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c52ccfda240c844769eaee56.png)
!"#!"#$%"!"#$%&"’()"#*’)"+$)+’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杜超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因为无论在政治和社会制度,还是哲学、伦理和艺术层面,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都富含着“生态智慧”。
而这些生态智慧在思维方式、方法论及其样本意义上客观地构成了现代生态文明的培养基。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孵化的产物。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智慧;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杜超($/.(—),男,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文化学。
(河南信阳(.(’’’)%’世纪中后期,特别是进入%$世纪以来,环境与生态危机的频繁发生引发了全社会对生态问题的关切,对工业化的质疑以及对“生态文明”的呼唤之声日益高涨。
中国共产党积极回应这些声音,在党的十七大上,历史性、前瞻性地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
可以肯定地说,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一、现代语境下的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形态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狩猎文明和农业文明后,以$+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步入工业文明时期。
迄今近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
人类在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和生态危机。
诸如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枯竭,以及部分地区的贫困、暴力、战争、核威胁、恐怖活动等等。
这表明:工业文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却陷入不能自拔的危机中,正在从兴盛走向衰亡。
由此,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呼之欲出,历史地、逻辑地成为未来文明的主导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及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及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cf4299c55ef7ba0d4a733bfe.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及表现作者:林丽琼黄丹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从儒、道、佛三个对我们影响较大的中国传统文化流派出发,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及表现,旨在探讨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用古老的生态智慧指导职业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文明;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蕴含着炎黄子孙最丰富的生态智慧,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对生态文明建设、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都有着极强的借鉴价值。
因此,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及表现,是我们有效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它本身即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三个方面的概念,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多种理解,有的学者从地域划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本土创造的文化;有的学者从时间划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之前的文化。
不管哪种看法,大家都一致认可中国传统文化在各自时代土壤下产生,并经历了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后流传下来的涵盖了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的精神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从内容延展性上说,它包含了政治、哲學、艺术等;从思想继承性上说,它以儒家为主导,辅以百家争鸣,和谐共生;从时间跨度上说,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近2000年的封建社会,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百万里。
因此,我们很难用一条单一的脉络去将中国传统文化梳理清楚,本文主要以儒、道、佛三个对我们影响比较大的中国传统文化流派出发,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及表现。
二、生态文明的含义对于“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专家学者也是众说纷纭,有的学者从社会形态划分,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种社会形态;有的学者从国家总布局来说,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还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文明与“野蛮”相对,指人类用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为了满足个人欲望,破坏生态环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66f0c39e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f1.p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内涵黄三平【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许多生态智慧的思想,是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源泉,能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文化资源.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促进.当代社会虽然经济发展物资丰足,但面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退化的严峻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的辩证理念;仁民爱物、崇德向善的价值导向;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皆是富有现代价值的思想理念.高校要通过恰当的路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融入到生态文明教育中,培养既具有良好传统文化素养、又具有公正和谐的生态文明品格的一代高素质人才.【期刊名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41)006【总页数】5页(P21-25)【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教育【作者】黄三平【作者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株洲41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1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广博的思想智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是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发展根本。
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1]。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都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发展素质教育。
我们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中国建设结合起来,当前我国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战略任务。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中国自然文化传统
![中国自然文化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33940601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16.png)
中国自然文化传统
中国自然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自古以来,
