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之电梯

机电一体化之电梯
机电一体化之电梯

电梯的结构设计与控制系统

姓名:孔祥贺

学号:1019030531

班级:机械105

指导教师:孙丽英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绪论 (3)

第二章电梯的结构 (3)

2.1电梯的基本结构 (3)

2.1.1机房部分 (4)

2.1.2 井道及底坑部分 (5)

2.1.3 围壁部分 (5)

2.1.4 层站部分 (5)

2.1.5 曳引系统 (5)

2.1.6 导向系统 (7)

2.1.7 门系统 (7)

2.1.8 轿厢 (7)

2.1.9 重量平衡系统 (7)

2.1.10 电力拖动系统 (8)

2.1.11 电气控制系统 (8)

2.1.12 安全保护系统 (8)

第三章电梯工作原理 (8)

3.1电梯系统工作原理 (8)

第四章控制系统分析 (10)

4.1继电器控制系统 (10)

4.2计算机控制系统 (11)

4.3PLC控制系统 (11)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4)

摘要

电梯是将机械原理应用、电气技术、微处理器技术、系统工程学、人体工程学及空气动力学等多学科和技术集于一体的机电设备,它是建筑物中的永久性垂直交通工具。为满足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电梯的智能化、自动化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微电子和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电梯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在改善电梯性能的同时,对电梯的设计、管理和维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plc,曳引,导向,控制

第一章绪论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不断增多,电梯在国民经济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电梯作为高层建筑中垂直运行的交通工具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实际上电梯是根据外部呼叫信号以及自身控制规律等运行的,而呼叫是随机的,电梯实际上是一个人机交互式的控制系统,单纯用顺序控制或逻辑控制是不能满足控制要求的,因此,电梯控制系统采用随机逻辑方式控制。目前电梯的控制普遍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采用微机作为信号控制单元,完成电梯信号的采集、运行状态和功能的设定,实现电梯的自动调度和集选运行功能,拖动控制则由变频器来完成;第二种控制方式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取代微机实现信号集选控制。从控制方式和性能上来说,这两种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国内厂家大多选择第二种方式,其原因在于生产规模较小,自己设计和制造微机控制装置成本较高;而PLC可靠性高,程序设计方便灵活,抗干扰能力强、运行稳定可靠等特点,所以现在的电梯控制系统广泛采用可编程控制器来实现。

第二章电梯的结构

2.1 电梯的基本结构

电梯是机与电紧密结合的复杂产品,是垂直交通运输工具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电梯,其基本组成包括机械部份和电气部份,结构包括四大空间(机房部分、井道和底坑部分、围壁部分和层站部分)和八大系统(曳引系统、导向系统、门系统、轿厢、重量平衡系统、电力拖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安全保护系统)组成。

电梯基本结构如图2—1所示:

1-减速箱;

2-曳引轮;

3-曳引机底座;4-

导向轮;

5-限速器;6-

机座;

7-导轨支架;8-

曳引钢丝绳;

9-开关碰铁;

10-紧急终端开关;

11-导靴;

12-轿架;

13-轿门;

14-安全钳;

15-导轨;

16-绳头组合;

17-对重,

18-补偿链;

19-补偿链导轮;

20-张紧装置;

21-缓冲器;

22-底坑;

23-层门;

24-呼梯盒;

25-层楼指示灯;

26-随行电缆;

27-轿壁;

28-轿内操纵箱;

29-开门机;

30-井道传感器;

31-电源开关;

32-控制柜;

33-曳引电机;

电梯的基本结构剖视图

34-制动器

图2-1

2.1.1 机房部分

机房用来安装曳引机、电控屏、限速器等。机房可以设置在井道顶部,也可设置在井道底部。当机房设于井道底部时,即为曳引机下置式曳引方式。这种方式结构复杂,建筑物承重大,对井道尺寸要求大,只有在机房无法顶置时才使用。对于绝大多数电梯,椭均设于井道顶部。机房必须有

足够的面积,高度、承重能力及良好的通风条件。

组成:总电源控制盒、控制柜、曳引机、导向轮、限速器。

2.1.2 井道及底坑部分

井道由围壁、顶板及底坑围成一个在纳电梯轿厢和对重的有限空间。为了出人,在每个层站开有入口。井道的底坑深入地面,用于安装缓冲器、限速器、钢丝绳涨紧装置等。由于深人了地面,因此要求防水,最好有排水设施。

组成:导轨、导轨支架、对重、缓冲器、限速器张紧装置、补偿链、随行电缆、底坑、井道照明。

2.1.3 围壁部分

围壁的作用是将电梯与外界分隔开,当导轨架直接安装在围壁上时,它还应承受费切力。围壁的结构分为封闭式和空格式。

2.1.4 层站部分

层站是各楼层中,电梯停靠的地点。每一层楼,电梯最多只有一个站;但可根据需要在某些层楼不设站。

组成:层门(厅门)、呼梯装置(召唤盒)、门锁装置、层站开关门装置、层楼显示装置。

2.1.5 曳引系统

电梯曳引系统的作用是输出动力并且传递动力,从而使电梯完成向上或向下的运

动。

电梯的曳引系统如图2—2所示:

图2-2 电梯的曳引系统

曳引系统由曳引机、曳引钢丝绳、导向轮及反绳轮等组成。

曳引机是电梯的主要拖动机械,它驱动电梯的轿厢和对重装置作上、下运动,是电梯的动力源,。曳引机由电动机、联轴器、制动器、减速箱、机座、曳引轮等组成,根据需要,有的曳引机还装有冷却风机、速度反馈装置(光码盘)、惯性轮等。根据电动机与曳引轮之间是否有减速箱,可分为有齿曳引机和无齿曳引机。对于有齿轮曳引机,需在曳引电动机转轴和曳引轮转轴之间安装减速器(箱),目的是将电动机轴输出的较大转速降低到曳引轮所需的较低转速,同时得到较大的曳引转矩,以适应电梯运行的要求。制动器是电梯的一个重要安全装置,对主动转轴起制动作用。除了安全钳以外,只有它能使工作中的电梯轿厢停止运行,另外它还对轿厢与厅门地坎平层时的准确度起着重要作用。

