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的民间歌舞艺术》

彝族是中国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彝族民歌因地区的不同,其风格也有差异。凉山南部地区的民歌高亢激越,中西部地区的民歌轻柔优美,东部依诺地区的民歌敦厚朴实。过去的彝族民歌,总的说来给人以压抑低沉之感,但其朴素优美的民族、地区韵味十分鲜明。

彝族民歌从题材分有史诗歌、情歌、喜歌、风俗歌;从曲调分有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师调等多种曲调;从名目上分有“俄”、“雅”、“左”、“格”、“毕”等。“俄”是彝语唱的意思,可以在各类场合中演唱,气氛较为轻松随意;“雅”是一种独唱山歌,演唱者一般为男女青年,内容多为触景生情之作;“左”是一种婚礼歌,在举行婚礼的夜晚,由主客双方各出两名歌手边舞边唱;“格”是一种悼念死者时或祭祖活动时演唱的合唱歌曲,一人领唱,众人学唱,歌词由领唱者即兴创作;“毕”是彝族毕摩在进行宗教活动时唱的歌。

彝族的民歌音乐存在三个色彩区:四川凉山和云南宁蒗的大小凉山,云南的中、南、北部,贵州六盘水地区和毕节地区。凉山彝族的山歌称“丫”或“丫合”,独用假声或小嗓的高腔唱法,调式常有交替或游移现象。由于当地生产力低下、群众的生活非常困苦,倾诉悲惨生活、渴望自由的“撒朱合”(诉苦歌)山歌非常多。此外,凉山彝族的叙事歌、婚嫁仪式过程中的“媳谐尼几”(婚嫁歌),以及由“阿冉妞”作为特有歌头词句贯穿的“古朱合”(情歌)等歌种,也很有代表性。其中,意为“妈妈的女儿”的《阿莫里惹》,叙述历史的创世史诗《勒俄特依》等长篇叙事歌,也都是彝族民间文学中的杰作。

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凉山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民间舞一类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中的舞蹈如荞子舞、包谷舞、织毡舞等,大多是模拟劳动动作和表现生产过程。另一类是在节日或在婚嫁欢乐场面中常见的舞蹈如跳锅庄、跳“都火”、对脚舞、被毡舞、芦至舞。有的表现耕牧的勤劳。丰收的欢乐,有的表现征战的勇敢、爱情的追求。

彝族民间歌舞有以下内容:

(1)老帮腔,又称大帮腔。它是安定彝族独特的民间歌舞,边跳边唱,一人起唱,多人用不同声部和声,有《直歌》、《翻歌》、《两翻》、《一直一翻》号口,最小一筒为吹口,仅限于起程或出行间发号,以振声威。

(2)跳秋歌。景东彝族跳秋歌,为期三天,从每年立秋那天开始。歌场设在宽阔的草皮地上,既为集市,进行农副特产交流,繁华经济,又为歌舞场,进行山歌对唱和千余人的集体舞蹈,也为青年人谈情说爱的场所,使青年人成双成对,白头到老。

相传,跳秋歌的兴起,是因彝族祖先认为在立秋那天下地下田,会把庄稼碰“秋”(枯萎),没有收成。所以,立秋这天就在家休息。勤劳聪明又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就利用这天时间来举行娱乐活动,逐步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跳秋歌,并一代又一代沿传下来。每到立秋,人们身穿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跳秋歌。做买卖的在一边交易,跳舞的在一边娱乐。尽情地唱呀,尽情地跳呀,不分白天

夜晚,三天三夜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去,盼望着来年的立秋快点到来。

跳秋歌的场面很大,很壮观,人山人海,特别是晚上,除了一部分人看电影外,宽阔的草皮地上的人群更是黑压压一片,上千人又唱又跳,随着葫芦笙、大小三孩、竹笛等发出的音乐旋律,人们时而跳起模仿动物的舞蹈,如《鸡刊歌》、《老鸹歌》、《马似踢》、《猴子扯磨》、《孔雀摆尾》、《苍蝇搓脚》等;时而跳起表现人们生产生活的舞蹈,如《三跺脚》、《三翻》、《翻身歌》、《回折歌》等;时而跳起表现习俗仪式中祝福的舞蹈,如《掌盘舞》、《新房歌》、《闪闪歌》,等等。歌声震天,舞步动地。

(3)三跺脚。此舞蹈流行于整个普洱农村,尤其是彝族聚居区。每逢喜庆佳节,成群结队的人们聚集在广场,狂跳起三跺脚,动作幅度大,力度也大,突出一个“跺”字,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勇猛与激情。跳三跺脚时,人数不限,主要动律特征为:膝弯曲,富有弹性地前后上下跳跃,跺脚时上身前俯,大步地向前或后退,舞者忽集忽散,给人一种轻快、洒脱的感觉。

(4)“三翻三转”。此舞流行于景东的部分彝族聚居区,跳舞不分时间与场合,不受人数的限制,男女老少皆宜。此舞以葫芦笙和三弦伴奏,舞步不能太大,腰部稍有侧弯曲,由扣手、放手、转圈等动作组成,要求身体放松,队伍向反时针方向运行。

(5)“鸡刊歌”(意为鸡吃食)。此舞流行于景东县部分彝族聚居区,可以单人跳、双人跳;也可以集体跳,仅限于男性。“鸡刊歌”以模仿鸡的动作为基本动作,大方有力,由踢腿、收腹、收脚、挺胸、蹬腿等动作组成。舞蹈时,围成圆圈,左肩对圆心向反时针方向运行。

(6)牛歌,即耕夫唱给牛听的歌。相传,在远古时代,女娲补天,造下人类,可那时大地是一片红土,寸草不生,环境恶劣,因此人类衣不遮体,食不饱肚,渐渐衰亡下去,濒临绝迹。天上的神牛看到这种情况,便悄悄离开绝妙美好的仙境,下凡帮助人类耕田耙地,开荒种粮。经神牛相助,人类终于粮丰人旺,并一代又一代地繁衍传到今天。故此,人类为了表达对牛的感激和崇敬,歌颂牛的无私奉献精神,便唱起了牛歌。

牛歌内容丰富,即兴发挥,除了用歌声呼唤牛踩沟、拐弯、回头,还唱二十四节气农事歌,唱天地人间之事,有什么烦恼忧愁,也可通过歌曲向牛倾诉。在这里,人与牛感情是沟通的,人与牛的关系是劳动伙伴关系,牛被人格化了。在县境内无量山和哀牢山的山野上,凡耕田犁地唱牛歌的地方,使牛不系绳子,不打鞭子,对牛不厉声吆喝,全凭歌声指挥,耕牛也配合默契。每当春耕和秋播时节,从清晨到黄昏,田野上,牛歌阵阵,此山唱罢,彼山应和,悠扬委婉的歌声不绝于耳,构成了一部农耕交响乐。

总之,彝族人民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山歌和舞蹈,尽情地唱,尽情地跳,尽情地乐,充分释放自己,表达思想感情——或歌唱缠绵纯洁的爱情,或俪诉付去的苦难右月,或歌颂今天美好生活。

彝族文化的价值,就在于透过文化的表层形态揭示一个族群整体的人文内涵,从而展现出人类不屈的生命历史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探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民族若能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就能保证该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