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后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后中日两国文化输出对比研究
作者简介 : 姜 力维( 1 9 8 2 一 ) , 女, 黑龙江肇东人, 牡丹江 师范学院东方语言 学院讲师 , 哈尔滨 师范大学 日语语 言文学
技成 就 、 建筑 艺术 等 。
晶, 源远流长 , 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独具特 色的语言文字、 浩 如烟海 的文化典籍、 惠及 世界的
科技 工 艺 、 精 彩纷 呈 的文 学 艺 术 、 充 满 智 慧 的哲 学
进入21世纪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中国制造冶中国投资冶中国购买冶中国模式冶等国际舆论中的热词冶显示了中国的影响力我们在极力宣传伟大的中华文化时也应切实地将天人合一冶诚信为本冶自强不息冶厚德载物冶礼仪之邦冶等精神与我国的国际行为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地向全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魅力
第3 4卷
第 2期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中图分类号 : G1 2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0 0 6 3 ( 2 0 1 4) 0 2 — 0 l 1 8 — 0 4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 1 2
2 0世 纪 8 0年 代 后 , 世界 局 势 呈 现 出“ 政 治 多
治环境 、 文 化基 础 、 经 济状 况 等 各 方 面都 存 在 一 定 的差 异 , 因此二 者文化 输 出 的 目的又 各有侧 重 。
夫” “ 红色恐怖” “ 忘恩负义的民族” 等等 , 另外许多 周 边 国家对 中 国的 发展 也 怀 有 忧 虑 和担 忧 J 。政 府和学术界都认识 到对外文化输 出成为一项十分 急迫的课题。尤其是进人 2 1 世纪 , 外宣工作备受
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20世纪以来,国外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并散发着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
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历史渊源早在20世纪初,国外学者就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英、法、美等国的学者们陆续从传统的中国经典中挖掘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就此大加评价。
此外,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中西方的联系日趋紧密,国外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从原来把中国传统文化看做一种纯粹的文化研究转变为了以政治、历史、社会文化学等多学科交叉叠加的方式,从这多学科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文化的内在价值。
二、国外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从20世纪50年代的中外学者的讨论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国外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得到了质的飞跃。
他们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现其逻辑性,花费大量的力气研究有关哲学、文学、宗教、美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到20世纪末,国外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台阶,例如,美国学者崔洪伦1952年在他的著作《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综合了西方学者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君子政治”与“圣人政治”两个视角。
三、国外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受益国外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也给西方社会带来了改革的思路,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观点也随之而来。
例如,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文化学家罗宾卡彭特在中国农业文化的研究中推出“和谐农业”的概念,他认为,这种和谐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素养的根源”,由此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引起了西方社会的深入思考。
另外,国外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也为西方社会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路。
例如,德国学者安德烈海斯勒2009年的著作《汉学进入现代: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方法》中,他借鉴中国古代哲学,指出西方现代社会的“机械性”及“权力的失控”的原因,并提出通过“尊重个体存在”以及“追求和谐”来改善当今西方社会的局面。
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审美文化转型状况
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审美文化转型状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化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其中审美文化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审美标准和文化价值观得到了变化,人们对新的审美形式和文化元素进行了接纳和探索,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文化。
首先,电影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审美文化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此期间,中国电影界出现了许多新的导演和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第五代导演。
他们对电影进行了全新的尝试,推崇表现主义、意识流手法,在语言、画面、音响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搭错车》等电影作品的出现,不仅拓展了中国电影的创新领域,也使得国际社会开始关注中国电影,赞扬其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
其次,音乐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审美文化变化的重要方面。
在此期间,中国的流行音乐开始受到西方乐器和知识的影响,出现了多种风格和类型的音乐,如摇滚乐、流行歌曲等。
《春天的故事》、《飞得更高》等歌曲的诞生,不仅对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使得中国年轻人的审美观念开始与国际接轨。
