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
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医刊》
【年(卷),期】2011(046)004
【摘要】@@ 1 定义和分类rn慢性心衰也可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见的包括心房扑动(房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房速).rn心房扑动是心房快速而规律的电活动,介于房性心动过速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频率一般为250~350次/分,至少在一个体表心电图导联上心房波间无明确的等电位线.常呈2∶1和4∶1下传心室.如果房室以不同比例传导则表现为心室率不等.
【总页数】2页(P79-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
【相关文献】
1.滋阴利水法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J], 杨淑光;张宪忠;李莉
2.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持续性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 [J], 申向华;曾海艳
3.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持续性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 [J], 申向华;曾海艳
4.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J],
5.《癫痫伴焦虑诊断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慢性心力衰竭可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性房颤伴慢心室率、室内传导阻滞等,加重心衰进程。
(一)定义与分类缓慢心律失常包括以下列几种情况: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结病变导致窦房结功能减退,心电图包括: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以下),且非药物引起;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窦房传导阻滞与房室阻滞并存,并可伴发阵发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起搏系统退行性病变及冠心病、心肌炎(尤其是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等疾患可累及窦房结及周围组织,产生一系列缓慢心律失常,并可引起头晕、黑朦、晕厥等症状。
2.房室传导阻滞根据阻滞程度,分为I度、II度和III度房室阻滞,严重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明显降低心输出量,导致头晕、黑矇甚至晕厥;严重心动过缓或心室停搏也极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直接发生心室停跳致死。
3.房颤伴慢心室率持续性房颤中超过5秒的长间歇提示存在高二度房室阻滞。
4.室内传导阻滞包括左束支阻滞(LBBB)、左前分支阻滞和/或左后分支阻滞、右束支阻滞、双分支阻滞、三支阻滞,以左束支阻滞较常见,可见于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二)流行病学由于慢性心衰引起的心肌受累及药物治疗的影响,发生缓慢心律失常的机会增加。
根据美国密西根大学心衰数据库统计,10%慢性心衰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目前国内尚无心衰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
慢性稳定性心衰左束支阻滞发生率约25%,是心衰预后不良和猝死的独立预测因子。
(三)发病机制心衰患者常存在一种或多种基础性心脏病,如高血压病和冠心病。
心肌缺血常引起持久的房室阻滞。
冠心病中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窦房结功能障碍和房室阻滞发生率较高,也是导致心源性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0 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诊治及心脏性碎死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
。
碎 死 风 险评 估 包 括
,
T
波 电交 替
、
研究 和
。
C 这 两 项 随 机试 验 均 显 示 I
D
心 率 震 荡 心 率 变 异 等 必 要时 可 进 行 心 内 电生 理 检 查
较 抗 心 律失 常药 物 能 提 高室 颤 或 持 续 性 室 速 幸 存 者 的
总存 活 率
因此 I C D 可 有 效 用 于 慢性 心 衰 患 者 心 脏 性 碎 死
C 建议 植 人 I
。
如合 并 室 内传导 阻 滞 应综 合 评估 p 受 体 阻 滞 剂 对 心
L V
EF
降低 (
<
0 % ) 已接 4
, ,
,
率及 心 脏 传导 系 统 影 响后 慎 重 使 用
剂 血 管活 性 药物 改 善 心 衰 性 心 律 失 常诱 因
, 。
、
合理应 用 利尿
受 最 佳 药物 治疗 并且 预 期 寿 命
。
室 性 心 律失 常 可 能 源 于 心 肌 细 胞
e
而 后者 5 0 %
, ,
一
5 % 与 室 性 快 速 性 心 律 失 常有 7
,
自律 性 的 紊乱
造 成室 速 的异 常 自律性 已 被 证 实是 由 纤 维 产生 这 可 能 与 心衰时异
, 。 ,
关
。
频 发 室 早 特 别是 室 性 心 动 过 速 ( 室 速 ) 可 迅 速 恶
物治疗 ; 器 械治疗 的 非 缺 血 性 心 脏 病 或 缺 血 性 心
6 2
药物 治 疗
、
多 数 药 物 有 负性 肌力 及 致 心 律 失 常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解读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射血及(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已发展为21 世纪最重要的慢性心血管病症[1]。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心衰指南相继颁布,如2012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3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 美国心脏协会(AHA)的《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及2014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指南》,为慢性心衰的规范治疗奠定了基础。
中医中药是心血管病防治的“中国特色”,在改善慢性心衰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维持心功能及减少再住院率方面显示有一定优势,但在西医指南中却鲜有提及。
