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 哈尔滨工业大学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04

合集下载

考研哈工大环境工程专业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考研参考书

考研哈工大环境工程专业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考研参考书

12年考研哈工大环境工程专业-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考研参考书12年考研哈工大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参考书及目录《环境化学》内容提要《环境化学(第2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全书共八章,包括绪论、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受污染环境的修复和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以阐述污染物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各圈层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过程所涉及的污染化学问题及其效应为主线,较全面深入地阐明基本原理、环境化学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

为进一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方针,增添了反映近年环境科学领域新发展且应用性较强的两个重要研究方向,即“受污染环境的修复”和“绿色化学”内容的介绍和讨论。

《环境化学(第2版)》密切结合我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在介绍基本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适当反映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化学一、环境问题二、环境化学第二节环境污染物一、环境污染物的类别二、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三、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一、大气的主要成分二、大气层的结构三、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第二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一、辐射逆温层二、大气稳定度三、大气污染数学模式四、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第三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一、自由基化学基础二、光化学反应基础三、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四、氮氧化物的转化五、碳氢化合物的转化六、光化学烟雾七、硫氧化物的转化及硫酸烟雾型污染八、酸性降水九、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十、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第四节大气颗粒物一、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消除二、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三、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四、大气颗粒物来源的识别五、大气颗粒物中的PM2.5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第一节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一、天然水的基本特征二、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和存在形态三、水中营养元素及水体富营养化第二节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一、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二、水中颗粒物的聚集三、溶解和沉淀四、氧化还原五、配合作用第三节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一、分配作用二、挥发作用三、水解作用四、光解作用五、生物降解作用第四节水质模型一、氧平衡模型二、湖泊富营养化预测模型三、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归趋模型四、多介质环境数学模型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第一节土壤的组成与性质一、土壤组成二、土壤的粒级分组与质地分组三、土壤吸附性四、土壤酸碱性五、土壤的氧化还原性第二节重金属在土壤一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一、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一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二、重金属在土壤一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三、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和迁移转化四、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第三节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一、土壤中农药的迁移二、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三、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第一节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一、生物膜的结构二、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第二节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一、吸收二、分布三、排泄四、蓄积第三节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一、生物富集二、生物放大三、生物积累第四节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一、生物转化中的酶二、若干重要辅酶的功能三、生物氧化中的氢传递过程四、耗氧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五、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生物转化类型六、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七、氮及硫的微生物转化八、重金属元素的微生物转化九、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速率第五节污染物质的毒性一、毒物二、毒物的毒性三、毒物的联合作用四、毒作用的过程五、毒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第六节有机物的定量结构与活性关系一、概述二、Hansch分析法三、分子连接性指数法四、量化参数在QSAR研究中的应用五、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方法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第一节污染物在多介质多界面环境中的传输第二节重金属元素一、汞二、镉三、铬四、砷第三节有机污染物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二、有机卤代物三、多环芳烃四、表面活性剂第七章受污染环境的修复第一节微生物修复技术一、概述二、影响微生物修复效率的因素三、强化生物修复的主要类型四、生物修复的优缺点第二节植物修复技术一、概述二、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过程和机理三、植物修复有机污染物的过程和机理第三节化学氧化技术一、概述二、高锰酸钾氧化法三、臭氧氧化技术四、过氧化氢及Fenton氧化技术第四节电动力学修复一、基本原理二、影响因素三、联用技术第五节地下水修复的可渗透反应格栅技术一、概述二、Fe—PRB第六节表面活性剂及共溶剂淋洗技术一、基本原理二、影响因素第八章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第一节绿色化学的诞生和发展简史一、绿色化学的诞生二、绿色化学的定义和发展简史第二节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一、绿色化学的12条原理及特点二、绿色化学与绿色工程三、工业生态学原理第三节绿色化学的应用一、绿色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二、绿色化学的应用《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内容简介本书除介绍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和遗传变异等知识外,还叙述了难降解物质的降解与转化规律、废水生物处理基本原理和新工艺、新技术及生物修复等方面内容,反映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ppt 哈尔滨工业大学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8.3

