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微血管病变的临床特点与防治ppt

合集下载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和对策-ppt课件精选全文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和对策-ppt课件精选全文
IRA开通后 缺血再灌注性微循环损伤 (IRI-MCD)
*
*
*
*
精神压力引发心肌缺血的特征 精神压力:导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发生发展 相关临床特点:微小血管舒缩功能异常 病理生理学机制:应激-脑-情绪-心脏的互动模式
“心主神明互动失调”
神经内分泌起着重要作用 交感神经激活:去甲肾和肾上腺素增加 炎性因子分泌增加:IL-1,TNF,5-HT等 RAAS激活:ATII和醛固酮升高 糖皮质激素升高
微血管功能障碍致心肌纤维化和左室功能下降
Sangaralingham SJ, et al. Circ Cardiovasc Imaging. 2012 Jul;5(4):518-24.
C
左心室纤维化(%)
*P<0.05
图A:微循环正常的冠脉血管影像 图B:微循环障碍的冠脉血管影像 图C:两组左心室纤维化程度比较 图D:两组左室EF值比较
N Engl J Medg 2007, 356: 630-840
5mm-500um(大冠状动脉)
500um-100um(中冠状动脉)
<100um(微小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树
冠状动脉树影像
CAG只能检测到5%的冠状动脉树
不同直径冠状动脉的作用
N Engl J Medg 2007, 356: 630-840
精神压力引发心肌缺血的机制
精神压力与运动压力下的心肌缺血
高体力与高压力状态导致 心肌缺血程度和频率升高
Barry J et al. Am J Cardiol 1988;61:989-93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 monthly values a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event rates during economic decrease.

小讲课冠脉微血管病变

小讲课冠脉微血管病变

活动后或休息时都可能 出现。
可能出现下肢或全身水 肿。
辅助检查
01
02
03
04
心电图
可能出现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 的改变。
心脏超声
可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现 心肌肥厚、心腔扩大等异常。
冠脉造影
可观察冠脉血管的狭窄程度和 病变范围。
心肌酶学检查
可检测心肌损伤的指标。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结合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综合 考虑诊断冠脉微血管病变。
分类
冠脉微血管病变可分为原发性(结构异常)和继发性(功能异常),其中原发 性冠脉微血管病变与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继发性冠脉微血管病变则与高血 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冠脉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包括 遗传、免疫、炎症、氧化应激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 微小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引发心肌缺血和心肌损伤。
创新变的发病机制 和病理生理过程。
转化医学研究
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 床应用,开发新的诊断和 治疗方法,提高冠脉微血 管病变的诊疗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冠脉微血管病变的病 因、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 知识,提高认知水平。
指导患者学会自我监测病情变化,如出现 胸痛、胸闷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规范治疗
社交支持
强调规范治疗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按时服 药、定期复查,确保治疗效果。
鼓励患者加入病友互助组织或社交团体, 相互交流经验与心得,提高生活质量。
冠脉微血管炎症反应研究
研究炎症反应在冠脉微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机制,探索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 等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

冠状动脉疾病知识讲解PPT教材

冠状动脉疾病知识讲解PPT教材

冠状动脉疾病的预防
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减少 心脏负担。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冠状动脉疾病知识讲解 PPT教材
目录 冠状动脉疾病简介 冠状动脉疾病的病因 冠状动脉疾病的症状 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 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 冠状动脉疾病的预防
冠状动脉疾病简介
冠状动脉疾病简介
冠状动脉疾病是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 主要由冠状动脉内血管壁的斑块形成引 起。 冠状动脉疾病可以导致心绞痛、心肌梗 死和心脏衰竭等严重后果。
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
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药物控制血压、血脂等 风险因素。 血运重建手术:通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术或冠状动脉成形术改善血液供应。
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
心脏介入治疗:通过导管插入血管,治 疗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疾病来自预防冠状动脉疾病的预防
健康饮食:减少盐、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增加蔬菜水果摄入。 适度运动:保持适度的体力活动,增强 心脏健康。
冠状动脉疾病的病因
冠状动脉疾病的病因
高血压:长期血压升高可损伤冠状动脉 内血管壁。 高血脂:血液中高水平的胆固醇和甘油 三酯会促进冠状动脉斑块形成。
冠状动脉疾病的病因
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导致冠状动 脉痉挛和斑块形成。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易患冠状动脉疾病 ,需加强管理。
冠状动脉疾病的症状
冠状动脉疾病的症状
心绞痛: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 心肌梗死:严重胸痛、冷汗、恶心、呕 吐等症状。
冠状动脉疾病的症状
心脏衰竭:疲劳、呼吸困难、水肿等症 状。
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
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
临床症状:根据患者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 心电图:检测心脏电活动,判断心脏是 否缺血。
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

