系为 l 因为 很小, tan sin 2sin 2l
589.3 10 d D 28.880 mm 4.295 2l 2 29

6
5.746 102 mm 5.746 105 m
d /2 简单解 tan sin 即 D l
d
d
l
'

等厚干涉

等厚干涉

【1】等厚干涉:定义:薄膜干涉的一种,光程差是薄膜厚度的函数,薄膜厚度相等点的光程差相同,干涉条纹是同一级。

干涉条纹形状与薄膜等厚线相同。

示意图:极大极小条件:光程差Δ=2n2d+δ 半波损失=2kλ2(极大)2k−1λ2(极小),k=1,2,3,⋯特征:1>对于劈尖薄膜干涉:2>牛顿环:干涉条纹形状与薄膜等厚线相同。

【2】牛顿环的历史是牛顿在1675年首先观察到的.将一块曲率半径较大的平凸透镜放在一块玻璃平板上,用单色光照射透镜与玻璃板,就可以观察到一些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圆环分布是中间疏、边缘密,圆心在接触点O.从反射光看到的牛顿环中心是暗的,从透射光看到的牛顿环中心是明的.若用白光入射.将观察到彩色圆环.牛顿环是典型的等厚薄膜干涉.牛顿环实验是这样的:取来两块玻璃体,一块是14英尺望远镜用的平凸镜,另一块是50英尺左右望远镜用的大型双凸透镜。

在双凸透镜上放上平凸镜,使其平面向下,当把玻璃体互相压紧时,就会在围绕着接触点的周围出现各种颜色,形成色环。

于是这些颜色又在圆环中心相继消失。

在压紧玻璃体时,在别的颜色中心最后现出的颜色,初次出现时看起来像是一个从周边到中心几乎均匀的色环,再压紧玻璃体时,这色环会逐渐变宽,直到新的颜色在其中心现出。

如此继续下去,第三、第四、第五种以及跟着的别种颜色不断在中心现出,并成为包在最内层颜色外面的一组色环,最后一种颜色是黑点。

反之,如果抬起上面的玻璃体,使其离开下面的透镜,色环的直径就会偏小,其周边宽度则增大,直到其颜色陆续到达中心,后来它们的宽度变得相当大,就比以前更容易认出和训别它们的颜色了。

牛顿测量了六个环的半径(在其最亮的部分测量),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亮环半径的平方值是一个由奇数所构成的算术级数,即1、3、5、7、9、11,而暗环半径的平方值是由偶数构成的算术级数,即2、4、6、8、10、12。

例凸透镜与平板玻璃在接触点附近的横断面,水平轴画出了用整数平方根标的距离:√1=1√2=1.41,√3=1.73,√4=2,√5=2.24等等。

3.6 薄膜干涉(一)---等厚干涉

3.6 薄膜干涉(一)---等厚干涉

明纹 暗纹

2
, k 0 ,1,
第 3 章 光的干涉
4
大学物 理学
3.6 薄膜干涉(一) -等厚干涉
2 ne

2
明纹:
( e ) k , k = 1,2,3, …
( e ) ( 2 k 1)
2 , k = 0,1,2, …
暗纹:
3
L
明纹
暗纹
等厚条纹: 同一厚度e对应同一级条纹
第 3 章 光的干涉
3
大学物 理学
3.6 薄膜干涉(一) -等厚干涉
所以考虑半波损失后,光程差为: 半波损失
2 ne
(2)明暗条纹条件

入射光(单色平
反射光2 n
2
行光垂直入射) 反射光1

e n n (设n > n )
·
A

k , k 1, 2 ,
( 2 k 1)
L
n1
D L
n 2
b
b
劈尖干涉
第 3 章 光的干涉
11
大学物 理学
3.6 薄膜干涉(一) -等厚干涉
(3)条纹间距
b
n1 n
b

2n
n

n / 2
L
D
n1
D
n
2b
L

2 nb
L
b
劈尖干涉
第 3 章 光的干涉
12
大学物 理学
3.6 薄膜干涉(一) -等厚干涉
例 1(补充例 1) 波长为680 nm的平行光照射到 L=12 cm长的两块玻璃片上,两玻璃片的一边相互接 触 ,另一边被厚度D=0.048 mm的纸片隔开. 试问在 这12 cm长度内会呈现多少条暗条纹 ?

