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面前生命的绝唱--小小说《天意》的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难面前生命的绝唱--小小说《天意》的读后感]作者:陈德荣
灾难面前生命的绝唱
--小小说《天意》的读后感
在读此文之前,我看了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惊呼此电影的绝妙构思。电影唐山以大地震历史背景下,以一个家庭为线索,在母亲为救儿子或女儿抉择(当时的情况只能救出一个),后母亲作出救儿子的决定,一辈子背上感情的枷索。不成想,女儿大难不死,后被救援队救起,后收养在一个解放军家里,被救的女儿恨透了自己的母亲,并彻底切断与母亲的联系。几十年后,已为人母的女儿在得知祖国玉树地震后,从国外赶回来参加了玉树救援志愿队,在一个母亲失去女儿悲痛情景下,与胞弟重逢(弟也是志愿者救援队),才深切了解亲身母亲对女儿刻骨铭心的自责和思念,遂回到老家与老人团聚。说了这些,我是惊叹剧作人能把两个地震以一个小家庭串接在一起,诠释灾难就显得更深刻,心里佩服得很。前天看了大学生电影节颁奖晚会,才知电影其实创作是一个名题电影。
看了小小说《天意》后,看作都能在一千多字的文章里把灾难写得如此深刻实属更不易。我看小小说,很看重小说本身对背景,包括历史背景和自然背景的运用,在运用历史背景上,《天意》非常成功,它能够运用两个情节单元就能够把故事写得如此深刻就是背景运用的成功。为什么说只运用了两个情节单元呢?我是这样认为的,故事里主要只是描写了看电影后的约定,以及地震后两人的对视观望,特别是地震后约定对望,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除此之后,文章对两人相识相知是用叙述的手段完成的。
在构思上,作者用了反转手法,用两个上述的两个情节单元完成构思,在文章中,我想小说主要矛盾不是他们两个有的家庭,而是地震,地震既是小说背景材料,也是主要矛盾,如果没有地震,他们还会在僻静的街巷徜徉,会在喧闹的车站码头互诉衷肠,还会在幽暗的电影院里紧紧依偎,也许永远保持这种关系,或许会离婚结合,但是不管那种结果,都不会完成小说主题的升华,但是由于有了大地震,他们就有了虽然活下来了,但却无法欢呼自己生命的延续,虽然都解脱了,却失去了爱的理由,在心里有了对昨天的忏悔,故灾难,对人们的伤害,除了身躯和家园,精神的打击才是最致命的!
附:
天意
唐炳良
这是真的,读后感《灾难面前生命的绝唱--小小说《天意》的读后感》。
那时唐山还是一座不起眼的城市,那座高耸的纪念碑和无数新楼房是后来才出现的。
一位知识女性和一位在文化界工作的男子,不幸而有了一次倾心交谈的机会。他们都有丰富的感情,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追求精神生活的愿望,心情投合,才貌相当。如果他们早就是一对,会被看成天下最般配的夫妻。
当然,他们早已建立起各自的家庭。
他们无法抗拒相互间产生的那种吸引力,开始寻找各种机会幽会,在僻静的街巷徜徉,在喧闹的车站码头互诉衷肠,在幽暗的电影院里紧紧依偎(啊,那时还没有舞厅或ktv包厢)。只是,在那个严厉和惩罚的年月,他们的关系还始终没有敢发展到"那一步"。
他们的工作使他们经常获得对时间的支配权。那天晚上,他们一起看了电影,出来后天气异常闷热,就又到一个偏僻处坐了很久。分手时他们约定,半个月后雷打不动在这里碰头。
那道深夜的蓝色闪光过后,传来地层深处的一声闷响。地震发生了。
那次地震使唐山市成为一片废墟,有二十多万人被夺去生命。地震中也有一些原本有可能要死去的人,出于偶然的原因,而成为幸存者。上面提到的两个人,仅仅在骑车回家的路上,被重重地摔倒在地上。
整整半个月里,人们不仅要面对亲人的死亡,甚至也要面对自己的"不死亡"。
半月时间,好似半年,半个世纪。
他们都还记得讲好的雷打不动(现在是地震也不动)的约会,出于一种奇异和茫然的心情,他们都准时来到那个几乎辨认不出的地点。
他们都想:这或许是天意,两个都活着,如果对方确已没有了家,而又主动提出那层意思的话,那么"结合"将是顺理成章的事,两颗破碎的心也可就此得到安慰。
在一片理所当然的废墟旁,他们面对面站着。
他们都从对方可怕的目光里读到了关于毁灭的消息:家,亲人,包括妻子、丈夫、父母和孩子,都没有了。但是,他们期待中希望对方说那层意思,却谁也没说。
他们活下来了,但却无法欢呼自己生命的延续。
他们都解脱了,却失去了爱的理由。
他们只是面对面站着,僵直的目光里说不清是对死的渴求还是对生的迷惘,是对昨天的忏悔还是对明天的祈愿。
他们最终都只是默默地走回各自的临时的住宿地。
后来,他们再也没有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