在2014 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中药被列在有争议、正在研究或疗效不能肯定的药物中。
在这种背景下,2014 年《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出台,系统总结归纳了心衰的中医证候特征、辨证分型及治疗,对进一步规范慢性心衰的中医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中医、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在慢性心衰防治中各有特点,中西医联合治疗心衰在临床实践中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如何以病人为中心,中西医优势互补、有机结合,是建立有中国特色慢性心衰诊疗方案的关键。
基于此,由陈可冀院士、吴宗贵教授牵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及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在系统评价慢性心衰临床研究证据的基础上,于2015 年底完成了《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共识》主要包括要点说明、前言、慢性心衰的临床评估、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慢性心衰的治疗五方面内容。
其中慢性心衰的临床评估及西医治疗部分是对2014 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内容的精炼,本文不再赘述。
心房颤动治疗热点2010年专家共识
电隔离 非肺静脉消融靶点的消融 肺静脉电隔离是阵发性房颤的主要消融终点 持续性和持久性房颤是肺静脉电隔离基础上的 复合消融,而其策略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优化
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专家共识
导管消融适应症的建议
阵发性房颤:症状明显,药物无效,一线治疗
与一些急性原因有关:如饮酒过量、急性心 肌梗死、急性心肌炎、急性心包炎、肺部疾 患、胸腔手术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与心脏器质性病变有关:高血压 冠心病 、 心脏瓣膜病 、心力衰竭等。 与一些心律失常伴存:包括房室折返、房室 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或房性心动过速 上述原因消失或被治愈,房颤可能不再发作
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 环肺静脉线性消融 肺静脉前庭隔离术 心房复杂碎裂电位消融 神经节从消融
个体化消融及递进式消融策略
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专家共识
局灶性消融
局灶性房颤90%以上起源于肺静脉
消融终点:触发房颤的房早成功消融
成功率:40%-50% 并发症:心房穿孔、肺静脉狭窄、血栓栓塞等
剂量 75mg/d 有效性远不如华法林 优点是不需要检测INR,出血危险性低
药物抗凝的专家共识
联合用药
华法林+阿司匹林
不建议
有效性并不优于华法林
出血危险性明显增加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作用远不如华法林 优于单用阿司匹林(75~100mg/D)
药物抗凝的策略
不论何种类型房颤 抗凝治疗方法均取决于危险分层 高危患者 华法林 中危患者
电学隔离
能够记录到CFAE区域
消融所有CFAE
中止房颤?阴性诱发?
PV开口周围GP分布区域 PV,CS, SVC, 线性 HFS诱发的迷走反应消失 转复为窦律
[CHFS2010]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
[CHFS2010]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一. 前言2001年5月,我国第三届全国心力衰竭会议曾提出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2007年公布的国内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也对该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由于对心力衰竭机制研究不充分,难以便捷准确地评估心室舒张功能,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始终不统一。
2007年欧洲心脏病协会(Association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发布新的专家共识,规范了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近几年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进展,有必要更新我国的专家共识。
2005年ESC及美国心脏病学会(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的指南均放弃了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提法,改为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heart failure with normal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HFNEF)或左心室射血分数尚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HFPEF)。
名称的改变与心力衰竭是一个综合征(single syndrome)还是两个综合征(two syndrome)的观点及争论有关。
一个综合征:舒张功能不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从舒张功能正常→受损→收缩功能不全的连续的过程,即由HFNEF逐渐演变成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HFREF)。
支持证据包括:(1)HFNEF患者即使左心室整体收缩做功正常,但已有组织多普勒左心室长轴速度降低,组织多普勒速度从HFNEF 到HFREF呈连续性的下降[1-6];(2)收缩性心力衰竭也伴有舒张功能不全,而且舒张功能不全与症状相关性好于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7,8];(3)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起源与所有的心力衰竭没有差别,即胶原在间质沉积的增加和细胞基质蛋白的改变[9,10];(4)HFNEF患者左心室容积已有增加,提示该类患者实际上已经出现左心室重构[11];(5)高血压性心脏病和终末期肥厚型心肌病逐步从向心性重构进展为离心性重构[12-14]。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本共识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证据并结合专家经验制订,主要涉及成人慢性心衰的诊断和药物治疗,力争在符合临床实际的基础上,做到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供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参考使用。
