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心存利他的习惯养成
培养小学生的爱心和乐于助人品质
培养小学生的爱心和乐于助人品质在培养小学生的爱心和乐于助人品质方面,有很多方法和途径。
下面将从教育、家庭和社会等不同角度来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爱心和乐于助人品质。
一、教育角度教育是培养孩子品格和塑造人格的关键因素。
学校应该将培养小学生的爱心和乐于助人品质纳入教育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来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选取一些关于友谊、互助等主题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友情和互助的思考。
在社会科学课程中,教授一些关于公益组织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社会上存在的困难和需要帮助的人群。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公益活动。
比如,组织学生去附近的养老院、孤儿院等志愿服务,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心和乐于助人的意识。
另外,学校可以通过班级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爱心和乐于助人品质。
例如,组织一些团队建设活动,让学生们在团队合作中培养互助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家庭角度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温床,家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庭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爱心和乐于助人品质。
首先,家长要做孩子的表率。
家长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家长可以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例如帮助邻居搬家、捐赠物品等,让孩子看到父母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其次,家庭要注重关爱和理解。
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对于孩子遇到的困难和烦恼,家长要给予耐心倾听和帮助,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温暖和支持。
另外,家庭可以组织一些家庭活动,增强亲子关系。
例如,一起参加志愿者活动、做义工等,让孩子亲身参与其中,感受到乐于助人的价值。
三、社会角度社会环境对小学生的品格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社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爱心和乐于助人品质。
首先,媒体可以在宣传中注重传播正能量。
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可以多报道一些正面的爱心故事,让小学生感受到乐于助人的力量和社会的温暖。
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浅谈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
的判断 。由此可见 , 对小学生价 值观 的正 确引导 是培 养他们 “ 利他 ” 行 为 的重 要前 提, 也 是“ 利他 ” 德育 的重 中之重 。在小学 的晨 会 、 班会 课 上 , 应 开 展 更多 关 于 “ 利 他” 的主题班 队会 , 引导小学 生从 日常 的 小诗做起 , 意识到“ 帮助他人 , 快乐 自己” , 营造 一个充 满爱 心 ,乐 于助 人 的校 园环 境, 从 而促进小学生“ 利他” 价值观 的 良性
小 学生 的移情训 练 ,有助 于培 养他们 关 心、 助人 、 合作 、 分享 等利他行为 。具 体 的 移 情训练 可 以根据小 学生 的心 理年 龄和 年 段特点 , 采取 角色扮 演 、 情景讨 论 等方
式进行 。
3 . 树立 “ 利 他” 好榜样 小 学生具有很强 的模仿 性和 向善性 , 因此榜样 示范 法 内化 “ 利他 ” 德 育对 他们
我满足 , 便不顾他人感受 。
2 . “ 利他 ” 行 为 的 弱 化 小 学生 知道 “ 利他 ” , 也 学 习雷锋 , 可 是这样 的情 况却 比比皆是 : 午 餐后 , 餐 桌 上经常是一 片狼藉 ; 教 室里学生忙 于 自己
的娱乐 , 却没 有人 想起做 值 日; 当有人 破 坏公物时 , 其他 同学 坐视 不管 , 等等 。 这些 行为 , 其 实就 是 “ 利他 ” 行为 弱化 的体现 , 或者 “ 利 己” 行 为在 某些 程度成 为观 念 的
【 学 生素质 】
当今社 会 , 经 济飞速 发展 , 可 由 此 带 来 的道德冷漠也不容忽视 。 小学生是可塑 性很强 的群体 , 然而他们 中的一些却在成 年“ 个人利益 至上 、 功利 主义” 等 的 思 想 影 响下 日趋冷 漠 。 在小学 德育 中重 视 “ 利 他” 思想 的弘扬 非常 重要 , 它 不仅关 系 到 中华 民族 传统 仁 义道德 文化 的延续 和 发 展, 而且对 于当代和谐社会 的构建具有 重 大 的作用 与价 值。
用爱心与诚心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用爱心与诚心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爱心与诚心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要素。
父母和教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当以爱心对待孩子,并真诚地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下面将从爱心与诚心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爱心是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基石。
父母和教师应该对孩子怀着无私的爱心,用爱去感染和教育孩子。
爱意味着关心、理解和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
当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时,应该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善意。
当孩子出现错误或不良行为时,父母和教师不应该用责备和惩罚的方式对待,而是要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耐心地引导他们认识到错误,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只有在爱的氛围中,孩子才能够感受到安全和被接纳的感觉,才会更愿意去接受行为的规范和纪律的要求,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诚心是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重要条件。
诚心体现了父母和教师的真实和真诚,也包含了言行一致的原则。
父母和教师应该真实地对待自己的行为和表达,不愿意去掩盖自己的错误和缺点。
诚实和坦诚是培养孩子习惯的良好行为范例,通过积极正面的示范,孩子会潜移默化地学习到这些品质。
父母和教师还要和孩子建立诚实和真实的沟通渠道,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孩子才会真正信任父母和教师,愿意接受他们的引导与教育。
在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做法:要建立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
良好的环境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良好平台。
家庭要创造和谐、亲密的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爱。
学校要提供熏陶和激励,充满正能量的学习氛围。
社会环境也要重视,杜绝不良的影响,让孩子接触到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
孩子天性喜欢模仿,通过给他们展示正确的行为,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父母和教师要自身做好模范,做到身体力行。
只有自己做到了,孩子才会更愿意去学习和践行。
要通过赞美和奖励来激励孩子。
当孩子养成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时,应该给予及时的赞美和奖励。
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研究
