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课件 第七章呼吸修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标;但因肺脏各局部的肺泡通气量和血流
量的不均性,故临床上更应测肺脏各局部的
VA/Q
二、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运输形式: (一)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特征:①量小,• 桥梁作用; 起 ②溶解量与分压呈正比: (二)化学结合:气体与某些物质进行化学结合。 特征:量大,• 要运输形式。 主 物理溶解 动态平衡 化学结合
2.肺的呼吸部
包括:
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
1)呼吸性细支气管 管壁上皮由单
层纤毛柱状上皮渐变为无纤毛的单层 柱状上皮或立方上皮。近肺泡管的管 壁上皮移行为单层扁平上皮。 2)肺泡管 管壁四周有肺泡囊和肺 泡的开口,管壁不完整。 3)肺泡囊 肺泡共同开口于表面。
肺 泡
肺泡之间有肺 泡隔。隔内有 毛细血管和纤 维组织。肺泡 隔内具有一种 巨噬细胞,可 吞噬尘粒,即 (尘细胞)。
氧离曲线: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
血液O2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
*氧离曲线特征及生理意义
1.上段:PO28.0~13.3kPa(60~100mmHg)坡度较平坦。 表明:PO2变化大时,血氧饱和度变化小。 意义:即使吸入气或肺泡气PO2有所下降,如在高原、
气体分子的扩散速度 分压差×温度×气体溶解度×扩散面积 = 扩散距离×√分子量 —————————————————————————————————————— (ml/L) (KPa) (KPa) (KPa) 分子量 血浆溶解度 肺泡气 A血 组织 V血 D —————————————————————————————————————— O2 32 21.4 13.6 13.3 4.0 5.3 1 CO2 44 515.0 5.3 5.3 6.7 6.1 2 ———————————————————————————————————————
呼吸肌: 吸气肌:膈肌、肋间外肌、 斜角肌、胸锁乳突肌。 呼气肌:腹壁肌、肋间内肌。
型式:
按呼吸深度分: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按动作部位分: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混合式呼吸。 混合呼吸:膈肌、肋间外肌正常成人。 腹 • 式呼吸:膈肌舒缩活动婴儿、胸膜炎及胸腔 积液患者。 胸式呼吸:肋骨和胸骨运动严重腹水、腹腔有 妊娠、肥胖。 巨大肿块者。
(4)成因: 前提条件:
①有少量浆液的密闭腔; ②肺和胸廓是弹性组织; ③胸廓自然容积>肺容积; ④壁层胸膜紧贴于胸廓内壁, 大气压对其影响极小。 肺 内 压 (大 气 压) 肺 回 缩 力 (肺弹性组织回缩力和肺泡表面张力)
迫使脏层胸膜外移使肺扩张 迫使脏层胸膜回位 两种方向相反作用力的代数和 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胸内压=0-肺回缩力
走向
与中线夹角 特点
陡直
小(约25~30度) 异物易落入
较平
大(约40~50度)
3.气管和支气管壁的结构
黏膜层 黏膜下层 外膜
粘膜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粘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内有气管腺。
外 膜 由软骨和结缔组织构成。
兔气管黏膜的表面
兔细支气管黏膜局部放大
二、肺
