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案:《芦花荡》教学案例及反思

合集下载

《芦花荡》教学实录及反思

《芦花荡》教学实录及反思

《芦花荡》教学实录及反思《芦花荡》教学实录及反思范文师: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集中体现在第55~63段复仇这件事上。

课文是用第三人称写的,你能不能改成第一人称,用以下两种方式改写:一,二菱向大菱转述;二,老头子向其他同志转述。

(现在想,要是改成也是向大菱转述会更好。

)(同学自主准备,二菱组讲述。

)师:(针对讲述中忽视的细节,现场采访)当你看到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的时候,你心里怎样想?二菱:我很紧张,日本鬼子可不是旱鸭子,万一老爷爷失手,可不是闹着玩的,我要不要去叫部队?师:真是一个善良、懂事的好孩子!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你估计他想看到什么?二菱:他想看到我是不是在看他,又是用什么样的眼神看他。

师:真是一个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老头子!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想法呢?(老头子组讲述。

教师相机采访。

)师:当你知道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的时候,你心里怎样想?老头子:我很高兴!我在水上混了几十年了,今天可找着对手了!师:看来二菱是多虑了!你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你想看到什么?老头子:我还想看到大菱,因为我的责任,使她受了伤。

师:我们再往深处想,往远处想,他还能想到什么?生1:他还想看到苇塘里的队伍,在怎样的欣赏他。

师:再往深处想!生2:他还想看到白洋淀的人民,家乡正在倍受日本人的欺凌,现在他终于扬眉吐气了!师:是呀!老头子想看到二菱,想看到大菱,想看到队伍,想看到白洋淀的人民,想看到河北人民,想看到所有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华儿女!你们的苦,你们的痛,你们的屈辱,你们的仇恨,今天我一齐报了!(齐读62段)(如果说,他看到了美丽的家乡,内心充满豪情更深刻。

)师:但是,老头子只看到了──(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生1:烘托人物心情。

因为老头子心情很高兴,所以他眼前便出现了美丽景色。

师: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这样诗情画意的描写还有很多请再找出一些。

(学生勾画,朗读)这就有问题了。

一方面是血腥的战争,另一方面却是诗情画意的景色,这是不是矛盾?或者说,作者为什么把血腥的战争放在一个美丽无比的背景之上呢?生1:有些景色本身就是在写战争,表现了敌人的残酷。

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

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

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芦花荡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教学重难点:1、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2、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但在这个世界上,战争却时有发生。

于是,热爱和平的人民积极投身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

电视剧《小兵张嘎》就是一例。

在嘎子的故乡--白洋淀,这样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神奇的老英雄。

(幻灯①显示课题、作者)二、作者、作品简介1、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介绍2、读幻灯②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三、介绍小说的基本常识。

幻灯③小说的定义及三要素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四、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1、文章题为“芦花荡”,前八自然段交代了与芦花荡有关的哪些内容?(学生通读前八段后回答,不清楚时教师做引导分析)明确:⑴环境:敌人包围的苇塘。

幻灯④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抗日战争(从敌人、炮楼、躲避战火等分析)⑴人物:①老头子:神奇的老英雄(从年龄、任务分析)②战士:情绪乐观、信心十足(从“响”字分析)③敌人:监视苇塘(从两个“提防”分析)2、在这样的环境中,“芦花荡”内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速读后文简述故事,教师引导总结)幻灯⑤ 开端--护送,发展--受伤,高潮、结局--复仇五、本文所讲述的故事极富有传奇色彩,你能说说它奇在那里吗?明确:幻灯⑥(1)用强烈的反差渲染。

《芦花荡》教案优秀3篇

《芦花荡》教案优秀3篇

《芦花荡》教案优秀3篇芦花荡语文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背景。

2、赏析“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在回味故事情节中,品味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4、学习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性格,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目标2、3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吗?(看过)那么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河北白洋淀)影片中那涌起阵阵绿色涟漪的芦苇,那夕阳斜照下深沉宁静的芦苇,那一望无际的水域深深吸引了我;小英雄嘎子的机智勇敢更是让我惊叹。

今天,我们将再次踏进白洋淀,去认识一位老英雄。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芦花荡》。

二、作家作品介绍:(有哪位同学来说说作者简介,哦,你来说。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

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2、哦,说得不错,老师再向大家补充一点:孙犁年轻时曾在白洋淀生活过一段时间,对那里的人和事很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他曾经满含深情地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帷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在《芦花荡》里,作者将这种力量赋予一个老人,演绎出一段悲壮地传奇!三、绘声绘色说老人。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地老人,请同学们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说说老人给你的印象。

