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证书的历史
我国婚姻登记制度的历史演变
我国婚姻登记制度的历史演变一、新中国婚姻登记制度的发展我国先后颁布了1950 年、1980 年二部婚姻法,1980年婚姻法于2001年进行修订,其中均规定了婚姻登记的相关内容。
1950 年婚姻法首次在我国确立了婚姻登记是结婚、离婚的必经法律程序。
为落实新的婚姻登记制度,我国原内务部或民政部,曾在1955 年、1980 年、1986 年和1994 年先后颁行过4 个婚姻登记办法或条例,最高人民法院也出台了不少司法解释。
婚姻法都是坚持婚姻登记成立的原则,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又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具体如下: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初期到1994年2月1日生效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生效以前。
在这个阶段,没有彻底坚持登记成立婚姻的原则。
早在1953年3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有关婚姻问题的若干解答》中,其问题九是:“结婚为什么要到人民政府登记?婚姻法施行后结婚没有登记是否必须补登记?”答:婚姻法规定:‘结婚须男女双方亲到所在地(区、乡)人民政府登记’。
为的是人民政府应具体查明:结婚是否出于双方自愿,是否已够法定婚龄,是否买卖婚姻,是否合乎一夫一妻制,有无违背亲属间禁止结婚规定等情况;经查明合法的,准予登记,发给结婚证,给以法律保护。
同时可以使男女在结婚前慎重考虑结婚问题,婚后更好地巩固夫妻关系,严肃地处理家庭问题。
因此,结婚必须男女双方亲到人民政府登记。
婚姻法施行后,婚姻登记机关已建立而不去登记是不应该的。
对事实上已结婚而仅欠缺婚姻登记手续者,仍认为是夫妻关系,可不必补行登记。
如其自愿补行登记者亦可补行登记,并发给结婚证。
在1953年3月贯彻婚姻法运动后,男女结婚时,男女双方均应遵守婚姻登记制度,进行婚姻登记。
”这一问答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实行婚姻登记的意义所在;二是明确了没有登记而“结婚”的性质——仍然可以视为夫妻关系。
可见,这一时期未登记同样可以结婚,没有彻底坚持登记成立婚姻原则。
我国对“事实婚姻”的法律效力采取的是有条件的承认;这期间的法律文件有最高人民法院于1956年11月14日颁行的《关于未登记的婚姻关系在法律上的效力问题的复函》和1957年3月6日颁行的《关于男女双方已达婚龄未进行登记的一方提出离婚时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这两个文件将社会现象意义的同居称为“事实上己经结婚,’,将法院的定性称为“有事实上的婚姻关系”。
结婚登记档案历史变迁
2021年第6期(栏目编辑:卢艳霄)点击馆藏笔者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档案史志馆从事档案查阅接待工作。
本文以馆藏结婚登记档案为例,从真实的档案出发,一窥其背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计划生育政策、《婚姻登记办法》等法律法规、政策,回顾由一份份不同年代的结婚登记档案演绎出的婚姻自由平等、人口资源不断优化的变迁之路。
1952年的结婚登记档案从表格格式来看,这份《结婚申请书》档案仍保留着旧式书写和排版模式——自右向左的竖排繁体字。
这说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自左向右的横排排版模式和简化字的使用尚未普及。
《结婚申请书》的填写项目包含男女双方的性别、姓名、年龄、籍贯、职业、个人出身、文化程度、曾否结过婚、有无子女、住址及电话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左侧的“说明”中,要求“备注栏应注明双方结婚系自由恋爱、经人介绍、父母主持、复婚等”,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婚姻已由传统的“父母之命”转变为婚姻自由。
“父母主持”一词虽看似略带有封建婚姻的色彩,但从性质上已不同于“父母包办”,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4月13日颁布)中第一条“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另外,这份《结婚申请书》中女方年龄虽然只有19岁,但是是符合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4月13日颁布)第四条“男二十岁,女十八岁,始得结婚”的。
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可见党和国家对婚姻这项民生大事的重视。
1956年的结婚登记档案1955年1月1日,新年的第一份《光明日报》一改之前的自右向左的竖版排版,使用了与现在相同的自左向右的横版模式。
自此以后,人们逐渐将自右向左竖版文字改为自左向右横版文字,1956年的《结婚申请书》亦是如此——改成了自左向右的书写方向。
在题名“结婚申请书”下醒目地印着:“我俩自愿结为夫妻,并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请准予结婚登记,发给结婚证。
结婚证书的历史
1 9日, 北洋政府颁布了《 关于人事凭证贴用印花条例》规定每 ,
比较 “ 意”喜欢弄个花草 、 写 , 鸳鸯 , 跟小家庭 幸福配 套。 1又“ 的意 象, 厂房 、 囱 、 烟 电站 、 洪闸 、 泄 庄稼地 、 拜因 ” 不一而 足 。 康 …・ 民房 、 缝纫机 、 自行车 、 收音机是 当时 百姓向往的东西 , 是没 但 人往婚书上画 。那时强调奉献 , 先大 家 , 后小家 , 治坡 , 先 后治 窝, 天下人幸福了 , 个人才幸福 。 狂热岁月 , 婚书又改装 饰 , 满纸语 录 , “ ” 忠” “ 既 红 且“ ,忠” 的并非对方 , 而是婚恋之 外的第三方 。幸福 没有消失 , 异样存
了之后 , 店会盖一个章 , 商 于是就有 了结婚证 背面 的 6个条形 印章 。 “ 文化 大革命 ” 时期 的结婚证 16 98年开 始使 用 , 极具政 治
件 明朝嘉靖年 间的婚 书 , 距今已有近 50 的历史 , 书为素 0年 婚 黄宣纸书写, 啪 勺 瞅句 女 受制于‘ , 媒妁之 言”双方 签 ,
