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 说课稿 》(四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说课稿浮石中心小学张冬梅一、教学背景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第一课时,教材第12页至14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知识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基础,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二、根据课标要求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举例说明“每份同样多”,并能说出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至少80%的学生能比较规范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平均分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主题情境,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实物学具,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二)主要教学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表内除法一说课稿
表内除法一说课稿一、说教材《表内除法一》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部分,它处于基础数学教学的起始阶段,对于学生建立数学基础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内容地位:表内除法一是学生在学习了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对除法运算的初步认识。
它既是前面知识点的延伸,也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除法运算、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2. 作用:通过学习表内除法一,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数学中的基本运算规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围绕表内除法的概念、运算方法和应用展开。
具体包括:- 除法的定义和意义;- 利用乘法口诀帮助记忆除法表;- 解决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表内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
2. 技能目标:通过练习,学生能够提高口算和笔算能力,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表内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以及运用乘法口诀快速计算除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意义,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除法计算;- 解决涉及表内除法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在教学《表内除法一》的过程中,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并突出我的教学特色:1. 启发法:- 我将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例如,我会问学生:“如果我们要平均分一些物品,但是不知道每个人应该分几个,我们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除法运算的实际意义。
- 亮点:我会在启发过程中,鼓励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自己发现除法的概念,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 问答法:- 在讲解除法运算的过程中,我会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以确保他们对概念的掌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第2课时》《平均分(2)》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第2课时》《平均分(2)》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第2课时》《平均分(2)》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平均分的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会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其他人。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除法和平均分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除法和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能够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其他人。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除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能够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其他人。
2.教学难点: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实际操作法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除法和平均分的概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蛋糕平均分给其他人,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2.新课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除法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课堂讲解:利用实物模型和教学卡片,讲解除法的基本运算,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除法的过程。
4.练习巩固:设计一些实际的除法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平均分》优秀说课稿
《平均分》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均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而“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对今后学习除法的计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材通过让学生分一分的活动,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并在分一分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另一种是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对于“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直观的操作和演示,帮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况,并能正确进行平均分。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自主探索平均分的含义和方法。
2、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过程中,掌握平均分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六、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主题图: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老师准备了一些食品,想请同学们帮忙分一分。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平均分》表内除法说课教学课件说课
我6颗……
我4颗……
蹦蹦
跳跳
分一分。 (1) 两只小松鼠分10颗松果,每只小松鼠可能分得几颗松果?
我7颗……
我3颗……
蹦蹦
跳跳
分一分。 (1) 两只小松鼠分10颗松果,每只小松鼠可能分得几颗松果?
我8颗……
我2颗……
跳跳
分一分。 (1) 两只小松鼠分10颗松果,每只小松鼠可能分得几颗松果?
我9颗……
你会使方格里每行每列的卡片都 不一样吗?
1.第一行各不相同。
2.第二行第一个与 第一行第一个不同。 3.第二行第二个与 第一行第二个不同, 并且第二行第一也 不同。
4.第二行的第三个与第二行其他都不同。
5.第三行你会吗?
我们先从第一列摆,你知道怎么 摆吗?(各行各列不同)
你还有其 他的方法 吗?一起 分享一下 吧!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
你能发现下面的图形规律吗? 那这个你知道吗?
拿出自己的小花卡片摆一摆吧!
我是三个一组,一个黄 色的、一个大红色的、 一个粉红色的这样排的。 你的规律是什么?
你会将你的卡片有规律摆在下面 的方格里吗?
按照自己的 排列规律在 方格里摆一 摆吧!
你知道它们的规律吗?剩余空 格里应该怎么摆?
第一行 第二行
课堂练习 先动手摆一摆,再填空。 (1)把6个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2 )个。
(2)把15个 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 3 )个。
课堂练习 把20个花片平均分成2份、4份、5份,每份各是多少个?
平均分成 2 份 每份是10个
课堂练习 把20个花片平均分成2份、4份、5份,每份各是多少个?
课堂练习:你知道空白处该是 什么颜色吗?