第三,时尚和艺术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审美文化变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此期间,中国的时尚产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品牌和时尚元素,如街头文化、电影明星审美等。
同时,中国的当代艺术也开始走向国际,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艺术家和作品,如阿倍仲麻吕、阿部宽等人的艺术作品,让世界开始认识中国当代艺术。
第四,文学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审美文化转型的重要方面。
在此期间,中国的文学开始以新的方式表现现实生活,创作出了一系列现实主义、历史题材、民间传说等类型的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
这些作品突破了传统文学的桎梏,表达出人们新的审美需求和文化价值观。
最后,新的媒体形式也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审美文化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此期间,电视、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形式开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社会的文化交流和观念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1.科学判断形势,从根本上调整外交战略 2.提出独立自主和不结盟,改善和发展同 各主要大国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3.妥善处理同邻国的历史遗留问题,促进 东西方“冷战”逐步接近尾声, 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 4.推动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 5.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作用,扩大国 际影响 1.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顶住国际 压力,打破西方“制裁”。 2.推动同各大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新型合 作关系,构筑有利的大国关系框架 3.发展睦邻友好,营造有利的周边环境 4.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5.广泛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促 进共同发展 1.与主要大国关系稳定发展。 2.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扩大 和深化 3.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取得重要进展 4.多边外交丰富多彩,更加活跃 5.积极开展安全、经济外交
文化 1.世界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政பைடு நூலகம்:
改革开放以来,中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不断扩大, 不断上升,在一些政治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具体表现:
1.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推动着人类事业的前进和发展。 2.作为第三世界大国,对第三世界有着重大影响。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以及所取得的 成就,对世界政治生活,尤其发展中国家产生深远的 影响。 4.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稳定国际局势, 抑制战争力量,维护世界和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5.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正确地利用自 己在联合国的影响和否决权,力争使联合国摆脱霸权 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控制,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重要贡 献。
中国外交
20世纪80年代末, 世界进入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浅谈文化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文化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作者:方中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7期方申华(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安徽安庆 246133)摘要: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活动交流频繁,文化现象的产生和传播广泛而迅速。
全球性的文化变革给中国文化既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也带来了负面问题。
我们必须建立起与全球化进程相一致的道德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兼容并包、博采众长,才能有效地防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系列的文化霸权政策,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消费主义;信息网络;嘻哈文化;霸权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138-03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带来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的现代化,以及冷战结束后各国政治经济关系的日益密切,促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来往更加密切。
国家民族间彼此独立存在已经不是现在发展的主流了,地球正在一步步地完成一体化的文化大融合。
作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全球化以让人难以捉摸的方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可谓当今世界最典型的时代特征。
我国社会必然也要面临全球化这个重大历史现实,无法规避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多元价值观的凸显,无不彰显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精神。
所以,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大融合是当今时代发展的显要特征,是未来一个发展趋势。
到底什么是文化全球化呢?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历史进程的组成部分,是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从孤立走向沟通、整合的过程,包含文化融合和文化冲突两种文化发展趋势的一种全球性的文化变革[1]。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文化全球化的现象屡见不鲜。
