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初论
清朝的社会风尚从儒家礼仪到新儒学思潮

清朝的社会风尚从儒家礼仪到新儒学思潮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社会风尚受到了儒家礼仪和新儒学思潮的双重影响。
儒家礼仪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朝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新儒学思潮则对这种传统进行了一定的批判和修正。
本文将从清朝的社会风尚出发,探讨儒家礼仪与新儒学思潮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第一部分:儒家礼仪在清朝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儒家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清朝的社会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皇帝秉承儒家思想,将礼仪作为固守传统的重要手段。
在清朝的社会中,礼仪规范被广泛遵守和推崇,人们通过对礼仪的尊重和恪守来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
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人们都要遵循特定的礼仪来展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在清朝社会中,从政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明确的礼仪规定。
朝廷官员要参加各种宴会和典礼,并按照特定的仪态和行动来展示自己的职位和身份。
庶民也要遵循一系列的礼仪规范,如结婚、丧礼等。
这些礼仪规范使人们知道如何行事,以示尊重和礼貌,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然而,儒家礼仪在清朝社会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虽然礼仪规范显示了社会等级和身份的象征,但也助长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和社会阶级的固化。
另一方面,过分注重礼仪也可能导致虚伪和形式主义,使人们关注的焦点从道德和真实转移至形式上的规范。
这些问题成为了新儒学思潮崛起的背景。
第二部分:清朝社会风尚中的新儒学思潮新儒学思潮在清朝社会风尚中崭露头角,对儒家礼仪进行了一定的批判和修正。
新儒学思潮强调实践与道德的结合,注重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这种思潮被誉为“经世致用”的儒学,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
新儒学思潮的兴起,从根本上挑战了儒家礼仪的固化和僵化。
它通过强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践,提出了一种真实和灵活的道德规范,并试图打破传统礼仪所带来的束缚。
新儒学者通过自身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在清朝社会中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尽管新儒学思潮在清朝社会中的影响力不如儒家礼仪,但它的出现为清朝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改革的动力。
清朝儒学史概说

清朝儒学史概说
清朝儒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以下是关于清朝儒学史的概说:
清朝初期的儒家思想,诞生于明末的痛定思痛,儒门大家反对理学的空谈,开始提倡“实学”,主张经世致用,研究的领域不局限于经学,把研究领域扩张到天文、地理、吏治等领域。
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他们认为做学问研究,首先读“经”,否则学问将流于俗学。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提出“天地之化日新”,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清朝中期文字狱大兴,导致很多人不敢发声,最后大家只能转而研究训诂学,兴起了乾嘉派。
晚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后,洋务派逐渐发展起来,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等等,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观念。
清朝儒学的发展,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对时代变化的回应。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清朝儒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学术源流概略

清朝学术源流概略
清朝学术源流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 儒家学说:儒学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清朝时期并没有改变这一基本格局。
清朝时期的儒家学派主张“康、乾、嘉、道四朝”之学,注重经世
致用,推崇以“诚、敬、孝、悌、忠、恕”为核心的六经之道。
2. 其他思想学派的影响:清朝时期汇聚了多个民族和文化的特点,各种思想学派之间相互影响,因此还出现了一些其他思想学派。
例如,道家与儒家融合的道学、佛教与禅宗影响下的禅学等。
3. 宗教信仰的扩散:清朝时期,宗教信仰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扩散。
例如,藏传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并形成了以土司、活佛为中心的系统,满族王公和蒙古贵族也逐渐接受了藏传佛教。
4. 西方思想文化的渗入:清朝后期,西方思想文化逐渐渗入中国。
这些以科学、民主、资本主义为代表的新文化思想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发展方向,也经历了中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等一系列变革。
总的来说,清朝学术源流十分广泛,有传统学术与其他学派相互融合的特点,也有宗教信仰的传统与西方思想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探寻。
这种复杂的多元思想文化交融,影响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清代学术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清代学术思想的发展与演变王俊义清代的学术思想是整个中国学术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而每个时期学术思想所表现的形式、反映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的阶段,都与其所在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总体上说无不受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条件影响和制约,亦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1],而意识形态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它又有可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唯物辩证史观的基本原理。
也就是说,各个时期的学术思想文化,既受其所处时代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制约与影响,反映各该历史时代的特点;同时,由于各时期的思想,无不“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2]。
因此,研究每一历史时期的思想与文化,既应将其置于它所由此产生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又要注意思想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各个时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演变的规律。
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
”[3]这一论述给予我们研究思想文化方法论上的重要启示,那就是研究思想文化,首先要把握思想文化的发展逻辑与历史进程之间的辩证关系,既不要把思想文化抽象成脱离历史客观环境的虚无缥缈的概念演绎;也不要只看到政治经济对思想文化的制约而忽视思想文化自身的内在逻辑。
清王朝建立于17世纪中叶,从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至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一般称之为清前期这二百多年的历史,依据政治经济形势的不同状况,又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段,从1644年(顺治元年)清朝入关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康熙统一台湾,这一阶段在政治上是由战乱到统一时期,经济上从凋零衰败到逐渐复苏,思想文化上则呈现了空前的活跃景象;第二阶段,从1683年至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这是史称“康雍乾”盛世阶段,此一时期的清朝在政治上稳定统一,经济上发展繁荣,思想文化处于汉学鼎盛时期;第三阶段,从1774年至1840年(道光二十年),这是清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此时清朝在政治上日益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向海外扩张,中国和外国侵略势力产生了矛盾,清朝统治开始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在思想文化方面又开始发生新的转折时期。
戴震哲学重知之因探析