17_05_薄膜干涉-等厚条纹

17_05_薄膜干涉-等厚条纹
金属丝的直径: D
亮条纹的间距: a


2a
L 0.05945 mm
例题 02 如图 XCH004_157, 空气中一玻璃劈尖, 一端的厚度为零, 另一端的厚度为 d 0.005 cm , 折射率 n2 1.5 。现用波长为 514.5 nm 的单色平行光,从入射角 i 30 角的方向射到劈尖的上
—— 来自上表面的反射光 1’和下表面的反射光 2’通过透镜在 S 相遇,进行干涉。两束光的延长线 相交于 S 点,也可以认为两束反射光在 S 点进行干涉,入射角度越小, S 点越接近薄膜上表面。 因此在入射角度较小时,两束反射光在薄膜上表面发生干涉。 —— CD 是同一波面上两点, 根据光的等光程性, 两束反射光在 S’相遇, 或者它们的延长线在 S 相 遇时的光程差: 2 1 n2 ( AB BC ) n1 AD —— 上下两个表面反射光在相遇点的光程差: 2n2 h cos i2 —— 垂直入射情况时: i2 0 , 2n2 h

2

2
—— 如图 XCH004_062 所示
—— 劈尖干涉的实验原理装置如图 XCH009_155 所示 结果讨论 a) 条纹定域:两束反射光在上表面相遇,干涉条纹位于上表面,如图 XCH004_156 所示。
k , b) 2n2 h 2 (2k 1) , 2
第 k+m 级暗环的光程差: 2hk m 两式相减: (

2
rk2 m (
1 1 )( rk2 m rk2 ) m R1 R2
( rk2 m rk2 ) R1 —— 凹透镜的曲率半径 R2 2 ( rk m rk2 ) m R1

3-3 薄膜干涉(一)——等厚条纹解析

3-3 薄膜干涉(一)——等厚条纹解析

§3 薄膜干涉一——等厚条纹
第三章 干涉
三 应用(一)——劈形薄膜的等厚条纹
相邻等厚条纹对应的厚度差
h

2n
1)等厚条纹的形状、走向和间隔
h x 2 n x
x 2n
h
劈形空气薄膜 n 1
§3 薄膜干涉一——等厚条纹
2)楔形薄膜的应用 ①测量楔角和细丝的直径
§3 薄膜干涉一——等厚条纹
3)增透膜厚度的计算
第三章 干涉
利用薄膜干涉可以提高光学器件的透光率
例 为了增加透射率 , 求氟化镁膜的最小厚度.已知 空气 n1 1.00 氟化镁 n2 1.38 550nm
23 解 取
Δr 2dn2 (2k 1)

n1 n2
玻璃
d n3 n2
kR ②若非空气牛顿环,空隙是折射率是 n r n 的介质,则公式变为(以暗环为例)
③中心条纹的级次低,边缘条纹级次高; (rk 1 ④中心条纹稀疏,边缘条纹 (r k 密集; ⑤空气层厚度变化, rk 干涉条纹间隔不变。
rk )
R 1 1 ) 2 k k
R 1 与 hk 无关 2 k
§3 薄膜干涉一——等厚条纹 一 薄膜干涉概述
相干光的产生
第三章 干涉
波阵面分割法
杨氏双缝
菲涅尔双镜 劳埃德镜
振幅分割法 波振面分割法
获 相 干 光
振幅分割法
光源 *
薄膜干涉 s2 劈尖干涉 牛顿环干涉
s1
§3 薄膜干涉一——等厚条纹
(1)分振幅干涉 透明介质分界面多次反射光 或多次透射光之间的干涉 (2)干涉的空间区域 薄膜上下表面的广阔交叠区 域里都能发生干涉

