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吕太后本纪》和《汉书·高后纪》的比较
《史记》《汉书》中吕后形象的异同及其原因
《史记》《汉书》中吕后形象的异同及其原因李静【摘要】《史记》《汉书》都将吕后列入本纪,对吕后事迹的描述基本相同,但在具体形象刻画上,却存在较大差异.前者笔下的吕后,既有女性的隐忍和刚毅,也有女主的才华与残忍;后者笔下吕后的女主和帝后身份是分离的,身为女主的吕后才干卓著,惠民利国,身为皇后的吕后则残忍刻毒,权欲熏心.共有的实录精神,使司马迁和班固在记载吕后事迹时基本相同,而二人生活时代、个人经历、修史目的的不同,则是造成二书中吕后形象存有差异的原因所在.【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41)003【总页数】3页(P71-73)【关键词】史记;汉书;吕后【作者】李静【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5《吕太后本纪》是《史记》中唯一一篇单独为女性所作的传记,《高后纪》则是《汉书》中唯一一篇非帝王而位列本纪的帝纪,足见司马迁和班固都注意到了吕后在汉初重要的政治地位。
身为一代女主,吕后有着普通女性所没有的卓越才干,但身为女性的她,却始终因性别被时人和世人另眼相看,因此,《史记》《汉书》将吕后列入本纪之中,就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史记》《汉书》中吕后形象的异同白寿彝先生在《史记新论》中说:“在写妇女历史方面,司马迁的贡献是不能抹杀的。
”[1](P74)《史记》中唯一一篇女性传记便是为吕后而写的,可见司马迁对吕后的看重。
他笔下的吕后是一隐忍而刚毅的女性。
在她嫁给刘邦前,刘邦就有了曹姬,且生有长子刘肥,而吕后能与刘肥平安相处数年,足见其隐忍的性格。
成为刘邦妻子后,在刘邦与项羽楚汉对峙时,吕后在承担繁重家务照顾年老公婆的同时,还要忍受与丈夫长久分离之苦,接受刘邦另有新欢的残酷现实,甚至被项羽抓去当人质。
司马迁不仅刻画了吕后的隐忍性格,还描画了她善良和刚毅的品行。
《高祖本纪》载:“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
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餔之。
《史记》与《汉书》语言比较举隅
《史记》与《汉书》语言比较举隅【摘要】《史记》和《汉书》是中国史学史,乃至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本文列举了《史记》《汉书》两书中关于描写项羽和吕后的重叠部分的语言差别:同义词、用字通假和用词差异,并指出这些差别反映了两书语言风格的不同、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判定和历史观点的不同,对文学、语言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史记》;《汉书》;语言;比较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两部历史散文巨著可谓是两汉史学上的“双子星座”,也是中国史学史乃至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汉书》中所写的西汉二百三十年历史中,关于汉武帝以前的史事,基本上依照《史记》,其中有五十多篇人物传记就是依照《史记》的原文增删改易而成的。
本文选择《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和《汉书》中的《项籍传》、《高后纪》的重叠部分作对比,从语言的角度具体描写两书的差别,并浅析这些差别所反映的语言现象和思想现象。
一关于项羽,司马迁把他列入了本纪中,其中详细而精彩的描写使得《项羽本纪》成为了《史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而对于中国的第一个女统治者吕后,司马迁也将她列入本纪,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班固则把项羽放在了人物传记中,并在传中大量删减了《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精彩部分――鸿门宴,只留几语交待,而详写在《高帝纪》中。
对吕后的描述也分别放在了《高后纪》和《外戚传》中。
《汉书》大多沿用了《史记》的原文,但有增有删,在内容上有取舍,在文字上有改动,其中有包括动词、代词、名词等同义词的替换,用字的差异以及句式的差异等方面。
[以下出现的例句,均选自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和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例句后的数字是句子出现的页码。
词的排序按照首字音序排序。
同义词的替换1.同义动词的替换在对《史记》的《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与《汉书》的《项籍传》、《高帝纪》、《高后纪》、《外戚传》的重叠部分的对比中,共发现了19例同义动词的替换,举例如下。
《史记》《汉书》中吕后形象对比_文学评论论文
《史记》《汉书》中吕后形象对比_文学评论论文数千年以来,女性意识和女性形象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从最初的母系社会发展为以男性为主体的男性社会,逐渐地女性更多的被看作是男性的附属品,这从历代史书对女性的描写中可见一斑。
在《史记》之前的史书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虽有女性人物的记载,但仅寥寥几笔的叙述,且人物形象多是分散、凌乱以及不完整的。
而《史记》和《汉书》开创了女性类传记的范式。
据统计《史记》中共记载女性约有238位。
此外,不仅女性入史的数量增加,更专设了两篇专记女性的文字——《吕太后本纪》、《外戚世家》。
而《汉书》更是承接《史记》不仅有《高后妃纪》、《外戚传》更增设了《元后传》。
不论是《史记》抑或是《汉书》,都是以男性社会为主体的史书,尽管他们对女性的描写着墨较少,但是却有不少个性鲜明、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其中,有一群身处深宫的权力女性不容忽视。
这些女性不间断地活跃在汉代的政治舞台,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而当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史记》《汉书》都专门为她立纪的吕后。
一、《史记》《汉书》吕后形象塑造的对比吕后(公元前241~前180),名锥,字娥拘,是汉高祖刘邦的发妻,汉元年立为王后,汉五年立为皇后,汉惠帝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
