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东海区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近岸海域表层海水中营养盐组成、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

近岸海域表层海水中营养盐组成、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

近岸海域表层海水中营养盐组成、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作者:李婷婷李海燕来源:《名城绘》2020年第09期摘要:以2018年-2019年江苏近岸海域为调查资料,将海区表层海水的活性磷酸盐、溶解无机氮以及硅酸盐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近海岸海域海区全年表层活性磷酸盐平均浓度与全年表层溶解无机氮平均浓度分别符合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与国家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海水中的硝酸盐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季节性的影响,例如硝态氮在海水中比例会随着季节温度的上升而升高,同时全年均以溶解无机氮形态存在。

溶解无机氮表现依次排列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

关键词:硅酸盐;营养盐;溶解无机氮;营养级近海岸海域海水污染物中以活性磷酸盐与无机氮为主,入海口排污处于超标状态,因多数排污口与海域较为临近,导致其污染严重。

沿海地区排污口超标排放依然处于严峻状态因临近海域导致海域污染严重。

近岸海域因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增长,海水水质受到一定影响,进而形成其质量下降。

受海域变化不均与生态群落分布所影响,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状态处于亚健康,并且持续时间久,海洋生物资源减退,生态调节功能逐渐变弱,水体营养状态呈富营养化。

1 调查区域与方法江苏以近海岸海域布设40各站位,于2018年6月、8月、10月与2019年4月分别在春、夏、秋、冬季节进行现场采样。

以《海洋监测规范》为测定标准与表层水采集标准,用0.45um滤膜过滤后进行测定醋酸纤维膜进行过滤后,将营养盐分别以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同时结合国家级标准物质进行校准。

2 结果2.1海水盐营养密度春、夏、秋、冬季节表层海水中,硅酸盐、活性磷酸盐、溶解无机氮以及各组平均浓度与范围详见表1。

溶解无机氮各项营养盐浓度在时间分布上具有明显季节特征,硝态氮、硅酸盐以及氨氮具有不同变化,硝酸氮冬季最高,其次为夏季、秋季与春季;硅酸盐最高位夏季,其次为冬季、秋季与春季;氨氮最高为秋季,其次为冬季、夏季、春季。

溶解无机氮表现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

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形态和分布特征

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形态和分布特征

第2卷第2期2009年 3月水生态学杂志JournalofHydroecologyVol.2,No.2 Mar.,2009 收稿日期:2009-01-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0490232);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002CB412405)。

通讯作者:姚庆祯,E-mail:qzyao@ouc.edu.cn作者简介:李玲玲,1984年生,女,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E-mail:li_lingling@yahoo.cn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形态和分布特征李玲玲1,于志刚1,姚庆祯1,陈洪涛1,米铁柱2,巩 瑶1(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100;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100)摘要:利用2007年4月对长江口海域航次的调查结果,对该海域营养盐的形态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主要控制过程进行了讨论。

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浓度变化范围较大,整体分布趋势是由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且明显受水文状况影响。

在长江口海域,磷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其余依次是溶解有机磷、颗粒态磷;氮主要以硝酸盐的形式存在,其余依次是溶解有机氮、颗粒态氮、氨氮、亚硝酸盐。

硝酸盐和硅酸盐的行为是保守的,其行为主要受咸淡水混合过程控制;磷酸盐、溶解有机磷、颗粒态磷、亚硝酸盐、氨氮和溶解有机氮的行为是非保守的。

关键词:长江口,营养盐,形态,分布特征中图分类号:X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075(2009)02-0015-06引言在化学海洋学中海水营养盐指氮、磷、硅元素的盐类,它们是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成分,也是海洋初级生产力和食物链的基础。

水体中营养盐具有不同的存在形态,其结合形式大致可分为:溶解态、颗粒态和吸附态等;从化合物性质还可分为有机态和无机态等等,其中对浮游植物生长影响最直接的是溶解无机态的营养盐。

东海黑潮区营养盐月际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东海黑潮区营养盐月际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东海黑潮区营养盐月际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营养盐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化学物质,是海洋生物生长所必须的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也是海洋初级生产过程和食物链的基础。

受生物化学和水文要素的影响,它们在海洋中的含量分布和比例并不均匀,存在明显的月际变化。

同时营养盐参与海洋生物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营养盐与水文要素的相互关系、营养盐的含量、限制作用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过程影响区域海洋初级生产力状况,进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海洋渔业的发展。

我国近海的营养盐含量持续升高,破坏了近海海域的生态环境平衡。

其中尤以东海海域的状况最为严重,近海生态系统的生物资源越来越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对外海海域生态系统的研究和对渔业资源的开发成为水产主管部门与科技人员关注的热点。

对东海黑潮区海域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盐的含量、限制作用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过程的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为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使用NOAA、NGDC最新发布的全球海域的营养盐和海底地形资料,利用MATLAB平台,构建东海黑潮区营养盐的三维数据库,通过提取特征断面、特征值、数值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东海黑潮区营养盐的空间分布特征、营养盐结构比例的变化规律,尝试分析对营养盐影响的主要因素。

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营养盐浓度自表层向深层增高,浓度变化以250m层为界在上、下海域中体现出不同的特征。

DIN和P的平均浓度变化基本一致,250m以浅海域的浓度最大值出现在5~6月,最小值出现在7~8月;250m以深海域的浓度最大值10~12月,最小值出现在7~10月。

Si平均浓度的变化则较为特殊,250m以浅海域Si浓度最大值出现在5~7月,最小值出现在11~12月;250m以深海域,Si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4~5月,最小值主要出现在9月。