小讲课冠脉微血管病变

小讲课冠脉微血管病变
有心肌疾病
有阻塞性CAD
• 可见于稳定性CAD或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多表现为治 疗后心绞痛仍反复发作,新发或恶化型心绞痛
由血运重建导致(继发性)
• 由血管收缩或远端栓塞导致,表现为血运重建后慢血流、无复流 ,可引发心绞痛、急性心梗、猝死、心衰等
2016
1.Camici PG, et al. N Engl J Med. 2007;356(8):830-40.
冠脉微血管病 变
红会心内二 小讲课
ppt课件
0
ppt课件
1
2016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是
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笨,
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2016
冠脉微循环是指直径<150μm的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构成的微循环系统 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血管的内弹性膜和中膜平滑肌发达, 具有较强的收
缩力, 能使管腔明显地缩小或扩大,从而调节和分配到心脏各部位的血流 而小动脉和微动脉(亦称外周阻力血管, 特别是直径< 300um微动脉) 仍属肌
ppt课件
7
目前的技术尚无法在人体内直接观察微血管,现有的技术通过测定 心肌血流量、冠状动脉循环血流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来反映冠脉微 血管功能
心肌血流量
□ 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技术,是目前相对直接和准确技术 □ 心肌声学造影:超声+对比剂(ml/min/g心肌) □ MRI:处于探索阶段
冠脉血流量(仅评价心外膜冠脉;间接)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05
治疗方案及策略选择
药物治疗原则与具体药物应用
药物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病情及临床类型,选择适当的药物,以改善冠状 动脉微血管功能、缓解症状、预防心血管事件为主要目标 。
常用药物
包括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 ACEI/ARB等,可单独或联合使用,以控制心绞痛发作、 降低心肌耗氧量、保护心功能。
患者依从性不佳
由于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患者依从性成为影响治疗效果 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患者依从性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
随着基础医学的不断发展,未来将对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 更深入的研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 供更有力的依据。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合理的饮食,减少高脂、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重。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微血管病 变。
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开具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供血、抗凝抗栓等药物治疗方案。患者应 遵医嘱按时服药,并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合理膳食
建议患者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 加蔬菜、水果及全谷类食物的摄入, 保持营养均衡。
规律运动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 动方案,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 运动,以提高心肺功能。
戒烟限酒
强调戒烟的重要性,并限制酒精摄入 ,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理调适
引导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 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