从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厅的入驻到“快餐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从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到中国的“方块字”在世界各国的流行和孔子学院的发展壮大,都蕴含着文化全球化的意味。
那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认为全球性的文化变革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诸多新颖的文化元素,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结课作业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2011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袁婕妤12011072023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80 年代以后, 随着对西方文学的介绍,不少后现代主义作家(如巴塞尔姆、品钦、巴思、海勒、梅勒、纳博科夫、金斯伯格、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罗伯一格利叶、贝克特、塞林格、冯尼戈特等)及其作品被当作现代主义介绍到了中国,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出现了具有明显后现代特征的思潮,如先锋派文学、新写实主义等。
中国文坛出现了一些模仿作和“误读转化”作。
自80 年代后期,中国文艺评论界及文艺创作领域迅速红红火火地展开了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评论和创作,推出了一批轰动社会的文学作品:大致以马原、格非、余华、苏童、孙甘露等为代表。
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中国当代文学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文学的世俗化小说诗歌等突破了以往的一本正经格式,构词跳跃、新颖,注重形式的创新。
自80年代以来, 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商业化的倾向。
而这种商业化的倾向需要大量的平民为基础, 因此, 中国的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还有一种平民化的倾向。
作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谕者, 而是与常人无异的凡人, 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已看不到传统小说中的英雄人物,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与凡人有着同样喜怒哀乐的俗人, 崇高消失了, 诗意消失了, 只有平凡和琐碎消磨着人的感觉。
二、反叛传统, 消解中心中国当代的作家们不仅反对传统的决定论、反映论, 而且反对以往文学的典型化手法, 他们更能清醒地面对现实, 在创作中追求平面化、零散化、客观化, 力图保持生活的原样, 不再刻意地透过现象挖掘本质。
此外, 文学的发展也出现了多种文学现象并存的局面, 既有新写实小说、先锋小说、后新诗潮, 还有新状态小说、新寓言小说、新都市小说。
既有象张承志、王蒙等一批严肃作家, 又有象王朔这样大众喜欢的作家。
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中国的当代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 消解理想, 躲避崇高。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小论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学产生的影响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国门洞开,直至20世纪初年,满清王朝覆灭,民国初年政坛急剧动荡,但此时中国的文化领域却尚未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只能说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正在酝酿。
戊戌变法以至辛亥革命前后,在来自西方的现代化文化激烈的撞击中,中国社会的震荡日益激烈,中华民族被震惊而奋起,从而启动的现代化进程已是不可遏制。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文化与文学已开始了民族存亡背景上的外部与内部双重的现代化努力。
从甲午战役到民国六、七年,即晚清以来到1917年前后是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的先导期。
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华民族第一批觉醒的先进人士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试图从社会的组织结构上寻求变革,这必然要触动文化,从而带来文化机制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文学。
在这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天演论》所带来的影响,文学观念的变革以及翻译西方小说所带来的影响三个方面。
首先,甲午战争失败后,知识分子意识中的民族危机感日益强化,这种危机感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严复的译书《天演论》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中的进化论思想引进中国,这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以近代科学的眼光来思考民族命运。
这是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到来。
其次,在文学观念的变革领域,我们不得不提到梁启超其人,他广泛地介绍了西方近现代文化思潮,并宣传思想启蒙,在他著名的《新民说》中,他所强调的中心思想就是启蒙,就是提出批判、改造中国的国民性,这是20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人”的观念现代性的呼唤。
梁启超与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关于“人”的现代性与文学的现代性的建构决定了中国近代新文学创作与文学观尤其注重文学的社会性、政治功利性的总体特征,这一直影响到了五四及以后新文学的整体走向。
另外在他所倡导的“文界革命”中,梁启超所要引进的正是有利于思想言论自由发挥和用于破桐城古文义法的“欧西文思”。
西方希腊罗马的雄辩体与英法近代随笔体对其影响深远,他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经典章句的义理,以丰富的世界进化维新的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作者】许启贤8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和地区兴起了一股研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近些年,这一热潮又和我国国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热”结合起来,呈现出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关注和研究国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讨论的问题、观点及其讨论情况,对我们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发展情况国外的中国传统文化热在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远的日本、新加坡、韩国最为突出。