(2)东海黑潮区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浓度自近海向外海递减。

各层的营养盐高值中心集中在台湾东北海域和九州西南海域。

【开题报告】东海上升流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初探

【开题报告】东海上升流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初探

开题报告海洋科学东海上升流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初探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上升流是指具有一定时空尺度的海水上升运动,并且伴随出现海水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分布重新调整的海洋现象。

上升流过程随着动力因素(风、向岸剩余梯度力、涡等)的变化经历三个阶段:起始加强、峰期和消衰阶段。

研究依据与意义:所研究的上升流现象对该海域的渔场形成有重要作用。

东海沿岸海域是我国近海最大的渔场以舟山渔场最为著名。

堪称中国的“天然鱼仓”。

而该渔场的形成,不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还与该海域的上升流有密切关系。

上升流向近海海域表层输送营养盐,形成饵料中心,为产卵、索饵鱼群提供物质基础(曹欣中,1986)。

据的估算,当不考虑浮游植物吸收营养盐时,浙江近海上升流少则11天,多则33天能使上升流区近表层营养盐翻一倍。

如此丰富的饵料,为浙江近海成为良好的产卵、索饵渔场提供了物质基础。

历年的水文资料均表明6~8月间浙江沿岸为上升流加强期,而渔业生产也表明5~8月在29°20′~30°30′N,122°E以东的近海区是带鱼产卵渔场,其汛期4 恰好与上升流强盛期对应。

上升流的研究工作与经济效益有着直接关系。

将在渔场指挥和预报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以浙江近海上升流现象为例揭示该海域的上升流的运动规律。

研究动态:浙江近海上升流现象很早就引起了海洋学家的关注。

毛汉礼、管秉贤等人早在1964年就指出该海域存在上升流,随后一系列的海洋调查和模式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它的存在(胡敦欣等,1980;潘玉球等,1985;刘先炳等,1991;等等)。

对于该海域上升流的成因有多种说法,胡敦欣等(1980)认为风不是东海沿岸上升流的主要动力,而黑潮北上余脉沿东海陆架海底的抬升是主要的动力因素。

潘玉球等(1985)认为台湾暖流底层水经过浙江近海的海底等深线发散区引起深层海水涌升,并认为地形和风对浙江近海的沿岸上升流有几乎相同量级的贡献。

2005年春夏季东海赤潮过程中营养盐作用初探

2005年春夏季东海赤潮过程中营养盐作用初探

20 0 5年 4个 航 次 的 现 场 调 查 分 别 于 2 0 0 5年 3
月 2 日至 4月 1 日 ( 7 2 MC2 0 — 2 , O5 ) 5月 3 日至 5 月 9 日 ( C2 0 — 3 , M 05 ) 5月 2 日至 6月 1 日 ( 9 7 MC
2 0 — 4 6月 2 日 至 6月 2 日 ( 0 5 ), 2 4 MC2 0 O 5— 5 进 )
藻 , 生 面 积 超 过 了 1 0 m2并 且 造 成 了 海 水 养 发 00 0k ,
深 线之 间 的海 区 , 具体 采样 站位 如 图 1和表 1所示 。
22 取 样 与测定 .
调查 过 程 中使用 Nikn采 水 器采 集水 样 , 品 si 样
经 GF F W h t n 滤 膜 过 滤 后 , 接 在 船 上 实 验 / ( ama ) 直
研 究东海赤潮 发生机理 提供必要 的科学基础 。
2 材 料方 法
2 1 调 查 站 位 设 计 .
逐 年上升 趋 势 。受 长江 径 流 等 陆 源 输入 影 响 , 海 东 海 域形成 了其 特有 的 富 营养 环 境 , 目前 已经 成 为 我
国 赤 潮 发 生 最 严 重 的 区 域 之 一 。 该 海 域 赤 潮 暴 发 呈 现 出 发 生 时 间 不 断 提 前 、 续 时 间 不 断 加 长 、 生 面 持 发
维普资讯
第 3 O卷
第 2期




Vo . O,NO 2 13 .
M ar h 20 c 08
20 0 8年 3月
ACT A OCEA N O LO G I CA N I SI CA

长江口北支水域营养盐的季节性变化

长江口北支水域营养盐的季节性变化

长江口北支水域营养盐的季节性变化吴双;边佳胤;吴惠仙;薛俊增【摘要】于2010年12月-2011年9月,2012年9月-2013年6月按季度采样对长江口北支水域氮、磷营养盐的季度变化规律、形态组成以及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溶解性无机氮存在形态主要是硝酸盐,占90%以上,浓度变化规律为夏秋高于春冬两季;溶解性无机氮、总氮峰值分别为3.99 mg/L及1.70 mg/L,均出现在2011年夏季,该现象与当年洪期长江流域连日降雨有关。

长江径流所携带营养盐是导致北支无机氮、总磷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对理化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盐度、pH值是营养盐最主要的限制因子。

%During the sampling period from Dec .2010 to Sep.2011 and Sep.2012-Jun.2013, the seasonal variation , morphologi-cal composi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were analyzed ,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factors was studied , respectively .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ain presence of DIN was nitrates , which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90%in all seasons , its concentration in summer/autumn was higher than that inspring/winter.The concentration peaks of DIN and TP were 3.99 mg/L and 1.70 mg/L, re-spectively , appeared in summer of 2011 during the flood period .【期刊名称】《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25-28)【关键词】长江口;营养盐;季节变化【作者】吴双;边佳胤;吴惠仙;薛俊增【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国家海洋局舟山海洋工作站,舟山31600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32河口是淡水与海水交汇的地带,随时间推移,环流、潮汐进行常规混合过程,使得河口水文环境具有非恒定性及梯度型变化规律,复杂的环境特征保证了该区域内生物的多样性[1]。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盐循环研究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盐循环研究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盐循环研究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盐循环一直以来都是生态学和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营养盐的循环对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盐循环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营养盐循环过程1. 源头输入海洋中的主要营养盐包括氮、磷、硅等元素。