颜元的重行哲学形成对照, 更是因为它把推崇“ 道问学” 社会和学 的 术背景。 对这一历 史背 探讨将有助于 景的 我们更好 朱熹哲学排除在重学之外 , 与程朱理学的重“ 也形成对 地了 知” 解戴震哲学的重知特色及其在中国 哲学史上的 意义。 照。 戴震重知的特点曾引起过研究者的关注。胡适在《 戴东 影响戴震重知哲学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主要因 原的哲学》 一书中多次提到戴震的重知之意和“ 纯粹理智的 素言, 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明清之际 诸 态度”并认为这是“ , 戴学的真精神” 1P 余英时从思 儒批判理学的视角到清 。[】8 (9 代中叶发生了的 转变, 从拆除理学
一
哲学形态的出现 ,在一定时期内甚至导致了儒学重心的 科学的研究也为他的哲学提供了重要工具。以上诸因素的
转移, 表现出某些近代色彩。
存在和滋长, 导致了 清代学术领域中 道德理性的逐步失落 所谓戴震哲学重知, 不是就一般意义上的 重视知识或 和知识理性的 一再高扬, 并最终汇成重视知识的潮流, 戴震 轻视知识而言的, 而是就它突出了“ 或“ 知” 知识” 在哲学中 的重知哲学就是这一潮流的升华和体现。 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 从一般意义上看, 整个儒学传统在多
想史的角度考察戴震的“ 智识主义”认为它是“ , 儒家智识主 的基本概念人手否定理学成了 戴震哲学的任务; 其次, 伴随 义发展到高峰时代的典型”强调了它作为儒学发展链条上 考据学的兴起学术领域出现了重视实证的 , 观念, 作为考据 的一环同传统所具有的密切联系。【】a () r戴震的重知已表 学重镇的戴震将实证思想和实证方法从一般考据原则提升 现为其哲学的基本形态, 他的哲学可以称之为重知哲学。 这 为哲学思想和 哲学方法; 再次, 西学的传人以及 戴震本人对
清朝儒家经学的传承与发展

清朝儒家经学的传承与发展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时期,儒家经学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经历了一定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就来探讨清朝儒家经学的传承与发展。
一、儒家经学的传承清朝初期,由于前朝的政治和文化动荡,儒家经学一度陷入停滞,但随着清朝统治者的落实和推广,儒家经学又开始被传承和弘扬。
清朝选派了一批能够熟练掌握儒家经典和文化知识的才华人士担任官员,这些人大多数都是经过科举考试得来的。
经过革新改革,清朝确立了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唯一渠道,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学。
这一举措,为儒家经学的传承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许多考试的题目来源于儒家经典,这样提高了经典的知名度,同时也将经学传播给了更多的人群。
此外,在清朝晚期,经学更加得到了强化和系统化的保障。
举例来说,清朝末年,顾颉刚撰写了《四书》注释,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进行了系统的注释。
这样的注释,使人们对儒家经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儒家经学的发展清朝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为儒家经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契机和发展空间。
清朝的统治者热衷于改革和现代化,这给儒家经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借鉴和尝试。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这些方面。
1. 儒家思想与现代理念的融合清朝时期,新兴的工商业、科学技术和外来文化,逐渐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这些变化,迫使清朝统治者需要借助现代化的力量来增强国家实力,进而通过儒家思想体系来加以掌控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因此,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的相互融合,成为了一个必然的历史进程。
举例来说,清朝的康熙、乾隆、嘉庆三朝期间,多有科技创新和新思维的尝试。
比如,康熙对数学、天文学及其他自然学科的发展表示出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他也建立了一所学校——翰林学院,选派有才华的人才到这里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2. 重视儒家经学的精神内涵清朝时期,儒家经学不仅是知识的密室,更是思想内核的堡垒。
因此,清朝时期的文人学者在传承经学的同时,也注重挖掘儒家经学的深刻内涵。
戴震

