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临床辨证论治探索
浅谈痹证的临床辨证论治心得

2 痛
痹
邪 ;配桑枝利关节除湿痹 ;薏苡仁健脾燥湿 ,善除湿 滞皮 肉筋
脉 所 致 的 疼 痛 ,配 白术 燥 湿 健 脾 ;羌 活 、独 活 、防风 祛 风 祛湿 ; 五 加 皮 、木 瓜 专 治 风 湿 膝 痛 。肿 甚 加 猪 苓 、萆 薜 ;肌 肤 麻 木 不
..
8 0 . .
Cl i n i c a l J o u r n a l o f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2 0 1 5 V o 1 . ( 7 ) No . 2
浅 谈 痹 证 的 临 床 辨 证 论 治 心 得
An i s s u e o n t r e a t i n g a r t h r o my o d y n i a i n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关节屈伸 不利、僵硬 、肿 大、变形 等症 状的一种 疾病 。本人现将从 医三十载 ,在 临床治疗痹证 的一 些心得体会 总结如下 ,望 同行
【 关键 词 l 痹 证 ; 临床 治疗 ; I 临床 辨 证 论 治
[ A b s t r a c t ] Ar t h r o my o d y n i a i s a d i s e a s e , w i t h s y mp t o m o f p a i n , Z h o n g z h u o , s o r r o w a n d g r i e f a n d n u m b n e s s o n mu s c l e s , b o n e s a n d
j o i n t s ; o r Q u s h e n B u l i , s t i f f , s we l l i n g a n d d e f o r m o n j o i n t s , f r o m F e n g , Ha n , S h i , R e a n d Xi e q i Bi z u . S o me e x p e r i e n c e s f o r t r e a t i n g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疾病类型,其发病机理复杂,涉及多个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等方面,治疗难度大,需要结合较长时间的临床经验和多方面的知识来进行综合分析和治疗。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我在临床中治疗痹证的体会。
一、辨证施治应以肝肾、脾胃为主要方向痹证的发病机理多与肝肾虚损、脾胃失调等有关。
因此,在辨证施治时,应以这两个脏腑为主要方向。
肝肾亏损引起的痹证,可以用滋肾壮阳的中药方剂来治疗,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补骨脂饮等;脾胃失调引起的痹证,可以用理气健脾的方剂来治疗,如活血通络丸、逍遥丸等。
二、按摩治疗效果显著按摩是治疗痹证的常用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症状较轻的痹证患者,按摩治疗效果显著。
按摩可以促进经络的畅通,改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肌肉僵硬等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按摩力度要适中,不宜过强或过弱,以免损伤身体或治疗效果不佳。
三、针灸疗法为痹证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痹证的主要方法之一,其疗效卓著、无毒副作用,广受患者信赖。
在针灸疗法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症状配合不同的针灸手法和针灸穴位来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肝肾亏损引起的痹证,可以采用补肾益肝的针灸手法和穴位来治疗;对于脾胃失调引起的痹证,可以采用健脾利湿的手法和穴位来治疗。
四、食疗调理中医食疗是治疗病症的一个重要方面,痹证也不例外。
痹证可以通过摄入一些补益肝肾、健脾开胃的食品来进行食疗调理。
例如,可以多吃一些黑豆、黑芝麻、核桃、山药、枸杞等食物来滋肾壮阳,增强体质;可以多吃一些鸡肉、牛肉、鱼类、黑鱼肉、蛋类、豆浆、海带等食物来健脾暖胃,帮助身体排出湿气。
五、注意生活方式调节在治疗痹证的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外,还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节。
例如,要保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保持心情愉悦、积极乐观,少受到精神上的折磨等。
同时,还需要控制饮食,减少烟酒的摄入等不良生活习惯,以避免加重病情。
痹证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其治疗不仅需要医生的经验和技能,也需要患者的主动配合和参与。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包括风湿痹、关节痹、四肢痹痛等多种类型。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将结合个人临床体会,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方法和特点。
一、痹证的基本特点痹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类慢性病证,主要表现为关节或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疼痛不适等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痹证可分为风湿痹、寒湿痹等多种类型,症状也有所差异。
但痹证表现为四肢疼痛、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二、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方法1.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痹证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脉象、舌象等进行辨证分型,如风湿证、寒湿证、湿热证等。
然后根据辨证结果采用对应的中药治疗方案,既可以采用外用贴敷、熏洗等物理治疗手段,也可以采用内服中药进行治疗。
2. 调整气血中医治疗痹证主要是调整气血,因为在中医理论中,痹证的发生与气血的运行不畅有较大的关系。
中医治疗痹证时常常会用到活血化瘀、理气活血的中药治疗,以调节气血,改善痹证症状。
3. 推拿按摩在中医治疗痹证时,推拿按摩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通过按摩和推拿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活血化瘀,缓解痹痛。
4.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痹证的重要手段,通过选择穴位,针刺等手段来疏通经络,活血化淤,以达到治疗痹证的目的。