这些元素主要通过陆地的径流、河流和大气降水等方式输入到海洋中。

当降水或河流带来含有营养盐的水体进入海洋时,营养盐会与海水混合,并被分散到整个海洋环境中。

2. 生物摄取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是营养盐的主要摄取者。

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和营养盐,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

而浮游动物则通过摄食浮游植物或其他浮游动物,摄取其中的营养盐。

3. 生物降解在海洋中,有大量的有机物质被生物降解,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有机氮、有机磷等营养盐。

这些有机物质可以来自于死亡的浮游植物和动物的残骸,以及其他生物的排泄物。

这些有机物质经过生物降解过程后,会释放出相应的营养盐。

4. 沉积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洋底部会逐渐沉积大量的有机物质。

这些有机物质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盐,如有机碳、有机氮和有机磷等。

这些有机物质通过沉积作用,进一步影响着海洋底部的生态系统。

二、营养盐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 海洋生物生长营养盐的循环对海洋生物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浮游植物需要充足的养分来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实现生长。

充足的氮、磷等营养盐可以促进浮游植物的繁殖,进而为整个海洋食物链的形成提供基础。

2. 海洋酸化通过摄取二氧化碳,海洋中的浮游植物能够吸收大量碳元素,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程度的加深,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影响了浮游植物对营养盐的吸收能力。

这也会对整个营养盐循环过程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3. 海洋富营养化现象过量的营养盐输入可能导致海洋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当余额营养盐(如氮、磷)的输入过多时,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数量会急剧增加,形成大规模的藻华。

东海赤潮高发区营养盐结构及对浮游植物优势种演替的作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东海赤潮高发区营养盐结构及对浮游植物优势种演替的作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东海赤潮高发区营养盐结构及对浮游植物优势种演替的作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赤潮是指在海洋或淡水环境中一种或多种毒性或不毒性浮游生物数量高度聚积形成的现象。

该现象存在的时间、面积和强度均可波动,受到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盐度、风向等的影响。

常见的赤潮类型包括藻类、细菌和甲藻赤潮等。

近年来,在我国东海沿岸赤潮频发且范围广泛,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等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而营养盐作为赤潮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浓度变化对赤潮的形成和演替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分析东海赤潮高发区营养盐结构,揭示其对浮游植物优势种演替的作用机制,为东海赤潮预测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目的1. 探究东海赤潮高发区营养盐浓度及其结构变化特征。

2. 分析不同营养盐浓度下各种浮游植物的生长特征。

3. 研究营养盐浓度变化对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种演替的影响机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采集东海赤潮高发区周边海域的水样,分析水样中各种营养盐的浓度,并建立营养盐浓度时间序列。

2. 确定实验室中适宜的浓度条件,将蓝藻、硅藻等典型浮游植物培养于不同基础盐浓度下,并记录生长速率、菌群结构等相关参数。

3. 在实验室中建立不同营养盐浓度条件下的浮游植物群落,运用生态学途径研究营养盐浓度变化对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种演替过程的影响。

四、预期成果1. 揭示东海赤潮高发区营养盐浓度和结构的特点,为东海赤潮的成因和演替提供科学依据。

2. 确定蓝藻、硅藻等典型浮游植物的生长速率与营养盐浓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并评价其对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3. 深入探究营养盐浓度变化对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种演替的影响机制,为东海赤潮的预测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五、研究进度安排1. 确定研究方案、收集有关文献和数据(第1-2个月)。

2. 采集海洋水样和实验室生态系统分析(第3-6个月)。

3. 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形成研究结果,撰写论文(第7-11个月)。

4. 论文投稿及答辩(第12个月)。

东海与南海北部新生产力研究的开题报告

东海与南海北部新生产力研究的开题报告

东海与南海北部新生产力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海洋生产力在全球的食品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几乎被无穷无尽的海洋所环绕,其中东海和南海北部海域生产力丰富,富含珍稀海洋资源。

这些海域近年来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过度捕捞、海洋酸化、气候变化等,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稳定平衡,形成了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因此,对东海与南海北部海域新生产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项目旨在通过对东海与南海北部海域新生产力的研究,探究其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为海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1)研究东海与南海北部海域的水文、生物、化学环境特征,了解其水文条件、营养盐、CO2浓度等影响生产力的因素;(2)探究海洋生物的物种多样性与空间分布规律,为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科学参考;(3)对比分析东海与南海北部海域新生产力差异及其形成机制,探讨不同区域的海洋生物生长和分布差异;(4)评估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等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了解环境因素变化对新生产力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威胁;(5)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保障人类利益提出可行性建议。

3. 研究内容和方法(1)采样地点:选取东海与南海北部海域的典型海域作为研究区,通过船载观测设备进行水文物理参数(如温度、盐度、水深等)的实时监测,采集海底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2)生物实验:通过实验室控制水质条件等措施,对不同海洋生物进行生态适应性实验,分析其生长期、生长速度等参数;(3)环境影响分析:对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分析,如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等,通过数学和计算模拟方法对影响进行定量分析;(4)结果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东海与南海北部海域新生产力分布规律、物种多样性变化等;(5)政策建议:提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提高海洋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东海冬季海水溶解氧、盐度的分布特征分析

