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试重点
资源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资源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1、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资源环境这种稀缺资源优化配置的学科2、从两个的倒U形曲线得出资源经济学的任务,我们国家处于哪个阶段。
3、市场失灵: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能过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当上述条件不满足时,就会出现资源配置的扭曲,即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根源:不完全市场、外部效应、公共物品、非凸性、不对称信息。
外部性效应:外部性的存在,扭曲了价格机制,价格体系不能有效地传递资源稀缺的信号,致使资源无法实现有效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理论界一般把环境问题的成因归结为环境外部性造成的资源使用浪费,并要求进行环境成本内在化。
公共物品:市场机制通过价格变动来调节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对公共物品的供给调节却往往无能为力,或调节作用甚微。
其根源在于公共物品的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4、非竞争性:某人对一产品的消费不防碍他人同时使用,也不会因此减少他人消费该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非排他性:排他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或排他虽然在技术上可行,但排他成本很高.同时任何人也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与其消费偏好不一致的公共产品排除在他的消费范围之外。
公共物品类型非竞争性竞争性非排他性纯公共产品(路灯)共有资源排他性俱乐部产品私人产品5、政府失灵是指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
政府干预主要体现在:1提供公共物品2鼓励和保护具有正外部效应的行为3减少信息不对称4反对垄断5保护产权6调控宏观经济运行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①信息不足与扭曲②政策实施的时滞③公共决策的局限性④政策作用对象的理性反应⑤寻租活动的危害⑥政府目标函数的非利润最大化。
资源环境领域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环境政策失灵包括项目政策失灵、部门政策失灵、宏观政策失灵2、环境管理失灵包括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环境管理活动中寻租活动。
内蒙古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要点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复习要点1.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1)鲍尔丁《即将到来的太空船地球经济学》(2)克尼斯、艾瑞斯和德阿芝《经济学与环境》(3)米都斯《增长的极限》(4)戴尔斯《产权界面》2.环境管理手段的分类(1)命令控制型:主要是各类环境标准(如:水环境标准等)和强制执行的规章(如:环境法律、制度等)。
(2)市场激励型(经济手段):主要是各种环境税费和可交易的许可证。
通过市场竞争手段达到资源合理配置,从而达到环保和资源保护的目的。
3.环境:所谓环境,在一般意义上总是就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是指某一中心事物周围的条件和状况。
环境的功能:生命支持功能、物质输入功能、舒适性功能和废弃物接纳功能。
4.人类生存环境:是指以人类及其社会经济活动为中心的,维持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以及由以上三个圈层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生物圈共同构成的人类生存的条件和状况。
人类生存环境的特征(1)封闭性:地球除了被动接受太阳辐射外,与宇宙空间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循环渠道。
(2)自我循环性:地球四个圈层矛盾运动,构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但与宇宙空间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循环渠道。
5.人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是人类衣、食、住等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和基础,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料的前提。
(2)人类是环境的改造者。
(3)环境对人类有反作用。
6.资源破坏:改变环境的自然生态结构与状态,使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受阻,其直接后果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可再生资源自我再生生殖能力破坏。
从而使人类生产与生活环境日趋恶化。
资源破坏作为环境问题的一个必要前提是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
7.环境污染与资源破坏具有复合效应(1)环境污染会降低资源生产率,减少生物生产量,降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2)资源破坏往往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伴随资源的粗放经营与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必然会加剧环境污染。
8.环境问题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困难(1)经济增长要求资源加大投入和资源枯竭之间的矛盾问题(2)经济发展投入与环境保护投入之间的矛盾问题9.稀缺:稀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某一种资源的相对短缺。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试重点