电梯曳引钢丝绳的两端分别与轿厢和对重装置联接,绳承受着电梯全部悬挂重量,且反复弯曲,承受很高的比压,还要频繁承受电梯起动和制动的冲击。因此,对电梯曳引钢丝绳的强度、耐磨性和挠性均有很高的要求。

当钢丝绳的绕绳比大于1时,在轿厢顶和对重架上应增设反绳轮。反绳轮的个数可以是1个、2个甚至3个,这与曳引比有关。

导向轮的作用是分开轿厢和对重的间距,将曳引钢丝绳引向对重或轿厢的钢丝绳轮,采用复绕型时还可增加曳引能力。导向轮安装在曳引机架上或承重梁上。

2.1.6 导向系统

导向系统由导轨、导靴和导轨架等组成。它的作用是限制轿厢和对重的活动自由度,使轿厢和对重只能沿着导轨作升降运动。

导轨固定在导轨架上,导轨架是承重导轨的组件,与井道壁联接。

导靴装在轿厢和对重架上,与导轨配合,强制轿厢和对重的运动服从于导轨的直立方向。

2.1.7 门系统

门系统由轿厢门、层门、开门机、联动机构、门锁等组成。

轿厢门设在轿厢入口,由门扇、门导轨架、门靴和门刀等组成。

层门设在层站入口,由门扇、门导轨架、门靴、门锁装置及应急开锁装置组成。

开门机设在轿厢上,是轿厢门和层门启闭的动力源。

2.1.8 轿厢

轿厢用以运送乘客或货物的电梯组件。它是由轿厢架和轿厢体组成。轿厢架是轿厢体的承重构架,由横梁、立柱、底梁和斜拉杆等组成。轿厢体由轿厢底、轿厢壁、轿厢顶及照明、通风装置、轿厢装饰件和轿内操纵按钮板等组成。轿厢体空间的大小由额定载重量或额定载客人数决定。

组成:轿厢、轿厢门、安全钳装置、平层装置、安全窗、导靴、开门机、轿内操纵箱、指层灯、通讯报警装置。

2.1.9 重量平衡系统

重量平衡系统由对重和重量补偿装置组成。对重由对重架和对重块组成。对重将平衡轿厢自重和部分的额定载重。重量补偿装置是补偿高层电梯中轿厢与对重侧曳引钢丝绳长度变化对电梯平衡设计影响的装置。

2.1.10 电力拖动系统

电力拖动系统由曳引电机、供电系统、速度反馈装置、调速装置等组成,对电梯实行速度控制。

曳引电机是电梯的动力源,根据电梯配置可采用交流电机或直流电机。

供电系统是为电机提供电源的装置。

速度反馈装置是为调速系统提供电梯运行速度信号。一般采用测速发电机或速度脉冲发生器,与电机相联。

调速装置对曳引电机实行调速控制。

2.1.11 电气控制系统

电气控制系统由操纵装置、控制屏、位置显示装置、平层装置、选层器等组成,它的作用是对电梯的运行实行操纵和控制。

操纵装置包括轿厢内的按钮操作箱或手柄开关箱、层站召唤按钮、轿顶和机房中的检修或应急操纵箱。

控制屏安装在机房中,由各类电气控制元件组成,是电梯实行电气控制的集中组件。

位置显示装置是指轿内和层站的指层灯。层站上一般能显示电梯运行方向或轿厢所在的层站。

选层器能起到指示和反馈轿厢位置、决定运行方向、发出加减速信号等作用。

2.1.12 安全保护系统

安全保护系统包括机械和电气的各类保护系统,可保护电梯安全使用。

机械方面的有:限速器和安全钳起超速保护作用;缓冲器起冲顶和撞底保护作用;还有切断总电源的极限保护等。电气方面的安全保护在电梯的各个运行环节都有。

第三章电梯工作原理

3.1电梯系统工作原理

电梯的安全保护装置用于电梯的启停控制;轿厢操作盘用于轿厢门的关闭、轿厢需要到达的楼层等的控制;厅外呼叫的主要作用是当有人员进行呼叫时,电梯能够准确达到呼叫位置;指层器用

于显示电梯达到的具体位置;拖动控制用于控制电梯的起停、加速、减速等功能;门机控制主要用于控制当电梯达到一定位置后,电梯门应该能够自动打开,或者门外有乘电梯人员要求乘梯时,电

电梯信号控制基本由PLC软件实现。输入到PLC的控制信号有运行方式选择(如自动、有司机、检修、消防运行方式等)、运行控制、轿内指令、层站召唤、安全保护信号、开关门及限位信号、门区和平层信号等。

电梯信号控制系统如图3—2所示:

第四章控制系统分析

4.1 继电器控制系统

电梯继电器控制系统是最早的一种实现电梯控制的方法。但是,进入九十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电梯的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继电器控制的弱点就越来越明显。

电梯继电器控制系统存在很多的问题:系统触点繁多、接线线路复杂,且触点容易烧坏磨损,造成接触不良,因而故障率较高;普通控制电器及硬件接线方法难以实现较复杂的控制功能,使系统的控制功能不易增加,技术水平难以提高;电磁机构及触点动作速度比较慢,机械和电磁惯性大,系统控制精度难以提高;系统结构庞大,能耗较高,机械动作噪音大;由于线路复杂,易出现故障,因而保养维修工作量大,费用高,而且检查故障困难,费时费工。电梯继电器控制系统故障率高,大大降低了电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经常造成停梯,给乘用人员带来不便和惊忧。且电梯一旦发生冲顶或蹲底,不但会造成电梯机械部件损坏,还可能出现人身事故。