中国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悟贯穿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文化传统。
中国自然文化传统的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
这一理念源自《易经》中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常常以自然为师,以山水为画,以花鸟为诗,以星辰为命,将自然的美妙融入到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创作之中。
他们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传承了中国自然文化传统的精髓。
中国自然文化传统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
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与自然的亲密联系,崇尚自然的朴素和纯粹,追求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中国自然文化传统也体现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之中。
比如春节,人们贴对联、放鞭炮、舞狮子,都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清明节,人们扫墓祭祖,缅怀先人,也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都是中国自然文化传统的具体表现。
中国自然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国自然文化传统,让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同构建美丽的家园。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文明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文明](https://img.taocdn.com/s3/m/9b2a436dddccda38376baf12.png)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文明编辑:admin 时间:2009-1-17 20:30:00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
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其最成功的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最高原则的又一追求,是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这其中有着深厚的文化需求,那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资本主义使人们摆脱封建枷锁和宗教禁锢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剥削和压迫,这使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
生态文明为社会主义理论的融合提供了平台,为各派社会主义理论在更高层次的融合提供了发展空间,社会主义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只能是社会主义的。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本质只能使本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不会承担全球的环境责任。
生态社会主义由于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大发现。
生态文明也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
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制度孰优孰劣,比的不是谁最能斗争,也不仅仅是生产力,还要比谁最公平公正,谁最共同富裕,谁最有道德文化,谁最能可持续发展,谁最能带来人的全面发展,谁最能使社会更加和谐。
针对全球化所带来的生态问题,生态社会主义等新型社会主义流派的探索,不仅在学术上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也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问题具体结合起来。
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内核、基本特征与当代价值
![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内核、基本特征与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d0f1a9ee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43.png)
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内核、基本特征与当代价值
陈波;杨明鸿
【期刊名称】《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1
【摘要】中华传统生态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其内核主要有“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民胞物与”的生态道德观、“取用有节”的生态保护观、“以时禁发”的生态治理观。
中华传统生态文化也有自身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实践性与
人本性、传承性与变革性、普适性与超越性。
中华传统生态文化契合了当代生态文明崛起的大趋势,能为化解当今全球生态危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中国特色
生态文化提供坚实的思想资源。
【总页数】6页(P22-27)
【作者】陈波;杨明鸿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1.1
【相关文献】
1.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功能探析——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2.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3.阐述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一部力作——读钱海新著《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价值论》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内涵——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价值研究——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原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初探
![中原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b49a5ee5b8f67c1cfad6b87b.png)
第2 7卷 第 2期
新 乡学 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X i n x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一
、
中原地 区优越 的 自然生态 环境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所创造出来 的文明 , 都与 其生产和生活的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密切 的关系, 因 此, 要 了解中原传统文化 中的生态文明的内容及其 形成 的背景 , 首先 就 要 了解 中原 文 明赖 以形 成 的 自 然生态 环境 。
野有蔓草》 : “ 野有蔓草 , 零露 溥兮 。……野有蔓 草, 零露滚滚。 ” 《 陈风 ・ 泽陂》 : “ 彼泽之陂 , 有蒲与 荷 。… …彼 泽 之陂 , 有蒲 与茼 。……彼 泽之 陂 , 有 蒲 菡萏。 ” 《 国风 ・ 陈风 ・ 东门之杨》 : “ 东 门之杨 , 其叶 胖 群 。 …… 东 门 之 杨 , 其叶肺肺。 ” 再 如《 周礼 ・ 夏 官・ 职方氏》 载: “ 河南日豫州 , 其山镇 日华 山, 其泽 薮 日圃 田 , 其 川 荥雒 , 其 浸陂灌 , 其 利林 漆丝 臬 , 其 民 二 男 三女 , 其畜宜六扰 , 其 谷宜五种 。 ” 类 似 这 样 的 记载在古代文献里 比比皆是 , 如实地呈现 了古代中 原地 区 良好 的生 态环 境 状 况 , 这 些 记 载 得 到 了学者 的认 可 , 如宋豫秦说 : “ 夏商周时代 , 中原地 区尚有 大 片森林 植被 和 大批野 生 动物 。 ” [ 1 1 2 1 5
界各国都在大力倡导和建设 的人类最新 文明, 党 的 十八大 更是再 次 明确 提 出要 建 设 生 态 文 明 , 显示 出 党和政府在新世纪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和远见 。当 前 正在 进行 的 中原 经 济 区建 设 , 不 仅 在 全 国的经 济 建 设 中具有重 要 的战 略地 位 , 而且 对 于 河 南 的经 济 振 兴有 着重要 的 意 义 。在 中原 经 济 区建 设 中 , 生 态 建设 毫无 疑 问具 有举 足 轻 重 的作 用 。所 以 , 大力 研 究 以河南 为代 表 的 中原文 化 中 的生态 文 明 , 有 着 重 要 的现 实意义 。笔 者 就此 问题 做 一 简单 探 讨 , 以引 起 大家 的重视 , 加强 这方 面 的研 究 。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4a3e0a1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ec.png)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更是对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支撑。
