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行为矫正: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资料 (3)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资料 (3)

一卷
一、名词解释
1.测量
2.不适当行为
3.移情训练法
二、简答题
1.简答我国近现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有哪几个阶段?
2.简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分类是什么?
3.简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的内容取向分析有哪些?
三、论述题
1.论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内容有哪些?
2.论述气质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3.试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法中的核心方法?
一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测量:是指根据一定的法则,将事件或物体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数量化的过程。

2.不适当行为:是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境中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

3.移情训练法:又叫感情移入,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性情绪情感,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个体对他人情感体验的理解和分享,也就是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

二、简答题
1.简答我国近现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有哪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2)第二阶段(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中期)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现今)
2.简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分类是什么?
(1)自我意识
(2)人际交往。

最新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内容、评价模式

最新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内容、评价模式


• • •
第二节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模式——中国
小组作业: 请对中国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模式等相 关研究进行综述。
要求: 1、按照学期论文的要求进行写作,遵守学术规范。 2、小组成果汇报:11月5日 小组论文提交:11月5日
第三节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效果评价
•早期干预效果评价的 基本概念 •早期干预效果评价的 资料收集方法 •早期干预效果评价 应注意的问题
以家庭为依托的早期干预模式


通过家庭巡回教师的指导协助特殊儿童家长 或其监护人在家庭范围内对特殊儿童进行早 期干预 核心人物:父母、家庭顾问或家访教师 家庭支持式 提供资源
发放材料、传递 信息、提供情感 沟通策略
优缺点?
家庭访探式
定期、不定期访 视家长情况、对 家长培训、指导 直接干预训练
家庭托幼机构式
复习与思考:



• •
早期干预的内容? 早期干预的模式?特点? 干预效果评价的资料收集方法有哪些?各自的 优缺点? 特殊儿童测验误差的主要来源? 影响干预效果评价的因素?如何克服?
优缺点?
第三节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效果评价


5、活动产品分析
有目的地收集特殊儿童的活动产品,他们可以体现特殊儿童 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内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 作息时间表、作业本、教科书、成绩单、课堂笔记、日记、 照片、录像等 优点? 直观显示进步情况

• •


促进干预人员与家长沟通 拓宽评价者的思考范围,扩展评价视角
攻击行为的 起因 被动 攻击
行为目的 工具 性攻 击 敌意 性攻 击
弱欺负 主动 强 攻击

习题三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理论题答案

习题三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理论题答案

习题〔三〕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理论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学习困难儿童:是指除残疾儿童外在正常教育情形下学习成绩明显达不到教育教学要求的水平,而需要采取特殊教育方式的儿童。

2.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特征的精神疾病。

3.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而使机体不能和谐的运作,久而久之形成各种障碍最终影响身心健康。

4.听力残疾儿童:由于双耳听力丧失或听力减退,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的声音,严重的阻碍了他们语言的形成和开展,从而难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流活动,并且会带来他心理活动的某些变化,形成一些心理特征。

5.代币制:又称标记奖酬法,是用象征钱币、奖状、奖品等标记物为奖励手段来强化良好行为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

二、选择:1、B2、A3、D4、A5、D6、D7、D8、B9、B 10、C三、填空:1、普通学校等机构附设的特殊教育班2、绝对感受性3、后天性耳聋4、1-2分钟5、轻度6、行为矫正四、简答题1、行为矫正的一般步骤:〔一〕发现问题行为。

〔二〕分析问题行为。

〔三〕测量问题行为。

〔四〕制定行为矫正方案。

〔五〕实施行为矫正方案。

〔六〕评价治疗的结果。

2、学习困难儿童教育教学的一般原那么:〔一〕引导开展的原那么。

〔二〕知情并重的原那么。

〔三〕扬长补短的原那么。

〔四〕主动参与的原那么。

〔五〕程序结构的原那么。

〔六〕实践、活动的原那么。

〔七〕合作互补的原那么。

〔八〕及时评估原那么。

3、与特殊需要儿童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一〕给特殊需要儿童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理解特殊需要儿童,做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朋友和知己。

〔三〕尊重特殊需要儿童,鼓励特殊需要儿童主动交往。

〔四〕选择适当的沟通媒体和通道。

〔五〕重视对信息的反应。

五、论述题1、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是什么,并分别举例说明。

〔一〕前庭平衡功能失调。

最新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讲义)

最新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讲义)

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讲义)第一章行为矫正概述一、什么是行为要科学地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行为干预,首先必须了解行为的含义。

行为可以说是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名词,但也是最难以界定的名词之一。

对于行为的认识,目前心理学界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传统行为主义,如华生、斯金纳等,将行为界定为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像个体的跑步、游泳等;至于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则不被视为行为。

新行为主义者,如赫尔、班都拉等,将行为的定义扩大,除可被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外,也包括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因此认知、观念、情绪等也在考虑之内。

认知行为主义者,如贝克、艾里斯等,则将行为视为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强调信息加工、认知评价、问题解决等复杂历程;对于外显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反而不太重视。

总之,行为在心理学中的含义广泛,它既包含了外显的行为变化,也包含了内隐的心理过程。

不过,就目前的行为矫正的应用而言,外显行为变化是主要的方面,内隐心理过程则处于次要的地位。

二、行为改变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行为在本质上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身心发展和客观环境影响在随时改变。