ppt 哈尔滨工业大学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8.3

水体自净过程中溶解氧呈现出变化规律
水体自净过程中群落的演替现象 (P182)
1.肉足虫,2.植物性鞭毛虫,3.动物性鞭毛虫,4.吸管虫, 5.游泳型纤毛虫,6.细菌,7.固着型纤毛虫,8.轮虫
(五)水体自净的评价指标
(1)P/H指数 P代表光能自养型微生物,H代表异养型微生物, 二者的比值即P/H指数。P/H指数反映水体污染 和自净程度。
进行。 (参考教材P305)
在以上水体净化过程中,只有微生物的降解 作用,才能将进入水体的有机物质彻底清 除,所以,可以通过水体中微生物的代谢 作用,使污染水体的生态得以修复。同时, 也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和驯化特定的微生物 群落(活性污泥),以处理各种工业有机 废水和生活污水。
(四)水体自净过程的生态学特征变化
8 微生物生态学基础
8.1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8.2土壤微生物生态 8.3空气微生物生态 8.4水体微生物生态 8.5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8.6生态因子及其作用的基本规律 8.7微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8.8微生物的群落特征 8.9其他一些重要知识点 8.10复习题
二、水体污染与水体的自净
(一)水体污染 (二)水体自净的概念 (三)水体自净的基本原理 (四)水体的自净过程及其生态学特征变化 (五)水体自净的评价指标
影响水体自净过程的因素包括受纳水体的地形和水 文条件、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水温和复氧状 况、污染物的性质和浓度等。
(三)水体自净的基本原理
(1)沉淀、稀释、混合、挥发等物理过程; (2)氧化还原、分解化合、吸附凝聚、离子
交换等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 (3)厌氧和好氧微生物代谢的生物化学过程。 各种净化过程同时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交织
水体被污染的初始阶段,水中有机物浓度高, 异养型微生物大量繁殖,P/H指数低,自净的速 率高。随着自净过程的进行,异养型微生物数 量减少,而光能自养型微生物数量增加,故P/H 指数升高,自净速率逐渐降低。

ppt 哈尔滨工业大学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11.1

ppt 哈尔滨工业大学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11.1

(4)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
(4-1)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 限制N、P营养进入天然水体,
对废水进行脱氮除磷深度处理。 (4-2)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措施
请参考教材P379-381
(二)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与工艺技术
(1)原理
根据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中,氮素各种形 态的转化和相关微生物群体的功能作用, 将脱氨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有机 地组合在一起,使废水中的氮素以气态形 式从中分离进入大气,从而降低排放废水 中总氮的含量。
水体富营养化的人为因素
随着工农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人 口集中的城市排放出大量含有氮、磷营 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废水排入湖 泊、河流和水库,增加了这些水体的营 养物质的负荷量。
同时,在农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 施用的化学肥料和牲畜粪便逐年增加, 经过雨水冲刷和渗透,以面源的形式使 一定数量的植物营养物质最终输送到水 体中。
给水处理传统工艺及生物预处理
源水 药剂
给水管网
沉砂池
混凝沉 淀池 砂虑 消毒
生 物 预 处 理
投药
(二)预处理的概念及其作用
(1)预处理的概念 P392 (2)预处理的目的 P392-394
(三)生物预处理技术
(1)生物预处理的概念P394 (2)给水生物预处理的特点P394 (3)可用于饮用水处理的生物预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
1. 绪论
2. 原核微生物
3. 真核微生物
4. 非细胞生物——病毒
5. 微生物的营养
6. 微生物的代谢
7.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8. 微生物的生态
9.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0. 废水生物处理基本原理和主要微生物类群 11. 厌氧生物学原理及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哈工大污染控制微生物课件

哈工大污染控制微生物课件

2. 原核微生物
微生物除病毒外都具有细胞结构, 而具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 又可分为真核微生物和原核微 生物。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蓝细菌属原核生物(procaryote) , 真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以及后生动物属真核生物(eucaryote) 。这两类微生物在细胞 结构上,特别在细胞核上有显著区别。 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5)易变异 微生物繁殖后,其子代与亲代在形态、生理等性状上常有差异,这些差异又能稳定地遗传下 去,这一特性被称为变异。
1.2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
1.2.1 在微生物学中的地位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 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用用的一门科学。随着微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基 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 又可分为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 并还在不断地形成新的学科和 研究领域。 1.2.2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的内涵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是环境污染治理与微生物学相结合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属 于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范畴, 重点是研究污染控制工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学问题, 是在普通 微生物学的基础上, 着重研究栖息在自然环境、 受污染环境和人工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生态、 环境的自净作用、环境污染及其生物处理工程中的微生物学原理。 1.2.3 主要研究内容和任务 自然环境以及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生态学; 污染控制中的微生物学原理以及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特种废水的处理技术以及高效、经济、节能废水处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生物工程和一些微生物新技术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环境中有害微生物的去除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技术; 废水及固体废弃物生物处理过程中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技术。 作业: ① 微生物的概念; ② 微生物的特点; ③ 概述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控制中的作用。