《薄膜干涉等厚条纹》课件

《薄膜干涉等厚条纹》课件

步骤3
调整薄膜样品的角度,观察干涉条 纹的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步骤4
更换不同厚度或不同材料的薄膜样 品,重复步骤2和步骤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01
结果1
观察到不同厚度、不同材料的 薄膜样品在激光照射下产生的
干涉条纹。
02
结果2
记录了不同条件下干涉条纹的 形态、分布和颜色信息。
03
结果3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了干涉条 纹与薄膜厚度、折射率之间的
分布。
03
干涉模式
根据薄膜的特性和入射光的波 长等因素,干涉模式可分为等
厚干涉和等倾干涉等类型。
等厚条纹的特性
03
条纹形状
条纹间距
条纹颜色
等厚条纹的形状取决于薄膜的厚度和折射 率,通常呈平行线状或圆形。
条纹间距与薄膜厚度成正比,厚度越大, 间距越小。
根据光的干涉原理,不同波长的光形成不 同颜色的等厚条纹。
等厚条纹的应用
01
02
03
光学仪器制造
等厚条纹用于检测光学元 件的表面质量和光学性能 ,如透镜、棱镜等。
薄膜制备
通过控制等厚条纹的形状 和分布,制备具有特定性 能的薄膜材料。
物理教学
等厚条纹是光学教学中的 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理 解光的干涉原理和薄膜干 涉现象。
04
实验演示与结果分析
实验设备与材料
01
重要性
02
应用领域
薄膜干涉等厚条纹是光学干涉技术中的重要现象,对于光学仪器、光 学检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光学仪器设计、光学检测、光学元件制造、物理教学等。
02
薄膜干涉原理
光的波动性
01
02
光的波动性是指光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振动和传播的特性。光波是 一种横波,具有振幅、频率和波长等特征。

物理薄膜的等厚干涉资料 .ppt

物理薄膜的等厚干涉资料 .ppt


e ek 1 ek 2n

l
ek
ek 1
e
·相邻条纹间距
l n i s n2in s 2 n
e

9
·把劈尖上表面向上缓慢平移,有何现象? 因为劈尖角不变,条纹间距不变。 劈尖上表面向上缓慢平移时等光程差处向劈棱 处移动,条纹向劈棱处移动。 劈尖上总条纹数不变。 ·把劈尖角逐渐增大 因为劈尖角变大,条纹间距变小。 因为劈尖角增大时等光程差处向劈棱处移动, 条纹向劈棱处挤。 劈尖上总条纹数变多。
2
(2)当薄膜厚度一定时
每一干涉条纹与一入射角对应,称这类干涉为等倾干涉。
4
产生等倾干涉,光源必须是扩展光源。且在透 镜焦平面上观察干涉条纹。
p
i
n2
考虑同一入射面内所 有相同入射角的光线 反射后会聚于同一点
n2
同一入射角的入射光线 形成一圆锥
5
2、等厚干涉应用举例 (1)增透膜 增透膜是使膜上下两表面的反射光干涉满足减 弱条件。如 MgF2 薄膜。 平行光垂直入射时,相干光的光程差为 2en2 增透条件: 2en 2 (2k 1)
10
播放动画
11
播放动画
12
例1、测量钢球直径 用波长为589.3nm的 钠黄光垂直照射长 L=20mm 的空气劈 尖,测得条纹间距为 1.18×10-4 m。求: 钢球直径d。 d 解:
L 2l

d

L
L 589.3 109 20 103 5 d 5 10 m 4 2l 2 1.18 10
1 e 6e e 2
2 2 1.46 13 456.1106
1.19103 (mm)

薄膜等厚干涉

薄膜等厚干涉

当平行单色光垂直玻璃表面入射 时,在空气劈尖上下表面引起的 反射光将形成相干光,
明暗
纹纹 中中
l
心心
?
?
?
2d
?
?
2
?
?? k?
???(2k
?
加强
1) ?
2
减弱
k ? 1,2.... k ? 0,1,2....
?
2
dk dk+1
同一明条纹或同一暗条纹都对应相同厚度的空气层
讨论
1、干涉特点:在与棱平行的地方空气层厚度处处相等,所以干
2、对于厚度均匀的平面薄膜来说,光程差是随着光线的倾角(入射 角)而变化,这样不同的干涉明条纹和暗条纹相应的具有不同的倾 角,而同一干涉条纹上的各点都具有同样倾角,这种干涉条纹叫等 倾干涉。
3、对透射光来说,也有干涉现象,无半波损失
? ? 2d n22 ? n12 sin 2 i
当反射光相互加强时,透射光将相互减弱,反之亦然,它们互补
? ? n2 ( AB? BC) ? n1DC