戴震目录[隐藏]∙ 1 生平∙ 2 学术∙ 3 学生∙ 4 主要著作∙ 5 水经注公案∙ 6 评价∙7 注释∙8 参考书目[[编辑]学术戴震对于音韵学很有研究,创立了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以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
此外,他也精通训诂学,晚年所著《孟子字义疏证》则是其一生哲学思考的总结晶。
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批驳了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他指出,“举凡民之饥寒愁怨、饮食男女、常情隐曲之感,咸视为人欲之甚轻者矣,轻其所轻,乃‘吾重天理也、公义也’,言虽美,而用之治人,则祸其人。
”[2]程朱的“理欲之辨,适成忍而残杀之具”,“诚见夫诐辞邪说之深入人心,必害于事,害于政,天下披其祸而莫之能觉也。
”[3]戴震并指责程朱“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4]。
胡适说“戴震是反抗这种排斥人欲的礼教的第一个人”。
戴震哲学思想的产生,是对于中国以往“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批判。
他在否定朱熹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过程中,建构了“天道-性-人道”的思想逻辑结构,“天道论”是戴震的世界图式。
戴震认为世界是“气”之变化过程,而“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即为“道”。
“气”即“道”之实体。
又以为《易·系辞》所谓“形而上”之“道”,即“未成形质”以前之“气”;“形而下”之器,即“已成形质”以后之物,反对理学家“理在事先”等说。
戴震的“天性论”是对于自然生命的关怀,肯定‘欲’也是人性,一反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教。
戴震与章学诚算是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上两大高峰,他们的出现,代表了清代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是儒家学术思想由“尊德性”向“道问学”这一学术转向的表征与逻辑结果。
戴震“反宋儒”、“反朱熹”,故不为钱穆所喜。
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认为︰“然东原斥程朱即所以发挥程朱,实斋(章学诚)宗陆王即所以叛离陆王,取径虽异,旨则归一,则两家之貌异缓和疼不能掩其心同。
”戴震撰有《汾州府志》和《汾阳县志》,其间与章学诚发生过激烈的争论。
清朝儒学教育制度与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

清朝儒学教育制度与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它的存在时间长达268年,同时也是一个统治者皇朝改朝换代频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儒学教育制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清朝儒学教育制度。
儒学是中国古代经典的一种解释和传授学问的方式,被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
在清朝,儒学教育被正式纳入了国家教育体系。
这个体系的核心是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经典课程。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背诵、讲解和讨论这些经典的内容,并通过考试来评估学习的成果。
此外,儒学教育强调礼仪、道德和谦逊等品质的培养,认为这些品质是培养一个优秀人才的关键。
儒学教育制度的确立对清朝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学成为了知识分子的主要培养方式,而儒学的核心教义是忠诚、孝顺和忍让,这些价值观也成为了清朝知识分子的核心价值观。
因此,这些知识分子将个人的追求置于国家的利益之上,成为了社会道德标准的代表者。
他们在政治、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儒学教育的影响,他们成为了清朝社会的精英,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次,儒学教育的发展也为清朝的官僚体系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储备。
清朝的官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考试选拔,而这些考试的内容很大一部分为儒学知识。
通过在教育体系中严格执教儒学,清朝得以培养了一批融通古今的知识精英,他们具备了解经史子集的能力,能够在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
这也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儒学的学习和实践成为了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重要任务。
然而,也有人对清朝儒学教育制度的限制性提出了批评。
一些人认为,儒学教育注重经典文本的讲解和背诵,缺乏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这导致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僵化和缺乏创造性思维。
加之这种教育体系对女性的限制,使得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一度受到限制。
这种批评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和探索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教育方式,寻求改革和创新。
总的来说,清朝儒学教育制度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清朝儒家思潮的演变与传承

清朝儒家思潮的演变与传承随着清朝的兴起,儒家思想在中国内地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相较于前朝时期,清朝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发展和传承有了更加具体的措施和体系。
清朝儒家思潮的演变与传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深度认识和传承,也是历史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向。
清朝初年,儒家思想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孔子的儒家思想更成为了清朝教育的核心所在。
在这一时期,新学派逐渐崛起,成为了清朝哲学思潮的重要代表。
新学派主张“性理之辩”,强调“理学”,是清代儒家思想变革的重要方向。
其中,张载、程颐、朱熹等人的作品更成为了清朝时期教学重点所在。
到了乾隆、嘉庆时期,儒学思想开始向“经义学”转变,强调“诗书礼器”,批判“性理之辨”。
这一时期,又崛起了另一个叫做“阳明学”的思潮。
阳明学派创始人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强调“心学”,成为了儒家思想中的另一支重要力量。
在这一个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而后,到了道光、咸丰时期,儒家思想开始呈现出一些趋于保守的态势。
通货膨胀、白莲教、太平天国等社会问题,让一些儒家士人开始不再关注儒学学术问题,而是开始强调道德道义方面的思想。
这一时期,形成了一个治学小派,强调“道德学”,重视实践,朱熹、王顾道等人都曾受到了这个时期思想流派的影响。
到了清朝末年,儒家思潮逐渐转向现实问题,开始探讨民间文化、社会矛盾等问题,呈现出一种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的新思潮。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梁启超、康有为等思想家,他们提倡“新学说”,重视灵活性、思辨性,对中国的改革和革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
综上所述,清朝儒家思潮的演变与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儒家思潮从“性理之辩”,到“诗书礼器”,再到“致良知”,再到“道德学”和“新学说”,一路走来,不断更新、发展。
无论历史时期、思想流派、个人见解如何不同,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都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这一历程,也启示了我们在今天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断深化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
清朝儒学的发展情况