(为了节省时间,我给同学们分了四个大组,每组从一个方面来找就行了,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从描写,我看到了一位的老人。

)答案示例:①“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老师也看到了一位“瘦而有精神”的老人。

)②“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他找不见我们。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

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这位同学是从语言上来说的,主要体现老头子的“自信和自尊”)③“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初中语文教案:芦花荡

初中语文教案:芦花荡

初中语文精品教案:芦花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芦花荡》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了解作者孙犁及其作品《芦花荡》的背景资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孙犁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语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坚强、善良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芦花荡》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寓意。

(2)欣赏孙犁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孙犁及其作品《芦花荡》的背景资料。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学习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语言。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的优美句段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学生回家后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情节,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评价。

3. 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同学之间进行互相评价。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小说或散文,如《小兵张嘎》、《草莽英雄》等,以便学生对那个时代有更深入的了解。

初中语文教案:芦花荡

初中语文教案:芦花荡

初中语文精品教案:芦花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芦花荡》的基本内容,了解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景物描写,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顽强,培养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和平生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芦花荡》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景物描写,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景物描写,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 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芦花荡》的作者孙犁及其代表作。

(2)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品氛围。

(2)学生自主思考:作品主题是什么?主人公形象特点有哪些?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自学成果,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景物描写。

(2)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手法。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芦花荡》,巩固学习成果。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及表达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心得体会,评价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启示。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在课后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以“芦花荡”为主题的短篇小说或诗歌。

芦花荡课文教案及反思

芦花荡课文教案及反思

《芦花荡》课文教案及反思(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芦花荡》课文教案及反思《芦花荡》课文教案及反思《芦花荡》课文教案:教学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4.感受蕴含在叙事中的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

2.学习小说中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体会写景对文章的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

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芦花荡》中,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吧。

二.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悠闲(yōu)疟子(yào)寒噤(jìn)吆喝(yāohe)蹿(cuān)仄歪(zè)飒飒(sà)泅着(qiú)转弯抹角(muō)张皇失措(huánɡ)2.解释词语能耐:技能,本领。

悠闲:闲适自得。

央告:央求。

吆喝:大声喊叫。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

也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三.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淀》、《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些作品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称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教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

教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

教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孙犁散文的语言特色。

2.学习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员的英勇与智慧。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斗争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体会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员的英勇与智慧,感受孙犁散文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散文——《芦花荡》。

(2)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比如《地道战》、《地雷战》等,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课文阅读与理解(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芦花荡》,注意语气、节奏,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请同学们分段落概括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情节。

(3)请同学们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主人公、游击队员等。

3.人物形象分析(1)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请同学们分析游击队员的形象特点,如勇敢、智慧、团结等。

(3)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4.语言特色分析(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孙犁散文的语言特色。

(2)请同学们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孙犁散文语言特色的认识。

5.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员的英勇与智慧的认识。

(2)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如何从课文中汲取爱国精神,培养勇敢、智慧的品质。

6.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员的英勇事迹的作文。

(2)请同学们收集孙犁的其他作品,阅读并体会其语言特色。

四、课后反思(2)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勇敢、智慧的品质。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同学们对《芦花荡》这篇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

(2)同学们在分析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方面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但在课堂讨论中还需加强发言的积极性。

(3)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

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

编号:__________ 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目录一、教学内容1.1 课文简介1.2 课文主题1.3 教学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2.2 过程与方法目标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3.2 教学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准备4.2 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2 自主学习5.3 课堂讨论5.4 课堂练习六、板书设计6.1 板书内容6.2 板书结构七、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7.2 作业要求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2 教学改进措施九、拓展及延伸9.1 拓展阅读材料9.2 延伸思考题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1.1 课文简介:通过学习《芦花荡》,使学生了解作品背景,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1.2 课文主题:通过分析课文,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所表现的人性美和自然美。

1.3 教学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刻画、情节安排等元素。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的人性美和自然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2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作品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

4.2 学具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芦花荡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5.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 Symbol 意义和深层含义。

5.4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芦花荡》教案(通用12篇)

《芦花荡》教案(通用12篇)

《芦花荡》教案(通用12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芦花荡》教案(通用12篇)》,希望能够帮到你!《芦花荡》教案篇1课型:教读研讨课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教学重点:1.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二、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生。

