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痹症中医诊疗规范
痹症的中医治疗规范
本病以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等为主症。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及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及踝关节,一般1~4周内症状消失,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大多数呈对称性、游走性多关节炎,伴关节腔内渗液,近端指关节常呈棱形肿胀,最终导致关节僵硬、畸形,症状缓解与反复呈多次交替发作,本病可破坏骨质。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阳性占80 %。
(3)着痹
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袪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袪湿,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痹症湿邪偏盛,关节肿痛肿胀重着。
常用药:薏苡仁、苍术、甘草益气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袪风除湿;麻黄、桂枝、制川乌温经散寒,袪湿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通脉。
常用药:防风、麻黄、桂枝、葛根袪风散寒,解肌通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络;茯苓、生姜、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营卫。
腰背酸痛为主者,多与肾气虚有关,加杜仲、嗓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续断等补肾壮骨;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者,宜寒热并用,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2)痛痹
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通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痰瘀痹阻证
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殓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中医内科痹证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内科痹证技术操作规范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麻木、酸楚。
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类疾病,部分结缔组织疾病。
【辨证分型治疗】1.行痹主症:全身各关节、肌肉游走窜痛。
脉多浮缓或弦缓,舌质淡,苔薄白。
其特点是刮风病情加重,疼痛部位不固定,此型易治。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宣明论方》)或协议方协议方:桂枝15g、白术l 5g、茯苓30g、牛膝30g、威灵仙30g、秦艽30g、桑枝30g、生苡仁30g、炮附子20g、木香6g、红花6g、黄芩15g、清风藤30g2.着痹主症:患病局部沉重,酸楚或麻木不仁,关节屈伸不利,活动时多有骨擦音。
脉多缓或濡,舌质淡。
苔白腻或微黄腻。
其特点阴雨天或接触冷水时病情加重此型较难治。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或蠲痹汤协议方:桂枝1 5g、白术1sg、茯苓30g、牛膝30g、威灵仙30g、秦艽30g、桑枝30g、生苡仁30g、炮附子20g、木香6g、红花6g、黄芩15g、防己15g3.痛痹主症:肌肉.关节、皮肤发凉,固定性剧痛或挛缩拘急,脉弦紧或沉紧,舌质淡,苔白或白滑。
其特点遇冷病情加重,遇热则病情好转,此型易治。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或协议方协议方:桂枝1 5g白术15g、茯苓30g、牛膝30g、威灵仙30g、秦艽30g桑枝30g生苡仁30g炮附子20g、木香6g、红花6g黄芩15g、干姜6g或附予加重到24g4.热痹主症: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红肿热痛,得冷销舒,筋脉拘急.日轻夜重.多兼有发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通络,佐于疏风之品。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伤寒论》)加减或协议方。
协议方:桂枝15g、白术15g,茯苓30g、牛膝30g、威灵仙30g、秦艽30g、桑枝30g、生苡仁30g、炮附子20g、木香6g、红花6g、黄芩15g 【疗效评价】1.临床痊愈:主次症状基本消失2.显效:住症明显好转,次症基本消失3.有效:主次症状均好转4.无效:主次症状均无明显好转【附注】1.参照西医相关病种的诊断,检查,治疗常规。
中医科治疗痹证诊疗常规
中医科治疗痹证诊疗常规痹证是指风、寒、湿、热、等邪侵入人体,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表现以肌肉、关节、筋骨等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的病证。
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关节退行性变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本病以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易罹患,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节气等有关。
2 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游走不定,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肤麻木不仁;或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红灼热,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
3 血沉、抗“O”试验、粘蛋白、类风湿因子等和X线检查有助诊断。
4 应注意与痿病、膝眼风、痛风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1 行痹症状: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曲伸不利,或恶风或恶寒,舌质淡红,苔白,脉浮紧或沉紧。
治法:祛风通络。
例方:宣痹达经汤。
2 痛痹症状:肢体关节紧痛不移,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皮色不红,关节不肿,触之不热,舌质红润,苔白腻,脉沉弦而紧,或沉迟而弦。
治法:温经散寒。
例方:乌头汤。
3 着痹症状:肢体关节沉重酸胀、疼痛,重则关节肿胀,重着不移,但不红,四肢活动不便,面色苍黄而润,舌质淡红,苔白厚而腻,脉濡缓。
治法:渗湿通络。
例方:薏苡仁汤。
4 热痹症状: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得冷稍舒,筋脉拘急,日轻夜重。
患者多兼有发热、口渴、喜冷恶热、烦闷不安,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
例方:白虎加桂枝汤。
5 痰瘀痹阻症状: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变形、晨僵,肌肉萎缩,筋脉拘紧,甚则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舌质暗红,脉细涩。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例方:双合汤。
6 肝肾阴虚症状:痹症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胃寒肢冷,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1 月1 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 “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
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
