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课-30课

合集下载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学设计文本说明:《月迹》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24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所处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本文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散文,以孩童的心态和目光描绘了中秋之月迹,含蓄地告诉我们: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你努力去追寻,就能得到它。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2.感情朗读有趣的语段,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流程:一、对话准备,初识“月迹”1. 板书课题月迹是什么意思?2. 简介作者贾平凹,当代著名作家。

二、读为基础,寻找“月迹”1.请默读一遍课文,圈画出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竹窗帘儿里、穿衣镜上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锨刃儿上河水里、眼睛里纵观全文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呢?作者又是怎么描写月迹的呢?板书:中堂月——院中月——河边月三、生本对话,探究“月迹”1.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一读: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二找:画出你认为有趣的句子;三交流:和同学说说读后的感受。

2.交流动态描写。

(课件出示)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做批注。

有感情朗读。

板书:动态3.回顾朗读《鸟的天堂》中动态和静态描写的语段。

4.交流静态描写(课件出示)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板书:静态5.拓展阅读(1)赏读老舍《草原》节选。

(2)赏读巴金《海上日出》节选。

6.读写结合(课件出示)例:妙极了,我在水盆儿里找到了。

它圆圆的、玉玉的,风一吹,颤颤悠悠的,真美啊!仿照例句,任选一处,动静结合,用一两句话写写你看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
(1)作者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地方的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穿衣镜上(第2自然段)→院子里(第3自然段)→小河里(第21自然段)→眼睛里(第23自然段)。
镜中月: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惊喜→紧张→失望
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月色面面相觑→羡慕→嫉妒→高兴
(1)作者写月迹,为什么要写镜子、院子、小河,而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化虚为实。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作者很巧妙地避过了这一点。镜中月、院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现出了实实在在的痕迹,也写出了孩子们起伏变化的心情。
水中月:银光、多兴奋
眼中月:小小的、多满足
(2)作者一会儿写这里,一会儿写那里,又是屋内又是屋外,还写到了小河边,文章是不是显得很乱呢?为什么?
明确:不乱。本文记叙的是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地点的变换比较频繁,作者巧妙地用奶奶的话作引领,使地点的转移显得很自然,不仅不显得杂乱,反而充满情趣。
3.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2.自读课文,注意读出停顿和人物语气,圈画出生字新词。
3.教师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悄(qiǎo)没声儿累(léi)累(léi)袅(niǎo)袅(niǎo)嫦(chánɡ)娥(é)嫉(jí)妒(dù)瓷(cí)
(2)理解重点词语。
[累累]接连成串的样子。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袅袅]指烟雾缭绕升腾,也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月迹》教案及板书设计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月迹》教案及板书设计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月迹》教案及板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的重点在“寻月”中,作者用儿童视角介绍了中秋时分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等,表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月迹》教案及板书设计课题月迹课型略读课文授课时间 1课时教学目标 1. 会认“袅、嫦”等7个生字,掌握“累”这个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3.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4.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给文章划分段落。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激趣导入同学们,看到题目,我想起一首诗:(出示课件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

这首诗是孩子们眼中的月,“白玉盘”、“瑶台镜”多么美好的比喻呀。

从中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这篇文章也写了孩子眼中的月。

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

板书:月迹【设计意图:用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新课教学()分钟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3)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解决这些生字词。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生汇报学习成果课文共分三部分:板书:(出示课件4)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

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三、细读,寻月之迹1.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读文章,(出示课件5)思考: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生总结,归纳:中秋月夜,孩子们在庭院中、小河里寻找月迹。

2.默读课文,总结: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生总结,归纳(出示课件6)板书: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四、品读,赏月之美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我们先看到镜中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迹》这篇课文主要描绘了一家人在中秋节月夜下的种种趣事,通过描绘月光的变化以及人们的活动,展示了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热爱。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理解、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生活中的事物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部分学生对文中一些描绘细腻的情感表达可能还难以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家乡和亲人的情感可能存在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这一点,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表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细腻的情感表达,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2.PPT课件3.生字词卡片4.相关中秋节资料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中秋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等。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中秋节的意义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跟随课文朗读。