4.2 计算机控制系统

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工业控制领域中,其主机一般采用能够在恶劣工业环境下可靠运行的工控机。工控机有通用微机应用发展而来,在硬件结构方面总线标准化程度高,品种兼容性强,软件资源丰富,能提供实时操作系统的支持,故对要求快速,实时性强,模型复杂的工业对象的控制占有优势。但是,它的使用和维护要求工作人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较高,且工控机在整机水平上尚不能适应恶劣工作环境。可编程控制器对此进行了改进,变通用为专用,有利于降低成本,缩小体积,提高可靠性等特性,更适应过程控制的要求。

4.3 PLC控制系统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最早是根据顺序逻辑控制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是专门为工业环境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装置。鉴于其种种优点,目前,电梯的继电器控制方式已逐渐被PLC 控制所代替。同时,由于电机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电梯的拖动方式已由原来直流调速逐渐过渡到了交流变频调速。因此,PLC控制技术加变频调速技术己成为现代电梯行业的一个热点。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应用领域,在发达的工业国家,可编程序控制器已经广泛地应用在所有的工业部门,随着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性能价格比的不断提高,过去许多使用专用计算机的场合也可以使用可编程序控制器。比如用在开关量的控制,这是可编程序控制器最基本最广泛的应用,它的输入和输出信号都是只有通、断状态的开关量信号,这种控制与继电器控制最为接近,可以用价格较低,仅有开关量控制的功能的可编程序控制器作为继电器控制系统的替代物。开关量逻辑控制可以用于单台设备,也可以用于自动线生产线,如机床控制、冲压、铸造机械、运输带、包装机械的控制,同样也可以用于电梯的控制。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特点:

①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②控制系统构成简单、通用性强

③编程简单,使用、维护方便

④组合方便、功能强、应用范围广

⑤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

通过上述的简述,PLC电梯控制系统应能够达到如下要求:

(1)安全性

电梯是运送乘客的,即使载货电梯通常也有人伴随,因此对电梯的第一要求便是安全。电梯中设置有必要的安全措施,它们主要有:

①超速保护装置

②轿厢超越上、下极限工作位置时,切断控制电路的装置,交流电梯(除

杂物电梯)还应有切断主电路电源的装置,直流电梯在井道上、下端站前,应有强迫减速装置。

③撞底缓冲装置

④对三相交流电源应设断相保护的装置和相序保护装置

⑤应设置厅门、轿门电气联锁装置

⑥电梯因中途停电或电气系统有故障不能运行时,应有轿厢慢速移动措施

(2)可靠性

电梯的可靠性也很重要,如果一部电梯工作起来经常出故障,就会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给人们造成很大的不便。不可靠也是事故的隐患,是不安全的起因。要想提高电梯的可靠性,首先应提高构成电梯的各个零、部件的可靠性,只有每个零、部件都是可靠的,整部电梯才可能是可靠的。(3)乘坐舒适感

根据人们生活中的经验证明,在运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速度值的大小对人们的器官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这只是指人们沿地面或空中的沿与地面平行的任意方向运动的情况而言的。高速的升降运动就和上述运动有所不同。这是由于在升降运动中,人体周围气压的迅速变化,对人们的器官产生影响。例如耳膜会感到压力而嗡嗡响等等。只要采取一定措施,这些影响是可以消除的。所以目前电梯的运行速度虽已高达10m/s。仍能使乘客无大的不适感。

(4)快速性

电梯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对于快速性的要求是必不可少的。快速可以节省时间,这对于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的乘客是很重要的。快速性主要通过以下方法得到:

①提高电梯额定速度

②集中布置多台电梯,通过电梯台数的增加来节省乘客候梯时间

③见面可能减少电梯起、停过程中加、减速所用的时间

(5)停站准确性

(6)电梯理想运行曲线

根据大量的研究和实验表明,人可接受的最大加速度为am≤1.5m/s2,加速度变化率ρm≤3m/s3,电梯的理想运行曲线按加速度可划分为三角形、梯形和正弦波形,由于正弦波形加速度曲线实现较

为困难,而三角形曲线最大加速度和在启动及制动段的转折点处的加速度变化率均大于梯形曲线,即ρm跳变到-ρm或由-ρm跳变到ρm的加速度变化率,故很少采用,因梯形曲线容易实现并且有良好加速度变化率频繁指标,故被广泛采用。

变频器构成的电梯系统,当变频器接收到控制器发出的呼梯方向信号,变频器依据设定的速度及加速度值,启动电动机,达到最大速度后,匀速运行,在到达目的层的减速点时,控制器发出切断高速度信号,变频器以设定的减速度将最大速度减至爬行速度,在减速运行过程中,变频器能够自动计算出减速点到平层点之间的距离,并计算出优化曲线,从而能够按优化曲线运行,使低速爬行时间缩短至0.3s,在电梯的平层过程中变频器通过调整平层速度或制动斜坡来调整平层精度。即当电梯停得太早时,变频器增大低速度值或减少制动斜坡值,反之则减少低速度值或增大制动斜坡值,在电梯到距平层位置4—10cm时,有平层开关自动断开低速信号,系统按优化曲线实现高精度的平层,从而达到平层的准确可靠。(其速度曲线如图4—1所示)

图4-1 抛物线——直线综合速度曲线

抛物线——直线综合速度曲线的加速时间的起始阶段(ta/n)和最末段(ta/n)均为抛物线形速度曲线,而中间段(n-2)ta/n为直线形的速度曲线;n为起动时间系数。

结论

这次论文让我彻底了解了电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同时对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机理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电梯作为最常见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服务于我们,所以我们有必要学习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经过将平时课上学到的内容、对相关书籍的查阅以及对电梯的参观认知这三方面结合到一起写下这篇论文,践行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非常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希望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能更好的服务于人们。

参考文献

[1]汪晓平主编.PLC可编程控制器系统.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李国厚主编.PLC原理与应用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程玉华主编.西门子S7-200工程应用实例分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王卫星等著.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5]胡学林编著.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刘载文等著.电梯控制系统.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6.