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高尚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社会行为,是道德发展的较高层次。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转型与价值观念的变迁给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带来巨大影响,对于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更是带来了挑战。利他行为是道德发展的较高阶段,它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减轻中小学生负担,注重品行培养,养成良好习惯。小学阶段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利他行为的培养有助于小学生品行的提高,有助于其人格的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的侵蚀”。学校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更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现实出发,通过分析社会转型对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结合人性理论、霍夫曼的移情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利他行为做出了相关建议和思考。本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共分四章,三大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基本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及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导论和第一章)。在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本文写作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利他行为、利己行为、互利行为)的界定和明确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人性理论、霍夫曼的移情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并明确了本研究的问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第二部分,小学生利他行为的现状及其培养的重要性分析(主要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童)。在这一部分主要分析在当前社会转型的社会背景下,社会转型给学校德育带来的影响,以及在这种背景下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培养小学生利他行为的重要性。本研究主要从助人、合作、分享、捐助四个方面来了解小学生利他行为的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小学生的利他行为总体水平比较乐观,在调查的四个方面,选择会实施利他行为的小学生人数都占到了总人数的80%以上。小学生利他对象更倾向于家人、朋友等比较熟悉的人。在“帮助他人”、“与人合作”、“捐赠行为”及“与人分享”四个方面,小学生“与他人分享”的水平最高,占到了总人数的95.8%,捐赠行为最弱,只有85.7%的学生选择会实施捐赠行为。从调查数据来看,小学生对利他行为的内涵把握不清,更倾向于实施与人分享和帮助他人的行为,小学生各个角度的利他行为水平存在不平衡性。另外,小学生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在利他行为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而身份特征的不同(比如是否是班干部)在利他行为表现上无明显差异。第三部分,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策略分析(主要包括第四章和结论)。在这一部分,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知识,结合调查结果,运用人性理论、霍夫曼的移情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面提出了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策略。国家、社会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落实法治,发展社会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使之成为青少年道德成长的适宜土壤;学要转变以“升学”为唯一目的的教育观念,要形成以培养“成人”为目的的价值观。家长要树立榜样,营造民主的家庭生活,为小学生的利他行为培养创造条件。
利他之心的感悟与个人成长
利他之心的感悟与个人成长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常追寻着自我成长和进步,渴望实现个人的价值与梦想。
然而,在这漫长的探索中,我逐渐领悟到,拥有一颗利他之心,才是真正推动我们不断前行、实现个人成长的强大动力。
利他之心,简单来说,就是以他人的利益和幸福为出发点,愿意为他人付出、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这种心态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生活的磨砺和自我的反思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大多数行为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我们会为了得到一颗糖果而哭闹,会因为玩具被抢走而生气。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也逐渐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孤立存在,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他人产生影响。
记得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老人上车后没有座位,站在摇晃的车厢里十分艰难。
当时,我的内心有了一丝触动,于是我毫不犹豫地站起身来,把座位让给了老人。
老人感激的笑容和一句简单的“谢谢”,让我在那一刻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快乐。
那一刻,我明白了,利他的行为不仅能够给他人带来帮助,也能让自己的内心充满温暖和喜悦。
在学习和工作中,利他之心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团队合作中,如果每个人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愿意分享知识和经验,那么整个团队的效率就会低下,目标也难以达成。
相反,如果大家都怀着利他之心,互相帮助、互相支持,那么团队就能够凝聚力量,取得更好的成果。
比如,在一个项目中,我主动承担了一些较为繁琐的工作,为其他成员减轻了负担。
虽然自己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看到项目顺利推进,团队成员对我表示认可和感谢,我深深体会到了个人价值的实现。
拥有利他之心,还能够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
当我们关注他人的需求和问题时,我们会更加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的变化和趋势,从而找到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比如,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不仅仅追求企业的利润,更注重为社会创造价值,解决社会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不仅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也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爱心与诚心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用爱心与诚心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孩子的行为习惯是他们未来成功的基石,而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导师。
如何用爱心与诚心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成为了每个家长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爱心与诚心同样是我们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品质。
下面将从爱心和诚心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爱心的培养父母对孩子的爱心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条件。
