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
凉州词王之涣译文
![凉州词王之涣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62f1ba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07.png)
凉州词王之涣译文凉州词王之涣译文王之涣这首诗《凉州词》表面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但是从《凉州词》中,实际是表达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凉州词译文,欢迎大家阅读。
黄河奔流千里而来,从天空往下看,白云、黄河之水云似乎交织成了一体,蔚然壮观。
有容乃大,黄河的壮观,也有一个微不足道的源头,跨越了人迹罕至的孤独,汇集千万条溪水,跨越千山,终于成就了黄河上的千古繁华。
眼光远一点,境界高一点,羌笛以苍凉之音状秋色,杨柳以春绿丽春色,羌笛、杨柳各有特长,羌笛何须怨杨柳?当世尽享人间富贵,死后又能名垂千古,天地下哪有这样的好事?春风也有她的不足之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你看那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的啊!【原文】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位于东经101°59′~103°23′,北纬37°23′~38°12′,祁连山北麓,武威市中部。
东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邻肃南裕固自治县,南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古浪县,北与永昌县和民勤县相接。
王之涣才华过人,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大概是一部分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
本诗表面描写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实在是描写诗人对世人所云‘内心的悲凉’的独特哲学理解。
一个凉字,尽显本诗的主旨,才华如果被比喻为‘春’,国家不希罕这样的才华,才华就没有施展的舞台,终生悲凉就是这样造就出来的。
然则诗人并不哀伤,看那黄河,不也就是从‘一片孤城’中杀出,跨过‘万仞山’,才成就‘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美丽景象的吗?【赏析】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王之涣写的《凉州词》意思
![王之涣写的《凉州词》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0f28281e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6e.png)
王之涣写的《凉州词》意思
【原文】
凉州词二首
王之涣〔唐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只好无功而返。
凉州词唐王之涣诗意
![凉州词唐王之涣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fb480c86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c.png)
凉州词唐王之涣诗意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意:
一、前两句
1. 画面描绘
- “黄河远上白云间”,诗人极目远眺,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这种描写既写出了黄河源远流长的宏伟气势,又营造出一种辽远壮阔的意境。
- “一片孤城万仞山”,在黄河的上游,在那崇山峻岭之中,有一座孤零零的戍边城堡。
“万仞山”形容山的高大险峻,而“一片孤城”则突出了城的孤独渺小,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出戍边之地的荒僻与孤寂。
2. 情感暗示
- 这两句诗通过对黄河、孤城、高山等景象的描写,暗示了戍边战士生活环境的艰苦和孤独,为后面抒发情感做了铺垫。
二、后两句
1. 意象解读
- “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朝廷的恩泽、关怀。
“玉门关”是边塞的重要关隘。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外的,也就是说朝廷的关怀是难以到达这偏远的边塞的。
2. 情感表达。
王之涣古诗《凉州词》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之涣古诗《凉州词》原文翻译以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021841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44.png)
王之涣古诗《凉州词》原文翻译以及赏析王之涣古诗《凉州词》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王之涣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景象,是那么的荒凉。
表达诗人阔达的情怀。
《凉州词》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赏析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凉州词古诗诗意
![凉州词古诗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087195a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cd.png)
凉州词古诗诗意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意解读:
1. "黄河远上白云间":描绘了壮丽的边塞风光,黄河水从地面流向远处,仿佛直上云端,与天空中的白云相接,展现出地平线尽头的辽阔景象。
2. "一片孤城万仞山":在这无垠的天地间,一座孤零零的城池屹立在崇山峻岭之间,显得既渺小又坚韧。
这里的“孤城”通常指代边防要塞,而周围的万仞高山则象征着边疆环境的险峻和戍守者的孤独与坚守。
3. "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笛是一种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乐器,杨柳则常常作为离别、思乡的象征。
此句意为士兵们不必用羌笛吹奏出哀怨的杨柳曲,以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 "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代表温暖和生机,而玉门关是古代通向西域的重要关隘,地处偏远,气候严寒。
此处寓意朝廷恩泽无法惠及这遥远的边疆之地,同时也寓含了戍边将士常年在外,难以享受到家乡的安宁和温暖。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独特地理风貌和生活情境的艺术化描写,展现了戍边战士们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虽身处荒凉却仍然忠诚于职守的伟大精神风貌。
王之涣《凉州词》诗意
![王之涣《凉州词》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ecace66bfe4733687e21aad2.png)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12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鉴赏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
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3e4b6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ea.png)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②。
羌笛何须怨杨柳③,春风不度玉门关④。
注释:①凉州词:原为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的歌曲。
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歌词,描写西北边陲的塞上风光和战争情景。
②万仞:千万丈。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
③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