反射光2 反射光1
2
1
n1
i
D
n2
AC
?
d
n1
B
由前面所学知,当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在分界面反
射时有半波损失。即
?
?
n2 ( AB?
BC) ?
n1DC
?
?
2
A、C两点的距离很近,薄膜厚度可近似看着相等,为d

反射光2 反射光1
AB ? BC ? d cos?
胀仪就是根据这种原理形成的,用它可以测量很小的固体样品的
热膨胀系数。
薄膜上表面 面上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级物理实验【1】、薄膜干涉中等厚干涉的特点和性质1、薄膜干涉分振幅法--点光源Q 发出的一束光投射到两种透明媒质的分界面上时,它携带的能量一部分反射回来,一部分透射过去,∝,这种分割方式称为分振幅法。

最基本的分振幅干涉装置是一块由透明媒质做成的薄膜。

Q 是点光源。

由Q 点发出的光射在薄膜的上表面时,它被分割为反射和折射两束光,折射光在薄膜的下表面反射后,又经上表面折射,最后回到原来的媒质,在这里与上表面的反射光束交迭,在两光束交迭的区域里每个点上都有一对相干光线在此相交,如相交于A,B,C,D 各点,A 点在薄膜表面,B 点在薄膜上面空间里,C 点是两平行光线在无穷远处相交,D 点是光线延长线在薄膜下面空间里。

只要Q 点发出光束足够宽,相干光束的交迭区可以从薄膜表面附近一直延伸到无穷远。

此时,在广阔的区域里到处都有干涉条纹。

观察薄膜产生的干涉条纹,可以用屏幕直接接收,更多的是利用光具组使干涉条纹成像(或用眼睛直接观察)。

由物像等光程性可知:两束光在A,B,C,D 各点的光程差与在A ´,B ´,C ´,D ´点的光程差是相等的,即参加干涉的两光束经光具组重新相遇时光程差是不变的,因此,我们在像平面上得到与物平面内相似的干涉图样,利用此方法,我们不仅可以观察薄膜前的“实”干涉条纹,还可以观察薄膜后的“虚”干涉条纹。

普遍地讨论薄膜装置整个交迭区内任意平面上的干涉图样是很复杂的问题,但实际中意义最大的是:① 厚度不均匀薄膜表面的等厚条纹 ② 厚度均匀薄膜在无穷远产生的等倾条纹2、等厚干涉一列光波照射到透明薄膜上,从膜的前、后表面分别反射形成两列相干光波,叠加后产生干涉.其中,对楔形薄膜来说,凡是薄膜厚度相等的一些相邻位置,光的干涉效果相同而形成一条同种情况(譬如光振动加强)的干涉条纹(亮纹).随着薄膜厚度的逐渐变化,干涉效果出现周期性变化,一般在薄膜上形成明暗交替相间的干涉条纹图样.称为等厚薄膜干涉.由Q 点发出的光经薄膜的上表面反射一束光,再经下表面反射一束光,这两束光满足相干条件,它们在P 点相干迭加,形成干涉条纹。

这是双光束干涉问题,要研究干涉条纹的特征,我们必须先计算这两束光在P 点的光程差,如图:I 2nE IS W图2-4 薄膜表面干涉场中光程差的计算又因为A 和P 两点很近,夹角Δθ很小,作为一级近似,可作垂直于,则有(折射定律)所以其中i 是光在薄膜内的折射角,n 为薄膜的折射率,h 为P 点薄膜的厚度 由极值方程知:当或 k=0,±1,±2,…… 时当 k=0,±1,±2,…… 时我们先不考虑半波损,因有无半波损不改变干涉条纹形状、间距、反衬度等特征。

