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战争印军将领资料
1962年中印战争 解放军白刃战消灭印度兵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1962年中印战争解放军白刃战消灭印度兵导语:编者按: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以中国完胜告终。
今年适逢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60周年,本刊特别选取其中一个战例,文中资料大部分来自印度方面,编者按: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以中国完胜告终。
今年适逢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60周年,本刊特别选取其中一个战例,文中资料大部分来自印度方面,并对照中方资料写成,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1962年10月20日拂晓,中国边防军在中印边境东西两线同时对入侵印军展开自卫反击作战,其中东线主要反击方向是克节朗地区,盘踞当地的印军第4师第7旅瞬间土崩瓦解。
解放军乘胜渡过克节朗河,突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直取藏南重镇达旺。
尽管印军自1959年侵入达旺并经过长期经营将其变成重要的前进据点,但在克节朗印军被歼后,达旺的印军便如惊弓之鸟,于23日和24日大部逃往达旺河以南的西山口一线,达旺获得解放。
就在解放军攻占达旺的当天,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东线中国部队也集结在达旺河以北休整待命,暂停对印军的追击。
混乱的部署听闻达旺兵败和中国寻求和谈的消息,印度政府不是想着就此罢手,而是谋求在军事上扳回一局。
印军总部紧急抽调部队增援”麦克马洪线”以南的所谓“东北边境特区”(NEFA,即被印度非法侵占的中国藏南),由于担心巴基斯坦会借机对印控克什米尔发起攻势,印军不敢从西部调动师级战斗单位。
只好从别的地方调兵。
当时,以第4军第4师为主的印军东北特区作战体系沿从北向南延伸的两个山脊展开。
第一道山脊的主要据点是靠近不丹的色拉(Se La),它的纵深防御依托是东面100千米外的邦迪拉(Bomdi La),它是第二道山脊的核心据点。
在两个据点生活常识分享。
李奇微如何评价中印战争
李奇微如何评价中印战争李奇微是一位有名的将领,他因在朝鲜战场上拯救了联合国军而名闻天下,而且在他的回忆录中对各个战役都有自己的评价,李奇微评价中印战争也引起人们的关注。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李奇微评价中印战争,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印战争是1962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在藏南边境的战争,在中国普遍称为中印边界反击战,印度则称为瓦弄之战。
自战争发生之时就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并且对此次战争也有很多评价,而且多数媒体认为印度只能失败,李奇微评价中印战争也是如此,并且他非常同意麦克阿瑟曾说的话:“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
”这也充分显示出李奇微对此次战争,中国的胜利是势在必得的。
麦克阿瑟和李奇微都曾在朝鲜战成上与中国志愿军发生过战争,而且都曾见证过中国部队的陆战能力,这都是在朝鲜战场上总结出来的经验。
同时,印度军队并不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而中国解放军经历了很多次的战争,同时也有更强的军事领导,再加上刚经历不久的朝鲜战争的洗礼,丰富了战争经验,中印战争的胜利应该非中国所属。
李奇微真真正正在战场上体会到了中国志愿军的陆战风格,在这场战争中,李奇微是非常确认中国会胜利的。
虽然在朝鲜战场上李奇微制定出了应对中国志愿军的战术,但是也真正见识了志愿军在战争中好不手软,而且志愿军非常擅长夜战,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打击敌方军队。
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李奇微是在朝鲜战场上而闻名天下的,他拯救了朝鲜战场上节节败退的联合国军。
对于这位传奇将领的人生经历,李奇微之后写了回忆录和《朝鲜战争》,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可以从他的《朝鲜战争》中去探寻。
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首先应该提到的是他在战败后对彭德怀的评价,他在美国失败时,在他的办公室里写下“仅向中国志愿军总司令敬礼”,这充分显示出他对对手的尊重与佩服。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令李奇微是感到惊讶的,志愿军给李奇微的印象之一就是勇猛,作战非常的狂野,而且志愿军非常擅长游击战。
在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中有一段话反应出了他对朝鲜战争的重要观点:政治上的任人唯亲和为了巩固个人在政治上的地位而进行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使得朝鲜军人的许多突出特点荡然无存,而且为了提高这些军人的素质,我们在人力物力上付出了无法估量的代价。
中印战争资料
1962中印战争,主帅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的林彪。
张国华主要是前线攻击的指挥。
对印反击战是建国以来对外的所有作战中最漂亮的一仗。
林彪在军事作战中是不可多得的天才。
中印边境关系紧张以后,当中央决定准备作战时。
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主动请战,并在很短的时间就做好了战前准备(参战的部队大部分仍然是林彪的旧部─老四野的部队)。
作战初期,林彪以小部队出击,诱使印军以为我军失败,以胜利者的姿态长驱直入。
包括中央都也误认为是我军失败,毛主席曾接连7封电报,骂林彪有辱国格、丧失军威,一再电令林彪就地组织反击,不许再后撤一步。
而林彪回电称:将在外君有命有所不受。
继而命令部队且战且退。
直至印军三个集团军纵深我国境内达70余公里。
而这三个集团军中有在1840年随英军入侵北京、参加火烧圆明园的印军王牌部队,第一任军长正是尼赫鲁的心腹考尔将军,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
声称要再次打进北京。