清朝儒学的发展情况
清朝儒学的发展情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
以下是对每个阶段发展情况的详细解释:
早期(1644年-1722年):清朝建立之初,儒学定位为国家的官方学说,但由于明朝末年学术荒废的影响,清初的儒学发展相对缓慢。
此时儒学界有两个主要流派:一是由明代大儒王阳明所创立的心学,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强调个人修养和实践;另一个则是传承于明代张载、程颐等人的程朱理学,强调经典注疏的研究和传承,认为“格物致知”是学习的根本。
此时,清朝官方比较倾向于程朱理学。
中期(1722年-1795年):在雍正、乾隆两代皇帝的推动下,清朝儒学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乾隆时期,儒学被定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许多有名的儒学家也因此崭露头角。
此时,程朱理学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但是心学也开始逐渐得到重视。
同时,西方文化的介入也使得儒学界开始出现一些新思潮,如“古文运动”和“经世致用派”。
晚期(1795年-1912年):清朝晚期,儒学逐渐衰落。
这一时期,儒学思想与社会发展脱节,对于国家的治理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同时,西方文化的影响也逐渐扩大,儒学在思想上受到了挑战。
此时儒学界出现了一些新思潮,如“古文派”、“新学派”和“维新派”,这些思想倾向都表明了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反思。
综上所述,清朝儒学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的起步阶段、中期的繁荣时期和晚期的衰落阶段。
儒学思想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中,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也受到了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批判和反思。
清代儒学和经世致用的理念

清代儒学和经世致用的理念清代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儒学最后一个高峰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儒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理论和观念,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经世致用”的理念。
本文将从清代儒学和“经世致用”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清代儒学清代儒学是中国儒学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在明代末年和清代初年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有王船山、朱舜水等。
这个时期,儒学家们继承和创新了先贤的儒学思想,不断深化和发展了儒学体系,形成了儒学的最后一个高峰。
清代儒学的主要特点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再认识和深化,兼容并蓄各家学说,强调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注重为社会服务和治国理政。
王船山是清代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儒家学说应该务实而不是空谈,应该以“实学”的观念为核心,强调实践经验和理论相结合,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他还提出了“格物致知”的学说,认为人类只有通过实践和感性认识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而不是只凭空想。
朱舜水则强调儒学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他认为儒学应该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吸收其他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以提高自身的研究成果。
他还提出了“治学以治心”和“致良知”的思想,强调儒家学问的根本在于个体的心灵修养以及道德行为规范的贯彻和实践。
二、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清代儒学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中国儒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
经世致用的意思是“学术要服务于社会,学问要用于实践”,即儒家学问不仅是纯粹的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要为实际社会服务,推动社会发展。
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家多年传承下来的一种思想观念,但是在清代尤为重要。
由于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化,很多人开始怀疑儒家学问在现实中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儒学家们开始积极探讨学问和现实社会的联系,提出了经世致用的理念,以将学问应用于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近代中国的许多知名人士,如孙中山、梁启超、康有为等都受到了经世致用的影响,他们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为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努力。
清朝的儒家思想与哲学思潮

清朝的儒家思想与哲学思潮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持续时间最长的朝代,其间波澜壮阔的历史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思想与文化遗产。
清朝时期的思想,主要受到了儒家思想和其他哲学思潮的影响,充分展现出了在这个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独特风貌。
清朝时期,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继承和发展了前代儒家学说,成为了社会稳定和政权维护的理论基石。
清朝皇帝秉持儒家思想的统治原则,强调忠诚、孝道和礼仪传统,致力于维护社会和谐与秩序。
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论语》等成为了清朝士人学习的重要素材,也为清代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清朝的哲学思潮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其他哲学思想渐渐涌现,与儒家思想形成了有机的对话与交流。
其中最重要的一股思潮是“经世致用”,其主张注重实践与应用,注重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实际问题。
这一思潮强调实用主义和务实观念,对清朝政权和社会进步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哲学思潮在清朝时期得以发展。
如道教思想在清朝获得一定程度的繁荣,形成了清代特色的道家学派;佛教思想也在清朝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并与儒家思想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儒合一”的思想体系。
在清朝的儒家思想和哲学思潮中,不仅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面对着西方思想的冲击。
在清朝晚期,中国面临了强大的西方列强入侵与殖民侵略,这使得清朝知识分子在儒家传统和新兴思潮之间陷入了困境。
部分人士开始反思传统的儒家思想,寻求一种突破传统限制的新道路,提出了一些新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理念。
总的来说,清朝的儒家思想与哲学思潮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既坚守传统的儒家价值观与道德规范,又与其他思想流派形成了有益的互动。
这种多元和融合的思想讨论,不仅反映了中国思想史上一段重要的历程,也为后世的思想思考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启示。
清朝的儒家思想与哲学思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们的精髓与智慧将继续为后世所铭记和探寻。
清朝的儒学思想