影响行为改变主要有遗传、环境、成熟和学习四方面的因素。

遗传与成熟可以说是决定个体行为改变的先天因素,而环境和学习则是影响个体行为改变的后天因素。

遗传和成熟决定了个体行为发展的可能性,但只有环境和学习才能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才是影响行为发展的真正决定力量。

从这一意义上说,行为是在环境中学习而成的,行为是可能改变的。

因此,科学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三、行为的特征米尔腾伯格尔(Miltenberger)认为行为具有6个方面的特征:1、行为就是人们说的和做的对于人们说的和做的,我们常常可以进行观察。

如可以对说的内容及伴随的肢体动作进行描述。

2、行为具有测量尺度对于表现出来的行为,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测量。

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行为在某段时间内发生的次数;二是行为发生一次所持续的时间长短;三是行为发生时的强度。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及代码:特殊教育导论课程学分与学时:3 分/48 学时(课堂讲授36 学时,实验实践12 学时,自主学习0 学时)先修课程:《特殊教育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等合用专业:特殊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一) 课程性质《儿童异常行为矫正》是特殊教育学专业学生自主选修的一门专业方向课。

本课程主要讲述行为矫正的概念、理论基础和行为矫正方法。

综合了学生所习得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对特殊教育儿童的认识,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科学,对特殊教育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 课程目的通过《儿童异常行为矫正》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特殊儿童异常行为特点;通过理论、案例分析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评估并分析问题行为,并能够根据异常行为的特点科学的设计行为矫正的程序,为学生从事儿童行为问题的防治与矫正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三 ) 课程任务1. 掌握行为及行为矫正的普通概念;2. 了解行为矫正学的发展简史及其应用领域;3. 掌握行为矫正学的理论依据和基础;4. 了解特殊儿童常见的异常行为及其理论;5. 掌握各类行为矫正技术在特殊儿童行为矫正中的应用策略和普通原则;6. 学会各类特殊儿童行为矫正的方法研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理论讲授第一章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 3 学时)1 .行为的特征2. 行为及问题行为1. 行为矫正的定义2. 行为矫正基本特点3. 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的关系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3 学时)1. 巴普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2.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3.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4.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三章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6 学时)第四章强化( 3 学时)1. 强化的含义与分类2. 强化物的含义与分类1. 强化的程式及其特点2. 强化原理的原则1. 强化的正例2. 强化的误用第五章惩罚( 3 学时)1. 惩罚与惩罚物的含义2. 惩罚与惩罚物的分类1. 惩罚过程的特点2. 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1. 惩罚的正例2. 惩罚的误用第六章消退( 6 学时)1. 消退的含义2. 消退的基本类型1. 消退过程的特点2. 影响消退效果的因素1. 消退的正例2. 消退的误用第七章差别强化与刺激控制( 3 学时)1. 行为分化与差别强化2. 刺激辨别与刺激控制1. 差别强化的四种类型2. 差别强化的正用与误用第八章塑造、渐隐与连锁( 6 学时)1. 塑造的含义2. 塑造的使用原则1 .渐隐的含义2.渐隐的使用原则1. 连锁的含义2. 连锁的使用原则第九章代币系统与行为契约( 6 学时)1. 代币系统的含义及特点2. 行为契约的含义及特点1. 代币系统的构成及其使用2. 行为契约的构成及其使用第十章行为维持与自我控制( 3 学时)第十一章临床行为治疗( 2 学时)第十二章认知行为疗法( 2 学时)1. 原理和基本技术2. 基本过程3. 应用程序1. 基本原理2. 基本过程3. 应用技术和程序第十三章示范摹仿疗法( 2 学时)( - )实践教学[实验类型] :验证性[开设类别]:必修[实验目的] :发现问题行描述问题行为。

精准施策,合力育人:智障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精准施策,合力育人:智障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精准施策,合力育人:智障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丛子伟【摘要】智障儿童因先天缺陷,智力发育迟缓,能力滞后,行为习惯容易出现偏差.特殊教育班级管理工作中,运用情感培育、尊重关爱,榜样引领、同伴互助,任务驱动、因势利导,班级文化、濡染熏陶,实践历练、体验导行,家校携手、合力共育等教育策略,塑造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补偿其身心缺陷,进而提高其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日后融入主流社会打下基础.【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8)007【总页数】3页(P71-73)【关键词】智障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者】丛子伟【作者单位】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广东中山 5284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64习惯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智障儿童因其身心缺陷,表现出的行为问题相对较多,比如辨别是非能力和行为自控能力较弱、缺乏纪律和秩序意识等。

对于他们而言,只有养成了好习惯,才能享受文明生活质量,其步入社会后才能生活得更有尊严,从而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情感培育,尊重关爱作为特教教师,面对有行为问题的孩子,要春风化雨,倾注充满尊重和人文关怀的补偿教育,温暖稚嫩柔弱的心灵。

情感教育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老师的微笑和肯定能给智障儿童以无形的激励与动力,让他们建立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培养自尊、自强的自我意识,萌发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强化和巩固自己积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应创造并寻找与学生相处与了解的机会,随时留心观察,善于从其一言一行中发现问题,既要注意他们共同的身心缺陷和障碍,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个体差异性,“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和训练方法及时予以疏导,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来纠正其不良行为,并做好相关记录和分析。