三、个人临床体会在临床工作中,我曾遇到一位患风湿痹的病人。
这位患者年龄较大,双手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在进行辨证分析后,我认为该患者主要表现为风湿寒凝,气血不畅。
于是在治疗中,我采用了活血祛风的中药治疗方案,同时结合中医推拿按摩和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经过持续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关节肿胀、疼痛明显减轻,活动灵活起来。
患者的心情也变得积极乐观,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这个病例,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重要性和独特优势。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不是简单的治疗症状,而是从病人整体出发,从根本上去调整人体的气血功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痹证的目的。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痹证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在发作时会感到肢体麻木、寒冷、疼痛等不适,严
重时还会导致肢体功能障碍。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我总结了一些中医辨证治疗痹证
的体会。
要注重辨证分型。
痹证的辨证分型有寒痹、热痹和湿痹等,每种分型所对应的治疗方
法和药物都不同。
在实际操作中,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如疼痛程度、发作频率、
肢体颜色和温度等,以确定是属于哪种痹证,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要从病因入手。
痹证的发病原因有外感邪气侵袭、湿气蕴结、气血运行不畅等多种因素。
对于外感邪气侵袭引起的痹证,可以采用发散寒邪或驱除湿邪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
湿气蕴结引起的痹证,可以选择祛湿化痰或络清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痹证,可以通过活血化瘀或理气行滞等方法进行治疗。
要根据患者的病因特点来选用相应
的治疗方法。
要注重调理阴阳。
中医认为痹证是阴阳失调所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调理阴阳
平衡。
对于寒痹患者,可采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对于热痹患者,可以使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对于湿痹患者,则应选择健脾化湿的药物。
还可以通过脉诊、舌诊等方法观察患者的阴阳
状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调理阴阳平衡的目的。
要根据病情进一步调整治疗。
在治疗痹证的过程中,有时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出现波动
或者是并发其他疾病,这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可以适当增减用药剂量,或者添
加药物以强化治疗效果。
同时还要注意患者的观察与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以
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痹症临床辨证论治探索

痹症临床辨证论治探索摘要】痹症是在人体正气先虚,再由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酸楚、重着、麻木、疼痛,或关节伸屈不利、僵硬、肿大、变性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
邪气壅塞、气血凝滞、脉络不通为病机关键。
痹病日久,伤耗正气,损及肝肾,痰瘀互结,寒邪凝滞,形成正虚邪恋,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痹证的诊治,应详审正邪之盛衰,细酌补泻之分寸。
初病宜疏散,邪尽为务;久病正虚当固本,扶正为先。
早期、规范、精准诊治,可获得理想效果。
【关键词】痹证临床辨证论治探索【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011-02痹症即闭塞不通之意。
是在人体正气先虚,再由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酸楚、重着、麻木、疼痛,或关节伸屈不利、僵硬、肿大、变性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
随着疾病进展可累及脏腑,缠绵不解,迁延不愈。
痹症相当于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增生性骨关节炎,坐骨神经炎,痛风,肌纤维炎等疾病。
祖国医学对该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早有认识,且存在一定优势,特别是在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满意疗效。
现将痹症的临床辨证思路报告如下:病因病机《内经》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
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肝肾虚损,风、寒、湿、热之邪,在恶劣的气候、环境协同作用下侵入人体,致营卫不和,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不通,邪壅经隧,留而不祛,气滞血瘀,湿聚津凝成痰,邪气与痰瘀互结,深入筋脉、骨节、肌肉成病。
《素问. 痹论》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终致关节肿大、僵直、畸形、功能障碍。
外邪不同,程度倚重,则有不同分类:风邪偏盛则为行痹,其痛游走不定;寒邪偏盛则为寒痹,其痛剧烈,痛如锥刺;湿邪偏盛则为着痹,其痛重着,麻木不仁;邪从热化则为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痹证的辩证论治

痹证的辩证论治湖北名医李今庸:痹证的辩证论治痹证是人体遭受外邪侵袭后,邪气客于肌表经络,使气血流行不畅,引起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等症的一种疾病。
其发病与气候变化及居处环境有密切关系。
人体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灵枢●岁露》篇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若受外界风、寒、湿、热等邪气的侵犯,人体正气又不足与乏抗争时即会发病。
当风、寒、热、邪与湿邪相结合时,最易稽留于关节,阻塞经络,致气血郁滞。
