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贵州省贫困问题
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可行能力问题
《商场现代化》2012年9月(下旬刊)总第696期一、引言贫困的概念最早由朗特里提出,此后,国内外学者关于贫困和反贫困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化,领域和内容逐步扩展,收入贫困理论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反贫困实际的需要,消除能力贫困才是反贫困的正确选择。
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喀斯特高原丘陵区,反贫困难度大。
贵州省农村地区反贫困的效果如何,不仅影响着贫困人口生活状况的改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贵州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中央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国发2012(2)号文件的制定,贵州省提出了加速发展、加速转型、推动跨越,反贫困问题凸显其重要性。
二、相关理论概述朗特里(Rowntree ,1901),给贫困下了一个迄今为止仍被认为最经典的定义: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支付仅仅维持家庭成员生存需要的最低生活必需品开支,这个家庭就基本陷入了贫困之中。
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不仅仅是在收入上相对比别人穷,而是可行能力的被剥夺。
他所说的“能力”是指一个人可以获得的各种功能性活动的不同选择组合。
因此,能力是一种自由即个人拥有的决定过何种生活的可选择的范围。
对贫困人口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
中国贫困监测抽样调查中的贫困人口是指年家庭收入低于贫困线的农户。
国家为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制定了贫困线———最低生活水平。
贫困线是国家统计局、国务院扶贫办根据贫困监测报告、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和购买力平价水平等综合指标测算出来的动态指标。
以此贫困线为标准,本文界定的贫困人口是指收入水平在贫困线以下的有劳动能力的人。
但是,它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上的贫困和落后,而是一个涵盖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匮乏等的广泛概念。
三、可行能力现状分析(1)经济条件由于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喀斯特高原丘陵区,农业资源拥有量不足;生产能力低,生产方式落后,其生产性固定资产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贫困人口在外出务工方面,务工领域集中在建筑业和服务业,比全国水平相比,务工行业结构严重不合理;在外出务工收入方面,在低收入水平阶段的比例要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高收入阶段的比例却比全国水平低,导致平均务工收入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文化程度与务工地点和务工收入有很大的相关关系: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低于全国水平,导致了在县内乡外务工、县外省内务工和低收入水平的比例要高于全国水平,而高收入阶段的比例却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贵州贫穷生活现状分析报告
贵州贫穷生活现状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贫困省份,长期以来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居民。
本报告旨在对贵州贫困生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影响贫困的因素,评估政府扶贫政策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本报告,希望能够有效地了解贵州贫困问题的实际情况,为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倡导。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报告将从贵州贫困现状、影响因素分析以及政府扶贫政策评估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贵州贫困的基本情况,包括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主要表现形式。
接着,我们将分析导致贵州贫困的各种因素,涵盖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最后,我们将对贵州政府的扶贫政策进行评估,包括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情况、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
希望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贵州贫困生活的现状,并且为未来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和展望。
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如下:目的:本报告旨在对贵州贫穷生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贫困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政府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为制定有效的扶贫措施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对贵州贫困生活现状的深入剖析,本报告旨在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好地了解贵州地区的贫困状况,为改善当地居民生活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同时,通过展望未来,提出可行的建议,为贵州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2.正文2.1 贵州贫困现状贵州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省份,地处中国大陆腹地,地形复杂,山地占据了大部分的土地面积。
贵州省地势高,气候湿润,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贫困问题。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贵州省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贫困现状更为严重。
贫困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
贫困地区的道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
其次,农村贫困人口占比高。