父母对孩子的爱心是指对孩子的理解、关心和支持。
父母应该以爱心去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采取严厉的惩罚手段。
爱心可以激发孩子内心的善良和责任感,从而形成自律的行为习惯。
在爱心的引导下,父母可以通过正面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孩子的好榜样,以身作则。
孩子会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所以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以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去影响孩子。
爱心也包括对孩子的理解和包容。
父母应该理解孩子身处的环境和心理状况,耐心倾听孩子的诉求,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当孩子出现行为习惯上的问题时,父母不应该采取严厉的惩罚,而是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父母还应该对孩子的行为给予及时的关心和肯定。
孩子天性喜欢得到父母的认可和赞扬,而父母的肯定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让他们乐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诚心是指父母与孩子真诚、坦诚的沟通和互动。
父母应该以诚心对待孩子,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诚心也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品质。
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需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真诚沟通。
父母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心声,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
借助真诚的对话,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有效地引导孩子克服行为习惯上的问题。
诚心是父母引导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备品质。
在与孩子进行行为引导时,父母要真诚表达对孩子的爱,坦诚地告诉孩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如何培养学生的“利他”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利他”意识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知识面广,求知欲强,思想活跃,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思考能力也较强。
但由于家长的溺爱,娇生惯养,在一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弱点:有的比较自私,不懂谦让;有的胆小怕事,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有的不爱劳动,不知道珍惜劳动成果;有的很任性,纪律性差,自制能力差……怎样针对他们的弱点进行道德教育呢?1. 教育学生学会爱别人为了改变学生的自私心理,培养学生的“利他”意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必须教会他们从爱爸爸妈妈,爱同学,爱老师,爱周围的人做起。
我在班上围绕“我爱妈妈”这个中心,有目的地开展了“妈妈多辛苦”、“妈妈的希望”、“给妈妈的礼物”、“做妈妈的小帮手”等活动,使孩子们从妈妈的工作、家务劳动和对子女的抚养教育等方面,体会父母的辛苦,懂得应体谅自己的父母,为父母解忧愁。
我还让同学们讨论:什么事能使妈妈最快乐?使他们认识到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作个好帮手,这是父母最大的希望和快乐。
平时我要求学生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把老师对自己的表扬、奖励、红花和优良成绩作为献给家长的礼物。
“三八”节到了,我让孩子们自己动手为妈妈做一件小礼物、做一件事、写几句赞美妈妈的话送给妈妈做礼物。
通过爱妈妈的教育和日常家务劳动的锻炼,培养了学生尊敬家长和关心、体贴他人的美德。
为了引导学生爱同学、爱集体、爱周围的人,我在班上开展了“为他人做好事”的评比活动。
在活动中,我注意抓住每一个教育的有利时机,帮助孩子树立并强化热爱集体和他人的观念。
班上有同学学习退步了,我引导学生讨论:我们该怎样帮助他?让同学们伸出热情的手,使后进的同学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六一”联欢、新年晚会,我要求每个孩子用一句赞美的话送给同学做礼物,大家唱歌、跳舞、相亲相爱,过得十分愉快。
2. 利用榜样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利他”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过程中,榜样的作用十分重要。
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形象对小学生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浅谈小学生一般心理特征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浅谈小学生一般心理特征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小学生是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其心理特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征1.好奇心重: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他们渴望了解世界,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喜欢自己思考和发现事物的规律。
2.幼稚性:小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仍然存在一定的幼稚性,他们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缺乏自我批判和分析的能力,容易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
3.自尊心脆弱:小学生对自我评价较为敏感,往往容易受到他人的评论和评价的影响,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容易产生怀疑和否定。
4.情绪波动大:小学生的情绪变化较为剧烈,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起伏大,喜怒无常。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1.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小学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阶段,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非常重要。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给予他们适当的责任和自主选择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生学习成绩好与坏的关键。
家长和老师应该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培养定期复习和总结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积极进取的态度。
3.培养积极阳光的心态:小学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家长和老师应该通过积极的言传身教,引导他们正确看待问题,培养积极阳光的心态,并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和支持。
4.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小学生正处于社交发展的重要阶段,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友善待人、关心他人,并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培养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道德观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和老师应该通过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他们要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友善待人、有公德心、有责任感等。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成长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困境及原因分析