课堂小结:
平均分说课稿
《平均分》说课稿说教材: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平均分》。
2、教材与学情分析:“平均分”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而,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
“认识来源于实践”。
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
所以,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特质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今后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
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3、教学地位: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平均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提,因此,要在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基础上,展开后续学习,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4、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能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探索“如何才能平均分”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5、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掌握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教学难点是: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熟练的进行平均分。
说教学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一)直观演示法本节课内容并不是很多,虽然是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平均分的概念,每个学生都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从森林大王邀请小朋友参加一年一度的“森林聚会大挑战”活动出发,创设了分橘子的情景,利用直观的卡片教具进行分发,引导学生们观察比较。
平均分说课稿
《平均分》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均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平均分”是在学生已学习过的简单分类以及乘法口诀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为今后学习除法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
教学中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识“平均分”,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熟练背诵乘法口诀;熟练掌握乘法的计算技能;会初步进行小组合作。
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以直观思维为主,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
虽然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已有一定的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
因此,他们对于“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都感到比较困惑。
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很好地构建本课的知识框架,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对该学段数学教学的要求、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学生通过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2.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以及平均分方法的多样性;3.学生认识到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为了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我设计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难点是:学会并熟练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平均分》说课稿
谢 谢 大 家!
教学难点 :
让学生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建立 “平均分”的概念,为学习除法打好基础。
教具、学具:课件
苹果图片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感知“平均分” (三)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 (四)应用拓展,巩固“平均分” (五)总结回顾,整理“平均分”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四)应用拓展,巩固“平均分”
课本P16练习三第1题 (1) 动手分一分 (2) 展示交流 (3) 学生评价。 强调: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五)总结回顾,整理“平均 分”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2、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并进行总结。
六、板书设计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平均分》
• • • • • •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学习目标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五、教学流程 六、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 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 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一课时“平均分”。
二、学情分析
•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以直观思维为主 ,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 • 他们对于“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 物品”都感到比较困惑。
(三)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 1、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 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师:观察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 块糖。渗透每份和份数的含义。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0个苹果进行平均分,你会分吗? ①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 ②交流,同组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③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际操作摆一摆,说一说,使学生
《平均分》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
《平均分》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小学数学一等奖《平均分》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平均分》,来自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下面我将其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
《平均分》单元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操作,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和分法,从而引申归纳出平均分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特点,确立以下目标: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及平均分的意义,知道平均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平均分的方法,能独立完成平均分任务并能进行概括。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发展创新意识,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说学情(一)课前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大多数学生对于平均分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说出一些平均分的简单例子,但是对平均分的概念及相关性质还缺乏理解。
他们缺乏理论上的抽象概念,需要通过实物或情境等方式具体形象地过渡到抽象的平均分概念。
(二)学习积累。
学生对平均分已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之前的计算和测量学习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本节课中,这些生活经验和技能将成为支撑平均分理解和掌握的基础。
三、说教法与学法(一)教法。
1. 观察法:通过一味地观察实物直观呈现的情境,学生的认识往往停留于感性认识,教师需要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深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2. 讨论法: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开阔视野,运用观察、对比、讨论等方法,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与重要性。
(二)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教师则在关键处加以点拨、引导、示范,使学生通过对平均分概念的学习,逐步懂得分类、概括等思想方法。
四、说教学环节(一)导入环节。
在导入环节,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呈现一些平均分的生活场景,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平均分”,从而自然过渡到对平均分的解释。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 说课稿 》(四篇)
2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说课稿一一、说课内容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二、教材简析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
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
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
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册《2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说课稿)》教师招聘精品获奖说课稿
前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2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说课稿(最新精品获奖说课稿)《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皮亚杰也曾经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
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老师们总是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但任何事情都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发现,现在很多教学课堂中会出现为操作而操作的现象,学生的操作是教师指令下的行为,操作没有起到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作用。
今天,我将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平均分》一课的教学,和各位学员交流如何突出课堂操作的有效性。
一、依据教材和学情分析预设操作时机《平均分》是建立在一年级学的简单分类及二年级上册学的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解决除法问题的基础。
教材首先用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提供素材,为认识平均分做准备。