贵州省农村地区人口众多,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和就业机会,导致大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低下,贫困现象普遍存在。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对策研究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贵州省位于西南地区,是中国贫困人口比例最高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虽然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不均、交通不便等问题制约了贵州省经济的全面发展。
深入研究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对于推动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贵州省正在积极推进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综合实力。
研究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有效对策,将对贵州省经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其中包括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不均、交通不便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找出导致不平衡发展的根本原因,为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以期实现贵州省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均衡发展,提高全省的整体经济水平,助力贵州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研究旨在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为未来贵州省经济发展方向的制定和政策的调整提供借鉴与参考。
1.3 研究意义贵州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着全省经济的整体发展。
解决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决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可以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当前,贵州省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城乡发展不均衡、资源利用不均衡、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和改善,将会影响全省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引发经济危机。
2. 正文2.1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一、地理条件不利贵州省地处西南边陲,地势多山,交通不便,交通运输成本高,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
山区地势多崎岖,交通建设难度大,导致交通网络不完善,阻碍了各地资源要素的流动和城乡间的联系。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分析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分析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是一个以煤炭资源为主要优势的城市。
与煤炭资源富集的贫困问题也成为了六盘水市的一个突出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困问题已成为制约六盘水市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本文将对六盘水市的贫困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其成因,提出解决方案。
一、六盘水市贫困问题的现状六盘水市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城市,但同时也是一个贫困地区。
贫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贫困人口众多。
据统计,六盘水市有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占比较高。
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山区和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程度较为严重。
2. 贫困户家庭条件差。
贫困户的生活条件普遍较差,居住环境不佳,缺乏基本生活设施,饮食不均衡,健康状况较差。
3. 教育水平低。
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条件较差,缺乏师资和教学设施,导致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4. 就业困难。
六盘水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就业困难问题突出。
二、造成六盘水市贫困问题的原因1. 地理因素。
六盘水市地理环境复杂,山区多、水资源相对缺乏,交通不便利,这些地理因素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贫困问题的存在。
2. 经济结构单一。
六盘水市以煤炭资源为主要优势产业,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一旦煤炭市场行情不好,对当地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也增加了当地贫困问题的难度。
3. 政策问题。
在政策上,对于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存在一定的滞后和不足,导致贫困地区的发展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帮助。
4. 教育资源不均衡。
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条件较差,教育质量有限,导致贫困地区的孩子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继而影响了他们的未来发展。
三、解决六盘水市贫困问题的对策1. 优化产业结构。
六盘水市应该加大对非煤产业的扶持力度,发展多元化产业,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水平,拓宽就业渠道,增加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来源。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水平,提高教育和医疗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浅析贵州省贫困问题
全 国的 ( 3 5 1 8 1 ) 的3 0 . 5 2 %。人均 生产 总值 1 0 7 3 6 . 0 2元 , 只相 当于当年全 国平水平 的 3 9 . 0 1 %。
二、 贵 州省 贫 困发 生 的原 因 ( 一) 自然 原 因
关键词 : 贵州; 贫 困; 扶贫; 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 : 1 7 1 2 7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3 3 0 9 ( X ) . 2 0 1 3 . 0 6 . 0 4 文章编号 i 1 6 7 2 — 3 3 0 9 ( 2 0 1 3 ) 0 6 — 0 7 — 0 3
山区 、 乌 蒙 山区 、 滇 桂黔 石漠化 区三 大集 中连 片特殊 困 困村没有通 自来水 , 1 2 9 9 . 8万农村贫 困人 口存 在饮水 安
难地 区的 6 6 个 县( 区、 市) 。这些地 区的贫 困问题 与石漠 全 问题 ; 1 3 . 4 %和 8 . 7 %的贫 困人 口不能 收听广 播 ,收看
