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岩坡稳定性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施工中,常将上述各种方法组合应用,以达到 最佳的支护效果。工程安全是第一位的。
排水是必须考虑的。各种加固措施的适宜性及经 济合理性也是应该考虑的。
四、实际工程介绍
二滩水电站进水口及8号公路边坡 锚索、锚杆、喷砼、框架、挡墙、灌浆等联合支护
预应力锚索支护(3000KN)
抗滑桩施工
框架与长锚杆联合支护
9.3 平面滑动岩坡稳定分析
一、平面滑动产生的条件
(1) 滑动面的走向与坡面 平行或接近平行;
(2) 滑动面的倾角必小于坡面的倾角,即:β <α;
(3) 滑动面的倾角必大于滑动面摩擦角,即:β >ψ j;
一、平面滑动分析
(一)假定 (1) 滑动面及张裂缝的走向与 坡面平行;
(2) (3)
张裂缝垂直,充水浓度为Zw; 滑动面上的水压力为三角形分布;
圆弧滑动后的形态
人类工程活动在水电、交通、采矿等部门 根据工程布置的需要开挖出很多岩坡。
岩坡不同于土坡,其结构复杂,软弱结构 面的存在常是岩坡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岩坡的变形与破坏,取决于岩体(含结构 面)的应力分布和强度特征。当其自身难 以保持平衡时,人类将给其提供必要的外 部荷载维持其稳定,即岩坡加固。
四、岩坡稳定性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一)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的目的 一是对与工程有关的天然边坡稳定性作出定性和定 量评价; 二是要为合理设计人工边坡和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治 措施提供依据。
(二)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方法 1)定性分析方法 (1) 地质分析法 (2) 工程地质类比法 (3)图解法 (4)边坡稳定专家系统
联合支护
桩板墙
桩板墙
削坡减载
框架支护
框架与锚索相结合的加固
框架与锚索相结合的加固
框架与锚索相结合的加固
框架与锚索相结合的加固
锚索加固
L
H Z sin
1 U wZ wL 2
1 2 V wZw 2
当张裂缝位于坡顶面时:
1 2 2 W H 1 Z H ctg ctg 2
当张裂缝位于坡面上时:
1 2 W H 2 1 Z H ctg ctg tg 1 2
二、岩坡的破坏类型
倾倒破坏 (一)岩崩
为局部岩体以突然方式从母体分 离,常发生在坡体裂隙发育的陡 坡,有崩塌和倾倒两类,受风化、 雨水地震等影响。 原因:岩坡过陡或风化作 用 局部崩塌 和坠落
崩塌
边坡岩性:MⅤ-1黑云 花岗片麻岩
SN向陡节理发育的分 带性 (左岸0#梁上游侧中 线路1130m上方
计算时从上往下逐块进行,如果最后一块的En,若: En>0,则不稳定, En=0,则极限平衡, En<0,则稳定。
安全系数FS:一般采用加大自重下滑力来计算:
Ei FSWi sin i Wi cosi tgi cili i Ei 1
FS=1.05~1.25
注意:如果计算断面中有逆坡,倾角αi为负值,则Wisin αi也是负值因而 Wisin αi变成了抗滑力,在计算滑坡推力时, Wisin αi项就不应乘以安全系 数了。
1055m
弯曲倾倒
边坡岩性:MⅤ-3 黑云花岗片麻岩
阶梯状滑动-弯曲倾倒复合 模式
边坡岩性:MⅤ-3黑云花 岗片麻岩
阶梯状滑动
(二)岩滑 岩体沿着岩体深处某种面滑动,分为平 面滑动、楔形滑动和旋转滑动。 1、平面滑动 岩体滑某一软弱面滑动. 2、楔形滑动 岩体滑两组以上的软弱面滑动.
3、旋转滑动 滑动面为弧形,发生于非成层的均质 岩体中.