东海冬季海水溶解氧、盐度的分布特征分析

东海冬季海水溶解氧、盐度的分布特征分析冉珊珊;时宇;杨一帆;黄黄;苏海蓉;徐杰;刘金娥;陈浩【摘要】海水溶解氧、盐度对于海洋生态环境有一定指示作用。

2014年冬季设置9个断面,49个站位,以1 m为间隔,调查东海近岸海域海水表层至底层冬季溶解氧、盐度变化,分析结果如下:1) 东海近岸海域冬季海水溶解氧含量在1.31~8.40mg?L?1之间,表层溶解氧平均含量约7.00 ± 0.26 mg?L?1,底层溶解氧平均含量约4.33 ± 0.99 mg?L?1。

各断面溶解氧含量由近岸向海下降,变化范围逐渐减小。

在整个研究区域内,溶解氧含量从西北向东南方向下降。

在垂直方向,溶解氧表层含量高于底层,在一定深度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在底层趋于稳定。

2) 东海近岸海域冬季海水盐度在29.60‰~34.00‰之间,近岸海域盐度低于远海,最大值出现在研究区域的东南部。

东海海域盐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在一定深度急剧升高,底层海水盐度稳定;近岸海域盐度垂直变化范围大于远岸。

东海海域溶解氧和盐度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

【期刊名称】《海洋科学前沿》【年(卷),期】2017(004)004【总页数】9页(P118-126)【关键词】东海;冬季;溶解氧;盐度;分布特征【作者】冉珊珊;时宇;杨一帆;黄黄;苏海蓉;徐杰;刘金娥;陈浩【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1]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1]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1]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1]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江苏省水土环境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江苏南京;;[2]江苏省水土环境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江苏南京;;[3]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1. 引言海水溶解氧(Dissolved O xygen, D O)作为重要的海水环境指标,对海区内生态环境状况有重要意义[1]。

东山湾营养盐结构及限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东山湾营养盐结构及限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摘 要:根据2013年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东山湾春、夏、秋、冬4个季节营养盐结构分布特征及其限制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营养盐结构平面分布随着季节变化而不同,陆地径流和沿岸流对营养盐分布有较大影响,夏秋冬3个季节Si/P 和Si/N 比值由北向南递减,春季相反。

N/P 比值除了冬季外,其他季节都是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

东山湾海域潜在限制性因子主要为P ,秋冬两季尤为明显。

关键词: 东山湾;营养盐结构;分布特征;限制作用 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志码:APreliminary Research of the Nutrient Structure and Restriction in Dongshan BayWang Zhen(Ocean Environment and Fishery Resources Monitoring Center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3, China)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survey data of four voyages in 2013,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utrient structure in Dongshan Bay in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and its restriction statu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the nutrient structure varies with the seasonal change. The influence of land runoff and coastal current on the nutrient distribution is big. The ratios of Si/P and Si/N in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decrease progressively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but increase in spring. Except winter, the ratio of N/P in the other three seasons tends to increase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P is the major potential restriction factor in Dongshan Bay, especially obvious in autumn and winter. Keywords: Dongshan Bay; Nutrient Structure;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Restriction CLC number: X824收稿日期:2015-01-09基金项目: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主要海湾环境监测专项(闽海渔[2013]175号)基金资助作者简介:王 臻(1982-),男,工程师。

海水营养盐

海水营养盐

海水营养盐海水中一些含量较微的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和硅酸盐。

严格地说,海水中许多主要成分和微量金属也是营养成分,但传统上在化学海洋学中只指氮、磷、硅元素的这些盐类为海水营养盐。

因为它们是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成分,也是海洋初级生产力和食物链的基础。

反过来说,营养盐在海水中的含量分布,明显地受海洋生物活动的影响,而且这种分布,通常和海水的盐度关系不大。

20世纪初期,德国人布兰特发现海洋中磷和氮的循环和营养盐的季节变化,都与细菌和浮游植物的活动有关。

1923年,英国人H.W.哈维和W.R.G.阿特金斯,系统地研究了英吉利海峡的营养盐在海水中的分布和季节变化与水文状况的关系,并研究了它的存在对海水肥度的影响。

德国的“流星”号和英国的“发现”号考察船,在20年代也分别测定了南大西洋和南大洋的一些海域中某些营养盐的含量。

中国学者如伍献文和唐世凤等,曾于30年代对海水营养盐的含量进行过观测,后来朱树屏长期研究了海水中营养盐与海洋生物生产力的关系。

从20世纪初以来,海水营养盐一直是化学海洋学的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海水营养盐的来源,主要为大陆径流带来的岩石风化物质、有机物腐解的产物及排入河川中的废弃物。

此外,海洋生物的腐解、海中风化、极区冰川作用、火山及海底热泉,甚至于大气中的灰尘,也都为海水提供营养元素。

大洋之中,海水营养盐的含量分布,包括垂直分布和区域分布两方面。

在海洋的真光层内,有浮游植物生长和繁殖,它们不断吸收营养盐;另外,它们在代谢过程中的排泄物和生物残骸,经过细菌的分解,又把一些营养盐再生而溶入海水中;那些沉降到真光层之下的尸体和排泄物,在中层或深层水中被分解后再生的营养盐,也可被上升流或对流带回到真光层之中,如此循环不已。

总的说来,依营养盐的垂直分布特点,可把大洋水体分成4层:①表层,营养盐含量低,分布比较均匀;②次层,营养盐含量随深度而迅速增加;③次深层,深500~1500米,营养盐含量出现最大值;④深层,厚度虽然很大,但是磷酸盐和硝酸盐的含量变化很小,硅酸盐含量随深度而略为增加(图1)。

