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导游基础第十章考点:词格律及楹联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全国导游基础第十章考点:词格律
及楹联常识
导读:本文2018年全国导游基础第十章考点:词格律及楹联常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二节诗词格律及楹联常识
一、诗体流变
诗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而注重形式美是诗歌的特点,也是最富有民族性的。
关于诗体的流变,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中曾经说过:“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这句话基本上反映了中国诗歌形式的流变轨迹。
诗歌起源于劳动,如《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从内容上看,它表现了发明弹弓,用以狩猎的情景。从形式上看,它两字一顿,有了简单的节奏,而且“竹”与“夫”押韵,因此具有诗歌最基本的特点。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305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国风”,为地方民歌,“雅”“颂”是“朝廷郊庙乐歌之辞”。其中最重要的是《国风》,价值。
《诗经》中的诗,大多数篇章都是四言句型,两字一顿,偶数句末押韵,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节奏。如《诗经-关雎》:“关关/雌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歌形式发生第二次大的改变是楚辞,楚辞是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楚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创造的。楚辞与《诗经》不同,一般为七言,在句中第四字用“兮”字,如《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楚辞对于后世诗体发展的历史贡献是确立了三字尾的节奏。楚辞五言句在中间加上“兮”字,还是两顿,而七言句则不同,出现了三字节奏,为七言诗的发展准备了条件。此外,楚辞与汉赋也有关系,《离*》也被称为*体赋。
汉赋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骈偶化,即上下两句对仗。如班固的《西都赋》中一段:“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茂树荫蔚,芳草被堤。兰茝发色,晔晔猗猗。若摛锦布绣,烛耀乎其陂。鸟则玄鹤白鹭,黄鹄?鹳,鸽鸹鸨鶂,凫鹭鸿雁。朝发河海,夕宿江汉。沉浮往来,云集雾散。”汉赋“铺采摘文”,只能诵而不能唱,远离了民歌的传统,因而失去了广泛流传的生命力,但其讲求对仗的形式却被后世的格律诗所继承并发展。
五言诗成于汉代,东汉班固的《咏史》诗可以看作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汉代五言诗大部分保留在宋代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乐府诗是汉代诗歌的代表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
负责制定乐谱和采集民歌,并训练乐工演奏,这种歌辞统称为“乐府诗”,又简称为“乐府”。后来的文人拟作或改作的乐府诗,不一定能唱,也称为“乐府”。乐府诗多来自民间歌谣,乐府歌以杂言为主,但也有一部分五言诗是比较优秀的作品,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
七言诗的起源可能早于五言诗,但七言诗的成熟却晚于五言诗。后汉张衡的《四愁诗》以及三国魏曹丕的《燕歌行》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作品,是早期七言诗的代表。南朝宋时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运用了大量的七言句,又夹杂一些五言句,彻底打破了句句押韵而又严格齐言的柏梁体格局,创造了一种新的七言歌行体,成为唐代以后七言的基本模式。五言句,以上二下三型为主,七言则以上四下三为主,上二与上四仍然继承了上古的两字一顿的模式,下三字则可以按意义节奏分为二、一或一、二型。如《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种节奏的灵活变化,使三字尾在整齐的五、七言句中可以调节变化。因此,五七言体成为诗人们在创作实践中逐步选择的奇数字句式。五七言诗的成熟为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
二、诗词格律常识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它成熟于唐代,
所以唐人称为今体。唐以前的诗以及后人模仿古诗而不按近体诗的格律所写的诗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也就是唐代的格律诗,它们是五七言的律诗与绝句,在唐代成熟并繁荣,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杜甫就是写格律诗的圣手。律诗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四点:①每首限定八句四联,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②押平声韵;③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④每篇的对仗都有规定。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颌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句就入韵,句末字押韵,四联全部对仗到底(律诗要求中间两联须对仗),且首联还句中自对。如此高要求的格律大概也只有杜甫能写得出。
绝句也叫截句,就是在格律上截取律诗的一半,或截取上片,或截取下片,或截取中间两联,或截取首尾两联。明白了律诗的格律也就明白了绝句的格律。
格律诗要讲究押韵、平仄、对仗。
押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从民歌到文人诗,从古代的《诗经》到现代新诗,都是要押韵的,只是宽严不同而已。那么什么是韵?诗词中的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在诗歌中,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用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如李白的《静夜思》:“床
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光(guang)、霜(shuang)、乡(xiang),韵尾都是ong,所以它们都押韵。偶数句末押韵,奇数可押可不押,如绝句二、四句最后一字要押韵,律诗二、四、六、八句最后一字要押韵。再如王维的《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流、舟、留”,韵母都是iu所以它们押韵。古代诗歌押韵是根据韵书,因此有些在古代同韵的字,现在读起来已经不押韵了,这是因为语音变化的结果。如李益的《江南曲》:
嫁得翟塘贾,朝朝误妾期(qi)。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er)。
这里的“期”与“儿”,用普通话来读就不押韵,而用江浙一带的方言来读则押韵,儿读音为(耐),因为方言里保存着大量的古音。近体诗用韵所依照的都是韵书,即《切韵》或《唐韵》,共206韵,但规定相邻的韵可以同用。这些作诗所依据的韵书,是由朝廷颁布的,所以称为官韵。到了宋元之际,人们把这些规定可以同用的韵合并成106韵,这就是平水韵:,此后,诗人写作格律诗,依据的都是平水韵,也称为诗韵。如果写诗时,没有遵照诗韵来写,就叫出韵,这是写近体诗的大忌。
平仄与汉语四声有密切的关系。古汉语四声为“平、上、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