古麓 驰 皿皿 1 /
写结婚的“ 字 , 见当时边 区政府 已经准许离婚 。可能该证 结” 可
现在 , 是政府审 查 , 国家批准 , 章灼灼 , 公 国徽耀眼 , 这个
审批 级别最高 , 然而 宽松 了 , 是履行必 要的 法律程 序 , 只 关键 还得 自己做主 。
书作 为“ 证书 ” 婚 同时 适用于 结婚和离 婚两 种情况 , 刻印 者在 证书背面印有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 之离婚章节。 新 中国成 立后的早期 婚 书 “ 删繁 就简三 秋树 , 异标新 领
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制发《结婚证》等统一式样的函
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制发《结婚证》等统一式样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民政部•【公布日期】1986.05.10•【文号】[86]民办字第43号•【施行日期】1986.05.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婚姻登记管理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民政部关于废止部分民政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发布日期:2000年11月10日实施日期:2000年11月10日)废止(原因:被《民政部关于更改婚姻证件内芯水印等问题的通知》(民事函〔1996〕221号)取代)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制发《结婚证》等统一式样的函(1986年5月10日(86)民办字第4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重庆、武汉、沈阳、大连、哈尔滨、西安、广州市民政局:根据国务院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批准的《婚姻登记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在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和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我部设计制定了《结婚证》、《离婚证》、《夫妻关系证明书》、《解除夫妻关系证明书》的式样;还设计了《结婚登记申请书》、《离婚登记申请书》、《申请出具夫妻关系证明书》、《申请出具解除夫妻关系证明书》式样,现随函发去,请按所附《关于式样的说明》的要求安排印制。
为了避免浪费,各地原使用的《结婚证》、《离婚证》、《结婚登记申请书》、《离婚登记申请书》可继续使用,待用完后再更换新证。
更换新证的时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并报民政部民政司备案。
附件一:关于式样的说明一、规格:八种式样均统一用16开的尺码。
即:《结婚证》、《离婚证》、《夫妻关系证明书》、《解除夫妻关系证明书》为16开对折使用;《结婚登记申请书》、《离婚登记申请书》为16开正反两面使用;《申请出具夫妻关系证明书》、《申请出具解除夫妻关系证明书》为16开单面使用。
(《婚姻状况证明》为16开,另加存根)。
今后,结婚登记档案为《婚姻状况证明》和《结婚登记申请书》(复婚者加离婚证件或《解除夫妻关系证明书》);离婚登记档案为《离婚登记申请书》和《结婚证》或《夫妻关系证明书》。
结婚誓约书
结婚誓约书作者:暂无来源:《环球慈善》 2010年第11期文、图/何大章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姻,在当时受到很大的阻力。
即使是在成为事实后,也一直被一些政敌和别有用心的人,用作诋毁他们的最好的突破口。
他们说孙中山是在没有与卢慕贞办理离婚的情况下和宋庆龄结合的,以此诟病他们的人格。
孙中山逝世后,这种说法出现得越来越频繁,给宋庆龄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
但是,孙、宋婚姻最重要的法律文书——结婚证书,却失踪了。
1915年10月25日举行婚礼之前,孙中山和宋庆龄在东京著名律师和田瑞家中履行法律手续。
他们委托和田瑞到东京市政厅办理了结婚登记,并当着律师和证人的面在结婚证书上签字。
宋庆龄的见证人是朱卓文和他的女儿朱慕菲;孙中山的见证人有和田瑞博士和夫人、头山满先生和夫人、梅屋庄吉先生和夫人。
婚姻誓约书一式三份,由孙中山、宋庆龄和律师和田瑞各保存一份。
1937年抗战爆发。
当年11月上海沦陷,12月23日宋庆龄撤离上海。
据她自己讲:“我逃往香港时不能携带重要文件或其他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日军占领孙中山、宋庆龄在莫里哀路的住宅后,打开了用来存放各种重要文件的保险柜,把其中所有东西都拿到日本去了。
其中就包括这两张结婚证书。
宋庆龄很看重她与孙中山的婚姻。
所以,结婚证书的遗失,始终是宋庆龄的一桩心事。
一1 9 6 2年,一位来自山西的持有者找到中国历史博物馆。
他拿出一件文物,准备转让给历史博物馆。
这正是孙、宋的结婚《誓约书》。
誓约书原件纵11.25厘米,横17.25厘米;朱丝栏,全页24行,墨书日文22行;中缝有上鱼尾;栏外左下角印有篆体字“东京榛原制”,作腰圆戳记状。
但这时人们看到的誓约书,已不是一张纸,而是一幅长长的手卷。
装裱者在卷尾留下很多空白,显然是留给观赏者题记用的。
这位先生没有提供文物得来的线索。
《誓约书》原件为日文,译文如下:誓约书此次孙文与宋庆琳之间缔结婚约,并订立以下诸誓约:一、尽速办理符合中国法律的正式婚姻手续。
结婚登记制度
结婚登记制度引言:结婚登记制度是指在国家法律规定的婚姻年龄和婚姻自愿的前提下,通过政府部门进行登记备案,确立夫妻之间合法婚姻关系的制度。
结婚登记制度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旨在保障夫妻双方的权益、促进家庭稳定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探讨结婚登记制度的历史沿革、重要意义、实施方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历史沿革结婚登记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常常是由家族长辈或社区领导进行安排和决定,而没有明确的登记制度。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现代国家的形成和法治观念的兴起,各国纷纷开始建立结婚登记制度。