(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三、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示范课教案(13篇)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示范课教案(13篇)

芦花荡教案《芦花荡》示范课教案(1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芦花荡教案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13篇《芦花荡》榜样课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芦花荡》教学方案篇一李秀荣在平日的随笔或作文中,有许多学生喜欢在故事中加入自然环境描写,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一是凑字数,二是读起来文章美。

实际学情是:他们的景物描写大都不契合人物心境而是游离的写景。

读完《芦花荡》这篇小说,给我冲击的教学信息是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的真实性格和富有诗情画意的白洋淀风光。

于是我安排两课时和学生体会讨论这两点。

一、揣摩人物性格今年暑假,学生看了一些抗战影片和电视片的镜头,会很快说出特定年代特定人物的性格————爱国热情、爱亲人恨敌人的感情、智勇双全等英雄的共性。

但是对属于老头子个性特征的“过于自信与自尊”却体会不细致。

在处理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带学生体会这一点,下面是实录片段:师:老头子是白洋淀的传奇英雄,具有高涨的爱国热情和爱憎分明、智勇双全的性格特点,这是抗战年代里所有英雄的共性,这只是给老头子贴上几个标签,请同学们想一想,属于老头子自己的个性是什么?生:过于自信与自尊。

师:“过于”怎么讲?生:就是过分,过了头的意思。

闲。

师:自信过份,往往会怎样?生:会变得自负。

生:做事不认真,会出差错。

师:说得很好,过于自尊会有什么结果?生:人会变得自卑起来,做事不能坚持到底。

师:对,自信过分往往会粗心大意失去应有的警惕,做事有可能出差错;过分自尊会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做事的动力而半途而废。

小说中,那些地方写了老头子过分自信自尊?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在书上勾画出来。

(学生浏览勾画,稍后有学生身体坐正,有不少学生举手)师:哪位同学试着说一说?生:二菱洗脸,大菱怕弄出水声,让鬼子听到,可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里看出他因为胆子大,所以失去了警惕,是自信过分。

《芦花荡》教学案例及反思

《芦花荡》教学案例及反思

芦花荡教学案例及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针对高一语文课程中的古代文学模块,选择了名著《芦花荡》进行教学。

《芦花荡》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代表作,讲述了程婆婆、姚宽和蒋士铨三人的悲欢离合。

选用这部小说作为教材,旨在通过文学艺术展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对于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芦花荡》的作者冯梦龙及其代表作品;2.了解小说《芦花荡》的情节、主题及文学特点;3.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通过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给学生布置阅读《芦花荡》的任务,并提醒学生关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以及文学特点;2.分组讨论预习内容,并准备一份小组讨论报告。

课堂教学第一部分: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芦花荡》的封面、作者简介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第二部分:阅读与理解1.阅读小说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带领学生了解小说的主题和文学特点,包括叙事手法、风格、语言运用等。

第三部分:文学鉴赏1.带领学生通过文本分析讨论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以及文学特点;2.给学生展示和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技巧,如比喻、象征、双关语等。

第四部分:写作拓展1.让学生尝试运用小说中的文学技巧,创作一篇与小说主题相关的短文;2.鼓励学生交流和分享作品,并进行相互的修改和完善。

课后作业1.对于小组讨论的报告进行总结和复盘;2.整理上课内容,做好笔记。

四、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对于小说的理解和分析经过了深层次的挖掘。

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们深刻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选用小说作为教材有效地达到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目标。

此外,学生们在文学鉴赏和写作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适当的文学技巧,写出更好的文学作品。

五、反思与改进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朗读能力较低,教师应该更多地给予课堂时间,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引言概述:《芦花荡》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展现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反思教学方法和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明确1.1 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芦花荡》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即让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主题和人物性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设定学习任务: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如阅读分析文本、讨论作品主题、写作感想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1.3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外阅读等,激发学生对《芦花荡》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丰富2.1 多角度解读: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芦花荡》,如历史背景、文学风格、人物性格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2 经典语段分析:选取作品中的经典语段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用词技巧和叙事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3 艺术形式欣赏:通过欣赏《芦花荡》改编的音乐、影视作品,让学生感受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三、教学方法灵活3.1 多媒体辅助: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等,呈现作品的背景资料、作者生平等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2 互动教学:采用互动教学方法,如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能力。

3.3 艺术体验:组织学生参加文学沙龙、戏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学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四、教学评价科学4.1 多元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作业评定、口头表达评价、小组讨论评分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2 及时反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4.3 学习成果展示: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解读展示、文学创作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激励学生持续学习。