[7]陈家胜主编.电梯结构原理及安装维修.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0.

浅谈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JIU JIANG UNIVERSITY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谈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院系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 专业机电一体化 姓名 年级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绪言 (1) 第一章简述机电一体化 (1) 1.1.机电一体化 (1) 1.1.1机电一体化的来源 (1) 1.1.2机电一体化的简介 (1) 1.2电一体化技术基本概念 (1) 1.3机电一体化技术五大组成要素与四大原则 (2) 1.3.1、五大组成要素 (2) 1.3.2、机电一体化四大原则 (2) 1.4 机电一体化技术具体内容 (3) 第二章一体化发展历程 (3) 2.1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3) 2.1.1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3) 2.2.2”发展趋势 (4) 2.1.3机电一体化产品 (4) 2.1.4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4) 2.2 机电一体化技术 (5) 第三章21世纪机电一体化 (6) 3.1机电一体化技术近期发展 (6) 3.2我国“机电一体化” (7) 3.2.1国内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状况 (7) 3.2.2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 (7) 3.2.3工作面临的形势 (8) 3.3 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8) 3.4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8) 3.4.1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8) 3.4.2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9) 3.4.3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9) 3.4.4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9) 第四章机电一体化系统 (9) 4.1机电接口 (10) 4.2人机接口 (11) 第五章一体化常见问题及解决 (11) 5.1 干扰源 (11) 5.2 抗供电干扰的措施 (12) 5.3 场干扰的抑制 (12) 第六章探述机电一体化 (13) 6.1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方式的探讨 (13) 6.1.1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13) 6.1.2信息处理技术 (13) 6.1.3机械制造技术 (13) 6.1.4传感器技术 (13)

简述电梯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简述电梯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12-14T16:10:31.06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6期作者:王倩[导读] 城市中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了主流,作为高层建筑中必不可少的一类交通工具,电梯在不断的发展。通力电梯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安徽 230000 摘要:电梯在高层建筑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能够让人们快速到达指定楼层,极大的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而在电梯的各部分组成结构中机电一体化技术都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使得电梯的功能越来越全面,充分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电梯的发展势头可谓是一片大好。本文将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及电梯工作原理加以介绍,并重点探讨电梯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有效应用策略,以期充分发挥机电一 体化技术优势,大幅度提高电梯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从而为电梯的稳定可靠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关键词:电梯;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近年来,城市中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了主流,作为高层建筑中必不可少的一类交通工具,电梯在不断的发展,其构造越来越精密,所用技术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极大的推动了电梯性能的提升,使之给人们提供了更为优质安全的服务。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电梯设计和制造中的一个关键性的技术,促使电梯在高效运行的同时,能够始终保持稳定的状态,有助于缩短电梯的智能化发展进程,给智能化建筑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加强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简介所谓机电一体化技术即是指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而成的先进技术,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衍生而成的产物,在多个行业和领域中都较为常见,发展前景十分的广阔和光明。电梯是建筑内部垂直运输的交通工具,早期的电梯需要进行人工控制,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电梯的运行效率也比较低。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电梯逐渐向着高级智能化的方向转变,只需要在电梯内部设置相应的功能按键,就可以实现对电梯的自动化控制,大大减少了资源投入,可见电梯的控制技术正日臻成熟。现如今人们在电梯中广泛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这给电梯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电梯的结构越来越简单,可靠性越来越高,给人们使用电梯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二、电梯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电梯的结构相当复杂,是机械系统和电气系统的有机结合体,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电梯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曳动系统、导向与监控系统、电梯厢系统、控制开关门系统、电力拖动与运行电梯系统、电气监督与控制系统这几大系统中,其工作原理如下所示:在建筑中嵌入一个垂直的长方体结构,即电梯厢,电梯井壁装有导轨,轿厢会随着导轨的移动做垂直运动,使得电梯上升和下降。电梯的类型有曳引式和液压式两种:(1)曳引式。在多条钢缆帮助下,使用“建筑物内部”的顶部的曳引轮将电梯厢悬挂安置在顶层。根据动滑轮原理,一旦轿箱移动时,对重就会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为了有效的防止滑动和后溜,必须要经常更换用旧的钢缆和曳引轮,以免发生事故。电动机提供动力,带动曳引轮的转动使之能够降下和升起轿厢,另外,电动机可以使用交流电或者使用直流电。有一些电动机是由齿轮的带动下使曳引轮转动,在新技术的支持下,采用的无齿轮的带动能够使得电梯速度更快。大多数的高层建筑上的曳引电梯具有重量补偿的完善装置,就是在电梯厢和对重的下面设置锁链,连接到整个建筑物的底部。所以,曳引式的电梯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安全防范装置,防止电梯厢因为钢缆的断裂或者制动系统的失灵等原因而造成的整个电梯的下坠或者不受控制。当加速到一定的速度时,电梯会自动“抓紧”电梯的轨道,将电梯厢或对重进行“刹车”的动作,电梯的建筑物的底部还装有一定的缓冲器,将它作为电梯安全系统的最后的保护。(2)液压式:轿箱是由底下的柱塞升降和支撑,并且由液压进行推动。柱塞还有着作为望远镜式的折叠的作用,从而达到减少地底所需要的深度的目的。并且因为建筑师考虑到柱塞的缺点,液压电梯通常不会应用在高层建筑中,建筑高度需要在20m以内,其所占空间小,在建筑中可以灵活设置电梯的位置,构造也极为简单,这些都是液压式电梯的独特优势。同时,这类电梯也具有一定的缺陷,如耗电量较大,速度迟缓,极大的限制了液压式电梯的应用范围。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电梯中的应用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电梯基本结构中的应用(1)曳动系统。在电梯结构中的曳动系统中,其主要作用是为电梯的运输提供动力,直接影响着电梯的速度、起制动、加减速、运行可靠性等。随着电梯的科技化发展,成本耗费较低、结构较为简单的永磁同步无齿轮传动曳引机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在电梯中,而传统的曳引机遭遇淘汰。在曳引系统中,永磁同步曳引机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更是保障了电梯运行的安全可靠性,遏制了电梯事故的发生,维修费用的投入也有所下降。(2)导向与监控系统。在电梯的导向系统与监控系统中,其主要作用是对电梯厢与对重活动范围的控制与监视,保障电梯厢与对重沿着固定的轨道正常运行,减低电梯运行时的故障发生,降低电梯故障维修成本。(3)电梯厢系统。电梯厢主要作用是运送乘客或者货物上下楼,轿厢的载重量与载客数和轿厢空间成正比,而电梯厢的安全舒适是保证乘客与货物的安全的重要保障,必须保证乘客数量和重量都在规定范围之内。(4)控制开关门系统。控制开关门系统门系统包括轿门、层门及其相关的联动机构,使电梯形成密闭环境,乘客出入电梯都需要通过门系统,通常情况下门系统可以自动开闭,而当电梯无法从内部打开时可以用钥匙从外部打开层门进入电梯。(5)电力拖动与运行电梯系统。曳引电机、供电系统、速度反馈装置、调速装置等共同组成了电力拖动与运行电梯系统,其中曳引电机是动力源,供电系统是电源,速度反馈装置会将电梯的运行速度制成反馈信号发送给调速装置,由调速装置来控制曳引电机的速度。(6)电气监督与控制系统。电梯的电气监督与控制系统可以看作是整个电梯的中枢神经系统,由电子控制装置、操纵装置等组成,用户按动功能键后,电子控制装置会接收到相应的信号,并向操纵装置下达指令,由操纵装置实现对电梯的控制。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在电梯电气控制系统中,促使电梯控制系统有了极强的兼容性,可以融合更多的先进技术,例如信息技术、驱动技术、控制技术等,各项技术相互协调,明显的提高了电梯的使用性能和舒适度,让电梯控制装置的体积越来越小,精密度越来越高,电梯运行极为安全可靠。 2、节能环保技术