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困境及原因分析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品质,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培养尤为重要。
然而,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困境。
本文将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分析这些困境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如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物质主义盛行,导致人们更关注个人利益。
小学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受到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影响,忽视了利他行为的重要性。
友善、乐于助人等利他行为往往被认为是“软弱”的表现,很容易遭受同龄人的嘲笑和歧视,这使得一些小学生害怕展现利他行为。
二、家庭教育的不足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也是孩子品质养成的第一课堂。
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
父母过多关注孩子的成绩和物质需求,缺乏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
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满足其一切需求,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思考和关心他人的意识。
另外,家庭中存在的亲子关系矛盾和冷漠也会影响小学生的利他行为的培养。
三、学校教育的缺陷学校是小学生的第二个重要社会环境,对于培养小学生利他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在学校教育中存在一定的缺陷。
首先,一些学校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
学校教育过于功利化,追求成绩,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关怀和品德教育。
其次,学校中存在的一些暴力行为、欺凌现象等也会影响小学生的利他行为养成。
当学生在学校中感受到暴力和欺凌时,他们可能会采取自保的行为,而忽视他人需求和利他行为的表现。
四、解决困境的对策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利他行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社会环境的引导社会环境对小学生的发展和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引导社会舆论关注、宣传利他行为的重要性,激励小学生展现利他行为,并树立他们的榜样形象。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
2. 家庭教育的重视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场所,父母需要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通过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独立思考和关心他人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乐于助人的品质。
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
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
影响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因素有许多,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可能影响小学生的利他行为。
首先,社会环境会影响小学生的利他行为。
在朋友的面前,小学生会感受到来自社会和周围的人对待他们的态度,如果社会环境能给孩子们一个很好的榜样,小学生也能够乐于助人、乐于分享、乐于互助,从而培养出他们的利他行为。
其次,家庭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可以增加孩子的利他行为,通过家庭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感恩、爱护他人,同时要付出行动,让孩子们明白利他行为的重要性。
最后,学校教育也是影响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因素之一。
学校教育在激发小学生学习利他行为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课程实践、实践活动、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学习利他行为,让学生从小培养利他的习惯。
要培养小学生的利他行为,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共同发挥作用。
家长要教育孩子珍惜物品,学会环保,教会孩子关心周围的人;学校可以建立良好的校园氛围,开展有意义的康复、团结、分享活动;最后,社会环境的良好建设,也是影响小学生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利他行为,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发挥作用,借助多种教育形式引导小学生学习利他行为,才能培养出一个善良友爱的小学生。
用爱心与诚心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用爱心与诚心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作为家长,我们要用爱心与诚心去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成为懂得尊重他人、爱护他人的人。
用爱心去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爱心是家庭教育的基石,只有用爱心去对待孩子,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安全。
在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家长要耐心、细心地引导孩子,不要以严厉的态度去要求孩子,要有耐心地和孩子进行沟通,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的要求是出于对他们的爱和关心,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才会更加主动地接受和遵守我们的要求。
家长还应该树立正确的榜样,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孩子从小就会模仿父母的一切行为,所以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脏话、虚伪、做出不正确的行为,给孩子树立不好的榜样。
家长要尽量表现出正直、善良、有礼貌的形象,让孩子从小就受到正确的引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要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孩子,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树立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学习的典范。
家长要有耐心,不断地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家长不能急功近利,要有耐心地和孩子进行沟通,不断地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和自觉性,让他们明白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为了他们自己好,不断地引导和激励他们,让他们逐步养成这样的习惯。
家长要耐心地和孩子进行沟通,要不厌其烦地给予引导和帮助,让孩子懂得如何去做也懂得为什么这样做,使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对他人和自己的一种尊重。
家长要对孩子有信心。