ppt 哈尔滨工业大学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6.4

ppt 哈尔滨工业大学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6.4

大肠杆菌的二次生长曲线
B. 大肠杆菌二次生长的原因
利用G的酶为固有酶,而利用乳糖的 酶为诱导酶,在G存在时,利用乳糖 的酶不能产生。
为什么?
C. 葡萄糖效应的机制——分解物阻遏作用
大肠杆菌在分解利用葡萄糖过程中所产 生的代谢产物,阻遏了利用乳糖的酶的 合成中的转录过程,因而细菌不能产生 利用乳糖的酶。把一种底物分解的产物, 抑制另一种底物酶合成的现象,称为分 解物的阻遏作用。
在生物代谢过程中,一种产物的生成可 能要经历若干中间反应步骤,每一反应 步骤都有特定酶的催化,酶的反馈抑制 作用是指末端产物与引起这一系列反应 的第一个酶结合,使其构象发生改变而 暂时失去了催化活性,当末端产物消除 或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其活性重新恢复 的现象。
脂肪酸
β-氧化
乙酰辅酶A
丙酮酸
进入TAC
β-氧化简介
脂酰辅酶A的降解,每一轮是放出一个乙酰辅酶 A并产生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肪酰辅酶A
6.5.3含氮有机物的分解与氮素转化
氨基酸
脱氨作用Biblioteka 水解 含氮有机物 (蛋白质)
氨态氮

化 亚硝酸盐
作 用
脂肪酸
反硝化作用
脂酰辅酶A
硝酸盐
亚硝酸盐
N2、N2O
主要内容
(1)水解作用
(2)氨化作用
(3)硝化作用
(4)反硝化作用
(5)对废水生物处理的指导意义
(1)水解作用 在水解酶的作用下:
蛋白质→胨→肽→氨基酸
(2)氨化作用
有机物中的氮转化为氨态氮的过程称为 氨化作用。一般是含氮有机物中的氨 基-NH2脱离,转化为NH3,所以又 称脱氨作用。(P115)
(3)硝化作用(P116)

ppt 哈尔滨工业大学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10.2

ppt 哈尔滨工业大学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10.2
10. 废水生物处理基本原理与技术
10.1 水体污染与水体自净 10.2 废水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10.3 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10.4 氧化沟技术简介 10.5 氧化塘技术简介 10.6 原生动物在废水处理中的作用 10.7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10.8 作业
10.3.2 常规活性污泥法
由于增设了“着床”,生物膜的生物相更丰富, 组成更复杂,食物链延长,生态系统更加完善, 因而提高了对废水处理的效率和系统运行的稳 定性。
(一)生物膜法的工作原理
请参考教材P296-297 “生物虑池 工作原理”一节
请查找并自学关于土壤净 化原理和技术的资料
(二)常见生物膜法
(1)生物虑池法 P295 (2)塔式生物虑池P296
具有操作简单、管理方便、运行稳定等特点。
氧化沟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10.5 氧化塘技术简介
10.5.1 氧化塘的概念 10.5.2 氧化塘的污水净化原理 10.5.3 藻菌互生系统 10.5.4 氧化塘的分类
10.5.1 氧化塘的概念
氧化塘又名生物塘,是经过人工适当 修整的土地,设围堤和防渗层的污 水池塘,主要依靠自然生物净化功 能使污水得到净化的一种污水生物 处理技术。
10.5.2 氧化塘的污水净化原理
1) 塘中污水的净化过程与自然水体的自净 作用相近,除个别类型如曝气塘外,在 提高其净化功能方面不采取实质性的人 工强化措施。
2) 污水在塘内缓慢的流动、较长时间的贮 留,通过稀释作用、沉淀作用、絮凝作 用和生物氧化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
3) 氧化塘中的藻菌互生系统在污水净 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好氧 塘净化污水的主要机制。
(一)推流式均衡曝气法 P291 (二)渐减曝气法 P291 (三)阶段曝气法 P292 (四)延时曝气法 P292 (五)吸附-再生法(接触稳定法)P292 (六)完全混合式曝气法 P293 (七)深井曝气法 P294