清朝的儒学思想清朝时期的儒学思想丰富多彩,影响深厚,是中国儒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清朝时期的儒家思想主要包括:汉学派、明清学派、道光学派、丹阳学派等多种不同的流派。
这些思想流派的兴起和发展,不仅反映了清朝时期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现代的文化和社会发展。
一、汉学派汉学派主要来源于明清之际的经学学者,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古代经典的解读和注释。
这一派别在清初的翻译和原始文献研究方面有着很大的成就。
清朝时期,学者们通过对《诗经》、《易经》、《礼记》、《周礼》等古代经典的研究,发展出了丰富多彩的儒家思想,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经典体系。
汉学派认为自己是延续了宋明理学的传统,主张“经世致用”,认为儒家经典要解决的是实际问题,要对社会作出实际的贡献。
同时,汉学派也强调“大同世界”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在清朝时期的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明清学派明清学派主要出现在清朝中后期,在王阳明的思想基础上,推崇个人内心的直觉和道德自觉,提倡“知行合一”,认为人们应该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同时,明清学派也对儒家经典做出了一些批判,指出了儒家思想中存在的一些局限和问题。
明清学派的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思想启蒙的发展。
三、道光学派道光学派主要在清朝中后期兴起,主张只讲究实用,对“经史子集”不予重视。
这一派别强调经济发展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强调反对新思潮对传统思想的冲击。
道光学派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得到了很大的支持,但是在后期也受到了很大的反对,因为它的理念和思想过于局限和狭隘,不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
四、丹阳学派丹阳学派主要产生在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时期,它强调对传统儒家思想的重新审视与考察,认为传统儒家思想并非一成不变的,也需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
丹阳学派对科学发展的关注和提倡,则是其最为重要的价值和贡献。
前辈学者采取这种新的思想来更新源头之处,对中国封建主义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与阐释,推动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化。
清朝儒学史概说

清朝儒学史概说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中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儒学大师。
清朝时期,儒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了统治者维护统治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清朝儒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概述。
清朝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清朝建立之初。
尽管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但在统治者不断推行“汉化措施”的过程中,儒学逐渐成为其主流思想。
清初的儒学主要受到明朝中后期的理学思想的影响,如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在清初的儒学中仍有一定影响。
后来,清朝的顺治、康熙时期,又相继出现了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如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提出了“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等新的思想,对清朝后期的儒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是清朝儒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是清朝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历史学家,主张以实践为标准来评价学问,主张治学以诚信、定制和自学为原则。
他的思想对清朝中后期的学术界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清儒宗师”,开创了近代中国的经学研究之风气。
而顾炎武则是清朝时期另一位备受推崇的儒学大师。
他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主张实干治国,提倡勤俭治家。
他的政治思想对清朝后期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将其思想融入政治实践,使得清朝社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和稳定。
清朝儒学的兴起和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清朝的儒学大师们提倡崇尚实践、重视道德伦理,这对清朝社会的建设和治理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
清朝的儒学思想为清朝的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清朝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清朝儒学的兴起也使得儒学成为了当时社会上层文人的主流思想,对社会风气和学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思想理念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儒学的兴起和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的脉络,也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朝儒学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历史、文化及思想发展的脉络,对于当代儒学研究和传承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儒家礼教思潮的兴起与清代考证学

The Rise of Confucian Ritualism and Evidential
Scholarship of the Qing
作者: 周启荣[1]
作者机构: [1]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历史系与东亚语言文化系
出版物刊名: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2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期
主题词: 儒学;经学;清代思想史;礼教;考证学;训诂学;宗族;祠堂;宗法
摘要:清代的学术主流从康熙到道光初年是“儒家礼教思潮”(Confucianritualism)的兴起与发展。
这个思潮表现在以礼为教的道德论、以礼为治的经世论与以礼为学的三礼经学研究。
这个儒家礼教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便构成了从明末开始的一个非常深广的儒家思想文化的转型。
引导着儒家经学、考证学发展方向的,是当代制定礼制的争论以及对古礼如宗法的研究和争讼,尤其是对于宗族祠堂祭礼的制定与改革。
考证学只不过是表面上对于典籍的校对和文字音义的研究。
这些工具性的研究背后,乃是受到一个强大的儒家礼教思潮在推动。
明清时期的文字狱与智识启蒙