%81东海温盐跃层的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81东海温盐跃层的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向先从南往北转 . 再从北往南转。() 5苏北浅滩以及台湾海咬北邵终年为无跃区. 关键词 : 、 黄 东海 ; 温盐跃层 ; 特征值;李节变化
中图 分 类 号 P 3 . 7 12 1 文 献 袄识 码 八 女 查 给号 .0 079 (0 10 - 0 9 I 10 -1 9 2 0 )30 0 - I
关于我国近海跃层的研究, 推毛汉礼等人‘ 应首 r 基于 1 8 99 9 一]5 年全国海洋普查资 5 料. 对黄、 东海温、 密跃层的分布和消长变化规律详细地阐述。但这些资料多数是用颠 盐、 倒温度表观测, 少数用 B T观测, 并且仅限于 19 20 E以西。之后,黄海温跃层课题组” ‘ ・ 收集 了 1 7 95 9 -17 年间颠倒温度计观测记录, 5 分析了 黄海跃层特征值的分布规律。蓝淑芳 等D又 1 5 9。 : 用 9 -18 年间B 资料统计分析了 黄、 7 T 渤、 东海的水温垂直结构及其时空变化 特征。赵保仁[利用 ]8 年前所积累的部分C D资料, x 7 96 T 探讨了夏季渤、 黄海及东海北部 强温跃层的纂本特征及形成机制, CD的调查资料仅限于东海以 但 T 北。 本文利用 1 6 9 - 9 19 年所获得黄、 99 东海域 的 C D资料, T 在空间覆盖、 时间跨度和资料质量方面均是近期 CD调查中少有的 T
睽.’。 0 3一 }《 . J , \ 0
< nZ
: i 8'
h i

无踢 X
_- 飞 、 :
考 户
,.
C二,
、 场 .
无跃区 、 之
, n
2 卜
」 6
‘产 . 叫
() e
, 一 ( C 1
图 I 黄、 东海温跃层强度( ! ) C 和底层温度( ) m C 的平面分布图

营养盐

营养盐

+ NH 4 -N 2. .
测定方法: 测定方法: ◇靛酚蓝分光光度法 ◇次溴酸盐氧化法-本实验 次溴酸盐氧化法- 本法适用于大洋、 本法适用于大洋 、 近岸海水和河 口水, 不适用于污染较重、 口水 , 不适用于污染较重 、 含有机物 较多的养殖水体。 较多的养殖水体。 − NO2 -N相 水样采集、 水样采集、贮存和处理与 相 同。水用无氨蒸馏水或等效纯水。 水用无氨蒸馏水或等效纯水。
二、磷
磷酸盐是海洋生物必需的营 养盐之一,对脊椎动物, 养盐之一,对脊椎动物,磷是构成 骨骼的主要成分。 骨骼的主要成分。 海水中P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 海水中 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 控制因素之一。 控制因素之一。
1.磷在海水中的存在形态 . 磷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海洋水体、 磷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海洋水体 、 生 物体、沉积物和悬浮物中。 物体、沉积物和悬浮物中。磷的化合物有 多种形态: 多种形态: ◆可溶性无机磷酸盐 → 通常以溶解的无 机磷酸盐为主要的形态 ◆可溶性有机磷化合物 ◆颗粒状有机磷物质 ◆吸附在悬浮物上的磷化合物
+ NH 4 的毒性取决于 的毒性取决于pH, 并直接与非 ,
离子氨的浓度成正比。 离子氨的浓度成正比。 NH 4+ (NH3)在海 水中在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的作用下, 水中在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的作用下 , 发 生如下反应: 生如下反应:
+ NH 4
亚硝菌 − + 3O 2 → 2 NO 2 + 2 H 2 O + 4 H + 专性自养
实验5 实验 营养盐
营养盐: 指氮、磷和硅。
氮分无机氮和有机氮。 氮分无机氮和有机氮。 无机氮的化合物种类很多, 无机氮的化合物种类很多 , 通常包 − + NH 4 )、硝酸盐氮( NO3 )和亚 括氨氮( 硝酸盐氮( 括氨氮( − NO2 )的总和即 硝酸盐氮( 硝酸盐氮( − − + NO2 TIN= NH 4+ NO3 + 同样,磷有无机磷和有机磷, 同样,磷有无机磷和有机磷,其中无 3 PO4 − 机磷又称为活性磷酸盐( 机磷又称为活性磷酸盐( )。

春、夏季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营养结构分析

春、夏季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营养结构分析

中营养盐浓度、平面分布 、 结构组成等进行了分析 讨论 ,以期补 充前人 的研究 ,为长 江 口海 域有关 营 养 盐 的进 一步研究 提供参 考 。
基金 项 目: 国家重 点基 础研究 发展 计划(7) 目 ( 0 0 B 20 5) 93项 2 1C 4 90
图 1 采样 站位 分布
生 态环 境 学 报 2 1, 91)24 -9 7 0 0 1(2: 9 1 4 2
E o o ya dEn io m e tl ce c s c l g n v r n n a in e S
ht:w w.ec. m t / w j sio p/ e t
E. i e i r ie c.o mal dt  ̄ e s i m : o c
映海 洋环境 污染 的程度 、生态变化 的状 况 ,尤其 是 营养 盐与 赤潮 的爆 发机制 的 内在 联 系 ,二 者之 间无 论 在时 间 、地点 和规模 等方 面都存 在着密 切 的相 关 性 l 。 营养盐 的分 布和变化 规律 的研究 是 当前 海 对 引 洋 生态 、环境 和渔业 资源研 究 的基 础 。长 江是世 界 第 三大河 ,年平均 径流 总量 为 92 x0 ,紧邻 .4 um 1
中图 分 类 号 :X1 11 7.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9 6( 0 0)1.9 10 6 45 0 2 1 22 4 .7
海 水 中 的营 养 盐 是 海洋 浮 游 植 物 生 长 与 繁殖
1 材料 与 方 法
11 样 品采集 与分析 .
不 可缺少 的营养物 质 ,是海 洋初级 生产力 和食物链 的物质基础 ,其 质量浓度 在河 口的分 布和 变化与 其 来 源 、水 平输 运 、垂 直混合 、沉积物 的界 面动力 学 过程有 关 ,而 且与河 口中的细菌 、浮游植 物 、浮游 动 物等有 密切关 系 【,其分 布和 变化不 仅 直接影 响 l J