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家长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家长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家长要相信孩子有潜力,相信他们能做到,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孩子需要家长的鼓励和肯定,只有在家长的信心和鼓励下,孩子才会更加努力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更有动力去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
小学生利他行为发展的时代特征及培育策略
小学生利他行为发展的时代特征及培育策略
当今时代,利他行为在社会中被越来越多地重视,小学生也不例外。
因此,培
育以利他行为为核心的小学生是当今社会期待和需求的。
首先,在认知上,要培育小学生利他行为得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意识体系。
利他
行为是一种慈悲心态,需要明白他人的困境以及应该从哪里找到帮助;在情感上,要树立尽力去帮助他人的思想,从而培养小学生把他人的感受融入自己的内心,理解他人的需要;在行为上,要教会学生主动渴求帮助他人,如花时间安慰他人,分享学习经验等。
其次,在社会环境上,要建立一种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念,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用助人为国的精神来激励学生从自身做起,解决相关社会问题,这是中国传统美德。
另外,在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活动中,要建立以尊而重他人的教育理念,引导孩子思考变得热忱和乐于奉献,并实施真正有意义的利他行为。
最后,就是教育者本身,教师在这个环节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通过参与
到慈善活动的行列,用一个成功的例子展现利他行为的实践;可以分享有关鼓励他人的故事,将正面思想传达给学生;也可以把通过利他行为发生到良好变化当作祝福,从而增加学生利他行为行为的成功经验。
总之,在当今时代里,培育小学生利他行为是刻不容缓的。
本文提出的三个时
代特征的利他行为育策略将有助于孩子们建立尊重他人和服务社会的价值观与观念,从而推动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利他精神
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利他精神在当今社会中,作为父母或者家长,我们都希望能够培养出有爱心、有同理心的孩子。
因为利他精神,不仅可以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还可以使他们对社会有所贡献。
本文旨在探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利他精神,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
一、示范行为家长是孩子最早的榜样和引导者,所以在培养利他精神方面,家长首先要给孩子展示正确的示范行为。
比如,当我们看到有需要的人时,我们可以主动伸出援手;当我们与他人有冲突时,我们可以选择以和解的态度来解决问题。
这种正确的示范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他们从小就学会关心他人。
二、培养同理心同理心是利他精神的基础,只有拥有同理心的孩子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需求。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1. 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让他们了解不同的情感和观点。
2.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让他们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表情来理解他人的感受。
3. 阅读故事书、看电视剧等,让孩子通过故事中的角色来感受不同的情感和经历。
4. 带孩子参与志愿者活动或者慈善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满足感。
三、培养分享意识分享是利他精神的表现之一,它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与他人的连接,还可以让他们学会分享自己的财富和知识。
以下是一些建议:1.鼓励孩子将自己多余的玩具、衣物等物品捐赠给需要的人,并与他们一起去慈善机构亲自送去。
2.鼓励孩子在学习上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帮助他们学习。
3.组建家庭共享计划,每个成员轮流分享自己在一周内学到的新知识或者有趣的事情。
四、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培养利他精神的重要方式之一。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关爱意识:1.鼓励孩子给予他人帮助,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中,只要有需要,及时伸出援手。
2.鼓励孩子定期拜访或者联系老人或者单身人士,陪伴他们聊天,温暖他们的心灵。
3.在日常生活中,告诉孩子一些“感谢”的话语,让他们学会感恩他人对自己的付出。
利己利他的六年级发言稿
利己利他的六年级发言稿
大家好,我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利己利他”的思考。
首先,我们先来谈一谈“利己”。
利己是指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事情。
在一定程度上,追求自己的利益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得好,得到更多的机会和回报。
然而,要注意的是,追求自己的利益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我们应该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尊重他人,不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代价。
而“利他”则是指我们以他人的利益为重,为他人着想和付出。
利他是一种善良和同情心的表现,它可以温暖世界、拉近彼此的距离。
我们生活在一个互相依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帮助和支持。
通过利他的行为,我们能够创造更多的善意和正能量,使我们的社区更加和谐。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利己利他”呢?首先,要尊重自己的需求和权益,要学会为自己争取机会和权利。
但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需求,关心他人的感受,学会分享和帮助他人。
我们可以在家庭中帮助家人做家务,与同学友好相处,关心老师的工作和生活,参与社区的志愿活动等等。
这些小小的行为都能够展现出我们的利他之心,也是我们助力社会进步的一种方式。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利己和利他并不是完全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在关注他人的同时,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
自己的需求和追求。
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实践利己利他的精神,用关爱和善良去改变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谢谢大家!。
不要评判孩子自私自我,而是培养他的利他心
不要评判孩子自私自我,而是培养他的利他心有个家长很苦恼,说孩子特别自私自利,心里从来没有装着别人,在小区放鞭炮,特意吓唬年纪小的孩子,最可恶的是,在小区入口放了会弹的鞭炮,让经过的人突然被炸,看到惊慌失措的人他就哈哈大笑。
其实每每翻开新闻,也都看到一些类似的报道,四个10岁左右的孩子出门把小区的车辆大面积划花,因为是因为贪图好玩;还有个8岁孩子拿起打火机点燃了服装店外展示的衣服,然后蹦蹦跳跳的离开了市场,导致市场浓烟滚滚,很多衣物被烧坏。
也看到一个10岁孩子因为家里没人,于是闲逛并取出灭火器,先后将他们从窗台处推落,刚好砸中另一个孩子头部,导致对方血流不止;也看到公交车,孩子不愿意给老人让座,还叫喊着“凭什么要我让座”...不仅新闻中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在厕所看到纸巾铺地都是,看到刚吃完饭的桌子特别乱糟糟,有些家长就说了,“现在的孩子特别的自私自我”,其实是因为没有培养孩子的利他之心,心里只装自己,而没有他人。
甚至有些父母教自己的孩子,“在班上,有什么好吃的要多吃点”,“不要当班干部,服务同学太浪费时间”,“不要教你的同学,教会他了,他考试分数就比你高”....其实,这些教育方式不仅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多,反而会失去更多。
宇宙有个法则,叫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而且能量的形式也可以互相转换。
这就是人们对能量的总结,它是在5个国家、由各种不同职业的10余位科学家从不同侧面各自独立发现的。