由于智障儿童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差,理解能力欠佳,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倾向,当孩子出现错误行为时,要及时加以劝阻,在教育方法的运用上要坚持原则,任何孩子犯了错误都要一视同仁。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实践与研究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实践与研究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实践与研究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生活中表现出的不服从、自我为中心、缺乏自控能力等行为。

任性行为不仅给幼儿自身带来困扰,也会对他人产生不良影响。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成为了许多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实践主要包括:1. 建立积极的家庭和教育环境:通过建立和谐的家庭和教育环境,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

家长和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幼儿进行合理的沟通和交流。

2. 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约束:幼儿需要知道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行为是不可以接受的。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制定一系列明确的规则,并对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

3. 多元化的启发教育:幼儿任性行为的根源往往是因为他们缺乏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如通过游戏训练、情境模拟等。

4. 激发幼儿积极的兴趣和爱好:幼儿在特定的兴趣和爱好中会有更好地自发性,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和游戏资源,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5. 培养幼儿的合作和分享意识:任性行为常常包括自私和不愿与他人合作,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培养幼儿的合作和分享意识,鼓励他们与他人一起合作完成任务。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任性行为的成因:研究者通常通过观察和访谈的方法,研究幼儿任性行为的成因,如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等。

通过深入了解任性行为的成因,可以更好地制定矫正策略。

2.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方法: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探索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有效方法。

研究者可以比较不同矫正方法的效果,从而为实践者提供指导。

3. 矫正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研究者还关注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过程中,幼儿的心理变化。

通过研究幼儿在矫正过程中的情绪、自我概念等方面的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矫正的效果。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实践中,需要家庭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为幼儿提供积极的环境和教育方式,并进行科学研究,寻找更有效的矫正方法。

儿童自闭症的社会化训练方法

儿童自闭症的社会化训练方法

儿童自闭症的社会化训练方法自闭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其主要特征是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的受限。

儿童自闭症患者往往表现出社交交往困难、语言和非语言交流障碍、刻板重复行为等症状。

社会化训练是帮助儿童自闭症患者提高社交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社会化训练方法,帮助儿童自闭症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

一、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儿童自闭症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来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的方法。

这种疗法通过教授儿童自闭症患者一些社交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例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儿童模拟真实情境中的社交互动,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对话和合作。

此外,认知行为疗法还可以通过正向反馈和奖励机制来增强儿童自闭症患者的积极行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是帮助儿童自闭症患者提高社交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授儿童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如眼神接触、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社交技能训练可以通过模仿、示范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社交行为来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交流,然后在角色扮演的情境中实践这些技巧。

此外,家长和教师的积极参与也是社交技能训练的关键,他们可以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儿童自闭症患者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社交技巧。

三、情绪管理训练儿童自闭症患者往往面临情绪管理困难,难以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情绪管理训练旨在帮助儿童自闭症患者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理解他人的情感。

这种训练可以通过教授儿童一些情绪识别和情绪表达的技巧来实现。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和描述他人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语言表达来学习情绪识别,然后通过绘画、写作或角色扮演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此外,情绪管理训练还可以通过教授儿童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四、社交情境适应训练社交情境适应训练是帮助儿童自闭症患者适应不同社交情境的重要方法。

智障儿童社会技能资料

智障儿童社会技能资料

智力障碍儿童需要培养的社会行为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自我调节通过培养,使智力障碍儿童能够具备在特定的环境中,灵活而现实地管理和调节自己的能力。

具体表现在:在日常生活和劳动环境中表现出稳定的情绪;能够控制自己的脾气;能够接受常规方面的变化;能够对领导或管理人员有积极的反应;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能够有安全感。

(2)社会举止通过培养,使智力障碍儿童掌握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

具体表现在:使用适当的礼貌用语,表现出适当的体态文明;作简单的介绍;有适当的进食行为;在各种特殊环境中保持适当的举止。

(3)参与群体活动通过培养,使智力障碍儿童学会:适当地参加小组活动;能够在群体活动中与其他儿童,特别是一般儿童,发生互动,并体验游戏的乐趣;在各种公共场所能够有适当的举止;承担相应角色的一定任务;在大多数工作和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及热情。

(4)自我意识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使智力障碍儿童在可能的范围内克服自我意识上的混乱,对自己有较为清醒的了解。

主要包括:正视自己的局限性;明了有局限不等于没有发展前途;有局限不等于没有职业前景;正确认识和对待周围的人,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

(5)关注自己的外貌主要包括个人卫生、着装、举止等。

(6)性别行为使个体通过经验逐步形成自己完整的个性。

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内容,大多涉及个人、家庭、职业、社会等多方面的适应,培智学校社会适应课程的内容标准中包括个人适应、家庭适应、学校适应、社区适应、职业适应等五个领域。

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在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各年龄段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训练中,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始终,以使智力障碍儿童获得基本的生活自理、与人交往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未来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训练过程在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中,教育者应当以真实、实用为首要目标,选择训练对象日常生活最需要的技能为内容,以实际生活情景为训练场景,密切联系家庭与社会,使训练与其社会适应需求自然衔接,增强训练的实效性。