例1用为每个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由“应该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让学生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接着,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以直观思维为主,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
虽然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已有一定的分物品的经理,但缺少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
因此,他们对于“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物品”都感到比较困惑。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预设为:1、使学生在分东西的操作过程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说课稿(精选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说课稿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说课稿(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说课稿1一、地位作用及教材分析这一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所学的内容,是建立的一年级学的简单分类知道及二年级上册学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为今后学习各种除法、除法应用题及分数的含义打下基础。
因此,这一课的教材中设置了活动情境,实际操作,想想分分,巩固练习这样几个层次,完成对新知识的牵引,让学生由已知感受末知,从末知探求新知。
二、设计理念我在设计本堂课的依据的理念是: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对探究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养成数学能力,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另外,我校正在进行“先学后教”实践性课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了课本传递信息的功能,尽量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今后乃至整个学习生涯打下重要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鉴于以上原因,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通过分分摆摆的操作,了解什么是平均分及怎样分才是平均分。
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并由此粗浅的感知除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3、能用学到的平均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为此我还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每份同样多才是平均分,而难点则是平均分的分法。
为了解决重难点,能较好的利用媒体资源,我对教材略作调整,舍去了春游图,只借用了例1。
四、教学设计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学课文,探索新知;巩固练习,加深理解;课堂小结;课堂练习这样几个环节。
《平均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平均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的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
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特别是“平均分”。
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对除法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熟练背诵乘法口诀;熟练掌握乘法的计算技能;会初步进行小组合作。
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以直观思维为主,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
虽然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已有一定的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
因此,他们对于“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物品”都感到比较困惑。
综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难点是让学生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和理解,为了更好地实施目标导学,进而提高课堂效益,我结合《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平均分”的含义能按要求对物体进行平均分,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懂得从不同角度进行平均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性,灵便性。
3.情感发展目标:通过小组的摆、分、观察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大多独生子女)的平等意识和谦让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由例 1、例 2 和练习三组成。
例 1 前,教材第 12 页呈现一幅二(1)班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
每份两瓶矿泉水、每份两块面包、每份 3 个橘子、每份……让学生感知每份同样多,为引入“平均分”做准备。
《平均分》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优质课公开课一等奖说课稿
课题:《平均分》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均分》。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平均分是除法初步认识的起始课,从具体编排来看,教材是通过让学生参与平均分的活动,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从而认识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的情况按份数分和按每份数分,同时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圈一圈,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结果。
一种是恰好分完没有剩余,安排在表内除法中学习,另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安排在有余数的除法中学习。
从知识的前后联系来看,平均分是在学生已有的分物经验和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除法初步认识的种子课,它既是一个数学概念,也是一种操作方法。
综上所述,本节课我将会借助生活中学生的分物经验,从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
通过创设不同的分物情境,借助多样表征,让学生在课堂对话中促进概念的意义建构,为之后学习除法埋下伏笔。
二、学情分析:从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
从经验积累来看:学生能用圆片表示数,并且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分物的经验。
从思想方法掌握来看:学生可以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用圆片表示数。
总之,本节课将通过创设不同的分物情景,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借助多样表征,促进概念的建构。
三、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五、教学思路:思考:1、怎样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平均分的产生?形成“平均分”的表象?2、怎样构建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意义?3、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如何进行平均分?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六、教学流程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一)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说课稿》三篇
2 表内除法(一):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说课稿一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29页例3及练习。
2、教材简析本节课安排在第二单元的表内除法(一)。
本单元还安排了“平均分、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决求商及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而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决求商”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以后“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学习打好基础,要求学生从观察及操作中挖掘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3、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教学重点和难点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将知识设置于同学们熟悉的、喜爱的现实情境中,引导他们从中挖掘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提出用除法计算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并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喜欢玩的一些游戏)师:瞧,这些小朋友玩的多开心,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第29页例3主题图)(设计意图:轻松愉悦的谈话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使学生情绪饱满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1、内容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平均分〔1〕》,教材第7页至9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2、地位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场,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根底,是较关键的数学概念。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根底上的,要打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
3、编排的特点〔1〕在比照与活动中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例1中通过创设“分一分”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通过不同的分物情况,使学生在比照中获得对“平均分”的直观认识。
再通过小结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同时关注分的结果。
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即突出表达了学生对平均分物过程的参与性,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平均分的结果。
例2那么呈现了在生活中两种平均分物的情况之一:等分,教材即重视平均分的过程与方法,又突出平均分的结果。
〔3〕注重用数学语言描绘平均分,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
让学生边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可以不断加深平均分在学生脑海中相应表象,从而为建立除法概念打下根底。
教材在例题和多个练习的设计中,都在:“分一分”“摆一摆”或“圈一圈”的活动后,增加了“填一填”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描绘平均分的过程。
这样编排,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为用语言表达除法算式的含义和运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说明选择算法的根据都作了充足的准备。
(二)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详细情境与理论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进展平均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和用数学语言表述的才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络,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数学思想:浸透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表内除法平均分说课稿(精选6篇)