薄膜表面干涉条纹的形状与照明和观察方式有很大关系。

我们只考虑正入射情形,即入射光与反射光处处与薄膜表面垂直,这时,。

等厚线——薄膜上厚度相等各点的轨迹称为它的等厚线。

因为薄膜折射率n 均匀,△L 只与h 有关,光强也取决于h ,我们说干涉条纹形状为I=const 的P 点轨迹,又因为I=f(h)所以I=const 的P 点轨迹,也是δ=const, δ=k △L 或 △L=const 或 h==const 的P 点轨迹,即沿等厚线()()()QP QABP p L -=∆AC QP QC QA =()()()CP ABP p L -=∆()iAP n i AP n CP sin sin 11==()ii h n sin tan 2=i inh cos sin 22=htgi AP 2=()i hnABP cos 2≈()inh i i nh p L cos 2cos sin 122=⎥⎦⎤⎢⎣⎡-≈∆()λk p L =∆i n k h cos 2λ=M I I =()i nh i i nh p L cos 2cos sin 122=⎥⎦⎤⎢⎣⎡-≈∆m I I =0=i nh L 2=∆n L2∆的强度相等,薄膜表面上的这种沿等厚线分布的干涉条纹称为等厚干涉条纹 当 △L=k λ k=0, ±1,±2……时,当 △L=(k+)λ k=0, ±1,±2……时所以相邻两个亮纹(或暗纹)上的光程差相差一个波长,对应的厚度相差,为真空中波长可见等厚干涉条纹可以将薄膜厚度分布情况直观的表现出来,它是研究薄膜性质的一种重要手段。

也是检验精密机械或光学零件的重要方法。

【2】测波长的5-10种方法1、分光计测量法 利用白纸上频谱图的特性,频谱宽度是与光的频率的自然对数成正比,而光的三原色频带宽相同,然后由频谱宽度,计算得光的频率为400-770Mhz ,由c=fλ可知光的波长2、牛顿环测量法牛顿环等厚干涉形成的第m 级暗环半径为r=(m Rλ)^(1/2)已知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R ,再测得第m 级暗环的半径,即可求出波长。

3、衍射光栅测量法利用公式dsinX=k*波长,实验主要测的是衍射角X ,然后已知d 、k ,就计算出了波长。

光栅测量还包括投射、折射等。

4、平行光管测波长已知透镜直径为D ,最小分辨角为a ,则有a=1.22*波长/D依据公式求出波长。

5、迈克尔逊干涉仪测波长根据条纹的吞吐现象求出波长。

6、双棱镜干涉测量光波波长利用干涉条纹与狭缝及像板与狭缝之间的关系测量波长。

7、密集光波分复用系统的波长测量。

8、激光功率计(指针式)光功率表。

9、单缝夫琅禾费衍射实验测量波长。

10、法布里-珀罗干涉仪测光波波长等等。

k I I =21m I I =n h 20λ=∆0λ【3】牛顿环的历史牛顿在1675年首先观察到的.将一块曲率半径较大的平凸透镜放在一块玻璃平板上,用单色光照射透镜与玻璃板,就可以观察到一些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圆环分布是中间疏、边缘密,圆心在接触点O.从反射光看到的牛顿环中心是暗的,从透射光看到的牛顿环中心是明的.若用白光入射.将观察到彩色圆环.牛顿环是典型的等厚薄膜干涉.平凸透镜的凸球面和玻璃平板之间形成一个厚度均匀变化的圆尖劈形空气簿膜,当平行光垂直射向平凸透镜时,从尖劈形空气膜上、下表面反射的两束光相互叠加而产生干涉.同一半径的圆环处空气膜厚度相同,上、下表面反射光程差相同,因此使干涉图样呈圆环状.这种由同一厚度薄膜产生同一干涉条纹的干涉称作等厚干涉.牛顿在光学中的一项重要发现就是"牛顿环"。