而人的想法也是有能量的。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先生说到,们人生中的一切事物都由我们的内心所塑造,内心的想法可以影响和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
稻盛先生就是秉持着一颗“心”,去观察和顺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从而获得持续的、良性的成长并走向幸福。
若我们教会孩子的只是为自己着想,心里没有装着别人,就容易形成孩子自私自我的心性。
那什么是利他心呢?利他心就是给予他人帮助,同时不求回报。
用爱心与诚心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用爱心与诚心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
为了培养一个品德优秀、行为良好的孩子,父母需要付出很多心血。
而用爱心与诚心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用爱心与诚心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爱心是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父母应该用心去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个性,以爱心去引导孩子。
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父母不应该用暴力或者威胁去解决问题,而是应该用爱心去教育孩子。
当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可以先和孩子好好谈一谈,了解孩子为什么会犯错,然后用爱心去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并且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用爱心去引导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爱意,从而提高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约束能力,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诚心也是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
父母应该坦诚地对待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诚和诚意。
对孩子而言,父母的言行举止是最直接的榜样,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做一个诚实守信的榜样,用诚心去教育孩子正确的行为习惯。
当父母对孩子说好话时,一定要认真对待,保证不会食言;当父母承诺孩子一件事情时,也要确保能够兑现,这样才能让孩子明白诚信的重要性,也才能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
父母还要教育孩子,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不撒谎,不欺骗他人,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父母还应该注重时刻和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独特的,父母应该用爱心和诚心去了解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
当孩子有困难或者问题的时候,父母应该及时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孩子耐心的倾听和理解。
如果孩子犯错了,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
与孩子沟通交流,并且用爱心与诚心去引导,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并且知道改正的方向,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父母还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和合理的管教。
孩子要想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孩子有自己的收获和错误,从而让孩子学会成长。
用爱心与诚心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用爱心与诚心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爱心与诚心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父母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建立爱与信任的关系。
父母要用爱心去看待孩子的行为,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无论是好的行为还是不好的行为,父母都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并与孩子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
只有建立了互信的关系,孩子才会愿意听从父母的教导。
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做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榜样。
只有父母自己本身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要求孩子去学习和效仿。
如果父母经常晚归,那么孩子也容易养成晚归的习惯。
要注重孩子的积极激励。
父母要及时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以鼓励他们继续保持下去。
当孩子完成作业时,父母可以给予他肯定和奖励。
父母也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压力,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自我努力来改变。
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
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父母可以创造一个积极向上、有规律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父母也要与孩子的老师和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行为培养。
要耐心和坚持。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父母的耐心和坚持。
父母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和改变,不能过分苛求,同时也要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和自由。
父母要用爱心与诚心去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通过建立爱与信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注重积极激励、关注成长环境以及保持耐心和坚持,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父母也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与孩子共同成长。
大班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
大班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大班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的行为,它有助于人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
利他行为包括帮助、安慰、救援、保护别人或与人分享等。
利他行为的形成,能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为中心”意识、“自私自利”思想,会对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和健康快乐成长发挥重要作用。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与研究,发现孩子在友爱互助、谦让、分享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一些幼儿,由于家庭的缘故,改变并不大,自我中心的意识还是很大,还是会出现一些挣抢、吵闹、指责、做错事情怪别人等现象。
特别是个别在家里比较宠爱的幼儿。
因此本学期,我们将注重对个别孩子的指导,通过追踪记录,改变幼儿不良的行为。
同时,我们还将继续开展谦让、分享等活动,及时捕捉幼儿生活中出现的好的或者不好的事情,通过让幼儿辩论的方式,引导幼儿明白是非,并能正确地评价别人与自己。