对吕后的许多事迹我们都耳熟能详,不管是忠于史实的正史还是后代兴起的不那么可信的讲史平话,甚至是历史演义小说,对吕后都有着浓墨重彩的描绘。
对于吕后的为人,从古往今来的评价中大概可知。
虽说她的为人并不受到好评,但是不管是司马迁还是班固对于吕后的政治才能确实非常赞赏的。
他们记录吕后时都让她单独成纪,而在纪的结尾对她的评价也是颇高。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宴然。
刑罚罕用,罪人是希。
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赞曰: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户,而天下宴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毒妇吕后对汉朝文景之治成功的作用
毒妇吕后对汉朝文景之治成功的作用《史记》在《高祖本纪》之后就是《吕太后本纪》。
《汉书》则有《惠帝纪》。
看来班固努力维护正统。
而司马迁更尊重政治史的实际。
吕太后残害戚夫人即后人所谓“人彘剧豺狼”(刘筠《宣曲》诗)事件后,召汉惠帝观看。
汉惠帝得知是戚夫人,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
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
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于是,“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
”实际上,在汉惠帝时代,主持政务的,依然是吕雉老太太。
你也许会问,谁在乎一个新成立的发展银行?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来做个历史分析。
很遗憾,关于美国并非无所不能的普遍认识与一套过时的推测和做法同时存在,这些过时的推测和做法至今仍主导着华盛顿的很多政策讨论且已经在严重损害美国的地位。
假如这些锦囊妙计和行为模式没有过时,那最终会造成更大破坏。
事实上,毫不夸张地说,对美国权势和影响力的真正威胁来自美国自身内部,具体地讲是来自其日益运转不良的政治制度。
《汉书》卷三《高后纪》有这样一段记载:“元年春正月,诏曰:‘前日孝惠皇帝言欲除三族罪、妖言令,议未决而崩,今除之’。
”据颜师古注:“罪之重者戮及三族,过误之语以为妖言,今谓重酷,皆除之。
”这项可以看作法制改革的举措,也算是对秦政的拨乱反正。
然而清人王懋竑《白田杂着》以为:“此本惠帝之意,《通鉴》不载此诏,是没惠帝之美而反移之于吕后也。
”其实,如果知道汉惠帝时代真正的执政者是谁,就可以明白此“惠帝之美”,其实是可以归于吕太后名下的。
有意思的是,汉文帝诏书又有“今法有诽谤訞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的说法(《史记》卷一○《孝文本纪》),颜师古注:“高后元年诏除妖言之令,今此又有訞言之罪,是则中间曾重复设此条也。
”似乎法令的改革又出现过反复。
吕后称制时的一些政策设计,可以说对文景之治的历史成功有引导性的意义。
司马迁在《吕太后本纪》篇末以“太史公曰”的形式表扬说:“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
以《史记》和《汉书》相同的一两篇文章小议两者不同
以《史记》和《汉书》相同的一两篇文章小议两者不同《史记》和《汉书》都是记载历史的史书,只是《史记》所记载的年数跨度大,上起三皇五帝的时期,下至汉武帝时期。
《汉书》则主要记载汉代的历史。
两则有一部分的重叠,班固写《汉书》,汉武帝以前的材料基本上是照抄《史记》的,但也对《史记》中的词语有改写。
现仅选一两篇两书均有的文章来看看两者的不同。
所选文章是《汉书》卷三十二,张耳陈余传第二;《史记》卷八十九,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
与《汉书》卷三十七,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史记》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从此两篇文章来比较两书。
一、从语法方面来看(1)《汉书》和《史记》在使用判断句的格式上有所不同。
《史记》的判断句多在第一个的分句后用“者”来表示提顿,以引出谓语。
句末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句式比较单一,也即“…者,…也。
”的格式。
《汉书》判断句的格式比较多样,采取“…,…也。
”或“…,…。
”“…者,…。
”的格式。
没有“…者,…也”的格式。
例如:{1} 《汉书?张耳陈余传第二》:“张耳,大梁人也,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张耳者,大梁人也。
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
” {2} 《汉书?张耳陈余传第二》:“陈余,亦大梁人,。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陈余者,亦大梁人也……”(2)《汉书》和《史记》在介词的使用上有所不同。
在引出地名时,《史记》使用介词“于”,《汉书》无此字。
例如:{1} 《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且秦以事胡,陈胜等起。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
” {2} 《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足下何以得此声梁楚之间哉?”《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二、从语言用字方面来看(1)《汉书》的语言中多使用古字,而《史记》中多使用今字。
例如:{1} 《汉书?张耳陈余传第二》:“赵王间出,为燕军所得。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赵王?f 出,为燕军所得。
再论班固对吕雉的态度——以《史记》、《汉书》对读为切入点
6神州文学再论班固对吕雉的态度——以《史记》、《汉书》对读为切入点张明阳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摘要:班固对吕雉的态度,总体而言是偏向支持和赞许的。
从情理上讲,吕雉是刘邦的结发夫妻,假如对她做过度批判的话,实质上也就构成了对刘姓皇族合法性的质疑。
而对比《史记》和《汉书》中对于吕雉的记载便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即班固在为吕雉做《高后纪》时虽然对《史记·吕太后本纪》多有参考,但在许多细节乃至整体的行文风格上与司马迁的记载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这些差异中可以发现与司马迁相比,班固对吕雉有着更多的支持和赞许,对其历史功绩有着更大的肯定。