投入水平 低且与需 求矛盾大 、 致贫 因素复杂 , 并且 因灾 、 区发展的基 础设施瓶 颈因素。 因病 或因市场风 险的返贫压力大 。这 些 因素相互 交织 ,
( 二) 社会和人 口
制约 了贵州省 扶贫开发的进程 , 扶贫 工作难 度增大。
( 三) 经 济 基 础 差
水平低 , 差距大 。 ( 二) 致 贫返 贫成因复杂 , 扶 贫难 度大
2 、 基础设施落后 , 农 村公共服务 滞后 。由于存在 农 民贫 困和财政 贫 困双重 问题 ,形 成 了贵州 省投 入水 平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分析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分析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贫困问题在该市存在较为严重的情况。
本文将从经济、教育、医疗和就业等多个角度对六盘水市的贫困问题进行分析。
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六盘水市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该市的主要经济支柱是农业和矿产资源开采,但由于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等限制因素,农业产出相对较低,矿产资源开采受国家政策等因素影响较大。
六盘水市的经济基础相对较薄弱,难以为贫困人口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教育问题也是造成六盘水市贫困问题的原因之一。
该市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数量不足,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都存在一定的欠缺。
这导致了教育质量较低,孩子们接受的教育水平较低,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知识技能。
这使得他们毕业后难以找到好的工作,进而导致贫困问题的长期存在。
医疗问题也是六盘水市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等原因,该市医疗资源相对紧张,医疗设施相对不完善,医疗人员短缺。
这导致了该市居民医疗费用高昂,就医难度大。
面对疾病的时候,贫困人口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其健康状况难以得到有效改善,难以摆脱贫困的困境。
就业问题也是六盘水市贫困问题的一个方面。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该市的就业机会有限,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就业机会较少。
这导致了很多年轻人毕业后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只能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劳动工作。
由于收入较低,难以满足日常的生活需求,这些年轻人也面临贫困问题。
六盘水市的贫困问题主要由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资源不足、医疗设施欠缺和就业机会有限等因素导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大对该市的经济支持力度,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完善医疗设施和加大就业机会的创造,以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和脱贫机会。
浅析贵州省贫困问题
浅析贵州省贫困问题摘要:贵州是我国贫困问题较为突出的省份之一,贫困成因复杂,贫困程度深。
本文从贫困问题现状出发,从自然因素、社会和人口因素以及产业结构的角度对贫困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贵州;贫困;扶贫;产业结构一、贵州省贫困现状分析贵州省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
对贵州农村贫困现状的表现和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贵州省贫困问题,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原因。
贵州农村的贫困现状与全国相比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贫困覆盖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区、市)有83个,占全省县级总数的94.3%。
扶贫开发范围具体包括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33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区、市),涉及到除了贵阳市以外的8个市、州、地区。
其中,50县占全省县数比例为58.6%,国土面积占66%,耕地面积占59.4%,人口占52.1%,是全国农村贫困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2011年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规模达到114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3.4%,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所占比重最高的省份;50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897元,仅相当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85%。
50县中最高收入县(独山县)与最低收入县(望谟县)之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差距是1256元,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差距大。
(二)致贫返贫成因复杂,扶贫难度大贵州省95%左右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处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66个县(区、市)。
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与石漠化问题、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区域自然和地理环境相对恶劣、农村公共服务滞后、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农村贫困人口自身素质较差,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扶贫投入水平低且与需求矛盾大、致贫因素复杂,并且因灾、因病或因市场风险的返贫压力大。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制约了贵州省扶贫开发的进程,扶贫工作难度增大。
贵州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主要原因
件 差 , 业 基 础 设 施 依 然 脆 弱 , 灾 能 力 不 强 , 业 农 抗 农
产 业 化 程 度 低 , 民收 入 低 , 长 缓 慢 , 乡二 元 结 农 增 城
处 于 入不 敷 出 的状 态 , 致 自身 “ 血 功 能 ” 足 , 导 造 不 严
重 影 响 了发 展基 础 的建设 。
构 突 出 。 上 国家现 有 的土地 政策 , 加 民族 地 区经 济发
展 的土地 问题 十分 突 出 ,在 很 大程 度 上制 约 了民族 地 区经 济 的崛起 和 跨越 。 4 开 发 建 设 资 金 短 缺 。 入 不 足 。虽 然 近 年 来 、 投
2 劳 动 力 素 质 偏 低 。劳 动力 素 质 较 低 , 济 社 、 经
乏较 强 的 经 济 中心 特 别 是 区域 性 中心 城 市 的 支 撑
