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第四单元 项目八 探究社交网络平台——合理合法使用信息系统 教案-2020-2021高中信息技术
项目八探究社交网络平台——合理合法使用信息系统
■学习目标
(1)知道社交网络平台的种类和功能,以及存在的安全风险。
(2)初步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
(3)能负责任地发布与传播信息,抵御不良信息的影响,自觉按照信息社会的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进行信息活动。
■教学准备
(1)软硬件环境:机房、在线调查平台、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2)教学素材:调查问卷范例、在线调查平台网址、PPT报告范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社交网络平台的种类和功能;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信息社会的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
(2)难点:信息社会的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
■教学过程安排建议。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教学指导意见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教学指导意见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浙江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便于广大教师更好地把握“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规范“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教学,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本文中用到的述语解释:基本要求:全体学生应在本节学习时掌握。
发展要求:有条件学生可在本节增补;全体学生在本模块学习结束时掌握。
说明:主要注明不宜拓展(留待选修学习)的内容;超纲的内容、已删除的内容、限定深广度的内容等。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本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等情况有总体的了解,由此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高一学生身心渐趋成熟,逻辑思维趋于严密,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只是对所学的内容欠缺系统的提炼、重组和内化。
因此,在进行信息与信息技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有层次、有选择地设计实例分析、讨论归纳、合作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分析和归纳问题,鼓励学生将自己形成的理解与专家或他人已有的定义相比较,加深理解,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意识到信息文化的形态和作用,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为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做好心理准备,逐步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一、课程标准内容本章内容包含在“课程标准”的“(一)信息获取”中:(1)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二、教学要求1.1 信息及特征1.2 信息的编码1.3 信息技术三、本章教学建议本章建议用3课时完成,可采用如下两种课时分配方案。
这一方案的教学基本按照教科书的编排顺序来进行。
为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本章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学习、问题解决、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
在第1.1节的“信息及特征”中,理论知识较多,教师可以采用案例讲授法为主,辅以问题讨论法。
2020-2021学年教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2.1 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表课程《2.1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学校授课班级章节名称 2.1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学时1-2学时教材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学生基础,通过有趣的编程实例——“最强大脑”游戏,探究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即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以及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对算法进行描述,熟悉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Python的开发环境,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学会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问题,初入程序设计的大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2.理解并掌握流程图的规范表达方法3.掌握算法的概念,能使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算法4.熟悉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即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最强大脑”游戏程序,了解算法的概念,学会使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算法。
2.通过大象三次进冰箱的案例,掌握流程图的名称和功能,练习和巩固使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算法,学习顺序结构、分游戏算法❖显示游戏规则、显示物品以及编号,屏幕停留10秒;随机出题,给出物品,回答编号;判断回答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则答对的题述加1。
重复以上步骤,直到答完5道题,显示答对的题数。
❖优缺点: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简单且通俗易懂,但容易产生歧义,表达的含义往往不太严格。
我们可以用流程图来描述算法。
流程图也称流程框图,它是算法的一种图形化表示方法。
为了使算法的流程图看起来更加直观,需要对流程图的表示方法进行规范,目前常用的有以下这些:❖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是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
❖顺序结构要把大象关进冰箱,需要几步完成?用自然语言描述:第一步,拉开冰箱门;第二步,大象进入冰箱;第三步,关上冰箱门如何用流程图表示?识记流程图的图形符号、名称和功能,并能灵活运用。
掌握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熟悉三种基本机构的功能、特点和区别。
流程图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
2022-2023学年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2022-2023学年度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教学指导意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信息科技课程旨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