古代一种歌曲。
④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边关悲壮苍凉的景色、戍边将士的思乡怨情,同时也抒发了他们豁达的胸怀。
开头写黄河,汹涌咆哮的黄河,“远上”,多么远呢,无边无垠,视野所及,此由近及远。
接着写在万仞山下的一座孤城,此由上而下。
这就把黄河、白云、孤城、高山等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具有十足边塞色彩的自然景观。
多么开阔,何等壮观。
而细细品味,置孤城于雄阔的背景之前,又会有一种寂寥荒凉之感。
顺势一转引入笛声。
“羌笛何须怨杨柳”,从南北朝以来,有一种折杨柳枝送别的风俗,因而“折杨柳”又成为送别的乐曲。
现在又听到了这支曲子,想那吹笛人一定是有满腔怀乡怨别之情吧! 于是诗人说:玉门关外,只有黄沙、白草,春风都吹不到,哪里有杨柳可折? 你吹笛的人也不要怨杨柳了吧!诗由山川的雄阔苍凉写到孤城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继而引发征夫的离愁别恨,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何须怨”三字其艺术手法委婉蕴藉,可见当边关将士乡愁难禁时,是卫国戍边的重大责任使他们做出如此自我宽解,于是悲切的怨情中也便有了悲壮与慷慨,也体现了唯有盛唐诗人才有的广阔的胸襟。
“春风不度玉门关”成为盛传的名句。
今人写到大西北的开发、繁荣昌盛之时,每每化用春风“普度”、“又度”、“再度”玉门关之句,足见王诗影响的深远。
王之涣的凉州词的诗意
![王之涣的凉州词的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618294fe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64.png)
王之涣的凉州词的诗意
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经典诗歌,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的思念和对于人生的感悟。
王之涣通过诗歌的艺术表达,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传递给读者,让人们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和深刻。
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通过对于凉州的描绘和对于故乡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于离别和生命的感悟。
诗歌开头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里的“黄河”和“白云”是凉州的标志性景象,而“孤城”和“万仞山”则展示了凉州的荒凉和苍凉。
这种荒凉和苍凉给人一种无尽的寂寥感,让人们感受到了离别的悲伤和孤独。
接着,诗歌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里的“羌笛”和“杨柳”是凉州的民间音乐和植物,而“春风”和“玉门关”则是凉州的气候和地理标志。
这种音乐和植物的美好与气候和地理的荒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和离别的无奈。
最后,诗歌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里的“人长久”和“千里共婵娟”是作者对于生命和感情的期望和向往。
这种期望和向往是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离别的抗争,让人们感受到了诗歌的深刻和意义。
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歌,通过对于凉州的描绘和对于生命的感悟,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和人生的思考。
这种
思考是对于离别和生命的抗争,让人们感受到了诗歌的深刻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略了生命的珍贵和感情的重要,而通过诗歌的艺术表达,我们可以重新认识生命和感情的价值,感受到诗歌的美妙和深刻。
凉州词意思解释全文王之涣
![凉州词意思解释全文王之涣](https://img.taocdn.com/s3/m/8ccecb22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11.png)
凉州词意思解释全文王之涣
【导语】
凉州词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边塞诗,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壮志凌云的豪情。
本文将对凉州词进行全文解读,分析其深层含义。
【凉州词全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意思解释】
1.“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从远方流来,似乎从白云之间穿流而过。
此句描绘了凉州地区壮丽的自然风光,展现了黄河的雄浑与辽阔。
2.“一片孤城万仞山”:在群山之间,有一座孤立的城池,它矗立在险峻的山峰之巅。
这里的“孤城”指的是边塞的城堡,象征着边关将士们孤独而坚定的守卫。
3.“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笛是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这里指边塞将士吹奏的笛声。
诗人用“何须怨”来表达对这些将士的同情,认为他们不应该抱怨春天的杨柳,因为这里的环境艰苦,春天的美景无法与他们共享。
4.“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是古代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关隘,这里指边塞。
春风代表着温暖和生机,但在这里却无法传递。
这句话表达了边塞将士们在严酷环境中坚守岗位的艰辛。
【深层含义】
王之涣的《凉州词》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展现了戍边将士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忠诚与勇敢。
诗中的“孤城”、“万仞山”、“羌笛”等意象,都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辛。
同时,诗人以春风不度玉门关来寓意边塞将士们的无私奉献,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这首诗既描绘了边塞的壮美风光,又传达了作者对边关将士的深切同情,展现了王之涣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民族边疆的情怀。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2d430c6cf84b9d529ea7a5f.png)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王之涣《凉州词》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和对朝廷不满的愤慨之情。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中心思想: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荒凉寂寞的景象。
注释: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5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
不度:吹不到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何须怨:何必埋怨。
12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译文1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译文2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诗意赏析: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8f13a0a76e58fafbb00330.png)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王之涣《凉州词》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和对朝廷不满的愤慨之情。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中心思想: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荒凉寂寞的景象。
