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1《认识平均分》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1《认识平均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1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来求平均分,并能够应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平均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已经学习了加减法和简单的乘除法。
但是对于平均分的概念和求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认识和理解平均分,通过操作和思考,逐步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来求平均分,并能够应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来求平均分,并能够应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灵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认识和理解平均分,通过操作和思考,逐步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操作材料等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分糖果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糖果平均分给同学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平均分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教学演示: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如何求平均分,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方法。
4.学生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物操作,尝试求平均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求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2课《认识平均分(二)》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2课《认识平均分(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均分(二)》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2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含义,本节课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并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平均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往往只能够从具体的操作中感知平均分,而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总结出平均分的概念,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从具体操作中总结出平均分的概念,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学具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总结出平均分的概念,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一个分食物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食物。
2.新课导入:介绍平均分的概念,并解释平均分的方法。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4.问题解决: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总结出平均分的概念。
6.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问题。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课后进行复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概念:每人分得同样多•方法:总数÷份数=每份的数量•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合作性和探究性。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乘法一、教材分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容易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乘法,重点是乘法的意义。
全单元包括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和练习一。
教材编排有以下特点:1、强化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和计算,为初步认识乘法作比较充分的准备。
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
在已学过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较少,显得相对陌生。
为此,教材在教学乘法前加强对几个相同数连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
2、让学生充分体会乘法的意义。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材没有把乘法意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既用加法也用乘法解答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意义的两个主要内涵: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是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
3、把理解乘法意义和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优化概念形成的过程。
乘法意义属于运算概念,小学生形成概念的一般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拓展概念”,可见概念的形成始终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
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数学教材先教学乘法意义再教学乘法应用题的内容结构,从蕴含乘法意义的例题起,就把形成概念和应用概念融为一体。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全册说课稿(说课稿)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全册说课稿(说课稿)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一、教材分析1.教材名称本说课使用的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教材版本本教材为苏教版2013版。
3.教材内容本教材共有六个单元,分别包括数的认识、数的口诀和数的表达、数的比较和数的加减法运算、时间和日历、几何图形和简单图形的分割等内容。
每个单元的内容都相对独立,但又存在关联性,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4.教材特点本教材语言生动活泼,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教材中的练习题和活动设计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实用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认识算式,能够辨别算式中的元素;2.理解算式的含义,知道算式是一种表示数关系的方法;3.理解相等和不等式的概念;4.能够用加减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进行简单的口算练习。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和关系;2.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出简单加减法计算的特殊方法;3.熟练使用加减法口诀,进行简单的口算练习;4.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归纳。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对数学学习感到兴趣和乐趣;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3.通过与同学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课堂活动;4.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算式和口诀;2.学会利用算式和口诀进行简单加减法运算;3.加深对数学运算的理解和认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教学难点1.理解算式和口诀的概念;2.学会利用算式和口诀进行加减法运算;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法口诀,让学生尝试口算。
2.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提出“算式和口诀”两个关键词。
(2)讲授1.通过示范和解释,讲解算式和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方法;2.介绍口诀的设计理念和使用方法,并让学生分组进行口算比赛,加深学生对口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3.依据教材中丰富的例题和习题,讲解加减法口诀的运用方法和具体步骤。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一册说课稿(一共61课时)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一册说课稿(一共61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一册,共有61课时。
本册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数的概念、几何图形、计量单位、数的运算、统计、位置等多个方面。
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的概念、简单的加减法等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一些概念的理解仍然较为模糊,计算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本册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如数的概念、几何图形、计量单位、数的运算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册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运算方法等。
2.教学难点:部分学生对一些概念的理解、计算能力的提高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直观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趣味小故事、生活实例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讲解:详细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3.练习:布置针对性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交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6.布置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1课《认识平均分》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1课《认识平均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节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和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对除法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熟悉平均分的概念和求法。
此外,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计数器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分水果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水果给每个人。
2.探究平均分: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水果,并找出最公平的方法。
3.总结平均分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出平均分的方法,即总数除以份数。
4.练习求平均分: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求平均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方法。
5.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分食物、分物品等。