学业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障碍与教育对策

学业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障碍与教育对策
的研究表 明: 学业不 良儿童的 自我意识 水平低于成绩 : 的重要 因素之一 。 要想 提高学 习不 良儿童的社会性发
优良 儿童。 国内有学者从生理自我、 道德伦理自我、 l 心 展水平 , 改善 家庭 资源状况 以实现家庭资源 的合理配 理 自 家庭 自 、 自 自我认同、 我行动、 l , 家庭功能 可以作为一个突破 口。 我、 我 社会 我、 自 自 健全 置
我总分等八个纬度对学业不 良儿童的 自我概 念进行 l
为此 , 学校 和教师 可以通过家访 、 家长会 、 开办 家
了研究 。他们发现 , 学业不 良儿童在 自我概念 的各个 l 长学校等形式 , 使家长 了解 和体会到健康 的家庭功 能
纬度上都远远低于一般儿童, 这和国外的研究有着相 l 于教 育和矫正学业 不 良儿童 的重要价值 。在这方 对 似的结果, 即与一般儿童相比, 学业不 良 儿童往往存 l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 基开办家长学校 、 面
在着过分依赖 、 自尊 、 涩 、 低 羞 自我评 价消极 的特点 ,: 改善学 业不 良儿童家庭 环境 的成功 经验 可以为我们
不能正确、 客观地认识自己, 尤其容易夸大 自身的不 l 提供某些启示。 多年的教 育和教学工作实践使苏霍姆 林斯基 认识到 : 不关心家长 教育学 , 任何教 育和教学 足而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发展区域, 自己的身体和外 l 对
压力 , 以更多地表现 出攻击性行为 、 所 退缩行为 、 亲社 阻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 同伴关 系是除亲子关系之外 l 的另一个重要关系。在同伴关系方面, 国内外大量的 l 会能力缺乏等特点。
调查研究显示, 学业不良儿童由于学业成绩比较差 , l
二、 学业不 良儿童社会性发展障碍形成原 因的分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刺激控制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刺激控制

刺激控制(上)我们知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不断地学习和不断地社会化,使得苴某些行为和某些刺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例如奏国歌导致人们起立、行注目礼:而奏哀乐则导致人们脫帽默哀行为。

不同的刺激会引起不同的反应,这也就是刺激控制。

根据这一原理,如果我们能把与行为反应有关的刺激特别是那些已经控制了目标行为的刺激找出来加以控制或改变,那么就可以引起行为的改变。

像这样通过控制刺激来侨正行为的方法,既简便易行,又事半功倍, 值得我们提倡和推广。

日常情景中,控制行为的刺激有很多,主要的是四大类即指导语,示范,动作指导及情境诱导。

目前介绍前两种。

一、指导语(一)涵义指导语是为了控制行为而呈现的言语刺激,包括口头指导语和书而指导语。

很明显,作为一种行为控制的方法,英使用可追溯到人们彼此间的信息交流,“这条路前面有只狼”或更简单,“狼”也许就是指导人们逃避危险的原始指导语的范例。

孩子们也从小接受指导语的控制,如“饭前要洗手”,“不要撒谎”等等。

今天,几乎人人都在生活中经常性地使用指导语,因而许多人并没有对它予以足够的重视。

例如,当小学老师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若老师忘记让学生回答后坐下,则学生会一直站着,直到老师发岀“请坐”的指导语为止。

这英实就是一个指导语控制行为的最普通的例子,但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尽管指导语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行为娇正技术,但有时也会因为它解决不了某些行为问题而被排斥使用。

我们常常会听到许多家长抱怨:“我不知道告诉过他(她)多少次,要按时做好作业(不要乱放东西、不要很迟回家、要讲卫生等),但他从来不听。

”父母发出指令,孩子不听,这只说明这类指导语无效。

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1. 父母没有一致地强化孩子的良好反应:2. 没有用指导语来消退那些不正确的反应;3. 父母运用指导语意见不一。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犯的另一种错误是忽视使用指导语。

例如某研究人员A在一所弱智学校进行研究时发现,一个在厨房工作的弱智女孩B经常在洗餐具之后把所有的盘子、杯子、碗及筷子都堆在一起。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讲义 第七章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讲义 第七章

第七章社会性发展领域的早期干预社会性发展定义:指儿童融入社会,逐渐社会化的过程,包括自我意识、人际关系、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目的: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和正常儿童一样走进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性能力的发展儿童的社会性通常是在自己生物特性中,在于社会环境产生交互作用,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以下主要从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依恋、同伴关系、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六个方面介绍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能力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定义:自我意识作为自我概念的核心,指主体对自我的认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自觉者、行动者和思考者以及情绪感受者。

儿童在婴儿期的一个很重要认知成就是产生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就是认识自己经历过的事物即使离开自己的视线,摸不着也看不见但是仍然存在,从而使认知的主体和客观世界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产生的重要前提。

婴儿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行为指标是自我认识的出现。

二、性别角色的发展定义:指一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对不同性别社会成员所要求的态度和行为的总和。

