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日常作息:一年春夏秋冬有温热凉寒、生长收藏的变化,日常作息 应按时令不同而相应改变。春天阳气升发,万物萌发,应早起晚睡, 以应春日之生气:夏天阳气旺盛,万物繁茂,应早起晚睡,以应夏日 之长气;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渐盛,万物姿容平定,应早睡晚起,以 应秋日之收气;冬天朗气盛极,万物闭藏,应早睡晚起,躲避风寒, 以应冬日之藏气。平日生活要避“六淫”(风、寒、暑、湿、燥、热), 古人云:“六淫战其外,一七情(怒、喜、思、悲;恐、惊、忧)贼其中, 苟有不知,鲜有不病又怠者”故应按气候慎防风寒,谨避暑热,勿犯 雨露,莫触霜雪,以达养生之目的。
第七章 中国传统养生
第一节 传统养生概述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第一节 传统养生概述
养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生,也称摄生、道生、卫生、保生等,乃保养生命之意。即运用传 统保养生命的基本理论、经验和方法,以求健康长寿的行为,称之为 养生养生的理论、原则、方法及行为等称之为养生之道。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统养生概述
(二)天人相应学说 “天人相应”、“天人相通”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一种朴素的唯
物沦和辩证法思想。这一思想体系在传统养生领域得到延伸和广泛体 现。传统养生学家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人在天 地之气而生长,它无时无刻不在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着物质、能量、信 息的交换,所以自然界也必然地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是多方 面的,四季循环、自昼更替、阴晴变化、地理寒温、环境幽噪以及月 亮圆缺、太阳黑爆等都无时不对人体显现它们的作用。这些作用或隐 或显、或巨或微。
一、传统养生历史沿革
(一)商周战国,记载养生 (二)秦汉隋唐,逐步充实 (三)宋元时期,广泛发展 (四)明清时期,普及民众 (五)时至当代,观念回归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传统养生概述
二、传统养生理论
(一)整体观学说 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养生理论及方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养生
的诸因素作整体考虑。既注重对形体的培补,又注重对心理的调节以 及精神境界的提升,从整体上调动人体的各种内在的积极因素。同时, 养生学家从本质上将人的生活的各个侧面,人体内部的各系统、各器 官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即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为 纽带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既相依相用,又相克相制。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先贤认为,人有“五志”(怒、喜、恩、悲、恐)、“七情”(怒、 喜、思、悲、恐、惊、忧),情志过否直接影响着身体的泰否。认为 情志太过,则会“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 气下,惊则气乱,忧则气凝”,导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 伤肺,恐伤肾”。许多疾病都是因为心情不佳、郁闷、压抑、悲伤过 度、妒嫉心强所致。相反,乐观开朗、豁达大度、心境淡泊、品性善 良都能获得健康长寿。
由气以生精,由精以生神,气至则精通,精足则神旺。神、气亢旺则
人体机能旺盛而协调,反之,人体内部功能失衡,机能失调,导致损
害健康。因此通过保精、益气、养神,做到精充、气足、神全为健康
之本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传统养生概述
三、传统养生的特征
(一)追求天人合一 (二)强调大道自然 (三)注重心性修养 (四)强调形神兼养 (五)讲究循序渐进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一)预备式:自然站立,两脚与肩同宽,两膝放松,头正颈直,虚 腋,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全身关节、肌肉放松,两目平视,内视, 排除一切杂念,屏息体会脉搏跳动,待呼吸微微绵绵如安睡状态,再 开始练功。整套功法的每个字都是从预备式开始。