08
总结回顾与未来展望

冠脉长病变的处理PPT课件

冠脉长病变的处理PPT课件
详细描述
冠脉长病变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由于 冠脉长病变具有较高的危险性,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风险。
02
冠脉长病变的病理生理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多种危险因素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引发脂质沉积、炎症反应 和血管重构的过程。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冠脉长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检查方法,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冠状动脉血管壁横 截面图像。
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医生可以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细微结构,有助于评估斑块 的易损性和风险。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评估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效果、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等方面也有重要应 用。
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胆固醇和低 密度脂蛋白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粥样斑块。
粥样斑块逐渐增大,导致血管狭窄,血流受阻,引起心肌缺血、心绞痛等症状。
冠脉长病变的病理特点
冠脉长病变是指冠状动脉狭窄 长度超过20mm的病变,通常 累及多支血管,且病变复杂, 伴有钙化和扭曲。
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技术对冠脉长病变进行扩张或植入支架等操作,以 改善心肌供血和缓解症状。
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显著等优点,但也有一定的风险和 并发症,如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等。
介入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 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
心理康复
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 者调整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 信心。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给予必要 的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PPT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PPT
• 存在心肌病情况下出现功能障碍: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 心肌病、高血压病、主动脉瓣狭窄和浸润性心肌病等,目 前还不知道是否药物可逆转这种微血管功能障碍
Gamici PG, et al.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N Engl J Medg 2007, 356: 630-840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
内容
• 冠脉微血管病变 • 临床中常见的冠脉微血管病变
➢ 微血管心绞痛 ➢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 女性冠心病 ➢ PCI中的无复流现象
• 改善微血管功能的药物
冠状动脉解剖
冠状动脉微循环
微循环是指直径<150um的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微动脉管壁含有平滑肌细胞,在交感、副交感神经和体液因 子参与和调解下产生舒张和收缩活动,可引起相应的血管腔 直径改变,微血管功能障碍并不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学 改变,而是与血管的运动、生长、渗透异常、及炎症发生密 切相关
➢ 心肌血流量
• 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技术,是目前相对直接和准确技术 • 心肌声学造影:超声+对比剂(ml/min/g心肌) • MRI:处于探索阶段
➢ 冠脉血流量(仅评价心外膜冠脉;间接)
• 冠脉内插管(热稀释法;多普勒)→ml/min • TIMI评分→0~3分
➢ 冠脉血流储备量(Max/Basal, <2.0为异常)
女性冠心病冠状循环特点
• 冠状动脉的血管反应异常 • 微血管功能异常 • 侵蚀性斑块多见 • 末梢微血管栓塞 • 有学者认为缺血性心脏病可能比冠心病更加适用于女性 • 对存在心绞痛和心肌缺血症状,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明显
狭窄的女性患者,建议用微血管性心绞痛这一术语
Women‘s Ischemia Syndrome Evaluation, WISE

冠状动脉病变预防PPT

冠状动脉病变预防PPT
冠状动脉病变 预防PP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录 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 性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控制危险因素 定期体检和治疗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预防冠状动脉 病变的重要性
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性
什么是冠状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病变的危害
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性
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意义
保持健康的生 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适度运动的好处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控制体重的重要性
控制危险因素
控制危险因素
戒烟的重要性 控制高血压的方法
控制危险因素
控制高血脂的方法
定期体检和治 疗
定期体检和治疗
定期体检的意义 早期发现和治疗的重要性
定期体检和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治疗方法
心理健康的重 要性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压力管理的方法 心理健康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对预防冠状动脉病变 的影响
谢谢您的 观赏聆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绞痛 冠脉正常
急性/不稳定性 心绞痛
劳力型心绞痛/混 合型心绞痛
血管痉挛性 心绞痛
稳定型MVA
静息心绞痛 单次发作 反复发作 逐渐恶化
血管痉挛性心绞痛 血栓导致的心绞痛
急性/不稳定型MVA
CMD的诊断
目前,CMD的诊断要求如下: 冠脉造影排除心外膜冠脉异常 获得CMD的客观证据(如果可能,取得心肌缺血的证 据) 临床线索:劳力性胸痛持续数分钟,对硝酸酯类药物无 反应或反应很慢 在潘生丁或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中诱发出心 绞痛及ST段压低,但无相应的室壁动度异常,高度提示 微血管来源的症状
Recommendations
Class Level
推荐行运动或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试验以明确是否
有与心绞痛及ST段改变相关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
Ⅱa
C
行经胸多普勒超声观察LAD血流,并测量静脉给予
Ⅱb
C
腺苷后的舒张期冠脉血流,从而评估冠脉血流储备
如造影发现冠脉正常,可考虑冠脉内给予乙酰胆碱
及腺苷,并应用多普勒测量评估内皮依赖性及非内皮依 Ⅱb
冠脉微循环的临床特点
Herrmann J, et 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2) 33, 2771– 2781
1967
Likoff等首 次描述了心 电图有心肌 缺血表现但 冠状动脉造 影正常的心 绞痛病人, 并提出冠脉 微循环失调 的可能
CMD的概念起源及认识
冠脉微循环的病理生理特点
直径<40μm的小动脉通过心肌的代谢活动来调节,代谢 增加引起小动脉的舒张,从而导致40-100μm的小动脉内 压力下降及肌源性扩张,而后者又引起上游血流增加从 而引起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
内容
1
CMD的定义
2
CMD的发病机制
3
CMD的临床特点
4
CMD的治疗
冠脉微血管功能失调的定义及预后
负荷试验阳性
针 对