本共识并非医疗行为标准或规范,仅根据现有研究证据和专家经验形成,随着临床实践发展以及新的证据不断出现,将会不断更新和完西医学认为,心肌病理性“重构”是心衰发生发展善。
推荐本共识的目的是帮助医师进行临床实践,但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个体化诊疗的需求,且就共识本身而言,并不包括所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也不排斥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具体治疗措施需医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经验及患者意愿做出决定。
关键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可改善慢性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维持心功能,减少再住院率。
(2)慢性心衰中医学认为属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可用“虚”、“瘀”、“水”概括,益气、活血、利水为心衰的治疗大法。
(3)慢性心衰A、B阶段中医主要针对原发病辨证论治,B阶段尚可酌情选用具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的中药。
(4)慢性心衰C、D阶段中医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疲最多见,其次为阳虚、阴虚、水饮、痰油。
各证候要素常以复合证型兼夹出现。
(5)慢性心衰C、D阶段常见中医复合证型有气虚血疲证、阳气亏虚血疲证、气阴两虚血瘀证。
①气虚血振证处方选用桂枝甘草汤或保元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芪参益气滴丸(推荐用于冠心病)心等;②阳气亏虚血瘀证处方选用参附汤或四逆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芪苈强心胶囊、参附注射液、心脉隆注射液等;③气阴两虚血瘀证处方选用生脉散加味,中成药可选用生脉胶囊、生脉饮口服液、生脉注射液等。
(6)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治疗需注意潜在的中西药间相互作用。
1.前言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所致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
心衰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是21世纪最重要的慢性心血管病症。
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
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1.定义和分类慢性心衰也可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见的包括心房扑动(房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房速)。
2.流行病学目前尚无慢性心衰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流行病学资料。
3.发病机制房速发生机制常为触发、自律性异常或微折返。
房扑的发生机制为大折返激动。
4.临床表现和危害慢性心衰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表现与基础心脏病、心动过速类型、心率、个体情况、伴随疾病等有关。
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多数由于快心室率出现反复心悸和心衰加重表现,如呼吸困难、头晕乏力、水肿,过快心室率可出现黑朦甚至晕厥。
5.诊断与评估诊断确立需充分了解基础心脏病、有无伴随疾病(包括肺部疾病)、有无接受手术治疗,既往用药情况等。
心律失常诊断需要心电记录,心电图,特别是动态心电图对判断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现无症状心律失常尤为重要。
对慢性心衰合并室上速患者评估包括基础心脏病、临床表现、心律失常类型、心率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综合评估。
基础心脏病、心功能状况和心室率决定临床决策。
6.治疗6.1房扑治疗6.1.1转律:房扑常呈2:1下传,心室率较快,可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迅速转律,首选电复律。
电复律终止房扑安全、有效、成功率达90%以上。
血流动力学较稳定的持续性房扑可选择电复律或食道调搏。
不推荐伊布利特、多非利特、地尔硫卓和索他洛尔应用于慢性心衰合并房扑患者。
慢性心衰合并房扑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在改善心衰基础上,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治疗。
6.1.2. 控制心室率:慢性心衰合并房扑控制心室率同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治疗。
6.1.3. 抗凝治疗:对于房扑患者,推荐抗凝治疗。
若房扑持续时间<48小时或左室功能正常的孤立性房扑,可给仅予阿司匹林。
射频消融成功后的房扑,抗凝治疗4~6周即可。
详见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治疗。
6.2. 房速治疗对于局灶性房速无论阵发性房速还是无休止房速,药物疗效均不理想。
控制慢性心衰患者房速心室率治疗可选择ß受体阻滞剂。
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要点(2021完整版)
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要点(2021完整版)老年患者存在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多病共存、伴有多种综合征、多重用药及机体功能的自然衰退等特点,其在临床中的诊断、治疗、康复与长期管理与其他人群不同,为便于临床老年医学工作者、特别是基层社区医师的临床实践应用,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心血管疾病领域的专家撰写了本共识,旨在总结适合我国老年慢性心衰诊疗方案,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治疗与综合管理(一)治疗目标与原则治疗目标以缓解症状、改善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和再住院率及降低死亡率。
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动态评估患者伴随疾病的变化及相应合并用药的调整情况;定期监测和评估患者认知和肝肾功能及电解质,药物选择及辅助装置使用应权衡利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老年慢性心衰的药物治疗1.老年慢性心衰的治疗药物(1)利尿剂:是目前唯一充分缓解体液潴留的药物,是心衰治疗的基石之一。
有液体潴留的HFrEF患者,若无禁忌证推荐使用利尿剂缓解症状,但尚无降低死亡率或发病率的证据。