为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实施要求,构建素养导向的有效课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科育人水平,对全市初中新学期化学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正确认识课程理念以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为课程逻辑主线,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统筹安排各学段学习内容。
从信息科技实践应用出发,注重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科技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与挑战,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思维水平,体现“科”与“技”并重。
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引入多元化数字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支持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二、整体规划课程目标要深入研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内涵,结合本学期学时总数、课程内容和学情特点,精心编制适合本校学情的《课程纲要》,对课程目标、内容要求、素养发展、学习资源、课时需求、评价检测等要素进行具体规划。
信息科技课程目标要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
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这四个方面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
通过课程学习,达成以下目标。
三、深入研究课程内容依据核心素养和学段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信息科技课程的知识体系,围绕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设计义务教育全学段内容模块,组织课程内容,体现循序渐进和螺旋式发展。
山东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试行)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和《山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全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和教学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课程方案》及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落实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规范课程教学行为,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努力形成具有山东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教学体系。
二、课程设置普通高中要全面开设《课程方案》规定的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的课程。
每学年都要设置各领域的课程,保证使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能获得一定学分。
学习领域包括科目有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
学校要开齐所有科目,并开足课时。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
各科目一般由若干个模块组成。
学校要开足必修课程模块, 尽量多开设选修模块,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说明:1.本课程设置方案是对所有普通高中课程开设的基本要求,但不是学生课程选修的最低要求。
必修课程所有学生必须修习,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修习。
2.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11周。
社区服务一般安排在课余时间、周末或节假日。
原则上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每周5天上课,周学时数不超过35。
每学时一般为45分钟。
高一、高二年级每周有3学时机动时间(含班团活动时间),学校可自主安排。
3.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语文、数学、外语每个模块在一个学段内完成。
第一单元 项目二“走进”公交 IC卡收费系统——初识信息系统 教案-2020-2021高中信息技术
项目二“走进”公交IC卡收费系统
——初识信息系统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信息系统。
(2)能够分析信息系统的功能及运行原理。
(3)能够分析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作用。
(4)了解信息系统的优势和局限性。
■教学准备
(1)软硬件环境:多媒体教室。
(2)教学素材:信息系统应用实例素材,如百度地图、网约车APP、校园一卡通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①理解信息系统的概念。
②能够分析信息系统的功能和组成。
③能够分析信息系统的优势和局限性。
(2)难点:能够分析信息系统的功能和组成。
■教学过程安排建议
续表。
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摘要)一、指导思想与目标(略)二、新课程实施步骤(略)三、新课程实施建议1、执行课程政策,落实教学计划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必修课程是普通高中阶段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体现了课程对所有学生的基础性要求。
必修有一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36个学时,2个学分。
选修课程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选修模块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
选修模块设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5个课程模块,选修模块每个模块36个学时,2个学分。
各地各校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必修课程。
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创造条件,积极开设选修课程。
建议高中一年级上学期开设必修模块。
在高二年级开设选修模块。
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必修与选修科目教学计划参见下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年级教学内容学时/模块高一第一学期必修1:信息技术基础36 第二学期高二第一学期选修模块(选修Ⅰ、Ⅱ)36 第二学期高三第一学期(选修Ⅰ、Ⅱ)第二学期2、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学习方式⑴按信息技术课程的主线组织教学“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信息的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等都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要线索,按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组织起来的内容体系,有利于学生将由实践获得的技能经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以基本算法、程序设计、问题解决为主线,通过教学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最终解决问题。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得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常用算法,探究待解决的问题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尝试归纳算法与程序设计的一般规律。