(二)呼吸法:本功法采用顺腹式呼吸,呼气时开口读字,用提肛收 腹缩肾之力压出各脏腑之浊气。初练时,为了口型和发音正确,呼气 读字如微风习习不使耳闻,这点很重要。待浊气全部吐尽后,则两唇 轻闭舌抵上腰,用鼻吸入清新空气,此时横隔膜随吸气之势向下扩张, 小腹隆起,吸气随意自然。此为“疆息法”。六个字都用此法读出。 每个字读六遍(即六次呼吸)。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秋三月,天气由热转凉,人体肠胃虚弱,抵抗力较差,是胃肠道 疾病的多发季节。应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冬三月,是四季中最冷的季节,万物伏藏,人的阳气也潜伏于内, 冬至后,阳气开始缓升,故闭藏中孕育有勃勃生机,是虚弱者进补的 最好时机,此时节,宜以食物之性,补机体之虚,纠阴阳之偏。补益 佳品甚多,可因人制宜,择而用之。羊肉性热,能益气补虚,温中暖 下;鸡肉微温,可温中益气,补精添髓,凡虚劳赢瘦者皆可用之;白鸭 微凉,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故体阴虚偏重者可食用;酒性温 热,少饮能“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且 能增进食欲,消除疲劳,故冬季可适量饮酒以助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传统养生概述
(四)精、气、神学说
关于精、气、神的理论在传统养生的各历史时期都有详尽的沦述 调养身体、保养生命产生着重要影响。
“精”,泛指构成人体各器官及组织的精微物质;“气”,是指维 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 现。
传统养生学家认为,精、气、神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传统养生概述
(三)阴阳学说 人们把阴阳学说运用到养生学中,以揭示人体内在变化的规律性。
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他们相互排 斥、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以求“阴平阳秘”。如果出现不 平衡,“明胜阳则阳病,阳胜阴则阴病”;阴阳两方面又是相互依存 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无阳则阴无以生,无 阴则阳无以化”。反之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同时阴阳的相互 消长和相互转化在人体内部运动变化中也得到具体体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三、饮食调理
饮食,能滋养人的血气。血,能使形体荣华,气能卫护四肢。人 摄食后,五谷精气就充足,五谷精气充足气血就旺盛,气血旺盛筋骨 就强壮。若饥饱失宜,生冷无节,调停无度,就会动轨生病成患。人 应当饥饿了就吃,口渴了就饮。不能强食强饮,也不能先食热后进冷, 否则会冷热相搏而引起疾病。凡进食,应先吃热食,次吃温食,后才 可吃冷食。太热伤胃,太冷伤筋,应热不灼唇,冷不冻齿。大凡食物, 温食胜于冷食,少食胜于多食,熟食胜于生食,淡食胜于咸食。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一)饮食调理应顺应四时之变化 春三月,气温渐暖,人体肝气当令,故“当春之时,食味宜酸减
甘,以养肝气”。“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多伤脾胃,最难消 化”“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元丘处机 《摄生消息沦》)。
夏三月,气候炎热,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故宜吃清淡,易消化的 食物,少食肥腻之物,多吃些营养丰富的水果、蔬菜,如西瓜、西红 柿、黄瓜、芹菜等。夏季出汗较多,津液亏乏,故冷饮不可缺少,它 可以帮助散发体内的热量,补充水分,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二、起居摄养
起居是中国古人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养生不是一时一地的即兴 修为,而是贯穿在生活中的每一细节,每一时刻的日常行为。言行举 止、穿衣洗漱、吃饭睡觉,无沦春夏秋冬、阴晴圆缺、风霜雨雪,也 无沦男女老幼、贫富贵贱,都要有规律,合乎自然,做到“适体”、 “适度”。通过调节起居达到强身健体,扶病延年的养生目的。起居 虽然繁琐,但它与人的健康休戚相关,不要因为繁琐就轻视忽略了它, 这是养生大忌。这正是中国古代养生家认为的“功”不可一日不练的 原因,这里的“功”便是日常起居的一些细节。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居处环境:所住房屋不应太高,太高大就会阳气过盛、光线太亮; 也不应低矮,太低矮就会阴气过盛、光线暗淡。