首选袢利尿剂,最常用呋塞米,噻嗪类利尿剂适应于伴轻度液体潴留的高血压患者,但痛风为禁忌证。
利尿剂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至尿量增加,密切观察患者症状、监测尿量及体重变化,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剂量。
用药期间监测患者血压、肾功能、电解质及尿酸,避免出现低血压、肾功能恶化、电解质丢失或高尿酸血症等。
无液体潴留症状和体征及对某种利尿剂过敏或存在不良反应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利尿剂。
新型排水利尿剂: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托伐普坦,有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袢利尿剂的基础上加用托伐普坦可增加尿量,改善症状,不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和增加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恶化的风险,对伴有低钠血症的老年患者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2)肾素-血管紧张素(RAS)受体拮抗剂:RAS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可降低老年患者心衰恶化再住院率和死亡率,适用有症状的HFrEF患者,如无禁忌证推荐初始小剂量应用ACEI。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诊断及治疗(doc 9页)
[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定义和分类心房颤动(房颤)是慢性心衰患者最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以心房活动不协调,继而心房功能恶化、丧失为特点。
心电图表现为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时限不等的快速震荡波或颤动波。
如果房室传导正常,常出现不规则的快速心室反应,加重心衰。
房颤可以单独出现或与其他心律失常合并出现,如心房扑动。
房颤分为以下4类:阵发性房颤:房颤发作2次以上,持续时间<7天,一般<24h,多为自限性,可自行终止。
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的房产,一般不能自行转律。
可以是房颤的首发的表现,也可以是阵发性房颤反复发作的结果。
药物或/和电转复能终止房颤。
永久性房颤:即使复律治疗也不能终止房颤的发作或复律后24h内复发,或未曾复律。
初发房颤:首次发现房颤,既往没有房颤病史,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
慢性心衰常合并持续性房颤或永久性房颤。
(二)流行病学临床上10%—35%慢性心衰患者伴有房颤,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心脏疾病严重程度和心功能恶化,房颤发病率也不断增加。
国外研究显示心功能I级房颤发病率约为4%,心功能II—III级房颤发病率为10—26%,III—IV级20—29%,而心功能IV级患者房颤发病率增加到50%。
我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约为0.77%,标准化率为0.61%。
按此计算,我国目前房颤患者超过800万。
其中1/3为阵发性房颤,2/3为持续或永久性房颤。
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调查发现,在房颤相关因素中,老年为58.1%,高血压病40.3%、冠心病34.8 %、心力衰竭33.1%、风湿性瓣膜病23.9%。
心衰合并房颤占有相当大比例,按此比例,我国目前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超过264万。
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均显示房颤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房颤、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逐年增加,而各种心血管疾病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将进一步增加。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任何初始心肌损伤引起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已逐渐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
随着现代医学对心衰治疗手段的进步,治疗指南不断更新,其病死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心衰患者死亡总数仍在不断增加,再住院率仍然较高,用于心衰诊疗的医疗卫生支出高于其他疾病。
中医药防治心衰积累有丰富的经验,具有独到的优势,但相关诊疗规范尚未在业界形成共识,制约了中医药在心衰治疗中的推广应用。
基于“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立项启动的针对心衰的中医治疗方案、临床路径及评价方法等相关研究ADDIN NE.Ref.{6E9994CD-D8D7-43B5-8A44-B97C483FCB07}[1-4],在文献回顾分析、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专家咨询问卷、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常用中药系统评价等研究工作ADDINNE.Ref.{93818D2A-A067-48FE-84E0-B704E9C97DFF}[5-28]的基础上对心衰的基本证候特征、证候演变规律、临床辨治及用药规律进行了梳理、总结、归纳、评价,初步把握了心衰中医诊疗的基本规律。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为进一步规范心衰中医诊疗,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组织起草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初稿,经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第三届学术论坛初步讨论,进一步通过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近百名中西医心血管病学专家以邮件、会议的形式充分征求意见、修订完善,形成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现公布如下,以供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听取意见,不断完善。
1.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本共识所涉及的心衰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布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ADDINNE.Ref.{A8C12177-81BE-48D4-AC39-C33F9A95FAFC}[29]。