由此亦可以看出班马两人有所不同的治史态度以及史学思想。
关键词:《史记》;《汉书》;吕雉;班马对比吕雉是秦汉时期乃至我国整个古代史中争议较大,同时也广为研究的历史人物。
当今学界受旧有观点影响,认为既然班固深受儒家正统观影响,且《汉书·高后纪》中有一半的篇幅都在记载吕姓家族的覆灭,那么班固对吕雉的评价应该不会很高。
王子今先生的《吕太后的更年期》可谓是以心态史的方法研究吕雉的代表作(《读书》,2010年第4期)。
此外郭志刚先生的《对<史记>中吕后形象一种读解》(《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则一定程度地代表了当今吕雉研究中的一些状况。
这些看法虽不无道理,但难免有简单化、机械化之嫌。
笔者希望通过《史记》、《汉书》对读的方法,对上述问题略做修正。
一、吕雉生前的记载差异《史记·吕太后本纪》和《汉书·高后纪》在大体上较为接近,但如果细加比较并做一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许多不同。
本部分中,笔者将选取吕雉生前部分中,两者对同一件事的记载,并列举、分析其中的差异。
《史记·吕太后本纪》与《汉书·外戚传》中都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吕雉和戚姬争宠,以及吕雉杀害赵王刘如意和制造“人彘”惨案的经过。
《史记》、《汉书》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
马班史学异同
马班异同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传统课题,又称班马异同,或史汉异同,或马班优劣论。
自从《史》《汉》两书问世以后,马班齐名,《史》《汉》并论,从而马班异同的问题也就被提了出来,至今仍然是一个引人人胜的研究课题。
尽管历代关于马班异同的专论著作不多,但研究《史记》的人大都要涉及这一问题,所以散论、笔记以及涉及的论说则不可胜计。
宋人倪思、刘辰翁《班马异同评》、明人许相卿《史汉方驾》是两部发轫名作。
今人研究,以白寿彝《司马迁与班固》、施丁《马班异同三论》、徐朔方《史汉论稿》三部论著最有成绩。
马班异同,首先是从马班优劣的角度提出问题,因而有扬班抑马和扬马抑班的争论,由抑扬争论而发展为异同比较,由比较而成为传统的研究课题。
可以说马班异同,是中国学术史上没有使用比较术语的一门传统比较学,总结这门比较学的内容和发展历史,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认识,是很有意义的。
1.马班异同产生的原因及内容。
为了表述的简明,先概述马班异同的内容,而后产生的原因将自然引出。
至于发展历史,另立目评述。
综括古今人讨论马班异同,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文字异同。
西汉二百年历史,《史》《汉》两书重叠部分整一百年有余,故《汉书》一百篇,有五十五篇过半数与《史记》内容重叠,计有帝纪五篇,表六篇,志四篇,传四十篇。
重叠部分,《汉书》基本承袭《史记》旧文而做了增补、删改、移动等工作,造成文字异同,显而易见。
两书对照,分析班固是怎样增省《史记》的,这就产生了文字异同的比较。
看起来只是一个互校的问题,形式简单,但它却是论马班优劣、是非、得失的基础,所以宋明人《班马异同》与《史汉方驾》主要就是考察文字异同。
从总体上看,《汉书》文字多于《史记》,班固增补了若干诏令、奏议、政论等文章及人物事迹。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中有"《汉书》多载有用之文"、"《汉书》增事迹"等条目,评述班固的增补,于史有益,值得肯定"历代以来对此多有抑扬评说。
吕太后本纪与高后纪的比较
小窥司马迁的著史风格——对读《史记•吕太后本纪》和《汉书•高后纪》历史文化学院0802 姚哲彬20080401128摘要:吕后作为汉代的风云人物,《史记》和《汉书》对其均有为其做本纪,可见其地位之高,但两者叙写吕后时各有侧重,不仅是叙事的详略上有所迥异,行文风格也差别很大,而从这些差别中我们可以小窥出司马迁的著史风格。
关键词:《史记》《汉书》吕后司马迁的著史风格吕后,《史记》和《汉书》均为其立了本纪,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可比性,而《史记》著于《汉书》之前,《汉书》也确实许多借鉴和挪用之处,其相同之处经过对照也很容易找出:1.都承认吕后,并都给之单独立了本纪2.都较为客观地叙写了吕后时期发生的事情3.都对吕后进行较为公允的评价,如:史记对高后的评价是“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
刑罚罕用,罪人是希。
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汉书•高后纪》对吕后的评价可以说是基本上和司马迁的评语并无差别。
都表达出了对吕后当政期间政绩的肯定。
以上两者的相同处可以解释为《汉书》对于《史记》的认可和继承,,但于相同中,我们又可以找出两者的不同。
而从这些不同中我们可以来小窥司马迁的著史风格。
(一)立传注重名实相符首先司马迁是为吕后单独立了本纪,但是他并没有替吕后时期的惠帝立本纪,而是写吕后事情时候顺便附上的是惠帝的事情,这反映了司马迁立本纪的标准,不在位而在权,因为惠帝在位时间短,而惠帝死后,太子即位元年开始,号令一出太后。
吕后虽然無皇帝之名,卻有君主之實,故立吕后本紀中,也就是表明“政由吕后”。
本纪中叙写语言也不乏体现,比如说太后称制,“制”字本身只有君主才可以用的,当然汉书也替吕后立了本纪,但是汉书同时也为孝惠帝立了本纪,而且在吕后之前。
这就反映汉书比较重视正统与名分。
而史记却不是这样。
正如徐时栋所说曰:“天下号令在某人,则某人为本纪。
故高祖本纪之前有项羽本纪;高祖之后,不立孝惠本纪,而独立《吕后本纪》,固以本纪为纪实,而非争名分之地也。
《史记》与《汉书》的异同比较
《史记》与《汉书》的异同⽐较《史记》与《汉书》的异同⽐较⼀、体例内容⽐较《史记》是我国第⼀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则是我国第⼀部断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志”,取消了“世家”,并⼊“列传”,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
第⼀,《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补充了⼤量的新材料、新史实,丰富了记事内容。
《汉书》记载汉代的典章制度更为详细具体,多收经世之交,还增补了许多⼈物事迹和史实。
第⼆,班固对《史记》的部分篇⽬和内容作了调整。
⽐《汉书》减少了⼏个传,对《史记》记载的内容作了⼀些移植删减。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志》、《地理志》、《艺⽂志》。
《刑法志》第⼀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和⼀些具体的律令规定。
