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史_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古代文学史_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文人的五言诗是东汉才有的,相传为西汉枚乘、李陵、苏武等人的五言诗都不可信,这只是前人的传闻。《玉台新咏》把《文选》所载《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等八首和另一首古诗“兰若生春阳”题为枚乘所作,是没有根据的。所以钟嵘说:“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诗品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从五言诗发展的趋势看来,枚乘的时代不可能出现这样优美的文人五言诗。《文选》又载苏武诗四首,李陵《与苏武诗》三首,其中抒写朋友夫妻离别之情,行役战场之苦,与苏李赠别的事无关;诗中所写“江汉”、“河梁”、“山海”、“中州”等语,更与苏李二人当日的情事和行踪不合。显然是后人假托的,或者是众多的无名氏古诗的一部分,被讹传为苏李的作品。至于其他诸书所载的苏李诗,那就更不必说了。此外《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皎夜光”一首,有人认为汉武帝太初以前的诗,实是出于误解(详后)。《文选》又把乐府古辞的《怨歌行》题为班婕妤作,也有问题。而古乐府《白头吟》的“皑如山上雪”一首,或又以为卓文君作,更是不可靠的。所以刘勰说:“成帝品录,三百馀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文心雕龙?明诗》可见齐梁时人已经不相信西汉时有文人五言诗了。)
东汉的文人五言诗之所以日趋成熟,是和学习乐府民歌分不开的。上述几首诗,无论语言风格、比兴手法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乐府民歌的影响。但其影响最显著、艺术成就最出色的则为辛延年的《羽林郎》和宋子侯的《董娇饶》二篇。前者写胡姬的抗拒豪强,后者假设桃李和采桑女子互相问答,感叹盛年一去,即遭捐弃的不幸命运。风格逼近乐府民歌。不但表现技巧纯熟,而且深得乐府民歌的精神。现录《羽林郎》一篇如下:
辛延年、宋子侯,生平不可考,可能是熟悉乐府民歌的下层文人。《羽林郎》是乐府中的“杂曲歌辞”。它反映汉末官僚贵族、豪强恶霸对人民横加欺压的不法行为,故事情节颇与《陌上桑》相似。诗中极力描写胡姬服饰的豪华,有模拟《陌上桑》迹象。胡姬拒绝金吾子的调戏和引诱,显示了她的坚贞不屈的品格,这也和罗敷一样,都是民间女性中的光辉形象。诗中的故事、对话、结构和夸张的描写方法都具有乐府民歌的特色。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笔记考研题及典型题详解(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圣才出品】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笔记考研题及典型题详解(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圣才出品】

第5章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5.1 复习笔记一、五言诗的起源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和其他诗歌形式一样,都是从民间产生的。

汉初的四言诗体不能表达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五言诗应运而生。

五言诗包含的词和音节比四言诗多,隔句用韵的形式,音节比较舒缓协调,运用起来伸缩性也较大,在表达上确实更灵活更丰富,适应新的内容。

二、东汉文人的五言诗东汉的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影响最显著、艺术成就最出色的是辛延年的《羽林郎》和宋子侯的《董娇饶》二篇。

前者写胡姬的抗拒豪强,后者假设桃李和采桑女子互相问答,感叹盛年一去、即遭捐弃的不幸命运。

风格逼近乐府民歌。

不但表现技巧纯熟,而且深得乐府民歌的精神。

诗中的故事、对话、结构和夸张的描写方法都具有乐府民歌的特色。

三、古诗十九首及其他1.内容介绍《古诗十九首》载于《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的编者题为“古诗”。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既非一人,所以它们反映的思想内容是很复杂的,有写热衷仕宦的,有些朋友交情凉薄的,有写游子思妇的,还有主题不明确的。

2.思想内容《古诗十九首》中思想感情的共同特征是:对人生易逝、节序如流的感伤,大有汲汲皇皇、如恐不及的忧虑;通过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成、追求享乐等内容的描写,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

3.艺术成就(1)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情、景二者密切结合,达到了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

(2)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3)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衬映烘托,着墨不多;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馀味无穷。

(4)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炼,含义丰富,十分耐人寻味。

《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五言之冠冕”。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一、填空题1.刘勰《文心雕龙》评()为“五言之冠冕”。

