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钢结构-第三章作业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用 ANSYS 进行验算。根据 GB50017-201X(送审稿)相关章节,拟定钢材 Q235,选用统一的翼缘 T=10mm,腹板 W=5mm 的来计算 S1~S4 的截面。经计算, S1~S4 的主要参数,见表中(单位:mm)。 S1 翼缘宽度 B 腹板高度 H 90 230 S2 110 255 S3 130 300 S4 150 350
4.2a 钢支撑的滞回曲线有何特点?试采用梁单元来模拟钢 支撑的滞回性能,并阐述模拟的要点。
1、钢支撑的滞回曲线特点: 图 1 所示是钢支撑在轴力作用下的典型变形过程和单循环滞回曲线。由于 支撑存在初始缺陷,其两端施加的轴力会在跨中位置产生附加弯矩。在轴力到 达 A 点之前,支撑处于弹性压缩阶段,承担的轴力和跨中附加弯矩比例增加。 当跨中截面在压弯共同作用下屈服时( 图 2) ,支撑在跨中位置将形成塑性 铰,宏观上支撑开始发生屈曲现象(B 点) 。支撑屈曲后,塑性铰的转动导致支 撑侧向变形增大,轴力产生的附加弯矩迅速增加,杆件的受压承载力迅速下降 ( BC 段) 。从 C 点开始支撑进入卸载和反向拉伸阶段,支撑受压屈曲后的卸载 刚度明显低于初始弹性刚度。拉伸到 D 点时跨中截面在拉弯共同作用下再次屈 服并形成塑性铰,但此时塑性铰的转动方向与受压时相反,支撑的侧向变形不 断减小。随着拉伸变形的不断增加,支撑到达 E 点时接近全截面受拉屈服。EF 段支撑进入塑性拉伸变形阶段,而在 F 点后支撑开始弹性卸载并进入下一循 环。由于包辛格效应和残留的侧向变形,后一循环的支撑稳定承载力将会明显 低于前一循环的。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塑性损伤逐渐累积,支撑的稳定承载 力、屈曲后软化刚度和屈曲后卸载刚度等都将不断降低。支撑典型的多循环滞 回曲线见图 3。
3.1.a 为了满足塑性设计的要求, 国内外钢结构相关规范 EC3, BS5950, GB50017-2003, GB 50017-201X(报批稿)分别如何进行 构件截面分类?哪类截面适用于塑性设计?
答:上述规范对于塑型设计的要求,各自对截面进行了分类,具体如下: EC3:第 5.5.2 中,将截面分为四类。 1 类:对于塑性分析能够形成有足够转动能力的塑性铰,而不降低界面的抵 抗力。 2 类:能够发展塑型弯矩承载力,但由于局部屈曲只能有一定的转动能力。 3 类:横截面的最大受压纤维在弹性分布下可以达到屈服应力,但由于局部 屈曲阻止了其塑型弯矩的发展。 4 类:局部屈曲出现在横截面达到屈服应力之前。 截面的归类主要,可以通过受压部分的宽厚比、截面受压部分的最高类或者 由翼缘和腹板的类别确定。 其中,1 类截面,适合塑型设计;2 类,不宜用于塑型设计;3、4 类不用做 塑型设计。 BS5950:第 3.5.2 中,截面分为四类。 1 类:截面能够有发展塑性铰转动能力。 2 类:截面能够有发展塑型弯矩能力。 3 类:截面的最大受压纤维能够达到设计应力,但是不能够发展塑型弯矩。 4 类:截面对于局部屈曲的影响需要做出明确补偿。 GB50017-2003: 第 9 章塑型设计,并未对截面做出明确的分类。其中的 9.1 中,提出了对于 塑型设计,截面板件的宽厚比要求。
3.5b 选择一种或几种有限元分析软件, 论述其可用于钢框架 结构弹塑性分析或推覆分析的单元类型,并自选合适的计算 模型, 施加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 进行算例分析, 通过 Mises 应力云图、应变云图、荷载-位移曲线等形式展示计算结果。
此次使用的模型是个人本科毕业设计中使用的平面框架模型,荷载加载采 用的是地震荷载组合。为了使结构能够产生塑型,此次将地震荷载单独放大 5 倍,进行分析。 ANSYS 中,模型的梁柱采用的 beam188 单元,材料采用的是理想的弹塑性 模型,模型效果图如下。
2
所以,当ξ = 2 − √2,P 作用在距 A 点ξL处时,P 达到最大极限荷载,此时 P = 3√2−4
√2 ������������ ������
。
3.3d 塑性设计与弹性设计的基本区别?塑性设计有哪些方 法、各自的适用范围如何?