引起肢体关节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等。
故《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圣济总录●诸痹门》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由于感受邪气的性质不同,人的体质又各有差异,所以痹证的表现亦各不相同,一般可分为风寒湿痹与热痹两种类型。
其治法在祛湿的基础上各有侧重。
1、风寒湿痹肢体关节酸痛,关节屈伸不利,尤以气候变化时加重,反复发作,病程缠绵。
有风邪偏盛者,见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称为行痹;有湿邪偏盛者,见关节酸痛沉重,称为着痹;有寒邪偏盛者,见关节疼痛剧烈,遇热则减,称为痛痹,治法各有不同。
(1)行痹肢体关节烦痛,且游走不定,时而在上肢,时而在下肢,舌苔薄,脉浮虚而涩。
风湿之邪搏结于体表,风重于湿,而正阳虚弱。
风湿留于关节,阻塞经络,气血流通不畅,故关节疼痛。
风性善行数变,故疼痛游走不定。
治宜散风祛湿止痛,用桂枝附子汤加味:桂枝12克制附子10克生姜10克甘草8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威灵仙10克大枣4枚(擘)上8味,加水适量,煎汤,取汁,去渣,温服。
日1剂,分2次煎服。
方中用桂枝解表散风,附子温阳止痛,生姜、甘草、大枣健脾和胃,运化水湿。
加防风、羌活、威灵仙增强散风除湿之力,尤其威灵仙可祛除十二经之风邪。
全方功能助阳祛风,适用于风盛之行痹。
(2)着痹关节酸痛沉重,屈伸不利,舌苔白,脉濡缓。
湿邪侵犯体表,留于关节,阻塞经络,气血流行不畅,故关节疼痛。
湿性重着,故关节酸楚沉重,屈伸不利。
『痹证』痹病的辨证论治

『痹证』痹病的辨证论治痹病的辨证论治辨病邪偏胜风寒湿热为病各有偏胜,根据临床主症特征,分辨主导病邪。
如游走不定而痛者为风邪胜;疼痛剧烈,遇冷加重,得热则减者,寒邪为胜。
一、辨证要点1、辨病邪偏胜风寒湿热为病各有偏胜,根据临床主症特征,分辨主导病邪。
如游走不定而痛者为风邪胜;疼痛剧烈,遇冷加重,得热则减者,寒邪为胜;重着固定,麻木不仁者湿邪为胜;病变处掀红灼热,疼痛剧烈者热邪为胜;病变处有结节、肿胀、瘀斑或肢节变形者,为痰瘀阻痹。
2、辨别虚实根据病程长短及全身状况辨别虚实。
一般突然发病,或发病虽缓,但病程短者多为实证。
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多虚实夹杂。
疲乏少动者多气虚;面色觥白,心悸者多血虚;肌肉麻木,肢节屈伸不利者多肝虚筋失所养;骨节变形,腰膝酸软,多肾虚骨痹不已。
二、治疗原则本病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故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因邪气杂至,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祛痰、化瘀通络等治法应相互兼顾,因邪气有偏胜,祛邪通络又各有重点。
正气不足是本病的重要病因,久病耗伤正气而虚实夹杂者,应扶正祛邪,且扶正有助祛邪。
风邪胜者或久病人络者,应佐养血之品,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寒邪胜者,应佐助阳之品,使其阳气旺盛,则寒散络通;湿邪胜者,佐以健脾益气之品,使其脾旺能胜湿;热邪胜者,佐以凉血养阴之晶,以防热灼营阴而病深难解。
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是虚证、顽痹的重要治法。
三、分证论治行痹症状:肢体关节、肌肉酸痛,上下左右关节游走不定,但以上肢为多见,以寒痛为多,亦可轻微热痛,或见恶风寒,舌苔薄白或薄腻,脉多浮或浮紧。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宣痹达经汤。
方以蜂房、乌梢蛇、土鳖虫、螳螂通经活络以宣痹;威灵仙、羌活、防风、秦艽、稀莶草、青风藤疏风祛邪;当归养血活血;穿山甲搜剔络脉瘀滞。
若以肩肘等上肢关节为主者,为风胜于上,可选加羌活、白芷、桑枝、威灵仙、姜黄、川芎祛风通络止痛。
若以下肢关节为主者,为湿胜于下,选加独活、牛膝、防己、萆藓、松节等祛湿止痛。
痹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证1、概述: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有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
2、病因病机:引起痹证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内因者为饮食药物失当,跌仆损伤,老年久病,外因者为感受风寒湿邪、风湿热邪。
病初病位邪在经脉、筋骨、肌肉、关节,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
痹证的基本病机为风、寒、湿、热、瘀等邪气滞留肌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病理性质为虚实相兼,病理演变过程病初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虚实相兼,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出现相应的脏腑病变,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
《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3、诊断依据⑴发病情况: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⑵发病年龄: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⑶临床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4、辨证论治:痹证的辨证要点是一辨邪气盛衰,二辨虚实。
行痹者,痹痛游走不定,为风邪盛;痛痹者,为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为寒邪盛;着痹者,关节酸痛、重着、漫肿,为湿邪盛;热痹者,为关节肿胀,肌肤焮红,灼热疼痛,为热邪盛。
痰邪所致者,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瘀邪所致者为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实证者,为痹证新发,风、寒、湿、热、痰、瘀之邪明显;虚痹者为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
痹证的治疗原则,初痹者应祛邪通络,治疗宜祛风、散寒、胜湿、清热、祛痰、化瘀;久痹者应补肝肾、益气血。
具体证型分证论治如下:⑴风寒湿痹证①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痛处游走,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为风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所致,治疗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药选用防风汤加减:防风、麻黄、秦艽、桂枝、葛根、当归、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等。