文人五言诗产生的原因及形成过程

文人五言诗产生的原因及形成过程

五言诗的形成:多重因素影响下的诗歌变革
文人五言诗的产生原因和形成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1.《诗经》的影响:五言诗起源于《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
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诗经》以四言为主,风格大多质朴典雅。

后来,人们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四言诗逐渐发展为五言,节奏上也更丰富多变。

这种节奏的变化和增加,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丰富,能够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乐府、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乐府是汉代的一个官方机构,负责采集和整理
民间音乐。

新乐府运动是唐代的一个诗歌运动,旨在用新乐府诗歌来反映现实、服务政治。

这两个运动都强调了民间音乐和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要性,为五言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3.《楚辞》的影响:《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体裁,具有浓郁的
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楚辞》中的《离骚》飘逸浪漫,后来发展为散文,即我们所熟知的赋。

这种散文的形式对后来的五言诗产生了重要影响。

4.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诗歌的形式和内容有了新的要
求。

五言诗以其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的特点,适应了这种新的要求。

同时,由于其表达方式的灵活性和内容的广泛性,五言诗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文人的青睐和喜爱,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诗歌形式。

总的来说,文人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

从《诗经》的影响,到乐府、新乐府运动的发展,再到《楚辞》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都为五言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汉乐府民歌与文人五言诗2--打印

汉乐府民歌与文人五言诗2--打印

第五章五言诗的起源与发展一、五言诗的起源五言诗是社会生活和语言不断丰富发展的产物。

战国以后,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和人们思维的日渐精密,语汇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的审美水平也越来越高。

面对新的变化,四言诗因不便于单音词与双音词的灵活配合,节奏又单调、呆板,而变得难以适应。

于是五言诗渐渐萌生。

五言诗的产生经历了从杂言到民间五言,再到文人五言的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在四言诗盛行的《诗经》时代就已经有了五言句式,但只是偶然出现,并不是完整的五言诗歌。

到了春秋末期,楚国出现了《孺子歌》(又称《沧浪歌》辞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及至西汉时代,民间出现的五言歌谣越来越多,如汉成帝时期的童谣:“邪径败良田,谗口害善人。

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巅。

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

”(《汉书•五行志》)至汉武帝时,类似的民歌被采入乐府,从而引起了文人的注意,于是文人五言诗开始出现。

相传西汉时的枚乘、李陵、苏武、卓文君等都作过五言诗,迄今尚没定论。

但从诗歌发展过程来看,一般认为西汉时期还不能出现如些工整的文人五言诗作品。

二、东汉文人的五言诗见于著录的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歌咏的是缇萦救父、汉文帝废除肉刑的故事,这是他有意模仿乐府民歌之作。

只是老实的叙事,缺乏形象性,钟嵘《诗品》评为“质木无文”。

班固以后,作这种新体诗的逐渐多起来,有张衡的《同声歌》,东汉末有秦嘉《赠妇诗》、蔡邕《翠鸟》、郦炎《见志诗》、赵壹《刺世疾邪诗》、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娆》等。

以辛延年的《羽林郎》模仿汉乐府诗歌最为成功。

东汉末年,五言诗艺术进入了黄金时代。

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辛延年的《羽林郎》、宋子侯的《董娇娆》影响最显著,艺术成就最出色。

解析:羽林郎,汉代所置官名,是皇家禁卫军军官。

诗中描写的却是一位卖酒的胡姬,义正辞严而又委婉得体地拒绝了一位权贵家豪奴的调戏,在《陌上桑》之后,又谱写了一曲反抗强暴凌辱的赞歌。

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

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

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五言诗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个字构成的诗。

一起来看看古诗起源,仅供大家参考!谢谢!1、一般认为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所写的《咏史》。

此后,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疾邪诗》蔡邕的《翠鸟》等都是较早的文人五言诗。

2、《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3、《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梁人萧统编的《文选》4、《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的桓帝、灵帝之世,当是这一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所写。

5、先秦两汉时期,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三个重要阶段依次是《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文学基础: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逐渐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