《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政区划、历史沿⾰和户⼝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注⽬。
《艺⽂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录。
第三,《汉书》开辟了⼀些新的领域,扩⼤了史学的范围,也填补了《史记》的不⾜。
《汉书》的“⼗志”是在《史记》“⼋书”的基础上扩展起来。
⼆、思想⽐较第⼀,《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史记》浓。
《史记》的撰述重在“究天⼈之际,通古今之变”,⽽班固的《汉书》则重在“综其⾏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
司马迁能够跳出历史看历史,能⽤这样⼀种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的写史意义,看到了历史的变化和向前发展,⽽班固维护汉室的正统思想⾮常明显。
⾸先,《汉书》极⼒为汉王朝的合理性作辩解。
其次,班固⼗分⾃觉地以汉⾂⾃居,多次出现“我汉道”等语,⼜避明帝之纬,过分尊显汉室。
《史记》也有尊汉之意,但⽐较弱。
再次,《汉书》对下层⼈民的态度与《史记》迥异。
⼜次,班固指责司马迁,认为司马迁所歌颂的朱家等⼈是“以匹夫之细,窃杀⽣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与司马迁的观点截然对⽴。
最后,《汉书》虽然对统治集团的虚伪、残酷、腐朽于荒淫也有所揭露和批判,但远不如《史记》那么⼴泛、深刻、尖锐、彻底。
读书心得——《汉书高后纪》移置研究
读书心得——《汉书高后纪》移置研究清人赵翼言:“汉书,武帝以前纪传多用史记原文,惟移换之法别见翦裁。
”对此,《史通》《廿二史札记》中也稍有论述。
目前,学界大多从宏观角度讨论这一问题。
关注到《汉书·高后纪》单篇的,有从文献学角度分析班马内容移置上叙事手法,部分涉及到《高后纪》。
]有从移置撰写角度分析两书吕后形象差异。
]关于吕后,班固在内容、篇章布局等方面移动甚多,对吕后的史评,班固几乎完全移置司马迁之言,而《汉书》中所载帝纪、列传的评价皆为自拟。
此实值得探源一番。
一、《汉书·高后纪》的标题拟定班固拟《高后纪》,而不以“吕后”为题,可能与官方态度有关。
东汉光武帝时,曾下诏:“高皇帝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
……吕太后不宜配食高庙,同祧至尊。
……迁吕太后庙主于园,四时上祭。
”鉴于吕后专权太盛,汉光武帝将其从太庙中迁出,贬斥吕太后称号。
东汉窦太后亦专权太甚,其死后大臣奏“依光武黜吕太后故事,贬太后尊号,不宜合葬先帝。
百官亦多上言者”。
汉和帝虽未采纳此意见,然可见太后尊号是能够废黜的。
光武帝既对吕后已然作出贬黜举措,当视为在官方层面不承认吕后地位。
班固本受皇恩撰写前汉史,官方已定吕后地位,故撰写时必然要考虑这一因素,以免违背先帝之意。
故以高后之称立传,起名《高后纪》以意刘邦之妻,表从属之意。
此种写法既突出了刘氏帝统,又避讳了东汉贬吕后之事。
二、《汉书·高后纪》的内容移置班固对吕后记载内容的移置,一是将吕后事迹与惠帝事迹分割,单独写成《汉书·惠帝纪》;二是将吕后部分事迹分割至其他列传中。
《史记》中将惠帝事迹放置于《吕太后本纪》中,而《汉书》单独成《高后纪》和《惠帝纪》两篇帝纪。
这可从双方所在时代的特征、个人情感、著书目的等一窥缘由。
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遗愿修《史记》,意图“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且其受传统儒家思想及皇朝正统观影响不深,又遭李陵之祸,思想上尊汉并不强。
汉书与史记中吕后的异同
《史记》与《汉书》中吕后的异同吕后作为西汉王朝的风云人物,《史记》与《汉书》都对她有详细记载。
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一下这两本书中所描写吕后的异同。
首先是相同点:1、都承认了吕后的地位,给她独立写在本纪中,分别是《史记﹒吕太后本纪》和《汉书﹒高后纪》2、都较为客观地记述了吕后时期发生的事情。
例如少帝因得知非皇后所生口出怨言,于是就被吕后软禁并废除帝位;还有,吕媭听见吕禄要放弃军权而怒摔珠宝。
3、都对吕后进行了较为公允的评价。
司马迁在《吕太后本纪》篇末以“太史公曰”的形式表扬说:“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
刑罚罕用,罪人是希。
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汉书》卷三《高后纪》末尾的“赞曰”,也发表了类似的评断,只是字句略有不同。
两者都表达出了对吕后当政期间政绩的肯定。
其次,不同点是:1、最直观的区别就是字数上。
《史记﹒吕太后本纪》正文的字数5328个,《汉书﹒高后纪》的字数为2006个,史记对吕后描写的字数是汉书的两倍多,可见史记的内容更充实、丰富一些。
2、对汉朝正统的维护。
《史记》在《高祖本纪》之后就是《吕太后本纪》,《汉书》则有《惠帝纪》。
司马迁不给名义上的天子汉惠帝写本纪,但以吕太后有实际统率,虽非皇帝,但实际上却真正主持政务,于是紧接着高祖后面把吕后载入本纪,而汉惠帝的事迹只是在《吕后本纪》中略有提到。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迁更尊重政治史的实际,而班固在努力维护刘氏王朝的正统性。
3、叙事详略上的差别,从而表现出作者著史态度的不同《汉书》对燕王刘建的死,仅用7个字描述——“秋九月,燕王薨”,而《史记》除记载燕王的死讯外,还描写了吕后在燕王死后把他小妾生的儿子杀了,使之因无后而被废除王国,后来她就趁机封吕通为燕王,霸占刘氏宗室的封国。
另外,还有赵王刘友的死,《汉书》对此的记载是简单的“赵王友优死于邸”;而《史记》这对他的死记载的非常详细:吕女因为赵王只宠爱姬妾而心生嫉妒,因此向吕后进谗言,诬告赵王想要造反。
论《史记》中“女主”的形象
毕业论文课题名称论《史记》中“女主”吕后的形象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班级 2012级2班指导教师邹文贵学生姓名于洋学生学号 12020240228佳木斯大学摘要后妃,是帝王的妻妾。
由于帝王处于国家的最高统治地位,所以即使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平民女子,一朝选在君王之侧,便有可能进入政治中枢。
作为君主贤内助的后妃,历史上不乏其人,如周宣王之姜后、辽萧太后等等。
但也有些后妃常常走到政治舞台的最前沿,直接参与朝政,形成后妃专权,汉代的吕后、唐代的武则天以及晚清的慈禧太后即为其中的佼佼者,而武则天更是煌煌赫赫,成为中国历史上引人注目的女皇帝。
因而,深宫重幕里的白发哀歌,飞檐广殿下的明争暗斗,以至于挟制君王、临朝弄权,给中国的历史增添了几多波折。