朗读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课文讲述了一家人在中秋节做了什么?”、“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生活有什么情感?”3. 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合作学习,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解释其意思。

然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4. 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24.月迹》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月夜下的故事,展示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厚感情。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悠远,充满了诗意。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的分析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式,学生可能还不太理解,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可能各有不同,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来理解人物和情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厚感情,培养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月夜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情感教学,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厚感情,培养自己的情感。

通过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丰富课堂教学。

3.作业布置: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夜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提问:“你们对家乡的月夜有什么印象?”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呈现(10分钟)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

朗读结束后,老师提问:“课文讲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月夜下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并简单解释课文大意。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24*月迹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认识6 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悄”“累”的读音,理解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2.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小朋友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节日就要到了,你知道是什么节吗?你知道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学生自由谈)你能背出几首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吗?(也可以教师先背诵《小小的船》,以“抛砖引玉”。

)2.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

(板书课题:月迹)3.齐读课题,理解“月迹”的“迹”是什么意思?(踪迹、足迹。

)谁在寻月迹?他们在哪儿找到了月迹?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4.学生介绍作者贾平凹,教师适时补充。

【贾平凹,1952 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个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用“凹”替代“娃”。

他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著有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课件出示要求。

(1)认真读,掌握生字的读音。

(2)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3)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

学生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老师加以梳理。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4《月迹》优质课教案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4《月迹》优质课教案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4《月迹》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迹》这篇课文主要描绘了孩子们在一个月夜下寻找月亮的过程,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孩子们对月亮的向往和喜爱。

课文以儿童的视角出发,充满了童真童趣,让人感受到了月光的美丽和神秘。

这篇课文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读。

但部分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魅力。

此外,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较为陌生,需要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和掌握描绘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描绘自然景观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孩子们对月亮的喜爱,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描绘自然景观的方法。

3.感悟课文中的情感,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素材。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素材。

3.生字词卡片。

4.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夜美景,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向往。

然后提问:“你们对月亮有什么样的印象?月亮在你们的眼中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自由发言,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适时给予点评,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4.巩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内容,分析孩子们在寻找月亮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教师点评并总结。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月迹》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月迹》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2.默读课文,把认为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并有感情地读出月亮的顽皮可爱与恬静柔美。

(重点)3.能仿照文中有趣的表达特点,把自己欣赏到的有趣情景写出来。

(难点)教学过程一、由诗导入,理解课题1.学生读写月亮古诗,导入新课《24月迹》。

(1)同学们,一起来读写月亮的古诗句,学生齐读古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这是王维眼中的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这是李白眼中的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这是杜甫眼中的月(2)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孩提时代的月,学生齐读课题。

2.了解题意。

“月迹”是什么意思呢?预设:月亮行走的痕迹。

顺势而导: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我们来寻找月亮行走的痕迹。

二、默读课文,厘清课文思路1.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画批注,找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读完后,小组合作交流。

2.学生汇报: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归纳(并相机板书):中堂赏月院中寻月河边探月3.大家找到了月亮行走的痕迹,引导齐读《月迹》。

过渡: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和课外阅读的桥梁,本节课,我们用学习精读课文的方法来自主学习这篇略读课文,怎样学习效果更好呢,我们来看导读提示。

三、读导读提示,明确任务1.出示导读提示,学生读导读提示。

点拨:导读中提示我们做什么呢?2.明确任务: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本节课要完成三个学习任务。

a.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b. 把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c.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

过渡:我们已经找到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学习任务,把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四、自主阅读,交流有趣语句(一)默读圈画,找有趣语句默读课文,划出有趣的地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并做批注,写写有趣的理由,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精品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精品教案

24《月迹》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袅、嫦”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重点:1.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在夜晚你观察过月亮吗?说说你们知道的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句。