最早实行结婚登记制度的国家之一是法国。
1907年,法国通过了《结婚登记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婚姻登记制度的国家。
二、重要意义结婚登记制度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结婚登记制度确保了夫妻双方的权益和利益得到合法保护。
婚姻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单位,结婚登记使婚姻关系得到法律认可,夫妻双方的财产、继承权、离婚权等合法利益都得到保障。
其次,结婚登记制度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明确的登记程序和法律规定可以减少非法婚姻和无效婚姻的发生,避免一些婚姻问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此外,结婚登记制度也为政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婚姻和家庭情况的途径,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治理。
三、实施方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结婚登记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夫妻双方需要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前往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
通常需要提供身份证明、户口簿、婚前协议等必要的材料。
其次,登记机关会核实夫妻双方的身份和资格,并进行婚姻登记备案。
一般会给予夫妻双方一份结婚证书作为法律的凭证。
最后,结婚登记制度通常也规定了解除婚姻关系(如离婚)的程序和条件。
四、对社会的影响结婚登记制度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增强了个人的婚姻自由和平等。
通过登记制度的实施,夫妻双方有机会更好地了解对方,并在自主的基础上做出决策。
中国古代最早的婚姻制度
中國古代最早的婚姻制度中国传统婚嫁习俗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伏羲氏时期,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最早的婚姻法就是——伏羲氏嫁娶之礼。
伏羲,是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传说中古代天、地、人三皇之首。
伏羲对于早期文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伏羲以前人类是没有姓氏的,也没有婚嫁制度,人们都是过着群居、乱婚的生活,人们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乱婚屡见不鲜,后代或智力不全,或四肢不健,伏羲观察到这一现象,便定下了不得乱伦、近伦的嫁娶之礼。
实行了一夫一妻制,即一个部落的男子与另一部落的女子等量交换,每个男子只能娶一个女子为妻,而且须以两张兽皮作为聘礼,并由部落酋长作媒方可结合。
一夫一妻制的确立,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伏羲制定了姓氏,让人们有了婚娶习俗,避免了近亲结婚,所以文明是从伏羲时代开始的。
那时,伏羲让人们利用植物、居所和官职为姓氏。
伏羲自己跟随父亲风燧人姓风,经研究发现,伏羲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伏羲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思考,采取了“正姓氏,制嫁娶”,实行男女对偶婚姻制度,制定了人类的嫁娶习俗。
从此人们不但有了自己的姓氏,还有了文明的婚嫁习俗礼仪,这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
如今,中国的姓氏已有三千多个,如果是向上追查起来,大致都可以追溯至伏羲氏。
据专家考证,在远古时期,姓与氏有严格区分,姓是以女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氏是以男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
”这样就使得那个时代的人民能够以姓氏制嫁娶,这种制度的建立,使得人们从愚昧向文明实现了一个跨越。
伏羲氏制定嫁娶时,是以双数的兽皮为礼品,建立了互相通婚,嫁娶生育的制度,使先民懂得和重视人伦道德,从而人们脱离了蒙昧,进入了文明。
而伏羲制定嫁娶时以双数为吉利的规矩,也绵延至今。
到西周时代,形成了“周公六礼”(周公原名姬旦)。
周公为了让婚嫁习俗更加规范、更加顺畅,于是把结婚的程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仪礼》中对此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70年代结婚、离婚都得开介绍信
70年代结婚、离婚都得开介绍信
在70年代的中国,结婚和离婚都需要一封介绍信来证明双方的
身份和婚姻状况。
这种做法是基于社会文化和政府控制的背景下,为了确保婚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的一种制度。
结婚的介绍信通常由双方父母或亲属代写,内容包括双方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道德品质等信息,以证明双方的家庭条件和社会地位相当,是合适的伴侣。
这样的介绍信通常需要经过公证机关的认证,以确保信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另一方面,离婚的介绍信则是用来证明双方已经协议离婚或已经完成法律程序。
这种信函通常需要包括双方的个人信息、结婚时间、离婚原因等内容。
这样的介绍信帮助政府监管离婚的程序,确保离婚是经过双方自愿和合法的。
这种制度在70年代的中国是非常普遍的,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