而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不妨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估。
从深度上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国家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生态环境,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一个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实现经济社会的高品质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可以为国家繁荣富强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和资源保障。
从广度上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还体现在多个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民参与的绿色发展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中华民族有“天人合一”、“万物互生”等丰富的生态智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是与各国合作的重要领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而共建生态文明可以为国际合作提供广阔空间。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深远的。
作为你的文章写手,我个人认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更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繁荣昌盛、生机勃勃的美丽我国。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如需继续讨论或详细了解,请随时联系我。
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在当前全球环境变化剧烈、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严重的背景下,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
2014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5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和答案
![2014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5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a273e7172ded630b1cb677.png)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考试(5月)语文试卷2014.5.24命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一、(15 分,每小题3 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楔.子(xiē)隽.永(juàn)图穷匕.(bǐ)见羽扇纶.巾(guān)B. 给.予(jǐ) 譬.如(pì) 咄咄.逼人(duō) 乍.暖还寒(zà)C. 翌.日(yì)伺.候(cì) 刽.子手(kuài) 残羹冷炙.(zhì)D. 眼睑.(jiǎn)瓜蔓.(wàn) 便溺(nì) 毁家纾.难(sh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蜇居副作用指手画脚屈指可数B.妥帖紧箍咒披沙拣金义愤填膺C.凑合哈密瓜眼花缭乱膏梁子弟D.犄角嘉奖令两全齐美仗义执言3. 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本来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
B. 现代社会,有些人心浮气躁,急于出名,总是做出一些突破道德底线的事,为自己的出名摇旗呐喊....,唯恐不能吸引众人的眼球。
C. 在民进党和台联党“立委”全数缺席的情况下,由台当局领导人马英九题名..的颜大和将出任“检察总长”。
D. 为了加强学校教师团队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校方决定启用..本校精通业务的退休教师来指导教学工作。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兰州自来水污染事故的原因是自流沟附近的中石油兰州石化曾发生泄漏事故致一些渣油和消防污水渗入地下造成的。
B. 据英国《镜报》4月13日报道,英国利物浦市近来惊现长达60厘米的巨大老鼠,甚至对鼠药免疫。
C. 尽管京沪等一线城市在职干部都强调自己收入并不高,但在中西部一些地方公务员看来,其收入已高于当地同等级别干部。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https://img.taocdn.com/s3/m/e283e42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f3.png)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理念,为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协同共生指明了一条新的路径。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增值,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全面、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
它是一个生态统一的自然系统,是一个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
必须坚持山、河、林、湖、草、沙的综合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
生态环境是不可替代的,不利用就很难生存。
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优先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原文链接: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用“十个坚持”对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进行总结提炼。
这十条历史经验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党章则反映着十条历史经验的深刻内涵,为历史经验的提炼提供了深厚的总依据、总支撑。
“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牢牢把握党对国家事业的全面领导。
现行党章明确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并规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无法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更没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成功推进。
“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现行党章明确规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精选】生态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精选】生态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ebc9c0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19.png)
近百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但与此同时,全球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激化,生态问题已成为目前人类所关注的一个严峻而紧迫的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
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它对于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建设当代生态文明文化,仍具有借鉴价值。
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思想历史渊源概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源远流长。
早在西周时代,就有诗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明确提出“天人协调”思想的则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周易》。
后来孔子提出了“天地之大德曰生”、“与天地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的“天命论”,从天道和人道的整体和谐来考察人的行为的合理性,用伦理态度对待自然。
老子提出 “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的自然观,要求放弃人为,顺应自然,认为放弃人为可以达到“与天合一”的境界。
汉代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数”,在儒家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将人类的伦理视野推广到天地之间,即认为道德伦理不仅存在于人际之间,也存在于天地生态系统之间,且天地生态系统这种伦理关系是“与生俱来”。
