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以来的货币体系与经济危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19世纪以来的货币体系与经济危机
第一部分考点提示及拓展
一、19世纪中期以来国际货币体系
1.概念:国际货币体系就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
2.国际货币体系的具体内容
(1)确定世界及各国货币的汇率制度。
(2)确定有关国际货币金融事务的协调机制或建立有关协调和监督机构。
(3)确定资金融通机制。
(4)确定主导货币或储备货币。
(5)确定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国际收支及约束机制。
3.国际货币体系的目标和作用
(1)目标:保障国家贸易、世界经济的稳定、有序地发展,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
(2)作用:建立汇率机制,防止循环的恶性贬值;为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提供有力手段和解决途径;促进各国的经济政策协调。
4.19世纪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居于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号称“世界工厂”,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使伦敦成为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在国际金融中的独霸地位不可动摇。
(2)一战削弱了英国的经济实力,变成了美国的债务国,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的地位发生了动摇;纽约也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3)二战中,英法等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大为削弱。相反,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美国以此为基础,确立起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4)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经济实力的崛起,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随之瓦解。至今,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尚未建立起来。5.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特点
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各国相继实施了自由化的经济政策和浮动汇率,直接加速了资本的跨境流动并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金融资本在高速的流动中迅速增值与膨胀,并部分表现出与现实的脱离。而美国则凭借美元在货币金字塔中的顶端位置,成为“唯一完全可以根据国内目标(就业、外贸出口)而不论美元汇率的浮动情况如何来推行某种国内政策的国家”,因此,与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相联系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也一直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资本的全球化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也使得全球区域经济协调与合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使得金融全球化、金融资本与现实的脱离、汇率不稳定、美元为中心与国际收支不平衡、区域货币合作成为这一时期国际货币体系的显著特征。
二、19世纪以来的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含义
指的是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经
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主义的特性,其爆发也是存在一定的规律。2.经济危机的表现
(1)二战前后的共同点
滞销,利润减少,导致生产(主要是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失业大量增加,企业开工不足并大批倒闭,生产力和产品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社会经济陷入瘫痪、混乱和倒退状态。生产下降和失业激增,是战前与战后经济危机的共同的主要标志。
(2)战前与战后不同之处
①在战前的危机中,一般是通货紧缩,物价下跌,银根吃紧,利率上升,银行挤兑并大批倒闭。
②在战后的危机中,由于国家垄断采取膨胀政策以及其他原因,从1957~1958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开始,各主要资本主义在危机期间都出现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反常现象。3.主要危机
(1)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1857年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随着危机的爆发,美国的银行、金融公司和工业企业大量倒闭。粮食生产过剩,粮价和粮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国工业品的剧烈竞争,促使了美国经济危机的加深。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英国和欧洲大陆,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破产浪潮。1857年经济危机波及面很广,之后,爆发了美国的“南北战争”。
(2)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延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打击最为沉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并迅速蔓延到了其他国家。工业生产倒退了20~30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37.2%;企业破产倒闭的数目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工人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一般高达30%以上;物价和股票价格猛跌;国际贸易严重萎缩。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使资本主义国家失去了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通货膨胀从此成了资本主义国家难以医治的又一经济痼疾。严重的经济危机迫使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手段和措施进行“反危机”的凯恩斯主义也应运而生。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的争夺。加速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发展,使这些国家走上了大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世界的文明和进步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3)1973—1975石油危机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削减石油输出量,造成油价飞涨,立即打乱了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节奏,从而引发了经济危机。这是战后最严重的一次全球经济危机。在危机发生一年之后的1974年12月,美国汽车工业下降幅度高达32%,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近一半,1975年,美国的失业率高达9.2%。而在此期间,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8.1%;英国的股市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了72%;危机最严重的1975年,西方发达国家的每月平均失业总人数达1 448万人;世界贸易的总额在1975年减少了6%。此次经济危机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较长时间的“滞胀”。一方面,危机之后,经济回升极其缓慢;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却与萧条共存。危机过后,各发达国家的通胀率依然居高不下。直到80年代里根成为总统后,运用减税、减规、减开支和节制通货流量等“里根经济学”,才使得美国经济逐渐走出“滞胀”,出现巨大的回升。
(4)1997东南亚金融危机
自1997年7月起,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并波及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