2、西晋末年,在世族清淡玄理风气的影响下,出现了玄言诗,其内容是抽象枯燥的玄理,只不过徒具诗的形式而已。

3、梁陈两代,帝王和世族的生产更加腐朽,精神也更为空虚,他们不再满足于山水的清音,而要寻求强烈的声色刺激,于是产生了宫体诗。

4、“宫体诗”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宫体诗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其中也有一些类似文字游戏的咏物诗。

宫体诗产生并盛行于梁、陈时期。

5、东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玄言——山水——宫体的变化过程。

6、南北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有:山水诗的兴起,拓展了诗歌题材;新体诗对古代诗歌的格律化奠定了基础;鲍照发展了七言诗,在题材和诗歌形式上都有开创;文学理论多有建树,出现了《文心雕龙》《诗品》这样的理论著作;骈文及小说都是新的开创;萧统编选了我国第一部文学选集《文选》等。

7、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形成了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一、建安文学基础: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

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

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

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第一篇: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教师中心稿)内容提要西汉,是五言诗的酝酿期,五言歌谣形式在这一时期日趋酝酿成熟。

到东汉,文人们在充分吸收民间歌谣形式的基础上,开始了五言诗创作,班固的《咏史》标志着这一创作的开始。

此后,经过许多作家的努力,至东汉末年,五言诗已进入成熟阶段,《古诗十九首》代表了这个时期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这不仅奠定了建安文学的基础,而且成为诗歌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到建安时期,曹植父子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树立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

建安以后,阮籍是第一个全力用五言诗创作的人,他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开了大规模五言组诗的先河,成为五言诗上划时代的作品。

西晋时期的藩岳在形式主义文风大盛的时代,在诗中保留了民歌的特色,推动了这一时期五言诗的发展。

和他同时代的陆机对诗的工整的讲求,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表现力。

比他们稍后些的作家左思。

以称誉文坛的“左思风力”扩充了五言诗的艺术风格。

他的《咏史》五言组诗是作家文学进入繁荣的标志。

到了东晋。

陶渊明以淳朴、自然的诗歌更进一步丰富了五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把五言诗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一、五言诗的酝酿期——西汉五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它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

早在四言诗风靡中国诗坛的时代,五言形式已开始萌芽,如《诗经》中的《父子露》和《北山》:“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

谁谓女无家。

何以速我狱,谁谓鼠无牙。

何以穿我墉。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行露》“……或尽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劳,或楼迟偃仰……”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出现了《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虽然句句用韵,但较之前二者已完全脱离四言体,成为独立的五言诗形。

至西汉,类似的歌谣便多了起来:“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薄暮,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

五言古诗简介

五言古诗简介

五言古诗简介一、五言古诗的定义与形式特点1. 定义•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它每句诗由五个字组成,全篇句数不拘,可长可短。

这种诗体是在四言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相较于四言诗,五言诗增加了一个字,在表情达意上更加丰富灵活。

•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短短几句,就把离别的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2. 形式特点•韵律:五言古诗在韵律上较为自由。

它不像律诗那样严格要求平仄对仗,但也有一定的节奏感。

一般来说,通过句中的平仄交替和句末的押韵来体现韵律之美。

不过,押韵的方式比较多样,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还可以中途换韵。

•句式结构:五言古诗的句式结构一般为“二一二”或“二二一”。

这种结构使诗句在语义表达上更为清晰和富有层次。

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就是典型的“二二一”结构,通过这种结构,诗人能够准确地描绘出塞外壮丽的景色。

二、五言古诗的发展历程1. 起源•五言古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当时民间歌谣中已经出现了五言的形式,如汉书·五行志中记载的童谣“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

桂树华不实,黄爵巢其颠。

”这些民谣为五言古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不过,西汉时期的五言诗还处于萌芽状态,数量较少,艺术上也不够成熟。

2. 发展与成熟•东汉时期,五言古诗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古诗的成熟。

这些诗大多是文人的作品,它们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境遇。

古诗十九首内容丰富,涉及爱情、思乡、仕途失意等诸多主题,其艺术表现手法高超,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动人。

•到了魏晋时期,五言古诗迎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都是五言古诗创作的大家。

曹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气势磅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

曹植的白马篇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的少年英雄形象,其诗风华丽而富有激情。

•东晋时期,陶渊明的五言古诗独树一帜。

中国古代文学——五言诗的起源

中国古代文学——五言诗的起源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中国古代文学——五言诗的起源,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