宋代的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扬弃了董仲舒的粗陋形式,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概念。
可见,华夏文明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世界的有机生成而不是机械组合性,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界与人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的,追求天地整体的和谐。
倡导人类合理地利用自然事物,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无限制地、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界,破坏自然界。
因此,与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西方近代思想相比,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更符合现今这个复杂世界的真实情况,也更有利于指导人们正确对待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寻求最后的庇护所。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002b69f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80.png)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理。
中华文化起源于诸子百家深刻的见解,主要以和、仁等思想为突出代表,蕴含着令人深思的哲理和智慧,例如,其所包含的生态智慧,在当今社会对于我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核心(一)天人合一的生态学智慧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里面所包含的生态智慧无不蕴藏着“德性”二字,将修身养性、礼乐教化等理念贯穿于人本主义与环境改造之间的良性互动,其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是指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良好的和谐发展关系。
天人合一可以说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中,是中华传统文化区别于他国的典型特色,蕴含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及智慧。
在传统文化中所主张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思想,主要强调的是人的活动应该建立在天道之上,顺应天道,与自然相统一。
并且主张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万事应以自然界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条件。
在实践中要想取得成功,必须顺应天道,也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只有“与天地参”才能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二) 中和位育的思想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体现为将自身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还体现在非常注重和谐,注重取舍有度的中庸之道。
例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突出强调中和二字,认为“和”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古代学者将“和”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用对比的方式将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区别凸显出来,认为君子既讲和谐,又保持独立,而小人的和谐则是盲目的附和,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
可以看出“和”体现的就是在差异性的基础上实现既独立又统一的和谐状态,此后,又提出的“和为贵”思想,充分体现了“和”的价值追求,它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和”放在人与人的相处时,代表了求同存异;“和”放在生态环境中,体现的就是万事万物要把握一个度,保持一个和谐和平衡的 状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https://img.taocdn.com/s3/m/f50d3fb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6.png)
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绿色生活
宣传教育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公 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素养,倡导 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绿色消费
鼓励公众进行绿色消费,选择环 保、节能、低碳的产品和服务, 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态旅游
发展生态旅游,引导公众亲近自 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 和谐共生。
02
生态文明观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 保护应该相辅相成,人类应当在 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观的形成背景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和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开始意识到自身行为对环境 的影响,生态文明观逐渐形成。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 题,这促使中国政府和人民开始深入思考和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从而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 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
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的实践路径
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经济转型
绿色产业
鼓励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降低高污染、高耗 能产业的比重。
循环经济
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处理 ,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
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研发绿色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产出率, 推动经济向低碳、高效方向发展。
加强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污染防治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 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的监测和治理。
弘扬生态文化共建生态文明
![弘扬生态文化共建生态文明](https://img.taocdn.com/s3/m/31cb8cf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52.png)
江泽慧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在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成立之际,我很高兴以《弘扬生态文
化,共建生态文明》为题,围绕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的“弘扬生态文化, 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办会宗旨,谈谈我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与大家一道讨论交流。
一、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理念
第三,推进绿色家园建设。让广大民众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喝上干 净的水、吃上绿色的食品、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舒适的人居环境,这 是建设绿色家园最基本的标准和要求。国家林业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在 全社会开展“关注森林,共建绿色家园”系列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全球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据联合国 粮农组织统计,2000---2005年间,中国净增的森林面积居世界首位,其 增加森林面积的总量,相当于过去五年全球森林采伐面积的近一半。据 国内专家初步估算,2004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了约五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相当于同期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担负着历 史上最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面临着历史上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 挑战。我们必须站在国家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高度,把关注森林,植树造