光线太亮就会伤魄, 光线太暗就会伤魂。因为人的魂属阳,魄属阴,如果光线明暗失调, 魂魄就会受伤,人就会患病。居住的房屋应四面都开有窗户,风起时 就关上,风停了就打开;屋内光线应调和、太明就应放下帘子,太暗 就应卷上帘子。睡觉的地方应安静、凉爽。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六字诀按气血运行之轨道运行,不加人为之勉强,加渴之思饮, 饥之恩食,水之就下,其益寿延年之功用,已为历代医家所公认。其 基本原理是以呼气自泻脏腑之毒气,以吸气自采天地之清气。呼气时 读字,发出不同声音,吐出不同气流,从而震动、牵动不同脏腑,以 调补五脏六腑,达到祛病健身目的。现将此功法介绍如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二)一日三餐平衡膳食 合理平衡膳食是一种新的科学饮食观。它强调饮食的科学化、多
样化。为了维持生存,人们每天要吃进各种食物。但是要保证人体健 康,就要注意所吃的食物的数量、质量及其合理搭配。如果吃的食物 质和量都适当,热能供应和消耗平衡、各种营养素具备且比例适当, 既能满足机体的生理要求,又能避免因膳食失调和某些营养素不足或 过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平衡膳食的特点: (1)膳食中包括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 (2)各种营养素之间应有适当比例。 (3)食物应多样化。 (4)合理的饮食制度,我国传统的一日三餐制,两餐间隔 4小时。 (5)科学地加工、烹调食品。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三)科学饮食食谱举例 1.一日平衡膳食食谱举例 早餐:玉米面粥(玉米25克)、花卷(面粉50克)、茶蛋(60克)、拌瓜丝(黄 瓜50克,海米10克)。 午餐:大米饭(大米100克)、过场面条(面粉50克)、青椒肉片(青椒150克, 瘦猪肉20克)、红烧带鱼(带鱼50克)、素炒土豆丝(土豆100克)。 午点:苹果、饼干 晚餐:馒头(面粉50克)、大米稀饭(大米50克,绿豆20克)、清豆腐(豆腐 200克)、炒小白菜(小白菜 200克,瘦猪肉20克)、胡萝卜 全日烹调用油25克左右 晚间:牛奶250毫升,加糖15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四、六字诀养生法
六字诀养生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养生方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是根据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生克制化理论,以及天人合一理论,按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之序,配合五脏(肝、心、脾、肺、肾) 之属性,与角、微、宫、商、羽五音之发音口型,肢体屈伸开合之形 式,使气血流通于五脏六腑之中,淤音通,结者解,虚者补,实者泻, 使“气息得理,百病不生”。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2.其他食谱方案参考 (1)春季参考食谱举例 早餐:馒头、小米粥、咸菜或泡菜、摊鸡蛋或煮鸡蛋1个 中餐:大米饭、笋烧鱼 午点:豆浆、蛋糕 晚餐:牛奶、米糕、炒肉丝)、火腿肠 (2)夏季参考食谱举例香干芹菜、芥菜豆腐羹。(鲜笋、胡萝卜、鸡丝或 瘦肉 早餐:绿豆粥、花卷、咸鸡蛋、花生米、酸辣咸菜丝。中餐:西红柿鸡 蛋卤面、胡萝卜烧牛肉、凉拌黄瓜、糖醋海带 午点:绿豆汤、发糕 晚餐:绿豆稀饭、馒头、红烧带鱼菜、泡菜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3)秋季参考食谱举例素炒干张、炒小白 早餐:莲子百合粥、花卷、茶鸡蛋、拌瓜丝、泡菜 中餐:大米饭、清蒸鲤鱼、爆青椒、素炒土豆丝、番茄木耳蛋汤 午点:牛奶、酥点心、苹果 晚餐:栗子粥、三合面发糕、清吨豆腐、炒小白菜、炒三丝(胡萝卜、 青笋、瘦肉)。 (4)冬季参考食谱举例 早餐:龙眼核桃粥、面包、咸鸭蛋、泡菜 午餐:大米饭、红烧鲤鱼、西红柿炒鸡蛋、排骨香菇汤 午点:腊八粥、牛油烤土豆条。 晚餐:烤白薯、大米粥、素炒甘蓝、干丝拌木耳、馏豆腐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一、修养心性
养生家历来认为,调养心性乃是长寿之术。如明代养生家高腺 说:“夫人只知养形,不知养神,只知爱身,不知爱神,殊不知形者载 神之车也,神去人即死,车败马即奔也”《黄帝内经》云:“得神者吕, 失神者亡”等,都说修养心性,对健身延年的重要性。