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 年版)》中的诊断标准:(1)近1 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 3)关节液(至少 2次)清亮、勃稠, wBc<20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 (多 40岁);(5)晨僵感 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 ( 感) 。
(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 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风寒湿痹 (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症(退行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定义痹症是由于风' 寒、湿' 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 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 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退行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
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
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 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 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 强硬' 变行。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1) 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 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 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 关节缘骨赘形成;(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0个/ml; (4)中老年患者(多40岁);(5)晨僵感30minv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三\辨证分型1、风寒湿痹(1) 行痹:肢体关节' 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
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
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0个/ml;(4)中老年患者(多40岁);(5)晨僵感30min、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三、辨证分型1、风寒湿痹(1)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膝关节⾻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案痹症(膝关节⾻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案⼀、定义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闭阻经络,影响⾎⽓运⾏,导致肢体筋⾻、关节、肌⾁等处发⽣疼痛、重着、酸楚⿇⽊,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变⾏等症状的⼀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性关节炎。
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1⽇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民共和国中医药⾏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体衰,⾻失滋养,⽓⾎失调,所致局部或全⾝⾻关节退化改变。
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质偏暗,⾆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
多见于退⾏性⾻关节病,肥⼤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候的寒冷潮湿等天⽓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和加重可与饮⾷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不定,甚⾄关节剧痛,肿⼤、强硬、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1)近1个⽉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站⽴或负重位)⽰关节间隙变窄、软⾻下⾻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赘形成;(3)关节液(⾄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0个/ml;(4)中⽼年患者(多40岁);(5)晨僵感30min、活动时有⾻摩擦⾳(感)。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可诊断为膝⾻关节炎。
辨证分型风寒湿痹⾏痹:肢体关节、肌⾁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
⾆苔薄⽩,脉浮或浮缓。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肤或有寒冷感。
⾆质淡,⾆苔薄⽩,脉弦紧。
着痹:肢体关节肌⾁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不仁。
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中医诊疗方案痹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肢体或关节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痹症多与气滞血瘀、寒湿痰浊、脾胃失调等有关,治疗痹症需要综合考虑人体的体质、病因、病机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一、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疼痛固定、较重、不适于按摩、活动受限,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
2.寒湿痰浊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酸胀、肿胀、活动不便,舌苔白腻,脉濡。
3.脾胃失调型:主要表现为肌肉酸软无力、四肢困重、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舌苔薄白,脉缓。
二、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1.气滞血瘀型: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可采用香附、川芎、丹参、当归等药物,促进气机畅通,活血化瘀,缓解疼痛。
2.寒湿痰浊型:祛寒湿,化痰滞。
可选用艾叶、独活、荆芥、半夏等药物,驱寒湿,化痰浊,舒缓疼痛。
3.脾胃失调型:健脾化湿,调理脾胃。
可以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等药物,健脾化湿,调理脾胃,增强体质。
三、具体方案1.气滞血瘀型方案:[方名]活血化瘀汤[组成]川芎、丹参、赤芍、香附、桃仁、红花、郁金、生地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煎煮30分钟,分2次服用。
每日1剂,连服7天。
2.寒湿痰浊型方案:[方名]祛寒湿散[组成]艾叶、独活、荆芥、僵蚕、半夏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研磨成粉末状,每次取5克,加入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
每日2次,早晚饭后服用,连服10天。
