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学案(适用全国)
【新教材】1.2 内环境的稳态 学案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导学案主备人:闵锐课型:自主审核:高二生物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2020.09.07【生命观念】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科学思维】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科学探究】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社会责任】关注相关健康问题,增强自我保健并关爱他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机制。
【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发生变化。
【探究·实践】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1、就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来说,肝匀浆更像自来水还是更像缓冲液?2、缓冲液的pH变化为什么与自来水的不同?3、方法步骤9中所用到的生物材料与肝匀浆的实验结果类似吗?4、请根据模拟实验的结果,尝试对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进行解释。
内环境的其他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也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吗?以人体的体温为例:①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_______、_______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②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变化幅度一般不超过_____℃;③尽管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_______℃。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_______、_______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_________状态叫做稳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运行,是维持______________的基础。
【思考】尿毒症与内环境稳定失调有何关系?你知道如何治疗尿毒症吗?2、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机制?1857年,法国著名生理学家_______提出: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是依赖__________的调节。
1926年,美国著名生理学家_______提出:内环境的稳态是在_______调节和_______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0人体内环境稳态导学案

专题10 人体内环境稳态【考纲要求】1. 稳态的生理意义II2.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II【课前回顾区】1. 请用以下关键词构建本节知识框架:稳态、体液、内环境、渗透压、体温调节、血糖平衡、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课堂探究区】探究一:稳态1.体液是指什么?消化液是体液吗?2.你能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体液内部之间的关系吗?3、内环境=细胞外液吗?细胞外液中有哪些成分?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有哪些?酸碱度范围是多少?具体靠什么调节?5、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和温度分别是多少?6. 哪些是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系统?哪些是参与调节的系统?7•什么是内环境的稳态?【对位训练一】如图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体液间02 C02扩散的模型(如上图所示,说明: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02,用虚线箭头表示C02不考虑C0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探究二: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与调节1. 人体内水的来源和去路有哪些?2.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分别主要有什么维持?3. 你能用文字和箭头写出吃的食物过咸体内水分调节过程吗?(1)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填标号)。
(2)若该图为肝脏的局部结构图,当患肝炎时有__________ 等(3)如果该图为鼻黏膜的局部结构模式图,标号)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最终会使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则B端与A端的液体相比,明显增加的物质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__________________ (填—(填标号)的通透性增强,引起鼻黏膜水肿。
①人体在禁食和安静条件下,三种物质含量变化如图。
据图描述血糖和血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并分析血游离脂肪酸的主要来源。
________________ 相对含量血糖血游离脂肪酸② 根据所学血糖来源和去路的知识,写出图中血糖在AB段水平时,血糖的主要来源和去路。
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人体内环境稳态和免疫调节自查学案

专题9 人体内环境稳态和免疫调节一、体液1.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2.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成分:①含量约90%的是水,7%~9%的是蛋白质,约1%的是无机盐。
②血浆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两者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
二、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实质: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3.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形成生来就有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特点无特异性有特异性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四、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1.防卫: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2.监视:及时发现机体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3.清除:将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作为病原体清除掉。
1.下列关于稳态说法正确的是③⑤。
①细胞外的液体就是细胞外液。
②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③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消化道、组织液和淋巴。
④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⑤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引起组织水肿。
⑥严重脱水时,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2.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①②③④⑦。
①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特异性免疫中有重要作用。
②泪液中的溶菌酶杀死细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③记忆B细胞可特异性识别抗原并产生大量抗体。