预设: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对月亮的喜爱,是中国人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是与月亮有关的。

(贾平凹《月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3.交流一下你搜集到的关于作者的资料!预设: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生,陕西省丹凤人。

当代著名作家,被誉为“鬼才”。

代表作有《秦腔》《高兴》《心迹》《爱的踪迹》《浮躁》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二、初读感知(一)认读生字。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1)认识生字新词:悄累袅嫦娥嫉妒瓷(2)比一比:看谁为生字组词最多。

(3)注意读准“悄、累”这两个多音字。

2.近义词辨析。

嫉妒--忌妒(1)读音不同:嫉妒(jí dù)忌妒(jì dù)(2)词意相同:因别人比自己好而忌恨。

3.联系生活法:袅(袅袅炊烟)4.让我们一起来做个钓月亮的游戏吧!(二)了解大意。

1.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预设:时间:中秋。

地点:中堂、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弟弟、妹妹。

事件:盼月、寻月、议月。

2.小组讨论:孩子们在哪些地方寻到了月亮?预设:镜中、院中、杯中、河里、眼中。

三、鉴赏课文(一)镜中看月。

1.说说你对课文第一句话的理解。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预设:“新鲜、不满足”表现了孩童好奇、求知欲强的特点。

五年级上册 语文 第二十四课 月迹 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 语文 第二十四课 月迹 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月迹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月迹》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充满童趣的散文。

文章以儿童化的语言,描述了孩子们追寻月迹的过程,展现了美丽的月色,也体现了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文中描绘了不同场景下的月迹,如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河中月等,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和童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2. 认识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悄没声儿”“满盈”等。

3.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文中孩子们追寻月迹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月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 体会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好奇与向往,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描写月亮的语句的优美,感受月色之美。

2. 理解孩子们在追寻月迹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月迹所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理解文中一些富有哲理和象征意义的语句。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包含与月亮相关的图片、文中描写月迹的动画视频等。

五、教学媒体选择以多媒体课件为主,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辅助教学。

六、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

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展示一轮明月的图片(课件),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教师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引入:“同学们,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就会挂在天空。

那月亮在不同的人眼中有着不同的模样,在诗人的笔下,它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思乡之情的寄托;在画家的画中,它是清冷而又神秘的存在。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篇散文,去看看在孩子们眼中,月亮有着怎样独特的踪迹呢?”2. 板书课题:月迹。

第24课《月迹》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24课《月迹》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24课《月迹》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4课《月迹》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对月亮的描绘,理解文中“月迹”的含义。
2.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皎洁”、“静谧”等,掌握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3.段落分析:分析课文中各段落的作用,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如第一段描绘了月亮的升起,第二段描述了月亮下的景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段落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主题思想的把握:把握课文表达的对月亮的美好向往和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通过讨论和思考,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月亮的赞美之情,并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
2.教学难点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学生需要识别并理解课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觉得可以尝试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更多描绘月亮的素材,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观察力,也能使他们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当然今天的课堂也有许多亮点。比如,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展示环节也能看到他们用心准备的作品。这些亮点都让我对他们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与运用: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包括课文中“皎洁”、“静谧”等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对于描绘月亮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皎洁”一词用来形容月亮明亮清澈,通过例句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并学会在描述事物时恰当运用。
-段落结构与作用:分析课文中各段落的作用,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和逻辑结构。
4.主题思想:探讨课文表达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精品教案+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精品教案+说课稿

24 月迹(略读课文)【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悄、累”等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等,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3.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景物的静态与动态描写,再有感情地读给同学们听。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重点)4.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5.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向往和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怀,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3.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本课“悄、累”等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等,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小学课件)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展示图片: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也可以说说自己见到的月亮或月下景色,还可以说说自己了解的与月亮有关的传说。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讲述:嫦娥奔月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直晒得大地冒烟,老百姓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

有一个力大无比的英雄名叫后羿,他决心为老百姓解除这个苦难.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