本文认为中国封建制度及其相关意识形态对女性权益的压制是女性一旦得势即残酷狠毒,贪婪攫取个人权力的根本原因,女性争取权势、地位的内在驱动力正是特殊社会意识对女性压力的一种转化。
关键词:吕后;悲剧;经历;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stractHou Fei, is the emperor of Qiqie. Because the emperor in the country's highest ruling position, so even a little-known civilian woman, once kings of the side in the election, is likely to enter the political center. As the monarchy-Neizhu Hou Fei, the history of Bufaqiren, such as Zhou Xuan Wang Kang, Liao Hsiao queen mother, and so on.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Houfei often come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political arena, directly involved in Zhaozheng, the right to form Hou Fei, the Han Dynasty Lvhou, Wu Zetian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late Qing Dynasty Empress Dowager Cixi is one of the best, and then - Huanghuanghehe days is to become China's history,striking a female emperor. As a result, Shen Gong-screen, the white-haired Elegy, His Royal Highness the widely Feiyan tinge, so Xiezhi kings, Linzhaonongquan, to the history of China added how many twists and turns.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China's feudal system and ideology on women's rights and interests related to the suppression of women is that once Deshi brutal vicious, greedy grab the root causes of personal power, women fighting for power, status of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consio- usness is unique to women of a pressure Conversion.Key words:Lvhou; tragedies;experience;characte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 II 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再论班固对吕雉的态度
再论班固对吕雉的态度作者:张明阳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班固对吕雉的态度,总体而言是偏向支持和赞许的。
从情理上讲,吕雉是刘邦的结发夫妻,假如对她做过度批判的话,实质上也就构成了对刘姓皇族合法性的质疑。
而对比《史记》和《汉书》中对于吕雉的记载便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即班固在为吕雉做《高后纪》时虽然对《史记·吕太后本纪》多有参考,但在许多细节乃至整体的行文风格上与司马迁的记载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这些差异中可以发现与司马迁相比,班固对吕雉有着更多的支持和赞许,对其历史功绩有着更大的肯定。
由此亦可以看出班马两人有所不同的治史态度以及史学思想。
关键词:《史记》;《汉书》;吕雉;班马对比吕雉是秦汉时期乃至我国整个古代史中争议较大,同时也广为研究的历史人物。
当今学界受旧有观点影响,认为既然班固深受儒家正统观影响,且《汉书·高后纪》中有一半的篇幅都在记载吕姓家族的覆灭,那么班固对吕雉的评价应该不会很高。
王子今先生的《吕太后的更年期》可谓是以心态史的方法研究吕雉的代表作(《读书》,2010年第4期)。
此外郭志刚先生的《对中吕后形象一种读解》(《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则一定程度地代表了当今吕雉研究中的一些状况。
这些看法虽不无道理,但难免有简单化、机械化之嫌。
笔者希望通过《史记》、《汉书》对读的方法,对上述问题略做修正。
一、吕雉生前的记载差异《史记·吕太后本纪》和《汉书·高后纪》在大体上较为接近,但如果细加比较并做一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许多不同。
本部分中,笔者将选取吕雉生前部分中,两者对同一件事的记载,并列举、分析其中的差异。
《史记·吕太后本纪》与《汉书·外戚传》中都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吕雉和戚姬争宠,以及吕雉杀害赵王刘如意和制造“人彘”惨案的经过。
《史记》、《汉书》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
吕太后本纪汉书中记载的吕后诏令
网上评点吕太后
14、我觉得戚活该,谁叫你给吕后过不去呢。 照现在的形势来看你就一个二奶还叫什么板。不 就年青一点,好看一点。你要知道政治是要讲谋 略的。你一个花瓶顶啥用。
15、史上多少帝王比她罪恶滔天 心狠手辣 灭绝 人性,不止人彘还有活刮亲儿的呢!可笑,不过颠覆 了众多大男子心中古女子实为附庸的形象,并且 超出了所能承受的强女子形象极限而已. 争权就 得狠,这个道理很多帝王比她更有心德 。
网上评点吕太后
6、无法理解,吕后还让她儿子去看人彘呢,刺 激她儿子仁弱的心,真不知道她这个母亲是怎么 当的。. 7、皇后姐姐应该是有雄才大略的,《史记》上 很清楚的。《高后本纪》最后一段! 不姐指 手画脚! 她做到这一步很不容易了! 至于戚姬, 这种女人简直就是给女人丢脸。 不明白为什么 会有人同情她。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像我 们完全没必要去同情事物链中的小动物一样.
