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临床辨证论治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痹症临床辨证论治探索
发表时间:2016-05-31T16:20:45.9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3月第3期作者:陈祖明1 黎孝平2
[导读] 1.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重庆 401520;2. 铜梁区人民医院重庆 402560)祖国医学对该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早有认识,且存在一定优势,特别是在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满意疗效。
陈祖明1 黎孝平2(1.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重庆 401520;2. 铜梁区人民医院重庆 402560)
【摘要】痹症是在人体正气先虚,再由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酸楚、重着、麻木、疼痛,或关节伸屈不利、僵硬、肿大、变性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邪气壅塞、气血凝滞、脉络不通为病机关键。痹病日久,伤耗正气,损及肝肾,痰瘀互结,寒邪凝滞,形成正虚邪恋,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痹证的诊治,应详审正邪之盛衰,细酌补泻之分寸。
初病宜疏散,邪尽为务;久病正虚当固本,扶正为先。早期、规范、精准诊治,可获得理想效果。
【关键词】痹证临床辨证论治探索【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011-02
痹症即闭塞不通之意。是在人体正气先虚,再由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酸楚、重着、麻木、疼痛,或关节伸屈不利、僵硬、肿大、变性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随着疾病进展可累及脏腑,缠绵不解,迁延不愈。
痹症相当于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增生性骨关节炎,坐骨神经炎,痛风,肌纤维炎等疾病。祖国医学对该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早有认识,且存在一定优势,特别是在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满意疗效。
现将痹症的临床辨证思路报告如下:病因病机《内经》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肝肾虚损,风、寒、湿、热之邪,在恶劣的气候、环境协同作用下侵入人体,致营卫不和,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不通,邪壅经隧,留而不祛,气滞血瘀,湿聚津凝成痰,邪气与痰瘀互结,深入筋脉、骨节、肌肉成病。《素问. 痹论》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终致关节肿大、僵直、畸形、功能障碍。外邪不同,程度倚重,则有不同分类:风邪偏盛则为行痹,其痛游走不定;寒邪偏盛则为寒痹,其痛剧烈,痛如锥刺;湿邪偏盛则为着痹,其痛重着,麻木不仁;邪从热化则为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痹证失治,久而累及五脏,《素问. 痹论》云:“内舍于其合也”,病情至此,复杂难治,成为本虚标实或虚实挟杂之尪痹。
辨证论治痹症的辨证论治要根据病邪性质的不同,虚实主次的各异,痰瘀互结的轻重辨明证型。以扶正祛邪活络,缓急止痛除痹为治疗原则。
1. 行痹行痹又称风痹,《素问. 痹证》云:“风气盛者为行痹”。是由风寒湿,三气中,风气偏盛,杂合侵犯人体所致。风善行数变,故以肢体疼痛游走不定为突出特点,或关节,或肌肉,或上肢,或下肢。其疼痛程度不及痛痹严重,沉重、麻木、肿胀不如着痹明显。