“心性”与“情志”是互根互用的,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并互为影响。“心性”是人的本性,即“体”,“情志”是人受外界 事物刺激后的反应,即“用”。“心性”决定”情志”,反之“情志” 也影响“心性”。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日常作息:一年春夏秋冬有温热凉寒、生长收藏的变化,日常作息 应按时令不同而相应改变。春天阳气升发,万物萌发,应早起晚睡, 以应春日之生气:夏天阳气旺盛,万物繁茂,应早起晚睡,以应夏日 之长气;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渐盛,万物姿容平定,应早睡晚起,以 应秋日之收气;冬天朗气盛极,万物闭藏,应早睡晚起,躲避风寒, 以应冬日之藏气。平日生活要避“六淫”(风、寒、暑、湿、燥、热), 古人云:“六淫战其外,一七情(怒、喜、思、悲;恐、惊、忧)贼其中, 苟有不知,鲜有不病又怠者”故应按气候慎防风寒,谨避暑热,勿犯 雨露,莫触霜雪,以达养生之目的。
第七章 中国传统养生
第一节 传统养生概述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第一节 传统养生概述
养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生,也称摄生、道生、卫生、保生等,乃保养生命之意。即运用传 统保养生命的基本理论、经验和方法,以求健康长寿的行为,称之为 养生养生的理论、原则、方法及行为等称之为养生之道。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统养生概述
(二)天人相应学说 “天人相应”、“天人相通”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一种朴素的唯
物沦和辩证法思想。这一思想体系在传统养生领域得到延伸和广泛体 现。传统养生学家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人在天 地之气而生长,它无时无刻不在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着物质、能量、信 息的交换,所以自然界也必然地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是多方 面的,四季循环、自昼更替、阴晴变化、地理寒温、环境幽噪以及月 亮圆缺、太阳黑爆等都无时不对人体显现它们的作用。这些作用或隐 或显、或巨或微。
一、传统养生历史沿革
(一)商周战国,记载养生 (二)秦汉隋唐,逐步充实 (三)宋元时期,广泛发展 (四)明清时期,普及民众 (五)时至当代,观念回归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传统养生概述
二、传统养生理论
(一)整体观学说 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养生理论及方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养生
的诸因素作整体考虑。既注重对形体的培补,又注重对心理的调节以 及精神境界的提升,从整体上调动人体的各种内在的积极因素。同时, 养生学家从本质上将人的生活的各个侧面,人体内部的各系统、各器 官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即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为 纽带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既相依相用,又相克相制。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先贤认为,人有“五志”(怒、喜、恩、悲、恐)、“七情”(怒、 喜、思、悲、恐、惊、忧),情志过否直接影响着身体的泰否。认为 情志太过,则会“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 气下,惊则气乱,忧则气凝”,导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 伤肺,恐伤肾”。许多疾病都是因为心情不佳、郁闷、压抑、悲伤过 度、妒嫉心强所致。相反,乐观开朗、豁达大度、心境淡泊、品性善 良都能获得健康长寿。
由气以生精,由精以生神,气至则精通,精足则神旺。神、气亢旺则
人体机能旺盛而协调,反之,人体内部功能失衡,机能失调,导致损
害健康。因此通过保精、益气、养神,做到精充、气足、神全为健康
之本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传统养生概述
三、传统养生的特征
(一)追求天人合一 (二)强调大道自然 (三)注重心性修养 (四)强调形神兼养 (五)讲究循序渐进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一)预备式:自然站立,两脚与肩同宽,两膝放松,头正颈直,虚 腋,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全身关节、肌肉放松,两目平视,内视, 排除一切杂念,屏息体会脉搏跳动,待呼吸微微绵绵如安睡状态,再 开始练功。整套功法的每个字都是从预备式开始。