林彪在得知这支部队先行入境后,下死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这支部队给我从地球上抹掉”。
“以雪百年国耻”。
战前动员也以八国联军在中国的种种罪行激励战士,使得我军将士对印军恨之入骨,总攻命令一下,我军犹如勐虎下山,势如破竹,风捲残云一样打的印军毫无还手能力。
仅用了一个营的部队像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美军的银川登陆一样,将印军的三个集团军牢牢地封在了事先準备的口袋里。
在不足三天的时间里就将这个王牌军连同其他入境的印军全部乾净的消灭了,无一倖免。
此一战,印军部队的斗志几乎丧失贻尽,我军长驱直入。
印军四散溃逃。
战后世界军事家称之谓:“小刀切黄油的战争”。
由于交战地点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双方的后勤补给都很困难。
作战部队的给养都不能保障。
加之部队推进速度太快。
接受俘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问题。
故我军几乎不接受俘虏;这也就是在国际上称此次战役为屠杀性战役的原因,也是我国不愿意提及此次作战的根本原因。
战后,林彪在回到中央时汇报说:此战:其一,三十年内印军不敢再挑衅。
中印边界之战
中印边界之战,我们真的吃亏了吗?回答为否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
西段长600公里,争议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
此段北起喀喇昆仑山口,沿喀喇昆仑山南下至***阿里地区与印辖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印度的喜马偕尔邦三处接壤为止。
争议地区主要是阿克赛钦的归属问题。
中段长450公里,北起西段的南端,往东南至中、印、尼(泊尔)三国交界处的里普列克山口,争议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
英印政府于1919年侵占了边界中国一侧的葱沙和桑两地。
东段长650公里,西起中、不(丹)、印三国交界处,东到中、印、缅(甸)三国交界处的库阳山口,争议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
东段通常提到的有三条线,即:麦克马洪线、传统习惯线和实际控制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印度是最早给予承认的国家,这一点,***政权始终心存感激。
在随后的边界谈判中,中国总理周恩来表达了"让东不让西"的意思。
中、东段争议区9200平方公里,相对富庶,西段争议区3.35万平方公里,是为高寒无人区,为何"让东不让西"?原因是西段阿克赛钦地区是新疆-***公路的必经之地。
但是印度在这一问题机械而又僵硬,他们把中国的退让当成软弱,不仅不顾历史事实,毫不让步,还为了自身利益,支持西***立,大大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
1959年3月17日,武装叛乱失败的***喇嘛带领8名随从逃离拉萨。
31日傍晚,这位宗教领袖进入了印度。
印度政府准予他避难,中印关系急转直下。
1962年,两国发生边境战争,战争是以领土争端的形式开始,以印度人失败而告终的。
中国军队在没有充分准备,没有高原作战经验的情况下投入了战斗。
在那场实际上不超过10天的闪电战中,印军死、伤、失踪、被俘6000余人。
被俘者中包括一名准将。
那次战争之后,喀喇昆仑山口附近的神仙湾、空喀山口、天文点等海拔5000米以上的通外山口上,中方设立了哨所。
印度在这些哨所的对面设立了哨所。
中印战争的资料(转载)
51 迫 94 机枪 459 枪 4340 火箭筒 81 掷弹筒 23 枪弹 3687539 手榴弹 12374 地雷 5098 电台/报话机 363 电话机 212 望远镜 196 炮观测仪器 35 筑路机械 40 发电机 59 充电机 21
损耗总计 消耗总计 炮弹 22976 枪弹 701342 手榴弹 7080 爆破筒 64 节 炸药 2050 公斤 喷火油料 677 升 损坏总计 122 榴 1 门 机枪 18 挺 长短枪 81 支 40 火箭筒 2 具 电台/步谈机 5 部 汽车 12
中印战争的资料 -------------------------------------------------------------------------------这些数据来自成都军区编的内部本《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很详细
2, 损失/消耗情况 1
阵亡 第一阶段 克节朗地区 军官 16 士兵 135 小计 151 山南/林芝/昌都地区 军官 2 士兵 31 小计 33 西段 军官 2 士兵 35 小计 37 第一阶段共阵亡 军官 20 士兵 201 小计 221 第二阶段 西山口/邦迪拉地区 军官 27 士兵 198 小计 225 瓦弄地区 军官 26 士兵 172 小计 198 山南/林芝地区 军官 2 士兵 9 小计 11 西段 军官 7 士兵 60 小计 67 第二阶段共阵亡 军官 62 士兵 439 小计 501 合计作战中阵亡 军官 82 士兵 640 合计 722 (这里要说明,在《喜马拉雅山的雪》一书中,作者称红山头战斗中国军队阵亡 800 人,但仔细查了 一下记录,红山头是个很小的独立山包,这里打响西线第一枪,印军参战是一个连部带两个排,中国 军队参战两个连,中国军队阵亡 8 人,伤 26 人――作者显然把 8 个人当成 8 百人了,四川话“个”和“百” 恐怕不容易分)
中印战争
“帐篷对峙”疑云———————————中印战争:赢了战争,输了外交———————————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时间:1962年6月至11月地点:阿克赛钦、藏南地区双方指挥官:中方张国华中将印方B.M.考尔中将伤亡情况:中国军队阵亡722人,负伤697人印度军队阵亡4383人,负伤1047人结果:中国获胜,军队回撤到战前位置中印战争:赢了战争,输了外交——中印战争50周年反思对于50年前的中印边界之战,国人往往津津乐道于其干净利落的军事胜利,并对胜利后的迅速撤退倍感惋惜。
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将这场战争作为强硬外交维护领土主权的典范来称颂。
然而,胜利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
血脉贲张的军事胜利背后,是中国因此陷入了空前的外交孤立。
跳出战争之外,来重新审视中印边界之战,或许能使我们对用战争手段维护领土主权的得失中印边境战争碉堡残存中印战争前中国外交拓展形势很不错中印战争之前,中国在外交方面的努力可谓卓有成效。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的表现,极大地拓展了新中国的外交空间。