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游走不定,舌淡,苔薄,脉浮。治当:祛风通络活血,散寒除湿止痛的。拟方:防风15 克,羌活15 克,独活15 克,秦艽20 克,威灵仙20 克,麻黄6 克,葛根20 克,鸡血藤30 克,川芎18 克,当归15 克。方中防风、羌活、独活、秦艽、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麻黄、葛根散寒宣肺,解肌祛邪;当归、鸡血藤、川芎养血活血,舒络柔筋,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
2. 痛痹痛痹又称寒痹。《素问.痹证》曰“: 寒气胜者为痛痹”。寒入经络,气血闭阻,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故痛痹以肢体关节肿胀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加剧,得热则减为主要特点,舌苔薄白,脉沉紧。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治当:温肾壮阳行气,散寒通络活血,祛风除湿止痛。拟方:川乌10 克,麻黄6 克,桂枝10 克,牛膝30 克,木瓜15 克,赤芍18 克,杜仲10 克,淫羊藿30 克,菟丝子20 克,甘草6 克。方中川乌除寒开痹,疏通痼阴冱寒,麻黄、桂枝通阳散寒走表,表里同治,内外搜散;牛膝、赤芍、木瓜有、甘草活血通络,缓急止痛;杜仲、淫羊藿、菟丝子温肾壮阳,寒除湿止痛。加减用药可遵循行痹施之。
3. 着痹着痹又称湿痹。《素问. 痹》曰:“湿气胜者为着痹”。湿性粘滞,缠绵难愈,故着痹以肢体关节重着疼痛,如身带重物,活动不利,顽麻不仁为主要表现,舌苔白厚而腻,脉濡滑而沉。痹证虽感受外邪,但脾胃受困,湿邪滞留,病程缠绵。治当:健脾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活血。处方:苍术18g,薏苡仁30g,茯苓18g,白术15g,桑枝30g,秦艽20g,独活15g,防风15g,木瓜30g,五加皮18g,牛膝30g,川芎18g。方中重用苍术、薏苡仁。苍术燥湿健脾,善除经络肢体之风湿;配桑枝利关节、通经络、除湿痹;薏苡仁健脾燥湿,善除皮肉筋脉之湿滞,缓急除湿止痛,配白术健脾燥湿,脾健则湿运;秦艽、独活、防风祛风祛湿,五加皮、木瓜专治风湿膝痛;牛膝、川芎行血活血,引药直达病所。临证需根据症状及偏胜随症加减。
4. 热痹《素问.痹论》云:“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曹阴,故为热痹”。热痹为风湿热毒流注肢体关节,或风寒湿邪与体内蕴热相搏而成。故见肢体关节红肿灼热剧痛,遇热痛增,得冷稍舒,手物不可近,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祛风除湿止痛。湿热毒邪内蕴关节肌肉是本证特点,应重用石膏、知母、丹皮、赤芍清热、凉血、解毒。处方:石膏30g。知母15g ,牡丹皮15g,赤芍18g,生地18g,萆薢15g,蚕沙10g,忍冬藤30g,苡仁18g,防己10g,桑枝30g, 赤小豆30g。方以石膏、知母、牡丹皮、赤芍、生地清热凉血解毒,散瘀通痹;石膏、知母、清热解肌;萆薢、蚕沙、忍冬藤、防己、苡仁祛风除湿宣痹;赤小豆、桑枝疏利通络。若热痹化火伤津当酌加养阴凉血之品。
5. 尪痹痹病治疗不当,迁延日久不愈,则肝肾亏损,气血俱虚,寒湿凝滞,湿热互结,寒热夹杂,痰瘀交阻,痹阻经络,从而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寒热错杂之证。本虚以肝肾亏损,气血俱虚为著,标实则以寒凝痰瘀,经络阻闭为要,尤应分清主次,周密思考辨证。痹证的治疗,应详审正邪之盛衰,细酌补泻之分寸。初病宜疏散,邪尽为务;久病正虚当固本,扶正为先。
5.1 湿热互结外感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湿热互结,郁蒸壅滞经络,流注肢节,不得宣散,致气血郁滞不通。症状:骨节烦痛,红肿,肢身拘挛重着,转侧困难,或遍身顽麻,身热缠绵不退,皮肤瘙痒,大便粘稠不畅,尿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宜:除湿清热,活血通络。治疗此类痹症,用药切忌重浊沉凝,宜选轻清宣化、流动渗利之品,使经气宣通,湿热分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祛湿毒、利关节,以萆薢、蚕沙为妙。○ 4. 处方:秦艽30g, 蚕沙30g,草果10g,薏苡仁30g,防己15g,滑石30g,黄柏15g,木瓜15g,牛膝30g,桑枝30g,海风藤15g。方中秦艽、蚕沙清湿热舒筋络;薏苡仁、滑石、黄柏、防己渗淡利湿清热;草果、木瓜除湿和胃;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