具体目标为:1、有时能自觉地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待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常主动发起与别人交流情感。
3、习惯使用礼貌语言,行为文明。
4、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
5、非常关心班级、幼儿园、小组的事,主动作贡献,关心并维护集体的荣誉。
6、自觉地遵守各项规则,善于协调,喜欢合作,增强责任意识。
7、在相关情境中能习惯为别人着想,主动将“好处”让给别人。
根据这些目标,本学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一、创设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注重心理疏导,融课题于一日之中1、教师做有心人,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
教师也是孩子们观察、学习的对象,在日常行为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在其生病时要经常关心询问,在孩子心理难过时多同情、抚慰,在其处于困境时为他着想,用教师的情绪情感激发孩子的相应情绪情感。
2、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励、表扬孩子,关注孩子的心情,让孩子有一份好心情。
设立“好人好事本”,及时记录孩子们闪光点,然后再讲给全体幼儿听,帮助幼儿树立榜样,通过外部激励,强化其利他行为。
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的几种做法
中国人自古重视修身,提倡以德为先,以培养君子。
而在今天,良好品德不再是优秀分子的标准,而是合格公民的必备条件。
科技的发展,信息的沟通,为每个人提供了受教育、掌握先进技术,从而影响、控制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可能性,这既是福音又是危险。
决定它是造福人类和社会,还是危害他人和社会,取决于掌握它的人所具备的世界观、价值追求、性格及行为能力。
现在许多幼儿是独生子女,家长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子女身上,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众人为我的心理定势,普遍缺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的意识与行为。
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为中心,培养幼儿利他行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幼儿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谦让和分享,富有同情心;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形成对他人和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等等。
由此可见,培养幼儿利他行为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社会的教育目标实现了。
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高尚活动,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的核心。
利他行为的过程不是自发的过程,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精心培养。
幼儿的利他意识行为习惯,不仅为幼儿成长打下良好基础,而且是提高国民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谈谈我在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时的一些做法。
一、组织主题活动,丰富幼儿利他行为的感知体验。
主题活动,即在一个阶段中,以一个教育目的为主题,制订教学计划。
这个计划是在认识周围生活的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将几个方面的内容有机组织起来。
如快乐大家庭主题活动,父母是幼儿身边最亲、最熟悉的人。
通过谈话活动《全家福》、诗歌《原来是你》、故事《好孩子》、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绘画《我的爸爸妈妈》等活动,让幼儿认识父母的工作,感受父母工作的认真、劳动的辛苦,父母劳动给他人带来的好处,以及父母工作之余还要操劳家务、关心照顾孩子,使一家人幸福生活而付出的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生心存利他的习惯养成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培养合格人才所必需的一环,现代教育模式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为塑造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健全人格。
现今的生活环境日益复杂,现代文明势不可挡的改变着人们的一切,传统的观念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冲刷,孩子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无限美丽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着心理健康的恶化。
当我们静心审视这一切的时候,我们不禁发出阵阵的颤栗,做为未来主人的孩子们,他们在想些什么?如果,教育者还一如既往地把目光定格在孩子的分数上,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忽视其潜能的开发,忽视全面素质的培养,那么我们给予孩子的将不是理智的爱。
处于成长关键的小学生面临着太多的压力和太少的理解,他们被过早地烙上了社会的印迹,纯朴、天真的心灵被抹上了一层阴影,他们冷漠、孤僻、自傲、缺乏同情心。
对于这些学生,如果教育合理,引导妥当,是完全可以避免发生心
理障碍,从而发挥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在分析我校学生后认为,现今小学生(高年级)存在以下几种心理问题或
称心理现象。
(一)自我中心
该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坚信自己的判断,往往不屑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做法,对自己不善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
五年级一班王蕾在班中成绩属于中等偏上,有一次讨论一道数学题目,几个同学都不约而同想到了这题的一个简便方法,老师请她讲解,她在讲解后他补充了一句:“老师,这题的解法是我先想到的。
”同学们在课后指责她抢功,可她却说:“没有我,凭你们怎么会想到。
”
该学生就属于典型的自我中心者,这种自我中心危害很大,它会蒙闭孩子的双眼,会让孩子无法看得更远,严重者会导致矛盾的恶化,具有攻击性。
(二)自私利已
在现今经济的冲击下,人们更看重实惠和物质利益,这种心态通过家长的和社会传媒的作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金钱放在首位,他们做事从不考虑别人的需要,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对手,看到别人有困难,不愿伸手援助,还暗自得意,心里等着看别人的笑话。
五年级于蓉平时成绩不错,学习也很用功,可从不愿帮助别人,老师有意安排他和一个成绩一般的孩子同坐,希望在学习上能帮助后进生,可他总是敷衍了事,同学来问他题目,他显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有一次,同学打电话问他索要一些关于数学方面的复习题,可电话里他很干脆地拒绝了他,说他要用。
该生的行为,我们认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进步程,现代人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必须学会与人相处,只有从内心深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更好地生存,像上面的那位同学不愿帮助别人,什么也不愿与别人分享,长此以往将会失去朋友,别人也不愿与他沟通,有什么复习资料自然也不会与他共享,他当然也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缺乏同情心
同情心是保证人与人交往的感情基础。
孔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总是感到十分伤感。
可我们身边的部分孩子就十分缺乏同情心。
五年级一班的两位同学总是让老师和同学头疼,因为他们总是在别人犯错批评的时候幸灾乐祸,体育课上有一女同学在参加跑步时摔了一跤,脸上擦破了一块,同学们都围上去表示安慰,可他们却哈哈大笑,还一个劲地说:“活该。
”有一次,在校外看到一位盲人,他们故意引盲人到一个石头较多的地方,害得盲人摔跤,旁边的同学都指责他们,可他俩却笑着跑了。
我们在气愤之余,更多的是感到悲哀。
当今的世界仍存在着太多的苦难,我们的孩子们都不能去感受它,关注它,那么当苦难降临到他们头上时,他们又将如何去承受这一切呢?