6.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收获和不足。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线段的含义,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线段,能够正确地表示线段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线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直线、曲线等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线段的特征和表示方法还不够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线段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线段的含义,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线段,能够正确地表示线段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含义,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线段,能够正确地表示线段的长度。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线段的特征,能够灵活运用线段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线段的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直尺、三角板等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线段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线段的特征。
2.探究线段:让学生观察、操作,发现线段的特征,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线段。
3.表示线段: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线段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4.实践活动: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题目,让学生运用线段的知识解决问题。
5.总结提升: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深刻理解线段的含义和表示方法。
6.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线段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线段的特征和表示方法。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认识多边形》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认识多边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多边形》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1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多边形,理解多边形的特征,能够辨别和命名多边形,并了解多边形的基本分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辨别一些简单的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
但是,学生对多边形的概念和相关特征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逐步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各有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个别关注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认识多边形,理解多边形的特征,能够辨别和命名多边形,并了解多边形的基本分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多边形,理解多边形的特征,能够辨别和命名多边形,并了解多边形的基本分类。
2.教学难点:理解多边形的特征,能够辨别和命名多边形。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多边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新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多边形的特征,理解多边形的定义,能够辨别和命名多边形。
3.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对多边形的认识。
4.课堂小结:通过学生总结和教师点评,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多边形概念的理解。
5.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并学会用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这是学生继计量长度单位厘米之后,学习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米,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1米有多长,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厘米,他们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米这个长度单位,他们可能是初次接触,因此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同时,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利用这一点,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认识米,感受米。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
2.学会用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并学会用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1米的长度,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米。
2.新课导入:介绍长度单位米,让学生初步认识米,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1米有多长。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总结提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总结1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运用米作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一、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主要教学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以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1.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 以内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2.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之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解决把两个数量调整为同样多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重温“求相差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两个数量相差关系的本质,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为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数量关系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曾经接触过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初步知道算式里的“加号在前先算加法,减号在前先算减法”。
也就是说,学生已经初步知道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本单元继续教学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学生看到两道例题列出的算式,能够说出先算什么,知道再算什么。
三、单元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以及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养成书写规范、工整的良好习惯,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单元教学关键:学会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单元教学重点:正确计算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线段》是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线段的含义,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这一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对学生形成初步的几何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线段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线段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但对线段的认识还不够清晰。
他们在生活中接触过各种线条,但对线段的特征和长度测量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线段,理解线段,并学会测量线段长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含义,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线段的含义及其测量方法。
2.难点:理解线段的特征,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长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实物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直尺、铅笔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线条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特征。
2.新课导入:介绍线段的含义,让学生理解线段的概念。
3.动手操作:让学生用直尺和铅笔测量线段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线段的特征和测量方法。
5.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七. 说板书设计1.板书内容:线段的含义、特征、测量方法。
2.设计原则: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理解。
八. 说教学评价1.评价方式:课堂表现、练习成绩、小组合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评价标准:掌握线段的含义,能用直尺测量线段长度,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的认识说课、教案及教学反思.doc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的认识说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三田小学:李萍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的认识、用厘米量》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厘米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二课时的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厘米的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量课桌的宽)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学生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 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为今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知识(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子量物质长度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
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1、创设情景。
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前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最新整理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乘法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乘法说课稿说教材: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说教学难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说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我校数学教育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比较高,但存在两个学习误区:1、渴求实践,排斥理论。