1月4号8:00 3508名词解释:1.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 2.产业结构: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分工越来越细,因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3.支柱产业:在一定时期内,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体系的主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技术密度高、产业关联度强、发展规模、经济效益好,对整个国民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
4.产业组织:生产同一类或具有密切替代关系商品的企业构成和相互关系,以及由此影响市场运行效率.合理的产业组织是产业资源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的前提条件。
5.SCP:即从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对某行业进行分析的工具。
6.TOT:Transfer-Operate一Transfer的简称,即将建设好的公共工程项目,移交给投资者进行一定期限的运营管理,该投资者利用获取的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获得收入。
在合约期满之后,再交回给所建部门或单位的一种融资方式。
在项目移交中,政府或其所设经济实体将取得一定的资金以再建设其他项目.7.BOT:国家或者地方政府部门通过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承担公共性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项目公司拥有投资建造设施的所有权,允许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由此回收项目投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回报;特许期满后,项目公司将设施无偿地移交给签约方的政府部门.简答题:1.简要分析我国环保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我国环保产业中大多数固定资产的规模经济都比较小,少部分固定资产的规模经济能比较大。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重点
一、资源的配置1、现有资源储备:是一种按目前价格开采,能够产生利润的已经探明资源。
现有资源的数量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
2、潜在资源储备:是与人们为获得这些资源而愿意支付的价格紧密相关的。
价格越高,潜在储备量越大。
用函数定义要比用一个简单的数字定义要准确的多。
3、资源禀赋:表示地壳中本身中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它只是一个地理学概念,而不是经济学上的概念。
因为它的数量与资源价格毫不相干。
4、可再生资源基本特征:(1)资源本身具有可再生(更新)和自我恢复的能力(但是这一能力是有限度的)。
(2)可储藏性。
5、非再生资源基本特征:非再生特性、资源消耗的不可逆性、可循环利用性。
6、非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补偿机制:所谓生态环境补偿,不仅包括生态功能的补偿,还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
还包括对因环境保护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居民进行补偿,以及为增进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水平而进行的科研教育支出。
为了实现非再生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利用,关键是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其理论依据为资源有价论、外部不经济论。
即对有益于生态服务的行为主体(当地居民)进行的补偿。
对资源所在地居民因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活或生产发展的机会成本的庄家,必须进行经济补偿。
这种补偿可以是直接的现金补偿,如对遭受土地破坏的农户直接给予青苗补偿费、人员安置费等;也可以是对矿区产业结构转型的其他手段补偿和环境修复的技术补偿。
这部分补偿的主体是政府,比如直接给予财政补贴,财政援助,优惠贷款,减免收费,实施利率优惠,劳保待遇,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予以鼓励。
7、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增长模型:(1)几何增长模型:即假设种群大小的变化率为一常数,而为分布密度无关,这种种群增长模型称为几何增长模型。
一年生植物或单世代昆虫适用(每代只繁殖一次,母体繁殖后便死亡)。
(2)指数增长模型:有机个体几乎是连续繁殖的。
(3)逻辑斯谛模型:当种群大小与载容量相等时,种群增长停止,而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
09资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资源的概念: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按存在的形态分类:可以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环境资源按资源可更新的特征分类:可以分为非再生资源和再生资源(Renewable可再生资源: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
该类资源的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非再生资源: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资源的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物质、金属矿藏。
根据其能否重复使用,可耗竭资源又可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和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按照资源的社会属性来分类(资源的控制方式)1)专有资源或可控资源:指通过法律或所有权的界定,具有明确的所有者;2)共享资源: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类。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活动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称。
人工环境是指人类以自然环境为依托,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建设所形成的环境。