八年级上语文《芦花荡》教案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优秀教案

八年级上语文《芦花荡》教案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优秀教案

《芦花荡》教案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主人公的英勇与智慧。

3.领悟环境描写的作用,感受芦花荡的美。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把握。

2.人物形象的分析。

3.环境描写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人物性格的深入剖析。

2.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感人的故事——《芦花荡》。

(2)请大家先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分享一下你们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理解。

2.自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批注,记录下自己的感悟。

3.课堂讨论(1)请大家谈谈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分享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

(2)针对同学们的分享,进行点评和讨论。

4.分析人物形象(1)请大家重点分析主人公的形象,从故事情节中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人物特点。

(1)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芦花荡》的故事情节,分析了主人公的形象。

(2)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芦花荡》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形象。

(2)今天,我们将继续探讨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2.分析环境描写(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关于芦花荡的环境描写。

(2)分析这些环境描写与主人公性格的关系。

3.课堂讨论(1)请大家谈谈自己对环境描写的理解,以及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2)针对同学们的分享,进行点评和讨论。

(1)本节课,我们分析了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深入理解了主人公的形象。

(2)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芦花荡的美,以及主人公在恶劣环境中的英勇与智慧。

五、板书设计1.《芦花荡》2.主人公形象:英勇、智慧、坚韧3.环境描写:芦花荡的美、恶劣环境4.故事情节:遭遇敌人、巧妙应对、取得胜利六、课后反思1.本节课,同学们对《芦花荡》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形象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把握故事的主线。

《芦花荡》教案 一等奖4篇

《芦花荡》教案 一等奖4篇

《芦花荡》教案篇4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感知人物学会概括;体味函咏明确刻画方法;对照比较感受小说风格。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品读体味、对照比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爱国热情(2)不要淡忘历史,又要维护和平二、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2)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三、学习难点:孙犁小说的风格四、教学流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传奇人物吧,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板书:芦花荡(小说)孙犁(学生读课题,注意“犁”与“梨”的区别)(学生读课文提示;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芦花荡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岁月里。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

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二、作者介绍:孙犁,河北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

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三、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摆头),边读边划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标上段号。

四、知识回顾及迁移:小说三要素及在本文的体现《芦花荡》教案篇5一、导入部分引导学生注意这篇小说与以往读过的战争题材小说或者看过的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作的风格不同之处,进入学习。

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拟定“你喜欢这篇小说吗?喜欢小说的那些方面?”来确定学习的重点。

根据学生的认识教师归结到“人物形象美、环境美、语言美”三大方面并且板书,作为探究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1、处理生字词2、概述小说内容三、走近“老头子”赏析老头子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芦花荡教学反思(2篇)

芦花荡教学反思(2篇)

芦花荡教学反思第一次教学《芦花荡》,由于我对七年级的教材不熟,不知学生有没有学过小说,教学设计是保守的。

第一课时讲了小说三要素,然后让学生根据三要素整体感知课文,重点是梳理故事情节。

在我看来比较简单的故事情节在学生当中还是有异议,学生的基础太差,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不清对我的提示也领会不了。

不过,教后想想还是我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讲的术语太多,起点定得太高,其实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时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用笔划出表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给课文分段并简要概括段意。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的讲一下在小说中它们很重要,不仅可以增强故事的可读性,还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

老师心中要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如术语),但不能象其它学科一样灌输这些知识,初中的学生主要还是培养语感。

芦花荡教学反思(2)芦花荡教学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工作,也是我个人教学经验的积累。

通过对这次教学的反思,我明确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找到了改进的方向,希望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进步。

首先,在芦花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教学内容准备方面存在不足。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没有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对芦花荡的背景和了解程度。

这导致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学内容过于深入或过于浅显的情况。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我也没有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进行合理的设计,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惑或无法理解的情况。

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提前对学生进行背景调查,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

其次,在芦花荡教学中,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存在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够显著。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演练等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促进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学习效果。

第三,在芦花荡教学中,我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对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够重视的问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语文教案:《芦花荡》教学案例及反

课文出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1、分析主人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
2、品味优美的语言
案例:
课前,学生充分的预习。

把自己的理解都批在书上或写在练习本上。

一开课,赵老师用充满激情与感染力的导语把大家引入了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师:小说塑造人物通常从那些方面来写呢?
生: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师:下边大家就从这些方面看看老头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3、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教师巡回指导。