“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以多媒体作品制作和软件开发的方法为主线组织教学,通过规划设计、选择媒体、采集素材、作品集成与调试、产品评价等过程,让学生了解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2020—2021学年高中信息技术教科版必修2 2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合, 是计算机完成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 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 实实在在存在的物理实体。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包括输入、输出设备, 中央处理器, 存储设备。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23页表2.1.1, 介绍硬件组成
➢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是向计算机输入数据的设备, 是人或外部与计算机进行交互的一种装备, 用于把原始数据和处理数据的程序输入到计算机中。
常见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扫描仪、触摸屏、麦克风等。
➢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可将计算机的运行结果或者中间结果打印或显示出来。
常见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传真机等
总结任务一, 教师填写表格。
任务二活动二比较内部存储器和外
部存储器
存储设备: 记忆装置, 存放
程序和数据
内存: 容量小, 存取速度快;
外存:容量大, 存取速度慢
小组讨论,
积极回答
体验计算机的
软件组成
外存: 容量大,存取速度慢外存:容量大,存取速度慢
总结
活动一、二教师书写板书,
总结活动一、二
重点记录
整体感知计算
机系统的组成
讲解难点按照数据输入输出的顺序讲
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教师讲解工作原理时,
可采用类比法加深学生理解。
将输入设备看做是人类的眼
睛, 存储器看作是记忆网络,
输出设备看做是肌肉, 运算
器和控制器是大脑。
人类在眼
睛接收到一定信号后, 在大
脑的控制下, 调动记忆, 依
画图记录
讲解难点—计算机
的工作原理。
数制转换-教案-2020-2021学年高中信息技术人教版选修1
【教学课题】数制转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巩固对进位计数制的认识。
●理解数制转换的必要性。
●掌握各种数制间整数相互转换的方法。
●了解小数的二进制与十进制之间相互转换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完成各种数制间整数相互转换的方法。
●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及归纳问题的能力。
增强观察事物的能力,并能够对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总结,找出规律。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动参与讨论,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体会归纳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各种数制间整数相互转换的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的二进制与十进制之间相互转换方法。
【教法和学法】1、教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2、学法:练习巩固,探究学习,交流讨论。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1/ 91、教学环境:多媒体机房。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3、教学PPT课件。
【备课资源】教材和《高中信息科技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过程】2/ 93/ 94/ 95/ 96/ 97/ 9【板书设计】8/ 9数制转换一、复习二、整数数制转换1、十——二,十——八,十——十六2、二——十,八——十,十六——十3、二——八,二——十六4、八——二,十六——二5、八——十六,十六——八三、小数进制转换四、小结五、作业【课后反思】内容紧凑,知识面广,但相对学生练习就少了,再可以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9/ 9。
2020-2021学年高中信息技术人教版必修1教学设计:搜索引擎
第一节课教学设计课题名称 搜索引擎科 目 信息技术 年 级15级适用班级 15级 必修 2 单元(章)2.2课(节)教学时间1课时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利用分类目录和关键词,在特定的搜索引擎中查找有用信息;学会提取贴切的关键词;学会筛选和整理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浏览、搜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有目的地进行学科知识探究、学习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信息情感和信息道德;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让学生体会搜索引擎“关键词”的使用技巧难点灵活运用贴切的关键词进行信息的搜索;迅速地筛选信息、准确的鉴别信息的真伪。
三、教学过程 预设环节名称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形式学生活动方式教学设计意图 环节1 新课导入展示一中学生誓词和朝会宣誓时的照片,提出问题: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作为一名新生,如何通过互联网来了解一中,如何了解一中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学生思考,进入新课学习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朝会的照片引入新课,更好引起学生兴趣。
环节2 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一.网络信息检索的通常方法: 1. 百度—搜索引擎,这也是学生首先会想到的 2. 直接访问一中的官方网站: 3. 查询在线数据:知网 二.三种方法的简单比较: 学生思考并进行知识的初步了解。
用贴切学生实际的实例来体会不同的检索方式,然后教师总结归纳三种方式的优势与不足。
环节3使用搜索引擎1. 什么是搜索引擎是指自动从互联网搜集信息,经过一定的整理后,提供给用户进行查询的系统。
简单的说,搜索引擎是用于查找互联网信息的网络工具。
例如:百度、新浪网、谷歌等。
简言之:搜索引擎就是个查询系统,就是网络查找工具。
2. 搜索引擎的分类全文类搜索引擎和目录类搜索引擎,教师简单介绍其概念。
3. 使用搜索引擎 教师先在百度用自己的名字搜索,看能找到多少条相关信息然后让学生体验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
【新教材】2020-2021学年浙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 1.2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课
用户
信息系统的使用者、计算机和非计算机设备的操作与 维护人员、程序设计员、数据库管理员、系统分析员、 信息系统的管理人员及人工收集、加工、传输信息的 有关人员等。
问题与讨论
用户是信息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网上预约挂 号系统中一般有哪几类用户?不同的用户在这一系统 中是如何工作的?