县, 而且石漠化严重的地 区, 大都是贵州最为贫困的
民族地 区 。
和带 动 , 民族 地 区一 般 都 远 离 中心 城 市 , 经 济 社 受
会发展 辐射 程 度弱 。
5 体 制 、 制 和 观 念 落 后 与 生 产 力 发 展 的 需 要 、 机
族 的低 层 次 教 育 水 平 所 占 比例 非 常 大 ,按 九 年 制
义 务 教 育 计 算 , 分 别 为 7 .4 ( 体 水 平 ) 07 % 整 、
7 . %( 村 水 平 ) 22 农 7 ,农 村 低 于 整 体 水 平 15 .3个 百 分 点 ; 未 上 过 学 、 盲 班 、 学 、 中 四个 低 层 次 按 扫 小 初
贵 州 地 处 长 江 和 珠 江 上 游 分 水 岭 地 带 ,全 省
境 内 山高 坡 陡 , 流 湍 急 , 上 地 表 植 被 不 足 和 长 水 加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分析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分析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是一个山地城市。
该市贫困情况比较突出,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和部分城市边缘地区。
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水平落后、劳动力技能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破坏等方面。
首先,六盘水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GDP总量较小,居民收入水平低下。
虽然该市主要产业是农业,但是其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大多依赖传统劳动力,技术含量较低。
农业产出也很不稳定,受自然灾害和市场需求的影响较大,造成了贫困人口的增加。
其次,劳动力技能不足是导致六盘水市贫困问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由于该市人才流失较严重,人才结构比较单一,缺乏技能型经营者和管理者。
劳动力的技能档次较低,无法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这也导致了就业机会不足。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是导致贫困问题的另一个因素。
在六盘水市,由于地形地势复杂,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尤其是公路交通、电力、通信等方面,这给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带来了不便。
在教育、医疗等领域,也缺乏完善的公共服务,导致了贫困人口的医疗和教育水平和机会低下,增加了贫困风险。
最后,生态环境受破坏是导致贫困问题的因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六盘水市的环境受到了影响,森林覆盖率下降,水源受到了污染。
这导致了生态环境质量低下,使得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降低,也使得一部分人的生计来源受到了严重威胁。
综上所述,六盘水市贫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加强贫困人口的教育、技术培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努力提高六盘水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贵州全面脱贫总结
贵州全面脱贫总结引言贵州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由于其地处山区,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问题一度严重。
然而,经过多年的努力,贵州在全面脱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对贵州全面脱贫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分析。
1. 贵州全面脱贫的背景贵州是我国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该省有许多贫困山区,贫困程度较为严重。
因此,贵州在全面脱贫的背景下,面临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等。
2. 贵州全面脱贫的主要做法为了解决贵州的贫困问题,贵州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
主要的做法如下:2.1 制定全面脱贫规划贵州省政府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一系列全面脱贫的规划和方案。
这些规划包括扶贫项目的选址、资金的调度、人力资源的配置等,为全面脱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了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贵州省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重点发展交通运输、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便捷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2.3 加强教育扶贫贵州省政府注重教育扶贫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和资金支持。
通过改善贫困地区的学校条件、增加贫困家庭子女的资助和奖助学金等方式,为贫困家庭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3. 贵州全面脱贫的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各种政策的实施,贵州在全面脱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3.1 贫困人口减少贵州省政府的努力导致贵州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贵州在过去几年中减少了数百万人的贫困人口,脱贫率显著提高。
3.2 经济发展迅速贵州在全面脱贫的过程中,经济发展迅速。
随着贫困人口减少,贵州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3.3 社会稳定和谐贵州在全面脱贫的过程中,社会稳定和谐。
贫困人口减少,社会矛盾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会环境逐渐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4. 贵州全面脱贫的启示和教训贵州在全面脱贫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浅谈贵州省少数民族乡村贫困问题及其对策——以黔东南州榕江县为例
( 二 ) 通 过 提 改 善 教 育 环 境 和 生 活 环 境 以 提 高 乡村 人 员 的 身体 及 文 一 个 人 的 思 想 往 往会 决定 一个 人 的行 为
。
( 一 ) 政 府 对 农 村 地 区 的 资金 投 入 较 少
在 上 述分析 中我 们也得 出
,
黔 东 南 州作 为少 பைடு நூலகம் 民族 聚集 的地 区
。
、
。
大 帮扶力度 即 使 没 有 条件也 要创 造 条件 尽 可 能 的为 少 数 民族 乡 村 的 发
展 奠定发 展 的 基石
化 素质
。
,
,
并 且较 为严重
,
。
要 想 实现 有 效 的 扶贫 开 发 和 脱贫致
富 就 需 要 找 到病 根 全 面 的 分 析 少 数 民族 乡 村 出现 贫 困现 象 的 原 因所 在
T 月 f o 叮日 门丁 一
L 代刁1 叭二识月
代 时 潍
t
t
管
理
6 年第 0 1 2
1
期
浅 谈 贵 州 省少数 民 族 乡 村 贫 困 问题 及 其 对 策
—
【 摘
、
, ,
以 黔 东 南州 榕 江 县 为例
.