肺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左右各一,右肺宽而 短,左肺窄而长,肺柔软而有弹性,呈海绵状, 一般呈半圆锥形,上方为肺尖,下方为肺底, 又称隔面,与膈接触,外侧面为肋面,内侧面 为纵隔面。肺的纵隔面中间有一凹陷称肺门, 是支气管、血管、淋巴管、神经出入的地方。 左肺由斜行的叶间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由 叶间裂及右肺副裂分为上、中、下三叶。左、 右支气管在肺门处首先分出肺叶支气管,右侧 为三支,分别进入右肺的上、中、下三叶;左 侧为两支,分别进入左肺的上、下叶
O2、CO2扩散速率(D)的比较
∵CO2的扩散系数是O2的20倍,在同等条件下, CO2的扩散速率是O2的20倍;但在肺中,由于 肺泡气和V血间分压差的不同, O2的分压差约
为CO2分压差的10倍,因此CO2的扩散速率
实际约为O2的2倍。 ∴肺功能衰竭患者往往缺O2显著,CO2潴留并不明显。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频率:
成人:12~18次/分 婴儿:60~70次/分
过程:
①平静呼吸:
膈肌收缩使膈顶下移, 增大胸廓的上下径 肋间外肌收缩使肋骨上 提,扩大胸廓前后、左右径 胸廓容积扩大, 肺在胸膜腔负压作用下被动扩张 (因肺无主动扩缩的组织结构) 肺内压<大气压, 气体经呼吸道入肺
吸 气
膈肌和肋间外肌舒 张,肋骨和膈肌弹 性回位,缩小胸廓 上下、前后、左右径
②是氧合,非氧化:Hb-Fe2+ + O2 →Fe2+-HbO2
(因O2结合在Hb的Fe2+上时,无电荷的转移)
③1分子Hb可与4分子O2可逆结合(4个亚基各
结合 1个O2)
氧容量:每100ml血液的血红蛋白化学结合氧的 量(20ml),称为血红蛋白的氧容量 血红蛋白氧含量 :每100ml血液的血红蛋白实际结 合氧的量,称为血红蛋白氧含量 。 氧饱和度:血红蛋白氧含量所占血红蛋白的 氧容 量 的百分数称为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人工呼吸:
基本原理:使肺内与外界大气压间产生压力差
方法:负压吸气式(压胸法) 正压吸气式( 口对口呼吸法,呼吸机)
1.一只手置于病人颈后, 另一只手放在其前额上, 使其头稍向后仰,以确 保气道通畅。
2.仔细观察和寻找患者、 口腔至咽喉有无食物 假牙等阻塞物;并用 手指循腔壁清除其间 任何阻塞物。
形态
一尖:肺尖 一底:肺底 两面 肋面 纵隔面 三缘 前缘 下缘 后缘 分叶 左肺两叶(叶间裂) 右肺三叶(叶间裂、叶间副裂)
1.肺的导管部
气管——支气管——中小支气管——细支 气管。 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 肺泡囊。
肺导管部的各部分结构比较表
小支气管 黏 膜 层 上皮 杯状细胞 固有膜平滑肌 黏膜下层腺体 外膜软骨 假复层纤毛 柱状上皮 少量 有、成束 少量 少量碎片 细支气管 假复层纤毛 柱状上皮 更少 相对增多 基本消失 基本消失 终末细支气管 单层纤毛 柱状上皮 无 形成完整的环 行肌层 无 无
3.用拇食两指捏紧鼻孔, 同时另一只手移放于患者 下颌向下施力将口张开。
4.将嘴含盖住病人的嘴, 5。呼气并同时观察患 务求严密不漏气。 者的胸廓有无扩张隆起。
6。每次吹气毕让病人的 胸廓回缩自然排出气体。
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示意图
第三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与运输
一、气体的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机制 原理:扩散 动力: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 条件:气体的理化特性、膜通透性和面积、分压差。 扩散速率与分压差、温度、气体溶解度、扩散面积呈 正比;与扩散距离、分子量的平方根呈反比。 气体的溶解度/分子量的平方根之比为扩散系数。 扩散系数大,扩散速率快。
3.鼻旁窦
额窦 上颌窦 开口于中鼻道 筛窦(前中群) (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 开口于蝶筛隐窝
Fra Baidu bibliotek
(二)咽
鼻咽部 口咽部 喉咽部
(三)喉 软骨 连结 喉腔 喉肌
喉软骨
甲状软骨 环状软骨 会厌软骨 勺状软骨(成对)
甲状软骨
环状软骨、会厌软骨、 勺状软骨
胸廓容积缩小, 肺被动缩小 肺内压>大气压, 气体经呼吸道出肺
呼 气