明清时期的文字狱与智识启蒙在中国历史上,文字狱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迫害手段,其影响和后遗症可以持续数百年之久。
明清时期,文字狱到达了极致,成为了官员们维护本身利益、巩固统治的主要工具。
而智识启蒙,则是在此背景下崛起的一种思想运动,致力于推动科学、人文、思想等领域的进步与创新。
本文试图从这两个角度,解析明清时期的文字狱现象、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及智识启蒙运动所代表的思想和思想家们的命运。
一、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及其形成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尽管明朝文化颇具辉煌,乃至于被称为“文化大明”,但是它也在末期陷入了内外交困的泥潭,土地兼并、社会分化、民间起义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借助文字狱当评估这一时期文化状况时,明朝中晚期有近五百人“入狱”,其中因为政治原因而被迫自杀者大量增多,而这个现象在清朝更是达到了高峰。
清从满洲北方而来,新政权对于原有文化体系并不感冒,赢得中原后,随即接过了明朝四百多年的制度,保持了大多数的传统制度和思想信仰。
不过,随之而来的是新政权的文化层面的异化和冲击,文明冲突的矛盾驱动着清朝对于明朝文化的猛烈打击,而文字狱则成了清朝维护一己之利,巩固统治的主要工具。
其中著名的有乾隆年间残酷打压《红楼梦》,重庆知府刘鼎所发动的吴中故事文字狱等。
二、历史人物和事件1. 吴中故事文字狱吴中故事文字狱是明清时期的一场文字狱事件,由重庆知府刘鼎发起。
该事件涉及文学家冯梦龙和华夫人等人,以吴中故事为题材的小说因此受到残酷打压。
冯梦龙因此被迫自杀,而华夫人则被流放到边疆。
吴中故事文字狱的发生,反映了明清时期的一个特点:官僚主义的愚昧与迫害。
认为只有“御下之人”才有资格些文章的刘鼎打压《醒世恒言》和《瓶花梦》等著作,将如《梦华录》所倡导的“散文为良史”之说斩断。
明清时期的文字狱成为了官僚精英们维护自身利益、捍卫政治正确的工具,使“御下之人”不得不低头。
2. 徐渭徐渭是明朝末年、清初著名的文化名人,其文艺和思想匡扶新局势的体现思想启蒙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深远的贡献,然而,他却遭到了大规模的打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初论余英时本文是对1971年草拟的一篇论文的完全修改﹐并作了极大的扩充。
本打算以此文作為我暂定名為「清代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一书的序言﹐因而文中概括多於细梳。
重写此文时我仍旧按我原来计画尽可能避开实际细节。
我给自己定的中心任务是﹐依据宋代到清代新儒学的内部发展可能被重新看待并有望得成效这一点来设定某些概念体系。
这裡提到的一些观点在我的许多个别研究中已有充分论述﹐那些研究涉及了这段时间的思想史的多个不同方面。
现在我把对这一庞大而复杂课题的基本调查资料呈出﹐以待各位批评者帮我把整个课题的研究儘快臻于完善。
真诚感谢杨联陞教授和费正清教授﹐感谢他们认真阅读此文初稿并提出了宝贵的改进意见。
同时感谢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在1971年春学期允许我放下教课任务从事研究和写作。
一﹑问题的提出在西方﹐信仰与理性的斗争根深蒂固。
在基督教传统中﹐这一斗争主要表现為围绕信仰与学识的争论。
《新约》中实际呈现了耶穌两个迴然不同的形象:一方面耶穌认為学识是对基督虔诚的障碍﹐这后来成為教堂内反智识主义潮流的源头﹔另一方面﹐学识被那些努力寻求信仰与理性结合的人证明為基督的呼吁﹐在这个基础上﹐耶穌在《新约》中又作為学识渊博者出现﹐也就是说﹐是位圣经学者[1]。
但一般而论﹐直到十五六世纪的所谓学术復兴以前﹐西方思想基本上是偏向於信仰一边的。
在这种信仰的氛围之下﹐在德尔图良(Tertullian,190-240)对古典的异教徒文化的着名声讨中可以发现基督教中的反智识主的极端形式﹐他说:『雅典与耶路撒冷有什麼关係﹐学院与教堂有什麼关係?自有褔音以来﹐我们已毋需好奇。
』[2]从歷史上考察﹐中世纪时信仰与理性的斗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希伯来基督宗教传统与希腊罗马文化传统争夺统治权的结果。
真理与现世学识达成妥协这一过程经歷了好几个世纪。
从圣杰罗姆(St.Jerome﹐347?-420)和圣奥古斯丁(354-430)身上我们首先看到了基督学者的两类型:前者是位大学者同时又是基督徒﹐后者是位伟大的基督徒而在学术界却留下了不能抹去的印痕[3]。