心房颤动的诊断与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的诊断与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心房颤动被誉为心律失常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它不仅具有高发率,而且会给人体带来极大的危害。
因此,如何对心房颤动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并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研究的重点。
近日,一份关于“心房颤动的诊断与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文档正式发布,在此,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份文档的主要内容。
1.心房颤动的诊断关于心房颤动的诊断,文档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解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心电图和Holter监测是确定心房颤动诊断的关键检查手段,在所有可能出现心房颤动的患者中均应行24小时心电图和Holter监测;(2)除了心电图和Holter监测,超声心动图也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以确定心房颤动的类型和频率,并对心房和左心房内部的情况进行详细评估;(3)如果心电图和Holter监测提示心房颤动,但患者症状不明显或未出现明显的心血管症状,那么进一步CT或MRI检查是必要的。
在上述诊断方法中,心电图和Holter监测是诊断心房颤动的基础,而超声心动图和CT或MRI检查可以进一步确定病情,为后续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重点研究领域,文档的发布也着重强调了该领域的重要性,针对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β受体阻滞剂是对心房颤动治疗最常用的药物,其通过减缓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保护心脏等多种机制发挥作用;(2)钙拮抗剂作为第二线治疗药物,其在一定限度内也可以减缓心率,但不能防止心室率的激增;(3)抗心律失常药物作为一线治疗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来达到治疗效果。
在药物治疗方面,临床医生应该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如果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后病情仍然无法控制,那么可以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3.注意事项除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问题外,在文档中还强调了几个要注意的问题:(1)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严格控制抗凝药物的使用,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既往出血史的患者;(2)定期复查和随访,特别是对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等检查指标;(3)合理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血压、心率、血糖、血脂等指标,从根本上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恶化。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全文)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国际上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运动康复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一定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了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运动康复可降低CHF患者病死率,减少反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合理控制医疗成本。
CHF运动康复已经得到国际专业协会的推荐,2005年欧洲心脏病协会心脏康复和运动生理工作组和美国心脏协会(AHA)下属运动心脏康复和预防分会建议,运动康复是CHF患者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运动锻炼应作为心脏康复的一部分应用于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
2013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AHA 心力衰竭管理指南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ⅠA推荐[2]。
我国一项对35~74岁城乡居民15 518人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患者约400万,且随着年龄增高呈增加态势,有临床症状的CHF 患者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3]。
目前我国CHF患者运动康复处于发展阶段,仅在少数地区开展,未得到大多数地区及医院的重视,CHF患者得不到规范的运动康复指导,因而反复发病、住院,增加医疗负担,甚至出现不恰当运动引发猝死等不良事件。
为了促进我国CHF患者运动康复的发展,相关领域专家共同讨论并撰写了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慢性心力衰竭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称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国内外研究现状运动分耐力运动、抗阻运动、弹性运动。
耐力运动可最大程度地增加最大摄氧量(VO2max),有氧运动为其中一种运动方式,建议CHF患者选择可以改善心肺功能的有氧运动,辅助抗阻运动和弹性运动。
进行运动康复,首先应关注安全性问题。
2007年AHA发布,进行60 000~80 000 h的运动训练,发生运动康复严重不良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猝死)者仅1例[4]。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
,
、
、
家共 识 》
^
[
5
]
,
为 规 范 慢 性 心 衰 的 中 西 医 临 床诊 治 起 到
、
通讯 作 者 吴
:
;
^
贵 第
,
一
_ Te 军 医 大 学 长 征 医 院 也 内 科 t
、
、
8
1
8 852 9 3
,
E ma
-
i
l
:
zg w u
@ me d m a
,
n
.
c om
.