1949-1954年,除社会主义阵营外,同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仅有印度、缅甸、印尼和巴基斯坦4个,而从1955年万隆会议到1962年中印战争前夕,共有尼泊尔、埃及、叙利亚等17个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最重要的是,自周恩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后,中国的国际形象大幅度改善。
如巴基斯坦总理苏格瓦蒂在1956年10月访华时曾对周恩来说:“在阁下参加亚非会议以前,许多人并不清楚中国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不是由于看到你在那次会议上处理问题的方式,我也不会敢于到中国来。
”缅甸总理吴努在接受美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则说:“我深信中国没有领土野心,中国最大愿望就是求得和平。
”即便是与中国存在领土纠纷的印度,其国内舆论也对中国的“和平共处”立场取普遍赞扬的态度。
1962年中印冲突期间,周恩来说“33个国家支持中国或中立,50个公开支持印度”•众所周知,从1962年10月中印边境战争打响之日起,美苏出于各自目的纷纷表态批评中国,支持印度。
印度在中印东部边境布防地兵力及配置情况
印度在中印东部边境布防的兵力及配置情况印度在中印东部边境布防的兵力及配置情况6月中旬至今,印军非法越境洞朗地区并与中国军队形成对峙已经接近1个月,超过了2013年中印双方在边界线东段僵持21天的“帐篷对峙”,酿成1962年边界战争后最严重的一次边界事件。
此次印度越境的洞朗地区属于中印边境锡金段中国一侧,与中方对峙的印军部队隶属于印驻锡金段第33军第17山地师,专门负责锡金段防务。
在中印边境地区,锡金段及东段是印度的主要两个作战方向,印军在这两个方向上部署了重兵。
印地面部队东线陈兵18万先看陆军。
印度陆军在锡金段部署了1个军的兵力,即第33军,在东段则部署有3个军,分别是第3军、第4军和新组建的第17军。
这4个军(现有总兵力约18万人)都隶属于总部位于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的印陆军东部军区。
资料图印度陆军图片来自网络第33军。
该军总部设在西孟加拉邦的西里古里,下辖3个山地师,总兵力达6万至7万,被视为印度对华军事准备的“第二梯队”。
这3个山地师分别是:第17山地师(总部设在锡金甘托克)、第20山地师(总部设在宾那古里,位于西里古里走廊东侧)以及第27山地师(总部设在噶伦堡)。
它们沿锡金段呈梯形部署,主力第17山地师驻地距离中印边境乃堆拉山口只有约40公里。
第4军。
总部设在阿萨姆邦的提斯浦尔,下辖3个山地师、1个军属第21炮兵旅、1个军属第45装甲团,总兵力约5万人,是印度在东段对中国作战的主力部队。
这3个山地师分别是第2山地师(总部设在迪布鲁格尔)、第5山地师(总部设在邦迪拉)以及第21山地师(总部设在伦吉亚)。
其中第5师作为前出的尖角,师部位于藏南的邦迪拉,此外该师还有1个旅部署在藏南军事重镇达旺,其余2个师在后方东西两翼成品字形部署,最东边的第2山地师部署在距离察隅250公里左右的迪布鲁格尔。
第3军。
该军总部设在那加兰邦的首府迪马普尔,下属第23步兵师(总部设在兰契)以及第57山地师(总部设在Leimakhong),兵力约3万人。
瓦弄之战的历史背景介绍
瓦弄之战的历史背景介绍瓦弄之战是一场严酷的战争,也是中印战争中最关键的一战,那么你了解瓦弄之战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瓦弄之战的历史背景,希望能帮到你。
瓦弄之战的背景上世纪60年代那场两大文明古国之间的军事较量早已远去了,但留给世人无数的回忆和感慨。
印军在战前气势如虹却在战争中被如同摧枯拉朽般打得一败涂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国家经济形势极为困难的时候仍然表现出了超强的战斗力,把枉以小人心态想在中国身上趁火打劫大捞一把的印度弄了个灰头土脸,也让世人再一次见识了中国军队的强悍与不可欺!似乎因中国军队胜得连自己都难以相信的容易,很多关于这场战争的报导均说这场战争是在张国华将军指挥下仅有西藏边防军参战下实施的,并无王牌军队参战,事实果真如此么?1961年起,雄心勃勃的尼赫鲁自认为看准了中国国内经济困难的虚弱,在中印边境推行"前进政策",在中国付出了极大的和平努力及周恩来总理的多次诚恳协商无果之后,中印边境战争已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了。
刚取得民族独立的印度想要一振大国雄风的心理可以理解,可惜的是,他找错了对手。
1962年夏天,印度政府为了加强反华气氛,其国内的舆论又大肆鼓吹同中国开战,中印边界的紧张局势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
面对印度政府严重恶化中印两国关系,并得悉印军进入克节朗河地区建立据点后,中央军委预料到下一步印军的入侵规模还会扩大,于是指示总参谋部向西藏军区下达了加强战备,准备反击的命令。
瓦弄之战的简介在1962年,中国印度的战争开始爆发,丁盛带领54军103师进军西藏,负责指挥这次战斗的具体细节,这是一次很严酷的战争,同时这次也是中国和印度的最后一战,历史上也称为“瓦弄之战”。
下面是瓦弄之战简介。
在当时的中国,由于刚刚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但是那次战斗中国人民解放军所爆发的战斗力是无与伦比的,也是这一战让世人看见了中国军队的强大。
在1961年,当时印度的尼赫鲁感觉中国现在经济发展异常惨烈,于是在中国和印度的边境推行了“前进政策”,当时中国也派出代表进行谈判,甚至伟大的总理周恩来也是进行了很多次的协商,可是却还是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结果和改变。
中印之战的败将B.M.考尔中将
中印之战的败将B.M.考尔中将Brij Mohan Kaul B.M.考尔出身于克什米尔一个中产阶级的婆罗门家庭,1933年毕业于英国桑赫斯皇家军事学院。
毕业后在英国部队服役一年,之后进入拉加普特联队在西北边境服役。
考尔是一位贪图舒适的军官,既想晋升又不想在联队服役,1935年调往待遇优厚但晋升机会很少的勤务部队服役。
1942年,考尔升到中校,担任南印度某地的联络工作。
1943年调往科希马指挥一个摩托化运输部队,但几个月后又返回后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从未打过仗。
1945年,考尔在尼赫鲁最后一次出狱前结识了这位未来的总理。
从此直到1962年印军在中印冲突中大败前,考尔既是尼赫鲁宠信的军官,又是具有远亲关系的克什米尔同种姓的私人亲信。
印度独立后,考尔提升得很快,先后任负责陆军印度化委员会秘书、印度驻美大使馆武官、驻联合国印度代表团的军事顾问等要职。
1948年,考尔回国后,希望能指挥一个营参加克什米尔战争,但未能如愿,当上了民兵的头目。
尔后他又与克什米邦首席部长闹翻,尼赫鲁反而将他调回陆军指挥一个旅。