因此﹐借用让•勒克莱尔(Jean Leclerq)专论那有名的题目---对学识的鐘爱与对上帝的渴念﹐构成了中世纪僧侣文化中的两个基本元素。
如何协调这两种明显衝突的价值观因而成了每个僧侣困惑的问题。
正如勒克莱尔巧妙指出的:『如果说还存在着问题﹐这是因為这个困难呈现出两种元素之间的紧张状态的形式﹐这两种元素的和谐状态总是可危的﹐同时又必须在这两者之间持续不断地保持一种平衡。
总有偏向这边或那边的危险。
这两元素是西方僧侣文化中的两个常数:一方面是对学问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上帝执着的追求﹐对内在生命和所有其他东西的热爱……没有可以用思辨模式表达的理想形式﹐如果可能有智识的顺序﹐则只有把它上升到精神层面衝突才会超越。
』[4]中国思想史上也有类似的问题吗?回答是肯定的﹐但有重要的限制。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个案中信仰与理性的斗争没那麼尖锐。
狄百瑞恰当地指出: 「儒家理性主义不是一种与信仰或直觉相对的清晰的理性(早期学者好像谁也不知道这个明确的划分)。
」[5]然而﹐在早期的儒学中早就存在这样一个争持---学与思的矛盾[6]。
孔子曾经这样讨论「学」与「思」的关係: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7]这裡「学」与「思」很明显是互相补充的﹐没有一方﹐另一方就不能正确运转。
然而有时﹐孔子更强调「学」:『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8]这两段话可以看出﹐孔子认為通过「学」可以获得有关万物的知识﹐通过「思」可以推测万物[9]。
虽然「学」与「思」都需要心智﹐然而心智在两种不同水平上运作。
「学」时心智在实体或实际层面运作﹐结果是与万物一致的知识。
思时心智在抽象或理论的层面运作﹐理论使人们领悟万物。
「学」与「思」是孔子思想体系中两个必需的不同规则。
前者先於后者。
《中庸》中「博学」在「慎思」前绝非偶然[10]。
仅是思考会怠惰的﹐因為没有实际知识作基础﹔仅是敏於接受的学也不会有什麼成果﹐因為不知原因的「惘」使得博学无用武之地。
孔子好多次讲话好像他就是柏林(Isaiah Berlin)所说的「刺蝟」﹐「把所有的东西都贯穿在一个单一的中心见解之内﹐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最后都归结到一个一贯而明确的系统。
总之﹐他们的一切都惟有通过这样一个单一的﹑普通的组织原则才发生意义」[11]。
孔子与弟子子贡的谈话证实了这一点: 『子曰: 「赐也﹐女以予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 「然﹐非与?」曰: 「非也﹐予一以贯之。
」』[12]这裡重点转向了「思」。
因為「一贯」只来自玄思或理论化。
在另一语境中﹐孔子用「博」与「约」也给这矛盾下了定义:『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3]在「礼」的上下文中「约」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
他的「一贯」也应当按照道德的观点来理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系统「思」或理论化﹐实际上就是道德化。
因而﹐最后分析可知﹐儒家的矛盾是知识与道德的矛盾。
这没什麼奇怪﹐因為在儒家参照的知识体系中知识总是為更高的道德目的服务。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一矛盾对儒家传统的形成產生了深远影响。
由於孔子强调「学」或「博」﹐因而他创造出学者的形象﹔又由於他强调「一贯」或「约」﹐因而他又创造出思想或哲学家的形象。
孔子以后﹐虽然「学」与「思」被作為儒家教学中两个不可或缺的互相补充的方面﹐但每个儒家学者强调的重点是有所变化的。
因而﹐更符合儒家思想模式的孟子强调「约」而不是「博」[14]﹐而更多是学者的荀子却强调「学」胜过「思」。
随着宋代新儒学的兴起﹐知识与道德间的矛盾比以前更明显了。
这一矛盾以新旧两种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
在朱熹和陆象山两大派系间就曾有过「道问学」与「尊德性」的争论。
朱熹曾说他过分强调了问学的作用﹐如同陆象山过分强调了德性的作用[16]。
另一方面﹐陆象山坚持认為﹐不把德性放在第一位而去寻求问学是没用的[17]。
「尊德性」与「道问学」这两个关键术语在新儒家中占据中心位置﹐我们又用两个涵义深广的概念「道德」与「知识」来认為这对矛盾﹐因而解释性的词语非常必要﹐这样可以使西方的非专家读者更好地理解honoring the moral nature(尊得性)和following the path of inquiry and study(道问学)这些英文表述。
在新儒学看来,「尊德性」首先意味着解悟自己本性来获得德性的觉醒﹐而这正是「道」的德性所在。