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认为应教会学生以下几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构筑学生健康的心理防线。
(一)教会学生心中有爱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世界失去了爱,世界将一片灰色,歌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爱就是宽容、理解、关心。
学会爱人,就不会以自我的好恶来评判这世间的一切。
教师可组织学生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用自己的真情去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同学乃至陌生人。
(二)教会学生心存感激
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在别人的帮助下生活,有些体会出来了,心存感激,有些体会不到,也许还会产生各种报怨。
教会学生对周围的人们常存感激之心,那么他们就会与周围的人们和睦相处。
教师应多组织学生思考:在你觉得轻松时,说不定有人在为你负重;在你学习取得进步时,说不定有人在为你祝福;在你享受生活的快乐时,说不定同时就有人在为你付出辛劳。
教会学生心存感激,那么孩子们就会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自律,多一份热情……
(三)、教会学生感谢老师
学生应该感谢老师,是老师赐予学生知识,老师为教育事业付出了一切,得到的只是沙哑的声音和沾满双手的粉笔尘。
老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担任了多么重要的角色,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在教导自己时的辛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正含义。
当我们向学生讲“程门立雪”尊师佳话的时候;当伟人毛泽东的“过去你是我的老师,现在你也是我的老师,将来你还是我的老师”这句话萦绕在学生脑海中的时候,学生就会真正感受到老师就是雾海中的航标灯。
教师用知识的甘露孕育鲜美的硕果,用心灵的清泉滋润理想的花朵。
(四)、教会学生感恩父母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养育之恩重如山”,作为人之子女应该感恩父母,是父母赐予生命,父母操劳了大半辈子,得到的只是更多的白发与皱纹。
唐代的诗人孟郊写得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让学生去了解自己父母的生日,家庭收入及自己花费占家庭支出比例等。
从而去感受父母十几年来义无反顾地呵护自己的孩子有多么的艰辛和不容易。
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白发亲娘》等爱的旋律中能让学生逐渐感受到父母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在精神上、情感上父母也是不求回报的付出,最终让学生产生的想法是父母的笑容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幸福,父母的健康是孩子一辈子最大的愿望。
(四)教会学生帮助同学
班级开展献爱心活动以“同学如手足”、“牵手同学、共同进步”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以及开展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教师引导学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要心存感恩,领悟到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让学生懂得:“感恩”就是明白“在雨天不断为他人递伞,将来也不遭雨淋”的做人道理;“感恩”就是知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蕴含的处事哲学;“感恩”就是领悟“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会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会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会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就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作为德育工作者要为学生将来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借助所有可用资源,抓住挈机,实施感恩教育,在学生心中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感恩树”!
罗曼.罗兰曾说过:“工作着是美丽的,为自己所倾心的事业而工作的人更是美丽的。
在教育科研这块芳草地上,在课题研究的道路上,我们有梦想有追求,我们愿耕耘勤思考,今天,我很荣幸地在此向大家汇报了我的思考与实践,不到之处,请您批评指正!相信在您的指导帮助下,我们执著教育科研的脚步一定会更加坚定,我们的课题研究也一定会更有意义,我也一定会心会和爱一起走,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带给他们美丽幸福的人生!
作家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 。
关爱他人,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关爱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么关爱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
被人关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关爱他人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
我们需要别人的关爱,别人同样需要我们的关爱。
而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倍受家长的宠爱。
有些家长在把全部的爱倾注给孩子的同时,却忽略培养孩子也去爱别人。
家长对孩子的情感呈现出“单向输入”,而不是“双向交流”。
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获取,而不知去爱别人,不会体谅他人的难处与痛苦。
爱心缺乏现象在我国儿童中相当普遍,这与当今的素质教育目标是多么的不和谐。
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我们应好
好反思我们的教育,要教育我们的孩子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
让孩子学会感恩,培养孩子的感恩品质。
教育必须以孩子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孩子“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
她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小女孩,以助人为乐为宗旨。
她是我们身边一个“小雷锋”。
默默无闻的帮助别人,不求回报。
一次考试,她的同桌考得很不理想,闷闷不乐,赵宇航就帮助他讲题。
讲完后,同桌茅塞顿开,非常感激。
赵宇航感到自己也很快乐。
以后,遇到谁有不会的问题,都主动帮忙讲解……
一次上学,一个一年级小学生,书包看起来非常重,把她的背要压塌了,走路也很吃力。
赵宇航随手把她的书包从他的肩上拿下来,帮他送到了班级……
这些在她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的小事,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始终坚持做好事。
她积极扶贫助困,四川大地震时,她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组织全班学生捐款救助。
去农村探亲时,还主动帮助老人干农活。
她就是这样一个朴实、不求回报、坚持做好事的快乐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