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人口爆炸;资源枯竭:1)耕地危机2)森林危机3)淡水危机;环境恶化:1)大气污染2)土地沙漠化3)温室效应;生态失衡:1)物种灭绝2)寂静的春天3)病菌的肆虐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第一、环境资源的公共性。
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具备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人人都想成为"免费搭车者”,结果必然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复习要点
《资源经济学》复习要点一、名词术语简要解释1.耗竭性自然资源它以一定量蕴藏在一定的地点,并且随着人们的使用渐减少,直至最后消耗殆尽。
矿藏资源就是一种典型的耗竭性自然资源。
2.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通过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3.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4.绿色GDP绿色GDP是指在通常的GDP指标中,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即扣除生态成本之后形成的真实的国民财富。
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绿色GDP”的提出,是为了校正传统GDP的缺陷,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关注环境的保护。
中国政府正在制定标准,用绿色GDP来考核官员。
5.非耗竭性自然资源,也称再生性资源。
这种资源总是以一定的速率不断再生,同时又以一定的速率不断消失,如阳光、水(水域资源除外)、森林等。
6.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7.市场失灵不能有效配置或没有配置的有效机制。
市场正常作用的条件不满足。
8.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被认为是一种生态经济,即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实现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最大的减少自然资源浪费或最大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实现污染的低排放,达到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9.政府失灵指的是在现实的生活中,由于政府也不具备完全理想化的条件,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失效,导致资源配置的非优化结果。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各章重点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各章重点1.外部成本:2.外部性: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了影响,而施加影响的主题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者因此获得补偿。
3.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产权没有界定清晰。
4.克服外部性的方法中,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干预。
5.克服外部性的行为中,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机制本身。
6.外部性根据影响结果可分为外部经济性与外部不经济性。
7.庇古税设计的理论基础为使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
8.克服外部不经济性的方法有庇古手段、科斯手段与企业合并。
9.外部性根据影响的产生可分为生产外部性与消费外部性。
10.当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时,是负外部经济性;当边际社会收益大于边际私人收益时,是正外部经济性。
11.科斯第一定理的缺陷?①交易成本不可能为0 ②公共财产不能明确产权③下一代受害者不能亲自保护自身利益④解决不了搭便车的问题⑤外部性涉及人数众多,成本巨大12.产权的特点?①产却务必是明确定义的②专一性或者排他性③务必安全④可实行的13.举例说明界定的产区额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①受害者有免受污染权0→docd受害者开始缺失oabd污染者开始收益污染者付给受害者大于ocd小于oabd的补偿②污染者有污染权Qπ→d受害者缺失fhiQπ降低污染者收益fgQπ降低受害者可给污染者小于fhiQπ大于fgQπ的补偿③E为帕累托最优14.庇古手段的局限性?①信息失真:难以确定边际外部成本、政府部门难以准确熟悉企业②排污收费的公平性:庇古手段费率或者税率通常是固定的,而且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它对所有厂商的标准一样,造成厂商之间的不公平。
③政府管理有的时候成本太大:庇古手段需要政府实施收费或者补贴,管理成本较大。
15.庇古手段与科斯手段的区别。
①庇古手段多依靠政府。
②庇古手段需政府实施收费或者补贴,管理成本较大:科斯手段需政府界定产权。
③实施庇古手段,除了是社会获得环境效益外,还可使政府获得经济收益;科斯手段则通常只获得环境效益。
江苏省考研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攻略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江苏省考研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攻略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梳理在准备江苏省考研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这门科目的复习时,理清重点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作为这门学科的基础,对于我们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这两个学科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大家在复习过程中更加高效地掌握这些内容。
一、资源经济学重点知识点1. 资源的概念和分类资源是指人类用于满足物质和非物质需求的一切客观条件。