哈工大考研 污染控制微生物本科课堂讲义

哈工大考研 污染控制微生物本科课堂讲义

真 菌
酵母菌的菌落与细菌相似,但比细菌菌
落大而且厚,菌落表面湿润、粘稠,易被挑
起。有些种因培养时间较长,使菌落表面皱
缩,较干燥。菌落通常是乳白色,少数呈红
色。 酵母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时,有的在 培养基表面生长并形成菌膜;有的在培养基 中均匀生长;有的则生长在培养基底部并产
生沉淀。
真 菌
利用酵母菌处理废水及单细胞蛋白的生 产
2.多细胞霉菌 (1)曲霉(Aspergillus) (2)青霉(Penicillum) 此外,常见霉菌还有镰刀霉属(Fusar ium)、木霉属(Trichoderme)、交链孢霉属 (Alternaria)和地霉属(Geotrichum)等。
真 菌
霉菌的代谢物与环境污染
主要是指霉菌产生的有毒污染物——真菌 毒素。真菌毒素(mycotoxin)是指以霉菌为主 的一切真菌代谢活动所产的毒素。 1.真菌毒素致病特点 ①中毒的发生常与某种食物有联系,在 可疑食物或饲料中常可检出真菌或其毒素的 污染;②发病可有季节性或地区性;③药物 或抗菌素对中毒症疗效甚微;④无传染性。
真 菌
酶制剂(淀粉酶、纤维素酶等);农业上
用于饲料发酵、杀虫农药(白僵菌剂)等。
腐生型霉菌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也有十分
重要的作用。在污水处理生物膜中常见, 如镰刀霉对含无机氰化物(CN-)的废水 降解能力很强。
真 菌
霉菌的形态、大小和结构
霉菌的营养体由分支或不分支的菌丝 (hypha)构成,菌丝可以无限制的伸长和 产生分支,分支的菌丝相互交错在一起,形 成菌丝体(mycelium)。菌丝直径一般为3 -10μm,比放线菌的菌丝粗几倍到几十倍, 所以在显微镜下很容易观察到。
藻 类
概述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课件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课件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 PPT课件
本课程将详细介绍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并探讨微生物在环境污染中 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该领域。
课程介绍
了解微生物学
学习污染控制微生物学 的前提是对微生物学的 基本概念有一定了解。
课程目标
明确学习污染控制微生 物学的目标和意义。

学分和时间安排
介绍课程的学分和时间 安排,以便学生能够合 理规划学习计划。
为什么要学习污染控制微生物学
1 保护环境
了解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的重要性,能够帮助保护环境并减少污染。
2 健康影响
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学习如何通过微生物控制污染以保护健康。
3 可持续发展
学习污染控制微生物学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的作用
1
生物降解
了解微生物如何分解有害化学物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2
生物吸附
学习微生物吸附和去除污染物质的能力,以及其应用案例。
3
生物转化
探讨微生物如何将有机和无机物质转化为无害或有用的化合物。
常见的污染控制微生物
活性污泥法
介绍活性污泥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以及其工 作原理。
生物滤池
介绍微生物如何改善空气 质量,如通过生物滤池去 除有害气体。
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望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的未来,包括新技术的应用、研究的前沿领域以及解决环境挑战的创新方 法。
总结和复习
1 课程要点回顾
总结课程中的重要概 念和学习要点。
2 问题解答
提供问题解答环节, 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 课程评价
邀请学生对课程进行 评价和反馈,以便改 进教学质量。

ppt 哈尔滨工业大学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3.2

ppt 哈尔滨工业大学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3.2
卵孢子的形成过程
接合孢子(zygospore)-同宗配合
接合孢子(zygospore) -异宗配合
接合孢子囊放大图
根霉菌丝体及孢子囊
根霉孢子囊
子囊孢子(ascospore)
在子囊中形成的有性孢子叫子囊孢子;
子囊是一种囊状结构,绝大多数子囊呈 长形、棒形或圆筒形,有的具特征性的 球形、卵形或长方形。
主要内容
3.1 真菌
3.2 藻类
3.3 原生动物
3.4 微型后生动物
3.5 作业
(2)结构形态
参阅教材P41-42
注意以下几点(与放线菌比较): (1)菌丝体比放线菌菌丝大几倍到几十倍; (2)真核(放线菌?); (3)多核系统(有隔霉菌菌丝体,放线菌?); (4)细胞壁主要由几丁质组成(放线菌?); (5)菌丝体有营养菌丝、气生菌丝核繁殖菌丝
繁 孢子繁殖


有性孢子

包囊孢子 分生孢子 节孢子 厚垣孢子
卵孢子 接合孢子 子囊孢子
菌丝片断繁殖
根霉的包囊孢子
分生孢子(conidium)
曲霉的分生孢子穗扫描电镜图片
分生孢子模式图 曲 霉
节孢子(arthrospore)与厚垣孢 子(chlamydospore)
卵孢子(oospore)
(7)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尽管霉菌对有机物具有较强的降解 能力,但是引起污泥膨胀的潜在因 素,所以一般应控制霉菌在活性污 泥系统中的发展;
在活性污泥系统中,霉菌在营养竞 争上受细菌的限制,一般不会大量 增殖。
请参阅教材P45-46
3.2 藻类
3.2.1 概述
3.2.2 藻类的分布及生存条件
3.2.3常见种属
3.2.4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