不久,考尔被派往朝鲜的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工作,不久,又被提升为少将,这是他仕途中重要的一步。
升任少将后,担任了第四师师长。
此时,考尔又被印度国防部长梅农看中,在1958-1959年间,考尔完成了一项自称为“阿马尔工程计划”,为该师官兵家属修建了1500所住房。
完工时,尼赫鲁及内阁大多数成员、三军首脑等重要人物也亲临现场剪彩。
考尔开始大红大紫。
1959年5月,考尔又被提升为陆军总部的军需局长,并授予中将军衔。
当时陆军参谋长K·M·卡里亚帕将军反对提拔考尔,但梅农驳回了K·M·卡里亚帕的提议。
最后,考尔当上了军需局长,也成了陆军选拔委员会的成员,有权对其他军官的选拔施加影响。
此后,陆军流行一句话:“你是亲考派,还是反考派?”,便表示了对考尔的全部看法,也反应了军中的派系斗争。
1962年中印战争 解放军17岁小战士活捉印军少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1962年中印战争解放军17岁小战士活捉印军少
校
导语:“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2年爆发,50年后,参加过这场战争并荣立三等功的老兵周安国,向我们讲述他的战地往事重庆崽儿周安国,17岁活捉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2年爆发,50年后,参加过这场战争并荣立三等功的老兵周安国,向我们讲述他的战地往事
重庆崽儿周安国,17岁活捉印军少校
“我们九连还有两个,名字我都凑不拢了:曾昭贵、梁坤模、唐敬民、文新荣、王长青、庞贤文、黄应忠,都是我们16中的崽儿,分到5、7、8、9连、炮二连、炮三连、机三连、机二连、通讯连。
”坐在江北温馨家园小区家中,周安国和我坐在二楼家里的屋顶花园,扳着手指头,数着1962年在江北16中跟他一起入伍的一个个同学的名字。
当年部队发的军功章和几本纪念册,摊开在玻璃茶几上。
这些50年前的军功纪念品,有一枚据说是铜质含金的三等军功章十分精致,这就是他活捉一个印军少校所获的奖励。
参军
参军前,周安国家住江北刘家台,在家里六兄妹中排行老二。
1962年,17岁的周安国在江北城16中读书,已经高三,准备高考。
高考前要做例行体检。
这时,部队接兵的几个少尉就来看学生的档案,排除家里有“杀关管斗”(当时公安术语,指有人被枪毙、关押、管制、批斗的家庭)的人,身体健康,简单政审后,就可以当兵。
7月一个下午头节课后,政治老师、班主任黄正惠对大家说:“下面念到名字的同学,你们应征入伍了,不参加高考了”,她说完,就把半
生活常识分享。
中印自卫还击战中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烈士名单列表
中印⾃卫还击战中牺牲的中国⼈民解放军烈⼠名单列表中印⾃卫还击战中牺牲的中国⼈民解放军烈⼠名单列表安葬在康西⽡烈⼠陵园的中印⾃卫还击战中牺牲的中国⼈民解放军烈⼠康西⽡,位于喀喇昆仑⼭腹地,海拔4280⽶,1962年中印⾃卫反击作战时为新疆、南疆两级军区前线指挥所。
康西⽡烈⼠陵园就矗⽴在康西⽡前指对⾯的半⼭坡上。
1962年中印⾃卫反击作战以来,有100多位烈⼠长眠在这⾥,化作了共和国西部边关的巍巍⼭脉。
60年代初,印度军队奉⾏所谓的"前进政策",在中印边境西段不断越过传统习惯线,⼤量蚕蚀我国领⼟,建⽴了43处侵略据点。
1962年10⽉20⽇,印军悍然在中印边界东西段同时向我发动⼤规模武装进攻,我被迫进⾏⾃卫反击作战。
在西段地区,新疆军区组织机动部队和边防⼀线守点分队共约1个加强团的兵⼒,在北起神仙湾,南⾄扎西岗,正⾯600公⾥的地域内,配合东段我军主⼒作战,于天⽂点、河尾滩、空喀⼭⼝、阿⾥4个⽅向对⼊侵印军之114旅实施反击,全部清除了印军⼊侵设⽴的43个据点,给敌⼈以沉重打击。
在这次⾃卫反击作战中,我共歼敌434⼈(毙265⼈,伤169⼈),缴获各种枪⽀402⽀,各种⽕炮37门及其它军⽤物资⼀批,我军牺牲104⼈,伤224⼈。
根据新疆军区前指⾸长指⽰,我西线参战部队阿⾥⽅向阵亡官兵安葬于狮泉河,天空⽅向阵亡⼲部安葬于叶城,阵亡⼠兵安葬在康西⽡。
据此,有83名牺牲战⼠安葬在康西⽡。
这83名烈⼠中,⼀等功⾂3名,⼆等功⾂9名,三等功⾂12名,另有维吾尔族烈⼠6名,最⾼职务是副排长。
康西⽡烈⼠陵园1965年5⽉,新疆维吾尔⾃治区党委、⾃治区⼈民政府拨出专款,为康西⽡陵园修建纪念碑,为烈⼠⽴墓碑,并正式命名为"康西⽡烈⼠陵园"。
对印⾃卫反击作战以后,该陵园⼜陆继安葬天空防区因公牺牲和病故军⼈23名。
⽬前,陵园共安葬牺牲、病故⾰命军⼈106名。
青⼭有幸埋忠⾻。
烈⼠们虽然⾛了,但他们的精神、它们的英魂常在!喀喇昆仑⼭上的官兵仍把他们视为相伴的战友。
1962年中印战争印方未敢公开的军方观点
1962年中印战争印方未敢公开的军方观点1962的印中战争后,印度军方任命HendersonBrooks中将和PSBhagat陆军准将研究总结这次战争。
但是政府没有公开这份报告。
然而一些专家努力将报告的一些内容拼凑起来。
NevilleMaxwell就是这些专家之一,他对1962年的那场战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文章中,印度人会惊奇的发现,当年中国军队击溃印度军队,错误在于印度方面,具体的说是尼赫鲁及其幕僚。
训练无素、取胜无望的印度军队在德里边界挑畔中国军队,给人民、财产及国家荣誉带来灾难。
军方关于印中边界战争的报告于1963年完成,印度政府对报告内容高度保密,只是含糊地误导民众。
那时,当权者竭力使政府相信,中国无缘无故的对印度发起了“偷袭珍珠港似的”突然袭击。
(如果公开报告的内容)报告中冷静、详细的分析表明这只是一个自我辩解的幌子。
从上20世纪60年代后期直至90年代,一系列的研究向一些严肃的追寻者揭示了关于印度军队被命令向中国发起一场注定失败的军事斗争。
自然地,随着人们对这个事件的兴趣的减弱,政府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份报告始终没有被公开。
报告没有让人民值得惊奇的内容,公开报告的内容也没有什么意义,只是很多的印度人还倾向于是中国侵略了印度的幻想。
似乎现在看来,报告永远也不会被公开;将来一个稳定、自信的、开放的新德里政府出现后,决定公开出版报告,报告的内容让人费解,作者熟悉的内容也不会被公开。
报告需要一个引言、光彩的序言描述作者对印中边界战争的研究。
两个引言,一个简要的回顾边界战争的原由和过程;另一个描述错误在边界争端导致了印度军队内部的分裂,这是战争灾难的关键因素,对这一点的,报告中看到。
边界冲突的起因印度,自独立那刻起,就面临很多外部的威胁。
事实上,印度从独立开始就和起邻国巴基斯坦冲突不断,冲突的焦点在对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很重要的克丝米尔。
这是英国离开后的遗留问题。
但是它可被看作是内部争端。
1947年,中国处于内战之中,似乎不对任何国家产生威胁;形势骤然改变--1950年,中国人民政权在西藏建立。
1962年印军为何惨败?跟尼赫鲁有什么关系
1962年印军为何惨败?跟尼赫鲁有什么关系本文导读:为了11月14日这个特殊日子,印度人准备了很久。