环渤海河流营养盐的向海输送及环境效应

环渤海河流营养盐的向海输送及环境效应

环渤海河流营养盐的向海输送及环境效应孙策策;刘军;张爱军;李梦露;吴文涛;臧家业;冉祥滨【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科学》【年(卷),期】2024(44)1【摘要】对2017年枯水期、2019年丰水期、2020年丰水期和2021年丰水期环渤海24条主要入海河流溶解态无机营养盐向海输送的浓度、比值和通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渤海河流溶解无机氮(DIN)浓度在世界河流中处于较高水平,硝酸盐(NO_(3)^(-))为DIN的主要赋存形态,溶解硅(DSi)和溶解无机磷(DIP)浓度较低.环渤海河流每年向渤海输送约0.61Gmol氨盐(NH_(4)^(+))、0.24Gmol亚硝酸盐(NO_(2)^(-))、4.85Gmol NO_(3)^(-)、0.02Gmol DIP和3.27Gmol DSi.环渤海小河流在环渤海河流营养盐的向海输送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尤其是DIP的输送可以占入海河流总通量的80%以上;小河流单位流域面积DIN、DIP和DSi输送通量均高于黄河.与世界河流相比,环渤海河流向海输送的营养盐比例失衡,具有高氮磷比、高硅磷比和低硅氮比的特点,磷限制显著.环渤海河流营养盐向海输送和结构失衡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到渤海的初级生产和生态环境演变,值得深入研究.【总页数】15页(P178-192)【作者】孙策策;刘军;张爱军;李梦露;吴文涛;臧家业;冉祥滨【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长岛近海渔业资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2【相关文献】1.白沙河流域地下水及营养盐向海湾输送2.西太平洋Y3海山对营养盐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效应3.颗粒态重金属通过河流与大气向海洋输送4.中国近海营养盐结构失衡与磷消耗问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5.大亚湾水体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营养盐分布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营养盐分布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0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营养盐 7 浮游植物 5 大亚湾 5 长江口 3 间隙水 2 表层沉积物 2 环境因子 2 沉积物 2 太湖 2 叶绿素a 2 冬季 2 东海 2 上升流 2 鱼类网箱养殖 1 香溪河库湾 1 面源污染 1 遗传毒性 1 通量 1 载体填料 1 赤潮 1 蓝藻 1 营养盐动态特征 1 营养现状 1 聚类分析 1 网箱养殖 1 绿藻 1 结冰期 1 红海束毛藻 1 粒级结构 1 粒级生物量 1 粒径分级叶绿素a 1 磷酸盐 1 磷 1 碱性磷酸酶 1 硝酸盐 1 硝化效率 1 硅藻 1 真江蓠(gracilaria verrucosa) 1 界面通量 1 生态养殖 1 生态修复 1 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 1 环状结构 1 滇池 1 渔业资源 1 海洋涡旋 1 海河干流 1 浮游植物群落 1 浅水湖泊 1 流域 1 污染现状 1 水环境质量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氮 有机氯农药 曝气生物滤池 景观水体 春季 时空分异 排污沟渠 扩散通量 微生物活性 微微型浮游生物 微型浮游生物 影响因子 底栖牛物 平原河网区 富营养化 季节变化 天津市 大型贫营养水库 大亚湾大鹏澳 垂向分布 土地利用 南黄海 南海北部 南亚热带 区域变化 劣五类水 初级生产力 分布特征 分区 养盐 养殖区 典范对应分析 东湖 上覆水 三峡水库 peeper nh3-n imta

浮游植物营养盐限制的研究进展

浮游植物营养盐限制的研究进展

浮游植物营养盐限制的研究进展摘要:营养盐限制浮游植物的生长是近年来国际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目前营养盐限制的判定方法,从营养盐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即摩尔比两个方面综合判断不同海区水体中限制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营养条件。

并对近年来我国海洋科研工作者在不同海域开展的有关浮游植物营养盐限制因素的研究做了总结。

关键词:营养盐限制性营养元素氮限制磷限制海水中浮游植物的营养盐限制最早是由Redfield[1]等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营养盐在海水中的相对比例限制着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当营养盐足够时,海洋硅藻生长繁殖所需要的Si∶N∶P的最适摩尔比大约为16∶16∶1。

Justic等[2,3]提出了浮游植物营养盐的相对限制性法则:(1)如果Si:P>22且DIN:P>22,则磷酸盐为限制性营养元素;(2)如果DIN:P<10且Si:DIN>1,则溶解无机氮为限制性营养元素;(3)如果Si:P<10且Si:DIN<1,则溶解无机硅为限制性营养元素。

Nelson等[4]通过对营养盐吸收动力学的研究,提出浮游植物营养盐的绝对限制性法则,即Si=2μmol/L,DIN=1μmol/L,P=0.1μmol/L为浮游植物生长所需的最低阈值。