c n
“
”
、
“
瘀
”
、
“
水
”
慢 性心 衰
A
、
B
阶段 中 医 主要 针 对 原 发 病 辨证 论 治
,
B
。
概 括 益 气 活 血 利 水 为 心 衰 的 治 疗 大 法
、
、 、
。
心 衰的 治
,
阶段 尚 可 酌 情 选 用 具 有 逆 转 心 室 重 构 作 用 的 中 药
( ) 、
、
疗 目 标 不 仅是 改 善 症状 提 高治 疗生 活 质量 更 重 要 的
、
l
f
C ard
i
i
o og y Fo u n d a t o n
l i i
,
A C C F
,
美国 心脏
[
。
①气 虚 血 振证 处方 选 用 桂枝 甘 草 汤 或 保 元 汤 协会
(
(
Am e r
c a n H e a r t A s s o c a t o n
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
[ ] 谢 子菊, 3 刘广军 , 翁春梅 , 我 院门诊儿科处方不合理用药分 析 等. [ ]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 0 , ( )2 8 2 9 J. 2 6 6 4 :4 — 4 . 0 [ ] 吴 素芳 , 4 杨少辉 , 晓静. 管紧 张素转化 酶抑制剂 的应 用 与评 于 血 价 [] 中国医刊 , 0 , 2 1:5 J. 2 7 4 ( )6 . 0 [ ] 陈倩. 5 关注儿童使用感 冒药物 存在 的隐患 [ ] 中国医 刊,0 8 J. 20 ,
室。如果房室以不同比例传导则表现为心室率不等。
根据 折 返环路 的解剖 位 置 , 可分 为 峡 部 依 赖性 房 扑 和 非 峡部 依赖 性房 扑两 类 。右房 依赖性 房 扑又 称典 型房
扑, 是右心房 内大折返性心动过速 , 左心房被动激动 ,
折返 依 赖 于下 腔 静 脉 和 三 尖 瓣 环 之 间峡 部 的 缓 慢 传
三线 抗 菌药 物治疗 时 , 由具 有 高 级 职 称 的科 主任 签 应 名或 具有 感染 专科 医师 会 诊记 录 ; 有全 院疑 难 病 例 或 讨 论 意见 ; 或报 “ 理使 用抗 菌 药 物 专 家咨 询 小 组 ” 合 批
方, 对不 规范 处方 予 以纠正 ; 细 向病 人 交代药 物 的用 详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房颤动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房颤动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患者日趋增多。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与心衰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升高。
临床上有10%~35%的慢性心衰患者伴有房颤,且房颤发生与心功能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我国目前心衰合并房颤者超过264万。
笔者就近年来中西医对该病的认识及治疗概述如下。
1中医病因病机中医既无慢性心衰也无房颤的病名,据其症状及发病情况可归属于祖国医学的“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等范畴。
在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提及:心悸与现代医学中各种心脏病变所引起的心律失常及神经官能症等出现的以心悸、心慌为主症的疾病相类似。
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医家对心悸就有了认识。
《诸病源候论》中说:“心气不足,惊悸恍惚……虚劳损伤血脉,致令心气不足,因为邪气所乘,则使惊而悸动不定”。
由于本病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或他脏病变最终累及于心,所以病者存在多脏器功能障碍,机体功能失调;复因虚受邪,损及肺脾肾诸脏之阳气,致气滞血瘀,水不化气,瘀血痰浊上凌心肺,使心之气血阴阳均受损,脏腑功能失调,血脉运行障碍,致水饮、痰浊、瘀血等诸邪内生,从而引起心之气血生化乏源、阴阳失衡;导致心神失养、心气亏虚,外溢肌肤最终发而为病。
任雪云[2]认为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导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而致本病。
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肾有关。
病分虚、实,虚为气血阴阳不足,实为气滞、痰浊、水饮。
2中医治疗研究2.1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精髓及特色。
卢永兵主任[3]认为现代医学的各种器质性、功能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心悸范围,可归纳为以下5型:①心气不足:益气养心安神,人参散加减;②心阴亏虚: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生脉散加减;③心阳虚弱:温阳益气养心,用人参丸加减;④痰湿内聚:健脾化湿,豁痰平喘,用温胆汤加减;⑤心脉瘀阻:活血化瘀、益气养心,用自拟益气活血散加减。
心房颤动的诊断与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在巨大差距;不仅自然人群应用抗凝治疗的比例很
低,住院患者也很少接受规范抗凝治疗,还有很多患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219・
表3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的抗凝治疗建议
注:‘若为机饭瓣,INR的靶目标是2.5以上
5.3.2选择抗凝方法:除非患者为孤立性房颤或存 在禁忌证,所有房颤患者,包括阵发性、持续性或永久 性房颤,均应进行抗凝治疗。有任何一种高危因素和 ≥2种中度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选择华法林抗凝(目 标MR:2.0—3.O)。1个中度危险因素或≥1种未证 实的危险因素的患者可以选择阿司匹林(80—325rIlg) 或华法林(INR:2.0—3.0)。对于没有脑卒中危险因
5.3.4华法林的应用和监测方法:
时间(胛r)延长至正常对照的1.5~2倍。复律后继
续口服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矾R:2.0—3.O)至少4
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证据有限。 (2)心房扑动进行转复:应根据房颤转复的抗凝