信息技术(必修2)
信息系统与社会
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信息系统的组成
信息系统由五个关键要素: 硬件 软件 数据 通信网络 用户
这些要素组合起来共同完成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等活动。
硬件
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包含计算机硬件、移动终端硬件和通信
网络设备等。
运算器 负责信息的处理;
控制器
计算机 硬件组成
信息系统的功能
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通常都具有以下功能: ①数据收集和输入功能。收集并记录,整理成信息 系统要求的格式和形式。 ②数据存储功能。 ③数据传输功能。
④数据加工处理功能。 ⑤数据输出功能。不同的形式和格式向不同的通信 端口输出 ⑥数据查询功能。
课后作业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存储 器用于信息的存储,如硬盘、闪存等; 输入设备 信息的采集,包括键盘、鼠标、
扫描仪和各种传感器等;
输出设备 则包括显示器、打印机等。
软件
系统软件
1、作用:制和协调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支持软件开 发和运行的软件 2、类型:计算机操作系统、各种计算机语言编译或 解释软件等
软件
应用软件
1、作用:为了某种特定用途而开发,可以满足不同 领域、不同问题的应用需求。信息系统借助应用软件 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输出和存储。 2、类型:办公软件、工具软件、管理软件等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为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促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部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标准》,以引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注重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课程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规划表(2020-2023)
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规划表(2020-2023)目标1. 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研究环境。
2. 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 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促进家校互动。
4. 建立健全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保障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
策略1. 提升基础设施:在2020年至2021年期间,对学校的网络基础设施进行升级和扩展,确保网络稳定和带宽充足。
2. 教师培训与支持:通过定期的教师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其能够灵活运用教育信息化工具进行教学。
3. 教学资源建设:建设在线教学平台,整合和开发优质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视频、教学课件和在线测评等,以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研究方式。
4. 家校互动平台:建立家校互动平台,方便家长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学校的教育活动,提供在线家长会议、成绩查询和学生作业提交等功能。
5.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加强学校信息安全管理,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学生和教师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
实施计划2020年1. 进行网络基础设施的评估和规划。
2. 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 筹备在线教学平台的建设,收集和整理教学资源。
4. 研究并选择家校互动平台的开发与引入方案。
2021年1. 完成网络基础设施的升级和扩展。
2. 继续组织教师培训活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3. 开展在线教学平台的试点工作,逐步推广使用。
4. 完善家校互动平台的功能和服务。
2022年1. 持续监测和维护网络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行。
2. 继续进行教师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 扩大在线教学平台的应用范围,增加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4. 深化家校互动平台的应用,提供更多便捷的功能和服务。
2023年1. 继续保障网络基础设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开展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促进教师间的经验分享和合作。
3. 持续完善在线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2020—2021学年高中信息技术(人教中图2019)必修1 1.3数字化与数制转换(第三课时)
1
1.数字化的概念
数字化是将复杂多样的事物属性或特征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处理对象的过程。
这些信息被数字化后可以更方便地在数字设备中存储、处理和传输。
2.数据的过程
模拟信号:用于表示连续变化的数据。
数字信号:用于表示离散的数据。
计算机中采用数字信号存储数据,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之间可相互转换。
3.常见的数字化方式
通过各种传感设备将生活中产生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数字化。
【体检探究】
使用文字识别技术将纸质书籍上的一段文字进行数字化,保存到计
2
算机中。
4.数字化的应用
(1)图像处理
(2)数字博物馆
(3)智能穿戴设备
(4)虚拟游览
(5)古建修复
【提问】
你还使用过哪些数字化工具,帮助你解决了什么问题?
3
【体检探究】
小明购买了一块标称为“250GB”的硬盘,但他发现在计算机中显示的容量仅为“232GB”,请你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帮他解答这个疑惑。
4.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
除2反向取余法:
将十进制整数除以2,得到商和余数,用商再除以2,依次类推直到商为0为止,将每次得到的余数按照逆序排列,即为换算的二进制的结果。
4
【练习】
请将下面几个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
(5)10、(12)10、(50)10
5.二进制转十进制
按权展开求和法
【练习】
请将下面几个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
(100)2、(1111)2、(10101)2
【思考题】
不同位数的二进制数,能表示的十进制数值的范围是多少?