的严格管理和对家庭价值观念的强调。
政府通过这种制度来控制婚姻和离婚的数量,并保护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然而,这种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可能导致婚姻自由度的限制和个人权益的侵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价值观的变化,这种介绍信制度逐渐被淡化和废除。
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自主和平等的婚姻观念,婚姻和离婚的程序也更加简化和便捷。
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结婚对象,同时也可以自主决定是否离婚,这使得婚姻更加民主和平等。
尽管如此,70年代的结婚和离婚的介绍信制度仍然是中国社会历史的一部分,它帮助人们了解那个时代对婚姻和家庭的看法。
人物:看婚书从前的样子——访婚书收藏家王耀堂
048看婚书从前的样子Marriage Papers from All Ages——访婚书收藏家王耀堂证件、证书,是一纸凭据,蕴含着仪式感、权威感、责任感、归属感、成就感。
在众多证书中,结婚证显得尤其特殊,到民政部门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证,由此来确立一种法律上的关系,以此为“证”,就把两个人未来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从此共享幸福,共担风雨。
结婚证的分量很重,它带给人们的喜悦、承诺、责任,是一生中难有其他事物可以比拟的。
如今的结婚证,在过去被称为婚书。
它不仅见证了婚姻的合法有效与庄重神圣,更是一种珍贵的文物史料和文化载体。
从表面上看它是男女婚姻关系的凭证,背后透射出的则是一对对男女的感情寄托、一个个家庭的嫁娶故事和一幕幕社会众生百态。
收藏故事:婚书三千件,其中有乾坤从中医名师到婚书收藏家,济宁市金乡县人王上图/上世纪60年代,江西九江彭泽县天红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发放的结婚证。
耀堂对于婚姻文化的喜爱及相关文物的收藏,发端于偶然,因执着而持续至今,十多年苦心孤诣地“东挖西淘”,王耀堂已经淘到3000多件形形色色的婚书藏品。
“2008年,我在沈阳古玩市场闲逛时,偶尔发现了一张待出售的旧婚书,上面写着松花江省哈尔滨市。
看着这张布满沧桑的婚书,我不禁感慨万分,世事变迁,物是人非,如今的哈尔滨市还是那个市,而松花江省早已改成黑龙江省。
婚书上记载的男女二人的名字突然幻化成了眼前两张生动形象的面孔,感情真挚表情丰富;接着,双方父母、亲戚、证婚人等似乎都从婚书里跳了出来,一场喧嚣热闹的婚礼也浮现在了我脑海中,我觉得很有意思,毫不犹豫地与卖主达成了交易,婚书收藏由此开始。
”王耀堂对记者说。
自此,王耀堂的婚书收藏一发不可收。
从清代到民国时期,到解放初期,再到改革开放,以至现在,王耀堂收藏的婚书可谓大观。
在青岛育仁医院,院长王耀堂的办公室,厚厚的一摞大开本的档案夹被一页页打开,泛黄或簇新的婚书,在偌大的长条桌上琳琅满目地展陈开来……这些都是王耀堂的“宝贝”。
婚姻法律论文精选
婚姻法律论文精选婚姻制度是构建社会关系最基础的元素,尤其是在强调家族主义的中国古代。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婚姻法律论文,供大家参考。
婚姻法律论文范文一:秦朝婚姻法律制度初探摘要:由于历史久远,有关秦朝的传世文献极少,从现在掌握的资料看,秦朝已经具备了相当完善的法律制度。
其中秦朝的婚姻法律制度与后世相比,有很鲜明的特色。
本文试从秦朝婚姻法律制度的内容出发,分析其婚姻法律制度的特色及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婚姻;秦朝;法律秦统一天下,立国不过十四年而亡。
秦末兵燹,档册图籍多付之一炬,所以有关秦朝的传世文献极少,特别是关于法律制度的资料极其罕见。
程树德先生辑《九朝律考》亦自汉律始,秦律不别著,仅附见。
1975年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大批秦简,共计一千一百五十五支,并整理出版了《睡虎地秦墓竹简》一书,为研究秦代法制第一次提供了实证材料,尤使人惊喜的是大部分秦简是秦代法律和公文,我们现在整理的大部分有关秦朝的法律资料都是从中而来的。
从已掌握的资料看,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就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法律制度。
商鞅以李悝《法经》为基础,“改法为律”,此后一百多年根据需要陆续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条文,到秦帝国建立后更做了全面的扩充和修改,以至完备周密到可以实现“事皆决与法”的地步。
它的法律制度对于后来的汉代,唐代以至两千年的封建法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国在很早就注重婚姻方面的法制,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曰:“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今我更制其教,而为男女之别。
”可知,商鞅在变法时已注意到在婚姻家庭方面改变原有的落后习俗。
婚姻为家庭之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以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意保护婚姻和家庭以维护社会之安定,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一直是传统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时的“婚姻”一词,原为:“昏因”,昏,本是一个时间概念,约指“日入后两刻半”,由于“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即婚礼须在昏时举行,昏遂变成了一个行为概念。
经典结婚证(婚书)
经典结婚证(婚書)
兩娃聯姻,一堂締約,良緣永結,匹配同稱。
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綿綿,爾昌爾熾。