痹疾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疾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疾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四肢疼痛、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下面将介绍痹疾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辨证
痹疾的中医辨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寒湿痹:病情较重,疼痛剧烈,关节红肿,活动受限。
舌苔白腻,脉沉细。
2. 湿热痹:病情较轻,疼痛较为隐痛,关节红肿,活动受限。
舌苔黄腻,脉滑数。
3. 气滞痹:病情较重,疼痛胀痛,关节红肿,活动受限。
舌质紫暗,脉弦滑。
4. 痰湿痹:病情较轻,疼痛较轻,关节红肿,活动受限。
舌苔白腻,脉滑。
根据具体病情,可进一步细分辨证类型进行具体的治疗。
论治
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对痹疾进行治疗。
1. 寒湿痹:宜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可使用巴豆、乌九、紫苏等药物。
2. 湿热痹:宜清热祛湿,活血通络。
可使用黄芩、蒲黄、红花等药物。
3. 气滞痹:宜疏肝解郁,活血通络。
可使用柴胡、桂枝、当归等药物。
4. 痰湿痹:宜化痰祛湿,活血通络。
可使用枳壳、藿香、川芎等药物。
治疗期间,患者需注意保持适当的运动,保持关节的活动度。
同时,也要避免寒湿侵袭,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以上是对痹疾的中医辨证论治的简要介绍,具体的治疗方法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选用适当的药物。
参考文献:
- 《中医辨证论治学》
- 《中医临床指南》。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学上常见的疾病,主要特点是肢体麻木,运动不灵活,久之可导致肢体功能的丧失。
中医认为痹证的发生主要与气血不畅,寒湿凝滞,肝肾不足等多种因素有关。
辨证治疗是中医治疗痹证的核心,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我在临床实践中对痹证的辨证治疗体会。
痹证的辨证要点是其发病机制。
痹证属于中医的“痹病”范畴,产生原因主要有风、寒、湿、热、燥、气等多种因素。
不同的发病机制决定了辨证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对于由于风寒湿邪所致的痹证,治疗时要清热祛湿,散寒通络;对于由于气血不畅所致的痹证,治疗时要理气活血,通经络。
在辨证治疗痹证时,要充分了解病因病机,准确判断病情,才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痹证的辨证要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寒热虚实等方面综合分析。
中医辨病论治是以“辨证”为基本方法,了解病人的身体状态、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是做好辨证治疗的关键。
痹证的主要症状有四肢麻木、拘挛疼痛等,根据其病情发展和伴随症状,可以判断其病证属于哪一类痹证,再根据脏腑经络的辨证分型,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在治疗中,还要分清虚实寒热的不同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痹证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对于寒湿痹证要取温化寒湿之法,而对于热痹证则要清热燥湿。
在辨证治疗痹证时,要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辨证,做到因病施治。
辨证治疗痹证要针对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注重因人因病制宜,对于不同体质、病情轻重的患者要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对于气血不足、寒湿凝滞的痹证患者,可以采用温阳祛湿、活血补气的治疗方法;而对于寒湿痰凝所致的痹证患者,则可采用燥湿、化痰的治疗方法。
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史、病情的变化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痹证时,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痹证的辨证治疗要注重调理和防病。
中医治疗强调“治未病”,要通过调理阴阳、益气养血、调和脏腑等方法来增强患者体质,提高自身抵抗力,使其远离病痛。
治疗痹证的临床经验

治疗痹证的临床经验痹证是指因风、寒、湿邪侵袭而引起的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常常将痹证归为“痹症”一类,具有较高的临床见效率。
本文将介绍一些治疗痹证的临床经验分享。
一、辨证论治痹证的治疗应依据具体的证候来进行。
在初诊时,应进行详细的望、闻、问、切四诊,并作出合理的辨证。
鉴别病因、确定病机、辨明证候,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具体来说,痹证常见的证候有风寒湿痹、风湿痹、寒湿痹等。
对于风寒湿痹,首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的治疗方法;对于风湿痹,则需兼顾祛风除湿、温通络脉的治疗方法;而对于寒湿痹,则需采用温阳化湿的方法进行治疗。
二、药物治疗治疗痹证的药物应根据具体的证候来选择。
常用的药物包括驱风药、祛湿药、活血化瘀药等。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治疗痹证的药物。
1. 熟地黄熟地黄是一种常用的补药,具有滋阴养血、益肾壮阳的功效。
在治疗痹证的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一些补益类的药物来增强患者的体质,以提高其抵抗力,延缓病情进展。
2. 川芎川芎是一种温经散寒的药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调理气血,缓解痛症。
对于风寒湿痹等疾病可以使用川芎进行治疗。
3. 羌活羌活是一种祛风除湿的药物,能够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
在治疗风湿痹等疾病的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羌活。
4. 当归当归是一种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
在治疗关节疼痛等疾病的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当归。