5
6。
2024年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个人工作计划样本(五篇)
2024年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个人工作计划样本一、指导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强调学科特性,采取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多角度激发学生尝试、思考和应用的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持续体验成功的满足感。
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兴趣和意识,使他们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科技进步的深远影响。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塑造良好的信息素养,同时提升其文化素质,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总体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信息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熟悉键盘操作,以及文件管理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对信息技术的热爱和自觉性,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的深刻影响。
通过课程,使学生具备获取、传播、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他们正确认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做好准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计算机操作的演示,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从而激发学习热情,为祖国的繁荣进步而努力学习。
本学期,将持续实施具体措施,注重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强化课堂教学,提升中等以上学生的能力,促进学习困难学生进步,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三、教材内容分析本教材共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介绍信息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第二单元重点讲解键盘输入法,第三单元则关注文件管理的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各种基本概念和操作的理解,以及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初次接触信息技术课程,部分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对电脑基础知识和操作有了一定了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电脑。
山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意见
山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意见(试行)为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落实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要求,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精神,结合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课程理念完整、正确地领会和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要求,是实施信息技术课程的条件。
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自觉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进步教学效率。
《课程标准》提出五个基本理念:“进步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解决题目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这是对课程价值全面的描述和概括。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获取、交流、加工与处理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纵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文化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置(一)课程设计思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的融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各2学分、36学时)。
必修部分为“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通过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应用与社会实践,让学生把握信息的获取、加工、治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感受并熟悉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020—2021学年教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数据与计算 3.1 数据编码 教学课件
字符 控制字符或通信专用字符(不可见)
空格 数字0~9 大写英文字母A~Z 小写英文字母a~z 英文标点符号、运算符号、括号
4 文本数据的编码
unicode 码
1. 产生原因:解决传统字符编码方案的局限性,用2个字节表示一个符号CII码能表示的字符, 其对应的unicode码只是在原来的ASCII码前加上8个0。比如“a”的ASCII码是 01100001,其unicode码是00000000 01100001
按权展开相加法
3.二、八、十六互转
“四位二进制转一位十六进制” “三位二进制转一位八进制”
反之亦然
3 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
法一:除2逆向取余法
2 18 29 24 22 21
0
余数
0
低位
1
0
0
1
高位
10010
法二:拼凑法
32 16 8 4 2 1 0 1 0010 18=16 + 2
牛刀小试
一段时长1分钟的双声道立体声的无压缩音频的采样频率为44.1KHz、量化位 数为16位,其占用的存储空间是多少MB?(精确到0.1)
数字信号的值即数字数据,直接用计算机所能理解的二进制表示。
2 声音的数字化过程
第一步 采样 。在时间轴上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取一系列时刻,得到每 个时刻对应的声波信号的振幅值。
• 录音设备在1秒内对声音信号的采样次 数称为采样频率,常用的CD音质的采样频 率就是44.1kHz。
在横轴上按一定的时间间隔,从信号中取一个瞬时值,这个过程称为采样。
3
3
二进制数值 001 010 011 100 011 010 010 010 011 011
量化位数:每个幅值用16个二进制位记录,CD音质的量化位数为16位, 即用16个二进制位记录一个数值,因此可记录216=65536种不同的数值。
第二单元 项目三 分析电子点餐信息系统——认识计算机和移动终端 -2020-2021高中信息技术
项目三分析电子点餐信息系统——认识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学习目标
(1)掌握计算机概念及不同类型计算机的特点。
(2)掌握计算机的五大部件组成,并能描述基本工作原理。
(3)掌握移动终端的概念特点及组成。
(4)理解信息系统中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作用。
■教学准备
(1)软硬件环境:多媒体教室。
(2)教学素材:计算机硬件小测试交互动画电子点餐视频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组成、工作原理及作用。
(2)难点: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安排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度信息技术学科
教学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为依据,开全内容,上足课时,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
二、目标达成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通过提供技术多样、资源丰富的数字化环境,帮助学生掌握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认识信息系统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学会运用计算思维识别与分析问题,抽象、建模与设计系统性解决方案,理解信息社会特征,自觉遵循信息社会规范,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过程中形成对人与世界的多元理解力,负责、有效地参与到社会共同体中,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合格公民。
三、教学建议
(一)加强教学管理,落实教学常规
1.制定详细可行的教学计划。
认真研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制订具体的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应包括:学期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单元、课时的划分,教学进度和达标措施等。
2.深入了解学生,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要通过多种渠道了
解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等,从学生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找到并确定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期望形成的认知结构,从而确定教学起始点及相应的教学方法策略,为组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设计教学方案要针对课程内容主题分明的特征,注重教学单元的整体设计。
对教学单元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有整体的把握,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将教学主题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统筹安排,避免教学的随意性。