注释: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5cm,约等于或。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
不度:吹不到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何须怨:何必埋怨。
12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译文1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译文2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诗意赏析: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的意思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cf32eb4e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76.png)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的意思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词语意思:
① 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这种曲子也叫“凉州词”)配的唱词。
②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黄河,在这里指的是黄沙。
③ 孤城: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这里指玉门关。
④ 仞(rèn):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万仞:形容极高。
⑤ 羌(qiāng):古代西北的一个民族。
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后常作军乐。
⑥ 怨:埋[mán]怨。
⑦杨柳:指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⑧ 度:越过。
⑨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句子意思: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119148f1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c4.png)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是什么呢?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所写的边塞诗作颇具特色,大气磅礴,为人们留下不朽的诗篇。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欢迎阅读!《凉州词》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诗意]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詩吹不到的啊![赏析]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首句“黄河直上”,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
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
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
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
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
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
“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
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
【古诗词】凉州词唐王之涣的诗意和原文
![【古诗词】凉州词唐王之涣的诗意和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9b3cfb37c1c708a1294a443f.png)
【古诗词】凉州词唐王之涣的诗意和原文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
这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后两句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
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
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
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诗人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
![诗人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5c84598aa98271fe900ef974.png)
诗人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1】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译文2】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诗意1】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
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诗意2】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
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
三句递转,写所闻。
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
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
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
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
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诗意3】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凉州词》唐王之涣古诗的意思
![《凉州词》唐王之涣古诗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07293d40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c.png)
《凉州词》唐王之涣古诗的意思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字词解释
1. 凉州词
2. 黄河远上
-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一作“黄沙直上”。
3. 孤城
-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 万仞
-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厘米)。
万仞形容山极高。
5. 羌笛
-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6. 杨柳
7. 度
- 度:吹到过。
8. 玉门关
-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二、诗句翻译及诗意理解
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 翻译: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 诗意:诗人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黄河向远处延伸,仿佛流入白云之中,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孤城显得格外渺小。
这两句诗通过对黄河、白云、孤城、高山等景物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塞外辽阔苍凉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孤寂、辽远的氛围。