4、项王为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 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 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 也……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 实失天下心。(《淮阴侯列传》)
梁启超论“公德”、“私德”
旧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事也; (一私人之独善其身,固属于私德之 范围,即 一私人与他私人交涉之道义,仍属于私德之范围 也,此可以法律上公法、私法 之范围证明之。) 新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团体之事也。 无私德则不能立,合无量数卑 污虚伪残忍愚懦 之人,无以为国也;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 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 之人,仍无以为国也。 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 德,而公德殆阙 如。 (《论公德》)
刘邦与项羽之“错综”形象
3、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 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 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邑, 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 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 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 ( 《陈丞相世家》)
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将功成万骨枯吕后,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女皇帝。
在男人的世界里。
在《吕太后本纪》中,司马迁主要表现了吕后的自私、狭隘和凶残“爱则钻皮出羽,恶则洗垢索瘢”吕后是我国汉代初期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在男性专权的封建时代,她巾帼不让须眉,第一个站出来向皇位男性传统格局叫板,勇于在男人垄断的政权旋涡里角逐争雄,斩韩信,剁彭越,临朝称制,大封诸吕,开外戚专权先河,让男人们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她俯视众须眉,雌威伏万民,无为治天下,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执掌国家大权、政绩卓著的巾帼枭雄。
但是,像吕后这样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死后两千多年来,却一直被后人所咒骂,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是我读完《吕后本纪》之后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吕后本纪》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吕太后的残忍,残忍得很有想象力。
而有时候人的残暴却是为了残暴而残暴,为了精神上的快感而残暴。
稳固江山,令出如山。
一个女人天生的恐惧和由此而来的自我保护。
在那个“妇以夫荣,子以母贵”的年代,在那个宫廷内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环境里,她对自己的命运也感到了深深的恐惧,于是出于一个人的本能的意识,她选择了不择手段的打击异己来维持自己的地位和权威——其实事实也正是如此,如果她不这么做,那成为“人彘”恐怕就是她吕雉了!想当初戚夫人“得幸”之时不也“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至孝惠被吓死,刘邦的八个儿子被吕雉直接、间接干掉了六个,只剩下了代王刘恒和一直由吕雉收养着的淮南王刘长。
这里突出地表现了宫廷后妃间的斗争是你死我活,不可调和的。
司马迁感慨地多次说:"女无美恶,入宫见忌;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妒"。
在宫庭与朝廷在这种地方,是争权夺利最尖锐、最激烈的地方。
吕后的报复心之强,手段之残忍,都令人发指,但这是她积压七八年的担惊受怕与委屈、仇恨的总爆发。
由于她缺乏政治家的风度,又报复得极其赤裸,故而她被当时的朝野所指骂,也被两千年来诸者所憎恶。
事实上,残暴并非吕太后这样权高位重的人的特权,任何人都具有残暴的潜能,只是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内,其残暴的一面被抑制住了。
史记和汉书的比较
《史记》和《汉书》的比较《史记》和《汉书》皆是汉代史学家所撰写的史学著作,一直以来后人对这两本书的评价都很高,也有人对两者作出不少的比较,以求在比较中得出二者在史学史领域里究竟谁的贡献较大。
下面,本人将尝试从三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以便更清楚地理解二者对史学史的贡献谁多一点。
一从编撰的方法上比较㈠体例的比较: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虽然《史记》包含的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并非都由司马迁所创,但“司马迁能够综合各体,将先秦各种萌芽状态的史体,加以改造加工,归于一部书中,使之互相配合,各尽其用,成为一个完整的综合体系,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的基本状况,这是史书所不曾有的。
”赵毅在《二十二史札记》卷一《各史例目异同》中说:“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班固的《汉书》也开创了我国以纪传断代为史的编撰体例。
此书一出,也对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代以后,每换一个朝代,就修一部前朝的断代史,到清便有“二十四史”的形式,除《史记》、《南史》、《北史》外,全部都是纪传体的断代史。
本人认为《史记》可以贯通上下3000年的历史,要将这么长的时间内发生过的重大事件都记载下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史书编年体的体裁形式有两点严重不足,一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二是不能突出表现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与地位。