②用力呼吸:
用力吸气时,辅助吸气肌也参加,胸廓容积进 一步扩大。
用力呼气时,除吸气肌舒张外,呼气肌也参加(肋间 内肌+腹壁肌收缩),胸廓容积进一步缩小。
(4)特点:
①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②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三、胸膜、胸膜腔和纵隔
脏层 胸膜 类型 壁层
肋胸膜
膈胸膜
纵隔胸膜
胸膜腔 : 胸膜壁层和 脏层在肺门 处互相移行 并包以肺根, 脏、壁两层 之间的窄腔 隙称胸膜腔。
纵
隔
是位于两侧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 官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第二节 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一、呼吸运动
气体进出呼吸道是由于肺泡与外 界之间的气压差而引起的。 肺通气的动力来自呼吸运动: 呼吸肌收缩——胸腔容积变 化——肺容积变化——肺 内压 变化——肺泡与大气压力差—— 肺通气。
第七章
呼吸系统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过程
第一节 呼吸器官
鼻 咽 上呼吸道
呼 吸 系 统
喉
气管
支气管
肺
下呼吸道
呼 吸 系 统 的 整 体 概 况
一、呼吸道
(一)鼻
1.外鼻 鼻尖、鼻翼、鼻孔、鼻中隔 2.鼻腔
(1)鼻前庭 (2)固有鼻腔 上、中、下鼻道
黏膜
嗅部 呼吸部
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呼吸膜 正常呼吸膜非常薄,通透性与面积极大(70-80m2)。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液体层 肺泡上皮 间质层 基膜层 毛细血管内皮
6层<1μm厚
O2 CO2
6层<1μm厚
(1)厚度:肺纤维化、尘肺、肺水肿 →呼吸膜厚度↑→通透性↓→ 气体交换↓.
(2)面积:肺气肿、肺不张、 肺叶切除→呼吸膜面积↓ →气体交换↓。
喉腔
两对皱襞 前庭襞 声襞 两个裂 前庭裂 声门裂(喉腔最狭窄部位) 三个部分 喉前庭 喉中间腔 声门下腔
(四)、气管和支气管
1. 气管 由14~16块“C”形气管软骨构成, 后部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膜构成膜 壁
2.支气管
项目 形态 右主支气管 左主支气管
粗、短(2~3cm) 细、长(4~5 cm)
(一)氧的运输
1.物理溶解:(1.5%) 2.化学结合:(98.5%) O2与Hb的可逆性结合:Hb + O2 PO2↑(氧合)
HbO2
PO2↓(氧离)
暗红色 鲜红色 当表浅毛细血管床血液中去氧Hb达5g/100ml以上, 呈蓝紫色称紫绀(一般是缺O2的标志)。
O2与Hb结合的特征:
①反应快、可逆、受PO2的影响、不需酶的催化;
换气动力:分压差 换气方向: 分压高→分压低 换气结果: 肺V血 组织A血 ↓ ↓ A血 V血
肺泡气、血液和组织内O2和CO2的分压(kPa)
肺泡气
动脉血
组织
静脉血
PO2
13.6
13.3
4.0
5.3
PCO2
5.3
5.3
6.7
6.1
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图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肺容量图示:
潮气量 补吸气量和深吸气量
补呼气量
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
肺总容量
无效腔气量
(二) 肺通气量: ⒈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次/分)
= 6~8 L/min
最大通气量=最大限度潮气量×最快呼吸频率(次/分) = 70~120 L/min
2.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量)×呼吸频率