3.脾胃失调型方案:[方名]健脾养胃汤[组成]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山药、炙甘草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煎煮30分钟,分2次服用。
每日1剂,连服7天。
四、辅助疗法1.中医按摩:可以采用推拿、拔罐等手法,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疼痛。
推拿按摩一般每次20-30分钟,每天进行2-3次,拔罐可每周1-2次,每次15-20分钟。
2.针灸疗法:适用于局部疼痛较重或病情较久的患者。
可以选择针刺、温针、电针等疗法,每次疗程一般为10-15次,每周1-2次。
痹症(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中医疼痛科
第四节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一、诊断1、诊断依据(1)病史: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
(2)好发人群: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3)症状:反复膝关节、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晨僵感30min。
(4)体征:肢体关节肌肉压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5)辅助检查资料: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2、鉴别诊断骨关节患者出现手、髋和膝等关节受累时,易误认为类风湿。
然而,前者的手为骨性隆起,称为Heberden结节和Buchard结节,而类风湿是滑膜炎;骨关节炎的疼痛在使用过多时出现,休息后消失,而类风湿症状呈持续性;晨僵在骨关节炎不超过30分钟。
在类风湿多超过1小时;血沉、C-反应蛋白和类风湿因子在骨关节炎为正常,而在类风湿多为异常;及X线片在骨关节炎为增生性改变,在类风湿则为破坏性改变。
二者可相鉴别。
3、中医证候分型(1)风寒湿痹①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②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③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2)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概念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阻碍血气运行,致使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辛酸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睬、僵硬、肿大、变行等病症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治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
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
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和季节、气候的酷寒潮湿等天气转变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妥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大体的类型有必然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乃相当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0个/ml; 〔4〕中老年患者(多40岁);〔5〕晨僵感30min、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三、辨证分型1、风寒湿痹(1)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辛酸,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烧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那么痛甚,得热那么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酷寒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肢体关节肌肉辛酸、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完整版)痹症中医诊疗规范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致负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难过、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公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天分素质不同样而有寒热转变。
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以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疗与鉴别诊疗1.1 诊疗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难过、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特点。
行痹以痛点游走不定为特点;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难过激烈、痛如刀割、痛点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深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或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难过、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
病变发展至后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疗1.2.1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难过,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
其鉴其他要点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难过,而痹证却以难过突出。
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难过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鉴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1.2.2 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难过,但难过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屡次发生性疾病。
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
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
特征。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或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
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
1.2.1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
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
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1.2.2 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
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
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
病情的进退。