2.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凉州词 王之涣意思
![凉州词 王之涣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619c4d45ed630b1c59eeb5e5.png)
凉州词王之涣意思《凉州词》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展现了唐朝的繁荣,这是诗人王之涣非常自豪的事情。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凉州词》意思,欢迎阅读! 凉州词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意思】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
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凉州词【词语注释】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凉州词【诗文赏析】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
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甚为得意。
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此事未必实有。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凉州词 王之涣 诗意解析
![凉州词 王之涣 诗意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109d494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81.png)
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一首描绘凉州风景和边塞生活的诗歌。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诗意解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首先,诗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诗人用壮阔的笔触描绘了黄河的源头,它远远地伸展到白云之间,象征着黄河的源远流长和威武雄壮。
这一句不仅展现了黄河的壮丽景象,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接着,“一片孤城万仞山”,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凉州的孤独和险峻。
凉州城被万仞高山环绕,显得孤独而寂寥。
这一句既表现了凉州的艰苦环境,也暗示了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孤独。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诗人通过借用羌笛的哀怨之声,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和无奈。
羌笛的哀怨之声,如同战士的思乡之情,他们对远方的家乡充满思念,但又不得不坚守在边塞之地。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和理解。
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人用巧妙的比喻,表达了边塞的苦寒和无助。
春风无法越过玉门关,无法带来温暖和生机。
这一句既表现了边塞的艰苦环境,也暗示了边塞战士的坚守和牺牲。
整首诗通过描绘凉州风景和边塞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和理解。
这首诗既具有豪迈的气势,又充满着悲壮的情感,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边塞诗。
凉州词古诗意思翻译 凉州词唐王之涣的诗意
![凉州词古诗意思翻译 凉州词唐王之涣的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c8227275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f.png)
凉州词古诗意思翻译凉州词唐王之涣的诗意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远远望去,黄河好像流淌在白云之间,在万丈高山中耸立着一座孤城。
羌笛吹奏着凄凉哀婉的《怨杨柳》曲调,要知道啊,自古以来,春风是吹不到这遥远的玉门关的。
词语注释
凉州词:凉州歌唱词
万仞:极高
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赏析
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
诗中描绘了黄河的高远,像是流淌在白云之间。
展现出一幅西北边关的苍凉,壮阔景象,连春风都吹不到这遥远的玉门关。
据记载,唐开元年间,王之涣、高适、王昌龄三人到“旗亭”饮酒,适逢歌女在唱曲宴乐。
三人的诗都有唱到,其中最漂亮的歌女就唱到了王之涣的《凉州词》,当“黄河远上白云间”响起,三人抚掌大笑,醉饮而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是什么呢?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所写的边塞诗作颇具特色,大气磅礴,为人们留下不朽的诗篇。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欢迎阅读!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诗意]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詩吹不到的啊!
[赏析]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首句“黄河直上”,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
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
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
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
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
这,就是此
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
“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这“孤城”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
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
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四句。
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乡之情已明白可见。
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
“怨”甚么呢?从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
诗意很婉曲: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
诗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因作结。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
”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
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李a《诗法易简录》进一步指出:“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附]为什么王之涣的《凉州词》会从唐代一直错到今天?(丁辛百 )
唐代诗人王之涣(688~742)的《凉州词》(又作《出塞》),原本是:
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见宋?郭茂倩《乐府诗集》①及宋?尤袤的《全唐诗话》②。
但是一般书刊都错成“黄河远上白云间”了,竟贻误了一千多年,影响了多少代人的思维,使黄沙漫天的穹庐,整个诗的浑然天成的气势,一落千丈,再也看不到大西北戈壁滩的辽阔雄浑的景象了。
那么,为什么会错成这样了呢?