2
与生命价值的尊重和赞美中,获取精神与物质成果的享受。比如,中华 竹文化在生态文化中独树~帜。千百年来,竹子与华夏儿女结下不解之 缘。人们种竹、赏竹、用竹、爱竹、画竹、咏竹,借竹寓意,以竹抒情, 留下许多以竹为题的诗词丹青。人们赞美竹子,是因为它有青翠洒脱的 风姿,昂首挺拔的气势,虚心有节的情操,刚柔相济的品德。体现在竹 文化中的竹子,不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植物,而是人格化了的自然,寄 托和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情感、观念和理想。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d8900b63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5.png)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意义,是指新中国在建国初期就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致力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一直被视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理念,新中国成立以来,积极践行这一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既要经济发展,也要保护环境,才能确保子孙后代能够继续生存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也是国家实力和形象的重要体现。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才能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为国家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将继续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目标。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环境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着生产力水平低下、资源环境极度匮乏的困境,生态环境状况十分脆弱。
长期的战争破坏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森林减少、草原退化等问题普遍存在。
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给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隐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
通过加强环境监测、推进生态修复、制定生态保护政策等一系列措施,我国的空气质量逐步改善,部分地区的水质得到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得到增强。
但与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依然严峻,生态系统遭受的压力仍然巨大。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手抄报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手抄报](https://img.taocdn.com/s3/m/4d7c690e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0.png)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手抄报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手抄报
1. 诚实守信:在中华传统美德中,诚实守信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只有诚信守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2. 勤奋努力:勤奋努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才能有所成就。
3. 尊老敬祖:尊老敬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保持亲情之间的牵挂和深情。
4. 爱国守法:爱国守法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要爱自己的祖国,听从国家法律,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尽自己的责任。
5. 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只有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才能培养出真正伟大的人物。
6. 谦虚谨慎:谦虚谨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不要自大自满,要保持谦虚、低调的个人品质。
7. 友善待人:友善待人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
要用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关怀别人,让自己成为众人喜爱的人物。
8. 孝悌忠信:孝悌忠信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代表了中华民族孝敬父母、尊重长幼、忠于天朝的精神。
9.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自然环境,倡导绿色出行,减少污染和浪费,建设美好环境。
10. 博爱和谐:博爱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要尊重他人,并相互包容,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eb979517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81.p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实践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一理念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肆意地征服和破坏自然。
这种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所倡导的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不谋而合。
当我们以“天人合一”的视角去看待生态文明建设时,就会更加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平衡性,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助力。
“仁爱”不仅是对他人的关爱,也包括对万物的慈悲。
如果我们将这种仁爱之心延伸到自然界,就会更加珍惜和爱护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比如,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生态友好型的种植和养殖方式,既能保障农产品的供应,又能保护土地、水源和生态环境。
“节俭”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过度消费和浪费现象屡见不鲜。
然而,传统文化中的节俭观念提醒我们,要珍惜资源,物尽其用。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用水用电,还是在工业生产中的资源利用,都应该秉持节俭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浪费。
通过倡导节俭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我们可以降低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平衡”观念也能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启示。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只有保持这种平衡,生态系统才能稳定和健康。
比如,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花草、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平衡。
如果人类的活动打破了这种平衡,就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生态危机的发生。
因此,我们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避免盲目开发和破坏。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22d78bc408a1284ac8504306.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起源,以儒家思想为突出代表的诸子百家,包含着丰富而深邃的生态智慧。
在全社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儒家思想传统来源看,它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来自于父系氏族的宗教社会传统和夏、商、周三代的血缘宗法礼俗制度。