性别认同:对自己在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类。

性别的同一性:无论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还是女性。

性别恒常性: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形的了解和认识。

幼儿首先获得的是自己的性别恒常性,然后是其他同性别儿童的性别恒常性,最后才是异性儿童的性别恒常性。

儿童在婴儿期就开始获得性别角色概念。

3岁左右的儿童就已经能知道男孩好攻击,女孩需要帮助。

儿童的性别的发展也是从婴儿期开始,具体表现在婴儿在选择玩具和游戏存在性上的差异。

4岁女孩在独立、自控和关心人和物三方面优于男孩,6岁男孩在好奇心、情绪稳定和观察力方面优于女孩。

儿童的性别角色认识的发展过程具有性别差异。

在所有年龄阶段,男孩的性别角色知识和发展速度高于女孩,性别角色认识也比女孩丰富。

三、学前儿童依恋关系的发展依恋:指婴幼儿与熟悉的人所建立的亲密感情连接。

婴幼儿对其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比如哭、笑、身体接触和依附和追随等。

儿童社会化名词解释

儿童社会化名词解释

儿童社会化名词解释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中接受社会规范,并学会与他人交往、合作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以下是对几个与儿童社会化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

1. 社会化代理总体 (Agents of Socialization): 指在儿童社会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各种影响因素,如家庭、学校、同伴、媒体等。

这些代理总体通过传递社会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方式,对儿童进行社会化教育。

2. 适应 (Adaptation): 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对于环境的调整和适应。

适应包括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规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及适应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

3. 规范 (Norms): 是指社会中共同认可并遵循的一种准则或行为标准。

规范包括道德、法律、礼仪等方面的准则,儿童需要学习并逐渐遵循这些规范,以成为社会的一员。

4. 合作 (Cooperation): 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互相帮助。

合作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精神、互助精神和社交能力。

5. 亲社会行为 (Prosocial Behavior): 儿童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的积极、友好、乐于助人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

6. 正向强化 (Positive Reinforcement): 指通过给予奖励或称赞来增加儿童积极行为的出现概率。

正向强化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促进儿童的良好行为和社会化进程。

7. 角色扮演 (Role Playing): 是指儿童通过模仿和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来学习和理解不同的社交行为和角色责任。

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儿童发展社交技巧和情感认知能力。

8. 自我意识 (Self-awareness): 指儿童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个体的意识和认知能力。

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儿童的社会化至关重要,它使儿童能够了解自己的感受、情绪和行为,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自闭症的社会认知训练培养儿童自闭症的社会理解和洞察力

自闭症的社会认知训练培养儿童自闭症的社会理解和洞察力

自闭症的社会认知训练培养儿童自闭症的社会理解和洞察力自闭症的社会认知训练:培养儿童自闭症的社会理解和洞察力自闭症是一种发展障碍,影响到儿童的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

为了帮助这些儿童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活动,社会认知训练成为一种重要的干预方式。

本文将探讨自闭症的社会认知训练,并介绍一些有效的培养儿童自闭症的社会理解和洞察力的方法。

一、认知理论与社会认知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思维和行为是基于内部模式和知识的。

社会认知则强调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通过观察、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来理解世界。

对于自闭症儿童而言,他们往往存在社会认知的缺陷,缺乏对他人感受和意图的准确理解。

因此,通过社会认知训练可以帮助他们提高社会理解和洞察力。

二、视角推测训练视角推测训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训练方法,通过帮助儿童理解他人的视角和意图来提高他们的社会理解和洞察力。

在训练过程中,儿童被要求观察一系列图片或视频,并回答与故事情节和人物意图相关的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意图,从而提高社交互动的质量。

三、情绪识别和表达训练情绪识别和表达训练是培养儿童自闭症社会认知的另一重要方法。

由于自闭症儿童常常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表达,这种训练旨在帮助他们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并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训练中,儿童会与教练一起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感讨论,以提高他们对不同情绪的辨识和适当表达能力。

这种训练促进了儿童的情绪共鸣和自我表达,从而加强他们的社交技能。

四、认知灵活性训练认知灵活性训练旨在提高儿童自闭症的灵活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他们在社交互动中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非常重要。

在该训练中,儿童会进行各种思维任务和游戏,例如解决谜题、进行角色扮演等,以锻炼他们的认知灵活性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这样的训练,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社交情境,并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

综上所述,自闭症的社会认知训练对于培养儿童的社会理解和洞察力非常重要。

通过视角推测训练、情绪识别和表达训练以及认知灵活性训练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童的社交互动能力。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课程标准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课程标准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残疾儿童行为矫正》是高职特殊教育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主要培养学生在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岗位必需的行为矫正能力。

行为矫正能力包括行为诊断能力、方案制订能力、矫正实施能力和效果评估能力。

也就是教会学生“既能矫正残疾儿童异常行为,又会预防与控制残疾儿童不良行为发生,还会面向残疾家长和儿童开展行为矫正咨询”。

其职业素质包括:(1)具有积极健康的职业情感,积极参与残疾儿童义务矫正与咨询活动,乐于奉献。

(2)坚持正向的行为矫正原则,掌握残疾儿童异常行为矫正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够选择对残疾儿童最小伤害与最大效果的方法。

(3)热爱残疾儿童,具有爱心、耐心和细心,不因性格、性别、年龄、家庭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残疾儿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4)能够在实际的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与勤于思考的习惯,爱学、好学和乐学。