在日本,东京、京都等地现在有许多研究孔孟思想的学会和研究所。
他们把研究中国儒家思想与日本现代化结合了起来。
1987年,日本文部省资助了一项《东亚比较研究》的大型研究计划。
在第一次会上,项目负责人、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岛岭雄说:“应在新的现代化论的框架中,重新考虑支持日本人行为方式的儒教性因素的有效性。
”为了把经济搞上去,日本许多思想家企业家主张用儒家伦理精神激励人们。
日本著名的伦理研究所创始人凡山敏雄在会员必读的《人类幸福之路》一书中,就引用了不少中国传统美德的语录。
他用《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语录激励人们不要怕苦难。
用《史记》中的“得时难而失之易”的话,教诲人们爱惜人生,爱惜今日。
被誉为日本“企业之父”、“日本近代经济的最高指导者”的涩泽荣一,他一生按孔子《论语》精神倡导和实践的企业精神,在日本影响很大。
在他所著的被誉为“商务圣经”的《论语与算盘》一书中说:“《论语》中有算盘,算盘中有《论语》”,“打算盘是利,《论语》是道德”,主张义利合一,不可分离。
成立于1970年的日本松下电器商学院,处处以儒家经典为学习内容。
该院的研修目标就是《大学》中的“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即竭尽全力地实践商业道德,至诚无欺地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实现尽善尽美的目标而努力。
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教授沟口雄三在去年北京举行的“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发言中说:“现在,人类面临着利己主义还是共生主义问题。
[最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各简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各简况国际关系复杂多变,二战后,世界就形成了三类国家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体系;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系及新崛起的第三世界体系,随着国际舞台上国际组织不断增多和壮大,新产生的国际组织逐渐取代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趋势。
国际关系的重点也逐渐转变为以经济为主。
八十年代以后,国际关系以此为基础,具体体现如下:一,八十年代美苏争霸的新态势七十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是苏攻美守,到了八十年代,这种情况完全彻底改变,美国对苏联的态度重新强硬起来,此转变是从卡特上台后开始的,其政策可概括为"卡特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苏联的全球攻势是对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的一个极大的挑战;2、强调地区性安全结构,主张东欧、中东和远东联合起来建立相互协作机制;3、下决心扩充军力,调整核战略,重新取得对苏优势。
卡特之后上台的里根在其政策上体现出与卡特一脉相承的特点,里根对苏政策被称为"新遏制政策",重点如下:1、扩充美国的军事实力,谋求打破与苏联的战略均衡状态;2、组建阻截苏联的战略防线3、以实力为后盾,执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方针;4、开展对苏联的经济攻势;5、与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战。
该政策的最突出体现即"星球大战"计划,它正式名称叫"战略防御计划"原始目的是准备将"战略防御弹道导弹"拦截在到达美国之前,达到消除核威胁的目的。
里根认为:"战略防御计划"需要调动一切盟国的力量。
该计划出台后,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这是美国推行强硬的军事新政策的反映,标志着美国核战略的思想的转变,寻于苏联而言,该计划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诱饵,正是该计划是苏联不惜一切代价与美国展开了核军备竞赛,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里根之后的乔治﹒布什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它是里根战略的继续和发展,它强调谨慎、考验、渐变。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三(多名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三第五章多名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一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大中起了什么作用?1、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2、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复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外域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体。
3、少数民族的棉布、纺织技术,坐具——马扎子,交椅,箜篌,琵琶等乐器的传入,丰富了中原人的经济生活,也在衣着复试,日常起居,音乐舞蹈文学史学方面做出贡献,他们融入了中华文化,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吸收并改造外来的佛学,将它与中国儒学结合,产生了宋明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正宗,这也是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创造性转化。
二试析“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
1、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
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是文化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的文化,通过优秀文化传统和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可以说使自身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又可对东其他民族的文化进程。
2、西学东渐使之明朝末年,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
这段时期以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为媒介,以香港为通商口岸,西方哲学、医学、数学、天文学、经济、政治、艺术等大量涌入中国,对中国学术思想、政治、经济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科学文化的交流。
明朝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学术思想有所触动,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中国这时的科技发展已经非常缓慢,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
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传入了大量的科学技术。
当时一些士大夫以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但是思想上没受到影响。
