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妇科月经不调的临床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妇科月经不调的临床探析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妇科月经不调的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8月-2012年7月本院妇科收治的月经不调患者17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组。A组接受西医治疗,B组接受中医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差异性。结果: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妇科月经不调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推广应用。
标签:中医;妇科;月经不调;临床疗效
月经不调是妇科临床常见的疾病,具体表现为月经周期和经量的异常,给广大患者造成了较大的痛苦。目前,西医临床多采取雌、孕激素、促排卵药物等治疗,疗效往往并不尽如人意,且不良反应也较大[1]。笔者采用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临床疗效满意,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2012年7月本院妇科收治的月经不调患者175例作为研究对象,症见月经先期、后期、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经量过多、过少、经间期出血、崩漏或闭经等。研究对象同时剔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出凝血机能异常、精神疾病、未成年人、围绝经期、不能坚持治疗和配合随访者。根据患者意愿分组,A组患者78例,年龄18~42岁,平均(29.65±6.33)岁;体重45~68 kg,平均(59.63±5.47)kg;病程1~6年,平均(2.46±0.56)年;其中已婚已育14例,已婚未育22例,未婚未育42例;临床表现为月经先期8例,月经后期15例,先后无定期11例,经期延长6例,经量过多14例,经量过少10例,经间期出血4例,崩漏2例,闭经8例。B组患者97例,年龄18~40岁,平均(28.90±6.27)岁;体重46~70 kg,平均(60.35±5.37)kg;病程1~5年,平均(2.52±0.63)年;其中已婚已育24例,已婚未育28例,未婚未育45例;临床表现为月经先期10例,月经后期17例,先后无定期14例,经期延长7例,经量过多15例,经量过少12例,经间期出血5例,崩漏5例,闭经12例。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病程、婚育情况、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接受西医治疗,根据具体病情采用雌激素、孕激素周期疗法,克罗米芬促排卵法等方案治疗。B组接受中医治疗,基本方组成包括当归、赤芍、桂枝、茯苓、川芎、香附、熟地黄、肉苁蓉、甘草、生姜、大枣等[2]。月经先期、经量过多者酌加白芍、白术、阿胶等;月经后期、经量较少者酌加红花、桃仁、三
棱、莪术等;伴有乳房胀痛者酌加路路通、柴胡、川楝子等;伴有腰腹疼痛者酌加泽兰、益母草、延胡索、吴茱萸等;气虚者酌加人参、党参、黄芪;气滞者酌加青皮、木香、陈皮等;血瘀较甚者酌加三棱、莪术、水蛭等;肾虚者酌加桑寄生、川断、杜仲等;虚寒者酌加肉桂、附子、吴茱萸等。各药味剂量根据具体病情斟酌而定。上药每日1剂,加水煎服,早晚各一次[3]。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价
显效:治疗后月经周期恢复至(28±7)d,月经量恢复正常,腰腹疼痛、乳房胀痛、食欲不振等伴随症状消失;有效:治疗后月经周期、月经量较治疗前改善,伴随症状消失或减轻;无效:治疗后月经周期、月经量无明显改善[4]。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字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发现,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例(%)
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A组(n=78)25(32.05)40(51.28)13(16.67)65(83.33)
B组(n=97)34(35.05)58(59.80)5(5.15)92(94.85)*
*与A组比较,P<0.05
2.2 不良反应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现,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组别胃肠道不适头痛皮疹不良反应
A组(n=78)12(15.38)4(5.13)2(2.57)18(23.08)
B组(n=97)5(5.15)0 0 5(5.15)*
*与A组比较,P<0.05
3 讨论
中医学理论认为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肾为先天之本,肾气不足、冲任亏虚导致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而导致月经异常。后天七情、劳倦所伤、外感六淫之邪、多产等导致脏腑之气受损,脾、肝、肾三脏功能失常。脾统血、主运化,脾失健运则无以运化水谷精微,使气血生化乏源。肝藏血、主疏泄,肝失疏泄则气血失调,冲任二脉受损。肾藏精、主生殖,肾气亏虚则冲任二脉气血不足,胞宫气血不畅,日久蓄而成瘀。治则以扶正固本、平调阴阳为法[5]。
本研究中以养血调经为基本原则进行组方,基本方包括当归、赤芍、桂枝、茯苓、川芎、香附、熟地黄、肉苁蓉、甘草、生姜、大枣等。方中以当归活血化瘀、养血和营为君药,兼具补血、活血双重作用,行中有补,补中有动。赤芍行瘀止痛、凉血消肿,炒制后药性趋于缓和,具有活血止痛而不伤正之优点。桂枝温中散寒、行瘀导滞,辅以茯苓消痰利水、健脾渗湿,助君药活血化瘀。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功能行气活血、宣通气滞,与当归配伍可增强其活血袪瘀之功效。香附可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对肝气郁结所致的月经不调效果较好。熟地黄滋补性强,有滋补肾阴、益精填髓、补血养肝之功效。肉苁蓉峻补精血、温补肾阳。生姜健脾暖胃、大枣补益气血,二药合用,增强缓急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养血调经、活血化瘀之功效[6-7]。
本研究中采用中医治疗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采用西医治疗者,提示中医辨证论治可以更好地调节月经。中医治疗者在服用中药汤剂期间不良反应以胃肠道不适为主,患者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西医治疗者,提示在安全性方面,中医有更大的优势。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医治疗妇科月经不调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协清,方企扬,徐小倩.中药治疗月经不调的处方用药分析[J].中外医疗,2009,22(1):106-107.
[2]张婷婷,秦保锋,束兰娣,等.定经汤治疗月经不调210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12(5):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