(5)善于挖掘异常行为矫正的技术内涵,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意识,使矫正富于创造性和鲜明的个性。

学生通过学习前导课程《特殊儿童心理》、《特殊儿童检测》,奠定了《残疾儿童行为矫正》课程学习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后续教学活动中,通过毕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设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行为矫正能力。

课程的前后续衔接得当。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从而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课程目标2.1能力目标2.1.1总体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行为矫正的基本技术矫正残疾儿童的异常行为。

2.1.2单项目标(见下表1)表1:残疾儿童行为矫正课程单项能力分解表2.2知识目标(见下表2)表2:残疾儿童行为矫正课程知识目标分解表2.3态度目标①具备爱心,培养学生热爱残疾儿童的思想与感情。

②具备耐心,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③具备细心,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培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④具备责任心,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和投入,形成良好学习气氛、学习习惯,从而爱学、肯学。

多重残疾视力障碍儿童行为治疗的个案分析

多重残疾视力障碍儿童行为治疗的个案分析
的 六 所 盲 人 学 校 之 一 。实 验 班 对 五 名 多 重 残 疾 儿 童 实 施 了

孩 子视 网膜 出血 , 到广 州 中 山 医科 大 学 第 一 附 属 医 院 治 疗 , 医 生 建 议 做 视 网 膜 手 术 。 在孩 子 l个 月 大 时 ,右 眼 做 “ 0 玻 璃 体 切 割 ” 手 术 ,出 院 几 个 月 后 ,家 长 发 现 孩 子 的 眼 睛 有
维普资讯
一0 六 年 三 月 号 上 半 月 0
多 重 残 疾 视 力 障 碍 儿 童 行 为 洽 的
谭 间心
( 要 )本 文 介 绍 一 个 多 重残 疾 视 力 障 碍 儿 童情 绪和 行 为 问题 的研 究 案例 :在 对 案 摘
主 的 干 预 过 程 中 ,主 要 采 用 游 戏 活 动 法 、认 知 行 为 塑 造 法 、 忽 视 和 增 强 法 、 奖励 和 惩
在 本研究过 程中 ,我们采 用下述 训练策 略与方法 ,对
李X 进 行 了训 练 与 干 预 。 X 游 戏 活动 法 。李 X 年 龄 较 小 ,长 期 生 活在 过 度 受 保 护 X 的 单 一 环 境 中 ,对 外 界 的 人 和 事 相 当抗 拒 与 恐 惧 。 因 此 我 们设 计 了 一 系 列 游 戏 活 动 ,让 她 在 游 戏 活 动 中愉 快 地玩 耍 ,
间地 笑 ,能认识 自己的保姆 ,听到喜欢 的歌曲或响 声时会
自我 陶 醉 。但 她 不 能 理 解 老 师 的 指 令 , 不 能 进 行 简 单 的 日 常 认 知 活 动 ,显示 出 智 力 落 后 。我 们 在 观 察 中 发 现 ,李 X X 生 活 不 能 自理 ,有 严 重 的 语 言 障 碍 ,有 语 音 ,但 从 没 有 说 过 一 句 完 整 的话 ; 有 自闭 的倾 向 ,不 喜 欢 小 伙 伴 , 只 愿 一 个 人 玩 ,对 陌 生 的环 境 极 不 适 应 。 通 过 一 系 列 的 了解 、 观 察 和 分 析 ,我 们 把 李 X X诊 断 为

残疾人的自我认知与自尊

残疾人的自我认知与自尊

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发挥自己的 特长和优势,有助于提升残疾人的自 我评价和自尊。
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
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可以帮 助残疾人认识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提 高自我认知和自尊。
03
残疾人的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自 我、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的认 知和理解。
3
自我认知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残 疾人来说,正确的自我认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 应生活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残疾人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正确的自我认知有助于残疾人树 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克服自卑感
和自我否定。
自我认知能够帮助残疾人了解自 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
地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和目标。
正确的自我认知有助于残疾人建 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融入社会,
它对于残疾人的自我认同、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
改善社会对残疾人的认知与态度的建议
提高公众对残疾人的认知
通过宣传教育、媒体报道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残 疾人群体的认知和理解,减少对残疾人的误解和 偏见。
提供残疾人教育和培训机会
为残疾人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文化 素质和就业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 能力。
实现自己的价值。
残疾人自我认知的挑战与困难
由于残疾的影响,残疾人可能 存在身体和心理上的障碍,导
致自我认知的困难。
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和歧视 也可能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 ,使他们对自己的价值产生
怀疑。
残疾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可 能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需 要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来建立正
确的自我认知。
02
高自尊的残疾人更容易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低自尊的残疾人则更容易产生自卑 、抑郁等心理问题。