解剖无效腔:无气体交换能力的腔(从上呼吸道 →呼吸性细支气管)。 肺泡无效腔:因无血流通过而不能进行气体交换 的肺泡腔。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通气/血流比值 每分肺通气量(VA)/每分肺血流量(Q) (4.2L/min) (5L/min =0.85)
*VA/Q↑≈肺通气↑或肺血流↓→增大生理无效腔→换
气效率↓(如心衰、肺动脉栓塞) *VA/Q↓≈肺通气↓→增大功能性A-V短路→换气效率 ↓(如支哮、肺气肿、支气管栓塞)
整个肺脏的VA/Q=0.85,是衡量肺换气功能的
2.胸内压
(1)概念: 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2)测定方法:
间接法:气囊测定食管内压以间接反映胸内压 直接法:将减压计的注射针头刺入胸膜腔内
(3)压力: 平静吸气时:胸内压 < 大气压=0.7~1.3kPa 呼气时:胸内压 < 大气压=0.4~0.7kPa 特点: ①平静呼吸时胸内压始终为负压; ②用力呼吸时负压变动更大; ③有时可为正压(如紧闭声门用力呼吸)。
二、肺内压与胸内压:
1.肺内压:是指肺内气道和肺泡内气体的压力。
平静吸气初:肺内压 < 大气压=0.3~0.4kPa→气入肺 平静吸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气流停 平静呼气初:肺内压 > 大气压=0.3~0.4kPa→气出肺 平静呼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气流停 用力呼吸时:肺内压的升降变化有所增加。 如:故意闭住声门而作剧烈呼吸运动。
结论: 胸膜腔内负压是脏层胸膜受到两个相反作用力相 互抵消的代数和,经脏层胸膜间接反映在胸膜腔的压 力。
(5)生理意义:
维持肺处于扩张状态; 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三、肺容量和肺通气量
(一)肺容量
功能余气量=余气量+补呼气量 肺总容量=肺活量+余气量 肺活量=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 正常值:t1末=83%,t2末=96%,t3末=99% 。 时间肺活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并快速呼出的气体量占肺活量的 百分数。 意义:反映肺活量容量的大小、呼吸所遇阻力的变化,是评价肺 通气功能较好指标,阻塞性肺疾患的时间肺活量↓。
量的不均性,故临床上更应测肺脏各局部的
VA/Q
二、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运输形式: (一)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特征:①量小,• 桥梁作用; 起 ②溶解量与分压呈正比: (二)化学结合:气体与某些物质进行化学结合。 特征:量大,• 要运输形式。 主 物理溶解 动态平衡 化学结合
2.肺的呼吸部
包括:
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
1)呼吸性细支气管 管壁上皮由单
层纤毛柱状上皮渐变为无纤毛的单层 柱状上皮或立方上皮。近肺泡管的管 壁上皮移行为单层扁平上皮。 2)肺泡管 管壁四周有肺泡囊和肺 泡的开口,管壁不完整。 3)肺泡囊 肺泡共同开口于表面。
肺 泡
肺泡之间有肺 泡隔。隔内有 毛细血管和纤 维组织。肺泡 隔内具有一种 巨噬细胞,可 吞噬尘粒,即 (尘细胞)。
氧离曲线: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
血液O2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
*氧离曲线特征及生理意义
1.上段:PO28.0~13.3kPa(60~100mmHg)坡度较平坦。 表明:PO2变化大时,血氧饱和度变化小。 意义:即使吸入气或肺泡气PO2有所下降,如在高原、
气体分子的扩散速度 分压差×温度×气体溶解度×扩散面积 = 扩散距离×√分子量 —————————————————————————————————————— (ml/L) (KPa) (KPa) (KPa) 分子量 血浆溶解度 肺泡气 A血 组织 V血 D —————————————————————————————————————— O2 32 21.4 13.6 13.3 4.0 5.3 1 CO2 44 515.0 5.3 5.3 6.7 6.1 2 ———————————————————————————————————————