教材处理时,力求做到内容通俗易懂,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重点突出与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学习之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实践点,通过实际运用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和快乐。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灵活地选用讲解示范、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等教法和学法。
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让学生在解决各学科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使信息技术既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防止陷入纯粹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
3.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教研组应做好计算机房内部的局域网软硬件规划和建设,应重视教学需要的素材资源、教学资源的构建开发,形成网络学习资源,实现共享。
信息技术教师要熟练掌握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硬件和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课前认真检查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环境,及时排除设备和软件故障,认真做好教具、学具、教学媒体、教学资料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课堂教学教学顺利实施。
学习资源要以学案或电子文档(可以是WORD、PPT、网页等)的形式提供给学
生,供课堂学习使用。
(二)深刻把握课程特点,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1.领会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任务,学科核心素养是信息素养的具体表现。
为了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于课堂教学中,实现课程的根本任务,信息技术教师首先需要领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是在具体信息情境和信息活动中逐步养成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信息情境,提供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将问题求解与信息技术进行关联。
计算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经历分析思考、实践求证、反馈调适而逐步形成。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根据教学内容提炼计算思维的具体过程与表现,将其作为学生项目学习的内在线素,引导学生在完成不同项目的情境中,反复亲历计算思维的全过程。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强调了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创设适合学生需要的数字化环境与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计算思维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利用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或创作出有个性的数字化作品。
信息社会责任的形成需要学生直面问题,在思考、辨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向、理性的信息社会责任感。
教学时可结合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挖掘、观察现实世界中的典型信息事件,鼓励学生面对信息困境,通过求证、讨论和交流,作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
2.把握项目学习本质,以项目整合课堂教学。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方案设计、新知学习、实践探索,具有创新特质的学习活动。
项目学习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学习的本质,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能促进学生对信息问题的敏感性、对知识学习的掌控力、对问题求解的思考力的发展。
开展项目学习时,要创设适合学生认知特征的活动情境,引导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项目实践、形成作品。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整体梳理各课程模块的教学内容,再以阶段性教学内容(模块或单元)为依托,提炼学生习得知识后应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并以此节点设计项目的推进路径,力争使项目实施既能合理渗透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又能有效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
3.重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
在项目学习、特别是开放性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项目的设计者、实施者和项目成果的推介者,教师是学生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引领者和咨询者。
在教学中,教师应淡化单一的知识讲解,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项目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合知识学习,促进思维发展。
教师要从“学会操作”的课堂价值取向转向“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诉求,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项目素材,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在“尝试→验证一修正”的“试错”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引导学生从自主寻求项目实施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在项目成果的推介交流中,提升信息社会责任。
项目的开放性及解决方案的多样性,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也能引发更多的生成性问题。
在项目
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采用个性化教学的指导方式,既为学生提供自由创作的空间,又确保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得到及时支持与解决。
建议教师创建网络学习空间,通过知识详解、范例创作、常见问题答疑等,帮助学生解决一般性问题。
通过组建互助小组,引导学生在交流互助中共同提升思维与能力,甚至可以将合作互助行为纳入评价范畴,引导学生开展更深入的交流合作。
4.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在充分利用真实情境的教学活动空间时,也应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创设个人虚拟的网络活动空间,形成应用便捷、资源丰富、内容可靠、环境安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结合,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此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拓宽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渠道。
学生在亲历数字化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字化环境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促进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全面落实课程评价
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和学习都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组织实施评价一方面可以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能引导教师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水平,并在评价改革的理念、方法和体制等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学生学业评价要重视过程性的发展性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应该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过程性评价,教师要依据反馈的教学信
息,调控课堂教学活动;要合理选择恰当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对学生上机操作中的技能、合作意识、学习态度等进行表现性评价;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以形成性学习、诊断性测验、专项技能测试、制作计算机作品(或完成主题“任务”)等方式检查学生在某一教学模块(或教学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诊断学生认知水平、操作技能,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趋势;建立学生个人学习成长的电子档案袋,记录学习过程各项成绩,专项测试结果、学习自评和互评的评价表、本人代表性作品、学期考核成绩,并以此作为评定学生发展等级的依据。
终结性评价建议以笔试、上机操作、计算机作品制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信息技术教师可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评价活动。
四、教学安排
每周1课时,有条件的学校可每周2节连上,间周上课。
建议各学校以项目学习的形式组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根据学生和学校实际,可将课程内容整合成若干个合理的主题单元或学习项目,做好各项目的教学规划,例如学习目标、课时安排等,做好教学环境和教学支持资源等准备工作,确保学科教学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