吴
,
玫
5 5 。。 2 5
(贵 州 轻 工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贵 州 贵 阳 要】 黔 东 南苗 族 侗 族 自治 州 位 于 贵 州 省 东 南 部 有 苗 族 侗 族 汉
“ ”
。
, , 、
。
少 数 民 族 乡村 贫 困 原 因 对 策 【 关 键词 」
; ; ;
实现 的 这 就需 要 发挥政府 的 造 血 功 能 针对 少 数 民 族 乡村 的发 展 现 状 和 特点 找 到他们 的 发 展 优势 依据 基础 设施 的需 求 中央 政府 省 政府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分析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分析六盘水市是贵州省东北部的一个地级市,位于贵州高原的中部,地处贵州省东部、湖南省西南部和重庆市东北部的交汇处,是西南地区第一个荣膺联合国“全球最适宜人居城市”的中小城市。
六盘水市也存在着一定的贫困问题,下面将对六盘水市的贫困问题进行分析。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六盘水市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六盘水市下辖6个县,市区和5个县城都经济比较发达,而其他乡镇村庄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尤其是一些偏远乡镇和山区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缓慢,致使该地区的居民收入较低,生活水平较差,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困现象。
二、产业结构单一六盘水市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采矿业和农业为主。
六盘水市以煤炭和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而闻名,煤炭产业占据了六盘水市经济的重要地位。
而农业方面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导致了经济风险较高,一旦煤炭市场不景气或农业受到自然灾害等影响,就会导致当地居民的生活来源出现困难,进而增加了贫困人口的数量。
三、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六盘水市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不足也是导致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
在偏远地区和山区,教育条件较差,学校和教学设施落后,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这导致了当地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难以获得良好的工作机会,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经济收入。
医疗资源也相对匮乏,偏远山区的医疗条件更是十分艰苦,医疗设施和医生不足,这就使得当地居民在生病时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增加了生活的不确定性。
四、缺乏社会保障六盘水市部分地区的贫困人口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措施,一旦遭遇疾病、意外等不可预期的情况,就会陷入生活困境。
这就需要政府加强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
五、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六盘水市部分山区和偏远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相对恶劣,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
一些山区地区居民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冬季气候寒冷,交通不便,自然资源匮乏,这就使得这些地区的贫困现象较为突出。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分析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分析六盘水市是贵州省的一个市辖区,位于贵州西部,贫困问题是该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六盘水市贫困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六盘水市的贫困问题主要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
该地区地势险峻,山区较多,土地资源匮乏,农业生产受到限制。
六盘水市在国内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相对滞后,缺乏外部投资和产业支持,导致就业机会有限,收入水平较低。
教育水平低是六盘水市贫困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经济条件有限,许多家庭无法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导致大量的学生辍学或受到教育质量低下的影响。
这将进一步限制受教育人群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是六盘水市贫困问题的原因之一。
交通条件不便,特别是山区道路建设不完善,影响了商品运输和市场对接,限制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发展农村经济。
缺乏现代化的水利设施和电力供应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使农民难以取得稳定的收入。
为了解决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改善土地利用效率。
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和耕种方式,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可以进行农产品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可以建立财政资助体系,提供教育补贴以帮助贫困家庭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
可以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的技术水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和市场条件。
可以修建道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提高山区地区的交通便利性。
可以加大对农村电网和水利设施的投资,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和灌溉设施,改善农田用水条件。
合理利用和开发六盘水市的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可以发展旅游业、文化创意等领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游客,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六盘水市面临贫困问题,主要是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教育水平低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大对农业、教育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高收入水平。
贵州贫困调研报告
贵州贫困调研报告贵州贫困调研报告一、引言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之一。
由于地理环境复杂,资源相对匮乏,加之历史上的经济落后,贵州的贫困问题一直是该省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贫困问题的现状和原因,本报告对贵州省的贫困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
二、贫困人口的分布根据调研结果显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贵州省的农村地区。
农村贫困人口占贵州贫困人口的90%以上。
贫困村主要分布在大山深处和山区河谷地带。
在这些地区,山高地僻,土地贫瘠,交通条件差,缺乏资源,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生活困难。
此外,某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存在较高的贫困率。
例如,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率普遍超过40%。
三、贫困原因贫困的根本原因既有经济结构的制约,也有政策层面的问题。
首先,由于贵州地处山区,土地资源有限,农业基础薄弱。
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业,但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农民的产量和收入都相对较低。
其次,交通不便也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之一。
山区交通条件差,使得农产品无法有效运输,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此外,贵州地区也存在教育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低的问题,造成了就业困难和劳动力流失。
政策层面的问题也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之一。
虽然中央政府对贵州的贫困问题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支持,但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存在着诸多不足。
例如,一些扶贫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腐败现象,导致资金无法真正惠及到贫困人口。