根据资源的特点和用途,可以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通过自然生成或人为培育来重新形成和获取的资源,如水、风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则是指无法再生或再生周期非常长的资源,如矿产资源。
2. 资源的供给与需求资源的供给取决于其自然生成能力和人类的开发利用程度,而资源的需求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密切相关。
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
3. 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指人类对资源进行加工、利用和转化,以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过程。
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需要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以确保对资源的长期利用。
4. 资源的评价与管理资源评价是指对资源进行评估和估值的过程,通过评价,可以了解资源的价值和可持续利用能力,为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经济学重点知识点1.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的学科。
它将经济学的理论与环境科学的知识相结合,通过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解决环境问题。
2. 环境资源与经济增长环境资源是指人类社会利用的自然环境中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要素。
环境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环境外部性与公共产品环境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对除直接参与者以外的第三方造成的影响。
它可能是正面的,如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也可能是负面的,如工业活动对周边地区的污染。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要点总结
1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概念:指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利用、发展和保护等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三大主题:效率、最优、可持续性。
2资源环境为经济提供四大服务:物质和能量的投入、同化废弃物、福利教育和精神上的价值、全球生命支持服务。
3决策的原则:a边际相等原则MR=MC 净收益最大。
b帕累托最优原则:如果不存在使某些人获利而又不是其他人收益减少的其他可行方案,当前方案最优。
4贴现的原因是:a时间偏好b资本的机会成本:由于资本可在生产中增值。
当前>未来5社会贴现率是指成本效益分析中用来作为基准的资金收益率。
6石油泄漏损失:石油损失、修理损失、市场物品损失。
恢复原貌损失、对生态造成损失。
7环境价值计量方法:直接市场评价法、解释偏好法、陈述偏好法。
8成本效果分析CEA是应用成本与效果的比值以表示每获得一份效果所需要的净成本。
9产权用来解释环境资产的价值往往会被市场和政府所低估。
市场交换的前提是产权的界定。
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力。
有效产权的特点:明确性、排他性、可转让性、强制性。
产权理论认为:若环境资源的排他性能充分界定,公共品可转化为私有品,来达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无需政府干预,若干预,也只起到分配产权、监督产权实施的作用。
10外部性指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外部性是经济活动的一种溢出效应,在受影响者看来这种溢出效应不是自愿接受的。
生产外部性、消费外部性。
呼市环境污染是生产和消费的负外部性{烟花、塑料包装}11鲍温模型:私人物品的市场需求量为每个人的横向加总,公共品为纵向加总。
公共品是可供全体居民或部分居民消费或使用,而不需要或不能够让这些居民按市场方式承担其费用或成本的产品。
12工地悲剧: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
揭示:当关键资源属于公共资源时,随着对这种资源使用的不断增加,以这一系统为利用对象的经济活动必然走向崩溃。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重点'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三章1.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UNEP(一般);自然资源,就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技术水平和发展预期下,可以为人们发现并能被控制利用以及具备稀缺性的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功能总和(经济)。
2.自然资源的一般特性:1、有用性、2、可控性—利用的能力、3.区域性、4.系统性、5.更新性、6.时效性;自然资源的经济特性:1、稀缺性、2、财产性。
3.生产要素4.市场性—商品属性。
3.分类:自然资源一般分类:按位置特性分类:原位性资源、可开采资源;按更新速度分类: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按可否耗竭分类:可耗竭资源、不可耗竭资源按资源存在的时间分类流失性资源、非流失性资源经济分类:按所有权分割分类:专有资源、共享资源按资源所有者分类:公共资源、私有资源按实际用途分类: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其他产业资源按作用大小分类:战略性资源、非战略性资源按(国际)贸易度分类:可贸易(交易)的资源、有限贸易(交易)的资源、不可贸易(交易)资源第四章1.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的区别?资源稀缺由于资源量的有限性而使人们不能无限的占有和使用资源,是引起资源价值存在及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资源短缺则是由于资源在不同部门或地区间非均衡配置而引起的,反映着某一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稀缺的永恒性、常规性;短缺的暂时性、非常规性;制度性短缺、工程性短缺2.资源稀缺性指标:实物指标2.非再生资源储量:3.再生资源存量与流量的关系4、资源承载力5.最大生物产量经济指标1.价格:资源及资源性产品价格及其指数;资源产权交易价格:较长期的价格预期2.资源税的主要功能及意义资源税是为了促进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调节资源级差收入而对资源产品征收的一种税。