海洋浮游植物是氮限制还是磷限制已经争论了20多年,氮一般认为会限制海洋初级生产力;而磷在湖水中是最常见的限制因素;在河口区域可能会存在氮限制或是磷限制。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工农业的发展,河道地貌的改变等因素导致了N和P等营养盐的成倍增长,由于河流的截流和筑坝、使得Si的输送能力下降,相对于N和P,Si的含量减小。

沈志良等[5]通过对胶州湾的研究,认为判断营养盐限制时,应该全面考虑N、P、Si的营养盐绝对值以及相对含量。

Smayda[6]对营养盐限制提出了和传统观点截然不同的看法:(1)某种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的生长或产量的限制作用会发生季节性变化;(2)营养盐限制作用的强度随季节而不同;(3)通常是几种营养盐同时有限制作用,但限制强度各不相同;(4)限制性营养盐的组成随季节而变化;(5)营养限制的类型会发生季节性演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2 2 0 1 5年春、 夏、 秋、 冬季东海各层次 D I N 含量组成 T a b . 2 D I Nc o n t e n t i na l l l a y e r s o f t h e E a s t C h i n aS e ai ns p r i n g ,s u mme r ,a u t u mna n dw i n t e r , 2 0 1 5 mo l / L μ
。随着东海沿岸地区社
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每年通过长江冲淡水等江河 输入的营养盐浓度不断增加, 因而, 东海成为营 养盐污染较为严重的水域
[ 3 8 ]

[ 9 ]
东海作为世界上高生产力的海区
, 国内针
[ 1 0 ]
对其营养盐领域已有大量的研究。王芳等 的三维时空过程, 曹维等
[ 1 1 ]