④抗体可以进入细胞内消灭寄生的结核杆菌。
⑤如果抗原隐藏在细胞内,则首先通过细胞免疫将细胞裂解,然后通过体液免疫清除。
⑥机体自身的组织或细胞也会成为抗原。
⑦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在细胞内完成。
7、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0+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学案)

1.本专题与人体健康、生活实践联系密切,五年的高考题中均有涉及。
命题主要分布在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的实例和免疫调节。
其中对于体温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的能力考查尤为突出。
2.内环境稳态的考查多以选择题为主,侧重考查考生对机体各项理化指标对稳态影响的理解;血糖调节主要考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的作用及关系;对免疫调节的考查,侧重于对免疫过程的考查,题型多样,借助实验或结合具体实例或借助图形等。
3.备考时,利用图解认识内环境组成并进行三种细胞外液的分析。
列表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异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
借助实例构建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的模型。
【知识络】一、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维持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稳态3.内环境的物质成分归纳(1)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2)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3)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尿素等。
4.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总结(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5.内环境维持稳态的基本途径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组织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经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与物质交换相关的器官有皮肤,系统有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四大系统。
(3)参与调节的系统有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
二、神经体液调节在稳定内环境稳态作用中的实例1.血糖平衡调节2.体温调节过程3.水盐调节过程4.血糖平衡调节的分析(1)血糖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其中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专题十人体的稳态和免疫学案

专题十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H 核心判断exinpanduan(1)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 2、尿素、神经递质。
(√)(2)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3)人体血浆缓冲物质使pH 保持稳态属于体液调节。
(×)(4)胰岛A 细胞与胰岛B 细胞分泌的激素不同,但细胞核基因相同。
(√)(5)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会增加。
(√)(6)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受血糖浓度和神经递质双重调节。
(√)(7)抗体、血浆蛋白、淋巴因子和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8)在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中,吞噬细胞免疫初与免疫末都发挥作用。
(×)(9)泪液、胃液和唾液具有杀菌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
(√)(10)效应T 细胞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效应T 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11)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记忆B 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消灭抗原。
(√)(12)T 细胞不只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在体液免疫中也起作用。
(√)(13)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病原体属于细胞内寄生菌,这些病原体的清除主要靠细胞免疫。
(√)(14)体液免疫中,抗原必须经吞噬细胞传递给T 细胞,T 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经过体液作用于B 细胞。
(×)(15)动物激素、神经递质、抗体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16)细胞外液是生物体生化反应的主要场所。
(×)(17)膀胱上皮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尿液和组织液。
(×)(18)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19)病毒感染只引发细胞免疫,不引发体液免疫。
(×)(20)骨髓遭破坏,一切特异性免疫全部丧失。
(√)(21)切除胸腺,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保留少部分体液免疫。
(√)(22)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需要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
高考二轮专题综合复习:第10讲 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

高考二轮专题综合复习第10讲 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1.下列关于内环境组成与稳态的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血细胞和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都直接来自血浆。
( × ) (2)Na +和Cl -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 √ )(3)血浆蛋白与血红蛋白共同参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
( × ) (4)食物中的蛋白质被消化成氨基酸发生于内环境中。
( × )(5)营养不良、淋巴管堵塞及过敏反应都会引起组织水肿。
( √ )(6)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使血浆pH 明显降低。
( × )[解析] (1)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直接来自组织液。
(3)血红蛋白是胞内蛋白,不参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
(4)食物中的蛋白质被消化成氨基酸发生于消化道中,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
(5)营养不良、淋巴管堵塞及过敏反应都会使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水分交换不平衡,更多的水分进入或停留在了组织液中,从而导致了组织水肿。
(6)血浆内有缓冲物质,因此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不会使血浆pH明显降低。
2.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淋巴因子不仅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还可以和抗体一样将抗原清除。
( ×)(2)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 ×)(3)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
( ×)(4)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病。