哈工大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历年真题汇总

哈工大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历年真题汇总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一、名词解释03: 共代谢二次生长曲线生态位分离菌胶团生物修复裂解量生长因子CoA 氧化磷酸化生态平衡04:质粒菌胶团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灭菌消毒与防腐水华代时中心法则竞争排斥原理酶巴斯德效应05:营养缺陷型NAD PCR 顶级群落基因重组限制因子双名法菌落发酵操纵子06:生长因子细菌的特殊结构辅酶A 糖酵解赤潮基因重组遗传密码生态平衡温和噬菌体葡萄糖效应07:无氧呼吸中体呼吸链指示生物生态位溶原性酶的活性中心生物修复自净容量限制因子08:氧化磷酸化孢子与芽孢裂解量无氧呼吸载体蛋白生态演替基因工程生态幅呼吸与发酵同型分裂09:二次生长现象肽聚糖生长因子连续培养温和型噬菌体顶级群落诱变育种生态位分离电子传递体系内含颗粒10:内源呼吸放线菌呼吸链硫酸盐呼吸基因转位生态位操纵子质粒菌落一步生长曲线11:巴氏消毒法连续培养调节基因异染颗粒溶原性细胞耐性定律同化容量致育因子酶的辅因子竞争性抑制剂13:富集培养基操纵基因异形胞诱导契合学说耐性定律生长因子分批培养蚀斑检验法辅酶A 移码突变14:鉴别培养基连续培养生态平衡顶级群落PCR 生态位呼吸链辅酶高斯原理氨化作用二、简答题031,生物脱氮的原理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有什么影响3,水体自净的过程4,废水处理后污染物的去向5,基因突变的原理6,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及划分的依据7,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其中微生物的作用8,脂肪有氧代谢的途径9,举例说明拮抗作用10,配制培养基应遵循哪些原则041,比较呼吸与发酵的异同2,为什么微生物在含多种有机物的环境中有时会出现二次生长现象3,利用操纵子模型说明诱导酶是怎样产生的4,什么是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5,生物除磷的基本原理6,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点7,通常培养条件下细菌表面带哪种电荷,为什么?8,厌氧生物处理中,产酸菌与产甲烷菌的关系9,总结微生物运输营养物质的方式及特点10,微生物有哪些特点051,矿质营养对微生物生长的作用2,同一有机污染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降解有哪些异同3,分析水体富营养造成藻类大量繁殖后,为什么溶解氧反而下降4,铁细菌在给水处理系统中可能造成的危害5,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6,生物脱氮的微生物学原理及主要的微生物类型7,基因工程的主要操作过程8,为什么选用大肠杆菌作为生活饮用水细菌卫生指标之一9,细菌纯培养生长曲线与活性污泥增长曲线的异同10,抑制剂对酶的活性有哪些抑制作用061,比较霉菌与放线菌有哪些异同2,为什么细菌表面带负电荷3,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4,烈性噬菌体的增值过程5,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6,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及划分依据7,微生物突变的机理8,产甲烷菌的生理特征9,生物修复技术有哪些局限性10,水体自净的过程1,水源水中藻类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2,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在细胞结构上有什么区别3,主动运输的过程及特点4,抑制剂对抑制作用的原理5,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6,为什么抗生素对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7,描述DNA结构模型8,原生动物在废水处理中的作用9,举例说明微生物之间的正相互作用关系10,细菌纯培养生长曲线对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有什么指导意义081,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区别2,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度的关系3,为什么湿热灭菌法的效果优于干灭菌法4,解释由于反硝化作用引起二次沉淀池效果变差的原因5,铁细菌的营养方式及在输水管线中的危害6,发生赤潮的微生物原理7,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与生理功能8,配制培养基应遵循那些原则9,举例说明废水生化处理系统中的竞争关系10,诱变育种的主要过程091,微生物的特点2,抑制剂对酶抑制作用的机理3,病毒的特点4,解释无氧条件下有机污染物去除率较低的原因5,分析有些污染物难以生物降解的原因6,引起胡库藻类爆发的微生物学原理7,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8,霉菌的繁殖方式9,分析在废水生化处理系统中的竞争关系及可能导致的结果10,分析氧化塘生态系统的结构101,荚膜的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2,酶作用的基本原理3,矿质营养对微生物生长的意义4,同一种有机物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转化的异同5,为什么有机物缺乏会影响TN的去除6,利用生态学原理说明制定废水排放标准的原因7,细菌为何出现二次生长现象8,为何要考虑废水中BOD:N:P的比例9,比较细菌纯培养生长曲线和活性污泥增长曲线的异同10,噬菌体在基因重组中的作用1,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2,分析氧化塘的工作原理3,生物除磷的原理4,分析富营养化水体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5,氧化还原电位对微生物生长有什么影响6,引起DNA突变的原因7,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与生理功能8,放线菌的繁殖方式9,举例说明在废水生化处理系统中的竞争关系10,解释二次生长现象131.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及功能2.生物膜的工作原理3.除磷的原理4.非竞争性抑制剂和竞争性抑制剂的异与同5.霉菌的繁殖方式6.PH 对于微生物生活生存有什么影响7.分心说明为什么有机物共同氧化途径是TCA 循环8.微生物在稳定期时有什么特点9.举例说明生物群落中的正相互关系10.好氧生物处理污染物的准话率和厌氧处理的哪个高,分析说明原因141.竞争性抑制剂对酶抑制的作用机理2.活性污泥的那个阶段对于处理废水是有利的3.简述水体自净的作用机理4.举例说明互生作用5.细菌生长曲线在迟缓期有什么特点6.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及其生理功能7.淀粉的分解代谢途径8.为什么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碳氮比要比好氧工艺高9.促进扩散及其特点10.铁细菌的营养方式及其在给水处理中的应用。