究了东海外海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 根据 1 9 8 9年至 2 0 1 0 年丰水期东海区 3条断面表层营养盐调查结果, 分析了近 2 0年来东海典型断面丰水期无机氮、 活性磷酸盐及硅酸盐的长期变化。米铁柱等
1 1 1 1 1 2
( 1 . 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浙江 宁波 3 1 5 0 4 0 ;2 . 宁波大学 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 浙江 宁波
东海是我国东部长江口外的大片海域, 南接 台湾海峡, 北临黄海( 以长江口北侧与韩国济州 岛的连线为界) , 东临太平洋, 以琉球群岛为界。 大陆流入 东 海 长 度 超 过 百 公 里 的 河 流 有 4 0多 条, 其中长江、 钱塘江、 瓯江、 闽江等四大水系是 注入东海的主要江河
3期
叶林安, 等: 2 0 1 5年东海区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征
4 3 3
图1 调查站位分布图 F i g . 1 S a mp l i n gs i t e s i nt h eE a s t C h i n aS e a
1 . 2 采样及分析方法 水样的采集使用 S e a b i r d ( 美国) 的C T D自容 式采样器, 根据现场的水深和具体情况, 采集各 层次海水样品。水样用 0 . 4 5μ m 醋酸纤维滤膜 ∶ 10 0 0盐酸溶液中浸 ( 预先将滤膜放入比例为 1 泡2 4h , 取出后用大量去离子水将其冲洗至 p H 达到中性) 进行过滤后, 现场进行分析测定。营 养盐 的 测 定 方 法 严 格 按 照 《 海洋调查规范
1 0 . 1 4 %。底 层 硝 酸 盐 浓 度 平 均 值 为 1 1 . 1 1 m o l / L , 占D I N总含量的 8 9 . 6 0 %, 亚硝酸盐占 μ D I N总 含 量 的 2 . 8 2 %, 氨盐占 D I N总含量的 7 . 5 8 %。冬季表 层 硝 酸 盐 浓 度 平 均 值 为 1 0 . 2 1 m o l / L , 占D I N总含量的 8 4 . 1 7 %, 亚硝酸盐占 μ D I N总 含 量 的 2 . 4 7 %, 氨盐占 D I N总含量的 1 3 . 3 6 %。1 0m 层 硝 酸 盐 浓 度 平 均 值 为 1 0 . 2 7 m o l / L , 占D I N总含量的 8 4 . 5 3 %, 亚硝酸盐占 μ D I N总 含 量 的 2 . 6 3 %, 氨盐占 D I N总含量的 1 2 . 8 4 %。底 层 硝 酸 盐 浓 度 平 均 值 为 1 0 . 5 2 m o l / L , 占D I N总含量的 8 3 . 6 9 %, 亚硝酸盐占 μ D I N总 含 量 的 2 . 7 0 %, 氨盐占 D I N总含量的 1 3 . 6 1 %。
[ 1 2 ]
析了营养盐结构的时空分布并探讨其对浮游植 物生长限制的情况。由于东海营养盐的污染情 况在逐年发生变化, 及时了解营养盐的分布特征 和影响因素对于合理开发利用东海海洋资源具 0 1 5年春季( 5月) 、夏 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 2 8月) 、 秋季( 1 1月) 和冬季( 2月) 对东海 4个 季( 航次 3 0个站位的调查资料, 对该海域的营养盐 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等进行探讨分析, 旨在以最 新的调查数据较系统地探究东海区营养盐的分 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为相关工作者的研究和海洋 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营养盐基础数据和丰富已 有的关于东海海域营养盐分布的认识。
文章编号: 1 6 7 4 5 5 6 6 ( 2 0 1 7 ) 0 3 0 4 3 2 0 8
D O I : 1 0 . 1 2 0 2 4 / j s o u . 2 0 1 6 0 8 0 1 8 4 6
2 0 1 5年东海区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征
叶林安 ,王莉波 ,江志法 ,鲁 水 ,朱志清 ,李冬玲
2 结果与讨论
2 . 1 营养盐含量分布特征 根据表 2对 D I N中硝酸盐、 亚硝酸盐及氨氮 含量进行分析可知: 2 0 1 5年东海海域春季表层硝 酸盐浓度平均值为 9 . 2 3μ m o l / L , 占D I N总含量 0 . 6 2 %, 亚硝酸盐占 D I N总含量的 3 . 4 5 %, 的9
氨盐占 D I N总含量的 5 . 9 3 %。1 0m层硝酸盐浓 度平均值为 8 .4 0μ m o l / L ,占 D I N总含量 8 8 . 8 5 %, 亚硝酸盐占 D I N总含量的 4 . 3 6 %, 氨盐 占D I N总含量的 6 . 7 9 %。底层硝酸盐浓度平均 值为 1 2 . 9 7μ m o l / L , 占D I N总含量的 9 2 . 6 5 %, 亚 硝酸盐占 D I N总含量的 3 . 2 1 %, 氨盐占 D I N总含 . 1 4 %。夏 季 表 层 硝 酸 盐 浓 度 平 均 值 为 量的 4
表1 海水样品中各要素的分析方法 T a b . 1 S a mp l ea n a l y s i s me t h o do f t h ee l e me n t s i ns e a w a t e r
项目 P r o j e c t 分析方法 A n a l y s i s m e t h o d 仪器 I n s t r u m e n t s N N O 2 萘乙二胺分 光光度法 N O N 3 锌镉还原法 N H N 4 次溴酸盐氧化法 7 2 3 C型可见分光光度计 P O P 4 磷钼蓝法 S i O S i 3 硅钼黄法
收稿日期: 2 0 1 6 0 8 2 0 修回日期: 2 0 1 7 0 3 2 1 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公益专项项目( 2 0 0 9 0 5 0 1 2 2号) ; 海洋赤潮灾害立体监测技术与应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 M A T H H A B 2 0 1 2 0 3 0 8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L Y 1 7 D 0 6 0 0 0 1 ) ( 作者简介:叶林安( 1 9 9 0 —) , 男, 助理工程师, 研究方向为海洋环境监测。E m a i l : y e l i n a n @1 6 3 . c o m
航次 V o y a g e 层次 L e v e l 春季 S p r i n g 夏季 S u m m e r 秋季 A u t u m n 冬季 Wi n t e r 表层 1 0 m层 底层 表层 1 0 m层 底层 表层 1 0 m层 底层 表层 1 0 m层 底层 N N O 2 范围 R a n g e 0 . 0 3~ 0 . 9 0 0 . 0 5~ 1 . 0 0 0 . 0 7~ 1 . 3 9 0 . 0 4~ 0 . 8 7 0 . 0 5~ 1 . 7 0 0 . 0 4~ 1 . 3 2 0 . 0 5~ 1 . 4 3 0 . 0 5~ 1 . 2 4 0 . 0 7~ 1 . 1 3 0 . 0 7~ 1 . 6 3 0 . 0 6~ 1 . 9 4 0 . 0 3~ 1 . 0 3 均值 M e a nv a l u e 0 . 3 5 0 . 4 1 0 . 4 5 0 . 2 4 0 . 4 1 0 . 4 0 0 . 3 9 0 . 3 6 0 . 3 5 0 . 3 0 0 . 3 2 0 . 3 4 N N H 4 范围 R a n g e 0 . 0 6~ 2 . 0 8 0 . 0 6~ 2 . 2 8 0 . 0 5~ 2 . 1 1 0 . 7 0~ 3 . 6 4 1 . 1 4~ 3 . 4 3 1 . 2 8~ 3 . 6 7 0 . 0 7~ 2 . 1 1 0 . 0 6~ 2 . 2 4 0 . 0 5~ 2 . 3 4 0 . 3 0~ 4 . 0 7 0 . 2 1~ 2 . 7 1 0 . 2 3~ 3 . 4 0 均值 M e a nv a l u e 0 . 6 0 0 . 6 4 0 . 5 8 1 . 9 2 2 . 0 7 2 . 1 0 0 . 9 6 0 . 9 3 0 . 9 4 1 . 6 2 1 . 5 6 1 . 7 1 N N O 3 范围 R a n g e 2 . 2 4~ 4 1 . 6 9 2 . 5 0~ 4 0 . 1 6 3 . 8 3~ 3 9 . 4 2 2 . 3 9~ 1 6 . 8 3 2 . 4 8~ 1 6 . 4 7 4 . 8 5~ 2 4 . 7 5 3 . 6 0~ 2 2 . 9 7 2 . 7 4~ 2 4 . 1 6 3 . 3 4~ 2 3 . 9 8 4 . 0 8~ 2 5 . 5 1 3 . 9 0~ 2 3 . 1 5 6 . 0 9~ 2 0 . 4 2 均值 M e a nv a l u e 9 . 2 3 8 . 4 0 1 2 . 9 7 7 . 2 0 7 . 7 5 1 3 . 5 2 8 . 4 5 7 . 8 8 1 1 . 1 1 1 0 . 2 1 1 0 . 2 7 1 0 . 5 2
G B 1 7 3 7 8 . 4 —2 0 0 7 ) 第 4部分:海水化学要素调 (
[ 、 亚硝 4
酸盐( N O N ) 、 硝酸盐( N O N ) 、 铵盐( N H N ) 、 2 3 4 硅酸盐( S i O S i ) 的分析方法和测定的检出限见 3 。溶解态无机氮为硝酸盐、 亚硝酸盐及氨氮 表1 含量总和, 计算公式为:D I N= N O N+ N O N+ 3 2 N H N 。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