儒家的生态智慧是德性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礼乐教化,尽心知性而知天,表达了人文主体与自然环境之间互动的观念。
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思想的核心。
天人合一,中和位育所谓天人合一,一般是指人与自然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与西方文化相比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东方智慧。
“天”与“人”合一。
儒家持一种“上下与天地同流”、“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认为人的一切活动和机制,都应当顺应“天道”、不违逆自然。
“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应当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与天地参”,才能取得成功。
儒家的天人观来源于三代,尤其是殷周。
《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这是以类比自然现象的秩序来为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作论证。
“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天地生生不息创造万物、哺育万物成长的本性。
天地的本性是符合道德的,天地之德是使万物不断地生长。
人之命在天,人的生命乃自然界的一个有机部分,并以自然界的存在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人对天地万物不能采取一种征服和剥削的态度,而应当抱有一种敬畏、感恩之情,负有共生共育的责任和义务。
从价值观上说,天人合一主张人和自然界的地位是平等的,自然界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
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
![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https://img.taocdn.com/s3/m/ba4d136aa417866fb84a8e7a.png)
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编者按:为了大力弘扬敬老崇文理念,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与市精神文明办、市老年基金会分别于2010年10月、2011年9月、2012年11月先后成功举办了以“敬老崇文与现代社会”、“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和“传统文化与道德建设”为主题的三届敬老崇文论坛。
今年9月,三家单位再次联合举办以“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第四届敬老崇文论坛。
本报摘取论坛现场的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提高我们的生存智慧□赵雯由上海市文史馆、市精神文明办和市老年基金会共同组织发起的“敬老崇文论坛”已成功举办三届,传承中华民族敬老崇文理念,弘扬文以载道、尊贤尚德的优良传统,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敬老崇文文集》撷英成册,出版发行,播洒慧语,启迪大众,可喜可贺。
本届论坛聚焦“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诸作者或以史为鉴,诠释在“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中,在追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保障作用、基础作用;或古为今用,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升华理念,结合世界先进经验、现代科学技术,为营造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人与社会“共生、共荣、共立、共达”的和美境界,出谋划策。
立意高远,意义重大。
建设生态文明,源于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是对“掠夺式”非均衡发展的反思,更是对科学发展的深化和提升。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原始文明、农耕文明,短暂的工业文明、现代文明,经历了对自然生态恐惧、敬畏,破坏、掠夺,保护、修复的种种实践,深刻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也关系科学发展,关乎世界未来。
建设生态文明不易,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尤为不易。
在广阔的国土上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世界性难题。
当我们面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发展桎梏,面临物欲横流、消费至上的失范社会,如何提高我们的生存智慧,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是每个有良知的人,应该重视、应该思考、应该从自己做起的重大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潘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这种必然性,除了大家都知道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的现实选择外,还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文明。
西方环境思潮兴起四十年,有一个普遍的规律,那就是开始时把环境仅仅当作技术问题,即用什么样的技术来治理污染。
后来发现,再好的环保技术也挡不住“两高一资”产业的继续发展,于是把它上升为经济问题,设计各种鼓励环保惩罚污染的经济政策。
后来又发现,环境问题牵扯到全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甚至牵扯到国家之间关系,于是就上升为政治问题。
这几年,尤其是当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国际政治主流时,全世界相当一批政治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最终是一个文化伦理问题。
去年戈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说了一句话:“环境不是政治问题,而是一个道德问题。
”他这句话很有代表性。
现在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有人说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危机,有人说是资本主义的危机。
其实用最简单的话说,是美国式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危机,是西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危机。
因为金融衍生品代表的现代虚拟经济必须建立在人们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如果因投机产生的道德风险迅速扩大为整个金融链条断裂,那就会影响实体经济,最后就会彻底宣告“今天花完明天的钱”的生活方式的破产。
顺便一提的是,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华人群体总体来说受损害比较小。
因为祖祖辈辈的积淀使他们不习惯没钱也要贷款买好几套房子好几辆车的生活方式,相反他们喜欢踏踏实实挣钱、量入为出花钱、缩衣节食地为子孙攒钱。
这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追随着西方的脚步走。
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甲午战败后转学制度;戊戌变法失败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但中国仍然没有摆脱困境,这便使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于是打倒“孔家店”,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在中国30年间集中体现。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说明,中国如果继续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那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方要差很多,再走下去不仅影响世界和谐,还会造成内部不和谐。
所以,这次危机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大好机会。
西方工业文明是以无限获取利润为动力,以现代资本主义体系为制度,以建立在工商业和金融业上的城市为载体的文明。
它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财富。
工业文明产生的原因很多,例如新教改革、启蒙运动、文艺复兴、科技革命等,但根本原因是发现了新大陆,开拓了殖民地,在扩大市场和原材料产地时,也把本国的阶级矛盾、经济矛盾、社会矛盾统统转移出去。
转移了几百年后,他们终于发现,什么危机都能转移,唯有环境危机转移不了,谁让大家“不幸”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气候危机一来,飓风不光袭击东南亚,也袭击新奥尔良;海水上涨不光淹掉南太平洋小岛,也会淹掉纽约。
从文化上看,西方工业文明的基础是人类中心主义,即将人视为自然万物的主宰和中心,而将自然视为不断满足人类无限欲望的对象。
事实上,人的欲望可以无限,但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
西方工业文明在300年间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社会财富,几乎等于传统社会的总和,但也消耗了亿万年的自然储备,带来了不可克服的经济危机和全球生态危机。
文明总是在不断进化的。