方法进行抗凝治疗。
(3)接受手术或其他有创诊疗:没有置换金属瓣 膜的房颤患者,可以在接受手术或有可能导致出血风 险的诊断检查前一个星期停用抗凝治疗,而不用肝素 替代。脑卒中风险高的患者在围手术期需要停用一 个星期以上的华法林时,建议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 肝素替代。在围手术期新发生房颤的患者抗凝方法 同上。 (4)房颤伴急性心肌梗死:持续静脉注射或间断
周和复律后4周抗凝(INR:2.0—3.0)。房颤持续时
标范围。对于PCI或血运重建术后的房颤患者,维持
治疗应联合氯吡格雷(75IIlg)和华法林(腿:2.0—
3.0),根据情况可以临时加用阿司匹林,但合用氯吡 格雷、华法林和阿司匹林会导致出血风险增加。氯吡
标准·方案·指南——《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标准方案指南——《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
【年(卷),期】2015(18)6
【摘要】由慢性心理衰竭中医诊疗专家组起草,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共同修订完成的《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简称新共识)正式发表(《中医杂志》,2014,55:1258.),用以指导中医药在心力衰竭治疗的规范和应用。
【总页数】1页(P683-683)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医师协会;解读;指南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6
【相关文献】
1.标准·方案·指南--《CVD 合并糖尿病 OAD 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J],
2.标准·方案·指南--《CVD合并糖尿病OAD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J],
3.培养性讲课解读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对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作用 [J], 张菁;黎智;柯敏
4.培养性讲课解读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对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作用 [J], 张菁;黎智;柯敏
5.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解读
——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意义、操作及治疗专家共识 [J],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一)定义和分类
心房颤动(房颤)是慢性心衰患者最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以心房活动不协调,继而心房功能恶化、丧失为特点。
心电图表现为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时限不等的快速震荡波或颤动波。
如果房室传导正常,常出现不规则的快速心室反应,加重心衰。
房颤可以单独出现或与其他心律失常合并出现,如心房扑动。
ﻫ房颤分为以下4类: 阵发性房颤:房颤发作2次以上,持续时间<7天,一般<24h,多为自限性,可自行终止。
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的房产,一般不能自行转律。
可以是房颤的首发的表现,也可以是阵发性房颤反复发作的结果。
药物或/和电转复能终止房颤。
永久性房颤:即使复律治疗也不能终止房颤的发作或复律后24h内复发,或未曾复律。
初发房颤:首次发现房颤,既往没有房颤病史,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
慢性心衰常合并持续性房颤或永久性房颤。
(二)流行病学
临床上10%—35%慢性心衰患者伴有房颤,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心脏疾病严重程度和心功能恶化,房颤发病率也不断增加。
国外研究显示心功能I级房颤发病率约为4%,心功能II—III级房颤发病率为10—26%,III—IV级20—29%,而心功能IV级患者房颤发病率增加到50%。
我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约为0.77%,标准化率为0.61%。
按此计算,我国目前房颤患者超过800万。
其中1/3为阵发性房颤,2/3为持续或永久性房颤。
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调查发现,在房颤相关因素中,老年为58.1%,高血压病40.3%、冠心病34.8%、心力衰竭33.1%、风湿性瓣膜病23.9%。
心衰合并房颤占有相当大比例,按此比例,我国目前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超过264万。
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均显示房颤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房颤、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逐年增加,而各种心血管疾病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将进一步增加。
ﻫ(三)发生机制
临床观察发现心肌肥厚、心脏扩大的患者容易发生心律失常,而且心脏射血分数的高低影响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表明心脏存在机械-电反馈作用。
慢性心衰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心房内血流淤积,压力升高,心房逐渐扩大,心房不应期缩短,传导减慢,增加触发活动。
心房纤维化,心房传导性和兴奋性不均一,增大除极和复极离散,容易产生折返。
促使房颤发生和维持。