浅论机电一体化的创新及发展方向

浅论机电一体化的创新及发展方向 由于受传统机械理念的影响和约束,我国在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方面始终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机电一体化技术并没有完全改变传统机械的弊端,因此,不断的改革并且创新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了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更好的实现机电一体化的创新,我们必须要不断的发展新技术,加大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 标签:机电一体化;创新;发展方向 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当今,世界上的经济竞争十分的激烈,我国在工业制造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将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入到工业行业的制造中,才会提高我国科技的技术含量,打破传统的工业行业中存在的成本高、技术含量较低的不良现象。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最初的阶段是简单的机械与电子的融合,在机电一体化的最初阶段人们只是具有了电子与机械相结合来运用的简单的构想,只是停留在理论思想方面并没有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实现电子与机械的相互融合。第二段时期主要是技术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出现了很多的理论思想,虽然电子技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把理论思想应用在实践中也仍然不能实现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相互融合。第三阶段就是电子技术朝着智能化的发展方向而发展。当今社会,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红外线感应技术等无不在提醒着我们这是一个智能化的世界。计算机信息技术、红外线感应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相应的知识理论。目前,机电一体化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已经实现了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 二、机电一体化的创新 (一)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的创新 在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支持下,产品的功能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即使是单一的产品由于功能的多样化,从而实现了能够满足客户全方位需求的目标。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创新的投入资金规模相对来说较小,商家只需要将很少一部分的资金投入于扩大机电一体化的使用范围,那么企业就可以实现智能化生产的目标,从而在市场中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总之,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更是社会层面的需求。 (二)产品结构的创新 产品结构的创新是产品创新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进行产品结构上的创新。产品结构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传动方式、物理机械结构、动力装置以及周边设备搭接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对于产品