三、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痹证的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针灸治疗方案。
1. 腧穴按揉对于风寒湿痹等疾病,可以进行腧穴按揉治疗。
具体来说,可选择穴位包括风池、肩井、足三里、太冲等,使用指压、拇指按压等方式进行按揉。
2. 灸法治疗灸法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寒湿痹等疾病的方法。
可以选择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位进行烧灸治疗。
烧灸时应注意火候和时间,以防烫伤。
3. 注射治疗注射治疗是一种针刺治疗的变种,对于痹证的治疗也有较好的效果。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也是中医辨证治疗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对痹证的辨证治疗有了一些体会,现在与大家分享。
一、辨证分型痹证根据致病因素、病程发展和病情变化可分为风寒湿邪痹、风湿痹、寒湿痹、湿热痹、寒痹、燥痹等类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痹证,我们需要通过仔细询问病史、观察病情变化和望闻问切等方法来进行准确的辩证分型。
二、辨证要点1. 风寒湿邪痹:病情多开始于四肢关节,患处红肿疼痛,寒凉感明显,重者有寒战、发热等表现。
2. 风湿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晨僵和寒湿化热。
3. 寒湿痹:患处关节肿胀、疼痛明显,寒冷感重,活动受限,晨僵。
4. 湿热痹:关节肿胀、疼痛明显,热感重,尤其在夜间加重,可出现红肿、温热、湿热疮等表现。
5. 寒痹:患处关节冷痛,活动受限,寒冷感明显,疼痛缓解后有冷感。
6. 燥痹:皮肤干燥,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痛苦难忍。
三、治疗方法根据痹证的不同分型,我们可以采用针灸、艾灸、推拿、中药煎服等治疗方法。
针灸是治疗痹证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调节经络气血,达到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效果;艾灸则可以温通经络,散寒燥湿,舒筋活络;推拿可以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调理经络,舒缓疲劳,改善血液循环;中药煎服则可以根据具体的辩证要点,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四、辨证治法1. 风寒湿邪痹:辛温解表、祛风祛寒、理气活血。
2. 风湿痹: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3. 寒湿痹:温经散寒、湿祛除痹、活血止痛。
4. 湿热痹:清热利湿、祛风活血、舒筋活络。
5. 寒痹:温经散寒、活血舒筋、温补阳气。
6. 燥痹:滋养阴液、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以上仅是痹证辨证治疗的一些基本体会,实际临床中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只有准确辩证,在具体治疗时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希望对于学习和实践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同仁有所帮助。
痹症的深度探讨多篇

痹症的深度探讨多篇1. 痹症的概念与历史痹症,中医学上称为“痹”,又称为“痹证”、“痹病”,是一种以疼痛、酸楚、麻木、关节不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痹症在中医学文献中有着丰富的记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痹症的论述。
痹症病因复杂,主要与外感风寒湿邪、内伤情志、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因素有关。
2. 痹症的分类与病因痹症可分为热痹、寒痹、湿痹、风痹、痰痹等类型。
各类痹症的病因如下:- 热痹:外感热邪,或体内阳盛,热邪郁滞。
- 寒痹:外感寒邪,或体内阳虚,寒邪凝滞。
- 湿痹:外感湿邪,或体内湿盛,湿邪阻滞。
- 风痹:外感风邪,或体内风气内动,风邪侵袭。
- 痰痹:体内痰湿阻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3. 痹症的诊断与辨证痹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如疼痛、酸楚、麻木、关节不利等症状。
在中医学中,痹症的辨证主要分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
实证表现为疼痛剧烈,关节肿胀,活动受限;虚证表现为疼痛绵绵,关节酸软,活动无力。
4. 痹症的治疗方法痹症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
其中,中药治疗是痹症治疗的重要手段。
中药治疗痹症主要从祛邪、扶正两大原则出发,根据痹症的类型和病因,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5. 痹症的生活调护痹症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1. 避免外感风寒湿邪,注意保暖。
2.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
3.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4.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5.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6. 痹症的预防与调养预防痹症应注重以下几点:1. 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2. 避免外感风寒湿邪,注意保暖。
3. 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情绪波动。
4. 饮食宜清淡,合理搭配。
5. 适度锻炼,促进气血运行。
痹症虽然病因复杂,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生活调护,患者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本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end)。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学传统疾病名称之一,它指的是由于风、湿、寒、热等外邪侵袭或气血运行不畅等原因所致的全身或局部肢体麻木、拘急、疼痛等症状。
临床上,痹证常见于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五十肩、坐骨神经痛等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痛苦和困扰。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积极有效,值得医护人员深入学习、总结和应用。