表内除法平均分说课稿表内除法平均分说课稿(精选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表内除法平均分说课稿(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表内除法平均分说课稿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10页例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包含分的表象,经历包含分的过程,探索包含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包含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每人准备12个圆片。
教学问题诊断学习包含分之后,学生容易混淆“等分”与“包含分”,教师应注重加强两种分情况的对比,找到隐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采用多种手段加强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包含分”师: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
瞧,动物王国要开春季运动会了,小动物们在忙着分东西呢。
出示课件:苹果,桃子师:哇!准备了这么多的东西,他们打算分给谁?怎样分呢?我们一起瞧一瞧。
课件出示:猴子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分桃子【设计意图:结合春天要开运动会的情景,引出本节课探究的新知,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感受“包含分”的含义(一)分果冻1.提出问题师:猴子妈妈想怎样分这些桃子呢?课件出示问题:8个桃子,每2个分给一只小猴,可以分给( )只小猴呢?学生活动:留有片刻学生独立思考2.动手操作师:你能帮助猴妈妈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吗?并把你的想法一边摆小棒一边说给同桌听。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操作——同桌交流3.全班汇报(1)学生活动:小老师板前汇报,其他同学倾听,全班互动。
《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说课稿(附教案)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第一课时,教材第12页至14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因此本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情分析:“认识来源于实践”。
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
教学时,由分物品的具体情境引入“平均分”之后,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摆摆、分分、看看、圈圈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就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
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举例说明“每份同样多”,并能说出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平均分的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基于此,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积淀经验。
五、说教学过程: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1.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2.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3.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4.全课总结。
下面就每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进行说明。
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教案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教案【篇一:《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篇二:表内除法教案】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的含义。
本单元内容包括平均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的含义。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本单元是在学生会用1~6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到“平均分”,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层面。
这些都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1. 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 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实际操作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习惯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1. 加强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除法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的活动,把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几份是除法含义的实质。
教材在教学除法前先安排学生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知道平均分—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分成几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初步形成平均分的概念”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对“平均分”获得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为认识除法的含义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2. 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除法的含义。
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求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一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教材通过各种具体的操作活动,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能有所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说课稿一一、说课内容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二、教材简析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
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
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
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XX、XX、XX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2)这三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么分?(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
现在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较好?(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己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可以说每份都是3本。
说明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1、创设情境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们组结对的小朋友吧。
看看你们组的学习用品是什么?共有几件?要求平均分给几个结对的小朋友?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面几句话: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寒假里,XXX家来了几个结对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们。
想一想,是平均分吗?为什么?(1)10个香蕉:4、6(2)12个面包:3、3、3、3(3)8盒年奶:3、3、2(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
用手势表示)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
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3、每人动手分一分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希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四)全课总结(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
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知道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
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2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说课稿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皮亚杰也曾经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
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老师们总是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但任何事情都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发现,现在很多教学课堂中会出现为操作而操作的现象,学生的操作是教师指令下的行为,操作没有起到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作用。
今天,我将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平均分》一课的教学,和各位教师交流如何突出课堂操作的有效性。
一、说教材《平均分》是建立在一年级学的简单分类及二年级上册学的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解决除法问题的基础。
教材首先用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提供素材,为认识平均分做准备。
例1用为每个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由“应该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让学生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接着,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以直观思维为主,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
虽然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已有一定的分物品的经验,但缺少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
因此,他们对于“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物品”都感到比较困惑。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预设为: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重难点: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为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学生有效的动手操作是关键。
但怎样的情况属于平均分,对于学生不是一无所知,所以在引出平均分环节个人认为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分,我预设本节课的操作重点应该在探究不同的方法实现平均分这个环节,而在理解了平均分的意义,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后,让学生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时也可以安排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说教法和学法1、积极创设情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平均分》一课,我采用书中的主题图“春游分食品”这一情景,来引入教学。
2、加强实践活动结合教学情境,在本课我将安排多次实践操作活动,如动手分水果,帮小明分橘子,给小猴子分香蕉及运用平均分的知识设计、布置黑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