( ×)(5)T细胞和B细胞都来自造血干细胞,之所以能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是因为在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 ×)[解析] (1)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但没有清除抗原的生理功能。
(2)免疫活性物质中的溶菌酶可由泪腺等细胞产生。
(3)人体内的吞噬细胞也参与特异性免疫。
(4)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过敏反应。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学案适用全国

考点4-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唐点解哆1.体液及内环境的组成(1)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三种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
图中①〜④分别是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2) A端若为动脉的上端,则A处的氧分压要高于B处,A处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B处CO2和代谢废物的含量均高于A处。
(3)请用数字和箭头表示上图中四种体液的关系。
答案如图所示L④1①、、(3)、—②2.内环境中化学成分与生理过程(1)将下列物质序号归类填在后面的表格中:①无机盐②淋巴因子③氨基酸④血浆蛋白⑤呼吸酶⑥维生素⑦葡萄糖⑧神经递质⑨激素⑩抗体⑪二氧化碳⑫血红蛋白⑬尿素⑭甘油⑮DNA聚合酶⑯脂肪酸⑰消化酶⑱麦芽糖⑲糖原⑳纤维素分受体22载体(2)将下列生理过程序号归类填在后面的表格中:①细胞呼吸②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③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④消化道中物质的消化⑤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⑥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⑦抗体与抗原的结合类别过程归类内环境中发生的过程②⑤⑹⑦内环境中不发生的过程①③④3.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相关过程如图所示:4.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及意义(1)内环境的概念模式图。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内环境中pH调节的过程图解:(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学&科网4t重点考向,考向一内环境成分的判断可丽、消化养料环境"一系统呼吸系统o2j[co2循环系统a废物泌尿系统及皮肤内环境血浆 n 组织液。
2、养料! \ /:C02、废物co/。
2、废物,养料细包内环境食物(碱性)消化系统(PHD缓冲对中,Na2c的%CQ3 r NaHCO,3正常机体运动乳酸、缓冲对日~碳酸的NaHC也(pHj)乳酸钠+H2co3L '淋巴(神经调用啊汾但免写调用神经|递质一激|素抗体等一------- 、90%以上 d.遂透里〉*来源手Na+和ci-7.35-7.45人体一般37 1t左右(pH|)外界环境刺激呼吸中枢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都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A.Na+ 02、葡萄糖、血浆蛋白B .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C.C02、血红蛋白、H+、尿素D.Ca2+、载体蛋白、氨基酸【参考答案】A[试题褰析】汽球境的主要成分是:水的go%、蛋白质、无机球、潘素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荒(如氧气、二氧化碳、菊苦糖)而非受白质类含氟化合筋〔如尿素、尿莪、肌酸、凯普、氯基酸、多鼠、鹃缸素•布氯气等〉=Na\ 5、葡营糖、血浆蛋自住于细钝外液中,为属于内环境的或分,A正硝;呼吸氧化降住于细艳再,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曲■虹耍■自住于红纸地再,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载体象自住于细艳膜上,不想于内环境的成分,D描误「解题技巧“三看法”判断内环境的成分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一看基酸、脂质、02、C02、激素、代谢废物等。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人体的稳态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人体的稳态教案人教版【本章知识框架】【疑难精讲】1.内环境高等动物是由多细胞构成的,其新陈代谢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不直接接触,与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对内环境这一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是掌握本部分知识的一个关键。
对于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我们可以归纳成如下关系:在这三者中,血浆和组织液的成分最相近,淋巴的形成是靠组织液渗透入毛细淋巴管中形成的。
其作用是调节血浆与组织细胞间的液体平衡,并运走一部分代谢产物;另一方面,把少量由毛细血管渗出的蛋白质再运回血液。
2.稳态稳态并不意味着固定、不变动,而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可变,但又是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的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为新陈代谢中许多复杂的酶促反应要求的理化条件是比较严格的,即:温度、酸碱度(pH)和某些离子的浓度都必须保持在较为窄小的范围内,才能保证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内环境的稳定也是保持细胞兴奋性的必要条件。
由于体内有稳定的内环境,体内细胞可能少受甚至不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干扰,而保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机体就能更好地适应变化很大的外界环境。
如果稳态机制发生变化,如组织液中水分过多,会出现组织水肿,尿素、无机盐等废物过多,会出现尿毒症等。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稳态并不是突然形成的,新生儿要经若干时日之后,稳态机制才能健全完善起来。
3.机体大量失水的问题机体大量失水的问题与生活结合十分紧密,应用性很强,在学习中应予以关注。
失水原因:出汗、发高烧、严重呕吐、腹泻、大出血等。
失水的结果: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失水的比例大于失盐的比例,结果是口渴、尿少。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失盐的比例大于失水的比例,结果是尿多。
细胞外液渗透压无变化:失盐失水的比例差不多,结果是尿常量。
失水时,渗透压究竟怎样变化。
应该以口渴和尿量为判断标准。
4.与血糖有关的三种激素的联系与区别(1)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使肝糖元分解;(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使血糖维持相对稳定;(3)胰高血糖素可使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4)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5)血糖平衡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为主。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学案(学案)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预学案一、人体主要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1)毛细血管管壁细胞→;(2)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3)绝大多数体细胞→;(4)血细胞→;(5)淋巴细胞→。
★血管中的白细胞、红细胞等血细胞,血浆是它们所处的内环境。