(完整word版)哈尔滨工业大学污染控制微生物课后习题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哈尔滨工业大学污染控制微生物课后习题总结,推荐文档

作业习题绪论1.何谓微生物?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2.何谓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二者有何区别?3.微生物有何特点?4.简述本学科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1.什么是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2.细菌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化学组成和生理功能?3.革兰氏染色的主要过程和机理。

4.什么是菌胶团?菌胶团的功能有哪些?5.为什么细菌表面带负电荷?6.放线菌由哪几种菌丝构成?各种菌丝的功能?7.放线菌的繁殖方式。

8.鞘细菌、滑动细菌、蓝细菌的形态及营养方式。

9.水华(赤潮)是怎样形成的?10.什么是菌落?细菌、放线菌的菌落有什么区别?第二章1.酵母菌的形态和结构?2.霉菌的形态和结构?3.比较霉菌和放线菌有哪些异同?4.影响藻类生长的因素有哪些?5.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水处理中有哪些常见的种类?6.酵母菌、霉菌、落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在污染物治理中的作用?第三章1.什么是病毒?病毒有哪些特点?2.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3.噬菌体的增殖过程?4.什么是烈性噬菌体?什么是温和性噬菌体?5.裂解量的含义,怎样通过一步生长曲线计算裂解量?6.影响病毒存活的因素有哪些?第四章1.微生物需要哪些营养物质?这些类营养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的作用是什么?2.微生物运输营养物质的方式有哪几种?3.微生物有哪几种营养类型,它们的划分依据是什么?4.什么是培养基?配制培养基应遵循哪些原则?5.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可分为哪几种培养基?第五章1.简述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关系。

2.什么是酶?酶有哪些特点?3.酶分为哪几类?什么是全酶、辅酶和酶基?4.转移氢的辅酶有哪几类?5.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6.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度的关系曲线对废水的生化处理有什么指导意义?7.化能异养型微生物产能代谢的方式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8.分析葡萄糖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的产生。

9.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10.硝酸盐呼吸、硫酸盐呼吸、碳酸盐呼吸的底物和产物分别是什么?11.硝化细菌和硫细菌获得能量的方式?12.糖类、脂类、蛋白质有氧代谢的途径。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PPT课件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PPT课件
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第二十六页,共38页。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连续培养装置的类型
连续培养装置有两种类型: 恒化器连续培养装置 恒浊器连续培养装置
常用的一种连续培养方法为恒化连续长曲线
第二十八页,共38页。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恒化器连续培养装置 通过控制培养基中某种限制性营养物
第三十页,共38页。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活性污泥增长曲线
在废水生物处理中,为了描述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 生长,常采用间歇培养法获得图所示的曲线。活性污泥 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不仅包括细菌,而且还含有原生 动物和后生动物等微生物,因此,不是纯培养的生长曲 线,但曲线形式与纯培养的类似。活性污泥增长曲线可 以分为三个时期:对数生长期、减速生长期和内源呼吸 期。
当细胞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开始分裂,这种菌体数量增多 的现象称为繁殖。生长是繁殖的基础,繁殖是生长的结果。 生长和繁殖虽有区别,但关系十分密切。微生物群体在生 长过程中,个体的细胞体积和重量变化不易被察觉,所以, 常以细胞数量的增加或以细胞群体重量的增加作为生长繁
第三页,共38页。
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
第二十页,共38页。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细菌群体的这种指数增长可用以下方程式表示:
X2=X1 ·2n
式中:X1、X2——分别为时间t1和t2
n—— 世代时间是由遗传性决定的,不同菌种对数期的世代时
间不同,同一菌种的世代时间受培养基组成及物理环境的影 响也不同。
对数期细菌的生长速度达到高潮,世代时间最短, 细胞的代谢活性比较稳定,酶的活力也高。这个时期的 细胞是作为研究工作的理想材料。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
第一页,共38页。
第七章 微生物的 生长繁殖