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

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
(二)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测量尺度 我们常可以从不同维度对行为进行测量,
主要有三个维度: 行为在某段时间内发生的次数 行为发生一次所持续的时间 行为发生时的强度
精选ppt
二、个体行为的特征
(三)可由别人或行为主体自己进行观察、描述 和记录
(四)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 存在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
精选ppt
四、问题行为
(3)学校及社会因素 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等。 社会所主导的价值观。电视、电影、过渡
追星、网络等。
精选ppt
第二节:行为矫正的含义与特点
一、 行为矫正的基本含义 二、 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 三、 行为矫正的基本特点
精选ppt
一、行为矫正的基本含义
行为矫正就是指依据学习原理(行为学习理 论或认知学习理论)分析与矫正问题行为,从 而引起行为改变(不良行为得到矫正,良性行 为得到建立或增强)的一种客观而系统的有效 方法。
有害:对自己或他人的身体、生活、学习、 生活造成困扰或危害。
精选ppt
3、问题行为的类型
林正文、伍新春、吕静等人的观点:
◆行为不足:是指行为发生次数太少或强度太弱; ◆行为过度:是指行为发生次数太多或者强度太大; ◆行为不当:是指所表现的行为与所处的情境不相 匹配(不该做的做了,该做的不做)。
精选ppt
◆ 精神分析疗法的治疗重点是解决潜伏于个体潜意 识中的过去经验;行为矫正虽承认过去经验对个体产 生影响,但已无法改变和根除,由此把治疗的重点放 在当前的环境事件上,并着眼于未来的行为变化。
精选ppt
◆ 精神分析疗法主要是使用联想、释梦、谈话和 移情等技术,疏通问题行为的症结,因此也叫做 “导泄”法;行为矫正则主要是使用以学习原理为 基础的技术,便于观察,可被测量,易被量化。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课程思政案例库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课程思政案例库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课程思政案例库一、课程介绍残疾儿童行为矫正课程思政案例库是一套以思政理论为基础,面向残疾儿童的行为矫正课程案例库。

这个案例库旨在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残疾儿童的行为特征和习惯,通过行为矫正帮助这部分群体正常融入社会。

本案例库不仅涵盖了各种类型的行为矫正案例,同时也关注了残疾儿童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旨在全方位地关爱这部分群体,让他们得到更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二、课程设计本案例库的设计基于思政理论,注重培养残疾儿童的思想道德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案例设计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残疾儿童的特殊情况,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行为矫正建议。

本案例库的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案例的选取本课程中的案例都是真实的生活案例,都来自于残疾儿童行为矫正工作中的实践经验。

这些案例能够反映出残疾儿童的行为特点和习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残疾儿童的生活状态和需求。

2.案例的描述每个案例都包括儿童的姓名、性别、年龄、残障类型等基本信息,同时还给出了孩子在家庭、学校等环境中常见的行为表现,以及这些行为表现所对应的矫正建议。

这种描述方式能够从生动、具体的角度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残疾儿童的特殊情况,为其提供更为有效、针对性的行为矫正方法。

3.思政理论的引入通过对案例的描述,本课程引入了许多思政理论的概念和原则,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全面、深入的教育思路。

这些思政理论包括:人性的善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

通过这些理论的引入,本课程能够在行为矫正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残疾儿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全面发展。

4.与心理健康的结合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他们的行为表现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本案例库的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很注重与心理健康的结合。

我们将很多行为矫正案例和心理健康案例相结合,让教育者对于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些案例还能够帮助残疾儿童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行为矫正中心思想总结报告

行为矫正中心思想总结报告

行为矫正中心思想总结报告行为矫正中心思想总结报告行为矫正中心是指为了改变个体不良行为和矫正问题而设立的机构。

在社会中,不良行为和矫正问题广泛存在,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困扰和危害。

行为矫正中心作为一种有效的处置手段,秉持着一些重要的思想,追求着一种更好的社会秩序和个人品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行为矫正中心的思想进行总结,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推动行为矫正工作的发展。

首先,行为矫正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行为问题的形成和存在与人的个性、环境、情绪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行为矫正中心认为,个体的行为问题并非根本上的坏,而是一种被不良因素所诱发的状态。

因此,行为矫正中心以理解和关爱个体为出发点,尊重和发掘个体的潜力,通过提供合适的教育、心理辅导、行为调适等手段帮助他们重新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

其次,行为矫正中心强调实践和效果导向的思想。

行为问题的改变需要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

行为矫正中心注重通过实践去验证和完善治疗方案,关注治疗效果的评估和改进。

在实践中,行为矫正中心通过对个体行为进行准确观察和分析,找出问题的源头,针对性地制定合适的矫正计划,并通过与个体的互动和治疗活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再次,行为矫正中心强调个体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的思想。

行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简单地去纠正不良行为,更重要的是培养个体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其具备持续改进和成长的潜力。

行为矫正中心通过建立个体的责任感、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帮助其学会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并在成长中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

最后,行为矫正中心注重社会化和环境影响的思想。

行为问题的形成和存在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行为矫正中心认为,要想改变个体行为问题,不仅需要个体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指导。

因此,行为矫正中心通过与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各方合作,加强信息共享、相互研讨和资源整合,形成社会共治的格局,为个体的行为改变提供更加全面和持续的支持。

综上所述,行为矫正中心在解决个体行为问题和矫正不良行为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社会化一、概述人是社会性的产物,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

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社会、个体两个方面。

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的,首先是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继而在学校和其他环境中教会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的水平,社会成员的素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

因而,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理想是个体生活的重要动力。

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其成员明确生活目的,树立人生理想。

(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重要功能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

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就是让个体获得并履行社会角色及相应的行为规范。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与动物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人从出生一直到能独立生活,有一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大致持续13-25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个依附期的变长的趋势。