他对天上最后一个太阳说:“从今以后,你每天必须按时升起,按时落下,为民造福!”后羿为老百姓除了害,大伙儿都很敬重他。

很多人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武艺。

有个叫逢蒙的人,为人奸诈贪婪,也随着众人拜在后羿的门下。

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

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

一天,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送给后羿一丸仙药。

据说,人吃了这种药,不但能长生不老,还可以升天成仙哩。

最新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教学设计

最新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教学设计

24.《月迹》教学设计【授课时间】202年月日【授课内容】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授课教师】【教材分析】《月迹》是贾平凹散文的代表作,最初发表在《散文》1980年第11期,后编入散文集《月迹》。

这篇散文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

中秋之夜,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寻找月亮的踪迹,充满童趣。

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呢?在穿衣镜上,在院子里,在河里,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

月亮不断变化,充满动态美。

《月迹》的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

文章以孩童的心态、孩童的目光来展示、描绘中秋之月迹,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热情追求的思想感情,浓缩到对月迹的追逐之中,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正如孙犁评价的那样,“在他的笔下,客观与主观,都是非常自然的,非常平易近人的,而其声响却是动听的,不同凡响的”。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因为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学生能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即可,《月迹》是本单元最后的一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情趣。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文及优美的语句,对理解课文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已学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能够较有条理地观察并描写景物。

本篇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在此基础上,了解文章内容。

此外,本文儿童化的语言,充满童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并品味积累。

【教学目标】1.认识“袅、嫦”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课-30课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课-30课

24、梅兰芳教学目的:1、认读10个生字,学会本课17个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课文,说说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4、能过学习、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5、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结全课文内容理解“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这句话。

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4、朗读课文。

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板书课题:梅兰芳。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吗?2、出示自探提示(1)、梅艳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本文讲述了梅艳芳的什么事迹?(3)你从梅兰芳身上的精神体会到什么?二、解疑合探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要求学生掌握新词。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个结构段。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4):1937年,由海沦陷,梅兰芳拒绝日本人的邀请。

第二段(5、6):写梅兰芳来到香港,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第三段(7~12):写香港沦陷了,梅兰芳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蓄须宣告不再登台演出。

第四段(8~13):写回到上海后,梅兰芳不惜自伤身体拒绝邀请。

第五段(14):写梅兰芳在生活日渐窘迫的情况下仍然拒绝演出,等待着抗战的胜利。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读。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古人谈读书》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古人谈读书》教案设计

部编2019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古人谈读书》教案设计(word表格版)9H*教学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出示课件4)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好学是知也识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3.大声朗读课文.4 .指名读.5.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三、口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5)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n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慈思.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旬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生总结,汇报板书:(一)1・谦虚2•求实3•勤奋3.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生总结,汇报板书:=到:心到眼到口到课堂小姑及拓碗四、拓展。

(出示课件6〉学习了这两部分,你有什么收获?生畅所欲言,师进行指导五、作业1.背诵这两部分.2.掌握重点词语,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课堂作业新设计一、读拼音,写词语.我们每个人都应当bit chi xid wdn (),每个教育者都要hui r6n bii judn ().不用心s6ng dll ()对我们來说ql ba shl ()浪费时间?二、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余尝谓()3.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三、对号入座.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既有学习方法,又育学习态度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参考答案:一.不耻下问诲人不倦诵读岂不是二、1•智惡2•说3•随意三■ 1•②2•②3•①课堂小结及拓板书内容板书:有志有识有恒2.再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 ?生总结,汇报板书:有志一不甘为下流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有恒I心.不放弃,能成功3.作者是怎样证明n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出示课件ID师加以引导,生汇报板书: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出示课件12)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 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4《月迹》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4《月迹》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4《月迹》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迹》是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对月亮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变化,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上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也逐步增强。