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好將紅葉之盟,載明鴛譜。
此證
新郎xxx
新娘xxx
公历二〇二三年九月九日
农历癸卯年十月二十五日现代红书书写方法
×年×月×日“送好”不仅是送嫁娶的好日子,而且还要向女方送聘礼。
聘礼多是红衫、蓝袄面、戒指、坠子、带子等,用红包袱包好,上插柏枝,取“长命百岁”之意。
临清称为“查日子”,男方查定迎娶日期正式通知女方,附上“迎亲帖”(俗又称“上头帖”),上书新娘衣冠、开面、梳妆、上下轿的方向、时辰等事项。
1。
一张1959年的结婚证
一张1959年的结婚证作者:宋木仁来源:《百年潮》2013年第03期结婚证是婚姻的文字证明,是婚姻的法律文书。
我与妻子张莉莉的结婚证,伴随我们走过了54年的岁月。
寒来暑往,风雨沧桑,这张已经褪了色的结婚证留下了共和国时代的足迹,也印证了一个普通公民的生存状态。
我出生在吉林省榆树县育民村,于1959年1月1日在吉林市结婚登记,领到了有国旗、麦穗、牡丹和喜字图案的结婚证,上面加盖着“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人民委员会”的赤红印章。
当时单位领导批准给了我一间12平方米的房子。
一张旧木板床,两床线绨被面的棉被,两屉桌上放着一个“金钱牌”暖瓶和四个水杯。
我用积攒了许久的50元稿费,给新娘和自己分别买了一件丝绸棉袄和一套上海服装厂制作的卡其布中山服。
还用“工业券”买了一个铸铁锅。
从此,这个新家的吃、穿、住就算一应俱全了。
婚礼就在这间新房举行。
凭结婚证买了6斤苹果、5斤糖,还准备了两包前门烟,泡了一壶茉莉花茶,披上红绸彩带的领袖像高高挂起,主婚人高呼“三鞠躬”。
这就是我们简单的婚礼。
结婚登记有了婚姻,生儿育女有了家。
1961年生老大,1962年生老二。
两个孩童都是降生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
大儿子宋宁宁的出生报告书粗糙、蜡黄和脆薄,但却很神圣和权威。
凭它到副食品店能买到1斤红糖、2斤饼干、3斤猪肉、4两豆油。
新生儿和他妈妈伴随着“一二三四”的人生起步咏叹调,省吃俭用度日。
二儿子宋菲菲出生的1962年是最困难的年头。
出生报告书虽然还那么“神圣和权威”,但供应的品种和份额极度锐减—猪肉1斤,豆油2两。
我作为两个娃娃的爸爸甚感愧疚。
在史无前例的年代,结婚证辗转隐藏三处才得以保留。
20世纪60年代,一张大字报把我定位为“三家村”,我是富农成分又兼“黑五类”,还与资本家女儿结婚,已进入“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的行列。
当时唯恐抄家时造反派搜到富农子弟与资本家女儿结婚的证据,我把结婚证藏在了床铺底下。
后来听说红卫兵抄家的“首选地带”就是床铺,又急忙“换防”塞到厕所水箱后边。
快来看看中国历代的结婚证书!
快来看看中国历代的结婚证书!"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
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
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此证。
" 这是民国结婚证书上的一段话。
(真美呀!心向往之!!)再想想今日结婚证,如同身份证双人合订本。
美感和内涵哪里去了?随小编一起去领略中国历代结婚证书的美吧。
【民国结婚证书】清末到中华民国初期古董啊旧式喜帖民国时期的结婚证书1938年日本统治下察哈尔省上面是男方的证书。
上面写着团结生产四个字,民政府印,那应该是民国的了。
民国34年的结婚书这好像是解放前的喜帖這张很有趣味,应该是解放前的这张跟上面的可能是同一个时期,不过觉得更漂亮了民国37年,马上要解放咯解放后的结婚证1954年时的结婚证1956年天津市人民政府颁发的1957年的结婚证59年的吧,不知道是哪兒的,很漂亮的说这还是50年代的1961年的这么不爱惜,竟然在结婚证上到处写字1962年的。
不多说了,最后一个皇帝最后的结婚证书68年的,男24岁女21岁,刚到结婚年龄啊,明显早婚69年结婚的证书喜气洋洋的,巨漂亮的说1970年的结婚申請书71年1972年的,为什么上面有「苏俄条约一份」的字样?73年1975年的吧文革时期辽宁省的结婚证76年的,动乱刚结束,所以还是显的比较粗糙,好像奖状的说77年那时候中苏关系紧张,就是传说中的冷战时期吧?!这是一个女孩在美国超市里面的照片,照片被传出来后,被说成美国最恐怖的一张照片,听说只有看懂的人才会害怕,你看懂了吗?找出照片的恐怖之处了吗?。
教育家陶行知的“结婚证书”
教育家陶行知的“结婚证书”作者:江志伟来源:《老友》2013年第04期陶行知,原名文溶,后改名行知,安徽歙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诗人,南京晓庄师范创办人。
陶行知1891年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1946年7月25日,因突发脑溢血在上海去世。
毛泽东送的挽词是: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991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陶行知诞生一百周年”纪念邮票。
吴树琴(1912-2003),安徽休宁人,中共党员,是陶行知的续弦夫人。
她因崇尚陶行知的人格与创业精神而与其相爱结婚。
相差21岁的徽州同乡陶行知与吴树琴于1939年12月31日在重庆举行了婚礼。
陶行知的故乡安徽省歙县老街上的陶行知纪念馆,陈列着陶行知与吴树琴结婚时的“结婚证书”。
虽然距今已经70多个春秋,这张“结婚证书”却依然品相完好。
“结婚证书”之所以作为文物珍藏于此,一来是因为这件“结婚证书”上面的文字,都是用毛笔书写而成的,并不是印刷出来的,因此是独一无二的;二来是因为这件“结婚证书”上的文字,主要是一首诗歌,而不是当时一般“结婚证书”上所见的八股文字,这更是独一无二的。
“结婚证书”上的全部文字如下:结婚证书天也欢喜,地也欢喜,人也欢喜。
欢喜你遇到了我,我遇到了你。
当时是你心里有了一个我,我·心里有了一个你,从今后是朝朝暮暮在一起。
地久天长,同心比翼,相敬相爱相扶持,偶然发点脾气也要规劝勉励。
在工作中学习,在服务上努力,追求真理,抗战到底。
为着大我,忘却小己,直等到最后胜利。
再从容生一两个孩子,一半儿像我,一半儿像你。
結婚人:陶行知(签章)吴树琴(签章)主婚人:吴恒勤(签章)证婚人:赵洪文国(签章)卢子英中华民国二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凤凰山育才学校与这件“结婚证书”有关的,还有两件珍藏于南京陶行知纪念馆里的文物:一件是由吴树琴署名的“结婚通告”,内容如下:“前世有缘,无法奈何,我也爱他,他也爱我。