辨证的要点在于掌握体虚与邪实的孰轻孰重,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耗,风寒湿(热)痰瘀之偏胜,而随证施以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祛风散寒、化湿清热、化痰和瘀、通络止痛等法。
2.1 行痹
证候: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性,多见于上肢关节,初起可见发热、恶风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滑。
病机:风兼寒湿,留滞经脉,痹阻气血。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通络。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15g,麻黄9g,桂枝15g,葛根30g,当归12g,茯苓15g,生姜6g,大枣9g,甘草6g。
加减:腰背酸痛者,加杜仲15g,续断15g,桑寄生15g,淫羊藿15g,巴戟天15g 以温肾阳风湿。
关节肿大、苔薄黄者,有化热之象,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2.2 痛痹
证候:关节、肌肉疼痛,遇寒则剧,得热痛减,关节拘紧,屈伸不利,疼痛固定而怕冷,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病机:寒兼风湿,留滞经脉,痹阻气血。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
制川乌(先煎)3g,麻黄9g,白芍15g,甘草9g,黄芪15g。
加减:关节冷痛剧烈、拘急难伸,加附子(先煎)12g,细辛3g,干姜9g,当归12g 以温经散寒止痛。
2.3 着痹
证候: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重着麻木,肿胀明显,关节活动受限,多见于下肢关节,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湿兼风寒,留滞经脉,痹阻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薏苡仁30g,苍术15g,甘草6g,羌活15g,独活15g,防风9g,麻黄9g,桂枝15g,制川乌(先煎)3g,当归9g,川芎6g。
加减:关节肿胀明显,加革薛15g 以祛风除湿;肌肤麻木不仁,加海桐皮、稀莶草各15g 以祛风通痹;小便不利,浮肿,加车前子(先煎)15g,泽泻9g,茯苓15g 以利尿渗湿;痰湿盛,加法半夏9g,胆南星6g 以燥湿化痰。
2.4 风湿热痹
证候:关节、肌肉疼痛呈游走性,痛处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稍舒,可见皮下结节或红斑,常见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病机: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痹阻不痛。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石膏(先煎)30g,知母9g,黄柏9g,连翘15g,桂枝15g,防己9g,杏仁9g,滑石15g,赤小豆9g,蚕砂(先煎)9g,甘草6g。
加减:咽痛,加荆芥6g,薄荷(后下)3g,牛蒡子9g,桔梗6g 以疏风利咽;皮肤红斑,加赤芍15g,牡丹皮10g,生地黄15g,紫草9g 以凉血消斑;热盛伤阴,口渴心烦,加生地黄15g,玄参15g,麦冬15g 以滋阴清热除烦。
热毒炽盛,化火伤津,见关节红肿、触之灼热、痛如刀割、筋脉拘急抽掣、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滑而数者,用五味消毒饮合犀黄丸加减。
2.5 痰瘀痹阻证
证候:痹证日久,关节、肌肉疼痛如刺,固定不移,或关节紫暗、肿胀,肌肤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有硬结、瘀斑,面色暗黑,眼睑浮肿,或胸闷多痰,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腻,脉弦涩。
病机:痰瘀互结,留滞关节,闭塞经脉。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方药:双合汤加减。
桃仁9g,红花9g,当归9g,川芎6g,赤芍15g,茯苓15g,法半夏9g,陈皮6g,白芥子9g,姜汁(冲服)9g。
加减:皮下结节,加胆南星6g,天竺黄6g,白芥子9g 以化痰;瘀血明显,加莪术6g,三七(冲服)3g,土鳖虫6g 以加强祛瘀通络;痰瘀交结,疼痛不已,加白花蛇3g,全蝎3g,蜈蚣3g,地龙9g 以搜风通络;有化热之象,加黄柏、牡丹皮各9g 以清热。
2.6 肝肾两虚证
证候:白久不愈,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变形,形体消瘦,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渴,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少津,
脉沉细弱或细数。
病机:肝肾不足,关节、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活络。
方药:补血荣筋丸加减。
熟地黄15g,肉苁蓉15g,骨碎补30g,补骨脂12g,鹿衔草20g,菟丝子15g,牛膝15g,杜仲21g,桑寄生15g,续断15g,天麻15g,木瓜30g,当归9g,白芍15g,炙甘草6g。
加减:腰膝酸软较甚,乏力明显,加鹿角霜15g,狗脊30g 以壮腰膝,强筋骨;畏寒肢冷明显,关节拘急,加附子(先煎)9g,干姜9g,巴戟天15g 以温经散寒止痛;低热心烦或午后潮热,加龟甲(先煎)9g,生地黄15g,女贞子15g 以清虚热。
若痹证迁延日久,气血不足,肝肾亏损致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腿酸软无力、头晕耳鸣,可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其他治法
1 针刺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
主穴:肩部,取穴肩龋、肩谬、牖俞;肘部,取穴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腕部,取穴阳池、外关、阳溪、腕骨;脊背,取穴大椎、身柱、腰阳关、夹脊;髀部,取穴环跳、居谬、秩边;股部,取穴伏兔、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膝部,取穴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阳关;踝部,取穴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行痹,加膈俞、血海;痛痹,加肾俞、关元;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加大椎、曲池。
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补法。
行痹、痛痹、着痹可加灸。
.2 外敷风痛散:桂枝、细辛、白芷等药按一定比例研细末,纳入铁砂,透膜包裹,外敷,1 日 1 次。
.3 熏洗①川乌15g,草乌15g,生附子(先煎)15g,半夏15g,洋金花3~6g,冰片6g。
煎汤熏洗,1 次30~60min,1 日2 次。
或研末,水或黄酒或醋调成薄饼,外敷肿痛关节处,1 日 1 次。
治疗痹证寒湿偏胜者。
②半夏30g,天南星30g,丁香9g,乳香、没药各6g,肉桂10g,冰片6g。
煎汤熏洗,1 次30~40min,1 日2 次。
或研末,水或黄酒或醋调成薄饼,外敷肿痛关节处,1 日1次。
治疗痹证痰瘀互结者。
.4 穴位注射用木瓜注射液或红花注射液,或复方当归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选穴每穴注入0.5~0.8ml,以舒经通络止痛。
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
每隔1~3 日
注射1 次。
.5 直流电离子导入多用中药的浸出液,常用蒸馏水制成50%乙醇溶液或5的白酒浸泡中草药。
调摄与预防
本病与气候和生活环境有关,平素应注意避风、防寒、防潮,不可久居湿地。
特别是气候骤变或天气寒冷时,更应注意保暖,免受风寒侵袭。
劳作汗出之后,切勿当风贪凉,或汗出入水。
平时注意生活调摄,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
痹证初发,应积极治疗,防止病邪流连或进一步传变。
病邪人脏,要注意卧床休息。
行走不便要防止跌仆,以免发生骨折。
长期卧床,要保持关节的功能位,并要经常活动肢体关节。
久病患者,情绪低落,很容易进一步产生焦虑、绝望等,要加强心理治疗及安慰,让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饮食宜富含营养、易于消化,避免生冷、油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