开征资源税的主要目的:一是促进国有资源的合理开采、节约使用、有效配置;二是合理地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差异形成的资源级差收入,促使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三是为国家取得一定的财政收入,以确保财税体制改革后,国家财政收入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稳步提高5.缓解资源稀缺的途径一般途径:技术进步、有效的制度安排、有效的价格政策、改善交通运输条件、资源贸易:通过区域贸易使各国或地区都能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克服稀缺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成本效益分析:按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分析某一项目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净贡献的大小,包括对就业、收入分配、外汇及环境等方面的影响2.静态效率:如果资源配置方案实现了资源使用净效益的最大化,就可以说该资源配置满足了静态效率标准3.动态效率:资源配置跨越了n 个时期,如果所有可能的配置方式中存在净效益现值最大化的方案,那么这项资源配置方案就满足了动态效率标准4.存在价值:又称为非使用价值,即人们非常愿意为改善或保护那些永不使用的资源付费5.条件价值评估:又称为意愿调查评估,指通过调查,推导出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假想变化的评价6.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或人们对于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7.受偿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于一个具体的损失愿意接受的赔偿。
(或忍受环境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8.效益转移:将其他时间和地点作出的估值应用到其他相似的分析中9.稀缺租金:在持续的长期竞争均衡中,生产者剩余被称为稀缺租金10.租值耗散:本来有价值的资源或财产,由于产权安排方面的原因,其价值下降,乃至完全消失11.公共物品:是指那些具有消费上不可分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12.公共池塘资源:是指那些消费上具有可分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13.风险溢价:当预期收入与实际收入可能不同时,用于补偿资本所有者的额外资本成本14. 边际使用者成本:跨期的稀缺导致的机会成本15. 弱可持续性:维持总资本价值不变16. 强可持续性:维持自然资本价值不变17. 环境可持续性:保持某种重要的个别资源的特定物质流不变18. 替换生育率:稳定人口下的总和生育率19. 基金污染物:环境对其有一定吸收能力的污染物20.累积性污染物:环境对其没有或只有很少吸收能力的污染物21.非均匀混合基金污染物:造成的危害不仅依赖于其在大气中的数量,与其排放源的位置也密切相关22.纵向公平:分析收入水平不同的人群的平等状况23.横向公平:指平等对待同等收入的人24.新源歧视:根据目前的管制办法,新的污染排放者面临的控制要求比已有的污染排放者更严格,为了达到管制要求,其要付出更高的污染控制成本25.生态足迹:衡量为满足特定数量人口或者特定人类活动,需要多少面积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生态生产性土地,以提供所需的自然资源供给和污染消纳能力简答、论述与画图:1.简述物质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人类经济活动不能产生任何新的物质,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的物质,尽管进行了物质形态的转化,但是最终必然要回到环境中。
(环境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1、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3)稀缺性。
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2、资源的分类非再生资源: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可再生资源: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² 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3、共享资源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4、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第二章1、资源稀缺的概念: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
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一章1、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3)稀缺性。
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2、资源的分类非再生资源: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可再生资源: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2 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3、共享资源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4、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第二章1、资源稀缺的概念: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
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内蒙古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要点.doc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复习要点>现代市场机制正在制造一种日益失衡的经济:盈适俺二》储量有限,破坏后不可逆才1•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⑴鲍尔丁《即将到来的太空船地球经济学》(2)克尼斯、艾瑞斯和徳阿芝《经济学与环境》(3)米都斯《增长的极限》(4)戴尔斯《产权界面》2.环境管理手段的分类(1)命令控制型:主要是各类环境标准(如:水环境标准等)和强制执行的规章(如:环境法律、制度等)。