二、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三、“三看法”判断是否属于内环境的成分(1)认清4类内环境的物质 (2)认清4类非内环境的物质四、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稳态正常时,人体未必不得病(如:遗传病、植物人等)导学案(疑难点拨)探究一: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三种成分的转化关系例1: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该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细胞的体内生活环境——内环境主要由A液、B液和C液组成B.B液中一般不含有组织细胞的代谢终产物C.A液、B液和C液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D.体液主要包括A液、B液和C液以及细胞内液例2: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④二氧化碳⑤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⑦乙酰胆碱⑧尿素⑨维生素A.②③④⑥B.①③⑤ C.①③⑦ D.③⑤⑥⑧⑨例3: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
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
请回答下列问题:(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系统被排出体外。
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 。
(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
(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探究二、血浆pH维持稳态的调节机理1.原理:内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弱酸和弱酸强碱盐组成的缓冲对,如H2CO3/HCO-3、H2PO-4/HPO2-4等,其作用是结合内环境中过多的酸或碱,以维持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
【教育专用】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专题十人体的稳态和免疫学案

专题十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H 核心判断exinpanduan(1)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 2、尿素、神经递质。
(√)(2)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3)人体血浆缓冲物质使pH 保持稳态属于体液调节。
(×)(4)胰岛A 细胞与胰岛B 细胞分泌的激素不同,但细胞核基因相同。
(√)(5)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会增加。
(√)(6)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受血糖浓度和神经递质双重调节。
(√)(7)抗体、血浆蛋白、淋巴因子和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8)在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中,吞噬细胞免疫初与免疫末都发挥作用。
(×)(9)泪液、胃液和唾液具有杀菌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
(√)(10)效应T 细胞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效应T 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11)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记忆B 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消灭抗原。
(√)(12)T 细胞不只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在体液免疫中也起作用。
(√)(13)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病原体属于细胞内寄生菌,这些病原体的清除主要靠细胞免疫。
(√)(14)体液免疫中,抗原必须经吞噬细胞传递给T 细胞,T 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经过体液作用于B 细胞。
(×)(15)动物激素、神经递质、抗体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16)细胞外液是生物体生化反应的主要场所。
(×)(17)膀胱上皮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尿液和组织液。
(×)(18)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19)病毒感染只引发细胞免疫,不引发体液免疫。
(×)(20)骨髓遭破坏,一切特异性免疫全部丧失。
(√)(21)切除胸腺,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保留少部分体液免疫。
(√)(22)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需要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4第10讲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学案(适用全国)

第10讲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构建知识体系·串联主干知识提示:①血浆②渗透压③黏膜④吞噬细胞⑤淋巴细胞⑥溶菌酶⑦监控、清除⑧下丘脑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⑩下丘脑⑪甲状腺激素⑫下丘脑⑬抗利尿激素⑭下丘脑⑮垂体(对应学生用书第58页)1.(2017·全国卷Ⅲ)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 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与人体血浆渗透压相等,静脉注射后,血浆渗透压不会变化,A、D错误。
注射质量分数为0.9%NaCl溶液后,机体的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错误,C正确。
]2.(2018·全国卷Ⅰ)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 mL,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 mL,记录尿量。
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1)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________。
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________。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板块四调节专题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案

专题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2.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3.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4.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5.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6.活动:用概念图教学法揭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的关系。