教学相长,如切如磋,好来好往,朝朝暮暮,万里长征,好事多磨,苦中有甜,彼唱此和。
结婚证的历史变迁
结婚证的历史变迁
结婚证的历史变迁
我国自2004年1月1日起将启用新式婚姻登记证。
新式结婚证、离婚证封面均为枣红色。
旧式婚姻登记证可继续使用至2004年6月30日,自2004年7月1日起,全国各婚姻登记机关将不再使用旧证。
早年间的婚书的质地有宣纸、硬本、绢面、毛边纸等,以手书居多,1912年后改用油墨印刷,词藻华丽优美。
1949年以前,中国民间的婚嫁习俗一般沿习旧制,联姻的关键不是男女当事人同意,而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那时的婚书上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的名字,都要写出来,有的还要写清楚订婚或举行婚礼时的饭庄,各种名称排了长长一串。
如今,婚姻已由当事人自己做主,婚书也变成体积小巧的结婚证。
结婚证书的历史
结婚证书的历史作者:许芳荆绍福来源:《吉林农业》2010年第10期中国人的婚姻航程,漫长、艰辛。
扯个结婚证不容易,过去是家长批准,父母包办。
后来结婚登记,需由组织批准,上级把关。
那个关,很多、很严,比如阶级出身、政治立场、现实表现、领导好恶……哪一关都不好过。
现在,是政府审查,国家批准,公章灼灼,国徽耀眼,这个审批级别最高,然而宽松了,只是履行必要的法律程序,关键还得自己做主。
结婚的人,没有不愿幸福的。
制作结婚证的人乐于帮忙,就在上面画了象征美好生活的图案。
早年间,图案比较“虚”,比较“写意”,喜欢弄个花草、鸳鸯,跟小家庭幸福配套。
1949年以后,婚书装饰变了,经常采用又“大”又“实”的意象,厂房、烟囱、电站、泄洪闸、庄稼地、康拜因……不一而足。
民房、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是当时百姓向往的东西,但是没人往婚书上画。
那时强调奉献,先大家,后小家,先治坡,后治窝,天下人幸福了,个人才幸福。
狂热岁月,婚书又改装饰,满纸语录,既“红”且“忠”,“忠”的并非对方,而是婚恋之外的第三方。
幸福没有消失,异样存在:紧跟就是幸福,敬祝就是幸福。
新世纪来临,生活形态多样了,结婚证上的图案花色反倒少了。
幸福不幸福,自己负责,无须靠图案提醒,无须怪罪爹妈,埋怨领导,方方面面省心,何乐而不为?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踩脚印、摁手印的婚书这件明朝嘉靖年间的婚书,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婚书为素黄宣纸书写,当时的婚姻均受制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方签订婚书,由家长及证人签名画押,并由男方踩上脚印以防悔婚。
“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的结婚证书该证书已经不叫“婚书”,而是叫做我们今日所熟知的“结婚证书”。
1914年8月19日,北洋政府颁布了《关于人事凭证贴用印花条例》,规定每纸婚书贴印花税票一元,如不贴用印花或不盖章画押者,于法庭上无合法凭证之力。
条例中首次将婚书列为征税对象。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大富人家的绢质结婚证书虽已是民国后期,但该证书却未采用惯常的国旗、红“囍”字等图案,而是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婚书图案语言。
婚姻登记条例2003年1994年1986年
婚姻登记条例国务院令第387号2003年7月30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00三年八月八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婚姻登记工作,保障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的实施,保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内地居民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是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按照便民原则确定农村居民办理婚姻登记的具体机关。
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内地居民同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以下简称香港居民)、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以下简称澳门居民)、台湾地区居民(以下简称台湾居民)、华侨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确定的机关。
第三条婚姻登记机关的婚姻登记员应当接受婚姻登记业务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从事婚姻登记工作。
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婚姻登记,除按收费标准向当事人收取工本费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或者附加其他义务。
第二章结婚登记第四条内地居民结婚,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
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在中国内地结婚的,内地居民同香港居民、澳门居民、台湾居民、华侨在中国内地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内地居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
第五条办理结婚登记的内地居民应当出具下列证件和证明材料:(一)本人的户口簿、身份证;(二)本人无配偶以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