ﻫ心衰过程中过度激活的神经内分泌变化也在房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增加血管紧张素II,促进细胞外基质纤维化,导致缓慢传导,心房复极不均一;动物实验显示心衰还可导致离子通道重构,其中最有意义的是Na+-Ca2+交换增加,导致延迟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此外,L-Ca2+电流、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ks减少,都可引起心房传导速度和不应期改变,从而诱发房颤发生。
ﻫ房颤第一天就存在电重构情况,电重构使得房颤易于持续存在,并使房颤转复后窦性心律较难维持,即房颤致房颤作用,这种加重的过程与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有关。
合并房颤的慢性心衰患者每搏量、心输出量、峰值耗氧量均较窦律时进一步下降。
房颤导致的快速、不规则心室率使心肌缺血,心肌顿抑,基质重构、心肌溶解进一步降低心肌功能,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因此,慢性心衰和房颤之间互为促进,形成恶性循环。
(四)临床症状和危害
1.临床症状
房颤的临床表现多样。
多数患者出现心悸、气短,出现和加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端坐呼吸、乏力、头晕和黑矇、浮肿、咳嗽、咳痰、咳血、少尿等症状。
冠心病患者还可能出
现胸痛。
部分房颤患者也可无任何症状,仅在发生房颤严重并发症如卒中、栓塞或严重心力衰竭时才被发现。
房颤患者的症状与发作时心室率、心功能、基础心脏病、房颤持续时间以及患者感知症状的敏感性等多种因素有关。
ﻫ2.危害
慢性心衰合并房颤,特别是快速性房颤,使得心房丧失有效收缩功能,可使心排血量减少达25%左右,使得原已存在的心房血流淤滞更加明显,心房内压力进一步升高,心房逐渐扩大,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房辅助泵功能丧失使心室充盈减少,使心室排血量进一步减少,心功能进一步恶化,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房颤也是因心衰再次住院和死亡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发生房颤的心衰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
ﻫ房颤如果伴快速心室率时可引起心腔扩大、心功能恶化等,引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这种心动过速诱导的结构重塑可在数周至数月内发生。
在心动过速得以控制后,原来扩大的心脏和心功能可部分或完全恢复正常。
房颤更为严重的危害是栓塞。
慢性或持续性房颤的每年脑卒中的发生率为3.3%。
我国的两项大规模回顾性研究中,住院房颤患者的脑卒中患病率分别高达24.81%和17.5%,8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达32.86%,与Framingham研究的结果相似。
慢性心衰合并房颤,进一步促进左心房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发生;同时房颤使左心室收缩功能进一步减退,脑血流量减低,也会促进非栓塞性卒中的发生。
在房颤中风预防研究中,房颤病人发生中风的危险在明确心衰病人中为10.3%,在近期发生心衰病人中为17.7%,明显高于无房颤心衰患者。
五)诊断与评估ﻫ1.诊断
充分了解包括基础心脏病、心衰和房颤病史,详细进行体格检查。
需要至少一张单导心电图或Holter记录证实房颤。
特别是对于无症状或阵发性房颤,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更为重要。
一旦明确房颤诊断,应寻找与房颤有关的心脏和心脏以外因素,是否存在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等心脏病和甲状腺疾病。
进行X线胸片、心脏彩超检查,明确心脏大小、结构和功能。
ﻫ2.评估ﻫ对慢性心衰合并房颤的评估包括房颤类型、持续时间、心室率、有无长间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是否有明确原因,既往诊治情况,基础心脏病和心衰的分期分级。
所有患者需要接受心脏超声检查,评价左房和左室内径以及室壁厚度,评估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明确有无心腔内血栓,指导抗心律失常和抗凝治疗方案。
(六)治疗
1.一般原则
寻找和祛除各种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重视病因治疗,如治疗基本疾病、控制心衰、改善心功能。
如无禁忌症,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纠正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
注意寻求和纠正心衰的可能诱发因素,如感染、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镁、高血钾)、心肌缺血、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等。
合理应用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心衰症状。
2.控制节律
节律控制也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理论上讲,节律控制优于室率控制。
ﻫ虽然大多数研究显示节律控制在改善生存率方面并不优于室率控制,但节律控制可恢复房室同步,提高心衰患者射血分数、运动耐量、生活质量,并可能逆转房颤所致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和改善心功能。
小样本研究显示节律控制可改善左室功能,并有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提示节律控制潜在的可能获益。
如果患者症状明显,基础心脏病较轻,左房扩大不显著,房颤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预计转律和窦律维持成功率较高,应至少给予一次转律机会。
目前转律方法有以下三种:药物转律;电复律;导管消融。
慢性心衰多合并持续性房颤,转律后在一定时间口服药物可提高窦律维持成功率。
(1)药物转律和维持窦律ﻫ对于持续时间短于7天房颤患者,应用药物转律效果最佳。
对心功能相对稳定的房颤患者,可首先选择药物复律。
ﻫ 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虽对房颤转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