急性冠脉
状 治
综合征

心衰 左室EF保留
QTc延长及 心律失常?
Herrmann J. et al. Trends Cardiovasc Med2015;25:104-6.
冠脉微循环病变的治疗
BBs: HR及心肌收缩力 硝酸酯: 前负荷 CCBs: HR及心肌收缩力 依伐布雷定: HR ACEI: 冠脉阻抗 L-精氨酸: 冠脉阻抗
冠脉微循环的病理生理特点
前小动脉属于心外膜(心肌外)血管,对于剪切力及血 管内压力产生反应,从而保持远端小动脉床足够的灌注 压,前小动脉负责约25%的冠脉血管阻力 小动脉是真正意义上的冠脉循环心肌内调节成分,它们 负责约55%的冠脉血管阻力
冠脉微循环的病理生理特点
小动脉按照直径及其张力调节的机制通常又分为两类, 直径100-200μm的小动脉属于内皮依赖性,将血流相关 的刺激转换成为血管舒缩反应,即血流增加引起血管舒 张,反之亦然 直径40-100μm的小动脉主要通过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牵张 受体对管腔内的压力变化产生反应(肌源性控制),即 当管腔内压力增加时收缩,降低时舒张
稳定型原发性MVA的治疗
短效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约50%病人的症状 (Kaski JC,et al.) 冠脉内给予硝酸酯并不能影响冠脉慢血流(SCF),提示 在慢血流的病人中硝酸酯作用有限(Mangieri E, et al. Cathet Cardiovasc Diagn. 1996;37:375–381 )
冠脉微血管病变的临床特点与防治
—冠心病治疗的微时代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曲海燕
背景
在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并行有创冠脉造影的病人中,至少 10%-30%没有发现冠状动脉疾病(Farrehi PM,et al.and Bradley SM, et al.) 其中,多达50%-65% 的病人被认为有冠脉微循环功能失 调(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CMD), 即 微血管心绞痛(Reis SE, et al. and Geltman EM, et al.)
冠脉微血管功能失调(CMD)的典型定义是当从休息 到应激状态时由于小动脉扩张受损导致血流增加不足 有CMD的病人临床预后较差,如较高的住院率、心血 管不良事件增加包括猝死、心梗、心衰及冠脉再血管化
微血管功能失调的预后
Coronary Flow
Reserve
Years follow-up
Petersen JW,Pepine CJ。Trends Cardiovasc Med2014 Nov 7;
尼克地尔: 微血管扩张 氨茶碱: 小动脉扩张 Rho激酶: 平滑肌细胞收 缩
TMZ: 脂肪酸氧化 雷诺嗪: 抑制脂肪酸氧化及 钠通道 尼克地尔: 鸟苷酸环化酶
G. Guarini et al. /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144 (2014) 283–302
稳定型原发性MVA的治疗
经皮再血管化之后(PCI & CABG)
发病机制
内皮功能障碍 平滑肌功能障碍 血管重塑
血管重塑 NO释放受损 微血管周围的纤维化 周围压迫(如高心病)
狭窄远端的前小动脉收缩或毛细血管征募, AMI相关者早期与缺血相关,晚期与再灌 注损伤、斑块碎屑堵塞及无复流相关
1/3的病人有新发心梗证据-管腔堵塞
Herrmann et al.
冠脉微循环病变的临床表现
原发性微血管心绞痛(Primary microvascular angina ,MVA):指那些有心绞痛发作但没有伴随明显的 心脏或全身性疾病,提示CMD是引起症状的唯一原因 这种命名方式用来与伴发于特殊疾病的MVA来区别,后 者可以命名为继发性MVA 临床通常用排除法来诊断 包括不同病理生理机制的患者群
微血管功能失调的预后
Coronary Flow
Reserve
Petersen JW,Pepine CJ。Trends Cardiovasc Med2014 Nov 7;
CMD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
结构性
功能性
血管外
管腔阻塞 血管壁渗出
及/或重构
血管周围纤 维化
内皮功能失 调
平滑肌细胞 功能失调
自主神经功 能障碍
周围压迫 舒张期充
盈时间减