我的临床体会是,在治疗痹证时要注重辨证施治,对病情作出详细分析,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法,才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以下是我在临床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痹证的核心。
中医学认为痹证属于气血运行受阻的范畴。
由于外邪侵袭或气血运行不畅,可导致瘀滞、寒湿内生、气机不畅等病理变化,最终出现肢体麻木、拘急、疼痛等症状。
在治疗痹证时,首要任务就是要对病情作出详细辨证分析,搞清病邪侵袭的性质、部位、病因病机等,然后再进行施治。
比如有的痹证为风痹,其病因为风邪侵袭,常表现为痛痹拘挛,应选用祛风活络、温经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而有的痹证为湿痹,其病因为寒湿内生,常表现为重痛,关节肿胀,应选用温阳祛湿、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
由于痹证的病因病机繁多,治疗也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痹证进行分别的辨证施治,以期达到最佳的疗效。
中医治疗痹证要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中医治疗痹证要综合运用针灸、推拿、草药、艾灸等多种治疗方法,才能够更好地调理痹证患者的身体。
比如针灸疗法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推拿疗法能够舒经活络、湿散风热,草药内服能够祛痹活血、祛风散寒,艾灸能够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等。
在治疗痹证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灵活地运用各种治疗手段,以期达到最佳的疗效。
对痹证患者的饮食起居等方面也要进行综合调理。
中医治疗痹证强调“治未病”,即在治疗痹证的要综合考虑患者的饮食起居等方面,进行综合调理,以期达到全方位的康复。
在饮食方面,要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病情特点,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如多食易于消化的食物,如鱼、虾、豆腐等,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病因繁多,临床表现也各异,常见的症状为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
针对痹证的辨证治疗是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中医特色疾病治疗的一个方面。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对痹证的辨证治疗有了一些体会,下面我将结合临床案例,来阐述一下我的一些见解。
一、辨证分型痹证的病因繁多,临床表现各异,中医辨证治疗时首先要根据病情的具体表现来进行辨证分型。
一般可以分为风湿痹、寒湿痹、湿热痹、气滞痹等类型。
不同类型的痹证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因此进行准确的辨证分型非常关键。
风湿痹是由风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多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红肿热痛等症状。
寒湿痹是由湿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症状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不利、肢体沉重等。
湿热痹则是由湿热邪气侵袭所致,表现为关节肿痛、热痒、红肿等症状。
气滞痹是由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辨证分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准确地分析病因,明确病机,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措施。
临床案例1:一位患者因为风湿痹,出现了全身关节疼痛、红肿、活动受限、恶寒发热等症状。
经过详细的辨证分型,最终确定为风湿痹。
治疗时采用了祛风散寒的中药治疗,同时结合针灸疗法,取得了明显疗效。
二、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痹证的重要手段。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辨证分型,中医医生会开具不同的中药方剂,以治疗痹证的病因和病机。
针对风湿痹、寒湿痹、湿热痹、气滞痹等不同类型的痹证,中医医生会选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一般来说,中药治疗痹证有着疗效确切、不易复发等特点。
三、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痹证的常用手段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进行针灸操作,可以调理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痹证的目的。
针灸疗法有着疗效快、刺激小、安全等特点,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四、配合运动疗法在中医治疗痹证的过程中,配合运动疗法也是非常关键的。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畅通,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对恢复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1. 引言1.1 痹证的特点痹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证之一,其特点主要表现为阻滞不畅、疼痛拒按。
疼痛可在不同部位发生,有时随人体运动而变化,有时又固定在某一部位。
痹证还常伴随着肿胀、发热等症状,患者常感到局部有拘挛或硬结的感觉,甚至可影响到患部的正常功能。
痹证的发病与体内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常受外感风寒湿邪侵袭、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影响。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气血失调导致经络阻滞,瘀血内停,使局部组织营养和氧气供应不足,从而导致疼痛、拘挛等症状的出现。
中医治疗痹证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特点,辨证施治。
通过调理气血、舒经活络、祛风散寒等方法,促使体内气血得以畅通,从而达到缓解疼痛、恢复受损组织功能的目的。