(二)呼吸法:本功法采用顺腹式呼吸,呼气时开口读字,用提肛收 腹缩肾之力压出各脏腑之浊气。初练时,为了口型和发音正确,呼气 读字如微风习习不使耳闻,这点很重要。待浊气全部吐尽后,则两唇 轻闭舌抵上腰,用鼻吸入清新空气,此时横隔膜随吸气之势向下扩张, 小腹隆起,吸气随意自然。此为“疆息法”。六个字都用此法读出。 每个字读六遍(即六次呼吸)。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秋三月,天气由热转凉,人体肠胃虚弱,抵抗力较差,是胃肠道 疾病的多发季节。应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冬三月,是四季中最冷的季节,万物伏藏,人的阳气也潜伏于内, 冬至后,阳气开始缓升,故闭藏中孕育有勃勃生机,是虚弱者进补的 最好时机,此时节,宜以食物之性,补机体之虚,纠阴阳之偏。补益 佳品甚多,可因人制宜,择而用之。羊肉性热,能益气补虚,温中暖 下;鸡肉微温,可温中益气,补精添髓,凡虚劳赢瘦者皆可用之;白鸭 微凉,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故体阴虚偏重者可食用;酒性温 热,少饮能“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且 能增进食欲,消除疲劳,故冬季可适量饮酒以助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传统养生概述
(四)精、气、神学说
关于精、气、神的理论在传统养生的各历史时期都有详尽的沦述 调养身体、保养生命产生着重要影响。
“精”,泛指构成人体各器官及组织的精微物质;“气”,是指维 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 现。
传统养生学家认为,精、气、神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传统养生概述
(三)阴阳学说 人们把阴阳学说运用到养生学中,以揭示人体内在变化的规律性。
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他们相互排 斥、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以求“阴平阳秘”。如果出现不 平衡,“明胜阳则阳病,阳胜阴则阴病”;阴阳两方面又是相互依存 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无阳则阴无以生,无 阴则阳无以化”。反之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同时阴阳的相互 消长和相互转化在人体内部运动变化中也得到具体体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三、饮食调理
饮食,能滋养人的血气。血,能使形体荣华,气能卫护四肢。人 摄食后,五谷精气就充足,五谷精气充足气血就旺盛,气血旺盛筋骨 就强壮。若饥饱失宜,生冷无节,调停无度,就会动轨生病成患。人 应当饥饿了就吃,口渴了就饮。不能强食强饮,也不能先食热后进冷, 否则会冷热相搏而引起疾病。凡进食,应先吃热食,次吃温食,后才 可吃冷食。太热伤胃,太冷伤筋,应热不灼唇,冷不冻齿。大凡食物, 温食胜于冷食,少食胜于多食,熟食胜于生食,淡食胜于咸食。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一)饮食调理应顺应四时之变化 春三月,气温渐暖,人体肝气当令,故“当春之时,食味宜酸减
甘,以养肝气”。“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多伤脾胃,最难消 化”“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元丘处机 《摄生消息沦》)。
夏三月,气候炎热,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故宜吃清淡,易消化的 食物,少食肥腻之物,多吃些营养丰富的水果、蔬菜,如西瓜、西红 柿、黄瓜、芹菜等。夏季出汗较多,津液亏乏,故冷饮不可缺少,它 可以帮助散发体内的热量,补充水分,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二、起居摄养
起居是中国古人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养生不是一时一地的即兴 修为,而是贯穿在生活中的每一细节,每一时刻的日常行为。言行举 止、穿衣洗漱、吃饭睡觉,无沦春夏秋冬、阴晴圆缺、风霜雨雪,也 无沦男女老幼、贫富贵贱,都要有规律,合乎自然,做到“适体”、 “适度”。通过调节起居达到强身健体,扶病延年的养生目的。起居 虽然繁琐,但它与人的健康休戚相关,不要因为繁琐就轻视忽略了它, 这是养生大忌。这正是中国古代养生家认为的“功”不可一日不练的 原因,这里的“功”便是日常起居的一些细节。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居处环境:所住房屋不应太高,太高大就会阳气过盛、光线太亮; 也不应低矮,太低矮就会阴气过盛、光线暗淡。光线太亮就会伤魄, 光线太暗就会伤魂。