呼吸肌: 吸气肌:膈肌、肋间外肌、 斜角肌、胸锁乳突肌。 呼气肌:腹壁肌、肋间内肌。
型式:
按呼吸深度分: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按动作部位分: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混合式呼吸。 混合呼吸:膈肌、肋间外肌正常成人。 腹 • 式呼吸:膈肌舒缩活动婴儿、胸膜炎及胸腔 积液患者。 胸式呼吸:肋骨和胸骨运动严重腹水、腹腔有 妊娠、肥胖。 巨大肿块者。
(4)成因: 前提条件:
①有少量浆液的密闭腔; ②肺和胸廓是弹性组织; ③胸廓自然容积>肺容积; ④壁层胸膜紧贴于胸廓内壁, 大气压对其影响极小。 肺 内 压 (大 气 压) 肺 回 缩 力 (肺弹性组织回缩力和肺泡表面张力)
迫使脏层胸膜外移使肺扩张 迫使脏层胸膜回位 两种方向相反作用力的代数和 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胸内压=0-肺回缩力
走向
与中线夹角 特点
陡直
小(约25~30度) 异物易落入
较平
大(约40~50度)
3.气管和支气管壁的结构
黏膜层 黏膜下层 外膜
粘膜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粘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内有气管腺。
外 膜 由软骨和结缔组织构成。
兔气管黏膜的表面
兔细支气管黏膜局部放大
二、肺
肺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左右各一,右肺宽而 短,左肺窄而长,肺柔软而有弹性,呈海绵状, 一般呈半圆锥形,上方为肺尖,下方为肺底, 又称隔面,与膈接触,外侧面为肋面,内侧面 为纵隔面。肺的纵隔面中间有一凹陷称肺门, 是支气管、血管、淋巴管、神经出入的地方。 左肺由斜行的叶间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由 叶间裂及右肺副裂分为上、中、下三叶。左、 右支气管在肺门处首先分出肺叶支气管,右侧 为三支,分别进入右肺的上、中、下三叶;左 侧为两支,分别进入左肺的上、下叶
O2、CO2扩散速率(D)的比较
∵CO2的扩散系数是O2的20倍,在同等条件下, CO2的扩散速率是O2的20倍;但在肺中,由于 肺泡气和V血间分压差的不同, O2的分压差约
为CO2分压差的10倍,因此CO2的扩散速率
实际约为O2的2倍。 ∴肺功能衰竭患者往往缺O2显著,CO2潴留并不明显。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频率:
成人:12~18次/分 婴儿:60~70次/分
过程:
①平静呼吸:
膈肌收缩使膈顶下移, 增大胸廓的上下径 肋间外肌收缩使肋骨上 提,扩大胸廓前后、左右径 胸廓容积扩大, 肺在胸膜腔负压作用下被动扩张 (因肺无主动扩缩的组织结构) 肺内压<大气压, 气体经呼吸道入肺
吸 气
膈肌和肋间外肌舒 张,肋骨和膈肌弹 性回位,缩小胸廓 上下、前后、左右径
②是氧合,非氧化:Hb-Fe2+ + O2 →Fe2+-HbO2
(因O2结合在Hb的Fe2+上时,无电荷的转移)
③1分子Hb可与4分子O2可逆结合(4个亚基各
结合 1个O2)
氧容量:每100ml血液的血红蛋白化学结合氧的 量(20ml),称为血红蛋白的氧容量 血红蛋白氧含量 :每100ml血液的血红蛋白实际结 合氧的量,称为血红蛋白氧含量 。 氧饱和度:血红蛋白氧含量所占血红蛋白的 氧容 量 的百分数称为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人工呼吸:
基本原理:使肺内与外界大气压间产生压力差
方法:负压吸气式(压胸法) 正压吸气式( 口对口呼吸法,呼吸机)
1.一只手置于病人颈后, 另一只手放在其前额上, 使其头稍向后仰,以确 保气道通畅。
2.仔细观察和寻找患者、 口腔至咽喉有无食物 假牙等阻塞物;并用 手指循腔壁清除其间 任何阻塞物。
形态