ppt 哈尔滨工业大学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9.1

ppt 哈尔滨工业大学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9.1

9.1.4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中
心法则
9.1.1 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经 典实验 P240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2)噬菌体感染实验 (3)病毒的拆开和重建实验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928年,英国医生F.Griffith最早利用肺 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又称肺炎双球菌 (Diplococcus pneumoniae)]进行了 转化实验。
13.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的应用
14. 生物修复技
9.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性和变异性是生物界最本质的属性之 一。
遗传性是指亲代生物传递给子代的与自身 相同性状的遗传信息,这种遗传性是相对 稳定的。
凡在遗传物质水平上发生了改变而引起某 些相应性状发生改变的特性,称为变异性, 这种变异性是可以遗传的。
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是在外 部的和内在的因素作用下,遗传物 质发生了改变,如果这一改变是可 以稳定遗传的,则称为突变;
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 色体变异;
1944年,O.T.Avery等人对转化实验进 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在实验中,他们从 活的SⅢ型菌株中提纯了蛋白质、DNA 和荚膜多糖等各种细胞成分,并在离体 条件下分别利用这几种物质进行了转化 实验,结果只有SⅢ型菌株的DNA才能 将RⅡ型菌株转化为SⅢ型菌株,从而证 明了DNA是引起转化作用的物质。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特性在环境科学与工程 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主要内容
9.1 微生物的遗传
9.2 微生物的变异与突变
9.3 细菌的基因重组
9.4 基因工程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9.5 作业
9.1 微生物的遗传
9.1.1 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经典

ppt 哈尔滨工业大学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8.6

ppt 哈尔滨工业大学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8.6
马放
哈尔滨工业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指示处理效率和处理障碍的作用
a.污泥膨胀时出现的生物
球衣菌属、各种霉菌等丝状菌生物导致的污 泥膨胀:
污泥膨胀原因:
1.BOD:N BOD:P比例高 2.pH值低 3.BOD负荷高 4.流入废水的小分子化合物多 5.水温低 6.流入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哈尔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业大学
诺卡氏菌
1).现象: 原生动物和轮虫等后生动物减少 楯纤属急剧减少 2).解决措施:增加曝气池微生物 浓度,去除有毒物质
原生动物捕食
哈尔滨工业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指示处理效率和处理障碍的作用
g、活性污泥从恶化恢复到正常时出现的微生物
1).指示生物:慢速游动的微生物、漫游虫 属、斜叶虫等,不会出现优势种属
2).观察时间:运行5-10天
微生物的生物群落-概念
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在一定时间 内,特定生境中各种群相互松散组合构成的结构单元。 结合虽然松散,但却由于其种群成员的种类及一些个 体的特点而显现出一些特征。生物群落概念在生态理 论中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在自然环境中共居一处 的有机体,是有序地、相互协调一致地生活在一起, 而不是偶然地、彼此无关地共处同一生境。即在群落 的分布区,一定时空内,常有一些固定种群构成指示 性生物群(即一种和谐状况)。
水体自净-原理与过程
水体的自净原理:沉淀、稀释、混合、挥发
等物理过程,氧化还原、分解化合、吸附凝聚、离 子交换等化学、物理化学过程,以及厌氧和好氧的 生物代谢过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指示处理效率和处理障碍的作用
b、活性污泥分散、解体 时出现的生物
变形虫属和简便虫属等肉足类 1ml混合液中出现1万个以上个体 时,絮体变小,出水混浊并呈现 白色 解决方案:减少污泥回流量,可 以使污泥解絮得到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思考:噬菌体为什么会出 现一步生长现象?
噬菌体T2的一步生长曲线
参阅教材P67
教学短片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4.6 溶源性(Lysogeny)
烈性噬菌体 溶源性与温和性噬菌体 现在请参阅教材P62-63
4.7影响水中病毒存活的因素
请参阅教材64-65
4.8 水中病毒的去除
请参阅教材65
噬菌斑
噬菌斑的形态
4.4 病毒的增殖
病毒侵入寄主细胞后,利用寄主细胞提 供的原料、能量和生物合成机制,在病 毒核酸的控制下合成病毒核酸和蛋白质, 然后装配为病毒颗粒,再以各种方式从 细胞中释放出病毒粒子。病毒的这个过 程与一般微生物的繁殖方式不同,称增 殖,又称为复制,整个过程称为复制周 期。(教材P61)
4.9 作业
教材P66思考题: 2,3,4,5
无论是动、植物病毒或噬菌体,其增殖 过程基本相同,大致分为吸附、侵入(及 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等连续步 骤。 (参阅教材P61-62)
T4噬菌体吸附与侵入模式图
制噬
过菌
程体
T