因为人的魂属阳,魄属阴,如果光线明暗失调, 魂魄就会受伤,人就会患病。居住的房屋应四面都开有窗户,风起时 就关上,风停了就打开;屋内光线应调和、太明就应放下帘子,太暗 就应卷上帘子。睡觉的地方应安静、凉爽。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六字诀按气血运行之轨道运行,不加人为之勉强,加渴之思饮, 饥之恩食,水之就下,其益寿延年之功用,已为历代医家所公认。其 基本原理是以呼气自泻脏腑之毒气,以吸气自采天地之清气。呼气时 读字,发出不同声音,吐出不同气流,从而震动、牵动不同脏腑,以 调补五脏六腑,达到祛病健身目的。现将此功法介绍如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二)一日三餐平衡膳食 合理平衡膳食是一种新的科学饮食观。它强调饮食的科学化、多
样化。为了维持生存,人们每天要吃进各种食物。但是要保证人体健 康,就要注意所吃的食物的数量、质量及其合理搭配。如果吃的食物 质和量都适当,热能供应和消耗平衡、各种营养素具备且比例适当, 既能满足机体的生理要求,又能避免因膳食失调和某些营养素不足或 过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平衡膳食的特点: (1)膳食中包括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 (2)各种营养素之间应有适当比例。 (3)食物应多样化。 (4)合理的饮食制度,我国传统的一日三餐制,两餐间隔 4小时。 (5)科学地加工、烹调食品。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三)科学饮食食谱举例 1.一日平衡膳食食谱举例 早餐:玉米面粥(玉米25克)、花卷(面粉50克)、茶蛋(60克)、拌瓜丝(黄 瓜50克,海米10克)。 午餐:大米饭(大米100克)、过场面条(面粉50克)、青椒肉片(青椒150克, 瘦猪肉20克)、红烧带鱼(带鱼50克)、素炒土豆丝(土豆100克)。 午点:苹果、饼干 晚餐:馒头(面粉50克)、大米稀饭(大米50克,绿豆20克)、清豆腐(豆腐 200克)、炒小白菜(小白菜 200克,瘦猪肉20克)、胡萝卜 全日烹调用油25克左右 晚间:牛奶250毫升,加糖15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四、六字诀养生法
六字诀养生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养生方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是根据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生克制化理论,以及天人合一理论,按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之序,配合五脏(肝、心、脾、肺、肾) 之属性,与角、微、宫、商、羽五音之发音口型,肢体屈伸开合之形 式,使气血流通于五脏六腑之中,淤音通,结者解,虚者补,实者泻, 使“气息得理,百病不生”。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2.其他食谱方案参考 (1)春季参考食谱举例 早餐:馒头、小米粥、咸菜或泡菜、摊鸡蛋或煮鸡蛋1个 中餐:大米饭、笋烧鱼 午点:豆浆、蛋糕 晚餐:牛奶、米糕、炒肉丝)、火腿肠 (2)夏季参考食谱举例香干芹菜、芥菜豆腐羹。(鲜笋、胡萝卜、鸡丝或 瘦肉 早餐:绿豆粥、花卷、咸鸡蛋、花生米、酸辣咸菜丝。中餐:西红柿鸡 蛋卤面、胡萝卜烧牛肉、凉拌黄瓜、糖醋海带 午点:绿豆汤、发糕 晚餐:绿豆稀饭、馒头、红烧带鱼菜、泡菜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3)秋季参考食谱举例素炒干张、炒小白 早餐:莲子百合粥、花卷、茶鸡蛋、拌瓜丝、泡菜 中餐:大米饭、清蒸鲤鱼、爆青椒、素炒土豆丝、番茄木耳蛋汤 午点:牛奶、酥点心、苹果 晚餐:栗子粥、三合面发糕、清吨豆腐、炒小白菜、炒三丝(胡萝卜、 青笋、瘦肉)。 (4)冬季参考食谱举例 早餐:龙眼核桃粥、面包、咸鸭蛋、泡菜 午餐:大米饭、红烧鲤鱼、西红柿炒鸡蛋、排骨香菇汤 午点:腊八粥、牛油烤土豆条。 晚餐:烤白薯、大米粥、素炒甘蓝、干丝拌木耳、馏豆腐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传统养生的方法
一、修养心性
养生家历来认为,调养心性乃是长寿之术。如明代养生家高腺 说:“夫人只知养形,不知养神,只知爱身,不知爱神,殊不知形者载 神之车也,神去人即死,车败马即奔也”《黄帝内经》云:“得神者吕, 失神者亡”等,都说修养心性,对健身延年的重要性。
“心性”与“情志”是互根互用的,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并互为影响。“心性”是人的本性,即“体”,“情志”是人受外界 事物刺激后的反应,即“用”。“心性”决定”情志”,反之“情志” 也影响“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