1.弹性设计与塑性设计的基本区别 弹性设计:弹性设计是以某一结构构件截面上的边缘纤维应力达到屈服强度 时的状态,作为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能力极限状态。 塑性设计:塑性设计建立在充分利用钢材所具有的塑性变形能力的基础上。 当作用在超静定结构上的荷载达到一定数值时,构件中的某一截面全部进入塑 性,此时荷载虽然继续增加,但在该截面上的内力矩并不增加,并在此力矩作 用下使该截面转动,即形成塑性铰;结构该截面发生转动,使结构内力重分 布,直至整个结构形成一定数量的塑性铰,是结构转化为机构,此时即认为结 构失去承载能力,达到塑性设计的承载力极限状态,但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一 般不可能达到这种状态。 塑性设计的适用范围: a) 塑性设计不适用于直接承载动力荷载作用的结构。这是由于目前对 于动力荷载对于塑性铰的形成和内力重分布等的影响目前研究还不 够充足; b) 对于静定结构,在最大截面形成塑性铰时会立即破坏,不产生内力 重分布,故不适用于塑性设计; c) 采用塑性设计的结构或构件,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进行设计时,应采 用荷载的设计值,考虑构件截面内塑性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内 力重分布,采用简单塑性理论进行内力分析; d) 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时,采用荷载的标准值,并按弹性理论进 行计算。
2.塑性设计的基本方法和适用范围 塑性设计方法,主要有弯矩调幅法、简单塑性理论和塑性极限分析、结构设 计常用分析方法、直接分析方法。 弯矩调幅法,适用范围:连续梁、竖向荷载作用控制的多层框架。 简单塑性理论和塑性极限分析方法,其在三个基本假定、三个极限状态的条 件、三个荷载术语基础及其与极限状态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三个定理(上限定 理、下限定理、唯一性定理)建立起来的简单塑性理论。其塑性极限分析方 法,即机构法,使用范围:门式刚架、钢框架 结构设计常用分析方法,主要有线性分析、二阶弹性分析、刚塑性分析和弹 塑性分析,对于是否考虑材料、几何的非线性等一些因素,进行结构极限承载 力的求解。其还引入了 Merchant-Rankine 破坏准则为依据,考虑结构由于屈曲 失稳因素导致的塑性极限降低因素,对刚塑性分析和弹塑性分析所求得结果进 行修正。适用范围:荷载增量小的情况。 直接分析设计法:该分析直接考虑了初始缺陷、二阶效应和弹塑性的因素, 构件的极限状态根据设计目标及构件在整个结构中的作用来确定,对结构进行 受力分析,其结果可直接用做设计依据。
计算分析结果如下图(单位:KPa 和 m) 。
位移云图
应力云图
部分细节图片
1 节点Ρ—Δ图
4.1b 钢构件、 钢节点、 钢连接滞回曲线的要点?(鼓励自己完 成钢构件、钢节点或钢连接的有限元分析算例,或总结自己 参与完成的有关滞回试验,要有滞回曲线)
如上所示,工字形截面,两端固结,对其轴向拉升和压缩,以位移来控制施 加。 工字形截面:500*150*4*10; 长度:10 米; 材料本构关系:双折线模型,弹模取 206GPa,屈服强度取 345MPa,切线模量取 6GPa。
3.4a 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四个算例分析, 以悬臂梁在自由 端作用横向集中力 F 为例(梁长度 L 保持不变),分别采用 S1,S2,S3,S4 级 H 形截面, 考虑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 建 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选用的单元和算法要能够同时展示塑 性和局部屈曲,进行平衡路经跟踪分析,整理对比四个算例 的计算结果,包括无量纲弯矩 (M/Mp)-相对位移(Δ/L)曲线、 Mu/Mp,其中 M=FL 为固定端弯矩,Mu 为极限弯矩,Mp 为 截面塑性弯矩, Δ 为自由端挠度。 对于发生局部屈曲的算例, 选择适当的放大比例展示变形状态下的应力云纹图、位移云 纹图。