只有深入了解痹证的特点,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辨证施治,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1.2 中医辨证治疗的基本原则1.辨证求因:中医治疗疾病注重辨证求因,即根据病情的表现、脉象等特征,找出病因所在,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2.辨证施治:根据辨证结果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不同的疾病痹证、不同的证候类型,应配伍不同的药物或治疗手段,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3.辩证用药:中医在辨证治疗中强调药物的选择与搭配。
药物的选择要考虑患者的个体特点、病情的发展变化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疗效。
4.标本兼治:中医治疗痹证注重标本兼治,即既要缓解患者症状,又要调整体内的平衡,从根源上防止病情复发。
5.因时制宜:中医辨证治疗痹证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和病情发展变化,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因时制宜,以期取得最佳疗效。
2. 正文2.1 痹证的分类及病因痹证是中医学的常见病症之一,通常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病因分为多种不同类型。
痹证的分类主要包括寒痹、湿痹、风痹、瘀痹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病因和病机。
寒痹多由外感寒邪或饮食不节引起;湿痹多由湿邪侵袭体内,或由脾胃虚弱引发;风痹则与风邪侵袭体表有关;瘀痹则一般是由于气血不畅或外伤引起的瘀滞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痹症临床辨证论治探索发表时间:2016-05-31T16:20:45.9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3月第3期作者:陈祖明1 黎孝平2[导读] 1.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重庆 401520;2. 铜梁区人民医院重庆 402560)祖国医学对该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早有认识,且存在一定优势,特别是在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满意疗效。
陈祖明1 黎孝平2(1.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重庆 401520;2. 铜梁区人民医院重庆 402560)【摘要】痹症是在人体正气先虚,再由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酸楚、重着、麻木、疼痛,或关节伸屈不利、僵硬、肿大、变性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
邪气壅塞、气血凝滞、脉络不通为病机关键。
痹病日久,伤耗正气,损及肝肾,痰瘀互结,寒邪凝滞,形成正虚邪恋,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痹证的诊治,应详审正邪之盛衰,细酌补泻之分寸。
初病宜疏散,邪尽为务;久病正虚当固本,扶正为先。
早期、规范、精准诊治,可获得理想效果。
【关键词】痹证临床辨证论治探索【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011-02痹症即闭塞不通之意。
是在人体正气先虚,再由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酸楚、重着、麻木、疼痛,或关节伸屈不利、僵硬、肿大、变性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
随着疾病进展可累及脏腑,缠绵不解,迁延不愈。
痹症相当于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增生性骨关节炎,坐骨神经炎,痛风,肌纤维炎等疾病。
祖国医学对该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早有认识,且存在一定优势,特别是在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满意疗效。
现将痹症的临床辨证思路报告如下:病因病机《内经》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
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肝肾虚损,风、寒、湿、热之邪,在恶劣的气候、环境协同作用下侵入人体,致营卫不和,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不通,邪壅经隧,留而不祛,气滞血瘀,湿聚津凝成痰,邪气与痰瘀互结,深入筋脉、骨节、肌肉成病。
《素问. 痹论》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终致关节肿大、僵直、畸形、功能障碍。
外邪不同,程度倚重,则有不同分类:风邪偏盛则为行痹,其痛游走不定;寒邪偏盛则为寒痹,其痛剧烈,痛如锥刺;湿邪偏盛则为着痹,其痛重着,麻木不仁;邪从热化则为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痹证失治,久而累及五脏,《素问. 痹论》云:“内舍于其合也”,病情至此,复杂难治,成为本虚标实或虚实挟杂之尪痹。
辨证论治痹症的辨证论治要根据病邪性质的不同,虚实主次的各异,痰瘀互结的轻重辨明证型。
以扶正祛邪活络,缓急止痛除痹为治疗原则。
1. 行痹行痹又称风痹,《素问. 痹证》云:“风气盛者为行痹”。
是由风寒湿,三气中,风气偏盛,杂合侵犯人体所致。
风善行数变,故以肢体疼痛游走不定为突出特点,或关节,或肌肉,或上肢,或下肢。
其疼痛程度不及痛痹严重,沉重、麻木、肿胀不如着痹明显。
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游走不定,舌淡,苔薄,脉浮。
治当:祛风通络活血,散寒除湿止痛的。
拟方:防风15 克,羌活15 克,独活15 克,秦艽20 克,威灵仙20 克,麻黄6 克,葛根20 克,鸡血藤30 克,川芎18 克,当归15 克。
方中防风、羌活、独活、秦艽、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麻黄、葛根散寒宣肺,解肌祛邪;当归、鸡血藤、川芎养血活血,舒络柔筋,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
2. 痛痹痛痹又称寒痹。
《素问.痹证》曰“: 寒气胜者为痛痹”。
寒入经络,气血闭阻,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故痛痹以肢体关节肿胀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加剧,得热则减为主要特点,舌苔薄白,脉沉紧。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治当:温肾壮阳行气,散寒通络活血,祛风除湿止痛。