编年体的不足引发了司马迁对史书撰写的框架提出了一个全新构想。
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为中心,结合记言、记事,这种体裁的史书可以更多地反映各类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记述范围广泛,便于突出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形势。
司马迁可以综合各种体列,然后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使得《史记》得以有序地记载过去和当时所发生的事,在创造性方面的确比班固的《汉书》强。
《史记》与《汉书》的比较研究
《史记》与《汉书》的比较研究【内容摘要】本文从写作动机、结构体例、思想内容、文章风格、影响等多个方面来比较《史记》与《汉书》之间的异同,并通过比较分析探究二者异同产生的原因。
透过这些比较,我们可以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两部历史名著,看到他们各自的特色,最终能正确的评价这两部同样伟大的历史名著。
本文采用对比分析,归纳的方法,务求全面的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二者的异同,在比较的时候能够较深入地说明二者差异的具体表现,如对二者结构体例的分析,在分析中发现二者治史理念的分歧;对二者在史学上、文学上的影响,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史记;汉书;异同;对比分析《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凡属数千年的历史。
《汉书》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断代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
《史记》、《汉书》作为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纪传体史书,被后人并称为“史”、“汉”,自古以来对二者异同的研究就非常多,所以笔者在此不一一阐述。
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对比:一、写作动机: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
他重视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也积极地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作为一名卓越的历史学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并把这个当作了自己神圣的使命。
然而他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封禅大典,因而“发愤而卒”。
他死前将遗志嘱托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1](《太史公自序》)司马迁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太史公自序》)由此可见司马迁是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亦可看出秉先父之意。
而另一方面,班彪为《史记》著作《后传》未成,便已去世。
班固对父亲的《后传》“所续前史未详”、“所撰未尽一家”的缺憾,深感不安,便决心以西汉为断限,著作《汉书》。
浅谈汉惠帝的缺位与复位
浅谈汉惠帝的缺位与复位西汉孝惠帝刘盈,西汉第二任皇帝,汉惠帝在《史记》、《汉书》的地位差别很大。
《史记》未将汉惠帝单独列入记录帝王事迹的本纪部分,而是将其附记于《吕太后本纪》,使其在《史记》中失去了与帝王身份相称的地位。
而《汉书》则在《高帝纪》之后,独立成卷撰写《惠帝纪》,恢复了汉惠帝在史书中的地位。
司马迁和班固对汉惠帝的不同处理都经过了严肃地考量,体现了司马迁与班固在历史观上的差异,也折射出《史记》与《汉书》在文学性上的区别。
对于汉惠帝在《史记》中缺位而在《汉书》中复位的现象,前人已作了一些探讨。
王伯祥认为,司马迁看到一切的实权都由刘邦的妻子吕雉掌握,刘盈只拥有一个虚名,他便干脆立了个《吕太后本纪》,书中竟找不到惠帝本纪的名色,而《汉书》增加《惠帝纪》则是牵于成格而无必要。
游国恩赞成班固为汉惠帝立纪,岂有嗣主在位,又未被废,而竟删削不载之理?班书补之,义例较精。
郑晓时则认为,司马迁不为汉惠帝立纪是有意为之,原因有三:第一个是艺术上的。
司马迁常将互动关系密切的人合写一传以对比其性格与作为。
卷九(《吕太后本纪》,笔者注)卷名虽只提吕后,实则母子同传。
二是反映皇权行使的事实,即高帝去世后十五年间吕后在皇权的行使上具有主导性。
她在惠帝主政期间具有压制性的影响力,形成令出二门、两主相抗的局面。
三是在司马迁以天下安危为念的史观中,他们母子的冲突无需渲染。
因为,这些冲突只是刘吕两大统治家族的家务事而非天下事;并未殃及人民、危及帝国。
《史记》与《汉书》对汉惠帝的处理孰优孰劣的问题,本文不做评论,仅通过《史记吕太后本纪》、《汉书惠帝纪》、《汉书高后纪》的文本细读,探讨其中体现的《史记》与《汉书》在史学与文学上的差异。
《史记》不为汉惠帝立纪而《汉书》专门为汉惠帝立纪,体现了司马迁与班固史学观点方面的差异。
研究的历史主题不同。
司马迁写《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变化。
《史记》记载的内容上启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以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探究历朝历代兴亡盛衰的规律。
史记》《汉书》高祖纪异同
《史记》《汉书》高祖纪异同(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史记》《汉书》高祖纪异同比较《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太祖年间大约3000的历史,而班固的《汉书》继承了《史记》纪传体为主的体制,将西汉一朝的历史创新为断代史,由此,《史记》和《汉书》在体制上大致相同,皆由本纪、世家、列传等组成,只是分类略有不同。
例如,《日者列传》、《龟策列传》等在《汉书》里就被删除了,因为《汉书》乃班固奉命所着的官修史书,班固认为在正史里不应该有此卑贱者的地位。