办理结婚登记的香港居民、澳门居民、台湾居民应当出具下列证件和证明材料:(一)本人的有效通行证、身份证;(二)经居住地公证机构公证的本人无配偶以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声明。
办理结婚登记的华侨应当出具下列证件和证明材料:(一)本人的有效护照;(二)居住国公证机构或者有权机关出具的、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的本人无配偶以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证明,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领)馆出具的本人无配偶以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证明。
古代婚书上的诗词
古代婚书上的诗词所谓婚书,现在叫结婚证,是人们结婚时所订立的文书。
民间婚书起源于唐代,而后各个朝代均有所变化。
但从历史的纵向观察,其主要内容与形式还是基本不变的。
从目前发现的资料来看,民国时期的婚书最为美好,其精美的绘画,秀气的书法,浪漫的誓词,无不让人惊叹连连。
壹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注】缔约:缔结、订立条约、订立盟约的意思,出自《新唐书·张孝忠传》等。
瓞(dié),意为小瓜。
贰嘉礼初成,良缘遂缔情敦鹣鲽,愿相敬之如宾祥叶螽麟,定克昌于厥后同心同德,宜室宜家永结鸾俦,共盟鸳蝶此证【注】鹣鲽(jiān dié):比翼鸟。
螽(zhōng)麟,:用于祝贺人得女的贺辞。
鸾俦(chóu)、鸳蝶:比喻夫妻。
叁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雎,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互助精诚,共盟鸳鸯之誓此证【注】麟趾(lín zhǐ):麟足。
《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
比喻有仁德、有才智的贤人。
肆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璧合卜他年白头永偕,桂馥兰馨此证【注】赤绳:赤色绳子。
传说月下老人以此系男女之足,使成夫妇。
伍从兹缔结良缘,订成佳偶赤绳早系,白首永偕花好月圆,欣燕尔之将泳海枯石烂,指鸳侣而先盟谨订此约陆礼同掌判,合二姓以嘉姻诗咏宜家,敦百年之静好此证。
古代婚书的意义
古代婚书的意义古代婚书的意义古代婚书是婚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传统仪式,是新婚夫妇之间互诉情意、约定婚姻关系的一种方式。
这些婚书不仅仅是一纸文书,更是对婚姻的承诺和约束,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古代婚书在传统婚姻制度中承载了许多社会和家族的期望。
它代表了祖先的期许和对子孙后代的期望,代表了家族的荣誉和延续。
在婚书中,夫妇双方会向双方家族表达对彼此的尊重和承诺,并表达对未来家庭的期望。
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有助于维护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的传承。
其次,古代婚书作为夫妇双方互诉情意的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古代社会,婚姻往往是经过家族之间的协商和安排,夫妻双方的个人意愿并不被重视。
然而,婚书的存在使得新婚夫妇得以表达彼此的情感和心意,为他们的婚姻增添了浓厚的个人色彩。
通过撰写婚书,夫妇双方可以表达彼此的爱意、信任和责任,将婚姻视为一种情感的交流和承诺。
此外,古代婚书对维护婚姻关系的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婚书的书写过程需要夫妇双方共同商讨,对彼此的期望和责任进行明确,从而增加了双方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婚书作为一种约束和承诺的方式,也有助于夫妻双方在婚姻中更加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在困难和矛盾出现的时候,婚书可以作为双方重新审视婚姻承诺的依据,有助于夫妻之间的沟通和化解。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古代婚书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减弱。
现代社会对婚姻的理解和定义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夫妻双方之间的约定和承诺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进行表达,如结婚誓言等。
尽管如此,古代婚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对于研究古代婚姻制度和了解古代社会习俗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看古代婚礼文书样式
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看古代婚礼文书样式出自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
原文如下: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
诗咏关雎,雅歌麟趾。
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
同心同德,宜室宜家。
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
互助精诚,共盟鸳鸯之誓。
此证!翻译:在这喜庆的日子里,祝贺两位新人喜结良缘。
用诗歌来赞美《关雎》、《麟之趾》中所描写的爱情。
这婚姻的结合,祥瑞绵泽五代子孙,使其家族昌盛,并开创圣贤似的教化。
希望他们日后能够同心同德,夫妻一体,相敬如宾,永远甜蜜,携手共进,共赴鸳鸯一般的婚誓。
以此证明。
此誓词以麒麟比作人,祝贺新人多子多孙,且子孙品德高尚,如同麒麟,龙凤呈祥的样式,百年好合,缔结良缘。
对月贴也叫婚书,古代结婚契约,相当于现代的结婚证,在结婚良辰吉日前一个月同一天,由男方向女方送的婚约文书,一般以男方父亲名义书写,上面内容包括结婚日、接送伴客忌用属相、新娘梳洗打扮及上下轿面向喜神方位、交拜大典时辰、洞房方位等内容。