(2)市场激励型(经济手段):主要是各种环境税费和可交易的许可证。
通过市场竞争手段达到资源合理配置,从而达到环保和资源保护的H的。
3•环境:所谓坏境,在一般意义上总是就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是指某一中心事物周围的条件和状况。
环境的功能:生命支持功能、物质输入功能、舒适性功能和废弃物接纳功能。
4.人类生存环境:是指以人类及其社会经济活动为小心的,维持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以及由以上三个圈层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生物圈共同构成的人类生存的条件和状况。
人类生存坏境的特征(1)封闭性:地球除了被动接受太阳辐射外,与宇宙空间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循环渠道。
(2)自我循环性:地球四个圈层矛盾运动,构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但与宇宙空间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循环渠道。
5.人与环境的关系(1)坏境是人类衣、食、住等基本生活资料的來源和基础,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料的前提。
(2)人类是环境的改造者。
(3)环境对人类有反作用。
6.资源破坏:改变环境的自然生态结构与状态,使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受阻,其直接后果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可再生资源自我再生生殖能力破坏。
从而使人类生产与生活环境FI趋恶化。
资源破坏作为环境问题的一个必要前提是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
7.环境污染与资源破坏具有复合效应(1)环境污染会降低资源生产率,减少生物生产量,降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2)资源破坏往往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伴随资源的粗放经营与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必然会加剧坏境污染。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题库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题库(总10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资源环境经济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简述资源与环境的概念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空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要素的总称。
环境是指人类和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和生态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
2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1)土壤资源遭到破坏,110个国家的可耕地肥沃程度在降低;(2)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威胁着人类(世界在近100年间上升了℃/年);(3)生物的多样性在减少;(4)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全球减少森林面积3万hm2/天);(5)水污染与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发展中国家80~90%的疾病和1/3死亡者的死因与此有关;(6)化学污染日趋严重;(7)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混乱的城市化;(8)海水污染、海洋生态危机加剧;(9)空气污染严重;(10)极地臭氧空洞在扩大,其中北极臭氧层损失20~30%,南极损失50%以上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概念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指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分配和保护等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第二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础理论1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具体因素有哪些?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量;第二,厂商之间各自提供的产品的差别程度;第三,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控制的程度;第四,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2简述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含义,并简要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不同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有所不同,其支付意愿也就不一样。
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见图):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本质是假设价格)—实际支出(本质是市场价格)•市场价格仅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只是商品经济价值的近似表达。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一般经济学以上所说的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
2、如果某种商品是正常商品,则需求的收入弹性是 Em>0 。
3、西方经济学认为,理想状态的市场应当是:充分竞争的;信息完备的;不存在外部性。
4、公共物品形体上难以分割活分离,具有供给上的普遍性或非竞争性和消费上的非排他性。
5、基数效用认为,效用有大小之分,他们可以用基数来衡量。