机电一体化测验及答案

检测题 一、填空题: 1.机电一体化是指机和电融合为一体的有机结合。 2.机电一体化的产品或设备,都是一个有机械零件和电子元 件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3.工业三大要素是物质、能量、信息。 4.机电一体化实现三大功能应具有的两个重要特征:以能源转换为主和以信息转换为主。 5.机电一体化工程研究所追求的三大目标是:省能源、省资源、智能化。 6.接口有传递信息和物质的功能。 7.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要素是:机械本体部分、计算机控制部 分、检测及传感器部分、执行机构部分。 8.机电一体化技术使机械的传动部件减少,因而是机械磨损大大减少。 9.机电一体化的产品或设备一般都具有自动保护的功能,可避免或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行。 11.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开发是复杂,使用时简便、有柔性。 12.接口方式有直接式接口和间接式接口。 13.接口的类型有机械接口、电气接口、机电接口、软件接口、人-机-环接口等。 14.根据不同的动力源,执行机构有电动、气动和液压三类。 二、判断 (x)1、机电一体化、机械电子技术应用和机电技术应用是三个不同含义的名称。 (v)2、机电一体化是指机和电融合为一体的有机结合,不是两者简单相加。 (x) 3、用继电器进行控制的自动机或自动装置属于机电一体设备。 (v) 4、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同时运用机械、电子、仪表、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多种技术的一 种复合技术。 (x) 5、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只用于机械行业。 (v) 6、机械本体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载体。 (x) 7、检测部分只检测信号不转换信息。 (x) 8、所有的自动控制系统是机电一体化系统。 (x) 9、一般的自动控制系统和机电一体化系统一样,都使用了计算机。 (x) 10、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机械结构更加复杂、但操作性能很好。 三、选择题: 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功能要素之一:接口的基本功能是(C ) A.交换 B.放大 C.传递 D.以上三者 2.“机电一体化”这一名词产生20世纪,其产生的年代为(A ) A.70年代 B.50年代 C.40年代 D.80年代 3.“机电一体化”在国外被称为(C) A.Machine B.Electronics C.Mechatronics D.A+B 4. Mechatronics是两个不同学科领域名称的组合,这两个不同的学科是(B) A.机械学与信息技术 B.机械学与电子学 C.机械学与自动化技术 D.机械学与计算机 5.标志着机电一体化技术出现的第一台机器人是由( A ) A、美国人在20世纪50年代 B、日本人在20世纪70年代 C、英国人在 20世纪50年代 6.机电一体化的英语词汇Mechatronics是由(B )创造的。 A、美国人 B、日本人 C、英国人 D、中国人 7.下列不属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是( A ) A、电机 B、数控机床 C、自动电梯 D、电脑打印机 8.处理各种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判断、决策和指令的是( B ) A、机械本体 B、计算机控制部分 C、检测及传感器部分 D、执行机构部分 9.下列构件属于检测及传感器的是( C ) A、离合器 B、单片机 C、热电偶 D、变频器 10、下列哪一个不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 C ) A、简化了机械结构和操作 B、增加了功能,提高加工精度 C、安全、 可靠但寿命短D、使用简便、有柔性 11、不仅能够传递信息和数据而且能对信息和数据进行处理的接口形式是 ( B ) A、直接接口 B、间接接口 C、机械接口 D、电气接口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摘要:机电一体化概要“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 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 目前,我国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并且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发展策略。因此,建议各主管部门责成有关单位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关键词: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机电一体化,工作任务 核心提示: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绪论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并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二、机电一体化概要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是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

机电一体化是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正处于发展阶段,代表着机械工业技术革命的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后期,机电一体化进入了深入发展时期。光学、通信技术、微细加工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的新分支。同时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以及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也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天地。 一般认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高技术,是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机械技术及其他技术相融合而构成的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美国IEEE/ASME曾于1996年给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我们对机电一体化初步定义为…在工业产品和过程的设计和制造中,机械工程和电子与智能计算机控制的协同集成?,包括以下11个方面:(1)成型和设计;(2)系统集成;(3)执行器和传感器;(4)智能控制;(5)机器人;(6)制造;(7)运动控制;(8)振动和噪声控制;(9)微器件和光电子系统;(10)汽车系统;(11)其他应用”。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日本机械振兴协会的定义:“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系统的总称[3]”,涉及机械制造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测试和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接口技术、计算机技术、伺服驱动等多种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对现代工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力,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 1国外机电一体化发展现状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又称初级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这一时期人们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并使之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第二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第三阶段,各国均开始极大关注和支持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 1989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先进机电一体化学术会议,是机电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标志,各国政府也开始有计划地推动和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目前,日本和美国在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和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商务部曾发表过一份关于日本机电一体化的研究报告,对日美两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研究、超前开发与形成产品等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论是除机器视觉与软件外,日本的基础研究与美国是可以比拟的。 当前,他们都将智能传感器、计算机芯片制造技术、具有触觉和人机对话功能的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等列为高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发展相关技术。 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得以迅猛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机电一体化产品几乎遍及所有制造业领域。在工业发达国家,数控机床占机床总数的30%~40%。工业机器人正向智能化和智能系统的方向发展,数量在未来十年将以25%~30%的速度增长。智能机器人将逐步进入办公、管理、娱乐、家庭等各个领域。 (2)机电一体化从单机向整个制造业的集成化过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CIMS的实现是全局动态的最优综合。 (3)激光技术进入机电一体化领域。光机电一体化是激光技术与机械、电子技术相结合,不仅大大扩展了机电一体化的应用领域,而且使一些行业出现重大变革,是当今信息业与制造业的最佳结合点。 (4)微细加工技术与设备发展迅猛。微电子技术及其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大量高新技术的兴起,微细加工技术和装备不仅支持了电子产业的发展,而且对微机械的诞生和发展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国内机电一体化发展现状

机电一体化产品电梯设计方案

机电一体化产品-电梯设计方案 学院:机械学院 班级: 学号:02 姓名:张会波 一、设计背景 电梯是高层宾馆、商店、住宅、多层厂房和仓库等高层建筑不可缺少的垂直方向的交通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物规模越来越大,楼层越来越多,对电梯的精度、调速范围等静态和动态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梯的控制是比较复杂的,在计算机诞生前的几十年里,继电器控制系统为电梯控制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其控制性能于自身的功能已无法满足与适应电梯的控制要求和发展,与PLC相比较存在着质的区别。电梯使用继电接触器的时代很难设计出质量优良的电梯控制系统,现在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为电梯的控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PLC 是专门为工业过程控制而设计的控制设备,随着PLC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是他的体积大大减小,功能不断完善,过程的控制更平稳、可靠,看干扰性能增强、机械与电气部件被有机的结合在一个设备内,把仪表、电子和计算机的功能结合在一起。因此,他已经成为电梯运行中的关键技术。 二、设计步骤 1、设计目标: 电梯容量:20人/24人 电梯速度:2.5~7m/s 2、原理方案: (1)电梯功能系统划分 电梯 电气部分机械部分安全保护部分 电力电气轿厢曳引导向门系重量限安 拖动拖动系统系统系统统平衡速全 系统系统系统器触 板 电操召位控轿轿曳导曳导导门导滑滑门地对重 动纵唤置制架厢引向引轨靴轨块框坎重量 机厢盒显柜体机轮绳架装补 视置偿 装 置 (2)电梯形态学矩阵: 方案数为:N=4*3*3*3*4*2=864