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词语和表达方式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表达方式,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2.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课文插图:用于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相关资料:关于月亮的诗歌、故事等,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象。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文插图和课件,呈现课文中所描绘的月亮变化,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此期间,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和评价。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30课时:《23鸟的天堂》(含第24课生字) 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30课时:《23鸟的天堂》(含第24课生字) 教学设计

23鸟的天堂一、教学目标1.认识“桨、桩”等3个生字,会写“桨、榕”等10个字,会写“陆续、白茫茫”等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3.能说出“鸟的天堂”在傍晚、早晨不同的景色特点,初步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滨海新区大港实验小学的蒋子悦老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3课《鸟的天堂》。

这篇课文的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主要作品有《家》《春》《秋》等。

(二)学习生字1.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相信你一定能准确地读好这些词语,跟着老师一起读:“船桨、榕树、纠正、照耀、木桩、涨潮、水塔、树梢、画眉、抛下、应接不暇”。

2.现在我们重点来学写这两个生字,力争将它们写得既正确又美观。

耀:这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右边上半部分是“羽”字的变形,“横折钩”变为“横折”。

暇:这个字与“晚霞”的“霞”同音,字形也相近。

“晚霞”的“霞”与气象有关,因此是”雨字头”,而本课的“暇”字和时间有关,指的是空闲的时候,因此是“日”字旁。

现在请你在作业本上把这两个生字分别写两遍。

(三)阅读课文 1.学习完生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2.同学们,让我们来梳理一下。

作者巴金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情景。

课文第一到第九自然段,写作者在傍晚的时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只看到了静态的大榕树;课文第十到十四自然段,写作者在第二天早晨,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榕树上群鸟活动的情景。

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课文题目为《鸟的天堂》,但第一到四自然段并没有写“鸟的天堂”。

而是从灿烂的晚霞、宽阔的河流、几个朋友晚饭后划船出游写起,描绘了一幅轻松、快乐的画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梅兰芳教学目的:1、认读10个生字,学会本课17个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课文,说说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4、能过学习、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5、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结全课文内容理解“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这句话。

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4、朗读课文。

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板书课题:梅兰芳。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吗?2、出示自探提示(1)、梅艳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本文讲述了梅艳芳的什么事迹?(3)你从梅兰芳身上的精神体会到什么?二、解疑合探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要求学生掌握新词。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个结构段。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4):1937年,由海沦陷,梅兰芳拒绝日本人的邀请。

第二段(5、6):写梅兰芳来到香港,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第三段(7~12):写香港沦陷了,梅兰芳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蓄须宣告不再登台演出。

第四段(8~13):写回到上海后,梅兰芳不惜自伤身体拒绝邀请。

第五段(14):写梅兰芳在生活日渐窘迫的情况下仍然拒绝演出,等待着抗战的胜利。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读。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3、反馈学习情况:(1)上海沦陷,拒绝演出;(2)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3)香港沦陷,蓄须拒演;(4)自伤身体,拒绝演出;4、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三、质疑再探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

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拓展延伸1、抄写生词。

2、收集有关梅兰芳的图片资料。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25* 唐玄奘西行取经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3.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教学难点: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板书课题,读题。

正音:奘(zàn)2、唐玄奘就是《西游记》里的唐僧,看过《西游记》后,唐僧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交流)3、现实中的唐玄奘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唐玄奘资料。

4、我们通过《西游记》和查阅的资料对唐玄奘有了一些了解。

5、出示自探提示(1)读了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2)唐玄奘为什么西行取经?(3)唐玄奘取经经过怎样?(4)唐玄奘取经结果怎样?二、解疑合探(一)、学生自学自探提示(二)、略中求精,感悟“百折不挠”1、了解“取经原因”。

(1).唐玄奘为什么要去取经呢?从中你能看出他具有什么品质?(2).请用一个词来概括。

(板书严谨治学)(三)导读“取经经过”。

1.默读2—10自然段,思考: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让你深刻感受到了唐玄奘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请画出来。

小组交流,朗读自己画出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了解西行取经的路线,从而感受唐玄奘西行时间长,路程远。