3、同时,明末清初产生的东学西渐,在东西文化史上从未中断,传递出独有的文化之光。
20世纪后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变化
20世纪后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变化第一章民族文化的复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现代化建设。
然而,这种现代化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变化,更是文化和思想上的颠覆。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一场民族文化的大复兴,这场复兴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1.1 文化自信的崛起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逐渐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不同。
中国人开始更加自信地看待自己的文化,对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也越来越重视。
1982年,中共中央提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理念,这是一种表达自豪的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态度,更是一种历史上的责任和担当。
1.2 民族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中国开始了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许多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开始得到更多的重视,民间艺术也得到了更多的展示和发扬。
传统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也随之兴起。
同时,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中,一些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例如,中华书局荐读的《红楼梦》中注明“本书梦似人初醒,文如人未肯归。
故吾人之所以治学,求其真理者,求其意义者,究其创作精髓者,皆当深入小说之魂、神、意中”,这标志着对红楼梦的注释正式步入了精神本源、文学意义、美学观念等方面的解读。
1.3 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民族文化的复兴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更是对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接触与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人逐渐接受了许多西方文化的影响,如流行音乐、电影、艺术、科学等等。
这种西方和东方文化的融合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第二章文艺表达的突破与变革近代以来,中国文艺表达方式一直受到官方的控制和限制。
文革期间,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更是被彻底打断。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中国文化艺术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
2.1 文艺的多元性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的文艺创作和表达方式变得更为自由和多元化。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我国实行的“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文化走出国门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诸多成就,贸易额连年增加、各种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但是在涨势可喜的现状背后,中国文化在走出去过程中存在压力和困境。
提高我国文化走出去水平的对策和建议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政府角色;提高自身文化的认同;文化输出要选择合适的方式。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化产业;困境;对策和建议不同民族会创造出不同的文化。
民族之间的交往既是人口与商品的交流,又是文化和观念的交流。
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和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
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走向改革开放,在外国文化和科学技术等进入中国的同时,中国文化也开始敞开国门走向世界。
并且,随着我国成为经济大国,我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如何塑造好中国形象,便成为当今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的重要议题。
我国政府也把中国文化的输出作为文化工作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就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面临的现状、困境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困境和问题提出针对性强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文化走出去现状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文化交流方面一直没有停下过脚步,但是改革开放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使得我国的文化输出开始了一个新起点,开启了一个新纪元。
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中国进行对外文化贸易输出迎来新的时机。
在经济上,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以文化贸易、输出文化产品的形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了经济腾飞和民族复兴之路,日益强盛的国力为文化的繁荣和交流创造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这一广阔而醒目的平台使中华文化终于可以向世界优雅地发声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产业贸易发展迅速。
影视、动漫、出版、新媒体等等已经形成规模,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和提升。
从2001年到2010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规模分别增长了2.8倍和8.7倍,图书版权的进出口比例也从2003年的9:1下降到了2010年的3:1。
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及其影响
【内容提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是在近代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和新文化运动为解决传统文化危机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