个体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接受广泛的教育,被精心地培育。

生活依附期的社会化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人脑大约100亿个以上的神经细胞组成了异常复杂的神经网络,没有脑的智能作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很难顺利完成的。

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一)家庭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方面的习得均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校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为其提供广泛的社会互动机会。

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

学校是不可替代化载体。

(三)大众传播媒介刺激、娱乐、信息(碎片化)、知识(系统化)、审美。

五、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一)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语言社会为条件的。

语言包括语词、语音和其他意义符号,是一种取得共识的符号系统。

语言反映集中反映文化,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因为语言中蕴含的知识、规范与观念必然对掌握这种语言的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1、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2、性别:指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指的就是性别的差异。

3、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等机制实现的。

(三)道德社会化是指导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过程。

1、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

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的过程。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体验、形象的体验、深层的体验。

3、道德行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它是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是人的品德作评价依据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与“非道德行为”相对。

包括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两大类。

不同时代、民族、社会和阶级对这两类行为有不同的标准。

一般来说,道德的行为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反之则为不道德行为。

(四)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并且掌握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体培养成合格的公司,使之效力于本社会制度。

1、塑造合格公民“合格公民是高度政治社会化的人。

社会成员只有政治社会化任务顺利完成了,才能在政治体系的认同上达到比较高度的一致,在政治行为中较好地遵循规范体系的要求。

”政治社会化通过政治体系内的各种社会政治组织和群体以一定的方式、渠道向社会成员传播政治知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行为规范等政治文化信息,社会成员则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行为过程,加工、转化政治信息,充实政治自我、更新政治观念,从而逐步形成特定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社会政治观念。

连续持久的政治社会化将使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同时,社会成员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而获得的政治知识、政治技能和政治经验等相互关联的多方面知识的掌握和拥有使其政治能力也得以提高。

2、促进政治民主民主政治是社会政治发展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

尽管不同的政治体制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但都具有两个基本的操作化要求,这就是由人民产生权力的执掌者和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

一方面,人民虽然是权力的拥有者,但却不可能由全体人民去直接执掌权力。

正如波基斯所说,“在任何民主政治的情况下,权力总是归属于多数,并由少数人行使。

”可见,民主首先体现为政治权力的执掌者要按照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力。

然而,“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这就需要人民对权力执掌者进行有效的监督。

这两个要求的实现都离不开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而政治参与是政治社会化的最终表现。

3、保持政治稳定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先决条件。

政治社会化的政治稳定功能是通过对社会成员的政治文化教化来实现的。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心理取向。

作为深层次的心理价值观念的政治文化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政治文化的凝聚性。

它一旦形成就会在一个民族内部形成个体对群体的政治向心力和亲和力,形成一整套关于政治行为的观念和习俗,从而形成包括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信念在内的政治认同。

二是政治文化的稳定性。

民族政治文化一旦形成,即有巨大的稳定性。

它不因尧存,不为桀亡。

而政治稳定是指一个国家政治体系的有序性和政治发展的持续性。

有序性和持续性是政治稳定的本质特征。

可见,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在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社会成员的政治文化教化的连续性程度越高,其政治立场和政治行为方式的稳定性程度也就越高,因而,就越有利于社会政治稳定。

正如阿尔蒙德指出的“如果个人就某个政治对象获得了一组前后连贯的信息,特别是当这些信息涉及他们自己的活动时,他们就可能对该政治对象形成一套坚定不移的信念”。

4、推动政治发展政治社会化具有更新政治文化、变革现存政治体系、推动社会政治发展的功能。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政治共同体根据自身变革和发展的需要,在即存的社会政治文化基础上,借鉴、吸收当今世界一切先进的政治文化,创造出新的政治文化,并将之持续地传播、灌输给社会成员以获得对政治改革的认同和支持,从而推动既存政治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中,联系自身的利益和要求,部分或全部地更新社会政治文化,创造出新的政治文化。

或者直接吸收和引进先进的政治文化,形成新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态度,影响现有政治体系的结构和过程,从而推动政治发展。

自我概念一、自我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主我与客我,前者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后者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

主我是自我的动力成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二、自我的结构自我主要有五个层面,即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1、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2、心理自我: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

3、社会自我: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即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是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同时被个体意识到的层面。

4、理想自我:个体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即在其理想中,“我”该是怎样的人。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的重要原因。

5、反思自我: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这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已。

2、解释经验。

某种经验对个体的意义是由其自我概念决定的。

3、决定期待。

在不同情境中个体对事物的期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自我期待均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概念。

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这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等,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生理自我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大致从3岁到13、14岁,这个时期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人们能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根据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动。

3、心理自我:这阶段需10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

发展到此阶段,个体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和状态,并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的要求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

由于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体开始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主动和独立的特点,强调自我的价值与自我理想。

特别重要的是发展了自尊和自信心--自我概念中两个主要因素。

五、自我概念的测量有一种定性测量自我概念的方法--“我是谁”。

这种测量简单易行。

要求被试者在六七分钟内写出15个“我是谁”的叙述句。

要求他们:这些句子是为你自己而不是为别人写的;按照你思考时的顺序来写,不必考虑其中的重要性和逻辑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