这种轻视、讨厌、逃避、拒绝理论的学习心理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效果;2.强于接受,弱于研究。
我们的学生已习惯于被老师“灌输”和“填充”,对研究型的学习方式很不适应。
而这对于培养能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师资十分不利。
说教法学法:1、理论解析法:由教师运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必要的理论知识,引领学生初步感受理论的价值。
2、案例分析法:理论必须用起来,学生才会感受到它的真正价值。
案例分析,为实践与理论之间架设起了联系的桥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有助于学生把理论逐渐内化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
3、问题研讨法:问题是学习的心脏,运用问题研讨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抓准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再现和再强化相同加数连加是十分必要的。
1、出示:5+5+5+5+5+5这些算式写起来比较长,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它.(板书课题)通过准备题,使学生进一步建立起相同加数的概念,掌握相同加数连加式题的特征,并能初步认识到:相同加数连加,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从而为学习乘法做了孕伏。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 全一册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 全一册苏教版前言在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我们将遵循苏教版的课程标准,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本课程涵盖了二年级上册所有的数学知识点,包括了数的认识、数的比较、加减法、形状以及简单的数学应用问题等内容。
一、数的认识在二年级数学中,数的认识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
我们将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让学生了解数的概念:1. 数的名称在日常生活中,数字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因此,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20之间的数字名称和大小顺序。
课堂中,老师可以展示数字卡片让学生数字09以及10帮忙点数,或者通过生活场景展示数字的应用,让学生对数字名称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2. 数的表示法让学生熟悉不同数的表示法,例如:用手指表示数字、用十枚珠子表示数字、用数字卡片表示数字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数字,并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算术技能。
3. 数的应用在学生掌握数字的基本概念后,我们将通过生活场景展示数字的应用。
例如:通过公交车发车时间、旅游地点之间的距离、水果的数量等让学生进行数字运算,让学生在实践中展开数字的应用。
二、数的比较让学生学会对数字进行比较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以下是我们教学的方法:1. 数的相等学生需要先理解数字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大小、分组等方法来让学生体会数字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帮助他们掌握等于号的使用方法。
2. 数的大小关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大小顺序排列大小不同的物品,掌握数的大小关系。
通过参与小组游戏或竞赛来加强这种能力。
三、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加减法问题是二年级数学测试的重点。
以下是我们教学的方法:1. 加法在授课加法时,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画图解决加法问题、使用数字卡片解决问题等。
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技巧。
2. 减法在授课减法时,我们将使用与加法非常类似的方法,例如画图、枚举替换数学符号等。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3.1《乘减说课稿》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3.1《乘减说课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3.1节“乘减”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
这一节内容承上启下,为后续的乘法和除法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以生动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环节,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掌握乘法口诀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字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基本的计算能力。
但乘法口诀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挑战,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这一年龄段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于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感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掌握乘法口诀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掌握乘法口诀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通过生活情境,引出乘法口诀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观察、操作,发现乘法口诀的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总结乘法口诀的计算方法。
3.实践应用: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乘法的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乘法的说课稿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乘法的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乘法的说课稿1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的基础。
教材首先为学生安排了他们熟悉的反映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的情境图,一方面使学生有亲切感,更重要的是这幅图为学生提供了素材,显示出生活中有许多那样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同时也蕴涵了相同加数的因数。
教材例1的情境图是排列有序的树苗,问题是一共植了多少棵树?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之下,逐步明白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同一情境同一数学问题的不同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初步接触到乘法,建立乘法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解决类似的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1、乘法概念的导入。
通过相同加数连加和乘法在结果上的一致实现加法和乘法的对接。
2乘法算式中乘号的认识,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乘法概念的导入。
三、说教法、学法。
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新课改的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同时注重运用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让学生采用观察法、探究法、总结法、模仿法来学习。
教具准备: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我制作了多媒休课件一套四、教学程序: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
苏教版2年级数学上册说课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精选10篇)
2年级数学上册说课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苏教版2年级数学上册说课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精选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2年级数学上册说课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年级数学上册说课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 1一、说教材(一)说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是一节新授课。
(二)教材简析:“表内乘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而“乘法的初步认识”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建立“乘法”概念较为困难。
所以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并结合具体的事例,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等学习活动,使他们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扎实地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和难点:我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被大家所共识。
因此,我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习,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三、说教法、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上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上说课稿《观察物体》一、说教材内容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0页~91例1和“做一做”。
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实行教学的。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准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水平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水平,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点,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水平。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准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理解对称现象,能准确找、画对称轴。
教学难点是:学会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二、说教法考虑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动画类,整节课以创设情境为主,采用了引导,讲授,激趣、讨论,提问等手段实行教学。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所以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三、说学法《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实践操作法。
2.自主探究法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水平。
所以我以实物让学生到前面来观察探究。
3.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小猴,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同一只小猴为什么同学们看到的形状不同。