西方工业文明把人类带出农耕文明,但它也必将走向历史的尽头。
时代正在呼唤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全面和谐的生态文明,就是在西方工业文明所奠定的生产力基础上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大关系,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生态,在人与自我之间建立和谐人格,在人与社会之间建立和谐社会。
当然,还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相融,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建立和谐世界。
面对西方工业文明所暴露出来的内在困境,各国一部分政治精英与学者已开始全面研究世界各大文明和古老宗教中的生态智慧,试图从中寻找摆脱困境的路径。
他们发现:从基督教文明来看,人类对生物群的尊重和保护也应成为自然法的内容,包括生物自然多样化存在的权利、健康生活的权利、自由进化的权利、不受人类侵害的权利、共享于地球的权利等。
为这些权利而奋斗,已成为20年来西方环境运动的伦理基础。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又将目光转向东方,转向中国。
《儒学与生态文明》、《道教与生态文明》、《佛教与生态文明》,这些书成为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
为了解决生态危机,西方人开始琢磨中华文明的古老传统。
中华民族是有特殊性的,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全世界唯一以国家形态传承,而又同根、同文、同种延续几千年的民族。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独自延续生存到今天?因为我们的文化理念中蕴含着更加深刻的生态智慧:我们的伦理与制度充满着这种深刻的生态智慧,我们的生活方式实践着这种深刻的生态智慧,我们的历史传统延续着这种深刻的生态智慧。
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
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那就是“中”、“和”、“容”,即中庸之中、和谐之和、包容之容。
儒、释、道三家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儒家讲求“仁民爱物”,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犹如同胞手足,朋友兄弟,万物一体而相互仁爱。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他以“天命”建立了人间尊卑礼法;孟子认为“天人相通”,人要以仁义道德来约束自己,以求天人合德;董仲舒认为“天人相类”,天人之间具有微妙的相互感应关系;宋明理学则将“天人一体”变成了心性之学,使天成为人间道德规范的终极根源。
概言之,儒家主张天道即人道,天地生生之德的道德意义和伦理价值,需要人来实现,人恰恰可以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应天”,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根源于此。
当然,过分强调“天命”,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一面。
需要特别指出,儒家传统中还有一支主张“天人交胜”的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荀子、王夫之等,认为一方面应当发挥主观能动精神,充分运用自然规律“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又要“交相胜,还相用”,看到人的有限性,遵循自然天道的正常规律,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道家崇尚“自然”,希望通过“道法自然”实现人道契合、人道为一。
老子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在第一,天地由道而生,万物与人既是平等又是相互联系的,反对人为、机心,主张顺道而为,复归于朴。
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提倡一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生命境界。
佛教虽为外来文化,但很好地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中华道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有中国特色的莫过于禅宗。
禅宗所体现出的东土大乘佛教精神完全是中国式的,它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解,对中华道德礼义的吸收,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认同,无不反映出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
佛教提出“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是以消除“分别心”作为佛家最根本的原则之一。
这些价值观在现实制度和生活中就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
“度”就是分寸,就是节制,就是礼数,就是平衡,就是和谐。
度是一种从容回旋的空间,度是一种进退有余的艺术,度是一种节制合适的平衡,度是一种立身达人的智慧。
概言之,“度”不仅是中国政治智慧,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更是中国生态智慧的凝练表达。
这种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通过家族和礼仪牢牢地在基层社会中扎下了根,这也是中华传统特别伟大的一点。
在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古代圣贤典籍中四书五经的大道和世俗官民生活中的小道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比如治家之道。
《朱子治家格言》从清代一直到民国都是五六岁儿童开蒙的课本。
里面教什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这样教育长大的人,自然会形成节制、有度、从容的生活态度。
比如茶道。
西方人也喝茶,不过是一种饮料。
而中国茶道却有着精神,有着境界,有着原则。
那就是和、静、雅:中和、宁静、雅致。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茶道成为文人士大夫反思自悟、坐禅悟道的方式,后传到日本,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象征。
又如商道。
“人的自私”是西方经济学的第一假定(亚当斯密写了《道德情操论》,可惜一直未受到重视。
大家总是读他的《国富论》,研究那只“看不见的手”,而很少研究他的这本书。
我在剑桥学习时,发现西方的教授们正在重新研究这本书)。
但中国传统商道从来不以牟利为第一目的,讲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的是家国天下与社会责任,放在环保上讲就是企业的绿色责任。
究其本质,是商业与道德的结合。
当然还有剑道、酒道、弈道、医道、药道等。
所谓道,就是精神,就是原则,就是境界。
这里不再多说。
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使得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超越了现实的功利追求。
这些生活实践看似涓涓细流,却共同汇成了生态文明所需要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这种从容有度的生活方式通过节制人的无限欲望,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能够纠正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重重迷误。
从思维方式到道德伦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本质区别可谓一览无遗。
西方在不断地切分,越分越细;中华则不断地求合,越合越强。
西方有机械主义自然观,中华则有中和有机自然观;西方有人文主义伦理观,中华则有和谐生态伦理观;西方有二元对立进化论,中华则有天道人道融通论。
东西方文明在几千年前惊人相似地同时崛起,又在几千年后惊人相似地同时会师,会师在哪里?会师在生态文明的平台上。
中华传统文明虽然是在农业文明时期的产物,但具有普遍价值,更能够进行现代的创造性转化。
尤其是在生态方面,因为中华道统不仅在价值理念上以天人合一为诉求,而且具有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与之相匹配,更是深入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之中,对于解决当今的生态危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中国在百年多时间内从农业文明一跃而入工业文明,再由工业文明向上一越,提前跨入生态文明,是完全可能的,因为中国已经同时具备实现这一战略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极大地解放生产力并发展生产力,国民财富迅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高,这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中国已经完成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一个承载千年道统的政治民族最终屹立于世界东方,这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政治基础;充满生态智慧的中华道统在现代社会实现创造性转化,这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文化基础。
因此,中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人类三期文明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