最后﹐我们就获得了一种道德知识﹐多少类似於基督教中的「真理」。
「道问学」﹐涉及到我们称之為客观知识的整个领域﹐从儒学经典到一叶绿草。
但重要的问题是怎样理解二者的关係。
在智识论者如朱熹和反智论者如陆象山那裡答案很是不同。
在某种意义上让人想起阿奎那(Thomas Aqinas)﹐朱熹认為什麼都懂的人肯定了解「道」。
按照这个观点﹐那麼﹐通过「道问学」获得的知识就具有内在的德性了﹐虽然这些知识的德性在此事(比如儒家经典)到彼事(比如一叶绿草)程度上会有很大变化。
但是德性的完全觉醒只有经过长期痛苦的「问学」才能获得。
相比而言﹐陆象山似乎没有肯定「问学」在追求「道」中的重要作用。
德性的觉醒不会因通过「道问学」获得的知识的积累而產生﹐因為即使作最乐观的估计﹐「道问学」也与道德不相干。
德性的觉醒是非理性的「跳跃」。
公平而言﹐陆象山没有不承认「问学」。
没有「尊德性」﹐「道问学」就像船没有舵。
陆象山的观点与朱熹是完全相反的。
朱熹认為道德必须建立在牢固的知识基础之上。
新儒学中道德与知识的矛盾可理解為是源自这两个对立观点的持久斗争。
程朱学派内道德与知识的矛盾也有自己的特色。
涵养和进学採取了积极的形式﹐即「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18]。
这使我们觉得与西方基督传统中学识与虔诚相类似。
甚至朱熹本人的学术生涯也显示了与这一矛盾斗争其一生的痕跡。
他对儒家各种矛盾深入探讨﹐象「居敬」与「穷理」﹑涵养与进学﹑知与行﹐以及「一贯」与「博学」等﹐都集中在一个基本问题上﹐即如何在儒学体系中建立起「德」与「知」的平衡[19]。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对「博」与「约」这对矛盾的重新评价。
他认為﹐「约」必须在「博」的基础上才能运行﹐他强调的重点不会引起人们丝毫的疑问[20]。
这可以理解為他「问学」这一基本重点的逻辑延伸。
在宋代新儒学中﹐不但「学」与「思」的原始儒学矛盾变成了知识与道德的矛盾﹐而且﹐从此逐渐出现了被称為智识主义和反智识主义的形式﹐后面这个不易理解的术语在中国思想史中的较合理的涵义在本文后面的附录中有详细论述。
现在只须说说新儒学的两个主要类型就够了。
一种是突凸「问学」﹐并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强调知识的作用﹔另一种是突凸「德性」﹐强调获得知识﹑甚至包括经典知识是儒家教育基本部分最次要的。
方便起见﹐把第一种称為智识论者﹐第二种称反智论者。
因而﹐就广义上看﹐朱熹属於智识论者而陆象山属於反智论者。
与智识主义和反智识主义的区分相应﹐為方便﹐把新儒学的智识论划分為「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
这一理论首先由张载(1020-1077)提出[21]﹐后来在程颐(1033-1107)的着作中有更巧妙的陈述。
程颐说:『见闻之知﹐非常德性之知。
物交物则知之﹐非内也﹐今之所谓博物多能者是也。
德性之知﹐不假闻见。
』[22]按照这个理论﹐「德性之知」很明显不同於源於感觉层面的「闻见之知」。
它涉及到人德性的内部世纪。
「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划分在西方基督传统中也有相应划分。
所谓的「信仰提供的真理」形成所知的「宗教」知识﹐宗教知识不同於涉及「更高领域」的别的知识﹐因為这一领域一般的推理和方法根本无法企及[23]。
正如德尔图良关於古典僧侣文化的专文导向西方的反智论﹐新儒学把「德性之知」提升到超出感知范围﹐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导向了反智倾向。
从张载到王阳明(1472-1529)﹐许多新儒家在某些程度上都不承认「闻见之知」﹐因為它对德性的知识作不出丝毫的解释。
例如﹐程朱学派在宋代时﹐就理论定位来说总体上是较知识性的﹐但在明代早期﹐这一学派在反智方向上来了个转变﹐导致了学派系统内知识仅仅為附属品的结果[24]。
直到明末清初﹐这倾向才逐渐慢慢转向另一面。
按照这些倾向﹐我认為把清代思想史看作是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或这许更有意义。
二﹑清代思想史上的汉宋之争依照儒家智识主义来重新评价清代思想史﹐必须从对在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课题的批判性的回顾开始。
这些课题是由现代学者為解决清学本质及其在儒家传统中的意义问题而提出的。
18世纪中期﹐所谓汉学倡导者与宋学支持者展开了争论﹐这是一场下面将要涉及的直到19世纪才结束的带有中国思想特色的争论。
开始﹐汉学是一批用自己方法研究儒家经典的清代学者的称呼﹐也是汉代注释的一种方法﹐也称為「考证」或「考据」﹐字面意思就是「证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