聘书(罕见)中国人的婚书,相传起源于周代的礼仪。
结婚要有“三书”,分别是求亲的聘书、过大礼的礼书,而迎娶新娘的迎亲书,,就是婚书的维形。
唐朝时的婚书,有了正书、别纸,宋朝分为草帖、定帖,直到清朝又把婚书称作书凤笔。
变的是名称,不变的是对婚烟的庄重承诺。
民国的婚书,正文除了证词,写有男方、女方的姓名、籍贯、出生时辰,还有结婚典礼的举办地、举办时间,介绍人、证婚人、主婚人的名字,证书上盖有印章。
从目前发现的资料来看,民国时期的婚书最为美好,其精美的绘画,秀气的书法,浪漫的誓词,无不让人惊叹连连。
如今,婚姻已由当事人自己做主,婚书也变成体积小巧的结婚证。
宋代是礼仪重建、礼下庶人、礼俗融合的时代。
婚礼文书的使用深入到士庶的生活之中,婚礼文书种类更为丰富庞杂,无论是在士大夫婚礼还是在民间婚礼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礼仪物品。
据《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所载,两宋都城嫁娶有通草帖、细帖的习俗,下财礼之时则要呈送装帧讲究的礼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婚证书的历史
2009-12-10 15:32:47 作者:许芳荆绍福来源:本站
中国人的婚姻航程,漫长、艰辛。
扯个结婚证不容易,过去是家长批准,父母包办。
后来结婚登记,需由组织批准,上级把关。
那个关,很多、很严,比如阶级出身、政治立场、现实表现、领导好恶……哪一关都不好过。
现在,是政府审查,国家批准,公章灼灼,国徽耀眼,这个审批级别最高,然而宽松了,只是履行必要的法律程序,关键还得自己做主。
结婚的人,没有不愿幸福的。
制作结婚证的人乐于帮忙,就在上面画了象征美好生活的图案。
早年间,图案比较“虚”,比较“写意”,喜欢弄个花草、鸳鸯,跟小家庭幸福配套。
1949年以后,婚书装饰变了,经常采用又“大”又“实”的意象,厂房、烟囱、电站、泄洪闸、庄稼地、康拜因……不一而足。
民房、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是当时百姓向往的东西,但是没人往婚书上画。
那时强调奉献,先大家,后小家,先治坡,后治窝,天下人幸福了,个人才幸福。
狂热岁月,婚书又改装饰,满纸语录,既“红”且“忠”,“忠”的并非对方,而是婚恋之外的第三方。
幸福没有消失,异样存在:紧跟就是幸福,敬祝就是幸福。
新世纪来临,生活形态多样了,结婚证上的图案花色反倒少了。
幸福不幸福,自己负责,无须靠图案提醒,无须怪罪爹妈,埋怨领导,方方面面省心,何乐而不为?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踩脚印、摁手印的婚书
这件明朝嘉靖年间的婚书,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婚书为素黄宣纸书写,当时的婚姻均受制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方签订婚书,由家长及证人签名画押,并由男方踩上脚印以防悔婚。
“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的结婚证书该证书已经不叫“婚书”,而是叫做我们今日所熟知的“结婚证书”。
1914年8月19日,北洋政府颁布了《关于人事凭证贴用印花条例》,规定每纸婚书贴印花税票一元,如不贴用印花或不盖章画押者,于法庭上无合法凭证之力。
条例中首次将婚书列为征税对象。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大富人家的绢质结婚证书
虽已是民国后期,但该证书却未采用惯常的国旗、红“囍”字等图案,而是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婚书图案语言。
结婚证书一般惯以暖红色调为主,这一份手绘的结婚证书却别出心裁,满目青翠葱茏,尽显绿色自然之景象,用现代流行语说,比较“生态”,因此格外养眼。
1949年的结婚证书该证书印有毛泽东头像,而且同时印有国共双方的旗帜,“自由结婚”4个大字作为背景。
从手工填写结婚的“结”字,可见当时边区政府已经准许离婚。
可能该证书作为“婚证书”同时适用于结婚和离婚两种情况,刻印者在证书背面印有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之离婚章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早期婚书“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两个多月,由于新的婚姻法尚未颁布,人民政府当时使用的还是老证书,用“民国”纪年。
1950年贴印花税票的订婚证书新中国成立后,结婚证书贴印花税只实行了很短的一段时间,经辨认,4张税票样式相同,每张上面的字句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票华东伍拾圆1949”。
另有大红“囍”字,叠印在由五星国旗、中国地图、地球、齿轮、谷穗等组成的图案之上。
1955年:“批准你俩为革命夫妻”的结婚证书在回避爱情、注重政治的年代,这件结婚证明书的内容也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批准你俩结为革命夫妇,望在革命工作中互敬互爱,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为人民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
1962年兼票券效用的结婚证在这个结婚证的背面,盖有6个条形印章,印有“结婚暖壶供完”等字样。
20世纪60年代,是我们国家计划经济时代,结婚需要添置的一些生活用品,自然也少不了“计划供应”,凭结婚证可以购买一些生活用品,买了之后,商店会盖一个章,于是就有了结婚证背面的6个条形印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结婚证这是1968年的一张结婚证书,极具政治色彩。
证书为大红色,内页上“要斗私、批修”的字比结婚证仨字还要大,如果只看外观,谁也猜不出这是结婚证来。
结婚证带“计划生育”1969年的结婚证有了计划生育的内容,看来人口政策问题是当时社会比较关注的话题。
注有国籍的结婚证书该证书使用距今不到3年的时间,证书中首次使用国籍,凸显中国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婚姻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