此外,某些政策的设计过于简单粗暴,没有综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使得扶贫效果大打折扣。
四、扶贫措施针对贵州贫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扶贫措施:1.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贵州省应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发展高效、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2.加强教育和技术培训。
培养贫困地区的人才,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减少贫困人口。
3.改善基础设施。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交通和通信条件,提升地区发展的整体水平。
4.优化扶贫政策。
浅析当前贵州农村贫困问题
浅析当前贵州农村贫困问题【摘要】贵州农村贫困问题严重,影响深远,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政府扶贫政策制定与执行情况关乎贫困问题的解决。
分析贵州农村贫困问题根源可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指导。
教育和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贫困问题,需重视提高。
产业发展和农村贫困问题有密切关系,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助力贫困问题的缓解。
加强政府扶贫政策执行力度,发展多元产业,提升农民素质,是解决贵州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加强教育和健康保障,提升农民能力,对于缓解贫困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应加强政府扶贫政策的执行,推动产业发展和提升农民素质,实现贵州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本解决。
【关键词】贵州农村贫困问题、政府扶贫政策、贫困原因、教育、健康、产业发展、农村经济、贫困缓解途径、执行力度、农民素质、能力提升。
1. 引言1.1 贵州农村贫困问题的严重性贵州是中国贫困程度最深、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农村贫困问题在这里尤为严重。
据统计,贵州有大量的贫困户和贫困地区,贫困面临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条件复杂,致贫因素多样化。
农村贫困问题的严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贫困人口数量庞大,贫困面临规模宏大,贫困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贫困程度深重,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低下,基本生活条件得不到满足,很多家庭无法解决温饱问题,缺乏基本的教育、医疗和保障。
贫困地区距离城市较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致使贫困地区的发展受到限制。
贵州农村贫困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亟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1.2 贫困问题的影响贵州农村贫困问题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贫困使农村居民生活困难,缺乏基本生活条件,导致营养不良、疾病频发等健康问题。
贫困家庭由于缺乏经济条件无法购买医疗保健服务,导致健康水平低下,增加了医疗支出和社会保障负担。
贫困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匮乏,影响了农村青少年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进一步加剧了家庭的贫困状况。
贫困还导致农村地区人才流失,缺乏人才的支撑影响了农村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分析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分析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六盘水市作为贵州省的一个地级市,同样面临着贫困问题。
本文将对六盘水市贫困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地理条件不利。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处高山地区,交通不便,资源相对匮乏。
这些因素导致了该市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致使部分人口陷入贫困。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教育水平低。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六盘水市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大部分贫困家庭无法提供充足的教育资金和机会,导致孩子们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教育水平低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人们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还受到产业结构单一的影响。
该市以煤炭工业为主导产业,这使得大部分居民从事煤矿工作。
随着国家对煤炭行业的整顿和环保政策的推进,煤矿工作岗位减少,导致贫困率上升。
针对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政府应该增加对教育资源的补充,提高贫困地区的学校建设和教师培训。
采取措施减少教育成本,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促进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引进其他产业和鼓励农民转型,减少对煤炭行业的依赖。
发展旅游业、农业和生态农业等,为贫困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和救助制度,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还可以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通过以上措施的推行,可以有效缓解六盘水市的贫困问题。
贫困问题的解决涉及多个方面,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取得长期和可持续的效果。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分析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分析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六盘水市也面临着严重的贫困问题。
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不仅仅局限在经济层面,还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对六盘水市的贫困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一、经济贫困六盘水市的经济贫困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
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限制,六盘水市的农民很难从事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活动。
土地贫瘠和气候条件不利使得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难以取得良好的收益。
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也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有限,使得农民很难增加收入。
在城市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很多劳动力只能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导致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低下。
解决经济贫困问题的途径:1. 发展特色产业针对六盘水市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特点,可以发展特色产业,如茶叶、中药材、果品等。
通过开发特色产业,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2.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加强农业技术的培训,推广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3. 鼓励农村转移就业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鼓励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鼓励城市企业到农村投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二、教育贫困教育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在六盘水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了教育的贫困化。
在农村地区,学校设施陈旧,教师素质较低,教育资源匮乏,导致了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