因此,在变革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在有些方面还不够彻底。
总结传统文化改造的经验和不足,有利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键词】传统文化改造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是在近代中国积重难返、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向何处去的历史关头,在新文化运动为解决传统文化危机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
因此,在变革过程中存在着带有当时历史特点的局限,表现出变革的不彻底性,而且这些历史特点和不彻底性深深地影响着日后的文化建设。
一、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历史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最大特点是,直到近代的一脉相承。
但是,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面对列强的侵略和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传统文化却不得不发生深刻的变革。
正是这“不得不发生”,使变革呈现出如下的历史特点:第一,激情有余,理性不足。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到近代却陷入了深深的文化危机,在寻求解决民族危机的同时,人们也从文化上寻找和选择中国文化的发展模式。
由于中国的大门是在被迫的情况下打开的,外来文化的涌入使时人一时难以阻挡,西方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则被浓缩到百年之中,面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超常规态势发展的局面,经过数千年发展而高度完备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系难以适应,出现了诸多矛盾:“华夏中心”观念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党同伐异的门户之见、唯我独尊的道统意识与近代思想解放、兼收并蓄的历史潮流和学术走向的矛盾,复古的发展观与近代的社会变革的矛盾,传统的价值与学习近代科学技术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冲突等等。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讨伐声中,匆忙转向新文化,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
正如陈独秀在《宪法与孔教》一文中所言:欲求国家之生存,“不可不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在这种急迫心理的驱使下,往往对中国传统文化所遇到的近代危机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分析,文化批判的功利色彩较浓。
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与借鉴
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与借鉴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西方文化越来越深入到中国现代文化中,不断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思想和习惯。
在这种文化的交汇和互动中,中国也借鉴了很多西方文化的优秀方面,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使得中国现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本文将对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和借鉴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西方文化的影响1.时尚文化的引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的开放,西方时尚文化在中国逐渐盛行。
从服装、鞋子,到发型、化妆品、手表等,西方的流行元素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和消费观念。
时尚文化的影响甚至超越了服饰,更是影响到了年轻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2. 教育体系的改革西方的教育体系重视个性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思想正在深入地影响中国的教育改革。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日益认识到创意思维的重要性,许多高校也开始引入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3.高科技产业的崛起西方的科技和高科技产业是世界上最发达的,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创新,西方已经成为了全球科技的领先者,这对中国的科技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高科技企业也开始在中国兴起,不断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科技实力。
第二部分:西方文化的借鉴1. 自由和平等思想自由和平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种思想也在中国逐渐被接受。
中国人越来越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障,平等和公正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2. 音乐艺术和电影文化西方的音乐和电影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这种文化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借鉴。
例如,许多中国电影本着学习和借鉴西方电影的创新和技术手段,不断提升电影制作水平,让中国电影更加广受欢迎。
3. 企业文化和管理体系西方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了全球企业的典范,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正逐渐被中国企业接受和应用。
例如,“质量第一、诚信经营”等管理理念,已经被大多数企业所采用,成为了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西方一支极具影响力和进步的社会哲学文化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在中国的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文化理论在中国得到广泛地传播和全面渗透,这为中国文艺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给理论界带来了对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全面思考。
作为一次极大的思想冲击,后现代主义无疑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批评话语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的阐释,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批评视角和一种新的批评模式,这又逐步影响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创作。