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

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中国古代文学——五言诗的起源现存有主名的东汉文人五言寺,数量虽然不多,但大体上可以看出文人五言诗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下面是的我们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第一节五言诗的起源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和其他诗歌形式一样,都是从民间产生的。

五言诗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远在四言诗盛行时代,五言诗即已萌芽。

例如《诗经》中的《行露》、《北山》等篇已有半章或全章都是五言形式,但这不过是四言诗中偶然杂有一些五言诗句而已,当然不能算五言诗。

到了春秋末期,楚国民歌出现了《孺子歌》那样的形式(《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更晚又出现秦始皇时的《长城歌》的形式,虽然都是连句用韵,韵密而调促,而前者还带有语助词,但已经是独立成篇的五言诗雏形。

及至西汉,五言的歌谣谚语越来越多,其中如成帝时童谣:“邪径败良田,谗口害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巅。

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

”(《汉书?五行志》)这种隔句用韵的形式,音节比较舒缓协调,是五言歌谣形式的进一步发展。

自汉武帝以后,这种形式的五言歌谣,大量地被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

它们有不少的新颖故事,相当成熟的艺术技巧,逐渐吸引文人们的注意和爱好。

他们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试行模仿起来,于是就有了文人的五言诗。

这便是五言诗的起源。

新的形式是适应于新的内容的。

汉初的四言诗本是继承《诗经》三百篇的形式,后来四言诗不能表达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作者才不得不突破旧形式,采用民歌的新形式来代替它。

所以东汉初年便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东汉末年,由于社会的大动荡,一些接近民间的文士忧生念乱,愈来愈感觉四言的旧形式不能适应,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就大量产生,而且艺术技巧日益成熟。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第五章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第一节五言诗的起源一、五言诗是从民间产生的1、《诗经》中的《行露》、《北山》等篇已有半章或全章是五言诗形式。

2、春秋末期楚国《孺子歌》及秦始皇时《长城歌》已是独立成篇的五言诗雏形。

3、西汉出现了五言的歌谣谚语。

是五言诗酝酿期尚未完全成熟的作品。

4、汉武帝后,乐府诗中出现了成熟的五言诗,文人们因爱好而摹仿,于是有了文人五言诗。

二、五言诗的特点五言诗句所包含的词和音节比四言句多,运用起来伸缩性也较大,所以在表达上更灵活更方便些。

锺嵘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於流俗‟。

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因为五言宜於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所以居文词之要,便成为众人所趋的一种新形体。

诗由四言而变为五言,是中国诗歌史上形式的进步。

三、文人五言诗产生于东汉,相传为西汉枚乘、李陵、苏武等人的五言诗都不可信,这只是前人的传闻。

第二节东汉的文人五言诗一、班固的《咏史》诗,虽“有感叹之词”,但“质木无文”,缺乏形象性,技巧还很不熟练。

是现存最早的东汉文人五言诗。

二、张衡的《同声歌》,感情真挚,词采绮丽,表达技巧已有一定的进步。

三、秦嘉的《留郡赠妇诗》三首内容:叙述作者奉役离家,不得与其妻面别的惆怅情绪。

特点:以整齐排偶的语言,写真挚深厚的感情,朴素自然中表明了文人学习五言诗的技巧已渐趋熟练。

四、辛延年的《羽林郎》、宋子侯的《董娇饶》二首,风格逼近乐府民歌,不但表现技巧纯熟,而且深得乐府民歌的精神。

五、东汉末年还有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数量不少的无名氏“古诗”,其中一部分代表了那时文人五言诗的最高艺术成就,也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新阶段。

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一、《古诗十九首》的来历《古诗十九首》载于《文选》,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编者题为“古诗”。