4、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生:由第4自然段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老头子十分机敏、干练。

生:47自然段的心理描写突出了老头子的愧疚和自责。

……
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
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
反思: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我也
没觉出有什么问题。

尤其是赵老师的课,我一向觉得无可挑剔,教
师素质良好,教学语言有魅力。

比如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
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

可是今天,在陈大伟教授指导下,我们观课主要观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却惊奇的发现原本一
堂成功的课现在竟也有了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

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
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

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
说中的人物,而我们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学生的回答是他课前已分析出来的,那么这堂课的这个
环节相当于是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

而且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

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呢?那就是倾听。

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

几十分钟一
直在倾听。

他们又能入耳入心多少呢?难怪课上看到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

那么
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

为什么呢?
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

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
只要听就行了。

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
多了。

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第四,还有个资料的问题。

现在大多数同学都有资料。

我们上
课研讨的问题资料上都有,学生看了就行了,为什么要听老师总结
重复呢?难怪课上不听的同学也不少,都在自己看资料。

我们还是
没真正关注学生啊。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当我们真正关注学生的时候,才发现一
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
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

一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也不要
只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从自己的眼光来定,而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为好。

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
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看来,真正做到关注学生并不容易。

2、作者为什么幻想那么
一个深不可测的洞?
明确:人们把江河湖海天空大气看成了无底洞。

城市的废物和污水
排放到海洋里去,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漂流得无影无踪,那就是把
大海看做深不可测的洞了。

人们把废气排向大气中,以为这样一来
就可以飘散得无影无踪,那就是把大气层看做是深不可测的洞了。

这样的洞承担着城市的清洁工作,城市的一切污物将由它们来妥善
解决。

人们通常处理垃圾的方法,都源于一种苟且心理,作者幻想出这么
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正是集中表现了人们的幻想,讽刺了人们的
幻想。

作者假想有这么一个洞,既可以用来表现人们的幻想和可笑,也可以警醒世人:不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3、难点探讨:
①在小说的结尾,那奇特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小
石头掉下来以后,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叫声和小石头都从那个深不可测的黑洞里来。

最初一个年轻人对着
洞使劲地大叫了一声:“喂――出来!”后来,他捡了一块小石头
扔进洞里,叫声就是他当初叫的,小石头就是他当初扔的。

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是不言而喻的,原来倾泻进洞里的原子能反
应堆废料就要倾泻到人们头上,原先扔进去的机密文件就要扔到人
们头上,还有动物尸体和流浪者尸体,还有废物和污水。

还有
日记
本、照片、假钞票、犯罪证据,都将要接二连三地倾泻到人们头上。

②想一想,这个虚构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保护环境,善待自然――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
的惩罚
五、研讨赏析:想象的技巧。

1.科幻小说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你对本文作者的想象如何评价?
作者的想象丰富,生动。

情节联翩而至,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一串跌宕起伏的情节链足以让人动心了。

作者的想象合情合理。

每个情节都很自然,最后小石头飞来,也合
情理,垃圾既然没有消除,有朝一日自然会造成环境污染。

2.作者的想象世界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想象应有一个基本情节,一个大的框架。

有了框架,才能进一步想
象许多具体的细节。

这篇小说的基本情节无非是发现一个深不可测
的洞,人们用来倾倒垃圾,最后垃圾飞回来了。

想象的关键是构想一个基本点,构想一套基本情节,有了这两个“基本”,想象的翅膀就可以展开了。

从这篇科幻小说的想象世界中,我们还可以悟出,单有基本情节还成不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故事,必须进一步想象具体的细节,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加以想象,就能想象出一系列具体细节。

如:怎么让洞出现呢?村里人会有哪些反映?城里人知道了又有哪些动静呢?如何测量洞的深度?这个洞怎么成了城市垃圾箱……
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首先要有一个基本情节,然后充分展开,用具体的情节去加以充实。

3.请同学把自己读过的科幻小说介绍给大家,说说其想象的独特之处。

七、作业设计:
1、学生归纳文中的
成语

黑咕隆冬颤颤巍巍深不可测陆陆续续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争先恐后反反复复闻风而来无所不知镇定自
若寸步不离
小心翼翼无所不至众目睽睽震耳欲聋
源源不断经久不息胸有成竹不容置疑
扫兴而归满头大汗异口同声源源不断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心安理得万无一失
逍遥法外慷慨大方一视同仁任劳任怨
雨后春笋接连不断得意洋洋微不足道
2、展开合理想象,为小说结尾续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