非阻塞性CAD性胸痛 -CMD vs 其他胸痛原因
微血管性心绞痛 胃食管反流疾病 肌肉骨骼性胸痛 X综合症 Y综合症(冠脉慢血流) 冠脉痉挛 无复流现象
除阻塞性冠心病以外的胸痛原因
心包痛
肺脏
骨骼肌肉 性
疼痛感觉 异常
不包括阻塞 性冠心病的
冠脉微循环导致的新发的或恶化的心绞痛
发作时间延长,静息发作或轻微活动诱发
心电图提示NSTE-ACS,但CAG正常
心肌标记物轻度增高,如TNI
排除心外膜冠脉痉挛及短暂血栓形成
冠脉微循环病变的临床表现
伴有ST段抬高的原发性MVA 少数情况下,散发的广泛的小冠状动脉强烈收缩或痉挛
C
赖性冠脉血流储备,并检测微循环/心外膜冠脉的痉挛
冠脉微循环病变的治疗
为经验性治疗,原因是 对于其发病原因的理解有限 治疗性试验的结果是非结论性的,因为病人选择的差异、 样本量小、设计缺陷、缺乏CMD改善的客观证据
CMD的机制及结果-概念说明

血管外机制



血管功能改变


血管结构改变
CMD
心绞痛 慢性,稳定性
阻塞性冠心病与CMD造成心肌缺血的不同
Lanza and Crea. Circulation. 2010;121:2317-2325
阻塞性冠心病的心肌 缺血涉及到供血血管 相关的所有区域,导 致区域性收缩减低
而CMD所致心肌缺血 呈点状分布于心肌, 因为其相邻部位为正 常收缩功能的细胞, 导致收缩功能异常的 探查困难,而且这种 缺血更容易发生于心 内膜下
Camici and Crea CMD的临床分型
类型 特征
不伴有结构 I型 性心脏病或
瓣膜病
伴有结构性 II型 心脏病或瓣
膜病
I 医源性 V型 心脏移植后
临床表现
X综合征,继发于心血管危险 因素
HCM, DCM, 淀粉样变, 高血 压性心脏病, 主动脉狭窄
稳定性心绞痛 Takotsubo心 肌病
1973
Kemp首次使 用了“X综合 征”这一术 语
2013
1988
Cannon 和 Epstein提出 了“微血管性 心绞痛”
1997
ESC稳定性 心绞痛指南 :“心脏X综 合征”被列 入
ESC稳定性冠 状动脉疾病指 南:“微血管 功能障碍”正 式成为冠心病 发病机制之一
首次将微血管病变的位置提升至冠心病的基 本发病机制之一,而在这之前的版本里粥样 硬化斑块被认为是导致冠心病的最常见原因
可以引起严重的心肌缺血 导致左室功能减低 心电图可见ST段抬高
冠脉微循环病变的临床表现
微血管变异型心绞痛 Mohri et al等1998年报道部分静息心绞痛病人(有时劳
力可诱发) 短暂跨壁心肌缺血-ST段抬高 CAG正常 冠脉内注入乙酰胆碱可复制心绞痛及ST段抬高,但心外
由于症状是劳力诱发的,故β受体阻滞剂是首选,特别 适合于高交感活性的病人(如静息或低体力活动心率快 者),在一个小型研究中优于硝酸酯及钙拮抗剂(Lanza, GA, et al.) 钙拮抗剂和硝酸酯类在临床试验中的结果有争议,对于 β受体阻滞剂不能控制症状者有所帮助
稳定型原发性MVA的治疗
然而,对于诱发心绞痛的阈值非常多变者,非二氢吡啶 类(甚至于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可以作为一线治疗 微血管上缺乏L型钙通道,主要为T型钙通道 特异性T型钙通道阻滞剂咪拉地尔改善冠脉微循环功能及 心绞痛症状,但因严重的药物相互左右产生致死性不良 反应而撤市(Beltrame JF,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4;44:57– 6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