但在中国特有文化语境下,面对产生于西方本土文化范畴的后现代主义,作为一把双刃剑,其彻底解构精神和虚无主义色彩的体现以及对多元化和相对主义的崇尚,它的积极性与消极性从来都是并存的。
那么,如何理解和对待这一外来思潮,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思考。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260-01一、后现代主义理论要旨“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西方一支极具影响力和进步的社会哲学文化思潮,随着科技文明的发展及西方发达的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它早已广泛地影响和渗透到了西方社会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近三、四十年来集广泛争论于一身的“显学”。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哲学文化思潮,它不仅是一种思潮,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其涵盖面之广以及其特性的纷繁复杂。
综合前人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状况,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理论界定,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把握其基本内涵:一是作为一个时间性概念,顾名思义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后现代主义可以说是“随着现代主义的衰落而崛起的”①;二是作为一种理论性概念,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后工业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新兴文化现象和理论思潮,是对西方理性文化全面冲击后到达的某种特殊文化状态,它所显示出的是与之前现代主义以中心意识为主导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理论态度。
父与子:八十年代的文化隐喻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化乃是一种混血文化: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本土的传统文化与异域的现代文化、对外开放与意识形态、激进的自由主义与顽固的保守主义……交织在一起,既相互冲突又相互渗透,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奇异景观。
虽然,隐藏在这一景观背后的社会大背景因素众多,但是伴随着政治、经济改革开放而来的文化开放却不能不是这众多因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妨说,文化开放给我们带来的首先就是新的精神参照系或新的价值衡尺,它使得本土的更显其本土,传统的更显其传统,因此,不同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就变得势所难免。
面对那难以抉择的十字路口,一种“无为在歧路”的困惑与焦灼就显得更加触目,更加无法闪避。
回溯一下80年代的文化境遇,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贯穿着一个基本的关系图式:传统与反传统、权威与反权威,借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可将它表述为“父与子”。
弗洛伊德认为,人在儿童时期(例如男孩)就具有杀父娶母的心理倾向,他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这种倾向导致了家庭内部父与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弗洛伊德进而将这一理论移植到社会、历史和文化领域,指出原始部落最初是由一个原始父亲进行统治,他创造了集体赖以生存的秩序。
这位原始父亲与众多儿子们的关系一如家庭内部父子间的关系,父亲盛气凌人的统治煽起了儿子们的强烈仇恨,儿子们最终联合谋杀了父亲;但是,儿子们同时也看到了巩固集体生活的必要性,他们并未废弃父亲所创造的某些合理秩序,而是将它们承继下来,并加以完善和发展,慢慢地就形成了日后用来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与法律——即父法。
于是,“父亲”这一称呼所代表的再也不只是在家庭内部的角色与身份,而是表明了一种社会权力,一种法与秩序,一种力量与权威。
家庭内部父与子的紧张关系无形中就隐喻了文化或社会发展中上一代权威与下一代子民之间的紧张关系,父亲、父法这一概念当然地就成了权威、秩序、传统、历史的符号能指。
在这一章,我们将隐喻地运用“父/子”关系图式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有关的文化文本进行强力性的阅读,我们所关注的是这一时期不同社会或文化集团之间的权力等级关系以及围绕着这一关系所进行的文化书写。
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联系
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联系一、建国以来中国外交方针的基本变化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迄今160多年的历史,几乎每隔半个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及其同世界的关系都要发生一次重大变化。
1840~1842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南京条约》的签订,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大清帝国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在世人面前暴露的一览无余,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1895~1901年,先后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虽没有被列强吞并,但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四亿中国人的命运无法由自己主宰。
直到20世纪中期,中国才开始改变自己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三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但是由于对自力更生方针的片面理解,加之经济和科技的落后,使我们当时的与国际发展的特点基本上是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
到了后来的80年代美俄冷战即将结束时,我们与世界的的关系则处于“观望游离”的状态。
国家利益在国际舞台上占据绝对统治地位。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国际关系日益成为一种相互交织的体系。
坚持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和本国利益的统一,开始成为当今世界主权国家利益原则的基本内容。
一直到今天,正如胡锦涛所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要深刻地理解中国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也必须加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中国的命运正在趋于同世界前途紧密结合的“历史性变革”状态当中。
随着国际力量重心东移、国际体系调整,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发展变化都处于关键阶段。