ANSYS 中,悬臂梁长 2.5m,材料及截面参数同上,选用 Beam188 单元进行 模拟计算,材料参数采用理想的弹塑性模型 S1 截面计算
S2 截面计算
S3 截面计算
S4 截面计算
由上图可以看到,ANSYS 塑性分析,采用 beam188 单元,其屈曲的考虑是 通过屈曲特征分析,对原模型修正得到,但由于 ANSYS 屈曲分析并不区分整体 和局部失稳,所以很难得到纯粹的局部屈曲模型,故一般的修正都是伴随着整 体失稳的。对于塑性发展,可以明显的观察到:悬臂梁的塑型发展是不全面 的,总是存在一定弹性内核,而且塑性不是停留在一个面,而是和现实一样是 一段区域。而且在模拟是,尤其是 s4 截面,会发现腹板部分会有明显较大应力 区域,这是明显不合理的;不合理的单元划分、屈曲修正过度都可能导致。由 于个人时间有限以及 ANSYS 操作能力有限,不做调整。 个人还尝试用 shell63 模拟,但是也是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没有成功实现, 迫于学习时间紧迫,并未进行深入分析原因。
3.2c 试用简单塑性分析法, 求出图 3.2c 所示超静定梁的极限 荷载。当 0< ξ <1 时,试求最大极限荷载的作用位置和大小。
该结构一次超静定结构结构,可能出现塑型铰的位置在固定端 A 和集中荷载 作用面 P 处,由此,基本机构数目 J=2-1=1。故,结构最终可能破坏机构只有一 种,如下图所示。
由虚功原理得:
Pδ − Mu × [
������ ������ + ]=0 ������������ (1 − ������)������ ������������ 1 1 P= [ + ] ������ ������ ������(1 − ������)
1
则 dξ = 0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dP
− ������2 + (1−������)2 = 0 ξ = 2 − √2或ξ = 2 + √2(舍)
大,会削弱位移加载的效果,使最终结果为一条曲线,反之,会使构件快 速破坏,不能形成完整的滞回环。 c) 合理设置荷载步增量。不合理的荷载步增量,会导致求解时不收敛现象。 败,尤其是位移加载不能过大或者过小,位移加载过小,容易导致最后结 果为直线;位移加载过大,会导致构件快速破坏,形成不了滞回环。 d) 荷载的加载,采用位移控制。不合理的加载方式,会容易导致求解的失
图 1 单循环加载时支撑变形过程及滞回曲线
[4]
图 2截面弯矩-轴力相关曲线
图 3支撑多循环滞回曲线
[5]
2、有限元分析 用 ANSYS 进行模拟,采用 beam3 单元,截面为 10*10mm2,两端铰接。本 构关系采用理想的双折线模型,屈服强度为 235MPa。加载方式采用位移的加 载方式,进行控制。此次,考虑初始缺陷利用模型更新引入(只取一阶屈曲模 态乘以一定的因子引入) 。 其模型如下,分别为未引入缺陷和引入缺陷的模型
加载方式:以位移控制,初始加载 0.02m,其后,以幅值 0.005m 增加。 单元选择:此处模拟选用的是 beam188 梁单元。 模拟结果:
模拟要点: a) 要建立合适的材料属性。例如,在此算例中,是理想的拉压杆,在双折线 材料模型下,不会出现刚度退化现象和强度退化现象,是一种理想的弹塑 性滞回曲线。 b) 根据所分析的对象,结合软件,选择合适的单元进行建模。施加合适的约 束,约束不足和不充分,都会导致求解的失败。合理的构件尺,尺寸过
其本质上是通过宽厚比,使板件为特厚实截面,保证构件形成塑型铰并发生 塑型转动时,不会发生局部失稳。 GB50017-201X(送审稿):第 3.5 中,对板件截面宽厚比,将截面分为 5 类。
S1 级:可达全截面塑型,保证塑性铰具有塑型设计要求的转动能力,且在转 动过程中承载力不降低,塑性转动截面。 S2 级:可达全截面塑性,但由于局部屈曲,塑性铰转动能力有限。 S3 级:翼缘全部屈服,腹板可发展不超过 1/4 截面高度的塑性,称为弹塑性 截面。 S4 级:边缘纤维可达屈服强度,由于局部屈曲而不能发展塑型,被称为弹性 截面。 S5 级:在边缘线为达屈服应力前,腹板可能发生局部屈曲,被称为薄壁截 面。 规范中,第 10.1.5 中,提出塑性及弯矩调幅设计对截面板件宽厚比等级要 求:1.形成塑性铰并发生塑性转动的截面,应采用 S1 级;2.最后形成塑性铰的 截面,不应低于 S2 级截面要求;3.其他截面,不应低于 S3 级截面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