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有源头活水来
——谈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思想品德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在新课程实施中,很多教师意识到新课程的实施需要课程资源的支持,但教师们一方面普遍感到课程资源匮乏,另一方面又对周围蕴涵的丰富的课程资源缺乏认识,忽视对身边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现行的思想品德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特殊的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可称作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内容来源是多渠道的,丰富多彩的。它可以是专家编制的教材,也可以是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以及来自网络中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它可以来自书本、影视、学生,也可以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甚至教师自身。教学过程是有效运用资源的过程,教师如能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思想品德课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开发教材中的课程资源
教材是基础性的课程资源,是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精心打造和提供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新课程的教材观强调,教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记住“话题”本身,而是借助“话题”这个中介进行交往,在互动交往中,创造新经验,建构新意义。在这种全新的教材观的指导下,我们倡导积极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重组教学内容。比如,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教学中,按教材结构,家庭保护与学校保护是割裂开讲的,而且内容非常精练,分为两大块,先用案例引出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的概念,然后逐条介绍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的内容。完全按照教材照本宣科,五分钟就读完了,自然味同嚼蜡。因此,要上好本课,需要教师创造出好的案例,用案例来诠释法律。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结合有关资料编制了《小明的遭遇》,讲述了小明在家庭和学校经历的一系列遭遇。这个案例
集中体现了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的绝大多数内容,故事情节曲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配以漫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把枯燥的法律条文化为学生身边的事例,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拓展补充了教材,又使课堂显得紧凑生动。在课堂上,同学们积极性高涨,针对案例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升华了感情。
在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思想品德新课本图文并茂,新教材中除了文字,还有大量的插图,有的是对课文的补充说明,有的是课文的延伸扩展,还有的是课文内容的具体形象化。以往,一些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本中的插图不很重视,致使这部分重要的教学资源白白浪费;要么只进行简单的处置,未使插图资源得到充分使用。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能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因此,创造性地使用好课本插图,将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更精彩。如在讲“师生交往新观念”时,我结合课本的插图,让三位学生进行了模拟表演,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女孩与老师的关系怎样?你喜欢这样的关系吗?为什么?你心中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作答,使课堂显得生动活泼,效果非常好。再如,在讲“感受法律的尊严”时,我结合“模拟小法庭”的插图,作了如下设计:先让学生自编了一个小品《买房的风波》——程先生向某市一家房地产公司买了一套住宅,发现房子缩水了30平方米,跟房产公司交渗未果,于是向人民法院起诉。然后,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进行模拟庭审。通过模拟法庭的演练,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自信心,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纸上站立起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教学也真正达到了“授人以渔”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法律的尊严,立志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二、开发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但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学生本身就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他们热情迎接新的事物,接受新的知识,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心情,探索与创造新的世界,洞察世界的真善美,他们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学生的视角可以让他们找到共同的兴趣爱好所在,他们愿意参加进来,有心灵上的共鸣。这样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到亲切,能使他
们更好地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经验和既有知识视为我们的教学资源,这是新课改的要求。
首先,要重视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例如在讲“道德良好,心理健康的作用”时,我让同学们举例子说明。好多同学都讲到了张海迪的故事,海伦凯勒的故事,霍金的故事……这些人物都是名人,有一定的说服力,但这些英雄难以让学生产生直接感受,体验和对比。所以,我就引导学生从自身和身边的角度去发现,去思考:(1)想一想,你生活中曾经历过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当时你是怎么克服困难的?(2)你身边有哪些类似的人物和事迹?结果,同学们举出了许许多多自身和身边的感人事例。同学们的发言引来了大家的阵阵掌声,也引起同学们心灵的共鸣。还有什么比学生的自我教育更能感染学生的呢?只有充分挖掘学生的素材,让学生说,这样,课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学生身边的故事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书本知识和亲身体验相结合,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是这个动态系统中的生命体,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的群体,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不可能按照教师预先设想的同一思维轨道运行。布鲁姆曾经说过:“教学要素都预设好,教学就不是一门艺术了。”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案的设计时应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同时,教师要特别重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努力捕捉每一个动态生成的良机。比如,我在上“君子以厚德载物”时,先讲述了《曾子杀猪》的故事,接着出示了数条我国民间关于诚信的谚语,指出中国传统道德观非常看重诚实信用的品德,崇尚做老实人的美德,然后提问:“有人说,在现代社会里,做老实人是要吃亏的。对此你怎么看?”不料,学生的回答呈一边倒之势,众口一词说:“做老实人是要吃亏的。”还举了不少例子来说明。这就是学生,实话实说,坚持已见,无法事先框定答案范围,更不能因为学生的回答不在自己的预设范围内就简单地打断了事,而应认真倾听,用心理解,理性引导。对“老实人是否吃亏”这个问题,我是这样与学生交流的:“许多同学在平时的生活中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所以才产生了做老实人吃亏的想法,这是正常的。也说明社会上有一些人身上存在许多不良品行。大家希望这些不道德的现象从我们身边消失吗?”学生说:“想!”我接着引导:“那你们觉得该怎么办呢?”从而引出“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教学主题。课的最后,我还不忘把教学主题延伸到学生的实践中去:“过几天,我们要组织一次考试,想实行无人监考的方式,不知大家能否诚信?”结果大家都在诚信书上签了名。
三、开发课外的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