早在1984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深刻把握国家发展同时代主题的紧密联系,多次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的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第一次提出了国家关系不以社会制度或意识形态的异同为标准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冲破阻力,果断实施对玩开放政策。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
基本内容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文化。 这种后现代文化既包含了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精神和多元化理念,又体现了中国当 代文化中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和反思。
基本内容
例如,在中国的当代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传统叙事结构和拍摄手法的解 构与突破。这些尝试不仅体现了对西方后现代电影的借鉴,也彰显了中国电影人 对本土化表达方式的探索。同时,中国的网络文化也在迅速发展,呈现出后现代 主义特征。在网络空间中,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去中心化以及参与式的文化实践, 都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对权力、权威和中心的解构意识。
文献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文学开始进入中国,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 了深远影响。中国当代文学在吸收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精华的同时,也受到其强烈 的冲击。中国当代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和技巧,丰富了中国 当代文学的多样性。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著作、文学作品以及研究论文的 梳理和分析,总结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同时,本次演示还采 用了案例分析法,对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中所 体现的后现代主义特点。此外,本次演示还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 了解读者和作家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认知和评价。
基本内容
同时,中国当代文化也对后现代主义做出了回应。中国当代文化在吸收后现 代主义思想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改造和本土化。例如,中国当代艺术在吸收后 现代主义思潮的过程中,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此外,中国当代文化也试图将后现代主义思想应用于社会实践和制度建设,以推 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年代后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极为璀璨的文化。
中国的文化一直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
中国拥有内涵极深
的汉字,有影响深远的四大发明,有比西方领先数百年的
科学造诣。
然而,美丽灿烂的中国文化却一再受到强烈的冲击。
尤其是近年来,西方文化在中国开始崛起,中国自己的文化
却开始没落了。
每逢圣诞、万圣等西方节日,几乎是举国
欢庆,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如今似乎也盖过了七夕的风头。
说起来,中国人不信基督教,却过圣诞、万圣等节日本就
是极其荒谬的事情,然而也不知道究竟为何如今竟有如此
多的中国人对西方节日如此热衷。
每到圣诞,总会在广场
看到不少的人拿着充气锤互相追逐着。
我却不知这个节日
对他们而言究竟有何意义。
说了西方节日的盛行,再来谈谈中国节日的没落。
现如今,春节的地位似乎是越来越低。
很多到外地打工的人春
节都不会回家与家人团聚。
我想这只能说明国人对春节愈
发的不重视,而并不是简单的没有时间的问题。
再来看端
午节,去年端午在新闻中看到记者采访一些孩子关于端午
节来历的问题,竟有许多孩子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由此
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没落到了何种境地。
以上是节日方面,再来看看文学方面。
或许很多人读过《福尔摩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堂吉诃德》、《基督山伯爵》等外国名著。
然而,中国的经典典籍呢?
譬如《诗经》、《论语》、《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弟子规》呢?恐怕如果没有于丹和钱文忠等人的话,这
些经典都会彻底没落到几乎无人问津的地步。
中国的经典
著作,除了《西游记》、《三国演义》以及《水浒传》之外,其余的恐怕都乏人问津。
相反,中国盛行的并非文学
名著,而是毫无内涵可言的网络小说。
其实,在我看来,
看网络小说并没有错,但仅将其作消遣之用也就可以了,
整日浸淫其中并没有半点好处。
然而事实就是,网络小说
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越了无数的文学经典。
因此,中国的
文学无疑在走着下坡路。
如今,中国政府对学生的英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我们的母语水平却可谓是没有要求,一般情况下理科生
都很少有机会对自己的中文水平进行提高。
有一次中文比
赛中,大陆的中文系大学生竟还输给了台湾的一些业余人士,这应该是如今中文最大的一个悲哀了。
不过英语对科
学研究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科学论文都必须用英文来写,这样才可能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然而最令我费解的是,如
今不少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竟还学习日语,而对中文却
不管不顾,着实令人担忧。
可以说,如今的中国文化,已经混入了很多西方文化
的成分,而且正在此消彼长着,谁也不知道未来是否会有
更加恶劣的变化。
如果国人再对自己的文化如此不加重视,中国文化的彻底没落恐怕也并不久远。
真到了那时,再来
谈我们文化的璀璨岂不是徒增笑料。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某些方面,东西方的文化的确是可以互补的,但前提是不产生强烈的排斥。
譬如东西
方的情人节,有了2.14就忘了七夕,这绝对是不可取的,
这并不是互补,而是在互相攻击。
而大多数人似乎都忘了
清明节是干什么的,在清明节玩得比平时还要厉害,毫无
对已逝长辈的追悼之心。
却还记得万圣节要扮鬼,圣诞节
要送礼物,这难道不是一个天大的讽刺吗?这明显就不是
互补,是赤裸裸的入侵了。
因此,到了现在,面向广大群众宣传传统文化似乎真的是很有必要了。
无论如何,中国自己的文化绝对不能被西
方文化侵蚀掉。
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有何资格屹立
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东西,没有文
化的民族是死的,必将被历史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