4.玄奘西行不仅是时间长,路程远呀!而且还遇到了太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让我们去看看他遇到了什么困难吧!5.把最触动你心灵的语句再读几遍,说出你的感受。

全班交流。

6.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1)“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2)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从这两句话中体会玄奘的百折不挠的品质。

(四)小组合作学习“取经结果”派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引导小结。

1、轰动长安2、成果巨大3、神话流传三、质疑再探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

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拓展延伸1、学生自读生字2、学生激情对话3、课下读西游记,了解相关事情《天窗》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帐、玻、扇、偏、璃、鹰、烁、莺、蝠、蝙”等10个生字。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课文重点:4---9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4—6自然段。

读说结合点; 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天窗》。

(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天窗?)3、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什么是天窗?这个问题读课文。

4、出示自探提示(1)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2)慰藉什么意思?(3)什么是天窗?二、解疑合探1、学生自学自探提示2学生分小组讨论问解决的问题3、老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1)、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2)慰藉什么意思?(安慰、抚慰)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4、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的那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三、质疑再探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

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拓展延伸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

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2、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设计意图: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限时作业:(限时作业题样)《天窗》教学反思:《天窗》这篇课文写得比较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先让学生听了课文后完成填空题,再让学生质疑。

学生非常自然地提出了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为什么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因此在课上我主要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27我是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糕、贪”等13个生字,会认“馋、霉”等9个生字,在语境中理解“年糕、贪馋”等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心理描写,并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讲述猫吃年糕的经过。

3.了解猫在吃年糕的过程中发生的一连串新奇而幽默的场景,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弱者的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人情冷暖的不满与愤恨。

教学难点:理解感悟三条真理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先生的代表作《我是猫》中的一个精彩片断。

(板书课题)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出示自探提示1、默读课文,思考:猫在头吃年糕的时候发现了哪几条真理?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2、你觉得哪些情景最可笑?为什么?二、解疑合探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想一想: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讲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我”看见厨房没有人,决定抓住机会吃了那块年糕,并由此发现了第一条真理。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写“我”人不见一个人影,咬了一口年糕不能动时,又发现了第二条真理。

第三部分:(5、6自然段)写“我”为了摆脱那年糕,使出种种伎俩,最终直立起来已经不是猫了,又发现了第三条真理。

第四部分:(7、8自然段)写在人们的嘲笑下“我”无奈地演完一场丑剧。

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3、小组合作,全班交流(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二题,梳理猫发现三条真理的过程。

第一条真理:难得的机缘,会使所有动物敢于干出他们并非情愿的事来。

第二条真理:所有的动物,都能直觉地预测吉凶祸福。

第三条真理:临危之际,平时做不到的事这时也能做到。

(2)引导交流:你觉得哪些情景最可笑?为什么?学习第一部分(1、2自然段)自由读第一部分,画出你觉得可笑的情景,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觉到可笑?(教师引导学生从猫的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体会。

理解:瘆人、难得的机缘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学习第二、三部分(3-6自然段)4.学习第四部分(1)自由读第四部分,把人物的不同表现画出来。

(2)分角色朗读第四部分,深入体会。

(读出各种不同人物面对猫艰难的窘境而表现出来的冷漠心态)5自由朗读全文,并重点朗读你自己喜欢的段落,提出自己还不太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

三、质疑再探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

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拓展延伸文章学完之后,你的脑海中留下的仅仅是猫可笑的形象吗?还有什么?(引导学生领悟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表达了作者郁积日久的不满和愤恨,对弱者给予了极大的同情。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拓展阅读:《泰戈尔散文诗二首》、《狗的友谊》、《母爱》28杨子荣借题发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诈、匪、惕、梭”是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作品对英雄杨子荣心理的描写。

3.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孤胆英雄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在自读中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精彩的心理描写。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孤胆英雄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课前谈话: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民英雄为共和国的建立前仆后继,与恶势力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