“古诗十九首”虽不是一人所作,但风格内容大体相同,估计产生时代大概在东汉末年。

刘勰曾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这话并不过分。

第五章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第五章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5、西汉成帝时,民间完整的五言歌谣
已经形成。 《汉书·五行志》中,载有一首汉成帝 时的民间歌谣。
邪径败良田,谗口害善人。桂树华
不实,黄雀巢其巅。故为人所羡, 今为人所怜。 隔句用韵的形式,音节比较舒缓协调, 是五言歌谣的进一步发展。
自汉武帝以后,五言歌谣大量被采入乐
府,逐渐引起文人们的注意和爱好。他 们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开始模仿,于是 就有了文人五言诗。
班固《西都赋》: 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
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
襟楼,俱以习之。 ——《西京杂记》
《淮南子》曰:“乌鹊填河而渡织
女。” 《风俗记》云: “织女七 夕渡河,使鹊为桥。” ——《说略·时序》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
挚情与阴影,激起酣畅饱满的
情思,形成一种紧张而震荡人 心的情感张力。
3、客游与愁绪
“游子”
乡土及故人,成为美丽的诱惑。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元】刘履:“客居远方,思亲友而
上卫风霜。洒扫清枕席,鞮芬以狄香。
重户结金扃,高下华镫光。衣解巾粉御, 列图陈枕张。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乐莫斯夜乐, 没齿焉可忘。
乐府解题曰:“言妇人自谓幸得充闺房,
愿勉供妇职,不离君子,……以喻臣子 之事君也。” 感情真挚,词采绮丽,颇有乐府民歌情 调,表达技巧已有一定进步。
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 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第四节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第四节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 【注释】 ①郁郁:浓密茂盛的样子。
❖ ②盈:举止、仪态美好 ③皎皎:白皙明洁貌。
❖ ④娥娥:美貌。 ⑤纤纤:细。 ❖ ⑥倡:歌舞女。 ⑦“荡子”,游子。
【品评】

采用对照的手法塑造思妇的形象。 ❖ 一边是生意盎然的春景,艳如春花的容颜; ❖ 一边是空寂无人的闺房,望断云天的泪眼。
“丽景”——“悲歌”形成鲜明的对照。

❖ “生年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 ❖ 嘲笑人生有限而忧愁无限。 ❖ 物质享受: ❖ “不如饮美酒,被服绔与素”(《驱车上东
门》) ❖ 精神上的满足: ❖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
能待来兹。” (《生年不满百》)
二是写游子思妇的别离相思之情。
《行行重行行》 《青青河畔草》 《明月何皎皎》 《庭中有奇树》 《迢迢牵牛星》
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北方有佳人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嫣 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 士人上疏抗争,反对宦官与外戚,一次次失 败,造成很大的挫伤。
①人生的短暂,写物长人促。
❖ 青青陵上柏 ❖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驱车上东门 ❖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 把永恆之物和有限的人生相对照。
② 揭示忧与乐的关系,提出解脱方式。
❖ 大风歌 ❖ 北方有佳人 ❖ 行行重行行
青青河畔草 ❖ 迢迢牵牛星

论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

论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

论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吴奕博汽车系94班摘要:五言体诗歌在汉末发展成熟,逐渐成为中国诗歌的主流体例。

它与之前的四言诗歌仅一字之差,但带来了很多深远的变革。

究其原因,牵涉历史文化审美创作诸多方面;而探究其发展历程,也有助于考察这一时期中国语言、文学乃至音乐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歌;五言诗;汉语;中国古代音乐;本文将讨论在汉乐府至魏晋时期成型的五言诗的渊源和发展,希望能从多方面寻求例证,共同探讨这个话题,故笔者查阅了有关汉语言发展,词汇学,语音学,古乐发展史,诗歌发展史等多方材料,希望能得出综合性的结论。

虽然这些材料都对论述这个议题有所帮助,但由于所掌握的知识和材料有限,且各方材料较难相互佐证,最终呈现出的只是一个不完整的思考过程,以及其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材料的陈列。

不足以为论文,但为一学习研讨的过程,头绪不整,思路未理,请老师见谅。

古代诗歌,所传世的最古老作品就是诗经,它的体式以四言为主,间杂五言六言句,但主体节奏依然是二字节奏。

举例说明,卫风《静女》一篇中,全诗三小节十二句,五字句有“俟我于城隅”和“匪女之为美”,其中“于”为介词,“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构成后世五言诗的三字节奏(但后一句似乎没有必要取消独立性,也可以人为是为和曲而添加的音节,当然这个解释也不影响这句本来的二子节奏)。