(3 A.曳引机的选择 曳引机是电梯的动力设备,又称电梯主机。功能是输送与传递动力使电梯运行。有齿轮曳引机:拖动装置的动力,通过中间减速器传递到曳引轮上的曳引机。这种曳引机一般用于2.5m/s以下的低中速电梯。无齿轮曳引机:拖动装置的动力,不用中间减速器而是直接传递到曳引机轮上的曳引机。这种曳引机一般用于2.5m/s以上的高速电梯和超高速电梯。 数据依据: 人数设定:我国写字楼的平均人员密度标准一般在6~10㎡/人,本次案按8㎡/人。(根据我国高层写字楼设计探讨,清华大学硕士论文,1996,6 祁斌)。 办公面积:我国高层办公建筑的办公使用率一般为67%~76%,其余为核心筒和走道的面积,本次方案按70%设计估算。(根据建筑师1997,4《高层办公建筑标准层与核心的组织》) 电梯数量主要相关影响因素:电梯容量、电梯速度、办公标准层面积、电梯运行周期、高峰时间运送完毕各竖向分区内的人员所要求的时间等。运行周期=行程/梯速+加速度与减速度允许差+限定时间+乘客进出轿厢时间(2.9s)+每次停站开关门时间(5s)计算结果: 运输时段及时间:高峰时段,20分钟运送完毕区域各层人员; 电梯容量:20人/24人 电梯速度:2.5~7m/s。 在这里选择无齿轮曳引机。 B.电气控制系统的选择 传统的电梯运行逻辑控制系统采用继电器逻辑控制线路。这种控制线路易出故障、维护不便、运行寿命短、占用空间大等。而由可编程控制器(PLC)和微机组成的电梯运行逻辑控制系统可靠性高、维护方便、开发周期短,这种电梯运行更加可靠,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完成更为复杂的控制任务,已经成为电梯控制的发展方向,期许多功能是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无法实现的。 PLC技术型号选择 电梯控制常用的P L C技术型号有欧姆龙C系列,三菱F系列,富士NB1、N B 2系列,光洋S R系列等。这些型号原理上大同小异,但产品结构各成体系。各公司的P L C技术产品呈系列化,具体型号应根据电梯的具体情况,一般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有单元式、模块式、积木式等。单元式I/O结构固定,而模块式I/O点可灵活配置。 2)存储量:有1K、2K、4K、8K、32K等。根据程序的复杂程度来选择。 3)I/O点数

浅谈国内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一)

浅谈国内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一) 论文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发展趋 论文摘要: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此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背景,综述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1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要求,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系。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也就是说,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延伸,智能化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2)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予很大的关注和支持。(3)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

探求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运用及发展

摘要机电一体化是一种复合技术,是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互相渗透的产物,是机电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结构组成和主要应用领域,并指出其发展趋势。关键词机械工业机电一体化数控模块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引起了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一、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技术。硬件是由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处理单元和驱动单元等部分组成。因此,为加速推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机械本体技术机械本体必须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精度等几方面考虑。现代机械产品一般都是以钢铁材料为主,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结构上加以改进,还应考虑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只有机械本体减轻了重量,才有可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进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响应特性,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二传感技术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釆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目前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三信息处理技术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学的显著进步、信息处理设备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紧密相连。 为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包括模数

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和分时处理的输入输出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处理速度,并解决抗干扰及标准化问题。四驱动技术电机作为驱动 机构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快速响应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内部装有编码器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五接口技术为了与计算机进 行通信,必须使数据传递的格式标准化、规格化。接口采用同 一标准规格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维修,而且可以简化设计。目前,技术人员正致力于开发低成本、髙速串行的接口,来解决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光导纤维以及光藕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标准化等问题。 六软件技术软件与硬件必须协调一致地发展。为了减 少软件的研制成本,提高生产维修的效率,要逐步推行软件标准化, 包括程序标准化、程序模块化、软件程序的固化、推行软件工程等。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一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1、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釆用多、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2、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 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髙用户的使用效益。3、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 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4、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 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系统的控制功能。5、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

PLC电梯系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PLC电梯系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PLC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业自动控制装置,其主要是依托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为一体的自动化装置。它不仅具有抗干扰性,还能够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的控制。PLC电梯系统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后,能够保障驱动设备或者相关装置的全面控制,从而使电流或者位移、速度等得到稳定运行。可见将PLC电梯系统进行精细化控制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改进的空间。 标签:PLC;电梯系统;机电一体化技术 PLC系统对提升电梯的稳定性和强化电梯的控制效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PLC在进行基础开发电梯系统后,通过运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对电梯系统的各个器件进行一体化的控制。因此,PLC电梯系统如果想要全面实现该功能,则需要运用一体化技术,对电梯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以下对PLC电梯系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且具有现实意义。 一、PLC电梯系统的相关概述 PLC电梯系统主要包括电气系统和升降机械系统。升降机械系统主要是通过电梯轿厢完成升降操作。即电梯轿厢在与钢丝绳、静滑轮或者动滑轮等器件进行相连后,在滑轮和钢丝绳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摩擦力,能够有效推动升降操作的完成。电气系统主要是通过相关的器件,如:控制柜、制动器等器件,应用不同的控制系统,从而保障相关设备的运行。以下对三种控制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一)集選控制系统的应用 这种系统主要对系统中发出的信号进行整合和集中的处理,例如:电梯轿厢内和各楼层发出的指令;通过整合后进行综合分析,对相应的楼层停车,指示灯会伴随楼层停车而亮起。在应用集选控制系统后,PLC电梯系统在停车过程中能够延长自动关门的时间,并对各楼层或者轿厢内的指令进行记录,从而逐一的应答,满足用户的运行要求。 (二)故障检测系统的应用 该系统主要是对系统故障进行自检、在对数据记录或者发生的警示工作发出故障信号后,能够保障PLC电梯系统的安全运行。同时,故障检测系统在对各器件或者设备等产生的运行参数进行实时的检测后,通过与标准数值进行对比后,能够帮助技术人员及时对存在的电梯异常状况进行掌握。如图1所示。 图1 PLC电梯控制系统发出的故障信号和运行信号 二、PLC电梯系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PLC电梯系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通过从控制方式、控制技