我认为一是传抄致误,二是有可能唱者改词。
那是始错于唐(朝),那时还没有印刷术,书大抵还是手抄。
既然是手抄、传抄,那就难免出现错误。
只要有一个人出现错误,其他人再抄必然错,不注意、不研究很难发现错误的,尤其在民间。
作者本身当然也不容易发现错误,因为他基本上看不见这些抄本。
现存的抄本,除了残存的敦煌写本外,已无从查考。
我在敦煌写本中没有查到这首诗,但是在唐代薛用弱的《集异记》③,里面有一个故事,可以看到《凉州词》致误的由来,故事大略如下:
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诗人在长安相遇,因天寒微雪,乃入酒楼小饮。
有梨园歌女十余人登楼会饮,三诗人退避一角,拥炉火而观。
不久又来妙妓四人,一时作乐。
昌龄等三人议:我等虽有诗名,但无甲乙之分,看唱谁的诗多,即见高下。
先是一伶唱昌龄的诗,接着,一伶唱高适诗,随后一伶又唱昌龄的诗。
之涣已坐不住了,他认为自己出名已久,因说:“这些伶官,唱的都是《下里巴人》,而《阳春白雪》,俗物怎敢靠近?待此妙妓(用手指着双鬟)唱时,如非我诗,我这辈子再也不敢跟你们争高低了。
”
不多时,果然双鬟起唱:“黄沙远上白云间……”之涣听是自己的诗,便取笑二人说:“乡巴佬,我是可以小看的么?”于是三人哄堂。
伶官都冲墙角看来,问为何大笑?昌龄等说了缘由,诸伶都站起身形,前来拜见说:“俗眼不识神仙,不知可否俯就小筵?”三人相从,饮醉竟日。
由此可知,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在唐代(传抄时)《集异记》的抄本就已经把“直”字错成“远”字了,而“黄沙直上白云间”
的气势也就一落千丈了,这是错误之始。
那么“直上”为什么会错成“远上”了呢?“直”和“远”并不相干,也不可能唱错。
我推想只有两个原因:一是在这里开始抄错了;二是在当时,唱者往往因某字拗口而改为近义字,是不是因“直”字不好唱而改为“远”字了呢?
这首诗到元代,在辛文房的《唐才子传》④中,也还是引用薛用弱的《集异记》的故事,还是只差一个“远”字,并未再错。
但到了清代的《全唐诗》⑤《凉州词》,那第一句已变成“黄‘河’远上白云间”了,而在的题下还有注,也是引用《集异记》的故事,到关键处:“次至双鬟发声,果讴‘黄河云云’,这一下把唐人所记错成“黄河远上”了。
“河”和“沙”字连笔很容易混淆的,这很可能又是传抄的人一时抄错。
从此,“黄沙直上白云间”的正确版本竟无人再去理会,于是,“黄河远上”成了正宗,再也找不到那气势非凡、意境雄浑的原诗了。
我认为,错误的原委大致如上。
但是仅仅这些就能证明“黄‘河远’上白云间”中的‘河’和‘远’是错误的吗?不够的。
关键的是因为它错在地理位置上。
我们从地理位置上看看到底是“黄沙”还是“黄河”。
古凉州是汉代设置的,治所在甘肃陇县。
三国时移至姑臧,即今之武威。
唐时先设置武威郡,后又改为凉州,辖甘(今张掖)、肃(今酒泉)二州。
武威的东、西、北三面均是大漠,北有首龙山,西有祁连山脉,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黄河却在武威东南六七百里远的兰州。
因黄河是由青海东下入兰州、过靖远,然后北上经芦阳镇而东出银川的。
在武威如果看到“黄河直上白云间”,那就成了海市蜃楼了,也就是说在武威根本不可能看到黄河。
再说王之涣,在武威几乎天天所见都是黄沙滚滚。
低头是沙抬头还是沙,大风一起,不就是黄沙直上了么?这环境在他心中是了然的,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黄沙直上”。
不过他为人豪爽,相当乐观,并没有写成“愁云惨淡万里凝”,而是晴朗的天空,白云朵朵,时而狂飙突起,黄沙直上,就显得异常有气魄,表现出一派磅礴雄浑的景象,尤其那“直”字,那气势该有多大的威力呀!
时至今日,凡是去过武威、到过敦煌的朋友何止千千万,不
能再以讹传讹了。
欧阳修曾称道梅圣俞时说过的一句话:“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
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而“黄沙直上白云间”正是如此,这样一首有气魄的名诗,怎能还让它以讹传讹再继续错下去呢?应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