在城市地区,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很多家庭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导致了城市贫困学生的增加。
解决教育贫困问题的途径:1. 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学校设施,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
2. 建立贫困家庭教育资助体系政府可以建立贫困家庭教育资助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确保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3. 开展教育宣传和普及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开展教育宣传和普及活动,提高农村和城市居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教育的普及率。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对策研究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地区。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也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包括政府政策不足、资金分配不均衡以及区域资源禀赋差异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对于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促进贵州省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推动贵州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 问题陈述贵州省是一个多山地区,自然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在这个问题的背景下,本文旨在对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推动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
问题陈述是,为什么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有可能是政府政策不足,资金分配不均衡,也可能是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通过研究这些问题,可以更好地了解贵州省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建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探讨政府政策不足、资金分配不均衡以及区域资源禀赋差异等影响因素,旨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促进贵州省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省经济整体提升。
通过研究,可以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指导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上做出更科学和有效的决策,推动贵州省区域经济全面、均衡、协调发展,提高贵州省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贡献。
2. 正文2.1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分析1.政府政策不足贵州省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上存在不足,导致一些地区发展受限。
缺乏有效的产业扶持政策、土地利用政策以及人才引进政策,使得部分地区无法有效发展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贵州省贫困问题摘要:贵州是我国贫困问题较为突出的省份之一,贫困成因复杂,贫困程度深。
本文从贫困问题现状出发,从自然因素、社会和人口因素以及产业结构的角度对贫困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贵州;贫困;扶贫;产业结构一、贵州省贫困现状分析贵州省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
对贵州农村贫困现状的表现和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贵州省贫困问题,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原因。
贵州农村的贫困现状与全国相比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贫困覆盖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区、市)有83个,占全省县级总数的94.3%。
扶贫开发范围具体包括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33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区、市),涉及到除了贵阳市以外的8个市、州、地区。
其中,50县占全省县数比例为58.6%,国土面积占66%,耕地面积占59.4%,人口占52.1%,是全国农村贫困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2011年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规模达到114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3.4%,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所占比重最高的省份;50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897元,仅相当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85%。
50县中最高收入县(独山县)与最低收入县(望谟县)之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差距是1256元,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差距大。
(二)致贫返贫成因复杂,扶贫难度大贵州省95%左右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处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66个县(区、市)。
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与石漠化问题、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区域自然和地理环境相对恶劣、农村公共服务滞后、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农村贫困人口自身素质较差,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扶贫投入水平低且与需求矛盾大、致贫因素复杂,并且因灾、因病或因市场风险的返贫压力大。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制约了贵州省扶贫开发的进程,扶贫工作难度增大。
(三)经济基础差2011年,占全省县数56.8%、国土面积66%、人口52.1%的50县,2011年生产总值只占全省3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29.8%,粮食产量占59.8%,城乡储蓄存款占27.8%。
2012年50县农民人均生产总值10736.02元,仅相当于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65.41%,占全国的(35181)的30.52%。
人均生产总值10736.02元,只相当于当年全国平水平的39.01%。
二、贵州省贫困发生的原因(一)自然原因1、耕地资源稀缺,耕地状况较差。
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山区省份。
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51亩,低于联合国所定的警戒线(0.8亩),耕地资源稀缺;同时,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严重,其中石漠化面积3.7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34%。
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频繁的自然灾害,使土地变得贫瘠破碎,耕地状况较差。
农业基础的脆弱性是制约贵州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公共服务滞后。
由于存在农民贫困和财政贫困双重问题,形成了贵州省投入水平低,投入与需求矛盾大,造成农村科、教、文、卫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严重落后。
至2010年,全省还有22.36%贫困村没有通自来水,1299.8万农村贫困人口存在饮水安全问题;13.4%和8.7%的贫困人口不能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已经建设完成的教育、卫生设施质量不高,服务水平较低。
总体上来看,贵州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缓慢,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突出,这是制约贵州省贫困地区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因素。
(二)社会和人口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财政实力普遍较弱,具体表现为:(1)人口增长快与结构升级缓慢矛盾突出。
2011年贵州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8‰,高出全国水平(4.79‰)的1.59个千分点。
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51亩。