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第一章、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第二章、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 (6) 第一节、全息系统化 (6) 第二节、微型机电化 (7) 第三节、光机电一体化 (8) 第四节、产品网络全球化 (8) 第五节、产品绿色化 (8) 第六节、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 (9) 第三章、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10) 第一节、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10) 第二节、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11) 第四章、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12) 第一节、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12) 第二节、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12) 第三节、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13) 第四节、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13) 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6)

摘要 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系统

第一章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自成一体的新型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必将被赋一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 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汁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 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终达到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就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 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 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 仍属传统机械, 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现。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个阶段。 世纪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 在这一时期, 人们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

第七章机电一体化系统实例

7机电一体化系统实例 本章导读 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产品种类很多,用途广泛,所涉反的设计方案和原理也各不同。本章通过对涉厦生产自动化、家庭电气化等领域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典型实例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由机械本体、动力系统、检测传感系统、执行部件、信息处理厦控制系统5个基本要素构成。本章主要时机电一体化系统各要素和环节进行分析、介绍,阐述如何从系统化设计的角度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井得到较优的设计结果。 学习内容及要求 1结合实例理解典型机电一体岱系统的组成度特点; 2熟悉机电一体化系统实现特殊机构功能的方击和原理; 3熟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技术基础—-微电子技术和精密机械技术。 本章重点 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在系统中的作用; 2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及分析方法。 本章难点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及分析方法。 媒体使用说明 本章介绍了涉厦生产自动化、家庭电气化等领域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典型实例,文字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在录像教材和流媒体课件中有较详尽的讲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配备流媒体课件和录像教材学习,然后结合文字教材的学习,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构成,vX zu要素乏间的接口,并能从系统化设计的角度进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7。1工业机器人系统 机器入学是关于设计、制造和应用机器人的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工业机器人(industrial Rohot〉技术涉及机构学、控制理论和技术、计算机、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领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高新技术,是当今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机器人的应用情况标志着一个国家制造业及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高低。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可以搬运物料、零件、工具或完成多种操作功能的专用机械装置,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具有柔性的并可进行人机交互的自动化系统.人类研制机器人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创造一种能够综合人的动作和智能特征,延伸人的活动范围,并具有通用性、柔性和灵活性的自动机械。工业机器人已成为FMS和CIMS等自动化制造系统中的重要设备,将在实现生产的柔性和自动化、提高产品质量、代替人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工作等场合发挥重大作用。 7 1.1工业机器人的组成及分类 1.工业机器人的组成 工业机器人一般由机械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检测传感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等组成。 (l)机械系统 机械系统是完成抓取工件(或工具)、实现所需运动的机械部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①手部.是工业机器人直接及工件或工具接触用来完成握持工件(或工具)的部件。有些工业机器人直接将工具(如焊枪、喷枪、容器)装在手部位置,而不再设置手部。 ②腕部。是连接手部及臂部的部件,主要用来确定手部工作方位和姿态并适当扩大臂部动作范围。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析--电梯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析 ——电梯 一、概述 (一)机电一体化系统简介 机电—体化(Mechatronics) 一词最早(20 世纪70 年代初 )起源于日本,它是机械学 (mechanics)的前半部和电子学(electronics) 的后半部拼合而成,字面上表示机械学与电子学两 个学科的综合。机电一体化最初指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与控制功能上引 进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设备以及软件等有机结合起来而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日前,人们对“机电一体化” 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认识,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 本身的含义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其基本概念和含义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 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 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 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了“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种综 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他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 机电一体化系统由机械系统(机构)、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动力系统(动力源)、传感检测系统(传感器)、执行元件系统(如电动机)五个子系统组成。其基本特征是给机 械增添了“头脑”(计算机信息处理与控制),因此要求传感器、控制用接口元件、机械结构、 控制软件技术水平较高的系统。其运动控制不仅仅是线性控制,还有非线性控制、最优控制、学习控制等各种各样的控制。作为由若干具有特定功能的机械与微电子要素组成的有机整 体,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满足人们使用要求的功能。无论是哪种机电一体化系统,其系统内部都必须具备五种内部功能:主功能、动力功能、计测功能、控制功能和构造功能。 由于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微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发 展进步有赖于相关技术的进步发展,其主要发展方向主要有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绿色化、人性化。 (二)电梯基础 现今世界,电梯已是人们离不开的极其重要的文通(代步)工具。 高层建筑的拔地而起,令人瞩目的智能大厦(IB)的出现,显示了建筑业的飞速发展。 作为现代信息高速公路首批受益者的智能大厦,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网络及通信 技术的综合产物,是未来信息社会的典型缩影。电梯作为大厦控制系统的重要成员,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电梯是一种以电动机为动力的垂直升降机,装有箱状吊舱,用于多层建筑乘人或载运货物。也有台阶式,踏步板装在履带上连续运行,俗称自动电梯。轿厢式电梯是服务于规定楼 层的固定式升降设备。它具有一个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的或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导轨之间。轿厢尺寸与结构形式便于乘客出入或装卸货物。 习惯上不论其驱动方式如何,将电梯作为建筑物内垂直交通运输工具的总称。 19 世纪中期开始采用液压电梯,至今仍在低层建筑物上应用。1852 年,美国的 E.G.奥

简析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简析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机电一体化的产生与应用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后,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更进一步奠定了技术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以很大的关注和支持,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了深入发展时期。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展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机电一体化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果,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机电一体化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展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趋势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