毕竟10月20日开战以来,印军就一直处于“落花流水”当中,这对于身为“南亚霸主”的印度来说是非常丢脸的,全国上下都在期盼着一场洗刷耻辱的胜利,特别是正好赶上尼赫鲁总理的生日这个“普天同庆”的特殊日子。
作为“民主橱窗”国的集权独裁者,尼赫鲁总理在印度绝对是一言九鼎、乾纲独断的。
印军高层诸如陆军参谋长塔帕尔上将、参谋局长考尔中将,非常希望能在尼赫鲁生日这天向总理骄傲地报告:“我们对敌军取得了首次重大胜利”。
为此,在考尔的授意下,负责瓦弄防务的第二师师长M.S。
帕塔尼亚少将大量撤换了旅长、参谋人员,并且增调军队,意图“在战争中取得最好效果”。
当然,如此频繁地撤换军官引起了印军士兵的不安和中国军方的关注。
那么,为什么要在瓦弄准备?因为,早在10月下旬开战伊始,瓦弄以北的地方就丢了。
此时,中国军方已经出动54军130师开始迂回穿插,准备把瓦弄夺回来,如果可能还要全歼敌人。
尽管印军并不是很清楚中国人的动向(当时印军军事情报系统效率低下、机构萎缩,根本帮不上忙),但是战场上争的就是时间,从各个军区、邦调来增援部队必须争分夺秒。
但是考尔和帕塔尼亚还是高估了印军的军事素养,按照计划要在11月13日发起进攻,但是直到13日当日,增援的部队才乘坐运输机抵达瓦弄。
旅途劳顿战力大减的印军根本不能上阵,但是考尔中将却为了“生日献礼”完全不考虑这些,强令他们投入战场。
当然,考尔也感觉05高地区区一个连的守兵,印军还不是手到擒来?任何小觑中国军队的人,都注定将付出血的代价。
11月13日,印军以第六库马翁营为拳头,出动三个营和重炮分队配合,首先进攻中国军队驻扎在瓦弄的05高地。
05高地上的中国守军仅有一个连,修筑的防御工事也比较简陋,但却是关键高地,一旦失守,以05高地为屏障开展迂回的130师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了。
因此05高地守不守得住,就成了瓦弄之战的关键。
62年中印战争
1962中印边界战争,一仗打出半个世纪的和平来源:铁血个别板块收藏时间:07-07-19 11:24 跟帖:0条这次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发生的第二次对外战争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已过去40个年头。
尽管今天中印关系已大有改善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那场暂短的战争所产生的误解依然存在,其阴影仍在无形中影响者中印关系的深入发展。
中印两国有着几千年的友好交往的历史和相互学习的优良传统,两国在近代都遭受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和剥削,在它们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分别获得独立和解放后,本应平等相待,相互学习,互相支持和密切友好合作,以更好地发展和建设各自的国家,使饱受苦难的中印两国人民得以早日享受幸福美好的生活。
但是,令人们遗憾的是,由于某些领导人的错误观念和不当政策,中印关系走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
战争究竟是如何发生的1962年的边界战争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世界各国,包括印度在内的许多国家有见识的学者,诸如印度学者卡鲁纳格尔·古普塔、英国学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和和美国学者史蒂文·霍夫曼等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没有必要在这里在多费笔墨。
我只想指出的是,昔日的尼赫鲁government不仅完全继承了英帝国的安全战略思想,多次干涉中国的西藏内政,而且在边界问题上的所作所为比英国人有过之而无所不及。
例如,英国人虽然划了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但他们从来不敢实际占领位于该线以南的由中国西藏地方government长期管辖的中国领土(后来还认真考虑过要在色拉山脉划一条边界线),但是尼赫鲁government却胆大包天地那样做了。
有证据表明,尼赫鲁在印度独立后不久,即在给印度情报局头目穆立克的指示中说,要将中国看作敌人[1]。
正是在他的批准下,印度government于1948年派出边境武装警察强行驱赶中国西藏地方government的官员,占领了色拉,接着又于1952年进一步用武力强行占领了达旺等地。
雪域高原戍边英雄事迹
雪域高原戍边英雄事迹藏区的雪域高原是中国的西南屏障,自古就是防线的要塞。
每年冬季,寒风凛冽,路上洪流冰冻,藏区苦寒卓绝。
因此,雪域高原成为一场场保卫祖国的战斗的主舞台,一遍遍无畏拼搏的舞台。
昔日的60年代,莫洛托夫签订了对华30项赠送协议,忽悠中国不加甄别大量引进苏制设备,其中还包括一批英国制造的火炮。
这时,中国还处于大跃进、人民公社整风运动的历史时期,多次示警的印度准备趁机图谋中国在藏区的领土。
1962年11月,印度军队越过边界进攻,张士诚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那个高原戍边英雄。
张士诚,1933年出生在贵州省贵阳市,省实验小学毕业后,中学因为经济困难没有继续读书,参加了新近从贵州调往西藏的西南军区某炮兵团。
他的军旅生涯从此开始。
后来,他被分到了西藏军区某师,负责远程火炮的担当。
特别是在此次中印边境战争中,张士诚所在的部队遭遇了印军的反扑,他所驾驶的远程火炮留下了“无影炮”的战绩。
因为有他这个远程火炮飞速准确的射手,印军进攻虽然规模宏大却在不断的火力震慑下被顶回去,压境而来的印军大举反扑却被顶在卫国路线上。
在此后又一次的巷战中,张士诚所在的火炮连依靠着快速准确高精射击基本控制了印军的火炮组,最终取得了巷战的胜利,保卫了国家的主权。
再之后,在保卫国家主权的任务中,张士诚使用自己的智谋和勇气,着眼全局,狠抓实战。
他先后参加了许多西藏境内的打击反革命武装的任务,保卫西藏地区的稳定。
在斗争高峰期,他所在的轻便炮兵连根据情报分析和战术定位,精准对准出来的藏独分子火炮阵地,一次就给他们的火炮群体造成了无情的打击。
此外,在他们的后续进攻中,通过将敌人“交蒙”与“固定”,打乱敌人的战斗序列,并迅速将火起点从前线转移到了敌人的后方,敌人信心丧失,返身收兵。
无论是战争还是平时,张士诚总是把它放在第一位。
他挺直了腰板,在荒凉寒冷的雪域高原上,哪怕是躲在里屋里过冬,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技能,增强自身的战斗素质和战斗经验。
即使此时,他也是不曾忘记“有种就出去,求仁得仁”这句至理名言。
印度在中印东部边境布防的兵力及配置情况
印度在中印东部边境布防的兵力及配置情况印度在中印东部边境布防的兵力及配置情况6月中旬至今,印军非法越境洞朗地区并与中国军队形成对峙已经接近1个月,超过了2013年中印双方在边界线东段僵持21天的“帐篷对峙”,酿成段第第33力达在宾那古里,位于西里古里走廊东侧)以及第27山地师(总部设在噶伦堡)。
它们沿锡金段呈梯形部署,主力第17山地师驻地距离中印边境乃堆拉山口只有约40公里。