6、需求表或需求曲线表示商品需求量和其自身价格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
7、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8、经济学自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把有效率地利用稀缺资源视为己任。
9、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是心理感受,而不是客观用途。
同一商品效用的大小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10、治理环境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称为庇古手段,一种称为科斯手段。
二、单项选择题1、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对其互补品最直接的影响是( B )A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B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C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2.消费者的预算线反映了( B )A.消费者的偏好B.消费者的收入约束C.消费者的需求3、预算线的位置和斜率取决于( B )A、消费者的收入B、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C、消费者的偏好、收入和商品价格4、预算线绕着它与横轴的焦点向外移动的原因是( C )A、商品X的价格下降了B、商品Y的价格下降了C、消费者的收入增加了5、假如厂商生产的产量从1000单位增加到1002单位,总成本从2000美元上升到2020美元,那么它的边际成本等于( B )A.20美元B.10美元C.2020美元6、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商品组合集中在( C )A.生产可能性曲线上B. 预算约束曲线上C.无差异曲线上7.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对于任何产量,厂商的平均收益总等于( C )A.边际成本B.平均成本C.市场价格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厂房设备投资的利息是可变成本B.商标注册费是可变成本C.补偿机器设备无形损耗的折旧费是不变成本9、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所具有的特征是( C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3)稀缺性。
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2、资源的分类非再生资源: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可再生资源: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² 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3、共享资源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4、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第二章1、资源稀缺的概念: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
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两者之间存在联系但变化不总是一致的。
稀缺是永久的而短缺是暂时的。
稀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时间属性。
3.两个模型概念:边拓模型是指相对于资本和劳动的供给量来说自然资源的供给量非常充足的一种经济状态。
李嘉图模型是指原材料生产的单位成本随生产规模的增加而增加,资源可用性受目前利用率和累积用量影响的一种状态。
举例:农地4、两者的函数模型判断边拓模型中:g(*)函数表现为不变的规模报酬;生产可能性曲线PPF为直线,且平行地向外推移(图2-2)。
由于自然资源充裕,自然资源产品生产函数为不变规模报酬(!),资源可随劳动资本的投入而扩大,最终产品G的生产受制于劳动或资本的限制,而非自然资源。
李嘉图模型中:g(*)表现为递减的规模报酬;存在自然资源利用的约束。
即L1的增加速度比R0的增加速度快——成本增加定律;生产可能性曲线为弧线型,以一种不对称的方式向外推移(图2-1)。
5、两个模型的比较反映的实质是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率:理解:n 通过两个模型的比较,可以找到反映自然资源产品稀缺性变化的指标,即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率。
n 追求G最大化的经济系统中,两种要素的相对价值由他们在生产G的过程中相互替代的比率决定,该替代率也就是G 等产量曲线与PPF在切点的斜率。
n 在PPF上,如果斜率越来越小,R0就越有价值,或越稀缺;反之,则L0越有价值,越稀缺。
在图2-1中,显示出R0的相对价值随经济扩张而提高的特征。
在图2-2中则显示出不变的相对价值和稀缺。
n 制约着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增长速度。
个别资源稀缺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n 对于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形成产生影响。
由于各种资源的稀缺程度不一,或在结构上的特点或不平衡性形成资源约束。
6、资源稀缺的度量(物理度量、经济度量):7、储量概念:通常我们所说的储量是指地质上已经确定的、在当前的费用水平和技术条件下可以开采的资源。
² 物理度量通常是通过储量分析进行。
1)常用静态耗竭年限指标来衡量不同资源在一定时期的稀缺程度。
Y=S0/R0 Y :使用年限;S0:当前的储量;R0:资源当前一年的开采量或利用量2)动态:年利用量以r的比率增长,则在t年时,资源利用量R t为:R t= R0e rtR(T) =∫0T R(t)dt =∫0T R0e rt dt= (R0/r)(e rT-1)T、Y、r关系密切(P29,表2-1),简单而言,相比较Y,当r>0,时间T将随r增大迅速缩短;反之,T 将延长。
―70法则‖,即利用量每70/100r年翻一番。
但当年利用量增加的同时,储量也可能增加。
² 资源稀缺的经济度量1)资源产品价格许多可耗竭资源的价格一般遵循U型轨道变化。
当新资源发现趋于困难,成本难以降低,价格则趋于上升。
因而一定程度上价格可以衡量现在和预测未来的资源稀缺状况。
资源产品价格可以有两种途径考察:资源产品现价——市场价格;资源产品的相对价格,反映资源相对于劳动力和资本而言的稀缺状况。
2)资源开发费用或开发成本v 资源产品的单位成本随生产规模的增加而增长,即所谓的李嘉图效应。