三次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大多贫困乡镇工业、服务业发展缓慢,农业水平仍然停留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过快的人口增长,使贫困地区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大,加大了扶贫难度;(2)教育供给不足,劳动力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较低。
由于交通不便、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专职教师紧缺,单位教育经费投入表现出产出效益低下的特点,2011年贵州文盲率为8.74%,为全国平均水平(4.08%)的两倍多。
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01年,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分别为:小学程度(38.63%)、初中程度(43.23%)、高中程度(3.78%)、大专以上程度(1.31%),远低于全国水平。
农民文化素质低下,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思想观念的更新。
这成为贫困问题的主要内在原因,也是扶贫开发的重要障碍;(3)自我积累少,自我发展能力弱。
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中用于生产经营性投资少,其中扶贫开发重点50县在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农民纯收入等几个综合指标与全省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大。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贵州省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呈现低度化特征。
2011年贵州省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为12.7:38.5:48.8,产业结构逐步由低向高演变。
但与同年全国平均水平10.04:46.61:43.35相比,表现出较低的产业结构水平特征。
对产业结构的分析,可以借助于各产业比重相对于GDP的区位商(LQ)这一指标,以全国产业结构作为参照系来衡量贵州各产业对地区经济的相对重要性,大于1则说明该产业对贵州经济比全国该产业对全国经济的作用更为重要。
2011年贵州第三产业的该区位商为1.13,但小于第一产业(1.27),说明农业相比于第三产业,对贵州省的相对支撑作用更强。
贵州省农业经济特征明显,但是比重很低,绿色农业、特色农业、深加工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比例较低;工业产值只占全国0.97%,相对于GDP的区位商只有0.8,说明贵州省工业发展十分落后。
目前贵州工业化阶段仍处于初级阶段。
对第二产业中工业的内部结构的分析,可以借助于行业区位商LQ值的大小来衡量贵州工业内部各产业的专门化率。
区位商越大,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该产业较强的竞争力。
在计算贵州省工业内部各产业的区位商,把LQ>l的所有行业集中于表2。
从上表可看出贵州第二产业中具有规模优势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型产业,其技术设备层次低、产业链短、管理经营粗放、产业附加值和质量标准低、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比较严重,贵州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的消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欠缺。
第三产业内部主要以商业饮食业、公共事业、运输邮电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比重小,呈现出低端化特征。
总体来说,贵州省产业结构具有典型的资源化和初级化特征。
这种低水平的产业结构,极大地影响了贵州区域经济的增长速度和效益。
结合三次就业比例和产值比例看(如下表3),2011年贵州省第一产业就业比例66.62%,分别是第二产业的五倍多,第三产业的三倍多,主要人口都集中于第一产业,而产值水平仅为12.7%。
这反映出贵州省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过大,现代化程度和劳动率低下双层特征。
过多的劳动力浪费在农业上,而没有很好的转移出去,这成为制约贵州省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方面。
三、新形势下贵州扶贫开发对策建议(一)改善基础设施和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研究表明,基础设施能力与经济产出增长是正相关的,基础设施能力每增长1%,GDP就能增长大约1%,加强贵州基础设施应该采取的措施包括:一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商品运输能力;二是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增强抗旱能力;三是加快电力、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传播速度。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积极推进“教育扶贫”。
人才资源才是第一资源,在扶贫工作中需要重视教育,通过在贫困地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重点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化工农业发展需要的队伍。
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推进“技术脱贫”。
加快经济发展,必须把科技作为经济综合实力竞争的关键因素。
贵州的工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需要加强新技术在工农业中的应用,增强科研机构的研发力度,把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点技术难题列入重大科技专项。
提高社会帮扶水平。
通过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大力帮扶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此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贫困县县域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社会化扶贫效益。
同时不断鼓励和动员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的行动中来。
(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积极推进“产业化扶贫”。
充分利用本地区地理气候和生物资源多样性的特点,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以科技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具有贵州特色的工业产业体系。
立足于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一批产业支撑能力强、带动能力强的涉农龙头企业。
打造区内知名品牌,推进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依托区内矿产资源优势,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优化开发,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资源深加工等产业;加快区域城镇化进程,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优化非农产业发展布局。
同时,吸纳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进而形成合理的工业内部结构,寻求工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高。
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结构。
贵州特殊的地质地貌、自然环境和民族风情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把红色旅游、民主风情旅游和生态旅游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促进第三产业整体发展,进而反哺一、二产业,整体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利用三次产业间相互联系所产生的聚合效应,实现贵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贵州资源丰富,而生态脆弱,资源优势在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同时,代价大、难度大。
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经济发展和自然、人文环境保护相结合,制定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优先开发各种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强化灾害防治。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
■参考文献:[1] 邹显强、冯静.贵州产业结构低度化的成因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9,(04).[2] 陈耀、谢一、毕军、郑鑫.推进贵州省工业化战略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2,(01).[3] 贵州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实施意见[EB/OL].新华网贵州频道.http:///2008htm/xwzx/2012-01/21/content_24583935_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