拟方:川乌10 克,麻黄6 克,桂枝10 克,牛膝30 克,木瓜15 克,赤芍18 克,杜仲10 克,淫羊藿30 克,菟丝子20 克,甘草6 克。
方中川乌除寒开痹,疏通痼阴冱寒,麻黄、桂枝通阳散寒走表,表里同治,内外搜散;牛膝、赤芍、木瓜有、甘草活血通络,缓急止痛;杜仲、淫羊藿、菟丝子温肾壮阳,寒除湿止痛。
加减用药可遵循行痹施之。
3. 着痹着痹又称湿痹。
《素问. 痹》曰:“湿气胜者为着痹”。
湿性粘滞,缠绵难愈,故着痹以肢体关节重着疼痛,如身带重物,活动不利,顽麻不仁为主要表现,舌苔白厚而腻,脉濡滑而沉。
痹证虽感受外邪,但脾胃受困,湿邪滞留,病程缠绵。
治当:健脾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活血。
处方:苍术18g,薏苡仁30g,茯苓18g,白术15g,桑枝30g,秦艽20g,独活15g,防风15g,木瓜30g,五加皮18g,牛膝30g,川芎18g。
方中重用苍术、薏苡仁。
苍术燥湿健脾,善除经络肢体之风湿;配桑枝利关节、通经络、除湿痹;薏苡仁健脾燥湿,善除皮肉筋脉之湿滞,缓急除湿止痛,配白术健脾燥湿,脾健则湿运;秦艽、独活、防风祛风祛湿,五加皮、木瓜专治风湿膝痛;牛膝、川芎行血活血,引药直达病所。
临证需根据症状及偏胜随症加减。
4. 热痹《素问.痹论》云:“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曹阴,故为热痹”。
热痹为风湿热毒流注肢体关节,或风寒湿邪与体内蕴热相搏而成。
故见肢体关节红肿灼热剧痛,遇热痛增,得冷稍舒,手物不可近,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而数。
.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祛风除湿止痛。
湿热毒邪内蕴关节肌肉是本证特点,应重用石膏、知母、丹皮、赤芍清热、凉血、解毒。
处方:石膏30g。
知母15g ,牡丹皮15g,赤芍18g,生地18g,萆薢15g,蚕沙10g,忍冬藤30g,苡仁18g,防己10g,桑枝30g, 赤小豆30g。
方以石膏、知母、牡丹皮、赤芍、生地清热凉血解毒,散瘀通痹;石膏、知母、清热解肌;萆薢、蚕沙、忍冬藤、防己、苡仁祛风除湿宣痹;赤小豆、桑枝疏利通络。
若热痹化火伤津当酌加养阴凉血之品。
5. 尪痹痹病治疗不当,迁延日久不愈,则肝肾亏损,气血俱虚,寒湿凝滞,湿热互结,寒热夹杂,痰瘀交阻,痹阻经络,从而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寒热错杂之证。
本虚以肝肾亏损,气血俱虚为著,标实则以寒凝痰瘀,经络阻闭为要,尤应分清主次,周密思考辨证。
痹证的治疗,应详审正邪之盛衰,细酌补泻之分寸。
初病宜疏散,邪尽为务;久病正虚当固本,扶正为先。
5.1 湿热互结外感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湿热互结,郁蒸壅滞经络,流注肢节,不得宣散,致气血郁滞不通。
症状:骨节烦痛,红肿,肢身拘挛重着,转侧困难,或遍身顽麻,身热缠绵不退,皮肤瘙痒,大便粘稠不畅,尿黄,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宜:除湿清热,活血通络。
治疗此类痹症,用药切忌重浊沉凝,宜选轻清宣化、流动渗利之品,使经气宣通,湿热分消。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祛湿毒、利关节,以萆薢、蚕沙为妙。
○ 4. 处方:秦艽30g, 蚕沙30g,草果10g,薏苡仁30g,防己15g,滑石30g,黄柏15g,木瓜15g,牛膝30g,桑枝30g,海风藤15g。
方中秦艽、蚕沙清湿热舒筋络;薏苡仁、滑石、黄柏、防己渗淡利湿清热;草果、木瓜除湿和胃;桑枝、牛膝舒通络活血。
5.2 痰瘀痹阻痹病迁延不愈,正虚邪恋,瘀血阻络,痰留关节,痰瘀交结,经络不通,关节不利而成顽固不化之疾。
症见:关节漫肿,甚则强直畸形,痛如针刺,固定不移,时轻时重,昼轻夜重,屈伸不利,或关节肌肤紫黯,有硬结瘀斑。
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质紫黯甚或见瘀斑,苔白腻,脉弦涩而沉。
治当:涤痰化瘀、行血蠲痹通络。
处方:乳香10g,没药10g,川芎18g,赤芍18g,鸡血藤30g,地龙15g,土鳖虫6g,制南星12g,陈皮18g,法半夏18g,僵蚕15g,白芥子15g。
方中乳香、没药、川芎、赤芍,鸡血藤、地龙、活血化瘀通络;制南星、陈皮、法半夏、僵蚕、白芥子、土鳖虫化痰涤痰,蠲痹通络。
5.3 气血亏虚本有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或痹病日久,耗伤正气,或祛邪太过,伤及气血,而成气血亏虚之证。
证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另有明显的气血亏虚表现:面色晄白,神疲困倦,乏力汗出,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沉细而弱。
治宜:补益气血为主,祛邪通络为辅。
处方:黄芪50g、当归10g、白术15g、熟地18g、鸡血藤20g、赤芍18g、狗脊15g、桑寄生30g、续断15g、甘草6g。
方中黄芪、当归、白术、熟地、鸡血藤、赤芍补气养血活血,以解亏虚之甚;狗脊、桑寄生、续断祛邪通络止痛,无祛邪太过之忧。
5.4 肝肾亏虚痹久迁延不愈,必致肝肾两虚,精血不足,筋痿骨弱。
症见:体虚瘦弱、大肉渐脱,腰脊酸软,皮肤枯涩,疼痛掣骨,拘紧不得屈伸,步履痿艰,舌红少苔,脉细弱。
治当: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处方:熟地30g,枸杞30g,山茱萸30g,狗脊15g,当归15g,牛膝30g,杜仲15,薏苡仁18 白芍15g,白蔻10,甘草6g。
方中重用熟地、山茱萸、枸杞、当归补肝益肾养血;狗脊、杜仲、牛膝强筋壮骨,引血下行;薏苡仁、芍药、甘草缓急止痛;白蔻芳香醒脾,使之补而不腻。
临床辨证论治要点痹病以风寒湿热为外因,先天不足、正气亏损为内因;邪气壅塞、气血凝滞、脉络不通为病机关键。
病变涉及肌肉、经络、关节、筋骨,与肝、脾、肾关系由为密切,可累及五脏。
由于风寒湿热偏盛有异,故有行痹、痛痹、着痹、热痹之分。
痹病日久,伤耗正气,损及肝肾,痰瘀互结,寒邪凝滞,形成正虚邪恋,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尪痹。
治疗当以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大法。
祛邪应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为主;扶正须以和营卫、养气血、健脾胃、补肝肾为要;通络则以活血、涤痰、搜风为当。
临床之时,当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切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痹初邪浅,早期、合理、精准治疗,效果卓著,预后良好;失治、误治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必致正虚邪恋,甚至累损五脏,致使效果不济,预后较差。
参考文献⑴伍都超,毛继. 痹症的辩证施治体会[J]. 中国中医急症,2014,23(8):1481-1488.⑵秦伟. 浅谈痹证的临床辩证论治心得[J]. 中医临床研究,2015,7(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