v 因为较好开采的已被开采,开发品位较低的资源的成本随之上升,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
v 也有技术和规模经济的问题存在。
3)租金v 是资源产品现价与边际开采费用之差,也称原位资源价格、矿区使用费或使用者成本v 租金实际上是存量资源的影子价格,所以该指标可以成为度量资源稀缺的较适当指标。
但边际开采成本难以观察。
v 常用资源的勘探成本衡量稀缺程度8、缓解资源稀缺的途径1、技术进步v 技术进步可以发现新的资源储量v 技术进步可以带动资源利用率提高v 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过程中对稀缺资源的替代2、利用国际分工与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个国家在资源禀赋和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并通过加大经济开放度,利用双边或多边贸易促进国际分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和资源稀缺对经济发展的约束。
3、基础设施投资v 提高资源开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使原来难以利用资源的开发成为可能。
v 扩大人类定居和活动的区域,缓和人与资源的关系4、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v 价格政策体系:减少扭曲,传递真实的信号v 产权体系:明确、安全、可执行v 企业组织和治理结构:如山西的小煤窑问题,家族式企业和职业经理人制度问题第三章1、可持续发展四个阶段标志意义及文件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发表《人类环境宣言》,强调经济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但仅局限于科学家范围内。
1980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发表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最早在国际文件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命题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
对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明确的定义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会议:通过《21世纪议程》、《生物多样性公约》等文件,可持续发展从思想和理论走向实践1997年12月,日本京都,《京都议定书》2002年8月,南非约翰内斯堡,环境与发展峰会2009年12月,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2010年11月,联合国坎昆气候大会可持续发展在中国2、代内公平保持不变的或增长的自然资本存量有助于达到全球范围内一代人的公平,即在给定时点上公平对待一国内部或国家之间的处于劣势的集团。
提升环境决策的重要性可能会对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有利,可能会对发达国家的穷人不利。
对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为什么?因为这些国家的居民更依赖于从自然资源开发中获取能源、原材料、出口等收入。
3.代际公平: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
理解:该定义与帕累托关于社会整体改善的观点一致,这里社会是指当代人和后代人。
可以表达为―帕累托可持续性‖。
利用帕累托准则(Pareto Criterion)来判定社会是否有福利可得,在应用上具有局限性。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强调必须对加在后代人身上的费用进行补偿代内公平在发展中国家经常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之间的贫困陷阱在发展中国家人们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为可以避免贫困陷阱的出现越是强调环境保护就意味着会使穷人的开支增加,如穷人通过砍柴获取能源取暖、煮饭,捕杀野生动物以获取蛋白质。
代内公平发达国家保护环境在实现公平方面表现的并不明显富人对优美的环境有更高的需求收入弹性自然环境具有―公共品‖(public goods)的属性环境资产表现出区域性特征。
通过自由选择工作和居住地,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环境物品的偏好。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代际公平定义: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代际公平利用帕累托准则(Pareto Criterion)来判定社会是否有福利可得,在应用上具有局限性可持续性原则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生态经济弹性系数富于弹性。
简答:4、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含义∙Ø改变国民经济核算体系Ú衡量经济进步的基本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Ú GNP有误导作用,通常不包括环境损害Ú NNP(国民生产净值)考虑了人造资本折旧,但没有考虑自然资本的折旧(如石油、森林资源的减少。
Ú一些国家考虑应用资源帐户来反映资源的变化(非货币的形式),如法国和挪威Ú许多国家发表一系列的环境统计报表来显示环境变化和经济之间的联系∙Ø纠正扭曲的价格赋予自然资源以正确的经济价值是至关重要的。
包括:1. 自然资源的价格应该包括开采或获取成本2. 由于开采或获取造成的环境成本3. 由于不可持续的管理造成的对未来收益的损失称之为―使用者成本‖ (User Cost)∙Ø对项目进行可持续意义上的成本效益分析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是对项目决策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表示口头上的重视。
标准的成本效益分析中不包括环境的收益和损失: å (B t-C t)/(1+r)t考虑环境效益的成本效益分析å (B t-C t±E t)/(1+r)tEt环境收益+ 或损失- 案例: 三峡水库的投资收益与成本1. 经济成本(投资、移民等)2. 经济收益(发电、防洪等) 3. 环境成本(物种消失、河流污染、淤塞等)名词解释:5、使用者成本的概念:自然资源使用者成本是指现在使用资源而不是留给后代使用所产生的成本。
6、可持续性收入(绿色GNP)的概念: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
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