第4军。
总部设在阿萨姆邦的提斯浦尔,下辖3个山地师、1个军属第21炮兵旅、1个军属第45装甲团,总兵力约5万人,是印度在东段对中国作战的主力部队。
这3个山地师分别是第2山地师(总部设在迪布鲁格尔)、第5山地师(总部设在邦迪拉)以及第21山地师(总部设在伦吉亚)。
其中第5师作为前出的尖角,师部位于藏南的邦迪拉,此外该师还有1个旅部署在藏南军事重镇达旺,其余2个师在后方东西两翼成品字形部署,最东边的第2山地师部署在距离察隅250公里左右的迪布鲁格尔。
第3第3第17(第最后再提一下印藏边防警察部队。
印藏边境警察部队是目前印度部署在中印边界除正规军之外的一支特殊武装力量,共有大约1.65万人。
前者隶属于印度内政部,主要任务是在中印边境地区执行侦察、巡逻及配合印军主力“阻止中方攻击”等任务,下辖位于中印实际控制线附近的约150个边防哨所。
目前,印度在东段和锡金段共有约54个边防哨所,未来计划在这2段争议区增设37个边防哨所和15个临时营地哨所,并补充哨所人员,将哨所编制由之前的排一级提升为连级编制。
印空军具备纵深打击能力印度空军延续了其陆军前沿部署的特点,在锡金段和东段一带修建了众多军用机场。
拥有50023个深地带实施打击。
资料图印空军苏-30MK战机图片来自网络近年来,印度边境地区机场改造建设也取得巨大进步。
2009年,印度通过了对藏南境内8座军用机场的改造计划,目前已有5座竣工,战略地位重要的达旺机场截至2016年12月已完成39%的改造工作,升级后的机场不仅可起降战斗机,还能起降美制C-17、C-130运输机等大中型运输机,印军对前沿部署部队的后勤保障能力因此得到增强。
对印自卫反击战战争故事
对印自卫反击战战争故事印度和中国是两个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国家,两国之间的边界争议早在几十年前就存在了。
1962年发生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便是其中一次重要的冲突。
在1962年10月,印度和中国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这场战争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东段地区,被称为“中印边界冲突”。
当时,中方声称在这片争议区修建公路,而印度则坚持自己对该地区的主权。
双方在中印边界进行了长期的对峙,紧张局势逐渐升级,最终导致了军事冲突的爆发。
印度原本希望通过劝和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但中国却坚持军事行动。
中国军队以数量优势和先进战术装备,迅速占领了印度的一些重要据点。
然而,印度军队并没有轻易屈服。
他们采取了坚守和顽强抵抗的策略,同时向国际社会寻求援助。
虽然印度最终无法在战争中取得较大胜利,但他们表现出的坚定和勇气令世界瞩目。
在此次战争期间,印度军队展现出悍勇的战斗精神和坚毅的意志力。
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战斗,面对中国的进攻勇敢地抵御,并展示了高超的战术技巧。
最终,中印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结束了战争。
然而,这场战争留下了深刻的伤痕,对两国关系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战争故事告诉我们,尽管战争带来了破坏和伤害,但军队的勇气和意志力是不可忽视的。
在最困难的时刻,印度军队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同时,这场战争也提醒我们,对于国际争端,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是最好的选择。
战争只能带来痛苦和损失,而友好合作和对话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加强国际关系,避免类似的冲突再次发生。
只有通过和平与合作,我们才能实现共同的发展与繁荣。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浅析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浅析摘要:分析1962年对印作战主动撤军的原因,剖析此战对当前中印关系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战略;军事威胁;边境问题1962年,在印度就边界问题步步紧逼挑衅,解放军被迫实施自卫还击,最后以我军大获全胜并主动撤军而结束。
对印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的重要对外作战之一。
这次战役对稳定我国周边环境、展示我军作战能力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战役中的宝贵作战经验对于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主动撤军的主要原因作为战败国的印度,在几年后重新占领了争议地区,这在国际领土争端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言:历史上历来以战争停火线划界或控制领土的,中国的行动,是绝无仅有的。
我军在全胜的形势下主动停火撤军,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国际战略局势的准确分析把握。
对印自卫反击作战,正值我国国际关系的严峻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实施打压遏制,苏联与我关系破裂,东南台湾蒋介石扬言反攻大陆,我国与周边很多国家未正式建交,不确定因素较多。
且这一时期,正值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无暇东顾,这也间接为我国提供一个较好的作战大环境。
我国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的这场作战。
在反美、防苏的斗争全局下,我国必须尽快结束中印边境冲突,不给美苏可乘之机。
二是反击作战现实的综合态势考虑。
一方面,从国家军事战略全局上看,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初衷和直接目的,不是为了占领争议地区,而是为了积极营造稳定的中印边境,集中力量应对东南沿海方向的军事威胁。
另一方面,对印度实施跨域作战,作战态势也会对我非常不利。
当时印军总兵力达数十万,并拥有大量交通设施,可以迅速调兵至前线地区,且拥有大口径火炮、坦克及作战飞机,从兵力数量和武器装备上通盘考虑,均不利于我实施进一步作战。
三是我军综合保障的现实困难所迫。
对印反击作战,是在印军占有局部优势,特别是保障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的。