这是他在进一步考察胡克研究的肥皂泡薄膜的色彩问题时提出来的。

具体的, 牛顿环实验是这样的:取来两块玻璃体,一块是14英尺望远镜用的平凸镜,另一块是50英尺左右望远镜用的大型双凸透镜。

在双凸透镜上放上平凸镜,使其平面向下,当把玻璃体互相压紧时,就会在围绕着接触点的周围出现各种颜色,形成色环。

于是这些颜色又在圆环中心相继消失。

在压紧玻璃体时,在别的颜色中心最后现出的颜色,初次出现时看起来像是一个从周边到中心几乎均匀的色环,再压紧玻璃体时,这色环会逐渐变宽,直到新的颜色在其中心现出。

如此继续下去,第三、第四、第五种以及跟着的别种颜色不断在中心现出,并成为包在最内层颜色外面的一组色环,最后一种颜色是黑点。

反之,如果抬起上面的玻璃体,使其离开下面的透镜,色环的直径就会偏小,其周边宽度则增大,直到其颜色陆续到达中心,后来它们的宽度变得相当大,就比以前更容易认出和训别它们的颜色了。

牛顿测量了六个环的半径(在其最亮的部分测量),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亮环半径的平方值是一个由奇数所构成的算术级数,即1、3、5、7、9、11,而暗环半径的平方值是由偶数构成的算术级数,即2、4、6、8、10、12。

例凸透镜与平板玻璃在接触点附近的横断面,水平轴画出了用整数平方根标的距离:√1=1√2=1.41,√3=1.73,√4=2,√5=2.24等等。

在这些距离处,牛顿观察到交替出现的光的极大值和极小值。

从图中看到,两玻璃之间的垂直距离是按简单的算术级数,1、2、3、4、5、6……增大的。

这样,知道了凸透镜的半径后,就很容易算出暗环和亮环处的空气层厚度,牛顿当时测量的情况是这样的:用垂直入射的光线得到的第一个暗环的最暗部分的空气层厚度为1/189000英寸,将这个厚度的一半乘以级数1、3、5、7、9、11,就可以给出所有亮环的最亮部分的空气层厚度,即为1/178000,3/178000,5/178000,7/178000……它们的算术平均值2/178000,4/178000,6/178000……等则是暗环最暗部分的空气层厚度。

牛顿还用水代替空气,从而观察到色环的半径将减小。

他不仅观察了白光的干涉条纹,而且还观察了单色光所呈现的明间相间的干涉条纹。

牛顿环装置常用来检验光学元件表面的准确度.如果改变凸透镜和平板玻璃间的压力,能使其间空气薄膜的厚度发生微小变化,条纹就会移动.用此原理可以精密地测定压力或长度的微小变化.按理说,牛顿环乃是光的波动性的最好证明之一,可牛顿却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他所信奉的微粒说出发来解释牛顿环的形成。

他认为光是一束通过窨高速运动的粒子流,因此为了解释牛顿环的出现,他提出了一个“一阵容易反射,一阵容易透射”的复杂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他认为;“每条光线在通过任何折射面时都要进入某种短暂的状态,这种状态在光线得进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又复原,并在每次复原时倾向于使光线容易透过下一个折射面,在两次复原之间,则容易被下一个折射面的反射。

”他还把每次返回和下一次返回之间所经过的距离称为“阵发的间隔”。

实际上,牛顿在这里所说的“阵发的间隔”就是波动中所说的“波长”。

为什么会这样呢?牛顿却含糊地说:“至于这是什么作用或倾向,它就是光线的圆圈运动或振动,还是介质或别的什么东西的圆圈运动或振动,我这里就不去探讨了。

”因此,牛顿虽然发现了牛顿环,并做了精确的定量测定,可以说已经走到了光的波动说的边缘,但由于过分偏爱他的微粒说,始终无法正确解释这个现象。

直到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才用光的波动说完满地解释了牛顿环实验。

【4】小样本学生分布(t分布)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是数理统计中的一种重要的理论分布,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μ和σ,决定了正态分布的位置和形态。

为了应用方便,常将一般的正态变量X通过u变换[]转化成标准正态变量u,以使原来各种形态的正态分布都转换为μ=0,σ=1的标准正态分布(standard normal distribution),亦称u分布。

根据中心极限定理,通过上述的抽样模拟试验表明,在正态分布总体中以固定n(本次试验n=10)抽取若干个样本时,样本均数的分布仍服从正态分布,即N(μ,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