►[疏漏诊断]1.内环境及其稳态与血糖、水盐、体温调节的正误判断(1)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 )(2)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 )(3)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 )(4)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 √ )(5)体内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 √ )(6)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 )(7)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 √ )(8)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激素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 )2.免疫调节的正误判断(9)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 × )(10)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 )(11)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 )(12)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 )(13)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 )►[长句冲关]1.概述性知识(1)持续发热会使体液减少,通常通过静脉注射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和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来矫正,这两种溶液的共同作用是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平衡。
(2)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3)免疫治疗——重在“治疗”,注射物是“抗体”或免疫增强剂等,目的是“立竿见影”地直接消灭病原体。
【新教材】1.2 内环境的稳态 学案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导学案主备人:闵锐课型:自主审核:高二生物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2020.09.07【生命观念】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科学思维】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科学探究】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社会责任】关注相关健康问题,增强自我保健并关爱他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机制。
【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发生变化。
【探究·实践】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1、就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来说,肝匀浆更像自来水还是更像缓冲液?2、缓冲液的pH变化为什么与自来水的不同?3、方法步骤9中所用到的生物材料与肝匀浆的实验结果类似吗?4、请根据模拟实验的结果,尝试对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进行解释。
内环境的其他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也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吗?以人体的体温为例:①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_______、_______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②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变化幅度一般不超过_____℃;③尽管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_______℃。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_______、_______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_________状态叫做稳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运行,是维持______________的基础。
【思考】尿毒症与内环境稳定失调有何关系?你知道如何治疗尿毒症吗?2、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机制?1857年,法国著名生理学家_______提出: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是依赖__________的调节。
1926年,美国著名生理学家_______提出:内环境的稳态是在_______调节和_______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体液及内环境的组成(1)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三种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
图中①~④分别是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2)A端若为动脉的上端,则A处的氧分压要高于B处,A处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B处CO2和代谢废物的含量均高于A处。
(3)请用数字和箭头表示上图中四种体液的关系。
答案如图所示2.内环境中化学成分与生理过程(1)将下列物质序号归类填在后面的表格中:①无机盐②淋巴因子③氨基酸④血浆蛋白⑤呼吸酶⑥维生素⑦葡萄糖⑧神经递质⑨激素⑩抗体⑪二氧化碳⑫血红蛋白⑬尿素⑭甘油⑮DNA聚合酶⑯脂肪酸⑰消化酶⑱麦芽糖⑲糖原⑳纤维素○21受体○22载体类别物质归类内环境中存在的化学物质营养物质①③⑥⑦⑭⑯代谢产物②④⑧⑨⑩代谢废物⑪⑬内环境中不存在的化学物质细胞内特有⑤⑫⑮⑲细胞膜上的○21○22消化道中的⑰不被吸收的⑱⑳(2)将下列生理过程序号归类填在后面的表格中:①细胞呼吸②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③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④消化道中物质的消化⑤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⑥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⑦抗体与抗原的结合类别过程归类内环境中发生的过程②⑤⑥⑦内环境中不发生的过程①③④3.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相关过程如图所示:4.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及意义(1)内环境的概念模式图。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内环境中pH调节的过程图解:(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学&科网考向一内环境成分的判断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都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A .Na +、O 2、葡萄糖、血浆蛋白 B .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 C .CO 2、血红蛋白、H +、尿素 D .Ca 2+、载体蛋白、氨基酸 【参考答案】A解题技巧“三看法”判断内环境的成分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 2、CO 2、激素、代谢废物 等。
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DNA 聚合酶,RNA 聚合酶、载体蛋白等。
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 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
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2.下表是人体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的部分物质含量的测定数据。
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成分(相对含量) Na+K+Cl-HCO蛋白质①142.00 5.00 103.00 27.00 16.00②147.00 4.00 114.00 30.00 1.00③10.00 143.00 25.00 11.00 47.00A.①是血浆,其蛋白质含量减少会导致组织水肿B.②与③的成分差异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C.③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K+,可判断是细胞内液D.①②的pH能够保持稳定是因为HCO3﹣含量较多【答案】D考向二体液的组成及其成分的辨析3.人体的内环境组成如下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相关液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液体①②④构成人体全部细胞的内环境B .液体①的蛋白质含量比液体③低C .液体④的渗透压大于液体③,有利于物质交换D .过敏反应可导致液体③增多而引起组织水肿 【参考答案】D技法提炼巧判四种体液的名称(1)巧用单箭头识别四种体液①分析单方向(箭头)⎩⎪⎨⎪⎧a.淋巴形成:组织液→淋巴b.淋巴流向:淋巴→血浆双方向(箭头)⎩⎪⎨⎪⎧a.组织液血浆b.组织液细胞内液②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2)巧用内环境示意图识别四种体液a.b.c.A端若为动脉上端,则A处氧分压高于B处,A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B处CO2和代谢废物含量均高于A处。