一尖:肺尖 一底:肺底 两面 肋面 纵隔面 三缘 前缘 下缘 后缘 分叶 左肺两叶(叶间裂) 右肺三叶(叶间裂、叶间副裂)
1.肺的导管部
气管——支气管——中小支气管——细支 气管。 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 肺泡囊。
肺导管部的各部分结构比较表
小支气管 黏 膜 层 上皮 杯状细胞 固有膜平滑肌 黏膜下层腺体 外膜软骨 假复层纤毛 柱状上皮 少量 有、成束 少量 少量碎片 细支气管 假复层纤毛 柱状上皮 更少 相对增多 基本消失 基本消失 终末细支气管 单层纤毛 柱状上皮 无 形成完整的环 行肌层 无 无
3.用拇食两指捏紧鼻孔, 同时另一只手移放于患者 下颌向下施力将口张开。
4.将嘴含盖住病人的嘴, 5。呼气并同时观察患 务求严密不漏气。 者的胸廓有无扩张隆起。
6。每次吹气毕让病人的 胸廓回缩自然排出气体。
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示意图
第三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与运输
一、气体的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机制 原理:扩散 动力: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 条件:气体的理化特性、膜通透性和面积、分压差。 扩散速率与分压差、温度、气体溶解度、扩散面积呈 正比;与扩散距离、分子量的平方根呈反比。 气体的溶解度/分子量的平方根之比为扩散系数。 扩散系数大,扩散速率快。
3.鼻旁窦
额窦 上颌窦 开口于中鼻道 筛窦(前中群) (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 开口于蝶筛隐窝
Fra Baidu bibliotek
(二)咽
鼻咽部 口咽部 喉咽部
(三)喉 软骨 连结 喉腔 喉肌
喉软骨
甲状软骨 环状软骨 会厌软骨 勺状软骨(成对)
甲状软骨
环状软骨、会厌软骨、 勺状软骨
胸廓容积缩小, 肺被动缩小 肺内压>大气压, 气体经呼吸道出肺
呼 气
②用力呼吸:
用力吸气时,辅助吸气肌也参加,胸廓容积进 一步扩大。
用力呼气时,除吸气肌舒张外,呼气肌也参加(肋间 内肌+腹壁肌收缩),胸廓容积进一步缩小。
(4)特点:
①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②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三、胸膜、胸膜腔和纵隔
脏层 胸膜 类型 壁层
肋胸膜
膈胸膜
纵隔胸膜
胸膜腔 : 胸膜壁层和 脏层在肺门 处互相移行 并包以肺根, 脏、壁两层 之间的窄腔 隙称胸膜腔。
纵
隔
是位于两侧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 官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第二节 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一、呼吸运动
气体进出呼吸道是由于肺泡与外 界之间的气压差而引起的。 肺通气的动力来自呼吸运动: 呼吸肌收缩——胸腔容积变 化——肺容积变化——肺 内压 变化——肺泡与大气压力差—— 肺通气。
第七章
呼吸系统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过程
第一节 呼吸器官
鼻 咽 上呼吸道
呼 吸 系 统
喉
气管
支气管
肺
下呼吸道
呼 吸 系 统 的 整 体 概 况
一、呼吸道
(一)鼻
1.外鼻 鼻尖、鼻翼、鼻孔、鼻中隔 2.鼻腔
(1)鼻前庭 (2)固有鼻腔 上、中、下鼻道
黏膜
嗅部 呼吸部
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呼吸膜 正常呼吸膜非常薄,通透性与面积极大(70-80m2)。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液体层 肺泡上皮 间质层 基膜层 毛细血管内皮
6层<1μm厚
O2 CO2
6层<1μm厚
(1)厚度:肺纤维化、尘肺、肺水肿 →呼吸膜厚度↑→通透性↓→ 气体交换↓.