当时国家战略保障能力上比较落后,且中印边境地区作战环境恶劣,后勤补给线漫长而艰险,战役投送十分困难,很多武器弹药和生活给养均需人扛畜驮。
中印战争印军将领资料
1962年10月至11月,中印边境战争在中印藏南边境地区爆发。
这场战争在中国被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在印度则称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
这场战争自始至终都充满着争议,即使是战争爆发的时间:中方称自1962年6月起印军就向中国边防军开枪攻击,中国军人死伤数十人,而印方则称当年10月20日中国军队攻击印度,战争开始。
在短暂的作战过程中,中国军队在西段清除了印军全部入侵据点,在东段则进到“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
据可查资料,中国军队全歼印军3个旅,另歼灭印军5个旅各一部,总计歼灭入侵印军8900余人。
中国军队伤亡2400余人。
但直到今天,这场战争仍令一些印度人耿耿于怀,他们自认为“是遭到中国突袭才失败的”。
如今,回顾几位参加过对华战争的印度军官的经历,也许能让人更全面地了解那场不期之战。
考尔:被不恰当运用的“战神”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期间担任印军前线最高指挥官的布里吉·莫汉·考尔中将(Brij Mohan Kaul),因作战失当,导致印军主力被解放军痛歼。
鲜为人知的是,这个中国军队的手下败将早年还是“印度战神”。
考尔是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的远亲,1933年毕业于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校,随后进入英印军东萨里团服役。
1940年10月25日,英印军第8步兵师在密拉特组建,考尔担任该师第17印度步兵旅的中尉排长。
1941年6月,考尔随部队海运到中东,参加进攻维希法国殖民地叙利亚的战斗。
当时英国害怕软弱的维希法国会将叙利亚送给纳粹德国作为基地,进而威胁苏伊士运河。
考尔自告奋勇,率突击队奇袭交通枢纽阿勒颇,没想到当地法军望风而逃,考尔一行32人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这座城市。
英印第8师师长查尔斯·哈维火线提升考尔为上尉,给予他一个连的指挥权。
1943年10月,英印第8师来到意大利战场,作为英国第13军的主力参加了血腥的卡西诺战役。
战斗中,考尔所部突入奥郎西山,在德军“希特勒防线”上撕开一个致命的缺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2年10月至11月,中印边境战争在中印藏南边境地区爆发。
这场战争在中国被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在印度则称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
这场战争自始至终都充满着争议,即使是战争爆发的时间:中方称自1962年6月起印军就向中国边防军开枪攻击,中国军人死伤数十人,而印方则称当年10月20日中国军队攻击印度,战争开始。
在短暂的作战过程中,中国军队在西段清除了印军全部入侵据点,在东段则进到“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
据可查资料,中国军队全歼印军3个旅,另歼灭印军5个旅各一部,总计歼灭入侵印军8900余人。
中国军队伤亡2400余人。
但直到今天,这场战争仍令一些印度人耿耿于怀,他们自认为“是遭到中国突袭才失败的”。
如今,回顾几位参加过对华战争的印度军官的经历,也许能让人更全面地了解那场不期之战。
考尔:被不恰当运用的“战神”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期间担任印军前线最高指挥官的布里吉·莫汉·考尔中将(Brij Mohan Kaul),因作战失当,导致印军主力被解放军痛歼。
鲜为人知的是,这个中国军队的手下败将早年还是“印度战神”。
考尔是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的远亲,1933年毕业于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校,随后进入英印军东萨里团服役。
1940年10月25日,英印军第8步兵师在密拉特组建,考尔担任该师第17印度步兵旅的中尉排长。
1941年6月,考尔随部队海运到中东,参加进攻维希法国殖民地叙利亚的战斗。
当时英国害怕软弱的维希法国会将叙利亚送给纳粹德国作为基地,进而威胁苏伊士运河。
考尔自告奋勇,率突击队奇袭交通枢纽阿勒颇,没想到当地法军望风而逃,考尔一行32人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这座城市。
英印第8师师长查尔斯·哈维火线提升考尔为上尉,给予他一个连的指挥权。
1943年10月,英印第8师来到意大利战场,作为英国第13军的主力参加了血腥的卡西诺战役。
战斗中,考尔所部突入奥郎西山,在德军“希特勒防线”上撕开一个致命的缺口。
考尔连队在没有公路的山区大显身手,在德军还没来得及建立新的防线前就穿插到罗马附近的7号公路,不仅直接切断了德军主力第10集团军的后路,更威胁到安齐奥地区的德军第14集团军侧后。
最终,德军不得不放弃意大利中部的制高点--卡西诺山峰,接着撤出罗马。
因在战役中表现出色,考尔被授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英国媒体还吹捧他是“印度战神”。
之后,出于对考尔的信任,盟军指挥部命令考尔连队护送最珍贵的佛罗伦萨艺术品。
完成任务后,考尔又重回战场。
1945年5月2日,考尔和9名士兵在奥地利境内接受了德国第1空降师1.1万人的投降。
1947年印度独立后,考尔加入印军后勤部队,因为那里的待遇相对较好,而考尔也需要挣钱给继母看病。
顶着“印度战神”的光环,考尔在印军中官运亨通,没过几年就当上第4步兵师的少将师长。
1960年11月,考尔率该师从旁遮普邦调往阿萨姆邦,负责“警戒”中国方向。
第4师的防区涵盖东起缅甸,北至中国西藏,西至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的三角地带,面积约7万平方千米,从阿萨姆平原到中印边境几乎无路可通,前沿哨所多数时候只能靠空投给养。
但傲慢的考尔积极推行尼赫鲁的“前进政策”(即蚕食中国领土),他组建了代号为“土斯喀”的“边境修路组织”,在中印边境大修战备公路。
第一期工程是完成从提斯浦尔经邦迪拉、色拉通到达旺的380千米道路,沿途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山区,容易出现塌方。
在考尔督导下,印军修路计划逐步展开,空军也提供配合,大批部队调进山区,但他们的弹药和装备受到严格限制。
1962年初,考尔晋升中将军衔,出任印度陆军参谋长。