意 图
2
的 复
4.5 一步生长曲线
一步生长曲线的研究不仅能了解噬菌体 的潜伏期时间和裂解量,而且可了解理 化因素的变化对噬菌体感染细菌能力的 影响。 一步生长曲线可分为潜伏期(latent period)、突破期(rise phase) 和平稳期 (Plateau phase)。
脂类中磷脂占50%~60%,其余为胆固醇;
多糖常以糖脂、糖蛋白形式存在。
4.3.3 病毒的结构(P60)
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
粒子(virion)
病 核髓
RNA或

DNA

子 核衣壳 衣壳粒
核髓 病 毒 粒
核衣壳 子
被膜
蛋白质 脂类和多糖
裸露的病毒粒子
有被膜的病毒粒子
两类病毒粒子的结构模式图
天花病毒在家兔角膜细胞之中产生的 顾氏小体
狂犬病毒在犬脑神经细胞质中的基氏 小体
Hale Waihona Puke 家兔角膜接种疱疹病毒后,上皮细胞 核内的包含体
4.3.5 噬菌斑(Plaque)
噬菌斑是指在含宿主细胞的固体培 养基上,噬菌体使菌体裂解而形成 的空斑,是噬菌体的“菌落”; 噬菌斑的形态特征不一,可以作为 鉴定噬菌体的依据之一。
13.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的应用
14. 生物修复技
4. 非细胞生物——病毒
4.1 病毒的发现
4.2 病毒的主要特征
4.3 病毒的形态及结构
4.4 病毒的增殖
4.5 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
4.6 溶源性
4.7 影响水中病毒存活的因素
4.8 水中病毒的去除
4.9 作业
4.1 病毒的发现
19世纪末,已经分离到了许多引起 传染病的细菌,但对某些传染病如 口蹄疫、烟草花叶病等却一直无法 获得其病原细菌;
到此,人们对病毒的 认识才逐渐清晰起来!
4.2 病毒的主要特征(P59)
1) 个体极小,能通过细菌滤器,需 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 专性寄生,没有独立的代谢能力, 只能在特定的宿主细胞内增殖;
3) 无细胞结构,大多数病毒只是 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大分子, 且只含有一种核酸 (DNA或 RNA);
1892年,俄国学者伊万诺夫斯基首 次发现烟草花叶病的感染因子可以 通过细菌滤器;
1898年,荷兰生物学家贝哲林克 进一步肯定了伊万诺夫斯基的结 果,并将这类感染因子称为病毒 (virus);
1935年,美国生物化学家斯坦莱 从烟草花叶病灶中分离获得病毒 结晶;
进一步研究发现,病毒结晶中只 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两种成分,只 有核酸具有感染疾病和复制的能 力。
口 蹄 疫 病 毒
脊黄 髓热 灰病 质毒 炎 病 毒
烟噬 草菌 花体 叶 病 毒
腺 病 毒
毒流 感 、 腮 腺 炎 病
疱 疹 病 毒
天 花 病 毒
小 型 细 菌
4.3.2 病毒的化学组成(P60)
大多数病毒的化学组成为核酸和蛋白质:
含有RNA的病毒称为RNA病毒;
含有DNA的病毒称为DNA病毒。
少数较大的病毒还含有脂类和多糖类等:
4.3.1 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病毒大小的度量采用nm,多数病毒粒子 的直径在100nm以下,必须借助于电子 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的具体形态和大小; 动物病毒多为球形、卵形或砖形; 植物病毒多为杆形、丝状,也有球形; 细菌病毒(噬菌体)大多为蝌蚪状,也 有球形或丝状。
请参阅教材P59-60
几种病毒的形态和相对大小
4) 繁殖方式是依靠宿主的代谢体 系进行“复制”;
5) 对一般的抗生素不敏感,但 对干扰素敏感。
总之,病毒是一类超显微、没 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的大分子 微生物,它们在体外具有生物大 分子的特征,只有在宿主体内才 表现出生命特征。
4.3 病毒的形态及结构
4.3.1 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4.3.2 病毒的化学组成 4.3.3 病毒的结构 4.3.4 包含体 4.3.5 噬菌斑
裸露的病毒粒子
有被膜的病毒粒子
4.3.4 包含体(Inclusion body)
包含体是宿主细胞受病毒感染后形成的 一种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小体,其形态 呈圆形、卵圆形或不定形,数量和大小 不等;
大多数是病毒粒子聚集体,一般含有一 个或数个病毒粒子;
包含体的大小、形状、组成及在细胞内 的位置可作为快速鉴定病毒的依据。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
1. 绪论
2. 原核微生物
3. 真核微生物
4. 非细胞生物——病毒
5. 微生物的营养
6. 微生物的代谢
7.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8. 微生物的生态
9.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0. 废水生物处理基本原理和主要微生物类群
11. 厌氧生物学原理及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12. 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氮磷的去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