而汉代的乐府歌词,其来源、采写、修订、功用和诗经并无二致,但这时的诗歌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早期乐府的诗歌接近楚辞体式,西汉时期的“铙歌”十八曲,为汉初传入的北狄乐,补添歌词而成。

《有所思》为其中一首。

其中间夹诗经、楚辞,五七言,长短句等多种句式,变化很丰富。

从一个侧面也可以印证这是和北狄曲而作,需要更多的变化以适应少数民族的曲风。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为二字节奏,但语言感觉和诗经稍有异处;“何以问遗君,双珠戴帽簪”是典型的五言三字节奏,可以分割为“何以/问/遗君,双珠/戴帽/簪”,而诗末“秋风肃肃晨风颸,东方须臾高知之”虽为七言,但用词组织和节奏都与近体七言诗不同。

文人五言诗出现于

文人五言诗出现于

文人五言诗出现于(原创实用版)目录1.文人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2.文人五言诗的特点和影响3.结语:文人五言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正文一、文人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文人五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先秦时期,发展于汉魏六朝,成熟于唐宋时期,延续至明清。

最早的五言诗可追溯到《诗经》中的《国风》部分,但这些诗歌多为民歌,还没有完全形成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到了汉代,班固的《咏史》诗可以看作是文人五言诗的初具雏形。

随后,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逐渐脱离民歌范畴,成为文人创作的主要诗体,如曹操、陶渊明等人的作品。

二、文人五言诗的特点和影响文人五言诗在形式上,每句五个字,共四句,即二十个字。

这使得五言诗在表达上更为简洁明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艺术难度。

在内容上,五言诗主题丰富,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山水田园,还有批判时弊等。

这使得五言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丰富多彩的一种诗体。

文人五言诗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五言诗成为了唐宋时期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从而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方向和诗歌审美。

其次,五言诗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创作的高峰,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流传至今,如杜甫、白居易、王之涣等人的作品。

这些诗歌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同时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结语:文人五言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文人五言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起源于先秦,发展于汉魏六朝,成熟于唐宋,延续至明清,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

五言诗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使得它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丰富多彩的一种诗体。

同时,五言诗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五言律诗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古代五言律诗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古代五言律诗的发展与变化介绍中国古代五言律诗是一种具有独特韵律和结构的中国诗体。

五言律诗从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并在不同朝代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五言律诗的发展与变化,从其起源、特点、代表作品以及流派等方面进行阐述。

起源与特点中国古代五言律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在汉代以前,古代中国的诗歌主要以四言、六言为主,五言诗并不常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五言律诗逐渐兴起。

五言律诗的特点在于其严格的韵律和结构。

按照五言律诗的要求,一首五言律诗需要由四句组成,每句五个字。

而且,每句的字数和平仄需要严格对应,以确保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五言律诗在表达上也更加简洁明了,常常通过简短的句子和形象的描写来表达主题和情感。

发展与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五言律诗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五言律诗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规范和特点。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律诗开始有了一定的流派和风格。

其中,以乐府诗和绝句最为典型。

乐府诗是一种采用律诗形式的叙事诗歌,以其简洁明了的风格和深刻的表达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绝句则更加注重对感情和意境的把握,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唐代唐代是中国古代五言律诗的鼎盛时期。

在唐代,五言律诗达到了巅峰,出现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和诗人。

唐代的五言律诗在主题和形式上都有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在主题上,唐代的五言律诗不仅仅局限于叙事和抒情,更多地涉及到社会、政治、风俗和自然等方面。

在形式上,唐代的五言律诗更加注重对音韵和节奏的把握,使诗歌更加优美动听。

同时,唐代的五言律诗也不再仅限于乐府诗和绝句,还有更多的创新和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五言律诗诗人,如杜甫、李白、王之涣等。

他们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为中国古代五言律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宋代以后宋代以后,中国古代五言律诗的发展逐渐趋于衰落。