在新德里,他提出“昂卡尔计划”,计划沿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从兼则马尼到克节朗建立35座军事哨所,这无疑是公开向中国宣战,考尔强制规定在1962年7月底前完成这项任务。
实际上,“昂卡尔计划”所建立的哨所大多只能容纳一个排,且给养全部靠空投,没有任何战术价值。
但考尔倚仗尼赫鲁的支持,坚持不惜代价地向中国领土纵深推进。
“昂卡尔计划”终于激怒了中国,1962年10月,中印边境战争全面爆发。
考尔主动要求到前线担任第4军军长,他不顾基层将领反对,强行越级下令第7旅前往克节朗河作战,结果导致该旅后来在数小时内被解放军摧毁。
10月6日,考尔带着一帮参谋来到吉米塘,他们是第4军参谋长卡·卡·辛格准将、工程参谋马·阿·拉加瓦德准将、炮兵旅长奈尔准将、新德里作战处的桑吉瓦·拉奥中校和纳林德尔·辛格少校。
考尔对第4步兵师师长表示,必须限时把中国人从塔格拉山口清除出去,最后期限定于10月10日。
在作战会议上,部下和考尔展开激烈争论,下级对考尔跳过师旅首长去调动部队提出抗议。
但专横急躁的考尔对此置之不理,并警告反对者如不服从命令,将受到军事法庭审判。
为显示自己无所畏惧,考尔还跑到前沿高地视察,以鼓舞士气。
但这一切都挽救不了印度的败局,在中国军队的凌厉攻势下,印军3个主力旅在十几天内被打垮,另有5个旅被重创。
战后,考尔被勒令永久退役并接受情报部门的调查,甚至被停发了退休金。
一位印度评论家指出,考尔只适合当中下级军官,绝不能让他升任团长以上的职务。
但死硬的考尔后来在中印边境战争回忆录中一再为自己开脱,按照他的观点,印度之所以被中国打败,竟然是因为“印军投入兵力不够”。
达尔维:败军之将得到宽恕中印战争期间,印度陆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是中国军队俘获的最高级军官。
但他被释放回国后,仍受到重用,还连续两次被提升。
约翰·达尔维(John Dalvi),1920年生在伊拉克,祖籍印度孟买,1940年考入达拉顿军事学院,1942年毕业后被授予少尉军衔,分配到英印第17步兵师服役。
达尔维第一次参战是在缅甸,他指挥的排一度陷入日军重围,不得不撤往碧琳河(Bilin River),但那里并非合适的防御地点,达尔维一行只好继续向锡唐河(Sittang River)撤退,途中不断遭到日军空袭和伏击。
为甩掉日军,师长杰克·史密斯少将(Jackie Smyth)不顾数千印度士兵尚未渡过锡唐河,严令达尔维炸掉跨河大桥,达尔维不得不执行了命令。
达尔维晚年回忆起1942年的悲剧:“只有不到1000人从日军包围圈里突出来,我们几乎把所有武器都丢了。
”而在1944年日军入侵印度重镇英帕尔时,英印第17师一雪前耻,达尔维指挥的部队以巨大伤亡拖住敌人。
7月,遭受巨大伤亡的日军率先撤出战场。
战后,达尔维晋升为陆军中尉,1945年初被调往英印第44空降师任排长。
1945年5月1日,他率领一个廓尔喀排空投到缅甸仰光,不过他们没遇上敌人,原来日军已在几天前撤离了仰光。
当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时,达尔维晋升为上尉连长,第44师师部要他带一个连空投到新加坡,解救盟国战俘。
于是,达尔维连率部赶在盟军大部队之前接管日军控制的新加坡战俘营,并向当地市民发放救援物资。
印度独立后,达尔维在印度陆军中历任营长和陆军司令部参谋,1962年初出任第7旅旅长。
该旅是中印边境东段的最前沿部队,下辖3个步兵营和1个步枪联队,还有一些小型炮兵单位,装备有76.2毫米迫击炮和75毫米山炮,总计6000余人。
1962年9月9日,印度国防部长克里希纳·梅农决定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进攻,目的是将“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地区的塔格拉山脊变成实际的中印国界。
紧接着,印度陆军参谋长兼第4军军长考尔中将亲自电令达尔维,要他把第9旁遮普营调往多拉哨所,第7旅其他部队也必须在24小时内采取行动,这次行动密码代号为“里窝那”。
9月11日,第7旅从达旺出发,徒步向克节朗山区开进。
该旅在推进时遇到极大困难,首先是交通条件恶劣,达尔维不得不让部队把所有重装备都扔在平原上。
其次是当地正值收割季节,印军征集不到民夫,他们只好背着全部给养进行漫长的山地行军,每名士兵负重近35千克。
此外,由于行动仓促,印军官兵只穿着秋季作战服和帆布军鞋,3名士兵分享2床行军毯,这导致大量非战斗减员,冻伤和肺水肿十分普遍。
先期出发的第9旁遮普营经过数天强行军,于14日到达克节朗河谷。
此时,第2拉吉普特营、廓尔喀步枪联队、第6炮兵营和第34重迫击炮团的2个轻机枪排也到达龙布,距克节朗约6千米的章多成为第7旅指挥中心和后勤基地。
考尔坚持在10月8日执行“里窝那计划”,命令第2拉吉普特营夺取塔格拉山脊西侧的雍错山口。
达尔维准将对这个计划相当不满,因为这意味着1个没有炮兵掩护的营要在中国军队眼皮底下向海拔约4876米的山顶运动。
达尔维拒绝执行考尔的命令。
面对下属的抗命,考尔生硬地答道:“勇敢无畏的步兵不需要炮兵掩护。
”无奈之下,达尔维退而求其次,要求在第2拉吉普特营出发前先派一支巡逻队前往尺冬地区,为该营提供侧翼掩护,而第2拉吉普特营(缺1个连)定于10月10日凌晨发起攻击。
没想到印军巡逻队一进入尺冬就遭到解放军重创,达尔维请求考尔暂停“里窝那计划”,但考尔置之不理。
10月20日,解放军发起反击,达尔维在开战一小时内就丧失对部队的控制,第7旅在解放军头半小时的炮击中就被击毙400多人,部队建制被完全打乱。
8个小时后,第7旅彻底丧失战斗力。
达尔维和旅部直属人员在销毁文件后撤向东南方向的色奇姆。
为避免遇上解放军巡逻队,他们躲进深山老林。
10月22日清晨,耐不住饥饿的达尔维钻出山地,结果撞上整整一个连的中国战士,他只好束手就擒,成了战争中被俘的印度最高级别军官。
达尔维被抓获时,已经66小时没吃东西,神智恍惚。
解放军第419部队给达尔维安排一个单间住房,送上水壶和干粮,使他的情绪稳定下来。
第419部队政治部主任魏克问他被俘后是否遇到什么麻烦,达尔维伸出戴着金壳手表和钻石戒指的手说:“你看,我的东西丝毫无损,你们真是一支文明的军队。
”在中国收容所里,达尔维准将的待遇是最高的,每月还有两条香烟,半斤水果糖。
为满足达尔维等印俘军官希望了解中国的愿望,1963年4月6日至5月4日,中方以中国旅行社的名义,组织达尔维等27名高级军官前往武汉、南京、上海、无锡、杭州、北京等城市参观。
为照顾印俘军官的面子,参观中的保障和联络工作均由中国红十字会出面负责,解放军代表只在印俘集中和遣返时出面,不陪印俘参观。
中方接待人员也十分注意言辞,称印俘军官为某某先生或称呼他们的军衔,向他们讲话时称“印度朋友”,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解除顾虑。
在上海,达尔维一行还到一位民族资本家的家里做客,达尔维对这位资本家说:“我原以为你们已经被革命了,没想到你们还过得这样好。
?相对于已成“过街老鼠”的考尔,被俘归来的达尔维得到印度军方“宽恕”,他被任命为第15军准将参谋长,后又晋升陆军少将,出任达拉顿军事学院副院长。
退役后,达尔维还撰写了一本名为《喜马拉雅失策》的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