(2)面积:肺气肿、肺不张、 肺叶切除→呼吸膜面积↓ →气体交换↓。
喉腔
两对皱襞 前庭襞 声襞 两个裂 前庭裂 声门裂(喉腔最狭窄部位) 三个部分 喉前庭 喉中间腔 声门下腔
(四)、气管和支气管
1. 气管 由14~16块“C”形气管软骨构成, 后部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膜构成膜 壁
2.支气管
项目 形态 右主支气管 左主支气管
粗、短(2~3cm) 细、长(4~5 cm)
(一)氧的运输
1.物理溶解:(1.5%) 2.化学结合:(98.5%) O2与Hb的可逆性结合:Hb + O2 PO2↑(氧合)
HbO2
PO2↓(氧离)
暗红色 鲜红色 当表浅毛细血管床血液中去氧Hb达5g/100ml以上, 呈蓝紫色称紫绀(一般是缺O2的标志)。
O2与Hb结合的特征:
①反应快、可逆、受PO2的影响、不需酶的催化;
换气动力:分压差 换气方向: 分压高→分压低 换气结果: 肺V血 组织A血 ↓ ↓ A血 V血
肺泡气、血液和组织内O2和CO2的分压(kPa)
肺泡气
动脉血
组织
静脉血
PO2
13.6
13.3
4.0
5.3
PCO2
5.3
5.3
6.7
6.1
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图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肺容量图示:
潮气量 补吸气量和深吸气量
补呼气量
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
肺总容量
无效腔气量
(二) 肺通气量: ⒈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次/分)
= 6~8 L/min
最大通气量=最大限度潮气量×最快呼吸频率(次/分) = 70~120 L/min
2.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量)×呼吸频率
解剖无效腔:无气体交换能力的腔(从上呼吸道 →呼吸性细支气管)。 肺泡无效腔:因无血流通过而不能进行气体交换 的肺泡腔。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通气/血流比值 每分肺通气量(VA)/每分肺血流量(Q) (4.2L/min) (5L/min =0.85)
*VA/Q↑≈肺通气↑或肺血流↓→增大生理无效腔→换
气效率↓(如心衰、肺动脉栓塞) *VA/Q↓≈肺通气↓→增大功能性A-V短路→换气效率 ↓(如支哮、肺气肿、支气管栓塞)
整个肺脏的VA/Q=0.85,是衡量肺换气功能的
2.胸内压
(1)概念: 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2)测定方法:
间接法:气囊测定食管内压以间接反映胸内压 直接法:将减压计的注射针头刺入胸膜腔内
(3)压力: 平静吸气时:胸内压 < 大气压=0.7~1.3kPa 呼气时:胸内压 < 大气压=0.4~0.7kPa 特点: ①平静呼吸时胸内压始终为负压; ②用力呼吸时负压变动更大; ③有时可为正压(如紧闭声门用力呼吸)。
二、肺内压与胸内压:
1.肺内压:是指肺内气道和肺泡内气体的压力。
平静吸气初:肺内压 < 大气压=0.3~0.4kPa→气入肺 平静吸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气流停 平静呼气初:肺内压 > 大气压=0.3~0.4kPa→气出肺 平静呼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气流停 用力呼吸时:肺内压的升降变化有所增加。 如:故意闭住声门而作剧烈呼吸运动。
结论: 胸膜腔内负压是脏层胸膜受到两个相反作用力相 互抵消的代数和,经脏层胸膜间接反映在胸膜腔的压 力。
(5)生理意义:
维持肺处于扩张状态; 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三、肺容量和肺通气量
(一)肺容量
功能余气量=余气量+补呼气量 肺总容量=肺活量+余气量 肺活量=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 正常值:t1末=83%,t2末=96%,t3末=99% 。 时间肺活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并快速呼出的气体量占肺活量的 百分数。 意义:反映肺活量容量的大小、呼吸所遇阻力的变化,是评价肺 通气功能较好指标,阻塞性肺疾患的时间肺活量↓。