虽有此不同,但是在记录同一人物的事迹时还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毕竟司马迁和班固都是史家,对于历史事件都是立体还原其真相的,更何况,《汉书》集成的不仅有《史记》的体制,也将《史记》作为重要的历史资料,其中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原文照录《史记》的,然而究竟是不同的史书,因此也能从班固删节、改动中发现二者间的差异。
下面,我们将从《史记》和《汉书》中找到有关汉高祖刘邦的记载,从中发现一些异同。
首先是不同之处,由于两部书涉及的时间范畴不同,《史记》是从皇帝到汉武帝期间,《汉书》则是西汉一朝,因而在《史记》中关于汉高祖的记载列于《高祖本纪第八》,而高祖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其事迹自然是列于《汉书》第一位。
司马迁与班固二人的家族都与历史有莫大关系,司马迁之父做到了太史令,而班固则是以其父遗着为基础而作《汉书》,但二人做熟的理由却不尽相同。
司马迁作《史记》是其在遭受宫刑做了中书令后才将写史作为毕生的事业和理想的,所以《史记》是司马迁的个人作品,《汉书》则是奉诏所修的官书正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相比多了许多正统色彩。
正是由此,两书中对高祖的记载才会有所不同。
第一是对刘邦的称呼,在《史记》中,《高祖本纪第八》开篇第一句话是“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直接写出了刘邦的姓名及字,并在下文多处称其为刘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史记·吕太后本纪》和《汉书·高后纪》看吕后的历史地位
历史文化学院2011级2班张维201104040249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巨著,《史记》和《汉书》以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流传于后世。
“本纪”是两书共同的部分之一,主要提纲挈领地写出一代大事,多以帝王的事迹居多,而吕后作为一介女子,司马迁和班固都把其列入本纪之中,足以见她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从整体上来说,司马迁《史记》注重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在《吕太后本纪》的描写中,以吕后为中心,叙述了她在位时期的史实。
而班固著史则注重汉王朝的正统地位,以时间为线索,叙述吕后的事迹。
相比《吕太后本纪》而言,《高后纪》稍显简略,文笔不如《吕太后本纪》优美,读起来有点枯燥乏味。
就本文而言,《高后纪》叙述的史实基本和《吕太后本纪》相同,没有新的史料加入。
班固在评价吕后的观点与司马迁也基本相同。
吕后作为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她的功绩是巨大的:
第一,吕后执掌朝政十五年,临朝称制八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实际
上的女皇,结合《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以及《汉书·外戚传》我们可以发现吕后本人性格具有两面性,但总体上功绩更大,司马迁和班固都赞誉她在位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可见吕后在位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第二,吕后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女子。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在高
祖刘邦尚为一亭长之时,她与刘邦“攻苦食啖”,度过了十余年相濡以沫的生活,是一个贤惠妻子的形象。
在汉朝建立不久,有个别将领心怀异志,蠢蠢欲动。
吕后对刘邦除了关怀备至外,更能帮他出谋划策,巩固天下。
刘邦在平定黥布叛乱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
病甚,吕后迎良医。
”诛韩信,灭彭越,则皆吕后一手所为。
诚如司马迁所言:“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
然而,人非完人,吕后也犯下了许多的错误,她所犯下的那些错误,导致
她在长期被人们认为是一个乖戾跋扈、冷酷刻毒的专制者。
其一,在《史记·吕太后本纪》和《汉书·外戚传》中都提到她与戚姬的
恩怨。
“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
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可以说这件事给了吕后很大的打击,因此当高祖去世以后,吕后便疯狂报复戚姬,“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手段之残酷,可见一斑。
面对这残酷的一幕,她的亲生儿子惠帝“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并且指责道:“此非人所为。
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这也给世人留下吕后恶毒的印象。
其二,吕后还诛杀功臣、部分刘姓王,封侯吕氏家族等。
吕后佐刘邦杀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王,虽然体现了她的果敢和武断,但同时体现出了他好杀的一面。
为了巩固政权,她还对部分刘姓王进行了迫害,据《吕太后本纪》,对赵王刘友“以诸吕女为后,弗爱,爱他姬,诸吕女妒,怒去,馋之于太后,诬以罪过。
太后怒,以故召赵王。
赵王至,置邸不见,令卫围守之,弗与食。
其群臣或窃馈,辄捕论之。
”把赵王活活饿死。
《高后纪》也对此事加以记载:“春正月丁丑,赵王友幽死于邸。
”班固未对赵王之死做出解释,记述过于简洁。
从司马迁
的记载中,我们更加能体会到凶狠恶毒的吕后形象。
此外她还迫害了继任赵王刘恢,燕灵王建的孩子等等,这些无一不是体现了吕后的凶狠残忍。
就揭示吕后负面形象这方面来说,司马迁显然比较客观地揭露了吕后的的凶狠恶毒,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后人对其“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这一评价。
而班固显然顾忌的太多,许多吕后不好之事则一笔带过,显然有“隐恶”的成分在其中,想必这与当时专制集权的加强,“为尊者讳”这一风气的逐渐形成有关。
《史记》和《汉书》作为两部史学巨著,各有千秋,司马迁的记述注重故事和情节的完整性,读起来更加形象生动,而对比起来班书则显得有些拘泥刻板。
不过作为中华优秀的史学典籍,《史记》和《汉书》都值得我们后人细细品味,咀嚼其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