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研究
作者:白雪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9期
摘要:散文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抒发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悟,在艺术形象方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着手于散文的文体特征,介绍散文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究散文语言教学的优化策略。希望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叙事性散文时检查自己的教学过程,在科学的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用情感体悟文章,对形象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理解,不仅获得美感也提高了口语表达水平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叙事性散文;语言教学;文体特征;教学策略
一、散文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关注朗读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没有朗朗的读,哪有出口成章?”语文教学中如此,套用到汉语教学中更是如此,所以朗读法便被汉语教学界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不断地大声朗读课文、分组读、分段读、分角色朗读。仅仅朗读这一项教学环节就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教师没有思考文章中出现的问题是通过默读独立思考的方式好,还是通过带领大家齐读更好。“作者之所以写散文,是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对散文的阅读就是要体会作者当时当刻的所思所想,如果通过大量朗读没有达到这一目标,那么这一环节就是失败的,学生们也就没有真正读懂散文。
(二)教师陷于套路化的语言教学之路
教师常常由于教学任务过重或职业疲劳不自觉陷于套路化、程式化的语言教学中。拿初中课本中经典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来说,通过与不少学过这篇散文的学生交流,本文发现大多数教师在对这篇散文的教学流程大致相同。
基本上都是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大意、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对文章中具有代表性和表现力的词语详细解析,还有文章作者及背景介绍。在分析具有表现力词语的环节中,教师大多选择了父亲买橘子的这一场景,只是单纯分析了这些动词的表面含义。完全割裂了词与句、句与篇章之间的关系,没有把握好作者在写散文时气脉中贯的原则,执着于这些词语的分析,学生们难以感知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文章作者及背景介绍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语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全面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可以和他
心灵相通。但教师们往往把作者及背景介绍当成是教学目的,而不是帮助理解文章语境的辅助性教学工具。这样的教学环节还停留在较为粗浅的水平,使得学生不能得到较大提高。
(三)教师缺乏评析散文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散文是语言凝练和优美的双效结合,充分通过语言来传递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学素养和一定的文学功底。教师对于文本要有评析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没有这种能力,在对学生的散文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只是较为粗浅的阅读,无法带领学生进入文章深处,那么失去了教材设置散文文体的初衷。评析语言终其根本就是对语言的解读,孙绍振认为“解读就是把理论抽象掉的生命的血肉还原、焕发出来。从方法上说,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具体分析就是把艺术形象的内涵有序地归纳出来,越是具体,越是深刻。”由此可见,在语言教学中,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文章表层的浅阅读上。
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在这篇散文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针对把“父亲”为“我”爬月台买橘子的片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重点讲解这一片段中“父亲”爬月台时的“探”、“缩”、“倾”等动词,由这些动词可以重复表达“父亲”对“我”深沉的爱。诸如此类比较浅显的分析。并不是说不能分析“爬月台”这一片段是作者情感转折的高潮,但作者却没有运用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一些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反而,在这一部分作者平铺直叙,运用十分朴实的语言描写了“父亲”的动作,却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深深感动了读者。所以浅阅读和浅分析都不利于学生对散文进一步的深刻理解。
二、通过《背影》看叙事性散文的优化教学策略
(一)个性化解读文本语言
注重强调文章的差异性,叙事性散文语言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散文时,也要注意通过个性化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如果一篇散文教学结束之后,从学生处得到的反馈、所思所想都是千篇一律,那么就代表学生还是没有真正理解课文。
所谓个性化解读也不是胡乱、任意地解读。散文的写作大多是抒发作者的所思所想、真情实感的抒发自我。所以对于文章的创作背景以及“文本”背后的“我”就不得不加以关注,也对赏析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背影》,在赏析文章的过程中,了解“我”与“父亲”产生隔阂的背景,还有为什么“我”与“父亲”长达两年之久没有见面等等,通过对创作背景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就能更好的体会“我”对“父亲”悲悯、愧疚、感恩交织的复杂情感,拉近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二)抓住线索,理清情节,整体把握文本
由于叙事性强,因事缘情的特点,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比较容易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文章线索。所以在设计相关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梳理文章结构。记叙性散文主要从作者描写了哪些人物和事件?作者对于自己描写的人物和事件又怎样的感悟或想法?
读者在读过文章之后是否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想法?读者对于作者的这种情感和想法自己又是怎么认为的?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学生大致能够把握文章线索和理清文章脉络,从而为进一步细读散文、感悟作者情感做铺垫。
(三)拓展延伸文本,寻找切入点模仿写作,进行迁移训练
通过学习散文,感受作者的行文结构、辞藻运用进行进一步的模仿写作训练,也是语言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让学生学会模仿写作,写作方式可以是对散文中经典片段进行仿写、也可以是整篇文章的写作。对于记叙性散文来说,写作经验的迁移和背景知识的拓展阅读对学生进行这项训练十分关键。让学生在实际操练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总结,使学生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学以致用,才能形成较为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基本技能。
最终希望学生能够具备从所学文本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根据文章基本信息和自己的扩展想象进行扩写;能够改变文章的体裁或描写方式进行改写等写作能力。读和写的有机结合可以达到帮助学生以写作来帮助阅读的目的,但前提是教师首先要对以上所述的写作方法达到熟练的程度。还要结合文章的语言特点布置相应的写作训练。
三、结语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而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针对散文这种艺术性与思想性并存的文体,我们面临着“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本文着手于散文的文体特征,介绍散文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究散文语言教学的优化策略。希望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叙事性散文时检查自己的教学过程,在科学的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用情感体悟文章,对形象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理解,不仅获得美感也提高了口语表达水平和写作能力。除此之外,本人还未真正踏上讲台,对于语言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也许角度不够新颖,不够全面,仅仅通过短短一学期语言教学原理的理论学习而得出的一些心得和策略可能还存在缺陷和不足,就留待日后真正成为一名语言教师后接受实践考验。散文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抒发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悟,散文语言教学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研究价值的課题。随着今后不断地深入学习、研究、实践,一定能摸索出一套具有新疆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教学特色的教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65.
[2]庄涛.写作大辞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334.
[3]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73.
[4]吕叔湘.语文论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