9.1
岩坡的破坏类型
一、岩坡失稳时的三种可能滑动面 (一)沿着岩体软弱岩层滑动
软弱岩层:粘土页岩、凝灰岩、泥灰岩、去母片岩、滑石片岩等, 特点:遇水后易软化,强度大大降低,形成软弱层。
(二)沿着岩体内的结构面滑动 结构面:层面、节理、断裂面、片理等。 (三)无上述两种软弱面时,也可能在岩体中滑动 软弱层面和结构面滑动是主要的形式。
岩坡沿结构面的平面滑移
国道320麻江段虫蚁坡滑坡--平面滑坡
沿 滑 动 面 产 生 的 擦 痕
楔形滑动
三、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
内在因素:地貌特征、岩土体的性质、地质 构造、岩土体结构、岩体初始应力 。 外在因素:水的作用、地震、岩体风化程度、 工程荷载条件及人为因素。 内在因素对边坡的稳定性起控制作用,外部 因素起诱发破坏作用。
i 传递系数, i cos(i 1 i ) sin(i 1 i ) tgi
解答上三式可得:
即:第i条块的剩余下滑力(即该块的滑坡推力)Ei:
Ei Wi sin i Wi cosi tgi cili i Ei 1
i 传递系数, i cos(i 1 i ) sin(i 1 i ) tgi
滑面上总抗滑力矩:
wenku.baidu.com
滑面上总滑动力矩:
M S Ti R
i 1
n
则滑动面上的安全系数为:
Fs
MR Ms
c l
i 1
n
i i
N itg i
n i
T
i 1
c l
i 1
n
i i n
W icos i tg i
i
W
i 1
sin i
由于滑动面是任意假定的,因此要假定多个滑动面进行试算,从中 找出最小的安全系数,即为真正的安全系数
(4) 滑体的重力W、滑面上的水压力U和张裂缝中水压力 V均通过滑体的重心,即滑只有滑动没有转动。
滑坡的后缘拉裂缝
平面滑移的后缘拉裂缝及保留岩体
(二)安全系数的计算
按极限平衡条件可求得:
抗滑力 c j L W cos U V sin tg j Fs = 滑动力 W sin V cos
第九章
重点内容:
岩坡稳定性分析
9.1 岩坡的破坏类型 9.2 圆弧法分析岩坡稳定性 9.3 平面滑动岩坡稳定分析 9.4 力的代数叠加法分析岩坡稳定性 9.5 岩坡加固措施
岩质边坡
由岩体材料构成的斜坡为岩坡
国道320麻江段虫蚁坡滑坡
斜坡分为天然斜坡和人工开挖边坡,主 要由岩石材料构成的斜坡为岩坡。
2) 定量评价方法 (1) 极限平衡法 (2) 数值分析方法
9.2
圆弧法岩坡稳定分析
对于均质的以及没有断裂面的岩体,常发生圆弧滑动
滑体为刚体
思路:假定滑动面为圆弧面,滑体为刚 体,分析滑动面上的滑动力矩与抗滑力 矩,则岩坡的稳定安全系数Fs:
抗滑力矩 M R Fs 滑动力矩 M S
Fs>1:稳定 Fs=1:极限平衡 Fs<1:不稳定 滑动圆弧面
排水疏干 挖方减载
坡面防护
截引表水
二、直接降低滑动力: 削坡减载,使坡高降低、坡角变缓、 支撑
削坡减载后的洞口边坡面貌
三、提高抗滑力 1、改善滑面参数:灌浆、置换、砼塞
三、提高抗滑力:
2、支挡(被动防护): 挡墙:靠自身重力抵抗坡体下滑或倾覆。 框架:增加坡面的整体性,提供σ3。 抗滑桩:埋入稳定岩层,桩承受荷载后变 形并产生抗力,抵消部分下滑力。
9.4 力的代数叠加法岩坡稳定分析
方法类型:极限平衡法
思想:根据滑坡推力(滑动力与抗滑力之差, 不平衡推力)评价滑坡的稳定性。计算方法为 力的代数叠加法(传递系数法或不平衡推力 法)。 适用范围:滑动面为平缓的折线或曲线(坡角 小于45 °)。
一、假定
(1)滑坡体不可压缩并作整体下滑,不考虑条块之间挤压变形; (2)条块之间只传递推力不传递拉力,不出现条块之间的拉裂。 (3)块间作用力以集中力表示,它的作用线平行于前一块滑面的方向, 且作用在界面的中点。 (4)不考虑条块两侧的摩擦力。
天然斜坡大多稳定,而人类工程活动会 改变坡体的应力分布,打破其天然平衡 状态,产生滑坡等灾害。
岩坡失稳的危害是巨大的,在工程中应 加强对其稳定性的研究。
2007年11月,宜万铁路高阳寨隧道口岩崩事故,滑坡体总 方量约3000立方米 , 遇难者达30多人
2007年11月,宜万铁路高阳寨隧道口岩崩事故,滑 坡体总方量约3000立方米 , 遇难者达30多人
挡墙
抗滑桩
(三)提高抗滑力
3、锚固(主动防护) 锚杆及预应力锚杆、锚筋桩、锚索: 锚固段应深入稳定岩体,在锚头部位施加作 用力,张拉段将拉力传递给周围岩体,锚固 段提供锚固力。
力学作用:改变的坡体的受力状态,形成了 压缩带,增加了整体性,增大了滑面的正应 力和抗滑摩擦力,提高了抗剪指标。
4、联合支护方法
逆坡
(三)例题: 某一滑坡如图示,各分块重量及计算参数如下表,计算滑坡推力并判断其 稳定性(安全系数Fs取1.25)。
解:分别按
Ei Wi sin i Wi cosi tgi cili i Ei 1
Ei FSWi sin i Wi cosi tgi cili i Ei 1
对滑体从上到下逐块进行 计算得下表:
9.5
岩坡加固措施
岩质边坡失稳是由于其下滑力增加或抗滑力降低,应从此 两个方面入手解决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加固措施有: 一、降低各种外部营力影响 1、降低水的影响:坡脚抗冲刷、坡面封闭、截引地表水、 坡面排水(排水孔)、疏干地下水(排水孔、沙井、排水洞 等) 2、制止风化:坡面封闭、护坡等 挂网、喷混凝土
条分法
对于第i条岩条滑弧上: 法向力和切向力:
Ni W icosi Ti W isin i
cili N itgi
抗滑力: 抗滑力矩:
M R i cili N itgi R
M R M R i ci li N itgi R
i 1 i 1 n n
(二)公式推导
第i条块静力平衡有:
Ni Wi cosi Ei 1 sin(i 1 i ) 0
Ti Ei Wi sin i Ei cos(i 1 i ) 0
莫尔库仑准则:
Ti cili Ni tani Ei Wi sin i Wi cosi tgi cili i Ei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