虽然在宋代和元代的文人中仍然有一些作品和流派的出现,但整体上五言律诗已经较为陈旧。

一代 五言诗词

一代 五言诗词

一代五言诗词摘要:一、五言诗词的起源与发展1.五言诗词的起源2.五言诗词的发展二、五言诗词的特点与魅力1.形式特点2.表现手法3.艺术魅力三、五言诗词的代表作品与作者1.代表作品2.代表作者四、五言诗词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1.文学价值2.文化价值3.教育价值正文:一代五言诗词,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起源于先秦诗歌,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至唐宋时期达到繁荣的顶峰。

五言诗词以其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深受广大文人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一、五言诗词的起源与发展五言诗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诗经》和《楚辞》中已经出现了五言诗的雏形。

汉魏六朝时期,五言诗逐渐成熟,并开始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至唐宋时期,五言诗词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相继问世。

二、五言诗词的特点与魅力五言诗词的特点在于其形式简洁明快,节奏鲜明,容易上口。

在表现手法上,五言诗词通过精炼的词汇、鲜明的形象、优美的音韵,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独特感悟。

在艺术魅力上,五言诗词既有豪放磅礴的气势,又有婉约柔情的韵味,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五言诗词的代表作品与作者五言诗词的代表作品有《登鹳雀楼》、《春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这些作品都是诗人们以五言诗词的形式,对自然景观、生活际遇、历史沧桑等方面进行抒怀的佳作。

代表作者有王之涣、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等,他们的作品展示了五言诗词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四、五言诗词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五言诗词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在当代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它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楚声中的五言

楚声中的五言

楚声中的五言一、五言的起源和发展1. 五言的历史渊源•五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楚国,楚地自古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诗歌创作。

•楚地的五言诗在五代时期形成,并在随后的宋代得到广泛发展和流传。

2. 五言的特点•五言指的是每句诗包含五个字的诗歌形式,被称为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短小精悍,容易理解,同时具有律动感和音乐感。

3. 五言的流派和代表作•五代的温庭筠是五言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登楼赋得霓裳共袂人》被誉为五言绝句的经典之作。

•宋代有着众多五言大家,如秦观、欧阳修、苏轼等人均有卓越的成就。

二、五言对楚地文化的影响1. 五言传承楚文化的基因•楚地的优秀文化传统中,五言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楚地文化的代表。

•五言诗以其简练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传承了楚地的历史、风土人情和思想智慧。

2. 五言体现楚地的民俗风情•五言中的诗句往往充满了浓厚的楚地风情,表达了楚人的豪情壮志、热爱生活和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五言诗中常常出现的楚汉之间的战争题材和儿女情长,深情而又真挚。

3. 五言在楚地艺术中的地位•五言志士骚人是楚地文化艺术中的重要角色,他们通过五言诗歌的创作传递了楚地的精神价值观。

•五言在楚地艺术中不仅表现在诗歌创作上,还涉及到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

三、五言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1. 五言在文学艺术中的继承•当代文学艺术中,五言依然占有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诗歌创作、音乐创作和戏剧创作等领域。

•当代作家借助五言创作,传递个人情感和社会关切。

2. 五言的创新表达形式•在当代,五言逐渐超越了诗歌这个传统领域,进入到现代音乐、流行文化等领域。

•五言融入了现代语言、现代思想和现代表达方式,充分展示了时代的特色和个体的特点。

3. 五言对当代楚地文化的影响•当代五言作品通过对楚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扩大了楚地文化的影响力。