4.如图表示人体中甲、乙、丙、丁4种体液之间的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甲中B.乙表示组织液,丙表示淋巴C.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D.甲、乙、丙中可有激素、尿素、葡萄糖、CO2【答案】C考向三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分析5.组织液生成增多,大量积累在细胞间隙就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不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C.大量饮水,尿量增加D.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大量饮水,尿量增加以排出多余的水分,不能引起组织水肿。
解题必备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包括2大层面和5项原因,如图所示:6.下列有关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寒冷环境中,人体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B.病毒侵入人体引起的发烧,说明人体内环境稳态已经被破坏C.人体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不会使血浆pH显著下降D.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答案】B1.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能影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B.组织液中的物质大部分进入血浆,少部分渗入淋巴C.内环境稳态受到破坏,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都会减慢D.淋巴细胞既存在于血浆中,也存在于淋巴液中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突触小泡和氨基酸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3.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化反应是A.组织液中某些蛋白质的合成B.麦芽糖的水解C.碳酸氢盐的形成D.丙酮酸的氧化分解4.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会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C.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D.pH的相对稳定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完成的5.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6.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③可以进入A、B、CB.①②③④组成体液,其中①③④构成内环境C.尿素分子不能由③进入④D.B产生的废物先后经过③和④,最终被排出体外7.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示意图。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B.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③等处的渗透压会降低C.①中含有的成分有血浆蛋白、抗体、神经递质、水、无机盐等D.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①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内环境pH相对稳定8.下图是食物促进胃上皮细胞分泌胃酸的过程。
胃酸除了具有辅助消化功能之外,还能导致胃灼热。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食物和组织胺作为信号促进胃上皮细胞分泌胃酸B.H+/K+-ATP酶将H+泵到内环境中会增加胃液酸性C.胃酸分泌时上皮细胞朝向胃腔的膜面积有所增大D.组织胺抑制物和H+/K+-ATP酶抑制物均可减轻胃灼热9.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胞外液。
下列因素中,可能引起b液增多的是①c周围的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③淋巴管阻塞④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C.只有①③④D.①②③④10.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
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_;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___________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
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
(4)正常人②内的pH通常维持在____________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___________物质。
(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会增多[ ]___________,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水肿。
(6)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会使内环境中的pH____________,内环境稳态的本质为____________。
11.(2018·浙江卷)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B.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D.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12.(2018·海南卷)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A.淋巴管内的液体B.输尿管内的液体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D.消化管内的液体13.(2017·新课标Ⅲ卷)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14.(2017·新课标Ⅰ卷)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
回答下列问题:(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_____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__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______。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________。
1.【答案】C2.【答案】A【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①正确;细胞外液含有水、无机盐、血液运送的物质(葡萄糖、O2、CO2、胰岛素等激素、氨基酸等),递质可存在于组织液中,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突触小泡存在于神经细胞内,因此O2、葡萄糖、CO2、胰岛素等激素、氨基酸、递质均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红蛋白和突触小泡均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③正确,②④错误。
综上所述,A正确,B、C、D均错误。
学科&网3.【答案】C【解析】人体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不包括细胞内液和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的液体环境,如消化道中消化液、尿道中尿液、呼吸道中粘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