这个安排不但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新课开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复习旧知识,又为新知学习做准备,给学生树立了学习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一、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主要教学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以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1.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100 以内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2.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之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解决把两个数量调整为同样多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重温“求相差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两个数量相差关系的本质,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为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数量关系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曾经接触过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初步知道算式里的“加号在前先算加法,减号在前先算减法”。
也就是说,学生已经初步知道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本单元继续教学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学生看到两道例题列出的算式,能够说出先算什么,知道再算什么。
三、单元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以及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养成书写规范、工整的良好习惯,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单元教学关键:学会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单元教学重点:正确计算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六、单元教学难点: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笔算和口算方法,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七、单元教学课时安排:连加、连减...................................1 课时加减混合运算.................................1 课时练习一.......................................1 课时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1 课时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2)....................1 课时练习二.......................................1 课时《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4~l5页例2和“想想做做”第1~5题。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直观认识基础之后引入的。
在知识结构上,平行四边形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图形,这节课主要是在学生拼一拼、找一找、围一围等活动中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作为一名新时代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全面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另外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得以培养和提高。
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充分掌握知识点、扩充他们的知识范畴,提高学习效率。
3.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能指出平行四边形和围出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经历从直观、操作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形成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表象,并能操作再现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积累通过多种感官学习平面图形的初步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逐步形成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
教学难点:建立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表象。
5.教学准备:师生准备三角尺、钉子板、小棒、长方形木框(学生可以用硬纸条做长方形框)。
教学过程:二、说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为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我将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采用直观、类比方法,以多媒体为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
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三、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为了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四让”特色。
(一)问题让学生提出; (二)特征让学生发现;(三)疑难让学生研讨; (四)评价让学生参与。
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直观认识l.观察图形:出示一些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包括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的图形。
提问:你准备把这些图形怎样分类?引导:按照边数可以分成三类。
根据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这些四边形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吗?说明:有四条边的图形是四边形,但四边形也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特殊的四边形,请小朋友看下面的情境。
(出示例2)2.学习例题。
(1)这是生活里常见的情境。
小朋友能在这些情境中找出四边形,用手沿四条边指一指吗?(指名学生指一指)你也找出这样的四边形了吗?在课本例2的图上用铅笔描出这样的四边形。
交流:小朋友在生活里一定也看到过这样的四边形。
哪位小朋友说说,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四边形?(2)操作。
请同桌小朋友拿出三角尺,每人找出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
你能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出这样的四边形吗?拼一拼,拼成功的小朋友举手告诉老师。
交流:你能到黑板上拼一拼,把你的拼法介绍给大家吗?肯定学生的正确拼法,给予鼓励。
说明:小朋友都拼出了刚才生活里见到的那种四边形。
像这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板书:平行四边形)让学生集体读两遍:平行四边形。
(3)抽象出图形。
引导:小朋友现在知道了,这样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
(完成课题板书)老师现在想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你觉得平行四边形这四条边要怎样画才对?画图:小朋友想法真不错!现在看老师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上下两条边方向要完全一样(画一组对边),左右两条边方向也完全一样(画另一组对边)。
这个图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追问:这是什么图形?你能找一找开始看到的四边形里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吗?(二)练习巩固,内化新知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完成练习。
交流:哪些是平行四边形?第一个为什么不是平行四边形?说说你的理由。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在图里找到平行四边形,再画一面。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所画的平行四边形,指出画对的这些图形虽然大小不同,位置、形状不一样,但都是平行四边形。
3.做“想想做做”第2题和第4题。
引导:老师为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材料袋。
咱们来打开材料袋看一看里面有什么。
(材料提供:8根同样长的小棒、钉子板、方格纸)要求:你能选用其中的一些材料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来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比比哪个组想到的办法多。
交流:你们想用什么办法做平行四边形?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做的平行四边形:方格纸上画的、钉子板围的、小棒摆的。
交流中,结合用小棒摆的方法,要求说说可以用几根围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围一围、看一看,呈现4根、6根、8根围的平行四边形,想想相对的两条边用的小棒根数有什么要求。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木条做的长方形,让学生观察拉成平行四边形。
学生操作拉一拉,注意观察,同桌说说有什么发现,再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
说明:一个长方形,不管怎样拉,虽然形状、大小会发生变化,但它始络都是平行四边形。
(三)回顾过程,课堂小结交流: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能回顾说说认识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吗?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有趣的七巧板》说课稿尊敬的专家、评委,大家好!我是安徽省合肥市铜陵新村小学的章辉,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有趣的七巧板》。
一、教材分析“有趣的七巧板”是一次实践活动。
用七巧板拼图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数学游戏。
教材安排这次活动,让孩子在拼图中感悟平面图形的特点,感受图形组合的神奇与美丽,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刚上二年级的孩子爱说、爱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动手能力不强,合作意识较弱,从未进行过电子白板的互动式学习。
与单纯的实物相比,生动活泼的媒体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七巧板,体会图形的变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能力目标: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与人交往、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平面图形组合的美丽与神奇,体验发现、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经历用七巧板拼图的过程,体会图形的变换,感悟平面图形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创造性地拼图。
五、教学流程(一)课件演示,引入课题1、复习已认识的图形2、动画欣赏、揭示课题(二)初步感知,建立表象1、认识七巧板2、介绍七巧板的来历(三)自主探究,开发潜能1、用两块拼2、用三块拼3、用四、五、六块拼4、用七块拼(1)欣赏(2)创作(2)点评(四)总结汇报,拓展延伸六、教学过程(一)课件演示,引入课题1、复习已认识的图形上课开始,课件出示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找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吸引,纷纷抢着回答。
2、动画欣赏、揭示课题接着,播放flash动画。
可爱的动画牢牢地抓住孩子们的眼睛,充分激发了求知热情和学习欲望。
(二)初步感知,建立表象1、认识七巧板七个伙伴在一起,就是一幅七巧板。
请大家仔细观察,一副七巧板有几种不同的图形?每种图形各有几个?哪些图形的大小是完全一样的?借助课件的反复移动、排列、旋转、重叠,让孩子说一说、数一数、比一比,帮助孩子正确感知,进一步了解七巧板的组成,为后面拼图打下基础。
2、介绍七巧板的历史接着,利用电子白板的网络链接功能,向孩子介绍七巧板的来历。
七巧板特有的文化特性浸润在孩子的心间,实现了书本知识与人类文化历史的沟通!(三)自主探究,开发潜能在拼图过程中,体会图形的变换,感悟平面图形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