•当代的五言作品不仅在楚地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水平,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五言的魅力所在1. 五言独特的音乐性•五言因其特有的五字句的形式,每句平仄搭配合理,使得整首诗歌具有优美的音韵和律动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欢似乎可以暂时地冲淡无法把握自身 的那种压力感;
然而,随之而来的虚空却又事与愿违地 加重了先前的忧惧心理。
忧惧与狂欢之间紧张而密切的关系使得 诗歌的情感内容充满张力。
如《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 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
梁启超先生就认为,《古诗十九首》厌 世色彩极浓,甚至指出“千余年来中国 文学,都带悲观消极的气象,《十九首》 的作者怕不能不负点责任”。
对人生的飘忽和短暂所发的感喟,隐含 的是诗人们内心深深的忧惧,一种无法 把握自身的忧惧;
由此而来的狂欢则是为了缓解或对抗这 种忧惧所采取的情感态度。
《诗经·北山》:
或湛(耽)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 风议,或靡事不为。
有人享乐贪杯盏,有人惶惶怕责难;有 人遛达闲扯淡,有人百事都得干 。
2、春秋末期的楚国民歌。 如《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 浊兮,可以濯我足。
3、秦始皇时期的民间歌谣。 如《长城歌》: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
6、文人五言诗是东汉时才有的。 相传为西汉枚乘、李陵、苏武等人的五
言诗都不可信。 文人五言诗出现于东汉。
第二节 东汉文人五言诗
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 固的《咏史》: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 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
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 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 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 调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 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
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银鞍何煜爚 (yùyuè光辉闪烁),翠盖空踟蹰(停 留)。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就我 求珍肴,金盘脍(kuài切细)鲤鱼。贻
5、西汉成帝时,民间完整的五言歌谣 已经形成。
《汉书·五行志》中,载有一首汉成帝 时的民间歌谣。
邪径败良田,谗口害善人。桂树华不实, 黄雀巢其巅。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
隔句用韵的形式,音节比较舒缓协调, 是五言歌谣的进一步发展。
自汉武帝以后,五言歌谣大量被采入乐 府,逐渐引起文人们的注意和爱好。他 们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开始模仿,于是 就有了文人五言诗。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及其他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 没有留下作者姓名。
《古诗十九首》因为整体被收录于《文 选》(卷二十九)而名,代表了汉代 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古诗十九首》非一时一地一人之作, 基本上可以视为下层文人的作品,产生 的时代约在东汉中后期。
《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 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 愁是它的基本内容。
第五章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东汉时期,五言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样 式逐渐兴起。
五言诗的起源与发展: 民间歌谣→乐府歌辞→文人。
第一节 五言诗的起源
五言诗起源于民间。 1、四言诗盛行时代,五言诗已萌芽。 如《诗经·行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
无牙,何以穿我墉。
(二者相互补充,围绕着同一个主题,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游子思妇各种 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 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了读者 广泛共鸣。
一、《古诗十九首》的思想情感
1、忧惧与狂欢 《古诗十九首》中充满着对生命无常的
感慨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乐府解题曰:“言妇人自谓幸得充闺房, 愿勉供妇职,不离君子,……以喻臣子 之事君也。”
感情真挚,词采绮丽,颇有乐府民歌情 调,表达技巧已有一定的进步。
桓灵之际,五言诗作者有秦嘉、蔡邕、 郦炎、赵壹、辛延年、宋子侯等。
最为出色的则为辛延年的《羽林郎》和 宋子侯的《董娇饶》二篇。
如辛延年《羽林郎》:
尸骸相支柱。 独立成篇的五言诗雏形。
4、西汉出现的以五言为主的《戚夫人 歌》和《李延年歌》。
《汉书·外戚传》引《戚夫人歌》: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 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
《汉书·外戚传》引《李延年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 难再得!
“(淳于)缇萦救父(淳于意)”。
虽“有感叹之词”,但“质木无文” (《诗品》),缺乏形象性。
张衡《同声歌》:
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情好新交接, 恐栗若探汤。不才勉自竭,贱妾职所当。 绸缪主中馈,奉礼助蒸尝。思为莞蒻席, 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
上卫风霜。洒扫清枕席,鞮芬以狄香。 重户结金扃,高下华镫光。衣解巾粉御, 列图陈枕张。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乐莫斯夜乐, 没齿焉可忘。
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不惜红罗裂, 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 私爱徒区区。
文人五言诗产生发展的过程:
(1)五言诗的产生,经历了一个从杂 言到民间五言,再到文人五言的相当长 的过程。
(2)早在秦代,民间歌谣中已出现了 以五言为主的《长城歌》。
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 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馀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斗酒本薄,我亦未尝不知其薄,而聊 以为厚,不以为薄,真足娱乐矣。”
(3)西汉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戚 夫人歌》和《李延年歌》,这时期的乐 府民歌中,也杂用了一些五言。
(4)西汉成帝时,民间完整的五言歌 谣已经形成。
(5)班固《咏史》是最早出现的文人 五言诗,是有意模仿乐府民歌之作,虽 “有感叹之词”,但“质木无文”。
(6)东汉中后期,创作者继续增多, 至《古诗十九首》产生而达到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